推动产业链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动产业链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动产业链发展

推动产业链发展范文1

一:南阳楹联文化产业的现状:1、楹联文化现状。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历史上有许多名联佳对出自南阳。2000年10月,南阳被命名为“河南楹联第一市”。去年10月,又被中国楹联协会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桂冠,为南阳“文化名市”增添了一个新的文化品牌。2、春联市场情况。目前,南阳的春联主要靠外地输入,主要靠个体商贩从外地进货,这种经营方式占南阳春联消费市场80%的份额,而新华书店的正规经营仅占不到5%的市场份额,剩余15%的空间属于书写品。另外,我市春联市场上还存在着大量非法印制的盗版产品,许多春联没有标明出版社和印制厂家。

二:发展我市楹联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1、发展楹联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市人口众多,楹联市场很大,但没有一家上规模的春联印制厂家,与我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称号不相符。但反过来说,目前这种状况,说明了我们发展楹联文化产业的空间很大。2、发展楹联文化产业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我市有着悠久的楹联文化传统,从府衙到县衙,从武侯祠到医圣祠,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城市社区、广大农村、楹联随处可见。庆贺新春、婚丧嫁娶、起房造屋都需要它的点缀,人们喜爱楹联,使用楹联,消费、欣赏、品位楹联,可以说楹联文化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或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金字招牌和在历史文化、现代科技文化熏陶下越来越壮大的楹联创业队伍,又有数以万计的楹联作品积累,都为我们发展楹联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3、发展楹联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机遇。弘扬楹联文化,大力发展楹联文化产业,正是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文化品位、增添文化内涵的良好途径,也是市委、市政府近两年将在文化事业发展上要认真做好的10件实事之一。“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创建,领导的重视,社会的关注,为楹联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1.“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是发展我市楹联产业的必由之路。市委、市政府提出“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楹联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这是对我市楹联文化充分调研、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科学决策,也是我市楹联文化形成产业的必由之路。要形成产业,就要有市场,有市场就要有竞争,有竞争就要按市场规律来办事。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多一些行政推动,多一些扶持是必要的。但要做大做强产业,使之走出南阳,辐射周边,叫响全国就要靠市场运作。楹联产业的发展可以按三步来设想:第一步,用三年的时间,依靠地方行政推动的力量,挖掘好本市的市场潜力,培育好我市的楹联市场主体,健全楹联营销网络。第二步,鼓励我市有规模的楹联经营企业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市场拓展上下功夫,使南阳楹联真正成为远近闻名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形成辐射周边省市的格局。第三步,通过五至七年的努力,形成在全国范围内能叫得响的品牌,实现“让全国各地都来南阳买楹联”的设想。

2.建设楹联一条街和楹联长廊是发展我市楹联产业的标志性工程。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别在白河公园和卧龙路建设“楹联长廊”和“楹联一条街”,作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标志性工程。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也是我市楹联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工程,建好这个标志性工程,对推动楹联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透过这项工程,体现了我市楹联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推动产业链发展范文2

一、江苏省产业链演变特征

1.产业形态从产业分立向产业链演进,但产业关联度依然偏低。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产业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封闭式点发展阶段。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上下游关系,没有形成产业链。(2)单维度、链条式发展阶段。即初步形成了上下游各环节的链条式、单维度发展态势。(3)多维度、立体化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但是,在产业链形成过程中,产业关联度不够高,产业间彼此支撑能力不强,尤其是生产业的服务能力与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不相匹配,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低需求”与生产业的“低供给”处于“低效均衡”态。

2.产业布局从空间分散向产业集群演进,但产业集中度不高。90年代以前,江苏省产业空间布局比较分散,产业集约集中发展态势尚未形成,随之带来了规模不经济、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一系列问题。9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快速生成和发展。但是,从产业集中发展来看,仍属于低层次的“小企业群生型”模式,即主要以横向分工(同质产品+专业市场)与简单生产链纵向分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形式,呈现出产业结构同质化、企业规模偏小化,分工协作人格化特征。

