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战略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战略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战略研究

创新战略研究范文1

【关键词】 粮食;流通渠道;创新战略

1流通渠道的概念

渠道的概念在欧美等国家一般指营销渠道,美国研究渠道理论的权威Anne T.Coughlan定义营销渠道是“满足市场上的终端用户,促使一个产品或服务能够被使用和消费。”[1]流通渠道在我国一般是指全部商品或某一系列的商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流通过程的运行,包括商品流通的途径、环节、形式等。这里的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可以被称之为流通渠道成员。由于每一次商品买卖活动,都会形成一道导致商品所有权变换的流通环节,因而流通渠道又是由一个个流通环节连结起来的,流通环节多则流通渠道长、流通环节少则流通渠道短。

2 我国粮食流通渠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流通渠道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粮食流通渠道的主体是粮食流通企业。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松散,其主体是中小企业,约占全国流通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且呈现小、散、乱的状态,这是我国目前粮食流通企业的特点。[2]另外,我国粮食流通企业之间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粮食流通企业各自为战,业务往往覆盖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难以在某一环节充分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这就造成企业在这些环节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2.2流通渠道效率低下,流通成本高

渠道效率是指一定量的渠道投资所带来的销售额和利润额。[3]首先,我国目前粮食流通时间相对较长。例如,东北地区的粮食运往南方销售区一般需要20到30天,为发达国家同等运距所需时间的2倍以上。[4]其次,我国目前粮食流通渠道成本较高。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占粮食销售价格的20-30%,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左右。相比于发达国家粮食“散粮化”运输,我国目前粮食运输仍以麻袋包装、人工搬运等传统落后的方式为主,这就造成我国粮食运输效率低下、损耗率高、运输成本高。

2.3 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加入WTO以来,大型跨国粮食企业大举进军中国,以高效的流通渠道和先进的管理技术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这些跨国粮食集团将触角伸展到大豆、玉米、小麦、大米等粮食领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粮食流通渠道和足以与国外巨头相抗衡的粮食企业,这就导致我国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 粮食流通渠道创新的战略

3.1 纵向一体化战略

粮食产业链由农户、粮食收购企业、粮食储备机构、粮食加工企业、零售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纵向一体化的主导企业是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通过前向一体化战略能够整合种植粮食的各类农户;通过后向一体化战略能够发挥粮食品牌优势,绕开粮食零售组织,直接服务于各类消费者。

3.1.1 前向一体化

前向一体化就是以粮食加工企业为主体,通过整合产业链上游的流通渠道,缩短流通环节,直接与农户建立供需联系,以实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目标。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例如湖南的金健米业集团、黑龙江的北大荒米业集团等都积极地实行前向一体化战略,发挥订单农业的规模优势和企业的品牌优势从而有效占领市场。

3.1.2 后向一体化

为了降低粮食消费市场的市场交易成本,突破传统成品粮的“批发——零售”模式,避免渠道零售商的盘剥,部分企业开始自建粮食零售渠道。例如,黑龙江北大荒集团2008年底正式启动《京沪穗社区终端网络建设项目》,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社区建立销售网点,通过免费电话提供送米上门服务,加强了大城市的品牌大米市场占有率。[5]目前,已有许多粮食企业开始重视后向一体化战略,企业自建粮食经营连锁店的计划也在不断的推进中。

3.2 横向一体化战略

粮食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有千千万万的企业或家庭组成。这些分散的、小规模的流通主体难以有效地协调和进行信息沟通,从而难以保证粮食流通高效地运行。粮食流通渠道的横向一体化,就是通过一系列流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调整粮食流通组织结构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化的粮食交易方式,从而创造更大的收益。

3.2.1 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粮食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原粮不能进入各级成品批发或集贸市场进行销售,种植的农户直接面对的市场主体是各类粮食收储企业和加工企业。农户作为分散的、小规模的市场主体,在价格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农业合作组织的最大好处就是通过对接市场来引导农户的种植行为,有效地连接生产与消费,并通过信息服务和集体议价提高农户的议价能力,改善农户在粮食流通中的弱势地位。同时,农业合作组织还可以提供生产指导、融资担保、综合信息服务等多种业务。

3.2.2 建立新型粮食储备体系

粮食作为一种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提高流通效率的同时,一定要维持一定规模的储备,以调节供求平衡并供特殊情况之需。我国传统的粮食储备组织都为国家或地方的储备粮公司,主要承担政策性的粮食储备业务,但是由于这些储备机构彼此孤立,缺乏协调配合,储备效率是比较低下的。因此,应该着手建立大型粮食储备体系,并结合信息技术,建立粮食储备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粮食储运、调配的信息化、科学化。同时,应该借鉴某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探索建立适当规模的民营粮食储备企业,并且纳入统一的粮食储备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提升粮食流通效率和稳定粮食市场供应。

