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称制度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称制度改革范文1
2015年8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拉开了在全国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序幕,并对改革提出了顶层设计。随后,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了改革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这让广大苦于职称评聘的中小学教师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将关注的焦点置于制度的具体落实上。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示范带动、先行试点性质,在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意义举足轻重。现如今,国家层面的制度已经出台,如何实现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等,这些难题仍需多方特别是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从实际出发予以解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给予那些真心谋教育发展、促教育改革、育国家栋梁的教师以尊重、理解、支持、鼓励,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职称制度改革范文2
与教师待遇、名誉、地位密切相关的职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和教师群体的现实利益与价值诉求。但对很多农村教师来说,职称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这项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地位的制度还存在着不尽合理之处,有悖公平发展的制度伦理。
许多地方对职称实行“名额配给制”,即一所学校的初、中、高级职称的人数是精确划分的,其比例是以单位职称人数为基础的。这样一来,学校习惯的做法就是以人员的资历、工作年限为核心,在“按资排辈”的惯例下,教师要么“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要么自轻自艾,闷闷不乐,甚至还有些校长以人际亲疏为标准,或将职称评审当成“权钱交易”。身处如此逼仄的环境,无论新老教师,都可能会变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制度本身不是目的,但好的制度会成为一种良性职业生态和坚实职业伦理的保障。制度的优化当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和经济利益掣肘,重新考量职称评审标准,取消“名额配给制”,实施具备条件“自然晋升”的评聘制度。既然是专业技术标准,是否应立足于建立一个城乡教师都认可的标准,这标准不仅仅要有结果评价,还要有过程性评价,更要避免以城市教师为中心。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成果的评价中,应摆脱唯结果论、唯成绩论的数字化考核,更凸显人性化的过程测量,要考虑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比如,是否可以考虑给在乡村从教多年的教师适当增加权重。
在实行职称“自然晋升制”的同时,应正视城乡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上的天然差异及城乡教师专业水平的客观差距,给农村教师同等的甚至是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以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水准。应启动农村教师的专项培训计划,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平台,在教育科研、教学比武、荣誉奖励等诸多机会中让广大教师看到希望。毕竟职称是与收入挂钩的。当上升渠道被彻底打通、板结的城乡地域格局被彻底摒弃、人人的价值预期都可以充分兑现之时,也许就是迈出困局的第一步。
另外,要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好乡村学校教师配备的问题。农村学校的老师往往身兼数科,甚至得全科教学。学科教师配备不全,势必造成乡村教师长时间、高强度的跨学科教学,怎么可能有精力和时间在教学专业领域内有更好的发展呢?
职称制度改革范文3
当前,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各项改革正处在不断深化时期,这对我们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前一个时期,社会上关于职称的议论很多,“取消说”、“淡化说”、“职称走到了尽头”等各种说法都有,究竟如何正确认识职称改革工作,是关系到今后如何深化职称改革的一个重问题。
一、职称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
从粗线条来划分,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过程:
(一)自解放初期至50年代末的技术职务任命制度。国家规定统一的技术职务级别,单位根据需要和机构编制确定技术职务,并任命人员,提升职务就可增加工资。主要的技术职务有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闻出版人员等,职务也分等级,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到了6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工资基本处于冻结状态,这种需要增加工资的职务任命制度基本上停顿了下来。
(二)自1977年至1983年的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作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了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只要评上相应的职称,不需聘任职务,不用履行职责。技术职称实际上成了工作成就、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标志。评定职称的专业范围涉及22个系列。1983年9月,中央决定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并研究改革方案。
(三)自1986年开始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986年,中央决定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其主要做法是:企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结合本单位专业技术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企事业单位在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任。聘任职务有任期,在任期内履行职责,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
从以上可以看出,为了使职称评审制度日趋完善,国家多年来在申报、推荐、评审的方式、程序上进行了一些技术性的改进和完善,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比如,由于没有实现科学的分类管理,设岗和聘后管理工作薄弱,在职称的申报、推荐、评审和评委会的组建与调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洞。
