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创新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品牌创新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品牌创新战略

品牌创新战略范文1

呈现图片独特价值

作为报社总编辑,必须引入现代编辑理念,跟踪世界平面媒体发展潮流,加大图片等形象和色彩元素的作用力度,尤其应该盯着一版,盯着头条,头条可能是文字,也可能是照片。

新闻摄影由于它的直观性,在新闻传播中更加具有公信力。读者对平面媒体的视觉诉求越来越高,不仅诉诸于理性,更加诉诸于感性。因此体现记者责任感的镜头,具有更加独特的价值。在日常报道尤其是重大战役性报道中,《湖北日报》坚持让照片占主体、唱主角,突出新闻图片在版面中的位置和作用。

《湖北日报》在新闻摄影方面确立了立足高度、深度、力度,不断打造新闻精品,实施“一主三台”策略。“一主”指一版的照片,“三台”指三个新闻摄影的平台:品牌栏目“焦点”“影像点评”和不定期的新闻摄影专刊,最终实现用相机写深度报道的目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报纸要想赢得更多读者,必然需要一张独具魅力的“脸”,吸引读者购买和阅读。而“脸面”的魅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图片价值大小。

从改版开始,在一版照片的运用上,《湖北日报》作了很多突破性探索。比如图片占位上升,位置扩大,用图片新闻作头条,或者用组合图片作头条等。具体而言,现在《湖北日报》一版每天刊登的图片一般不少于3张。坚持刊发大于等于3栏的一张新闻主照,它必须有视觉冲击力、能提升读者阅读兴趣,我们把这个压力给了摄影部,不能随便弄一张图片交过来,签过来的图片达不到要求要被退回去,摄影部还要挨批评。拍到好照片只是一个方面,好照片还必须用好、用活,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焦点”从读者本位出发

“焦点”摄影专版是“一主两翼”中最重要的一翼,是《湖北日报》摄影部最早创立的摄影品牌。“焦点”每周五固定出版,到目前已经刊出100多期。

从2004年底开始,《湖北日报》对新闻摄影报道的改革首先从摄影专版启动,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作了一些创新,由单纯追求画面冲击力向新闻和形象并重,由单纯摄影向图片和文字并行,由平面向立体转变。坚持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经过20多期的探索,2005年2月,摄影专版正式更名为“焦点”栏目,定位于新闻栏目,广受读者和同行们的关注。究其原因:一是影像视觉下移,过去的摄影专刊是三大视角―大事件、大场面、大人物,而现在“焦点”的视角下移,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边缘人物,讲求故事化,人性化,生活化。二是题材更为多样,版面上的影像面孔多样化。三是图片文字双修,过去主要是图片报道,现在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00多期“焦点”摄影专版中,题材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选材不拘一格,透视的是社会矛盾的焦点,把握的是时展的主题和群众需求的脉搏,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时代嬗变中的矛盾纠葛甚或阵痛,展示的是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甜酸苦辣及所干、所思、所盼,扬的是主旋律,唱的是正气歌。

《城市“候鸟”》这组照片讲述的是湖北云梦县一群农村留守儿童在“领队”的带领下,坐火车到北京看望打工的爸爸妈妈,6幅画面串起一个完整、感人的故事。出发前,主人翁京晶特意在屋前的荷塘摘了一朵荷花,想把它带到北京送给妈妈。经过长长的旅途,京晶和爸妈在北京团聚了。《城市“候鸟”》在荆楚网引发热议,众多读者表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关注的话题,更有读者要求推出姊妹篇―关于“城市‘候鸟’”母亲的报道。

在全国,长期与孩子分离的打工母亲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顺应读者要求,我们及时推出摄影专题―《思念的夏天》,关注在城市谋生的“打工母亲”。6幅画面刻画出“打工母亲”的真实生活。

“焦点”摄影专版将图片新闻直观生动的视觉性与文字新闻丰富的思维性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1+1>2的视读互补效应。“焦点”的文字部分灵活多样,有通讯、特写、随笔、采访手记、现场实录、新闻解读、人物对话、人物语录、记者心语、记者感言、专家点评、专家观点、专家寄语、编者按、编后语、新闻背景、相关背景、相关链接、数据链接、焦点BBS等20多种。

“焦点”从广度而言,是社会的大扫描;从深度而言,是社会的深层透视。经过多期的运作,“焦点”已经变得成熟稳健,显现出较强的品牌效应。

尝试经济新闻的另一种表达

“影像点评”是伴随着《湖北日报》改版步伐而诞生的一个全新的摄影专栏,是经济版的常设专栏,已渐显品牌活力。

经济新闻通常被认为是“硬”新闻,要想在经济新闻摄影方面有所突破,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 “焦点”专版的成功探索给了《湖北日报》摄影部信心,大家决定在经济版几乎每天一期开办“影像点评”栏目―一组生动直观的照片加上简短的文字点评,照片主要描述事实,文字则解读背景、点评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

2005年12月24日,第一期“影像点评”试刊《流水线上的工间休息》诞生。

2006年1 月1日起,“影像点评”正式以每天一期刊出。这个栏目的“点评”是对新闻事件的更深层次解读,而不是新闻事件的延续。要求摄影部的13位记者用心思考经济领域的新现象,逼着他们不得不加强学习,提升自己。

