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牧民技能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牧民技能培训方案范文1
二是实施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牧区经营(营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农村牧区的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纪人”。加强农牧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农研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农牧业系统的事业单位和种植养殖大户,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作用突出、专门服务农村牧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种养能手、能工巧匠队伍建设。围绕我市乳、肉、薯、菜四大优势产业,以实用型、技艺型、经营型培训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农村牧区劳动力技能培训,使大批农牧民成为“田秀才”、“土专家”。加强市级优秀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村牧区人才评价机制,研究制定种植、养殖、加工、建筑、经营、经纪人才等农村牧区实用人才认定办法,开展农村牧区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对评定为中高级职称的农牧民给予适当补贴,并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到2010年,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平均每个行政村培养1-2名市级优秀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基本满足我市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是实施农村牧区教育卫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开展“对口支教”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和紧缺专业教师到农村牧区学校巡回授课,流动教学。完善农村牧区教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农村牧区教师基本编制和待遇,全市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牧区学校的需要。建立新录用师范类大学生到农村牧区服务制度,逐步将支教经历作为职称评定、考核评优、表彰奖励的基本条件。积极推动乡镇卫生院实行“县办县管”的管理体制,严格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编制和待遇,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牧区工作。大力开展农村牧区卫生技术人员岗位规范化培训。积极开展“对口支医”工作,制定我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方案”,选派已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的骨干医生到农村牧区卫生机构开展常见病诊治、巡回医疗、人员培训等工作,逐步将城市医生的支医经历作为职称评定、考核评优、表彰奖励的基本条件。加大农村牧区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基地。要举办农村牧区文化馆(站)专业人员培训班,到2010年,培训农村牧区文化馆(站)专业人员100名左右。要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村牧区最基层的民间艺人,为实现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乡风文明”的目标发挥乡土文化人才的作用。加强农村牧区文化阵地建设,到2008年,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都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四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认真做好“西部计划”志愿者和“三支一扶”工作,发挥好大学生服务农村牧区的作用。组织实施好选派大学生到嘎查村任职工作。每年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派30-50名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到2010年,接收20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三支一扶”人员到嘎查村工作,选派150名大学生到嘎查村任职。组织开展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以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农牧民致富能手、年轻农牧民党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举办农牧民学历大专班,为农村牧区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人才。到2010年,实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
农牧民技能培训方案范文2
把崇尚科学、维护民族团结贯穿科普培训全过程
根据和田地委、行署下发的《和田地区2012年开展农村科普培训活动安排意见》,各县市、乡镇把维护稳定,宣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地委扩大会议精神及民生建设方面的富民政策列入“科技之冬”科普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及维护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内容贯穿于科普培训的全过程;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倡导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请党校的老师或乡镇领导利用农牧民集中培训的时机进行宣讲,让广大群众明白“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
同时,和田地区科协积极组建“双语宣讲团”,深入学校、农村、牧区开展宣讲活动,把“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引向深入。宣讲团成员艾尼・卡斯木结合和田地区维稳和中学生科技教育工作实际,通过大量的事例,用生动形象语言深度解读了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深刻剖析了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内在关系,以及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和普及的重要性。通过宣讲,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牧民、师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坚定了他们维护社会稳定的信心,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问需于民:创新培训方式,让“科技之冬”培训硕果结在大地上