3.产业体系从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演进,但产业运行效率不高。经过30年的发展,江苏产业体系正在由改革开放前的低技术、低知识、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体系向高技术、高知识、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演进,产业规模也从“一元驱动”向“三元共举”新态势发展。但是,产业链创新与升级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着显著不同,发达国家走的是以原始性创新或集成创新为主的创新组合道路,即高质态的产业链创新与升级道路,而江苏走的是以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为主的创新组合道路,即低质态的产业链创新与升级道路。与此同时,江苏产业运行效率不高,产业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突出。

4.产业链从参与国内分工向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演进,但仍处于产业链低端。江苏产业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单纯依靠全球产业链嵌入和耦合的推动作用形成的。根据全球产业链体系微笑曲线图,在价值链上居优势地位的是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国际跨国公司,汲取了产业链中绝大部分附加价值。而江苏省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企业大多处于加工组装等产业链低端环节,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来自于模仿、来料加工和OEM,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江苏制造业对外技术的依赖度高达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2.9%,而发达国家这两项数分别为2%和40%的水平。

二、产业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短链”、“断链”现象存在。“断链”是指产业链的内在运行由于某种特定原因被中断,或者产业链被人为分解,使产业链内在的时空顺序异常中止,产业链条上下游距离过大,缺乏若干必要产业环节,产业链的附加价值、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流动不能实现良性循环,导致产业链在特定地区范围内表现为若干孤立的环节。“短链”是指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的距离较短,产业中间环节较少。产业链延伸度越长和延展范围越宽,产业关联就越密集,资源配置效率也就越高,市场空间就越宽泛,产业链上的企业扩张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目前江苏产业链之间的合作主要局限在业务、技术层面,很难突破政策屏障深入到资本层面,其核心产业部门吸聚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前向、后向联系产业和旁侧联系产业都不多,而且联系不紧密。

2.产业链多链并行,产业链藕合程度较低。产业链耦合是以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产业之间的联动态和过程,不仅关注各产业运动在时间和功能上的衔接,同时也关注其在动态变化中运行方向上的一致。江苏的多条产业链之间几乎是各自为阵,衔接不紧密,协同度不高,有些产业链之间甚至存在不相容性。如电子信息产业和医药卫生业,建筑建材业和纺织服装业之间相关度和耦合度极低。

3.产业链关健环在区外,区际交流少。近年来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比重上升,但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不够,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引进,不仅传统产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偏少,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也很突出。同时,高新技术的扩散性弱,利用外资结合省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不够明显。拥有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4.产业链区域趋同现象严重,主导产业链带动力不够明显。江苏省产业趋同化现象十分普遍,区域间、区域内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了大量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和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产业链转型的方向

1.从“粗放型”向“生态型”产业链转型。生态产业链是在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实现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运作模式,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以有效地实现多个企业的共生耦合,促进全球经济模式由线性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变。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的价值利用更加充分,同样的资源为多个产业所利用,或者被多次利用,物质循环带来生产迂回,资源的多重开发导致资源的使用价值细分,产业链出现多次交叉。利用上游产业(企业)的废弃物作为下游产业(企业)的生产原材料,把原本线形的生产过程“循环”起来,从而达到减少环境负担、获取经济利益双重效果。

2.从传统产业链向模块化产业链转型。模块化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独立自律的分系统,各分系统就是具有特定功能价值的模块,按照分系统的要求进行生产,再组合、还原为总系统,模块化是现代生产中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产品内部分解生产制造的新合作范式。江苏省要充分利用模块化,带动设计、生产、服务与组织的模块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从“企业品牌型”向“区域品牌”型产业链转型。区域品牌是品牌区域化的结果,从而形成优势产业聚集。区域品牌的主体是一个区域性的集体主体,它的利益主体具有广泛性,处在该区域内特定行业的所有企业都可享用并从中受益。

4.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产业链转变。创新驱动产业链是指没有污染、或污染少,项目新颖却能带来高附加值和经济效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对外技术依存性低的产业。产业链涵盖了研发、制造、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产业转型应重点突破研究开发、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构建创新型产业链体系。

四、产业链转型的实现途径

产业链的成功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金融、人才、投入等一系列配套转型措施的同时进行。

1.政府转型推动产业链转型。政府转型是产业链转型的关键。政府转型的主要方向是结合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为产业链转型营造良好的环境。(1)强化产业政策对产业链转型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实行与产业政策相互配套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制。(2)加强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为产业网络联系提供优良的硬件支撑。(3)帮助产业链网络中的企业在标准化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4)鼓励行业协会、商业协会建设,协助网络内企业快速、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5)扶持和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集团。