在推出一段时间后,“影像点评”不断尝试推出系列图片报道,把单个点评变成集约式“轰炸”,延伸新闻内涵,强化报道效果。

例如,围绕武汉小吃虽然好吃,但总是走不出武汉三镇的现象,推出系列报道―《汉味小吃三镇打转转:憾》《浴火未能重生:痛》《如何做大:变》,将汉味小吃的“围城之困”分析得透彻明了,并道出其今后发展方向。

2006年7月初,“影像点评”又在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荆楚网刊出,与读者(网友)互动。摄影部在该网站开辟了一个“摄影观察”专栏,把每期“焦点”和“影像点评”的内容登上去,由网友发表评论,并在报上登出网友观点。网民的参与,一下子开阔了这个栏目的视野,对一个现象、一个问题的看法也由过去编辑、记者的一家之言成纵横比较的态势。

展现地方视觉表情

作为报纸,过去一直习惯于运用文字,能不能不囿于文字,大大地去突破一下呢?在改版中,《湖北日报》作了大胆尝试,不定期推出大型摄影专刊作平台,以视觉诉诸人们的理性和感情,达到亲和、可感的传播效果,其中的四个版“2006荆楚表情―行进中的湖北影像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人们回顾往事时,都是与画面结合在一起的,所谓“历历在目”,此之谓也,在回顾一年大事时,完全可用照片,也来它一个痛快的“历历在目”!方式是用连续的画面反映,借鉴“演出季”这个说法,移植过来,以春、夏、秋、冬为分野,策划一个行进中的湖北历史画卷。

设计的目的在于,以图为经,以文为纬,文图结合,以图为主,反映十一五开局之年湖北大地发生的变化。采编思路是,抓两头,大事为一头,生活细节为一头,要求富有诗意,虽然是回顾性报道,但要使人们对经历过的事情有新的认识。有美感:文字精,版式新,色彩鲜。发挥个性化,各版可设主持人,发头像,进行个性点评。

摄影部说干就干,动员全体同志由查资料入手,仔细梳理一年的大事,然后配发各种照片。为了体现民族风格,还专门找来剪纸用作素材,分别套嵌春夏秋冬四个字,作为四个版的标识。几位主持人也发挥才情,各自的评点非常有个性。

这个摄影专刊于2006年12月18日推出,给读者展示荆楚一年的“表情”以很大回旋余地,使读者在借助这个平台回顾一年经历之时,也得到视觉形象的享受。

适时从镜头后面走出来

摄影记者一般是站在镜头后面说话的,但是,从公信力角度出发,该出来时,摄影记者要从镜头后走出来,这样何其有个性!在当代传播领域,信息的个性化整理是一个取向。以往文字记者在个性化方面做的努力较多,而摄影记者则较少。现在,在潮流面前,凡是记者都应该顺应,不分文字还是摄影。

比如,2005年9月8日的《湖北日报》“焦点”专版,不仅画面引人瞩目,更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南线和北线(按这期“焦点”采访区域划分)两位摄影记者分别从镜头后面走出来,把照片和感言与自己的摄影作品一起展现在读者面前,受到好评。

品牌创新战略范文2

近年来,该公司先后获全国依法生产先进煤矿、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中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中国诚信经营示范单位、全国用户满意企业、中国公益明星企业、行业先进品牌企业、陕西省十大科技成果奖、先进企业、“三秦慈善奖”、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2003年进入全国煤炭工业100强。

以思维创新为核心,锲而不舍,与时俱进。

彬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经过深化企业劳动、人事改革,在企业内部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取消员工的身份界限,员工竞争上岗,为每位职工提供平等的上岗机会,初步实现了国有资产的有序退出,改变了企业性质,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公司提出“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思路,建设了下沟矿300万吨洗煤厂、咸阳型煤厂,对原煤进行深加工,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筹建2X135WM煤矸石电厂,该项目工程总投资12亿元,建设周期为两年,建成投产后,年可发电17亿度,增加产值4.76亿元。在西安、咸阳投资5000万元,参与房地产开发,与德圣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开发的西安水岸清城商住楼已经开盘销售,咸阳人民西路的“彬煤大厦”商住楼即将开工建设,公司经营层次从产品经营上升到资产经营。在开工建设蒋家河煤矿的同时,公司还在去年9月参加了全国首次探矿权拍卖活动,以10.4亿元的竞价争取到了雅店矿区的探矿权,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争得了可贵的后续资源。到“十一五”末,企业年产值将达到40到50亿元。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提高产能,确保安全。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如何将传统产业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迸发出更大的效益和能量,是现代煤炭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下沟矿于1992年8月开工建设,1997年10月建成投产,由于建设期间受技术、资金等因素影响,设计生产能力仅45万吨/年。针对矿井采掘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规模较小、生产功效低等情况,公司在广泛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对下沟矿进行升级改造,2000年3月与煤科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合作,投资3319万元,使煤炭产量由45万吨提高到了90万吨,吨煤直接成本降低到15.43元,比技改前减少16.31元,块煤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40%,直接工效由原来的5.72吨/工提高到35.74吨/工,全员工效由原来的3.5吨/工提高到5.82吨/工,投资效益十分显著,相当于投资3000万元,在一年时间里又新建成了一个45万吨的矿井。