本届“科技之冬”活动开展以来,各县市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根据不同培训对象、不同区域、不同种养殖技术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对象和农民自身科技素质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安排培训内容和方式。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培训方式,采取“需求式”、“问答式”、“滚动式”培训,加大现场培训的力度。培训内容涉及设施农业、特色种植、林果、畜牧、纺织、建筑、农牧民外出务工技能培训、计算机操作、预防疾病、沼气安全使用技术、“双语”,以及法律法规等实用知识。同时,突出了实践性,重点加强了核桃、红枣、石榴等果园管理方法、嫁接、修剪为重点内容的实践现场操作培训,效果明显。
和田县、洛浦县提出“科技之冬”活动要按农民的意愿办培训,在制定培训计划之前,先与乡镇和农牧民对接,培训对象需要什么内容的培训就搞什么内容的培训,既有针对性地采取“需求式”培训。和田县结合“党建带科协建设”试点方案,普遍开展了提高核桃品质的培训,同时,在3个核桃生产大乡镇,建立了科学管理核桃示范点,通过户带村、村连乡、乡促县的模式,坚持在整形修剪、嫁接改良、科学施肥上下功夫,重点做好杜绝提前采摘、规范核桃清洗“两项工作”,为确保核桃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和农民增收打好基础。为强化培训机制、提升培训效果,和田县还将全县涉农单位的培训工作和培训经费全部归口到县科协统一统筹协调,形成了培训工作大协作、培训资源大整合、培训效果大强化的局面。
和田市采取“问卷式”培训。培训中向农民发放问卷表,了解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意见和要求,根据多数农民的需求改进课程和现场培训内容,同时实行责任制,将农民的实际收获和培训效果与授课老师的利益挂钩,使培训真正起到促农增收的目的。
墨玉县、策勒县采取“多面手”的培训模式,使每个农牧民家庭保证掌握一到二门技术,扩大就业和增收致富渠道。由于通过科技致富的人越来越多,现在主动参加培训的人越来越多。据墨玉县富民安居培训中心的负责人说,主动自觉学习职业技能是当前农民一大特点,以前个别地方开展培训都是先与各乡各村打好招呼,由乡村干部出面组织农民参加,多少带有行政命令的成分。如今不同了,只要听说开培训课,农民就像是过年过节一样,早早来到培训点,没等开讲,有的农民学员就拿着砖头摆弄起来。
民丰县为实施好“户户畜禽养殖工程”促农增收,推出“滚动式培训”模式。县委书记沈毅亲自指导培训工作,并提出要把“户户畜禽养殖工程”做大做强,依靠一年一户一人一技是不够的,凡是能从事生产经营的人都要参加培训,一次培训解决不了问题就实行“滚动式培训”,直到农牧民掌握养殖技能为止。由于民丰县的培训采取高位推动,培训的质量和数量明显提升,效果显著。目前尼雅黑鸡的养殖户已达6342户21738人。如今,和田羊和尼雅黑鸡已成为民丰县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典型示范:发挥农村科普带头人、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带头引领作用
通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四级联动,和田地区形成了一批辐射性很强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科普带头人,他们在培训中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
在皮山县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全国科普惠农带头人――訾桂信为基层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介绍自己从事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经验和体会。这些乡土人才经过培训后,很快深入到田间地头、蔬菜大棚中为农民现身说法。皮山县在“科技之冬”培训和“科技进村入户” 活动中非常注重典型示范和发挥基层科技队伍的作用,正是这些“永久牌”乡土人才为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跟踪式服务,帮助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于田县科克亚乡是个典型的“设施农业乡”,这个称号与与起初十几户汉族菜农示范种植和引领是分不开的。两年前,当地的汉族菜农选用新品种,并采取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一季下来棚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这让周边的维吾尔族菜农看到了种植设施农业显著的经济效益,纷纷加入到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列中,学习汉族菜农种植和经营管理经验。在这些汉族菜农的示范带动下,目前该乡已建成设施农业蔬菜大棚500余座。种植户阿不都热合提苏来曼高兴地说:“今年我们在乡里的统一技术要求下,全部采用了统一的品种,在技术人员的统一指导下,采取标准化管理,今年一个大棚的收入是去年的好几倍呢,等到这茬蔬菜在春节前上市又能卖个好价钱。”
农牧民技能培训方案范文3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以预防我减少农机事故、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安全生产政策法规为主线,以提高拖拉机“三率”水平为重点,积极开展拖拉机驾驶培训,提高拖拉机驾驶操作技能,进一步强化农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拖拉机安全事故,促进我州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
二、目标任务
计划完成拖拉机驾驶员办证培训1500人。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掌握拖拉机构造原理、安全驾驶、维修保养等常识,增强拖拉机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提高其驾驶操作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保障广大农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牧民增收和就业渠道,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培训对象
目前我州32104台拖拉机业主中未取得驾驶证但又从事拖拉机驾驶的无证人员和计划购买拖拉机还未取得驾驶证的人员。
四、培训内容及课时安排
按照《拖拉机培训管理办法》(农业部第41号令)和农业部颁发的教学大纲有关要求,结合我州实际,采取学时制培训方式,每期培训时间12天左右,培训106个学时。
(一)理论部分(42学时)。重点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563号令)等法律法规;拖拉机构造原理、驾驶、维修、保养技术等。
(二)操作实习(64学时,包括集中实习与自行实习时间):包括启动发动机、起步、场地驾驶、道路驾驶、应急处置技术、挂接农机具和田间作业、安全注意事项;拖拉机维护保养常识等。
五、培训方式
我州拖拉机驾驶员大多数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为切实减轻农牧民经济负担,拟采取州县联动、送教上门、分片集中办学的方式进行培训。为保证培训效果和培训任务的完成,每期原则上不少于100人,不超过200人。
六、进度安排
计划5月开始培训,10月底前完成。
七、培训机构
按照《拖拉机培训管理办法》要求,我州拖拉机培训机构确定为有培训资质的州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八、经费预算
(一)培训费。参加培训的拖拉机驾驶员经州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培训考核合格颁发《州农机化技能培训合格证》。根据规定,大中型拖拉机驾驶员培训980元/人,小型拖拉机培训380元/人,按照实际情况,此次培训统一执行380元/人的标准,培训经费的支出范围包括实习教练场地及教练车租赁费、教练车油料费、学员培训资料费、外聘教练员劳务费(课时费)及教师课时补助、培训教师旅差费、车辆燃修费、教练车燃修费、学员照像费用等。
(二)考试办证费。学员在取得《州农机化技能培训合格证》后方可参加农机监理部门组织的办证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办理拖拉机驾驶证。根据文件精神,学员考试办证费按290元/人的标准执行,考试办证费的支出范围为考试车辆租用费、场地考试租用费,办证工本费,考试人员旅差费、车辆费用、照片费、体检费等。