参考文献

[1] Anne T.coughlan等著.蒋青云等译.营销渠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6页

[2] 许华.论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1年6月(上)

[3] 刘瑜.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 . 2010年34期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M].2007年8月

创新战略研究范文2

关键词:价值工程;技术创新;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4-0005-02

1 价值工程及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概述

1.1 价值工程的核心内容

价值工程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分析其功能和成本,提高研究对象的价值和持续的创新技术。

价值工程是研究对象的功能和成本的比例,该研究起源于美国,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在是非常成熟的、有效的和现代的管理技术,已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试制、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广泛运用。

1.2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类型

技术创新战略是从企业战略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交叉产生的一个概念。技术创新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规划,关系到企业的能力,以实现长期稳定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的技术战略包括技术创新的方法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和资源投入量等内容。研究人员提出了技术创新战略的数量分类。按照时间和程度的创新,Freeman (1982)把创新战略划分为进攻策略、防守策略、模仿型战略、传统的战略和机遇期的战略。Gemunden&Heydebneck(1995)把技术创新战略划分为领导战略,成本领先战略,集中发展消费战略,专业的策略和自由放任的策略。在本文中,技术创新战略分为三种类型,即领导模式、跟随模式和模拟模式。

领导模式的创新战略,旨在创造性地开发新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并在一段时期内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垄断利润,市场保持领先。

跟随模式的创新战略,是在跟随行业的龙头企业,选择,改善和提高他们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使更多的努力来降低制造成本和市场发展。

模拟模式的创新策略从未开展研究,主要购买专利技术和模仿。

1.3 价值工程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应用

价值工程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目标和功能,并结合一系列相关的业务活动,使功能系统形成一个链条,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作为一个实际的管理技术,价值工程已经可以用于任何需要考虑成本和功能的产品、系统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也可以理解为选择合适的创新过程,可以以不同的功能和寿命周期成本来进行分析,进行创新战略的价值评估,从而为企业选择战略提供参考。

2 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分析

2.1 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技术创新的作用是社会制度下的定义,并且必须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以是否满足规定需求来进行区分,可以将技术创新的功能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在政治领域涉及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促进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文化领域繁荣社会文化和在社会生活领域改善生活质量。

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表现为导致技术异化,破坏自然环境,妨碍新知识的传播与生产,导致应用和技术的内在价值以及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劳动的异化,阻碍人的发展,导致社会冲突。

从微观角度,一个由输入和输出构成的系统,任何数量或质量变化的输入元素将改变输出的组成。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需要实现其战略目标和最终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且他们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破坏生产函数存在的平衡和创造新的业务。技术创新将带来企业管理新产品或新的方法,逐步引入到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运行中,从而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函数,使企业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具体而言,技术创新包括满足市场需求的功能,保持竞争力和效益最大化。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成功的配套措施。市场需求包括用价格、质量、产品和服务去满足消费者有效需求,也包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变化到一定程度上,将对产品的销售和收入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它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的构想和思路,并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经济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已成为一个正常的经济生活。为了保持竞争力和不被淘汰,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竞争实力。从短期效果看,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节约成本,降低成本是有效途径。从长期的效应,技术创新是获取高利润的最有效的措施。

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一种方式是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市场,提高利润水平。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节约成本增加利润水平。企业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能源,例如新的管理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以减少材料消耗,或使用相同的功能,但价格更低的替代材料。这需要修改原来的产品设计和新材料的使用,毫无疑问,它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第二种方法是减少直接劳动力工资的产品,即减少单件产品的工时。企业采用新的产品结构和工艺,高效的设备或其他措施,以减少处理时间,这仍然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因此,技术创新可以帮助提高生产过程的正常利润水平。

2.2 功能分解和评价的重要性

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分析建立在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需求分析基础之上。Freeman(1982)认为,有两个同时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第一,实现商业化的盈利能力;第二,建立或市场占有率,即增益或扩大市场份额。Mueser(1986)认为,技术创新的成功不仅要体现在盈利能力的创新,有许多创新不以营利为目的,如建立一个重要的早期立足市场、技术领先等。他主张要定义一个成功技术创新的包络曲线。

因此,技术创新战略的重点应该因不同的企业类型而不同。区分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应根据企业特点和战略。创新的功能重要性评价应在用户的位置进行评估,然后推导出每个函数的分数比例和总和分数,即功能评价系数。

2.3 功能的综合评价

由于技术创新解决方案的功能不能直接累计,所以总结矩阵的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技术创新战略的功能。

首先,为每个对技术创新的分解功能找到合适的定量指标。

创新产出能力是技术创新的战略计划的最终效果的评价,并从根本上体现了效率和技术进步。新产品是技术创新最终产出的指标,如生产价值、生产利润、新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的创新水平已成为重要的参数来从产出角度测试技术创新战略。对不同的行业或企业数量指标反映了技术创新的差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其次,评价每一个技术创新战略计划的各项功能,这是获得的功能评价值。