二、职称评定制度的作用、弊端以及取消职称评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无庸置疑,十多年职称改革工作的成绩是巨的,对于发展和稳定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尊敬知识、尊敬人才,调动广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激励各行业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对于适应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职称工作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它不仅有强的社会基础,而且有特殊的内涵和独特的作用,对个人具有体现自身价值、起着解决政治、经济地位的作用;对单位有着吸引、稳定和激励人才的作用;对社会起着人才配置、优化结构,提升民族整体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职称评审制度暴露出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各地区评审标准不一,导致评审不公平;论资排辈之风盛行,只要年限到头,资料齐全,一般就能上去,既评不出水平,又阻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评职称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于是出现拉关系和暗箱操作现象,直接滋长腐败和不正之风;每年都要评职称,直接造成职称贬值,一方面拿到国外没人承认,另一方面同一职称人员的实际水平相差太;评审过程中看不到被评者的工作态度和实际工作能力,庸才照样也评上高级职称;职称终身制,福利也终身制,一旦晋升了职称,就可以相应地晋升工资,在分配住房、解决夫妻分居、公费医疗、退休年龄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真可谓“一把交椅坐到底”,因为职称是一劳永逸的,所以阻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出新成果,照样有享受。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职称评定作为一种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的评定方式,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衍生出的种种弊端使这一制度走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也不可试图一废了之。
第一、目前缺乏取消职称评审制度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职称评聘改革应作为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要与国家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衔接,不能孤立地对待这个问题。取消职称评聘,就意味着你的基本工资不因“聘任职称”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目前国家只认准评定职称。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比如国家事业单位涨工资,同样是教授,“评聘教授”可按国家规定顺利涨工资,“聘任教授”要按原档案工资上涨,这两者的差距很,“聘任教授”要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涨工资损失,未来一些年我国要经历快速的涨工资过程,这其中的损失不可估量。另外一个是退休金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一旦退休,基本工资便成为退休金的主体。干了一辈子“聘任教授”,到退休时可能拿很低的退休金。
第二、不利于人才流动。在全社会人才流动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已经实施改革的甲单位的“聘任教授”,到没有改革的乙单位将不会被承认,“聘任教授”只是“地方粮票”,这就为人才的流动设置了障碍。因为一旦调动,一切要从头开始。
第三、可能产生更多的人为干扰因素。取消评定职称的“硬杠杠”(如论文、外语、计算机等),在操作过程中必然增人为影响因素的机会,可能产生比改革前还要多的问题。比如既然单位法人有“生杀予夺”权,受聘者必须和单位法人搞好关系,否则没有机会当“教授”,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什么样的问题,不言而喻。最坏的影响是迫使青年学者首先要花相当的精力去搞关系,而不去搞学问。从管理角度也有问题,“评聘教授”和“聘任教授”同在一个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有趣,不论是在客观还是主观上,“聘任教授”恐怕永远是“二流教授”,能有利于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吗?
第四、聘任制将产生量“业绩教授”而不是“学术教授”,长期下去要损害基础科学研究。为了聘任,必然把精力放在短期见效的科研项目上,实用主义能产生多少高水平成果值得怀疑。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造就了一些“业绩能人”,有能力跑项目,但很少看到有文章。公正地说,这些人有贡献、有业绩,但学术水平如何,难说。这些人实际角色是科研项目经纪人,揽项目,“转包”项目,他们还剩下多少精力研究一个教授应该做的学术问题呢?“业绩”和“学术”都很重要,但是否“有资格”做教授首先要看学术,是否胜任教授之职再考查业绩。
总之在我国急需知识和人才之际,改革现有职称评聘体制,让真正有才学、有能力的青年人脱颖而出是十分必要的,但彻底取消职称评定,尚有许多待研究的问题。在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依然如故的条件下,“评聘制”的主要问题,在“聘任制”中同样会出现,而且后者可能产生比前者更糟糕的问题。当前急需做的是改革并完善职称评审制度,而不是炒什么废除职称评定。
三、建立并完善社会化评价机制,贯彻业绩优先原则,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使真正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职称评聘的问题就出在滥评聘、乱评聘、误评聘上。要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评价人才、用人才的机制,就要力求改革、探索出路,努力创建新的制度。世界上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职称认定制度,特别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一般是通过学会、协会采用社会同行专家评价的办法解决。社会评价是对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或工程技术的水平、能力进行评价,授予相应称号,为市场化的人才使用机制提供依据。无论是从解决内部存在的问题,还是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出发,我国都亟待建立职称或职业资格认定制度的社会化评价机制。