2.企业转型推动产业链转型。(1)企业战略转型,突出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建设。(2)依靠质量、服务、技术、创新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3)实施产品功能化和多样化,质量高级化和出口多边化。即产品结构解决附加值问题,(4)密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3.对外开放转型推动产业链转型。对外开放转型是加快江苏产业链转型的重要条件。要重点引导外国直接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如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部门。流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4.人才转型推动产业链转型。人才转型是加快江苏产业链转型的重要支撑。要把人才转型摆在推动产业转型的核心地位。适应产业转型,需要一大批懂技术研发、项目运营、资本运作、外经外贸、企业管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需要一大批具有科技创新、技术转化、产品研发能力的科技研发人才;需要一大批技术应用娴熟、技能工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需要一批懂市场和品牌管理的高级营销人才。

推动产业链发展范文3

【关键词】 自主创新 高端制造业 系统集成 国际合作

党的十报告和国家“十二五规划”都将自主创新确定为国家战略,坚持自主创新战略,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已成为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实现现代化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创造性的探索以高端制造业拉动我国产业整体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模式,已成为当前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高端制造业中比较典型的汽车工业、高速铁路和民用飞机产业的发展现状为重点,比较分析,查找差距,总结原因,给出建议。

1 国内大型高端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取了初步的成果,为我们探索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1.1 汽车工业的艰难前行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汽车产量和销量迅猛增长,已开始进入“汽车生产大国”行列,产量由世界的第八位成长为超过美国的世界第一位。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汽车市场供销两旺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局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竞争力差,使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受制于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只能是汽车的生产大国而不是汽车制造大国。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我国汽车企业也和其他很多行业的制造业一样,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三十多年的“市场换技术”也没有改变为国际跨国汽车公司打工的角色。

综合汽车工业的发展路径,可看出中国企业汽车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引进不成功、系统集成能力不足和没有形成自主品牌三方面。

第一、核心技术引进不成功。中国汽车企业一开始就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口号,通过合资来提升并获得核心技术,然而,由于欧美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对国内企业进行了严格的技术封锁,引进的技术和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跨国公司在中国实际处于垄断地位等因素,以“市场换技术”的设想进展缓慢。例如,在中美达成的协议条款中,取消了国产比例和技术转让的要求,并规定不得限制进口部件总成装车。与大众合资,外方也进行了严密的技术封锁,中方改一个国产化零件的试验都必须拿到德国去做。

第二、产品系统集成能力不足。产品系统集成是集成多种技术设计出新产品的能力,是汽车技术结构的首要环节,产品系统集成能力是汽车产业技术基础和性能保障,具有强大的产品系统开发集成能力是汽车产业实现自主发展的关键。中国企业在合资模式下的技术学习基本不发生在产品开发层次,而仅发生在产品制造环节。

第三、缺乏自主品牌。合资企业作为中国轿车生产的主要力量予以保护和扶持,给我国自主品牌带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我国民营汽车企业在竞争的夹缝中起步,虽然在高增长的汽车市场中占得了一点市场,但苦于技术研发的难度、资金的短缺、政策的挤压,只能在竞争相对宽松、技术壁垒不强的低端市场上以价格优势竞争。在自主品牌企业阵营中,生产规模达到20万辆左右的只有奇瑞、天津一汽和吉利三家企业。

1.2 高速铁路的快速崛起

中国的高速铁路走出了一条与汽车产业不太一样的道路。不到6年,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中国高铁走出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模式”。中国铁路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方针,大力推进高速列车技术自主创新,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分析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联合组织,实现自主创新。我国高铁打破了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界限,由科技部、铁道部等部门携手组织全国的科技资源,共同搭建高铁及列车技术自主创新平台。铁路部门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目标,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构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第二、注重系统集成和产业链发展。高速铁路不仅是高新技术的集成,而且有着特有一条长长的产业链,紧密带动机械、冶金、建筑、橡胶、合成材料、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这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材料和信息产业的研发和高铁沿线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我国高铁诸多重大项目的技术引进与国产化工作在一条产业链上同步展开,高铁的核心技术与主要配套技术的各个难点被产业链上的企业逐一攻克。高铁产业链的整体升级,保证了关键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后续开发能力。