(三)学员食宿费补助。160元/人。
以上三项合计预算开支830元/人·期。
九、资金的使用管理
培训资金拨付到州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州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按照财经纪律有关规定建立专帐,管好用好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向州农业局和州财政局报告资金使用情况。
十、培训指标分配
我局根据各县申报情况将1500名培训名额分解下达到相关县,详见《2014年拖拉机驾驶员办证培训任务分配表》,在培训中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十一、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机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农牧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切实抓拖拉机驾驶员办证培训工作,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由州农业局叶兆鸿副局长任组长,州农机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李林、州农机监理所所长邓军任副组长,州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高茂宏和项目县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州农业局农机装备科,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培训任务的分解落实、培训工作的督促检查。
(二)精心组织,注重实效。此次培训由州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实施,该中心是我州内目前唯一有拖拉机培训资质的机构,2005年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现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教练员17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7人,有长期从事拖拉机驾驶培训的实践经验,是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劳务开发培训基地,年培训能力达两千余人。培训中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教材使用州农机推广服务中心编写的专用教材,辅以农业部、省级农机部门教材。按属地管理原则,各项目县负责本县拖拉机驾驶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办证考试工作由县农机监理部门具体负责。考试监督指导及办证工作由州农机监理所负责。
农牧民技能培训方案范文4
今年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局的支持下,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今年以来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坚持把劳务扶贫工作作为群众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全力抓好工作落实。通过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培训任务,同时研究提出了2014年劳务扶贫工作打算,现将有关情况报告于后:
一、2013年劳务扶贫工作情况
(一)资金投入、使用和管理情况
1、年度培训资金投入情况
今年7月,省财政厅以文,下达我州2013年度财政专项扶贫(劳务扶贫)资金计划380万元,培训人数3161人。
2、资金使用情况
培训资金主要用于贫困学员生活、住宿及交通费补助和其他相关费用(包括教师讲课费、资料费、场地使用、材料工具、设备租赁费、办证费用等),其中:直接以现金形式补贴给受训农牧民69.2万元,占18.2%;学员食宿、交通补贴204.1万元,占53.7%;培训场地、材料工具、设备租赁费43.2万元,占11.3%;教材资料、办证费15.2万元,占4%;培训基地排除教师135人/次及聘请当地教师、实训指导教师47人/次,支付讲课费(含食宿差旅包干)48.3万元,占12.7%。综上,培训资金380万元中学员直接受益总额为273.3万元,人均864.6元,占资金总额的71.9%。
3、资金管理情况
为切实规范劳务扶贫工程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州劳务扶贫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州劳务扶贫项目管理事实细则(试行)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规定,采取州级财政报账制,具体程序是:培训基地先行垫资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凭培训农牧民注册登记表、培训台帐、就业台帐、受训农民就业合同书等有关材料,先由组织培训生源的所在县扶贫移民局审查,县局签署审查合格意见后,向州扶贫移民局、州财政局申报补助资金,经扶贫移民、财政对发票来源的真实性、使用发票的合理性、票据填写内容的可靠性进行进一步的甄别、复核后按县、按期给予拨付。
经过培训基地聘请审计人员开展自查,州、县扶贫、财政部门层层把关,年度培训各项开支所占比例合理,没有改变资金用途,没有违反资金支付纪律,没有向参训农牧民收取任何费用。
(二)劳务扶贫培训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收悉资金计划后,我局认真研究,结合各县拟开展劳务扶贫培训方案和培训基地职能,及时将2013年劳务扶贫培训计划分解下达给培训基地和各县扶贫移民局,培训基地(欧亚中等职业学校)组织精干师资队伍随即分赴各县,全面铺开了培训工作。
截至11月26日,我州已完成劳务扶贫培训22期2880人,其中:旅游民居接待培训1090人、餐饮服务培训650人、缝纫100人、旅游产品开发及加工200人、建筑通用工技能700人、木工140人,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1.1%。目前正开班培训2期287人,预计12月5日前可完成培训共计3167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2%。
(三)培训效果
由于今年培训结束时间较迟,最早结束的距今也才3个月,但我州劳务扶贫工程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农牧民学员收入有一定程度增加。按照目前各县和培训基地统计数据估算,年内短期转移就业人数可达到1889人,其中:技能提升培训人数459人,新转移就业人数1430人,转移就业率为59.8%。
旅游民居接待专业经过培训后就业的人数预计将达到753人,除已开办民居接待的302人,准备近期投资,自主创办民居接待的有451人;餐饮服务专业,在培训前已经在餐厅、酒店上班157人,技能提升后,受到了餐厅、酒店方的好评,待遇得到了一定提高,另有275人在培训结束后在近30家餐厅、酒店中已上岗就业,150余人已与用工单位初步达成就业协议,预计年底前也将正式上班,达到了转移就业的目的;建筑专业的学员预计有640人在各县水电、交通及新村建设工地上打工;已开办藏饰缝纫铺3处、旅游产品加工作坊1处、销售点6个,丹巴县的木工培训后,也已组织近70人的施工队伍,奔赴道孚和阿坝小金、金川等县务工。
按平均转移就业3个月时间估算,年内,我州劳务扶贫培训转移就业劳务总收入可达到520万元,转移就业学员人均增加劳务收入1800元。
(四)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