(一)我国各地区在职称社会化评价方面的尝试。可喜的是,我国不少地方已经作了尝试:2001年5月,因为深刻地认识到了职称评审制度所带来的弊端,中科院宣布在全院范围内停止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代之以岗位竞聘,这个消息曾一石激起千重浪;江西省取消了资格评审的指标或比例限制,采用个人申报突出“自由”、社会评审突出“科学”、单位聘任突出“择优”的方式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单位新进人员除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外,一律实行人事,推行聘用制;北京市简化职称评聘程序,包括延长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有效期、减少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力)考试模块、取消调入本市单位人员的职称认定、简化专业技术人员转换系列手续等;南京市职称申报打破地区、行业部门和身份限制,接受社会自然人申报;江苏省对职称评审工作中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政策要求做出重调整,今后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再成为所有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先决条件,而作为评审条件之一,由评委会根据实际要求掌握;我省于今年8月提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实行经评委会评审通过人员进行公示和评委会委员从评委库中随机抽取的制度;深圳市也于今年九月初启幕职称评定社会化改革,允许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参与部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为探索职称评定的社会化机制,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了职称评定认证中心,建立了专家库,制定了试行办法,并于今年9月24日产生我国第一位经过社会化评定获得研究员职称的科技人员--58岁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研究员刘建华……在经历种种探索之后,进行社会化评审职称,依照独立标准衡量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的水平,我国的职称评审改革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二)职称社会化评价制度的优点。与单位评审制度相比,社会化职称评价制度无疑有着明显的优点。
第一,评审委员的社会化、专家化,消除了单位评审办法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业务水平成了评审委员们决定是否授予被评审人职称的惟一标准。这就使同一领域的人在评审职称时站在了同一平台上,同一职称水平不一的现象将为减少,职称也将成为代表一个人真正业务水准的杠杆。
第二,社会化评定的职称,也必定被社会所承认,而不像单位评,定的职称往往只是在本单位、本地区才被认可。这将挤掉职称中的水分,提高职称的含金量,使之成为一个人通向市场的通行证,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位内部的“身份”象征。
第三,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人们不可能换一个地方评一次职称,社会化评定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文本。这种办法,不但节约了资源、化解了矛盾,还将奠定一个统一的、规范的人才市场的基础。
职称制度改革范文4
>> 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户籍制度改革的制度效果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困境及其求解 浅议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利益视角 “高考移民”现象下的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取向与步骤 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法律视角下的户籍制度改革 基于尊严视角的户籍制度改革图景 户籍制度改革的春天何在 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户籍制度改革的过去与未来 通向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阶梯 户籍制度改革的财政难题 户籍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浅析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破冰前行 浅谈高考户籍制度改革 三问户籍制度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户籍制度改革的下一程 户籍制度改革的下一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文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5 年8 月5 日,江苏省兴化市南宋村,留守的姐弟俩在家门口玩耍
自中央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文件,宣布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后,各省陆续出台了取消城乡户口政策文件,统称居民户口。从技术上看,取消城乡二元结构的户口划分很容易,但是要恢复户籍人口的纯登记功能、彻底消除依附在户口背后的福利体系仍然很难。
实际工作中的诸多困难
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取消城乡户口造成实际工作中的诸多困难。比如,城乡社保、医疗、生育、土地承包等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笔者在地方调研中发现,卫计部门就对户口取消后,无法区分农村居民,而导致新农合、生育两胎(全面放开两胎后,这个已经不是大问题了)等不好核实;住建部门对城市居民去农村购房建房也不好识别监管;教育部门的城乡生源补贴不一致无法落实;土地承包法规定对在设市区落户的农民要退出承包地等等;一些城市启用居住证后,公安部门按规定无门槛无条件发放,但整体城市管理和服务跟不上,特别是医疗、教育、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跟不上。
因此,这些部门大多请求公安部门在取消城乡户口后做个备录留个后门,以便识别哪些是农村户口,哪些是城市户口,方便工作回到原有的轨道上去。
取消城乡户口,统一为居民户口是一种进步,值得肯定。但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户口只是表,背后的福利体系才是里,表里合一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解决城乡福利体系不均衡问题
破解当前城乡福利体系不均衡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均等化,城乡两种福利体系取其高者为标准,低的向高的靠齐;一种是制度化,建立一套不分城乡的、新的福利体系,来适应当前的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前者需要政府进行大量的投入,难度很大。后者需要政府进行改革,阻力重重,但是会产生制度红利。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策制定层面要注重公平性。出台的政策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各部委的政策要协调统一,不要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另外,各部委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尽量不再城乡分置,要以居民收入水平而不是居住地和户籍类型来给予补助。可以对农村地区和农业进行补贴,但不是直接对农民,要把农民变成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不是只在农村出生有农业户口的就是农民,城市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也可以是农民。现在有些地区农业直接补贴变成一种普惠制补贴,土地已经流转,承包者不从事农业生产但还享受直补。国家对农业免税不等于对从事农业的个人或家庭的税收减免,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户籍制度改革下一程重点
取消城乡户口开了个好头,但如果不趁热打铁,继续深化启动户籍福利背后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就会陷入“去皮存骨,进退两难”的境地。
那么,户籍制度改革下一程重点是什么?