第三、技术转让,创建自主品牌。35家机车车辆厂和各地铁路局是一家,由铁道路统一组织谈判,统一向企业下单,任何一个国际巨头要跻身中国市场,必须技术全面转让,必须本土化生产,必须打造中国品牌,必须价格合理。

通过以上三步,逐渐形成了从创建品牌到拉动产业链,再到自主创新的模式,进而实现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崛起。

1.3 民用飞机的方兴未艾

大飞机素有“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美誉,整个研制过程需要耗时十年以上,却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产业拉动和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却是一波三折。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走过的三十几年证明了: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1970年8月,国家启动“708工程”,即“运十”飞机,是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制造的大型客机。不过“运十“飞机仅装配了两架就匆匆谢幕。1992年,与麦道公司签订了合作生产40架MD90飞机协议,1996年,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收购后,MD90飞机停产,中国只生产交付了2架飞机。由于没有大型航空工程项目引导,依靠“运十”、MD系列飞机项目成长起来的民机设计、制造专业人才大量流失。2000年以后,中国大量购买波音、空客飞机,继续执行“以市场换技术”战略,2008年,空客在天津建立总装厂。但是空客天津总装公司仅局限于总装,核心技术设计依然在欧洲进行。

2002年4月,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启动,面向全球招标配套,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有单一投资的道路,2008年11月,ARJ21新支线飞机在上海首飞。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大飞机被确定为“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7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听取了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关于大型飞机工作汇报后,原则上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尽快开展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反复和波折后,中国终于重新下定决心制造自己的大飞机,向研发民族品牌的大型客机迈进。2008年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正式启动了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研制。C9型客机采用国际通行的“主制造商―供应商”,进行全球招标,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目前C919已转入工程发展阶段,预计2015年首飞,2017年交付用户,目前累计订单400架。

中国民机发展历史充分说明,必须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品牌,增强系统集成能力,同时充分开展国际合作,才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整体产业链发展。

2 国内大型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通过对汽车产业、高速铁路和民用飞机等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其发展的内在原因,可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必须坚持自主品牌的基础性地位。各种战略的困境都充分都说明,只有我们掌握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基础性地位,才能不断发展产业,引领行业。

第二,必须坚持自主品牌、系统集成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模式。自主品牌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是关键。在坚持自主品牌、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充分开展国际合作,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就能充分吸引国际著名供应商的参与,从而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将国际先进的技术将扎根于自主创新的品牌中,不断提高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程度。

第三,坚持全产业链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必须站在全产业链的角度。仅从单处出发的自主创新或引进技术,无法引领产业的发展,必须将视野放在全产业链的高度。创立自主品牌是产业链源头的原始创新,实施系统集成是全产业链中关键部位的集成创新,而开展国际合作则是带动全产业链中下游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全产业链自主创新战略就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攻破自主品牌的核心关键,重点突出,各个击破,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实现高端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若干建议

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强大支撑。通过对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总结和思考,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需要对重点的高端制造产业进行整体规划,按照“自主品牌引领、系统集成创新、充分国际合作”的路线,打造国际一流产品,逐步提高重点产业的国产化率,进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3.1 重视自主品牌建设,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品牌引领是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基础。自主品牌是指由企业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它有三个主要衡量因素:市场保有量、生产研发的历史及其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企业自主品牌首先应强调自主,产权强调自我拥有、自我控制和自我决策,同时能对品牌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进行自主支配和决策。

对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产业,如果缺乏自主品牌,则不仅长期处于产业链下游,处于给其他企业代工的境地,而且将导致整个产业的衰弱。例如,汽车产业,由于没有形成自主品牌,长期被跨国公司占领,没有形成国内成熟的产业链。而高铁、大型客机则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打造自主品牌的战略,逐渐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并对整个产业链形成了拉动效应。

3.2 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打造国际一流产品

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是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系统集成能力主要依靠集成创新,它和基础工业能力一并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两个方面,不同的是系统集成能力突出反映了关键核心技术对产业的拉动效应。