1、科学制定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为了切实开展好劳务扶贫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牧民增收。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照省局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结合州实际,科学制定了年度劳务扶贫培训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培训目标,完善了培训内容,落实了培训任务。同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的工作职责,加强了对劳务扶贫培训工作的领导、监督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培训目标任务的完成。各县扶贫移民局及欧亚学校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了培训计划,组织5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采取派专任教师下县(乡、镇)授课的方式开展了多种专业的技能培训。在教学中,教师认真教学,学员专心学习,为消除语言障碍,甚至聘请了藏语翻译,参训学员普遍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2、切实加强就业引导,提高转移就业率。针对学员各自不同的就业愿望和技能特点,首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帮助学员进行就业项目前景分析和预测,把学员往适合自己的、切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岗位上引导。其次,在授课及实训过程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坚持学员“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原则,以学会基础技能知识为重点,以掌握操作技能为目的,提高了大部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再次,在培训期间和结束后,部分学员开始自主经营旅游民居接待,开办了自家的“农家乐”、缝纫铺或旅游产品销售摊位,在自主创业、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解决了一部分无条件创业的学员的转移就业问题。而建筑、木工等专业的学员,大部分都由乡村组织推荐到牧民定居、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建设点上参加实训和务工,在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务工收入,转移就业形式比较乐观。
3、高度注重授课技巧,严格学员考核制度。培训基地总结近年劳务培训教学经验,对不同专业采取对应授课重点,除每种专业都安排有一定的维权课时外,旅游民居接待专业的学员,注重旅游理念的改造和创新、经营管理、营销观念的提升;餐饮服务专业的学员,则注重形象礼仪、摆台、折花和服务档次的提升进步;建筑专业的学员,注重建设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操作手法和数据要求等。同时,要求每位学员都参加现场讲解和操作训练,并现场对每位学员进行现场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严格执行了现场考核制度,成绩作为教学实际效果的主要依据。从总体来看,我州贫困农牧民学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但动手能力都相对比较强,每期学员基本上能够完成实训课程的技能操作。经考核,目前已完成培训的2880名学员中,达到优秀成绩的占30.5%,达到良好成绩的占33.4%,达到合格成绩的占33.1%,未合格学员占3%。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维稳形势严峻,生源组织难度有所增大。自“3.14”事件发生直到十顺利召开期间,我州维稳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对大规模群众集结管理十分严格。为将不安定因素降低到最低,今年我州“送教下县”是以“乡”为单位,一是为节约培训过程中学员的交通费用,二是避免跨乡镇群众的大规模集中,便于党委、政府的管理、监控,三是降低酗酒、打架、斗殴等现象发生几率,同时,也相应缩短了课堂集中授课培训的时间。由于生源组织是由各乡党委、政府安排的,学员参训资格把关不是很严,这就造成,一是部分学员本意不愿参加培训,抱着混的心态来参训,二是有极个别学员是以领取补助为参训目的,达不到培训效果。
2、计划下达时间较迟,时间紧,任务重,对培训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上半年,因省上年度计划任务分解一直未明确,我州未能要求培训基地采取惯例,未在正式计划下达前先行垫资开展培训,待7月份省上正式下达资金计划后,年度培训任务相较2011年增加了近1800人,我局随即将计划任务分解至全州18个县和海螺沟管理局,但时间紧、任务重、战线长,加之州内318国道等公路改造项目的实施、虫草松茸采摘时节的回避、“十一”长假和十的召开等等因素,增加了时间安排和交通方面不少的难题。为确保年度任务按时完成,培训基地虽然组织了5支师资队伍分赴各县同时开展培训,仍然在培训质量上有所欠缺。
3、整体素质偏低,“9+3”免费职业教育政策的实施,进一步造成劳务扶贫参训学员素质的整体下降。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不合理,初中及以下比例偏高,掌握劳动技能的程度较低。二是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强的问题,小富即满、小进即安思想较重,只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三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受自身素质限制,对转移培训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认识不足。加之2009年到2013年间,我州到州外就读“9+3”免费职业教育的16-20周岁的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和农村年轻剩余劳动力已达到11636人,严重影响州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而已经毕业又未及时解决就业问题学生,回家后一门心思要参加公务员考试也不愿意来参加劳务扶贫培训,从而造成劳务扶贫工程参训学员素质的整体下降。
4、州县财政拮据,培训资金不足。州、县财政拮据、无力配套,目前培训所需相关费用仅有财政扶贫资金的人均1200元。而承办劳务培训的各基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从中盈利,这就直接导致培训基地以减少师资力量、压缩培训时间等方式来节约开支、增加利润,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监管难度,影响了转移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2014年劳务扶贫计划和打算
(一)劳务扶贫培训对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州农村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5%,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多为文盲或半文盲,绝大部分只能从事单一的种植业或家庭式的养殖业,大量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半径”小到几乎为零,增收非常艰难。