第三,计算功能评价系数,作为计算衡量技术创新战略规划的一般功能的权数。

3 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成本分析

创新的成本是企业支付技术创新的价格,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成本费用。

3.1 显性成本

创新的现实成本主要是指支出,企业支付的创新活动,如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一个主要的成本,通常用会计成本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分析以技术创新项目(或产品)作为会计对象,和成本的阶段,并按一定的规则将所有相关费用的核算对象,形成技术创新的成本。

价值工程需要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在发展的阶段,主要的费用包括研究费用、环境分析、战略制定费用。

在概念发展阶段,主要工作是提出了新的思路,构思新的程序,进行可行性调查与分析,因此这一阶段的费用主要包括研究、讨论、聘请专家等,并构成主要由劳动成本和管理成本。

在技术研究阶段,主要的成本包括检验费、试验费、鉴定费、设计费等。

在企业应用的阶段,主要的成本包括预生产成本、产品升级维护成本(包括环境维护成本)、保护产品(专利保护等)、人员培训、市场研究和营销费用等。

3.2 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是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支付的潜在成本,这通常是不能够准确的测量的部分。隐性成本可以分为信息成本、风险成本、决策和转换成本、机会成本。

信息成本是企业支付价格的收集,处理和基于目的和要求创新的相关信息的传输。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及时有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与一般商品的成本相比,成本信息的特点如下:首先,信息反映了一部分的资金成本,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可逆投资成本。其次,信息成本与规模无关。第三,生产资料成本高,传输成本相对较低。

创新风险成本是指支出导致风险的发生和风险管理成本。企业创新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的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成本。因此,创新风险成本是额外的交易成本,由于内部和外部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的不确定性而产生。

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是决策可能的损失,是指决定意味着要放弃次优方案不可能产生的收益。机会成本不是一个真正的成本支出,但在企业决策中,必须考虑机会成本。

此外,还必须考虑转换成本,即从一个技术(产品或过程)转换为另一种技术(产品或过程),如固定资产提前退休的机会成本损失,提前退出的无形资产,人员结构剩余成本,技术支持系统的失效成本,技术组织、管理系统效率损失的行为,思维模式的损坏或心理模型的损伤等带来的成本。

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成本有相当程度的差异:领导模式的创新策略必须投入更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更多的技术保密成本和费用来保持唯一性。跟随创新战略的模式必须花费更多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在一般情况下,领导模式的创新策略比其他两种策略花费更多。

4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中的价值工程应用

4.1 在技术创新战略不同阶段价值工程的应用

在技术创新战略决策阶段,企业应选择进入的领域和创新的对象。根据价值工程的基本原则,企业选择的规则为:技术创新目标的优先选择是潜在的,有效和易于实现。按照企业要求的总体战略,企业可以用价值工程方法如经验分析方法、ABC分类法等方法进行功能成本分析。通过详细的分析,企业可以决定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战略是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价值工程在技术创新的决策过程可以帮助更好的进行市场了解业务,促进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

在技术创新战略的实践阶段,主要是在过程控制中发挥价值工程的作用。通过功能分析,企业可以监测功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功能分析包括功能的定义,功能分类和功能评价。通过对产品功能定义,企业明确对象和组件的功能,这是有利于功能分析的。通过功能整理,对象将利用系统功能图,区分必要的和不必要的功能。利用功能评价可以确定成本目标的价值。通过功能评价可以计算应获得的成本及功能,并与实际成本比较,企业可以知道哪些是不必要的投入时间和资源,如何降低技术创新开发成本。价值工程可以帮助消除无效和剩余的设计,克服质量过剩,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使资源更有效利用、以提高成功的概率的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战略的结果应用阶段,主要是经营费用、维修费用,即产品改造维修成本、使用成本。价值工程追求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即生产和使用成本最低的成本。通过协调各部门的功能,不仅可以降低营销费用和售后服务成本,而且还可以降低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

4.2 基于价值评估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随着技术对企业的影响逐渐增加,技术不是简单的设计部门的活动,而且也包括整个研究活动的生产、销售、服务、业务等。技术资源是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形成的基础。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创新的实现,描述了其实现的方式和实现的程度。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一个过程的定位与选择。

根据价值工程原理,技术创新策略方案的总体功能是F,总成本是C,那么价值系数V= F/C。创新战略的选择是价值的选择。理想的技术创新战略应该对F和C进行综合分析,体现行业特点,体现关键技术水平、成本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市场细分、产品技术特点等差异。计算方案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领导模式的创新策略的成本较高,但如果成功,将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因此,领导策略需要技术和金融能力的实现。

跟随和模仿模式输入较小,且风险相对较小。但企业必须面对被击败的可能性。企业不能主动采用新技术或创新。当产品不能满足技术发展趋势,或更换产品的不断涌现,企业将处于劣势。这些模式不是自己去突破,只是扩大原有的技术生命周期。这些企业不能从事自己的技术开发,有两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一是引进关键技术和自己开发的辅助支撑;二是企业与外部(主要是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1] 胡东波.价值工程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

[2] 宫兴国,宋效中.企业技术创新成本的归集与计算[J].统计与决策,2009,(5).