美国波音公司就是典型的“系统集成”公司,和波音公司类似,国际很多著名企业,像苹果公司、三星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都是“系统集成”创新的典型案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要力争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位置,必须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产品。

3.3 加强国际合作,注重利用先进技术和国际市场

开展国际合作是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开办合资公司、“以市场换技术”等战略仅是较低层面的国际合作,而在打造自主品牌、增强系统集成能力之后的国际合作将是较高层面的国际合作,可以起到拉动整个产业链的效果。国际合作主要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充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欧美发达国家在技术领域还依然占据领先地位,国内企业必须在打造自主品牌的基础上,增强系统集成能力,以庞大的国内市场做依托,吸引国际部件制造商参与合作,促成国际供应商与国内供应商深度合作,并通过政府与市场两种途径,逐步学习、引进并掌握先进技术。作为主制造商要将国际供应商看做合作伙伴,“风险共担、利润共享”,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掌握技术进步的主动权。

二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成为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将是必然选择,也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象征。未来几十年,中央企业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打造国际一流的企业。

3.4 逐步实现国产化、拉动整体产业链发展

逐步实现国产化,拉动产业链发展是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最终目标,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逐步实现国产化。逐步实现国产化关键在主制造商,要高度重视主制造商的作用,促成国内企业与国外部件制造商的合资合作,推动国内企业尽快学习取得国际经验、标准、规范,承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国内部件企业作为供应商,逐步提高国产化率。

二是拉动产业链发展。高速铁路、大型客机等产业是高技术的集合,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宽,产业带动面大,技术扩散作用明显等特点,对于大量基础学科有着很强的拉动作用。要发挥主制造商的作用,积极拉动产业链发展,使中国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整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1]邹璇.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

[2]王文寅,张叶峰.科技、资本、劳动的贡献率比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30:45―47.

[3]杨宇,邓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的变化[J].财经问题研究,2012,8:23―25.

[4]张景安.科技部政策与体制改革司.实现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3,11:1―3.

[5]张晓辉.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

[6]陈怡玲.世界汽车自主创新发展模式印发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3:9―11.

[7]邵慰,李怀.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4:22―25.

[8]曹方.从“追赶”到“领跑”中国高铁进行时[J].上海信息化,2011,1:23―25.

[9]孙国瑞.中国高铁的发展应注重专利制度的运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8:12―14.

[10]孙章.加强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14:5―8.

推动产业链发展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动产;应收账款;质押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9-0038-03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关于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存在多种解释,从金融机构的视角来看,供应链金融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操作模式是在供应链中选择一家核心企业(一般为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向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三个主体: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需求者―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货物仓储、配送、监管等服务的辅助部门―物流企业。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避免了供应链因资金短缺而导致的断裂。在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而这些企业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Demica公司(2007)研究报告指出,73%的欧洲大型企业一方面不断向其供应商施加降价压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延长向这些供应商付款的账期,导致许多供应链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弱势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资金失衡问题。同时,供应链金融业务将银行信用融入了上下游企业间的购销行为,增强了其商业信用,巩固了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长期协同关系,提升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和主要业务模式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特点

1.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进行融资准入评价。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仅关注企业本身,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是整条供应链,是系统安排下的一(金融机构)对多(企业)融资,信用风险评估从对中小企业静态财务数据评估转为对整条供应链效率的评估。在供应链融资中,核心企业的财务实力和行业地位,以及其对整条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准入资格取决于其在供应链中的重要性以及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历史,金融机构以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为中心,将融资服务向上下游中小企业拓展。

2.融资资格严格限定于企业间贸易背景。一般认为,供应链金融是贸易融资的延伸与拓展。所谓贸易融资,是指商业银行向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融资,贸易融资强调的是特定交易环节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买卖双方形成的基础贸易交易关系的局限,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贸易关系为纽带,使融资活动沿着产品的贸易链条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消费者联结在一起,对整个链条的资金流进行合理的安排与管理。与贸易融资相比,供应链金融强调的是一个贸易链条上的多重贸易关系,尤其是上下游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贸易关系。