为此,就必须把这些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以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为切入点,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依靠自身脱贫的本领,让他们走出家门,离农就业,利用自己的劳动力来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我州至2004年启动实施劳务扶贫工程以来,得到了广大贫困农牧民群众的热情拥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党的富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使贫困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一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州农牧区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拓宽了就业渠道,二是转变了部分群众的落后观念,开拓了视野,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的转变,三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扶贫成本,减轻贫困户负担,四是切实增加了我州贫困农牧民群众的务工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但是,由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十分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人民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交通和通讯发展滞后,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素质相较内地仍旧很低,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目前农牧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的无序转移为主。这样素质的人员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收入较低,通过有组织的有序转移仍只占很小的份额,可以说,我州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仍处于起步阶段。同时,3年来,我州通过“9+3”免费教育政策,向州外输出的10000多名学生,今明两年将成为这几批学生返州就业的高峰期。虽然省、州出台了学生在州外就业的相关优惠就业政策,但是,我州学生乡土情节比较严重,要求回州就业的学生达到5700多人,占到总人数的半数以上。经教育、人事劳动部门统计:我州2009级“9+3”毕业生中有80%要求回州就业,在今年全州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工作结束后,还有1000多名未被录用的学生的就业问题无法及时落实,这一庞大的待业人群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我州社会稳定,而大力开展劳务扶贫工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恳请省局进一步加大对我州劳务扶贫工程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农牧民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政策扶持,以实现我州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的宏伟目标。
(二)州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减及其发展趋势
根据2011年我州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11年末,全州人口为106万人,农村人口89万,其中,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男16-64岁,女16-64岁,下同)为54.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1.2%,青壮年劳动力27.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0.8%。据测算,2011年,全州农村富余劳动力为21.3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0.62万人,农村富裕劳动力呈现较平稳的增长趋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
(三)州需转移劳动力与培训基地培训能力、年度目标任务之间的关系。
欧亚中等职业学校自2006年至今,一直是我州认定的承担劳务扶贫培训任务的培训基地,七年来均比较圆满的完成了其承担的培训任务,对我州劳务扶贫培训有很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该基地的基本条件、培训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检查,以及对该基地计划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带动效果的分析,我局认定该基地有每年承担5000人劳务扶贫培训任务的能力。根据我州需转移劳动力数量以及基地培训能力,预上报2014年度劳务扶贫培训目标任务5000人。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劳务扶贫培训范围
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培训补助资金只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培训给予补助,在岗培训的补助不在补助范围之内。而根据我州实际,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较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的能力较弱,在短期(15-30天)内全面掌握技能实现转移就业难度较大,即便实现转移后,长期就业率也很低。因此,建议将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纳入补助范围。
(二)年度目标任务确定
针对我州州外转移就业难度大、就业稳定率低等制约因素,2014年工作重点仍放在州内就地转移培训上,围绕旅游、水电、矿产等产业开发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项目的实施,结合群众工作全覆盖“幸福工程”,在积极开展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抓好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最终达到“培训一次、终身受益、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目的。力争在2014年内,培训转移我州贫困剩余劳动力3000人、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2000人,共计500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70%以上,稳定就业率达到60%以上,实现年人均纯收入增加9600元。
农牧民技能培训方案范文5
《实施意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牧区发展必须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闯出一条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首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以补偿政策为引导,以重大生态工程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坚持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加强草原生态综合治理,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尽快扭转全省草原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其次,在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方面。要坚持“四个结合”,即:把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与生态补偿奖励机制相结合、与游牧民定居等民生工程相结合、与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与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相结合,不断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新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人草畜三者之间的矛盾,实现牧民生活改善、畜牧业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三赢”。