创新战略研究范文3

【关键词】企业战略;创新;途径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企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来自全球的竞争。在这样的经济浪潮中,若是保持一成不变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出局。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不仅如此,当今世界的创新并不能仅仅为产品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战略上的创新。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阐述了企业战略创新的构成及创新的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企业该如何实施战略创新。

一、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战略创新,学者给出不同的解释,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旧的战略模式的重新构造,解决who(企业的顾客是谁)、what(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或服务)、how(企业怎么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上。国外学者的观点有以下几点。明茨伯格(Mintzberg)和韦斯利(westley)(1992)认为企业战略创新就是企业愿景、定位的改变,是组织程序、设施的改变。Rajgopalan&Spreitzer(1997)把企业的战略创新定义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在企业形式、质量或状态等方面的不同,前提是企业和外部环境保持一致性。对此,国内的学者也有相应的解释。罗珉等(2003)在把战略定义为,由于企业的物质资源与环境经过长时间的调整相适应了,认为战略创新就是如果环境变化后原有的体系将不再协调不再适应,而且不适应的程度很大,这就需要打破旧的协调体系建立新的协调体系,也就是说,突破原来的战略惯性,建立新战略。由上可知,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战略创新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和深入,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如马克蒂斯(Markldes)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明茨伯格(Mintzberg)和韦斯利(westley)从企业内部外部资源整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

二、企业战略创新途径

研究企业战略创新新途径是由于竞争市场的不断变化,对企业变更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企业除了在原有战略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得寻找新的战略创新方式,这也会使企业更好地实施战略创新,更快的实现战略创新目标。在分析战略创新途径前,应明确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企业战略创新能力。

战略创新不仅仅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或管理创新,而是企业创造顾客价值发现市场空缺或者创造新市场的过程。

1、寻找战略创新动力。

寻找战略创新动力也包括寻找战略创新机会。企业战略创新的起点就是在对环境的认知基础上对环境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创新机会中选择适当时机,并形成战略规划。

2、克服战略创新阻力。

战略创新阻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分为企业阻力与个人阻力。企业阻力主要是指企业组织惯性。个人因素主要体现在员工的惰性和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惯性。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规避风险的,员工在适应了长期的稳定环境后,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已经形成习惯,对外界的风险意识也会逐渐减弱。当企业采取新的战略思想时,大多数员工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会产生抵触。

3、落实战略创新能力。

创新战略实施能力需要紧密的人员合作力和切合的制度适应力。人员合作是指企业员工相互配合,共同将战略创新目标实施。企业高层需要将新的战略创新计划清楚并向下级传达,下级人员必须充分领会上级的精神,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惯性,上下一致才能经战略创新实施到位。

(二)战略创新的途径。

具体来说,战略创新的途径包括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

1、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

商业定义是企业战略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定位,通过产品服务向客户创达企业宗旨。思考的方式可通过以下途径:首先列出所有可能的定义,如长安公司是汽车公司、微型车公司、发动机研发公司、零部件生产公司等等。其次根据确定的标准,考虑企业汽车的顾客是谁?竞争对手是谁?本行业的成功关键是什么?对每个定义进行评估,然后确定一种定义,最后协调企业的定义的各个方面,使其保持一致。对企业来说“顾客是上帝”是举世皆准的道理,因而思考“谁是我们的顾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

企业提供的价值通俗来说就是企业向顾客销售什么产品或服务。企业要随时关注顾客的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还要与企业有密切关联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展开联系,以此形成利益结合体,形成自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战略创新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战略创新的机制。战略创新能力又包括取得战略创新动力、客服战略创新阻力及落实战略创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战略创新的途径,包括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企业战略创新需要企业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既要使员工合作、资源集中、制度调整,又要使外部供应商经、销商等连贯配合,还要以顾客为导向,服务顾客,引导顾客,并创造顾客需求,最终为企业及相关企业、政府、顾客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亮亮,冯家平.现代管理:浅析企业战略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9(06)

[2]项国鹏.国外战略变革理论述评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J].2004(6)

创新战略研究范文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28

1引言

战略新兴产业以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基础,通过将新技术产业化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无论是何种资源禀赋的企业,将新技术推向市场都要借助一定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商业模式是联系技术及其经济价值的桥梁[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帮助新技术产业化,弥补技术的劣势。

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类型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颁布,标志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而言,都有其产业自身发展的特性与共性。本文从商业模式聚集类型的角度入手[2],剖析了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21非主导型商业模式