3.融资担保模式多为动产抵押。由于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仅占企业资产的很小一部分,应收账款、存货等动产占据大部分资产,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普遍采用的担保模式是动产担保。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研究指出,国际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关键词是“应收账款融资”,国内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关键词是“存货融资”,无论是应收账款融资还是存货融资都属于动产融资范畴,这种担保方式符合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在贷款偿还方式方面,供应链金融强调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即将企业的销售收入自动导回银行的特定账户,以此归还贷款或作为归还贷款的保证。

4.往往需要引入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一般需要银行与物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其中银行居主导地位,物流企业发挥辅助作用。在该模式下,银行向企业提供动产或货权质押融资服务,物流企业由于在质押物监管及价值保全、资产变现、市场动态监测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承担“物控”和“货贷”职能,这样双方能在供应链金融平台上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二)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主导业务是融资类产品,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其他中间业务类产品,而融资类产品是典型的动产质押业务。

1.存货质押。存货质押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最基础的产品,是指借方企业以其拥有的动产作为担保,向银行出质,同时将质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存货质押又可分为静态质押和动态质押,在静态质押下,质押物不允许以货易货,借款人必须还款赎货;动态质押是设定质押物价值的最低限额,允许限额以上的质押物以货易货。仓单质押是存货质押的衍生业务,是借款企业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出的仓单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信贷业务。

2.预付款业务。预付款业务是存货融资的进一步延伸,指企业(买方)从银行取得授信,在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的前提下,由银行向卖方支付全额货款,卖方按照购销合同以及合作协议书的约定发运货物,货物到达后即设定质押,作为银行授信的担保。保兑仓是一种新型预付款业务,它是在企业(买方)交纳一定保证金的前提下,银行贷出全额货款供企业向卖方采购,卖方出具全额提单作为质押物,买方分次向银行提交提货保证金,银行再分次通知卖方向买方发货。

3.应收账款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物,向银行取得短期贷款的一种担保融资方式,目的是增强资产的流动性,使融资费用与其业务周期同步。应收账款融资期限一般不超过90天。所有应收账款均可作为担保物,但贷款额度要在所有应收账款中扣除不合格的应收账款,再按照一定的折扣率确定。在国外,应收账款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动产担保物,据调查,在美国动产担保的70%以上是应收账款。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比较常用的应收账款质押方式主要有保理、票据池融资、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等几种类型。

除上述融资业务外,供应链金融还包含多种中间业务服务,如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结算、资信调查、汇兑,等等。

三、天津供应链金融发展基本情况及前景

(一)天津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基本情况

目前,多家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围绕中小企业在企业运营各方面的核心需求,利用新型信贷产品,沿企业价值链锁定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企业,以其现金流和物流为突破口,切入中小企业的业务经营链条,从而纾缓中小企业业务困局。如,天津银行采取收取保证金、货物监管、仓单质押等方式开办信贷业务,推出了存货质押第三方监管授信、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天津农商银行开办了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及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业务;民生银行建立了包含供应商融资、动产贷在内的特色产品体系;工商银行推出了出口双保理业务、进口代付业务、融资性买断型出口双保理业务、预付货款项下付汇理财通业务;渤海银行在进口汽车供应链融资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目前,金融机构推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多为动产质押贷款业务,据统计,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中,抵(质)押贷款占比达到86%。由于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对中小企业的集群划分和整体评估,强调以系统论的视角面对中小企业市场,有助于金融机构在降低风险与成本的基础上,培育数量众多的客户群体,因此,供应链金融正在成为多家金融机构积极拓展的新业务。

(二)天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势与前景

1.多条产业链条渐趋完备。目前,天津已经形成了航空航天、船舶、石化、新能源、信息、医药、钢铁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各行业的产业链条渐趋完备。另外,天津已确定至2012年,将陆续建成20条具有较高水平的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框架,主要包括4条化工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3条钢铁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2条汽车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及电子信息行业、生物医药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等多条产业链。产业链条的发展与完善,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打好了基础。

2.市场主体齐全。在天津各条产业链条中,都集聚着一批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企业。比如,乙烯产业链条上的大乙烯项目,钢铁产业链条上的天铁集团、荣程钢铁等大型钢铁企业,汽车产业链条上的天津一汽夏利和丰田汽车总装厂,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上的摩托罗拉、三星等通讯集团公司,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上的天津医药集团、天士力集团等龙头企业。这些核心企业规模大、实力强,在同行业中具有优势地位和良好的信用,对整个产业链条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具有较大影响。在产业链条中,更多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中小企业已达16.6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户数的99.9%,其中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中小企业占全部中小企业的60%。产业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构成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主体。