同时,大力推进牧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牧区经济实力。三是继续抓好牧区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牧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使广大牧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施意见》从五个方面明确了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认真做好草原功能区划定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确权和承包工作。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力度,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工作。加快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步伐,全面落实公益林补偿政策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草原管护联动网络。
二是加快推进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加强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行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以及小牧场式的大户经营等多种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加大草场围栏、贮草棚、规模养殖场(小区)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牧草良种基地建设规模,推进牧草良种产业和草产品加工业发展。深入实施“39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大力推进海北、海南、黄南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培育和引进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三是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青稞、枸杞、沙棘、中藏药材等特色产业。强化对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拓宽劳动力转移输出渠道。引导有条件的农牧民进城务工就业。
四是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加快牧区水利、公路、机场、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游牧民定居等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牧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大牧区扶贫开发力度。
五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牧区工作的扶持力度、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重大项目,主要涉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草原畜牧业发展、牧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牧民转产转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扶贫开发七个方面。
一是继续加强三江源、青海湖流域及周边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三江源二期生态保护与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青海黄土高原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等重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规划,恢复和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争取实施柴达木地区荒漠化草原保护工程。继续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加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快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步伐,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全省2.4亿亩中度以上退化天然草原实施禁牧补助,对2.29亿亩可利用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补助。
二是支持标准化畜用暖棚、规模养殖场(小区)等设施畜牧业建设,加快实施以冬春草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场围栏、牲畜暖棚、免疫注射栏等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基础建设。落实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发展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科研经费对牧区的支持力度,支持种畜繁育场、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扶持建设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海南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黄南有机畜牧业示范区,支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对牦牛、藏羊、绒山羊等特色畜种和种公畜进行补贴,启动实施规模养殖场基础母畜补贴政策。开展牧区藏羊、牦牛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三是支持发展生物医药、生化制品、动植物种植利用产业和生态产品,建立珍稀野生动植物种质利用和农作物北繁制种基地。大力发展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提升轻工纺织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饮料和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开发绿色环保产品。积极发展园区经济,鼓励青南地区发展“飞地经济”。着力打造青海湖、金银滩—原子城等国家5A级生态旅游精品。
四是全面落实职业培训补贴、牧区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等政策。强化对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设立农牧民后续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延伸合作经济组织产业链条,鼓励省内企业积极吸纳农牧民就业。引导有条件的农牧民进城务工就业。设立草原管护、毒草治理、减畜监督、草原防火、鼠虫害测报等草原公益性岗位,组织牧民开展草原管护。