2002年1到4月份,又投资925万元和煤科总院上海运输研究所进行合作,迅速完成了下沟矿提升系统的改造工程,改箕斗提升为30°大倾角皮带运输提升,矿井年产量又从90万吨提高到150万吨。该项目被评为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投资3.54亿元,完成了下沟矿300万吨综合机械化技改项目,新装备了一个倾向长度185米、走向长度2000米的4401大型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建设了一座300万顿洗煤厂,安装了综合监测监控系统、束管监测系统、瓦斯抽放系统,使下沟矿成为陕西省地方煤矿中第一个年产300万吨的大型生产矿井。2005年,下沟矿原煤产量达到300万吨,生产人员效率达到43.3吨/工,资源回收率达到85%,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33人。在改造过程中,公司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陕西彬县模式”,“30°大倾角提升系统改造技术”、“三下采煤技术”、“顶煤弱化技术”等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以机制创新为基础,深化改革,规范运作。

彬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的机制创新:一是进行了机构改革。将机关科室由原来的11个合并精简为“五部两处两公司”,精简科室管理人员20多人。二是将永安运输公司、下沟矿药卷厂推向市场,企业收取一定的承包费后,只对其进行监督,让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组建了生活服务公司,对职工食堂、服务组、澡堂、治安队进行综合管理,将生活服务公司从企业中逐步剥离,推向社会,走向市场,打破以往主辅不清、靠煤吃煤的传统做法。通过机制创新使企业的机构设置、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以文化创新作先导,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从特殊的角度来看,企业即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企业发展和员工的全面发展同等重要。彬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始终把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加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生活环境作为大事来抓。一是近年来美化绿化矿区46000多平方米,植树6900棵,植草14980平方米,修建花园30多个,建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景观广场,生活区亭台长廊,职工住宅楼实行公寓化管理,企业被授予省市级文明单位,矿井被命名为花园式矿井。二是近年来全员培训率达到90%以上,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三是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向城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希望工程、环境保护、抗灾救难、文卫体育事业等捐款400多万元。

加大设施投入,加强品牌建设。

公司在实施下沟矿300万吨采掘机械化技改项目时,配套建设了一座300万吨洗煤厂,该项目被列入2002年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第八批国债项目)计划。工程占地面积31.4亩,总投资为6289.75万元,以美国赛吉满中国有限公司为主,煤炭工业西安设计研究院、邯郸设计研究院(联合体)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合作建设,2003年7月1日开工,2004年5月竣工投产。洗煤厂设计科学、设备一流、建设标准高、工艺先进,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设计规模为600t/h,年精煤处理能力可达到300万吨以上。经过分选,煤炭产品可由原来的4个品种增加到7个,灰分、水分都小于10%,硫分小于0.5%,发热量为28-32MJ/KG,超过出口煤标准。“泾河下沟煤”被评为“中国质量过硬服务放心信誉品牌”、 “全国质量服务信誉双保障产品”、“陕西能源矿产行业十大品牌”等。

强化营销队伍建设,维护品牌形象。

品牌创新战略范文3

关键词:零售企业;全球价值链;企业战略;创新;创新战略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表现在那些分散在全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开始整合为一体,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生产与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价值体系不仅在全球地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与重构,而且在价值链上也出现了价值不断向价值链下游流动的趋势。作为产品终端行业代表的零售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其产业价值呈现了明显高端化的趋势。

为何零售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开始不断地影响与控制其他产业,聚集和获取了越来越多的利润,零售企业采取了怎样的创新战略,建立其在诸多消费品产业链上的控制性竞争力,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快速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到零售业在世界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文主要运用全球价值链的动力理论,对跨国零售业驱动的全球价值链进行研究,试图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解释当前全球零售业价值高端化的现象,并为零售企业创新企业发展战略、谋划抢占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扩展企业利润空间,提供一个全球视角的、多维度的分析范式。

一、文献回顾

(一)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

价值链是指一个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波特,1985)。20世纪90年代,格里芬(1994)等一些学者将价值链理论直接应用于对全球经济或产业组织的研究,在价值链等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即全球商品链理论(GCC,GlobalValueChain)。由于全球商品链理论在揭示上述众多变化的时候还显得不是很清晰和过于理论化,格里芬(2001)在全球商品链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GVC),以更加细化、严密地分析价值环节在地理空间上的片断化、价值链的重组、价值链条的协调、价值链的治理、价值链的驱动力、全球产业联系以及产业升级问题。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中对全球价值链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生产及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台湾宏基集团创始人施正荣先生,在1992年为“再造宏基”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以作为宏基的策略方向。根据全球价值链的几个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就全球价值链三个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的增值能力而言,这三个环节呈现由高向低再转向高的U形状。

在价值增值链的“微笑曲线”上,研发与服务处于高附加值水平,一般加工制造处于低附加值水平,处于中间水平的是关键零部件加工和销售。因此,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着标志。生产环节中又可区分为上游的关键零部件生产与设计和下游的加工生产,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因其与技术研究的相关性强,从而增值能力越强;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因其与技术研究的相关性弱,增值能力有限,角色易被替代。