非主导型商业模式,是自身商业模式做得比较好的一种类型,但局限于自身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非主导、从属性的地位。因此,就会出现商业模式的其他要素方面表现较好,但在 “价值链”中出现价值获取低水平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价值被价值链中的主导型、龙头型企业攫取了。这一类型企业主要分布于芯片制造、新材料、石油飞行、船舶制造、装饰建材等多种不同行业,这些行业都属于拥有较长产业链的行业,市场的结构、产业的集中度以及它们在行业中承担的角色都会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这类企业要注意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上的商业模式构建。

22制造加工业型商业模式

制造加工业型商业模式,多是在传统制造加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根据各产业内不同要素组合下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领导型和追随型。

221领导型

总体上说,这类企业是属于商业模式比较优秀的企业。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各个要素,使得自身要素构成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占据着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他们能够满足顾客需求,能利用价值网络来合作,资本、技术、品牌等资源都是他们的核心资源,但在突出企业的价值主张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其中以高端设备制造业最为典型。

222追随型

在我国此类型主要集中在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这些产业的技术创新性较差,主要依靠国外的技术进口。他们可以视为各板块表现较为苍白的一种商业模式类型,除了在价值主张的顾客价值创造方面有所注重,其他要素内容均呈低水平状态。该商业模式下的企业仅能够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但除此之外价值网络未能很好利用。

23不匹配型商业模式

不匹配型商业模式的企业属于在“价值主张”、“价值创造”方面表现较为良好,但是在“价值实现”要素板块却表现出低水平的一种,即企业不盈利或利润空间较小。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这类企业没有通过资源组合形成自身的核心要素,没有把企业的资源能力转化成竞争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多属于这种模式,在今天它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竞争也尤为激烈,那如何突出企业的独特性,构建企业的核心要素,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3战略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商业模式密切相关,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可以抵消市场与技术等风险对企业价值实现的阻碍,使新兴企业更具成长性。

31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建立适合的商业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以技术创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技术驱动型产业,但技术本身并没有经济价值,加之新兴产业的技术竞争又十分激烈,所以必须通过商业运作来获得满意的经济回报。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方面的缺陷,尤其对于我国许多不具备太多关键技术的企业,对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32新的商业模式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

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使市场中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开展动力电池、车身材料等技术上的攻关,而且需要生产、控制等设备的研发,同时还需要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试点等。类似于这样的商业网络构建及合作形式的转变会在原有市场上产生新的商机或者新的市场,从而引起整个产业体系的形成以及其产品和服务的变化,并有可能催生一些新的产业。

3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商业模式创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降低了商品、人员、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的国界限制,形成了制造业新的全球价值链。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随着新价值链的形成以及新技术的商品化和新产品、新服务的产业化,新的商业模式也将随之产生。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市场都尚未成熟,我国完全可以凭借国内市场的用户规模优势,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建立自己的行业优势地位,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4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构建

基于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商业模式类型分布的特征分析,本文分别对应提出了三种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41企业边界划分视角下的合作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芯片制造、新材料、石油飞行、船舶制造、装饰建材等行业都属于拥有较长且传统的产业链行业,这类企业受行业中角色与地位的制约较多。因此,我们可以在一般价值链的基础上以企业的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作为划分依据来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其中可能会包括企业资源的获取方式、产品的创新方式、交易方式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分配方式等存在于价值链各个环节上的商业模式创新。

411企业横向边界下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

企业的横向边界是指企业所提品或服务的数量和种类,通过规模经济实现成本优势,从而使企业的规模得到扩张。现实情况下企业横向规模的扩大不仅受制于产品市场容量和其他同类型企业的竞争这些外部因素,也受制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技术等内部因素。区别于传统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技术、人员、资金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来扩大生产规模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横向边界为出发点,打开企业的边界,把与企业存在价值交换的所有主体的权利配置诉求都纳入到企业的决策系统之中,在保证利益相关者成长、发展的前提下,将其资源能力优势转化为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优势并不断升级,从而保证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如此一来,创新将不仅仅来自于企业内部,而是内外部所有利益相关者一起创造、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开放式创新,企业的价值来源将不受其自有资源能力禀赋的约束,更多取决于企业通过交易结构设计,能够撬动、调配多少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能力禀赋。

412企业纵向边界下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

企业的纵向边界指企业自己从事的业务活动以及从外部购买业务活动的范围。业务内给和业务外给是企业开展业务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也就是说将原来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的业务活动,由外给转向内给(上游供应商或者下游需求方转向企业内部),或者将原来内给的业务活动转向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获取(由企业内部转向上游供应商或者下游买方价值链)。

企业以纵向边界为出发点进行上下整合形成的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建立。即把产业链上的成员整合起来,如同一个企业一样,但各成员间有可能是完全独立经营的企业。这种关系的维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不断的坚持,投入早期甚至见不到实质性的利益。然而当市场的不确定性高、机会主义威胁大、专用性资产程度大,造成费用较高时,这种纵向集成式的商业模式就凸显出了它的优越性,像芯片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就具备这样的特点。