五是加快规划建设马什格羊、哇沿等一批重点源和水利骨干配套工程。推进海南、柴达木灌区建设与节水改造工程,抓好草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城镇防洪设施建设。搞好巴音河、隆务河等重点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快通州高速公路、通县二级公路、通乡村沥青(水泥)公路和主要牧道及桥梁建设。按照“一主八辅”机场建设格局,加快牧区支线机场建设。进一步推进牧区电网改造升级,加大水电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游牧民定居工程牧区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游牧民定居点基础设施配套。
六是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异地办学力度。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整合基层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资源,强化重点传染病防控力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健全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提高牧区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快推进牧区新农保制度全覆盖,不断完善牧区救灾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七是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抓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产业扶贫、转移培训等专项扶贫工程。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巩固和完善定点帮扶工作机制。
为落实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实施意见》明确了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
农牧民技能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和布克塞尔;牧民定居;新形式
一、新形式产生的背景
中央明确提出将2020年完成牧民定居任务的时间提前到2015年全部完成。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于群众第一、民生优先的原则,把富民安居工程和富民兴牧工程作为全面推进新疆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两大民生工程,作为解决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最紧迫、最现实问题的优先工程。“十一五”期间,和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累计引进工业项目41个,落实到位资金36亿元,中国核工业集团、中材集团、鲁能集团、雅泰集团、江苏徐矿集团等有雄厚实力的企业集团纷纷入驻。其中,国网能源煤电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新雅泰公司年产20万吨硫酸钾镁肥全面达产,宏达盐业全面进行了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中非夏孜盖膨润土有限责任公司高科技膨润土开发、年产200万平方米防水毯生产线相继建成;中核大地和丰矿业公司年产300吨氧化铍生产线,新疆赛尔鹏远公司年产4万吨玻璃钢管项目,华鸿矿业日处理900吨矿石项目加快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投产为自治县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将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新形式产生的条件
(一)草畜平衡情况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草地载畜能力的年度和季节的不平衡,尤其是季节的不平衡,是影响畜牧业稳定发展的最大障碍或制约因素。从此次草地调查的分析结果来看,该县夏牧场理论载畜量为669061.78只,而实际载畜量为849600只,超载180538.22只;春秋场理论载畜量为517102.15只,而实际载畜量为552200只,超载35097.85只;冬春秋场理论载畜量为72120.62只,而实际载畜量为764600只,超载692479.38只;冬场理论载畜量为990380.23只,而实际载畜量为424800只,欠载565580.23只;冬春场理论载畜量为26056.82只,而实际载畜量为424800只,超载398743.18只。正常草场的最佳放牧利用率应控制在50%以内,退化草场根据不同退化程度草场的利用率也不同,退化最严重的要禁牧。休牧、禁牧是目前遏制天然草地退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目前最难做到仍是合理利用草场及对退化草场的轻度利用,大多数牧区牲畜头数的超载问题仍处在禁而难止,一些牧区在政府强制禁牧的情况下才被动减畜,主动减畜还只停留在理论上。
干旱、半干旱草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地面的植被群落是经过数千百年的自然选择而形成。人类只有合理地利用干旱、半干旱草原的自然再生力才是最经济的,而又不破坏其脆弱的生态系统。游牧业保持了数千年的可持续性就是人与畜的数量一直处于草原自然生产力的承载范围内。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牧业人口的成数倍增加,牲畜头数的快速发展。多数牧业地区处在长期的超载过牧,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草原牧区以往的人均草地资源相对优势及人均牲畜占有量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下降和减退。
(二)农业生态情况
1.水资源结构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年地表径流总量为1.4534亿立方米,为全疆年地表总径流量(884亿立方米)的0.16%,年径流深6.72毫米,为全疆年径流深(47毫米)的14.3%,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
县境内有两条较大的河流。一条是白杨河,全长200km,河流集水面积1532平方千米,年径流量1.124亿立方米,该河大部分水流入克拉玛依市水库,在自治县内,仅有部分支流的水资源用于少量的人畜饮水和草场灌溉,利用价值不大。另一条河是发源于霍尔茹的和布克河,全长134千米,该河穿出哈同山南进入加林塔然水库(库容1850万立方米),年径流量为3754.6万立方米,该河为泉集河,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之一。“引额济克”工程从西干渠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分水1亿立方米,初步缓解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业用水严重短缺的矛盾。“引额济克”工程从西干渠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分水1亿立方米,初步缓解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业用水严重短缺的矛盾。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3187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1.3906亿立方米,实际可开采量为0.78亿立方米,年可利用地下水资源量642.4万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4.62%,利用率很低。地下水补给主要依靠山区河流渗漏补给、山前恻向渗漏补给、大气降水直接渗入补给以及水库、渠系渗漏补给。
2.农业种植结构