(二)关于企业创新战略的相关研究

根据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强调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商业性转化,并将创新战略按创新时机和创新程度来分类。有“战略管理鼻祖”之称的安索夫(Ansoff)则将创新战略的重心放在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上,并根据经营战略对创新战略做了分类。企业创新战略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具有重大的、全局性的或者是决定企业发展全局的一种谋划,企业创新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和风险性等特征。国内学者研究企业创新战略大多是从某一个角度进行研究的。胡凯、尹继东在对民营企业进行创新战略研究时认为,实施全面创新战略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胡凯、尹继东,2006)。杜超的创新战略研究对创新战略技术和市场因素做了基本分类,分为领先创新战略、跟随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并且分析了各自优缺点和适合的企业类型(杜超,2004)。艾志红根据现阶段的国情,认为坚持模仿创新战略,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分析了后方优势的原因的创新战略选择的意义(艾志红,2004)。吴洁琼、王琳琳认为应该根据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出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技术创新战略(吴洁琼、王琳琳,2006)。王立军在研究浙江民营企业创新模式时,认为企业应该将提高核心竞争力做为战略选择的目标(王立军,2006)。全球价值链创新是通过价值链上的企业在链接方式、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创新活动来实现价值增值活动。全球价值链创新分为四种类型:过程创新、产品创新、功能创新、跨价值链创新。(UNIDO,2002)

二、跨国零售商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模式

跨国零售商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是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全球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零售企业,通过全球采购和OEM生产等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化。跨国零售商驱动的价值链主要存在于劳动力密集的消费品产业中,控制着价值链的领先企业以全球零售商为主(图1)。这些领先企业通常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它们通过对产品设计、包装、品牌等的独占方式实现对整条价值链的控制,如服装、鞋帽、农产品等都处于这类价值链中。根据以上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理论,本文选取了四家全球跨国零售企业驱动的全球价值链进行了研究。

(一)7-11的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

7-11是诞生于美国、在日本逐渐发展壮大的全球最大的便利店,截至2006年,其在全球18个国家、地区拥有约3.4万家连锁店铺。这些店铺主要以两种方式加盟7-11:一是申请者直接利用自己的店铺加盟,被称之为A型契约,即特许经营形式;二是由7-11总部投资设立便利店,被称之C型契约,即委托经营。7-11抢先应用先进的电子科技技术,构建了“生产、销售、物流综合体系”,实现了物流的“共同配送”,并与供应商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团队商品销售规划”共同开发自有商品,从而树立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凭借这核心竞争力,7-11取得了全球便利店老大的称号,并且在其主导的整条价值链中占据了核心利润环节,对整条价值链起控制与领导地位。

(二)宜家驱动的全球零售价值链

宜家家居是英格瓦•坎普拉德于1943年在瑞典的一个小镇上以文具邮购起家公司,经过短短的60多年的时间,宜家如今已经发展为在全球36个国家与地区拥有265家宜家商场、在9个国家设立35个家具生产部门、雇用近9万名员工的全球最大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中国网站)。宜家成功的秘诀归功于其在沃尔玛为代表的成本领先路线与以西尔斯为代表的品牌差异路线之外开辟第三条路:既控制品牌又控制成本,品牌与成本两相宜。如果说7-11是通过电子科技技术整合了整条价值链的话,那么宜家则是通过纵向一体化和严格的OEM管理来实现品牌与成本双管齐下,从而控制着整条价值链。

(三)沃尔玛驱动的全球零售价值链

沃尔玛作为多年蝉联全球500强企业宝座的零售大王,其成功的秘诀是众多学者、研究员挖掘与研究的焦点。有人将其归功于其采取的“天天平价”的营销策略,有人将其归功于“领先的全球采购中心”,也有人将其归功于“独特的企业文化”(李刚,2003;吴志华等2007;邹卫东等,2002)。而我们认为,沃尔玛跳过中间供应商直接与生产商交易、先进的全球采购配送中心、天天平价的理念等等,所有的这些都使得沃尔玛树立了其核心竞争力——低成本控制能力,从而令其能在整条价值链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具有极强的议价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与7-11、宜家相比,沃尔玛在供应商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通过自身强大的商品配送中心,跳过中间商,在全球直接从生产商那采购成本最低的商品,并且逐步通过贴牌开始培养自有品牌商品。

(四)巴黎春天驱动的全球零售价值链

巴黎春天是全球老字号百货商店。面对零售业激烈的竞争局面,巴黎春天集团跳出百货店商品丰富,价格实惠的固有运作模式,开创了专营世界名牌的高档次百货店的创新经营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巴黎春天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授权经营的方式抢滩国际市场,成为全球“时尚的领导者”。巴黎春天作为全球百货店的代表,其对整条价值链的控制主要源于其创新的“高档精品百货”的营销定位。通过对进入“春天”的商家的严格筛选与控制,并对商家开展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巴黎春天牢牢的把握了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与前面三家零售企业相比,巴黎春天在整条价值链中更多的扮演着组织与管理的角色,它为各生产商、中间商提供了销售商品的平台,为它们的产品销售进行管理与策划。