42要素组合视角下的价值主张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涉及多个要素的同时变化,是一种集成创新。先发企业和后发企业的要素组合构成明显存在差异,本文主要从它们的价值主张方面来探究其应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421先发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

先发企业一般是国家重点发展并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行业内的先行者,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资金和政策上能获得相应的支持,要素禀赋较高,但这类企业难以进行比较激进的商业模式创新。

这就要求先发企业必须有战略远见。一方面,能够打破旧有产业的各种壁垒,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去克服企业的惰性,对技术创新进行投入并应对随之而来的风险。另一方面,需要企业能够协调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内外部各种资源。就目前很多新兴产业来看,关键技术和环节的单点突破已经很难实现整体跃升,必须在一开始就要有整体价值网络的设计,依靠价值网络竞争。因此,先行者在追求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要为国内已有企业和新进入者提供学习的样板,形成一种以“产业资源整合+高端经营品牌”为价值主张的商业模式。

422后发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

后发企业不是后进企业,也不是新创企业,而是以追赶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后发企业的要素组合主要体现在成本结构和市场定位上。虽然后发企业资源获取的能力较弱,但它们能够用更短的学习时间,获得更多的技术经验和市场信息。此外,后发企业的初期市场开发和研发花费相对较少,这使得它们的产品具有成本优势。

后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首先要进行机会识别,应主动出击,探寻搜索各种潜在的机会。后发企业要成为已有市场游戏规则的破坏者,就需要高度关注顾客和外部市场,仅在企业内部搜索创意是不够的,应该把整个价值网络视作创意搜索的来源。顾客的需求变化,主流市场的产品/服务某些被忽略的性能维度,通过价值创新能否增加新的价值创造环节以及后发企业是否有利于实施低端颠覆或新市场颠覆的策略等,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筛选出有潜力的创新点,形成一种以“抢占利基市场”为价值主张的商业模式。

43核心要素构建视角下的资源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

核心要素创造是商业模式运转所需要的有形或无形的、重要的资源和能力。商业模式不同,背后支撑的核心要素也不同。每个企业的成长都有一定的路径,也因此积累了各种各样的核心要素。商业模式创新时,原有核心要素是否还能适应新商业模式的发展要求,促进企业的运营,需要企业做一个全面、透彻的审视。要及时舍弃不适应的核心要素,重新构建或者培养目前还不具备但却有需要的核心要素。本文选取了苹果、Google 和微软这三家当前备受关注且均获得成功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对比。

431苹果模式

苹果模式的成功之处表现在:构建了半封闭的手机操作系统,同时将硬件(iPod、iPhone)和软件(iTunes、App Store)整合到一起,在给消费者提供硬件产品的同时,在软件应用程序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靠软件和服务吸引用户从而拉动硬件和操作系统销售的盈利模式。

432Google 模式

Google 采取的是搜索服务免费但广告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广告服务是其主要利润来源,提供的广告服务有 AdWords、AdSense(广告联盟)等。这种模式免费招揽大量的用户,吸引大量的广告投放者,从而实现对广告投放者的收费。

433微软模式

微软在“酷科技”上的发展不如苹果,于是专心做大众的功能性市场,扬长避短。如今它的Windows操作系统仍罕有匹敌者。而微软之所以能够创造全球软件业的成功,就是创造了软件产品从免费到收费的商业模式,为软件业的独立发展和高速增长确立了新的规则。

同样是数字媒体平台,这三家企业采取的商业模式不同,在核心要素的构建上有差别,盈利的来源也多种多样,但目前它们的盈利能力都很强。这说明企业的商业模式都达到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最终目的。

5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创造价值空间,将技术的推广与市场的需求联系起来,它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来源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姚明明技术追赶视角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一个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4(10):149-162

[2]魏炜,朱武祥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理论[J].管理世界,2012(12):125-131

[3]乔为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2(3):65-70

[4]原 磊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5):35-44

[5]芮明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66-70

[6]罗倩,蔡玫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类型分布特征、成型原因与构建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1):56-61

[7]陈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1):112-116

创新战略研究范文5

关键词:技术能力;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8-0113-05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apa ility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HE Jian-hong, HE Chang-zheng

(School of usines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00065)