3.第三方机构规模庞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最重要的外包主体。目前,天津物流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如丹麦马士基公司、日本冈谷物流公司、新加坡叶水福集团,以及中远物流、中外运公司、中储股份公司等纷纷落户天津,形成了一定的国际性物流企业集聚优势。在现代物流业务中,主要利润来源已由基础性的物流服务如仓储、运输,转向各种增值服务,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尤其是金融服务,已成为物流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为深度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物流企业可以全程控制供应链,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空间,提升综合价值。天津一些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纷纷选择与银行合作,探索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参与金融服务来形成自身竞争优势的需求更为强烈。

推动产业链发展范文5

1 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比较

从国际发展看,移动支付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商业模式。

(1)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作为主导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以银行推出的业务为核心来推动移动支付的业务发展,通信运营商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以信息服务商的身份出现,不参与支付活动。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式也归于此类,毕竟在双方合作模式下的清算、结算都是在金融机构的账户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上进行,通信运营商只是提供一个通道。

(2) 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第三方支付企业作为单独的经济实体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通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只是作为合作伙伴存在。

(3) 以通信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通信运营商为核心来管理价值链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不参与支付活动,用户直接与通信运营商接触。不过,通信运营商需要承担金融机构的责任和风险,服从于金融机构的监管。

无论采用何种商业模式,移动支付的盈利主要来自前向用户服务费、结算手续费和后向商户服务费三方面。

2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模式的初步探索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陆续发放支付牌照。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牌照包含的六大支付业务范畴之一,正式授权给合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2011年年底,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齐聚移动支付。至此,我国移动支付半封闭开放模式的产业链正式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以及支付清算行业协会作为产业链的协调监管机构严格把控准入关,使得整个产业链不至于过度分散,也不至于过度封闭。

从短期看,虽然盈利空间还不是很大,但移动支付能够增加用户黏性,带动其他各项增值服务的收入,因此,产业各方对移动支付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由于移动支付产业链过长,产业链内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将该业务一手包揽从头做到尾,加之移动支付尚欠缺统一的行业标准,若产业链环节中的各方各自为战,整个产业的发展必将举步维艰。因此,有必要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扶持下,积极探索创新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的局面,加快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 构建成功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必然要求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健康、有序的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的构建,离不开产业链参与各方的专业分工与有效协作。

(1) 行业间开放。移动支付相比其他增值业务,涉及的企业最多,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最复杂,各行业应该携手共进推动行业开放。通信运营商拥有广泛的移动用户群,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拥有强大的资金清算体系,通信运营商希望POS终端机开放共享,金融机构同样也希望手机支付开放共享,行业间应该开放共享。

(2) 资源共享。各方独立发展的用户,会导致用户群体割裂化比较明显,也会让用户对业务产生困惑,不仅会加剧竞争,某种意义上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移动支付产业各方聚拢在一起,会让格局及各自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朗化,才能有针对地提供差异化服务,实现良性发展。

(3) 标准统一。为了抢占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导权,近两年来,中国银联主推的13.56MHz标准和中国移动力推的2.4GHz标准对国家标准的争夺从未停止,并且各自也都开展了小规模试点。从实际看,标准问题是制约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瓶颈。标准要统一,但不一定要单一。对于整个产业发展而言,单一的标准往往会形成垄断,会扼制创新,应鼓励多标准并存,只要不违背整体发展原则的自定标准就要提倡。

4 关于加快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尽早出台移动支付标准。在全面梳理移动支付现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从关键技术、系统结构、信息安全等角度构建我国移动支付标准体系框架。要坚持自主创新,从应用基础、联网通用、设备应用、安全保障、相关技术等几个方面,规范移动支付全过程。建议涉及通信相关技术的以通信行业标准形式,涉及银行监管的以金融标准形式组织制定和,涉及多方参与的由参与方共同组织参与制定,加快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2) 注重商业模式建设。由于尚无成熟的运营模式,移动支付作为第三方支付中产业链最长、参与者最多的产业,应该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协作和跨行业的协调,开展深层次的商业合作,实现产业共赢。