三、零售企业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的构建

从上面对四家跨国零售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跨国零售企业一方面通过对供应商的选择与控制,整合、优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保证其在价值链中的核心驱动地位;另一方面,通过独特的创新营销模式为顾客优质的产品与满意的服务,实现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化。在整条价值链的长短上,存在着是否有中间商的区别:沃尔玛、宜家的全球零售价值链上所有商品都没有中间商,但是沃尔玛的部分商品有贴牌的生产商,而宜家拥有自身的家具设计中心,其部分生产商只是其商品的加工商;7-11的全球零售价值链中部分商品有中间供应商,其自有品牌商品的生产方式是与生产商共同设计与生产的;巴黎春天的全球价值链中的商品供应商既有中间品牌经营商也有品牌生产商。根据最终零售商对其零售商品是否具有品牌拥有权来看,宜家设有专门的家具设计中心,对其所有商品都具有品牌拥有权;7-11与沃尔玛通过参与设计或纯粹的贴牌生产的方式对部分商品具有品牌拥有权;而巴黎春天作为商品经营的管理者,不对任何商品具有品牌拥有权,即不存在着知名的巴黎春天牌商品。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时代零售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取决于零售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创新能力、整合全球客户资源和供应链资源的能力。7-11、宜家、沃尔玛、巴黎春天四家跨国零售企业,制定和实施了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吸引一流供应商和客户进入自身价值链,进而掌握了全球价值链主导权和控制权。

我国零售企业应当努力构建以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为创新目标的企业创新战略体系,实施流程升级战略、产品升级战略、功能升级战略和链条升级战略等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模式,打造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实现零售企业从“商品运营阶段”向“控制全球价值链阶段”的过渡。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5:6-25.

[2]胡凯,尹继东.民营企业的创新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6(352):120-121.

[3]艾志红.坚持模仿创新发挥后发优势[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6):101-102.

[4]廖沾.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J].云南科技管理,2001(6):33-34.

[5]王立军.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模式与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1):22-23.

[6]吴洁琼,王琳琳.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技术创新战略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6(3):51-52.

品牌创新战略范文4

关键词:服装企业 自主创新 战略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是,我国服装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弱。2004年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56%,纺织工业只有0.3%。不少企业热衷于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设备来引进技术,忽视软技术的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其结果只能是“引进、引进、再引进”,国内服装业总体技术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一、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基本类型

自主品牌的前提是自主创新,我国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

3.合作创新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企业自身的局限性,竞争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对抗竞争”转向“合作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服装企业如果还在“闭门造车”式地搞“独立创新”,就不仅是不经济和高风险的,更是不明智和不可行的。事实上,现今的企业大都通过与其他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创新来提升技术能力。对于自身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的服装企业来说,合作创新战略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战略,是通过“借力策略”迅速壮大自身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绩效的捷径。合作创新战略的最大优点是能使合作各方在创新过程中“各尽所能、优势互补、风险同担、利益共享”。

由于我国服装企业的集群优势明显,区域联系紧密,所以合作创新也是比较适合我国服装企业现状的一种创新模式。服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集群优势,采取区域性的联合开发、技术共享等优势互补策略谋得共同发展,这在我国服装企业整体能力和规模处于劣势的现实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

4.核心能力战略

这是一种典型的“扬长避短”战略,其核心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优势领域或特色领域以取得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其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和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领先企业一般都是应用核心能力战略的专家,它们不但能够准确地发现自身的核心能力,能够非常专注地将自身“精力”应用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维护上。

参考文献:

[1].柴俊武.品牌资产的界定及其评估模型评介[j].南开管理论,2005,8,42-46.

[2].杨以雄,万艳敏.服装品牌资产评估方法的应用与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2,7,1-3.

[3].范秀成.品牌权益及测评体系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0,1.

[4].卢泰宏,黄胜兵,罗纪宁. 论品牌资产的定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5]. cobb- walgren,c.j. ruble,c.a. and donthu,n. brand equity,brand preference,and purchase intent[j].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5,vol.24,no.3,pp.25-40.

品牌创新战略范文5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评价;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0、前言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市场间合作创新组织。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极大地整合了创新资源,加速了创新的交流与扩散,大幅度降低了产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快速提升了本国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实现了低成本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技术创新目标。越来越多的国际经验表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高级形式,正逐渐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建方面实施晚,2007年6月10日,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签约成立,揭开了我国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序幕。

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本文将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员组成,并构建一套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健康开展提供有利的导向作用。

1、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及其成员组成

1.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广文将其定义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由产业内2个或者2个以上技术创新主体形成的互相联合致力于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赵志泉则将战略联盟的概念扩展到产业层面,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产业内联盟各方为了实现共同的战略性创新目标,通过各种长期契约安排、股权安排和彼此间的默契而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双向或者多向流动的松散网络型组织体;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则将其定义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本文将采用国家部委文件中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

1.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员组成

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不难发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质是一种特殊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参照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成员组成情况,可以得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参加者应主要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这些参与单位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存在着包括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等紧密衔接的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参与方及其任务分工情况见图1。

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衡量,在注意强调各指标间有机联系的基础上,尽可能从多方面多维度对联盟的运行绩效进行描述。

针对性原则。选择的指标体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它是专门适用于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多主体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合作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比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各指标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所选取的指标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延续性,尽量向已有的比较规范的指标靠拢。