A stract: This paper classifies technological capa ilities into a sorptive capacity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 ility,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into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It proposes hypothesis a out the correlation etween technical capa ilit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from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it collects data of 257 sample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nd finds that technological capa ilities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has stronger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a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u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 ility and a sorptive capa ilit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capa ility;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产业竞争形势的演变,我国经济增长正由过度依赖资源因素向依赖创新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缺乏严重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自主创新战略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对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追求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应当采取完全独立的、从最基本领域入手的探索式创新战略,并排斥对外部知识和信息的吸收、学习和转化。为了获取持续而稳定的创新绩效,企业必须选择恰当的创新战略方式,使之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匹配,从而提升竞争能力。已有的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绩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能力水平与采用的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不当是导致我国企业缺乏创新绩效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还进一步考察了技术能力、创新战略和创新绩效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认为这三者互为因果,并没有明确的前因和后果[1,2]。然而,已有的研究在技术能力的本质与维度、创新战略的类别界定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所得到的结论相差也很大,并没有给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以帮助企业进行创新战略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据技术能力对外部知识依赖程度的不同将技术能力分为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根据创新过程中知识获取和转化方式的不同将创新战略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尝试分析企业技术能力结构对创新战略及创新绩效的影响方式和路径,从而为企业进行创新战略选择提供参考。

1理论综述及研究假设

创新战略研究范文6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战略

一、企业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内涵

对于企业来说,利润是永恒的追求,为了使产品质量和功能上有所突出,必须拥有最新的技术,才能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的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

技术变革经济学的创始人熊彼特的创新观点影响了一大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利润,所以最终检验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市场所接受而带来的具有独占或优先获取权的超额利润。英国学者莫尔(V.mohr)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制品的创始、演进和开发。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P.stoneman)认为技术创新就是首次将科研成果进行开发,并通过销售创造利润的过程。

一些国内学者在引入,评析西方学者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的概念也做了许多深刻的探讨。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泛指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直至得以利用并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由三个层面构成“广义”的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狭义技术创新――创新扩散”的全过程。还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经济和技术综合的过程。

国内外学者、专家从不同视角、基于不同考虑来看待技术创新,因此所给出的技术创新概念的内涵也互有差异。我们认为技术创新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2)技术的应用推广,能够将这一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3)商业化运作,以获得利润。同时还应该包括整个体系运行的机制。所以,创新是一个多元性的概念,具有内在的动态性,而且其内涵和性质一直在演变。

知识产权战略通常指国家层面上,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起来的。美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最完善,美国是一个原创性较高的国家,所以美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是全局性的。以政府为后盾,以各种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标准相配套,以知识产权为手段,使其最终获得最大的市场利益。上世纪日本通过较低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得经济快速腾飞,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逐渐从借鉴他国技术向技术原始创新转型;近年来日本通过建立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机制,引导科研人员重视知识产权创造,完善大学等公共机构的科研环境,促进研究成果的商业化等一系列措施,推进本国企业的创新。

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应该立足公共利益,以法律为核心,包括产品的研发,技术转让,产品的商业化运作等全过程的保护促进机制。目的就是为了使国家的利益最大化,所有的一切保护都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

技术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知识产权是动力,二者关系密切。对于国家而言,技术创新是目的,是社会积累财富的重要方式,没有技术创新,就无所谓保护,保护是为了进一步创新。因而,适合国情的知识产权战略可以极大地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技术创新的整合,扩大技术创新的影响力。当今,技术的发展有时需要巨大的投入,合理的机制可以促使各种团队之间的合作,共同分享利益的新格局。

2.激励技术创新的发展。产权的保护会给技术创新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这将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投入更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到技术创新中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保障功能。现代技术的发展,都以信息化作为平台,普遍存在开发难,复制易的特点。从技术开发到转化为商业利润,包括人才的引进,应给予全方位的保护。否则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或者科研院所的创造热情就会被遏制,投资和技术引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国家利益、杜会利益和个人利益都会遭受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害。

三、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构想

1.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对此起到决定性作用。近来部分学者提出企业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我们认为这种提法不妥,对企业会产生误导。战略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是一个宏观概念。企业即使具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仍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框架下,并且在多方面受到国家的引导,所以就企业来说不可能建立对全局起到影响的知识产权战略。目前世界上知识产权战略较为完善的国家都是在政府的引导和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中国能够自负盈亏,据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很少,所以就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

影响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问题在于责任不明确。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并且在保护的过程当中会涉及到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标准,范围非常广泛。这就要求政府在构建和运行时,有明确的职能分配,各部门相互配合。而我国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除国家版权局、国家专利局(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局外,有关对外知识产权谈判工作则由外经贸部负责,外交部协同。信息产业部化工局、农业部、广播电视局、文化部、卫生部、国家医药监督局等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都在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由于主管部门不同,同一承担人承担两个不同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其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等方面也相距甚远。

在这样较为混乱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对此我们提出两点建议:(1)中国近期正在进行大部制改革,创设专门的机构对知识产权战略予以全局性的管理,涵盖创新机制,成果转化,商业化运作,以及在对外贸易中抵御他国的冲击。(2)促进部门之间的合作。各个主管部门明确责任,避免出现重叠或者真空的现象。部门之间应当加强沟通,相互合作,共同构建知识产权战略。

2.针对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与主体,予以区别对待。就技术创新而言,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包括集成创新)。