(3) 鼓励产学研应用开展技术合作。通过科技加大专项的实施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帮助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产业价值的提升,带动产业发展。

(4) 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安全是移动支付发展的根基,要加强移动支付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为移动支付发展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要进一步引导用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主动采取身份识别、安全加密等手段,提高移动支付交易的安全性。

近年来,3G终端普及速度加快,消费者对移动购物需求日益迫切,这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基于先天的用户优势,移动支付业务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通信运营商发展的重点业务,而这其中尤其要把握两个方面:消费者认可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行业应用突破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推动产业链发展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实践;问题;思考

鹤壁因煤立市,因煤兴市,是河南省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市。鹤壁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试点市的机遇,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主载体,以招商引资为主渠道,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新型产业基础和新型城市骨架,大力发展集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城市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形成了产业聚集、协同发展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被列为全国12个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之一,并在全国进行宣传推广。如何实现由试点向示范升级,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层次,是鹤壁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1 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做法

近年来,鹤壁市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政策、规划体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建设,全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出很多独具特色的做法,循环经济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1)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成立了高规格的市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门办事机构;先后制定出台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一系列文件,编制了全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试点实施方案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制定了鼓励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着力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推动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突破循环关键链接和综合高效利用技术。比如研发产业化了玉米芯提取醣清、玉米秸秆提取低聚木糖、鸡血提取生物活性蛋白等一批新技术。

(2)典型带动,示范引导。围绕产业链延伸和资源循环高效利用,重点培育了30个循环经济型企业、4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在企业层面,重点推进清洁生产和原料能源循环高效利用,形成企业小循环。在园区层面,编制了4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建设规划,推动产业布局相对集中、上下游产业链拓展,促使企业间耦合共生协调发展。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规划建设了92个循环经济重点补链和延链项目,总投资达112亿元,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不断突破。通过示范项目、企业和园区的建设,以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顺利推进。

(3)综合利用,延伸链条。鹤壁市围绕主导产业,着重强调产业链的补链和延链,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主渠道,推动产业集聚,共生耦合,重点打造产业间相互衔接、物料近距离转运、“三废”集中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了以煤电化材、金属镁等为主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种植养殖、农畜产品深加工、畜牧产品下脚料高值利用、粪便生化处理生产有机肥、秸秆发电、沼气发电等为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煤电化材产业方面,围绕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热电厂、煤矸石制取无机纤维、煤矸石烧结砖、矿井水综合利用和煤层气发电。围绕煤炭的转化升值,发展坑口电站和煤化工。围绕煤炭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利用粉煤灰、废渣等固废做混合材生产水泥,建设粉煤灰蒸氧砖和烧结砖。同时,利用水泥煅烧和烧结砖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建设发电项目。

金属镁产业方面,发展深加工产品,打造金属镁—高纯镁—镁合金—镁合金压铸件—镁合金型材和板材及多种专用产品产业链。利用新型水煤浆冶炼法和蓄热式还原炉技术等先进冶炼工艺,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利用金属镁冶炼废渣生产高性能新型陶瓷滤料和新型墙体材料。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方面,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形成了秸秆综合利用型、种养加复合型、畜产品精深加工全利用型、农产品深加工资源最大化利用型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下脚料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了利用动物羽毛、内脏、血水、骨头等废弃物生产蛋白酶解生物饲料、血源性生物活性蛋白、骨素等项目,建设了玉米胚皮综合利用项目。围绕种植业废弃物利用,建设了秸秆生物发电厂,利用玉米秸秆提取低聚木糖,玉米芯生产糠醛、开发新型有机肥。围绕畜牧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态链。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养殖基地集中制沼气,沼气发电,沼渣沼液集中制肥”农业循环示范项目。

(4)完善功能体系,构建循环城市。积极推进社区回收站点和区域集散市场建设,加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力度,形成了“以社区回收为基础、回收市场为中心、加工利用为目的”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建筑工程中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循环型社区建设,加快生活污水、中水回用、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收集和分类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和污水中水会用率,资源化处置建筑垃圾。利用水泥回转窑焚烧生活垃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不断推进循环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2 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