层次性原则。要求所选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要从评价对象的整体属性开始,按照由粗到细的原则将其细化为若干准则,如有必要,还可再分出一些子准则,最后是具体的指标。

可操作性原则。选择指标时应该选取那些比较容易计算分析的指标,对于那些不能或不方便直接进行量化的指标,可根据需要设置成定性指标。但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内涵和外延要描述的准确,避免产生歧义。

2.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流程

本文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按下列程序构建指标体系(见图2)。

原始指标。根据已有文献,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的形式,对涉及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海选,确保收集的指标尽可能覆盖评价对象的各个层面,体现完备性和系统性。

指标精选。分析指标本身的可行性、可比性以及指标间的相关性,对可行性差、评价结果贡献度小及指标间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进行合理筛选,通过专家论证,剔除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影响相对较弱的指标,以保证评价指标的简洁、高效。

结构设计。研究指标间的因果关系,运用结构解释模型等方法发现指标间的结构关系,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

2.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绩效,不仅要考虑其成果水平和经济效益指标,还应该考虑成果的社会效益、产业竞争力以及集成效应等指标,同时,由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还应考虑合作各方之间的协作水平。为此,建立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下面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做出具体分析。

2.3.1 成果水平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绩效成果水平主要体现在如下6个方面。

技术成果的先进程度:主要考察联盟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还是国际领先水平。

是否建立行业技术标准:考察联盟是否通过合作建立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若建立了技术标准,联盟成员就可获得技术垄断地位,占领行业制高点,具备行业话语权。

联盟获得的专利状况:考察联盟在运作过程中是否获得了专利,并综合考虑申请专利和已经授权专利的数量(可以按照两项专利申请等同一项专利授权来计算),获得的是国外专利还是国内专利,是发明专利还是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此外,由于各个联盟的规模大小不一样,考虑到联盟的规模会使专利水平在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可以考察科研人员的人均专利数量来进行比较。

联盟联合的情况:对于联合

情况的考察可以考虑联盟联合的数量以及论文的影响因子等因素,考虑到联盟规模的影响,可以考察联盟的人均论文数。

联盟联合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计算机软件等情况:考察联盟在运作过程中,所开发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开发的计算机软件的数量等。考虑到联盟规模的影响,可以考虑这些指标的人均数量。

是否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考察联盟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有路线图的联盟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成员之间为了这一具体目标相互合作的动力会更充足。

2.3.2 经济效益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绩效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5个方面。

新产品的利润贡献率:主要考察联盟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情况,即新产品所带来的利润占企业利润总额的多少。它比新产品销售率更加能够体现新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考虑到企业有时出于战略目的会在短时间内不要求较高的利润,首要目标是占领市场,此时用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能体现新产品的竞争力。

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率:有时联盟不一定推出新产品,而是通过改进原有技术来生产产品,使得产品的成本降低,出于产品成本本身的差异性及不可比性,可通过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率来考察。

联盟技术转让或者专利许可获得的收入:联盟在运作过程中会对外界进行技术转让或者外界会使用联盟的专利等,这些都会给联盟带来收益。

联盟的潜在净收益:这一指标主要是用来考察那些刚刚开发出来,还没来得及进行成果转化的成果在以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这里应该是除去开发成本之后的收益,需要依靠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得出。

2.3.3 社会效益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绩效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社会效益指标上,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是否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考察联盟在运作过程中,是否通过项目攻关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等瓶颈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多少,是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是否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是否有效避免了科研单位的重复性建设:考察组建联盟之后内部成员是否一起合作,共同攻关,以及合作攻关的数量和频率等,在多大程度上避免科研单位的重复建设。

是否有利于促进基础学科的发展:考察联盟合作对基础学科的贡献及对科学发展方向的修订情况。

是否有利于生态和环保建设:考察联盟对直接制约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生态和环保建设的贡献程度。

联盟联合培养人才的情况:考察联盟对于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情况。具体包括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情况等。

2.3.4 产业竞争力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提升所在行业的产业竞争力,具体指标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情况:这里主要是指在联盟运行过程中,联盟内部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学习,资源互补,技术和管理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带动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产业链的完善情况:指的是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一载体,是否使产业内相关企业形成了“抱团创新”的氛围,以及是否形成了产业内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比较完备的产业链。

产业内高级人才的增加情况:该指标主要从人才流动的角度考虑,指的是联盟成员中企业是否通过一些手段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公司中去,这里既包括企业引进海外高级技术人才也包括在合作过程中高校或科研单位的一些科研人员离开原单位加入企业等情况,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内知名品牌和知名产品的培育情况:主要考察通过组建、运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否在产业内形成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产品,这些都必然会带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3.5 集成效应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个由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组织,其成员之间的集成效应也是影响联盟运行绩效的重要因素,集成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

联盟联合投入R&D经费的增加情况: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各方联合进行投资研发,是否使得投入的R&D经费大幅度增加,为后续研发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保障。

联盟技术资源的互补情况:技术资源的有效互补可以显著增加联盟的集成效应,科研人员的各种思想经过碰撞、交流以后会产生创新思想或者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突破技术难关,提高研发的成功率,达到创新的集成效应。