首先,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在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前提下,对农村要素资源仍然实行封闭式保护的话,并不能促进农村发展。
要让农村的土地不再承担保障功能和保险功能,而是真正发挥生产要素功能,在承认现有农村产权的基础上,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通过个体产权确权颁证、集体产权折股量化等办法,使之可流转、可转让、可交易,鼓励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农村经营主体也要多元化,但要真正从事农业生产,防止圈地占地。
政府通过建立税收机制来保护、确认所有权,界定承包权,放开经营权,打破城里土地政府管,农村土地集体管的模式。
其次,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就地就近化。比如,重新认定城乡标准,对达到一定规模如二千人集聚区域,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置到位的情况下,可以认定为城镇化地区。
在一些新型农村社区、旅游景区、工矿地区,从事非农业人口都可以统计为城镇人口。贵州省安顺市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提出以城镇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就业类型为标准,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他们以村居为单位,凡劳动力非农就业在60%以上,城镇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覆盖60%以上人群的村,均纳入城镇人口统计。
除基础设施等硬性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基本公共服务等软性条件要跟上。打破城乡公共服务的分头管理,既有城和乡之间的,也有本区域和外区域的。如卫计部门的新农合与人社部门的社保要统一,建立覆盖广、可转移、可接续、分地分段支付的社会保险制度。为防止行政人员和机构膨胀,可对这些地区实行城市社区自治管理。
职称制度改革范文5
目前,有的同志认为,应试教育的核心在于存在考试。有考试就有应付考试的方法,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就取消考试。我认为,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素质教育不赞成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更不赞成把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志。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现在的考试存在不少弊端。如:①重视语、数基础工具学科,忽视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体、音、美等考查学科。②在学生评优上,只看卷面成绩,忽视能力发展。③判卷上,如果别的教师批卷,就不掌握学生的学习差异,如果自己批卷,自己写批语,要用此考核教师批出的成绩,就有“水份”。④从考试内容上,比较单调,知识面比较窄;重视基础知识,忽视操作等知识。⑤为淡化分数实行学生成绩等级制,减轻学生压力,如果学生一点心理压力没有,他们还能进步吗?85分和95分都是优秀,95分的能服气吗?不及格的学生不也有心理压力存在吗?