200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64亩,其中小麦7327亩,豆类446亩,玉米1820亩,马铃薯2071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0220亩;棉花播种面积10.23万亩;饲草料作物播种面积13437亩;瓜菜果类面积2688亩。特色作物种植―加工辣椒播种面积1793亩。粮经饲比例由2007年的5∶70∶25调整为2012年的8∶82∶10。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万亩,其中春小麦1.73万亩、玉米0.31万亩、豆类0.05亩、马铃薯0.11万亩、其他0.1万亩);经济作物11.79万亩,其中棉花10.55万亩、油料作物0.44万亩、打瓜0.22万亩、食葵0.46万亩、其他作物0.12万亩);饲草料1.15万亩(苜蓿0.73万亩、青贮玉米0.42万亩)。粮经饲比例由2008年的8∶82∶10调整为今年的15∶77∶8。201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345万亩,其中,春小麦1.97万亩、玉米0.7038万亩,马铃薯0.0607万亩;经济作物13.0971万亩,其中棉花9.86万亩,油料作物1.0773万亩,打瓜1.0192万亩,无壳南瓜0.605万亩,甜菜0.0509万亩,蔬菜0.0401亩,加工辣椒0.062万亩,其他农作物0.3736万亩;饲料作物0.826万亩,其中青贮玉米0.44万亩,苜蓿0.386万亩。粮经饲比例由2009年的15:77:8调整为今年的16:79:5。
总体上看,自2007年以来,和布克赛尔县粮经饲作物种植结构呈现以下变化规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保持绝对优势(约7-8成)的前提下略有波动;饲料作物面积呈逐年减少状态。
(三)牧民定居资源承载力分析
根据以上2008-2010年自治县种植结构资料可以看出,饲料作物种植比例自2007年以来逐年减少。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区养畜积极性或者农区养畜数量的变化。此外,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面积结构组成为99∶0.2∶0.8,非常清楚地反映了天然草地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草地构成中的绝对主导地位。牧民定居工程曾经为定居牧民制订了划分一定面积草料地的政策。显然,这是不符合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紧缺的实际,是难以实现的。牧民定居的唯一出路是转变牧民身份,为定居牧民提供新的非农生计来源。
在牧区特别是比较干旱地区,应慎重开发地下深层水,缺水草场往往是目前牧区保存最完好的原生草原植被群落。但是,近几年来,特别是施实西部大开发以来,好多缺水草场通过开发地下深层水而被四季放牧利用。这是只顾眼前,丢弃长远的得不偿失的短期行为。打井后一旦有了水源,牧民就会定居实用,彻底改变过去只能做冬营地或打草场轻度利用的状况,而变成全年四季都过度利用的草场。草场退化的速度就会加快,我们不仅会很快失去现已保存为数不多的最宝贵的原生植被群落,更可悲的是我们又在增加新的生态危机与生态成本。况且在干旱地区地下水的补给困难,事实上是很难被可持续利用的。在降雨量不足300毫米的地区,如果大面积开发饲料地,而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破坏了原生植被就等于增加了新的生态成本与潜在的生态灾难。
三、游牧民定居的新形式
(一)城镇化定居
依托县城及什托洛盖镇,引导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扩建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在城镇建立规格较高的牧民定居点,与新型城镇化协调一致。2010年初,开工建设牧民定居楼房600套,牧民自愿选择70-120平方米不等的户型面积,每户只需自筹4-10万元就可以在县城或和什托洛盖镇拥有一套楼房。到“十二五”末,凡是1984年以前在本县落户的牧民,每户在城镇(布克赛尔镇或者和什托洛盖镇)都有楼房1套。
结合以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机遇,加大对定居城镇牧民技能培训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农牧民掌握实用技术,实现牧民进城务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由“零散式”向“规模型”转变,同时引导其走进工矿企业,成为“产业工人”,转变身份,长期稳定地过上城镇生活。
(二)现代化农场移民定居
2007年自治县启动了北部牧民移民搬迁工程,计划转移北部牧区贫困牧民1000户,搬迁至察和特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从事农业生产或现代养殖。目前开发区已定居牧民748户。政府为每户牧民配套建设定居房78平方米,无偿划拨宅基地5亩,耕地50亩,由开发区管委会统一对搬迁户进行管理,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采取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当年就实现户均收入2.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至2010年末,察和特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已定居牧民748户,正逐步实现由传统牧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
四、可借鉴的经验
(一)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定居模式
通过扶贫开发与牧民定居相结合的模式,解决了游牧民困难群体的定居问题。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如将查干库勒乡贫困牧民搬迁至察和特开发区,建立了“公司+基地+搬迁户”和“大户+基地+搬迁户”管理模式,帮助贫困户规避市场风险,解决其缺乏生产资金和无种植管理技术的问题。开发区水土资源的开发为农区畜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解决了牧民定居饲草料地不足的难题。户均纯收入由不足万元增长到2.4万元,人均收入达5500元左右,开拓出一条游牧民贫困户走向富裕的新型发展之路。
(二)初步建立企业和牧民利益联结机制
北部山区积极采取“订单收购”、“公司+牧户+基地”、“银行+公司+牧户”等多种合作方式与牧民合作,在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蒙哥尔公司通过预付定金,养殖回购的方式帮助贫困牧民扩大养殖规模,用于扩大养殖规模及购买生产资料,确保牲畜安全越冬,以保证公司原料的收购,达到牧企双赢。
南部山区由察和特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管理,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定居牧民把自己2.6万亩土地流转给香港弘港集团旗下的自治县双色港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到该公司务工的牧民按月最低工资1200元,月收入最高可达3000元以上,搬迁户人均月工资达到1600元。同时,还为签订用工合同的牧民统一缴纳“五金”。
(三)建立新型牧民培训机制
公司引导下的牧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创立了新型牧民培训机制。县科技局与蒙哥尔公司及恒丰合作社联合举办“科技之冬”农牧业合作社培训班,培训各乡镇场合作社贷款农牧民、科技示范户、养殖专业户、农牧业技术人员。通过培训使广大农牧民掌握科技实用技术和综合运用实用技术的能力,增强其可行性操作,从而有效提高养殖积极性。
(四)实现牧民快速增收
牧民实现转型后,将通过技能培训成为产业工人,从事第三产业增加收入。农牧区种养大户,依托流转后规模化土地、草场等生产资料,进行科学种养,实现快速增收。
参考文献:
1.塔城地区畜牧局.塔城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2009-2015年规划[Z].2008-04.
2.和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
3.和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2011年游牧民定居的实施方案[Z].
4.周亚成,阿依登.哈萨克族定居村落――胡阿根村社会调查周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