技术开发成功率的提高情况:单就个体而言,技术开发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但是通过联盟合作,成员各方基于各自资源的优势,使技术开发的成功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技术开发周期的缩短情况:在联盟的运作过程中,合作各方可以实现“灵捷竞争”,通过“并行工程”来有效缩短技术开发的周期。技术开发周期的缩短表明了联盟具有抓住更多市场机遇的机会,对市场的需求可以快速做出响应。

联盟成果转化率提高的情况:联盟可以将自身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设备等用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并在此过程中使其成果转化率得到提高。

2.3.6 协作水平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之间需要有效协作才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协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联盟绩效水平的高低。其主要评价指标如下。

联盟成员间的沟通协调能力:联盟中成员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具有各自的利益,这就使得联盟内部很容易产生冲突,联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和运作效率。

联盟成员的资源共享程度:组成联盟的各成员方在未联盟之前具有各自的优势资源,包括设备、技术等要素。如何使这些要素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是联盟所应考虑的问题。资源共享程度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联盟的协作水平,进而影响联盟的绩效。

联盟成员联合完成项目的情况:由于联盟中单个成员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有些项目需要以联盟的身份承担下来再在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完成项目。一般情况下这些都是大型项目,如国家和地方的科技重大专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等。

联盟的管理协调成本:该指标指的是联盟运行期间各成员协作水平的资金表现。良好的协作水平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费用,为技术开发节省资金。管理费用过高往往是由于成员之间的协作水平低,发生冲突的频率较高,导致监督与协调的费用过高,联盟的效率低下。

联盟的稳定性:主要考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运作过程中是否发生过损害联盟其他成员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联盟的不稳定性,甚至瓦解无法继续运行等。

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的综合评价

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使用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AHP法、DEA模型法、BP神经网络法、理想解逼近法等。至于是要选择其中一种还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则需要根据评价目标的要求以及评价对象的特点来确定。由于本文中选取的指标很多都具有不确定性,故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绩效进行评价。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进行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价集;计算因子权重;进行单因素评价,构造单因素评价矩阵R;模糊综合评价;根据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对象水平。本研究拟采用加权平均法,以归一化的各个评价指标作为其对应评价集中元素的权重,对评价指标进行加权平均。量化的具体对应关系为:优≥85分;良75~85分;中65~75分;差≤65分。设G为运行绩效的综合评价值,则G=61c1+62c2+b3c3+b4c4+b5c5s+b6c6,其中6为各个一级指标权重,c为各个一级指标得分值。这是一个数量化的评价结果,其数值可以反映一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水平的高低。

品牌创新战略范文6

[关键词]技术创新 战略 提高竞争力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了其重要性,通过技术创新的变革和投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效益回报。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自己的强大研发机构和团队的创新实践,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我国的华为、海尔、联想等公司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竞争实力不断加强。

另外,技术创新也是企业内部支持活动的核心内容,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一方面技术创新能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第三,技术创新还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管理上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开拓市场,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1、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情况:

相比而言,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中小企业中尤其如此。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超过了1000万家,但通过技术创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30%,不但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0%左右的水平,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普遍不高。与我国堪忧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相比,美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的技术进步对GDP的增长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仅其IT产业的技术创新就在1995—1999年为美国实际GDP增长作了30%贡献。

2、对技术创新的认识现状: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JoAoSchumpeter)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他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把创新活动归结为五种形式:1)生产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或新工艺;3)开拓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熊彼特之后,经济学家在发展创新理论的过程中把创新区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应该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之上的,是一种新的、全面的企业生产要素再次组合的活动,通过这种组合,企业可以应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新的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最终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可以说,技术创新是一种全方位的创新。

目前我国企业界,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创新变成了高科技创造。

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了技术开发。这一观点倒置了企业的目标和技术创新之间的战略因果关系。企业存在的目标无非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然后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技术创新充其量也只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已,否则企业就变成了科学家的实验室。在实践中,执这一观点的企业最终出现了诸多的严重后果。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成功,使企业对技术的开发失去兴趣和信任,对技术开发发生怀疑。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绝对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开发本身能否成功,只取决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至于技术开发的成果在市场中会有什么作用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将阻碍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使技术转移的难度加大或成为不可能。

二是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却往往忽视了技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的企业则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从过去只重视技术开发本身到重视技术开发成果的市场成功。这是一个突破,促进企业技术开发行为的市场取向,将使技术开发的成果具有更多的转化可能性。但其明显的不足是: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经济行为,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失,而且会导致实践中的错误取向,将使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被忽略。这将导致企业有可能作出从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技术选择,企业因此承担了本不必承担的更多更大的风险,往往会造成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断层。

而有国外和香港台湾的企业界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比我们要相对深刻得多,如在郎咸平教授的著作里多次提到韩国的LG、西班牙的ZARA,他们的成功所运用的技术都不是当前最新的高科技,而是对技术理念的创新、生产工具的最优应用,使之适合企业的需要而达到的。国外成功的企业追求技术创新,但并不单纯追求高科技。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

(一)技术创新的定位: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该先追求生存和发展,这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首要目标。

1、根据企业的实力与发展程度,可以选择的战略有: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不依靠外部的技术,而是依靠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力量,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模仿创新战略就是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的创造性活动。模仿创新战略则因其风险小、投入少、效率高的特征,有利于企业享受到市场中的外溢效益。合作创新战略,即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它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资源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难题,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合作创新战略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手段。