我想,如果在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上研究一下,无疑对教学是一个推动。所以,考试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要符合学校特点,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发展,不断进步。
我校在“七五”期间,就进行了考试方法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十几年来,按灯塔市教委精神又实施了学生学业成绩等级评价制度。在此基础上,我校根据实际情况,拟定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以语文、数学为例)。
我们的考试体现出面向全体、重视差异,主动发展知识与能力并重,阐明了方向性;加强平时过程性评价,淡化期末,加大免试,强化操作性;全面评价,重在激励,体现目的性。
一、 建立平时成绩考核制度。
学生平时成绩以教师考核为主,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上课发言、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单元测试成绩,综合评出学生成绩。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听讲程度,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动脑等。
语文平时成绩项目有:朗读,写字,听说,背诵,查字典等,数学有听算,口算,思维,说理,操作等。学习习惯是否独立完成作业,书写是否工整规范等。平时单元测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他人评价,等级评价。平时综合成绩,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20%。
二、 建立面试制度。
过去学生成绩期未一张卷纸定乾坤,不能全面反应学生能力,所以,笔记难以考查部分,我们以智力因素为主要考核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考查学生能力。
考核内容:以语文为例,“听”的考核可让学生听录音或教师口述,然后要求学生笔答或口述,如听写,听述,听记,听答,听辩等。“说”的考核,按年级学生水平不同,设不同考核项目,如造句,仿句,口述一件事,看图说话,把事情说具体,口头作文等。“读”的考核,选取一段课文或课外读物,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命题原则: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不超出范围,不出偏题,怪题,但不是教材一点不差地搬出。
命题方法:按年级不同,每项出50套题,每套按难易搭配出两道题。
面试方法:由执教者主考,公布标准,学生抽签,公开应试,当面公布成绩,由一名领导记分,评分。
面试时间:有的项目可在期中进行,有的设在期未复习阶段,边学习,边面试。主要目的是对知识的补充,强化再认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此项成绩占学生学业成绩的30%,用等级综合评定。
由于学生当面回答或操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应辩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增强。如,有的学生开始不敢说话,面红耳赤,后来应答自由。同时,由于考试时间短,项目分散,难点分散,学生参加考试的心理压力又相对减轻了,能很好地发挥出自己水平,所以学生考得轻松愉快,考出的成绩也较好。
三、建立以考查双基为内容的笔试。笔试由学校教导处统一命题,注意从知识运用中考查能力;注意从比较中促进思维;注意从综合中发展智能;注意从密度中要求速度。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笔试采用分数+评语的方法评价,这样可以辨别学生在知识方面的细小差异,考查学科采用等级,评定简单明了层次分明。
四、等级评定和评语模式的改革
我校平时单元测试,考查学科都采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级的评价方法,现取消不及格,改不及格为“加把劲”,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一二年级改为小红旗、小红花、小火炬、五角星等表示代替四等级,并加上简单评语。其他年级改为很好,好,可以,再努力,进行模糊评价。社会课的初级、中级高级社会学家命名,美术课的初级中级高级小画家的命名很有成效。
以往的评语有着固定模式和常用词语,难以体现学生个性特点,不利于学生发展。为此,我们借鉴外地经验,评语改为充满温情,谈心式;改原来的模式化为个性化,由条文化改为情感化,由教训式改为疏导式,语言由枯燥乏味改为坚持以表扬为主,肯定点滴成绩,艺术地提出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以鼓励学生不断进取。
评语的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需要。评语制度改革第一使学生体会到老师象母亲,从评语中看到老师的和期望,对自己充满信心,所以更加喜欢自己的老师。第二,老师评价学生的角度改变了,注重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从正面、健康的、积极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评价水平,产生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第三,家长看到新的评语,给了充分肯定,便经常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搞好对学生思想教育。
职称制度改革范文6
说到成都的城乡统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无疑是一个重头,而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则是一个绕不过的地方。“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的称号,使这里具备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曾经,这个村静悄悄地率先开始了一场试验性的变革,如今,改革的成果让村子的名字远播四方。
农村“产改”,从这里开始