原始创新是指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的内源式供给,对前沿技术的以我为主的研究开发,对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领域基本发展方向的引领和影响。2008年《财富》排行榜中国大陆入围二十六家企业,但除联想集团外其他均为国有垄断性企业,对于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我们认为都是国家层面上的。除此之外即使个别国有企业在某个前沿领域上具备这种能力,但都是在国家的控制下,民营企业几乎不具有这种创新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原始创新基本上都是国家层面上的,以国家为主进行的。

原始创新我国一直都在有计划的进行,如“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等等,但对于创新的成果保护却没有相关措施,这使得我们很多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所以我们有两点建议:

(1)国家在制定创新计划时,应把对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包括在内,从创新的源头对其进行保护。在我国高技术开发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产权界定不明,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形成知识产权的资金来源复杂,主管机构交叉重叠。国家是创新资金的主要投资人,各科研单位是项目的实施单位,实际也投入了资金,例如支付工资。项目又由具体自然人完成。这样在完成项目单位、实施单位与国家之间形成复杂的产权关系。由于产权不清,导致市场部分失灵,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很低。所以只有产权的确立才能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界区明确化,从而形成知识产权转化的动力。产权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对已取得的成果进行商业化操作,尽快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们认为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把成果变成利润,所以只有科研性成果,停留在论文或试验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们国家,原始创新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政府需要专门的机构负责,包括研究成果的专利申请、市场前景评估、许可转让协议、股本与风险投资及技术培育等。美国在研究成果商业化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我国可以酌情借鉴。

二次创新是指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已有的技术范式,并沿既定技术轨迹而发展的技术创新。对于二次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我们认为国家对于不同的主体应当区别对待,重点放在中小企业的二次创新保护。中小企业限于资金规模的制约,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本身就非常薄弱,所以就更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但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并且涉及到每个行业,政府的人力财力有限,这就需要政府在策略上予以把握。我们认为政府在两个方面需加强努力。

(1)在政策上对中小企业给予优惠,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劣势,在知识产权方面较为被动,目前我国商标,专利的申请周期长,手续繁琐,这都严重影响中小企业行使他们的权利。所以国家在制定法律,以及相关政策时对于中小企业要有所倾斜。比如,对中小企业相关费用的减免,提供信息服务等。

(2)以政府为主导,建立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中介机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自身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比较困难,面临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且企业的目的是利润,把大量资金用到知识产权方面,从经济上也不合理。所以我们认为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发挥行业优势,形成将知识产权保护的行业联盟,由行业联盟指导企业对自身产权予以保护,并协助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二是以地区为单位,建立本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组织,本地区中小企业可以会员的形式获得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协助。

3.加强政府在技术转移机制中的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不意味着就形成了民族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众多科研项目中,项目承担人只对项目实施主管机关负责(例如提供够数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技术蓝图、软件),而不会考虑技术转化的问题。而企业因为不是出资人,既无法接触这些成果,又无权接触这些成果。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企业无法接近科技成果,得不到实用的技术,导致科研与企业创新成为两条平行直线。

因此,我们建议,由政府组织建立项目实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中介联系机制。建立这个机制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如:(1)设立网络平台,政府可以提供这样一个专门用于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平台,使企业能够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且可以在政府协助下,促进企业和科研究构之间的合作,使得成果实现经济效益。(2)对应用型科研项目,在立项时就和相关企业合作,可以从企业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大家共同分享研究成果。(3)在对项目评审中加入经济效益标准,使得项目负责人自主将成果转化。(4)鼓励企业与大学共建,或企业与教育部共建大学。企业与大学共建高校,更有利于大学实验室的成果直接流向企业。

4.建立对外贸易诉讼机制。在贸易摩擦诉讼案中,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摩擦诉讼案中的应诉太少,更少,导致中国在贸易摩擦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1)对国外反倾销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诉反倾销案不积极。(2)没有建立健全反倾销应诉机制,缺少应对反倾销案的能力。(3)应诉反倾销案的效果不理想,影响应诉的积极性。(4)应诉反倾销案的成本高于效益,制约了应诉活动。(5)企业规模过小,没有应诉实力。对此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援助中小企业应诉反倾销案的援助机制:(1)是督导地方政府建立公平的贸易机构或援助中小企业应诉机构,积极帮助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案。(2)是建立对外贸易摩擦应诉基金,在必要时对中小企业贸易摩擦诉讼案进行资金支持。(3)是建立信息网络预警机制,对可能遭到反倾销诉讼的产品和发起反倾销诉讼的国家进行信息跟踪和信息反馈,帮助企业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尤其是超前采取应对措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河发 穆荣平: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

[2]冯晓青:美、日、韩知识产权战略之探讨[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6)

[3]王莲峰 王 欢:全球化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与法律,2008(4)

[4]姜晓燕:日本的知识产权创新战略[J].国际资料信息,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