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渴望实现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但是并不是都可以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想。企业在选择战略创新模式的时候不能依靠自己的主观想法,应该考虑技术创新的风险、资金投入、企业自身资金和技术条件、创新收益、技术的关键与否、模仿的难易程度等进行适当地选择。

2、根据企业服务的目标顾客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产品创新战略、工艺创新战略和服务创新战略。产品创新战略是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改造、升级,或者设计制造出新的产品。产品创新有利于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创造超额的利润,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工艺创新战略是对原有的产品生产线进行改造,这样可以调高产品的质量,或者降低产品的成本。工艺创新战略可以巩固和拓展原有市场,实现利润的增长。服务创新战略是对原有的物流系统和营销系统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服务创新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增加销售收入来提高企业利润总额。

对于企业来讲,任何一种具体的创新模式都是不足的。如果把两大类的创新模式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创新模式组合。企业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或者几种组合作为自己技术创新的战略。

1995年王梦飞带着“奇强”走进了洗衣粉市场,当时中国洗衣粉市场由四大外资品牌占据。“奇强”在技术上联手清华大学创办日用化工研究中心,工艺上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线,服务上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策略,很快就在洗衣粉市场站稳了脚跟,并成为行业的销售冠军。“奇强”的成功就是技术创新的成功,它分别采用了三种创新组合:合作产品创新、模仿工艺创新和自主服务创新。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则是同时选择了自主产品创新、合作产品创新和模仿产品创新三组组合,造就了中国今天航天大国的地位。

(二)技术创新目标的确定:

为了设定技术创新目标,企业管理层必须先根据产品线、既有市场、新市场,通常也根据服务上的要求,预测达到目标需要的创新,其次,也必须评估企业所有活动领域中在技术上可能出现的新发展。这里强调要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世界,国内的IC设计产业就处在集体萎靡之中。不断有公司倒闭的消息,仅有的三家海外上市公司,有两家——中星微和展讯都处于亏损之中,市值甚至远远不到1亿美元。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黑手机之父”恶名的一个台湾公司:联发科,如今已经是市值超过80亿美金,年营收约30亿美金,全球第三大手机和第二大数字电视IC设计公司(国内前十大IC设计公司加起来的营收总和也不到它的一半)。更让人郁闷的是,它的成长,它的利润主要都来自于大陆的“山寨版手机”。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联发科的董事长蔡明介是这样总结成功经验的:中微星和展讯关注于“自主创新”,脱离了市场,而联发科通过完全客户导向,选择规模庞大的应用市场而非细分的利基领域,在市场刚刚进入成熟期时迅速杀人,通过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行逆向创新,提高了市场针对性,降低了风险。

而韩国LG,为了减少次品率,经过多年六标准差的管理,品质持续改善,空调减少了80%劣质产品,洗衣机减少了90%的劣质产品,到最后,各种产品提高了品质,增加了销路,微波炉全球占全球销量第二,洗衣机占全球销量第二,空调占全球销量第一。同时他们为了迎合世界各地不同的顾客审美需求,持续对产品的外观进行优秀设计,使得LG全球利润上升了10%。

(三)技术创新战略的执行:

1.要突出重点

如前所述,技术创新要根据技术创新目标来构造其创新过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规划、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决策。具体来讲,技术创新战略主要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1)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或是防卫型;(2)研究开发体积技术;(3)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确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首先,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图。它是企业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论,其核心内容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青岛海尔的战略意图是“真诚到永远”,佳能的战略意图是“打败施乐”。战略意图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长期指导并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确定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方案和战略措施。企业应将所要达成的总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企业近期可望实现的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目标要突出重点,如邯钢将行业最低成本指标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佳能复印机为打败施乐确定的创新重点是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最后,技术创新项目参与的各方动机和目的不相同。企业关心的是商业回报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来讲,协调好技术、商业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创新是一种持续过程,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要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2.注重细节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

3.创新所需的必要资源:

创新需要投入,创新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上马;物力资源也可称技术资源,它分为硬件资源(设备、仪器等)和软件资源(专利、工艺等)以及技术测试能力,它是技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项目核心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包括技术水平、商业意识、组织能力和工作热情等。一个合格的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应该能瞄准创新目标,实事求是、精心组织、勤奋求实、坚决果断、善于制订计划、勇于面对困难以及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领导才能和创新意识。以上三种资源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必备资源,缺一不可。

4.创新技术的保护与持续开发:

创新技术的保护取决于制度环境和技术性质。虽然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好的专利制度,但目前还有不少企业专利意识差,不懂得用专利法来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技术。通常,创新技术的保护除了用法律武器以外。还可利用技术的特殊性来保护。技术的保护性取决于技术的复制成本,凡易用文字、图表等表达的技术就不易保护,反之,就易于保护,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依靠技术领先占领市场或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技术的企业,应从两个方面加强技术保护:一方面是增强专利意识和法律观念,树立注册在先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一些有特色、起点高、易于保护的实施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岚,试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策略,,kyc/index.asp,2004—8

[2]华鹰,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

[3]方文,技术创新的意义、内涵和环境,《机电工程》,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