6月14日,鹤鸣村支书刘文祥带着记者在村子新建的集中居住区走了一圈。这是一个别墅式的村落,原有的林盘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硬化村道四通八达,每家每户两层小楼的门前屋后,都种着花卉蔬菜,树木葱茏,一片崭新的田园风光。刘文祥跟村民随意搭讪着,迈步走进了一户人家的厨房。“看,房子里的设施跟城市里没有什么区别吧?”刘文祥的言语里,满是自豪。
“能够有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因为有了确权颁证的改革。”刘文祥说。
2008年初,鹤鸣村接到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改革任务——确权。“选择我们村,一方面因为村里的干部群众在1980年就已经体会过改革带来的好处,我们是都江堰农村改革的首个试点村。加之具有良好的干群基础和淳朴的民风,村民具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和欲望。另一方面,鹤鸣村是一个经济基础较弱的纯农业村,既没有产业化项目支撑,又没有农业规模化经营,比较容易探索和积累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刘文祥介绍道。
一切进行得紧锣密鼓又有条不紊。3月4日,入户摸底调查;3月10日,完成572户入户调查工作;3月18日全面完成资料汇总、公示等基础工作;3月31日,首先在七组颁证;4月底,全村600多户村民都领到了各自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和《林权证》。
改革进行得很顺利,离不开鹤鸣村群众的集体智慧。帮农民摸清家底,理清土地、林地“剪不断、理还乱”的权属,任务艰巨。鹤鸣村坚持发挥村民的自主性,充分尊重村民的诉求,让村民自行解决争议纠纷。为此,鹤鸣村议事会、监事会,调解小组相继成立,《柳街镇鹤鸣村村规民约》、《柳街镇鹤鸣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摸底调查公示异议处理(暂行)办法》等陆续出台。
在村委会的展示厅,刘文祥指着一张“鱼鳞图”,向记者介绍起当时划分土地权属的情况。原来,为了便于大家确定土地权属,全村3100多亩土地的具置,哪块地属于哪家、有多大,都在一张地图上标识得清清楚楚,每户村民的当家人都在图中自己的地块上按下鲜红的指印。
就这样,第一个开始试点、第一个完成确权颁证、第一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配套措施章程、第一个通过了专家评审,鹤鸣村成为“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
如今,依靠确权颁证的基础,鹤鸣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得相当顺利,第一期136户集中居住区已经建成,第二期195户也在建设之中。“原先不愿意参与集中居住的农户,看到了村子实实在在的变化,现在也申请加入进来了。”
在农用地流转上,鹤鸣村目前有5个院落流转给旅游公司搞开发,最近还将有一家公司入驻,建一个珍稀水果园。“村民住进了新房子,在自家土地上给入驻公司打工,每年还有固定的流转租金,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
在自己的土地上,做个现代农业工人
鹤鸣村由于位置较偏,具备一些改革试验的条件,成为产权制度改革的先行者。“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随之跟进的许多村子,借助交通等优势,在土地流转的成效上大大超过了先行者。
在崇义镇海运村,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大桥村五组村民许学兰正在一个巨大的花卉温室大棚里给花浇水。“这个示范园区占掉了我家将近4亩地,我每年每亩地能够获得1000斤大米的补贴。现在我在公司打工,平时给花浇水,进行简单的管理,每个月有近千元的收入,年底还有奖金,公司也给我买了保险。相比以前我自己种小麦,现在的工作收入增加了许多。”许学兰说,这样的工作强度,比以前单干的时候小得多,也能够照顾老人小孩,“只是工作日固定上班8小时,人没有那么自由了。”
都江堰孙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李总介绍说,公司入驻示范园区后,凡是流转到园区的农户,公司都无条件聘请他们,当地农民除获得土地租金外,土地流转后富余劳动力在园区工作或外出打工,农户家庭收入远远高于流转前。“现在示范区的发展情况很好,附近的富余劳动力都得到了解决,我们想要扩展经营规模,从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可是招工却成了一个难题。”
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都江堰鼓励在特色优势产业上,通过“大园区+龙头企业+小业主”、“大园区+专合组织+小业主”等经营模式,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都江堰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都江堰市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综合工程项目的一个缩影。
如今,都江堰市各乡镇已形成了蔬菜种植区、猕猴桃生产区、三木药材产业区、花卉苗木区、生猪养殖区等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各园区流转的土地,正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享受着“还权赋能”所带来的实惠。
熊猫驿站,发展旅游的新模式
大力发展旅游业,无疑是都江堰市的“立市之本”。如何将统筹城乡的改革与旅游业发展紧密融合,都江堰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在虹口乡瓦子坪安置点,地震中房屋受损的农户分到统规统建重建新房后,拿出一部分空余房间入股熊猫驿站经营公司。“熊猫驿站”是虹口乡联合成都市旅游产业促进中心与当地农户创办的一种连锁乡村旅游酒店。如今,瓦子坪风情小镇以欧式元素进行氛围营造,汇集了乡村酒店、小超市、特色山货铺、酒吧、水吧等全方位旅游接待场所,确保“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的全面体现。
在村民郭大爷家,一个独具欧洲风情的小驿站已经建成。郭大爷说,其实决定加盟“熊猫驿站”前自己也曾犹豫过,毕竟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和之前自家经营农家乐的传统模式区别太大了。
按照他与熊猫驿站经营公司的约定,他拿出自家的5间房屋入股,每年就有2万元的分红,而且以后每年的分红还会增加10%。8年后,对方将这个驿站全部交给他。不用担心客源不足,不用担心接待不周,一年分得纯利润2万元。成功变身为“跷脚老板”,让郭大爷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