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的关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危机管理的关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危机管理的关键

危机管理的关键范文1

关键词:危机管理意识;施工管理;建筑工程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其专业性强、施工工艺复杂、涉及范围广泛,因此,施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给建筑工程施工埋下了大量的安全隐患,威胁到工作人员和建筑使用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成为工作人员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危机管理的应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类似问题,促进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1. 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危机管理意识

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生产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这种风险就是建筑施工管理的危机,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在如果对这种风险不进行处理而是让其发展,当其集中出现的时候,会对施工生产产生十分重大的问题,可能是安全问题,也可能是工程质量问题。虽然风险不等同于危机,但是对风险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控制,偶然的风险就会上升为必然的危机。

2.强化建筑施工管理观念,树立危机管理意识

为了让管理者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具备有较强的危机管理意识,这就要求管理者在面对危机的时候,要有比较强的敏感性,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对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危机和风险,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因为这样,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在施工管理中强化危机管理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残酷,一个建筑企业如果想在市场中生存并发展起来,管理人员必须要担负着日常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要随时保持着危机管理意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及时、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危机和风险。

3.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3.1 做好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管理人员作为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执行者,做好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相当于做好了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所以,要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要让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危机管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对危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的重要意义。

3.2 应该重视交流和沟通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管理人员在日常的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和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的工作,使人民大众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工程的进度、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同时悉心地听取广大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3.3 要进行相关的培训活动

建筑企业应该积极开展一些相关的管理培训活动,通过专业的一些培训措施和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同时也使建筑施工人员能够更进一步的加深对危机管理意识的了解。确保他们在施工的过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危机和风险,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进而使得整个建筑工程能够保期保质的完成工程。

3.4 要树立危机管理意识

树立危机管理意识的前提就是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只有对危机有足够的敏锐性,才能够形成敏锐的危机管理意识,时刻为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作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各个施工单位都应该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进而形成危机管理意识,成功的营造出危机管理的氛围,让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保持着足够强烈的危机感,将预防、化解危机当做是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危机管理意识的培养还需要通过施工单位主动的营造浓厚的危机管理环境氛围,这样才比较容易实现培养。这些都是属于企业的文化内涵,是不能轻易忽视的方面,它作为企业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是环境氛围的精神推动力。无论是物质载体还是精神推动,都要在其中主动的树立诸如自觉的危机意识还有危机管理意识,通过企业文化来对建筑施工全体员工加强危机感。

3.5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

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危机很多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而

且作业层人员和管理层人员都是建筑工程项目的主体, 通过教育培训工作使这些人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就等于确保了建筑工程施工的一半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要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通过教育培训,一方面使广大的施工管理人员认识到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要性和进行危机预防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使建筑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危机施工与每个人的利益甚至是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密切相关的, 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培训中,不仅要加强员工对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视度, 还要提升员工的施工工艺水平和工作技能, 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此外,培养工作人员的团队意识也是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 因为在面临危机问题时,大家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有利于危机状况的有效化解。

3.6设立危机管理机构

如果要想真正的发挥危机管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成立一个专门危机管理的机构,并做好组织建设工作。危机管理机构在进行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设立危机管理机构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能够起到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危机和风险,同时也能够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应该在危机还没出现的时候,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让危机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出处理危机相关工作的流程,进一步的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每个危机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责任,确保在建筑施工工程能够保质保期的完成工程。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危机管理意识也应该得到增强, 否则就无法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建筑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事故,给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必须将危机管理意识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贯穿于工程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库丽汗・夏克木.浅谈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8).

[2]王守俊,武乾,张兰兰.建筑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应对的组织模式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1).

危机管理的关键范文2

关键词:建设项目;施工;危机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如何有效的在项目上马之前就进行好项目可行性分析,在施工中及时发现隐藏的质量危机、管理危机,在施工完工后对其核算进行分析,是摆在建筑单位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从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危机的产生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危机的解决措施,以增强其管理能力,使得建筑企业能够更加切实有效的获得最大的利益。

一、建筑项目危机的内涵

危机管理,有许多学者对其涵义进行过诠释,比较得到大家认同的是危机管理大师Robert·Heath给出的定义,即:“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我国著名学者贾斌昌也给出了解释,他认为“危机管理就是政府组织相关力量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和协调处理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减少损失的过程。”

而针对我国国情,建筑施工项目的危机管理就是力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消除隐藏的危机因素,从根源上杜绝危机的产生;若项目危机已然爆发,能在第一时间给予的回应,并通过备用计划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危机消除后,能够通过总结和学习,不断完善项目的危机管理体系。

二、建设项目存在的危机

1、管理不善

由于施工单位缺乏基本建设的专业管理人才,以至于对工期、工量、工款评估不足,而临时成立的管理机构对工程的了解不足,因而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科学管理,使得有关单位在项目评估、招投标、施工等重要阶段有了抬高造价的机会,最终导致了投资总额严重超过预算标准,从而造成施工单位的投资没法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不仅体现在前期可行性分析所做出的成本预测不够准确上,还体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诸多人为因素的干预上。

2、建设项目附加功能过多

参与建筑建设的相关单位普遍会出于提高各方自身利益的考虑,想方设法提高不必要的标准、增加一些附属功能等方式来抬高造价。这就使得施工方无法合理使用每一笔资金,使其物有所用,物尽其值。这样的高标准、多功能造成了施工的极大浪费。此外,由于施工方缺乏基本建设的专业管理经验,还比较容易出现工程质量差,工期过长,甚至“烂尾”等问题。

3、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管理人员不仅仅包括企业的决策者,好包括项目的总负责人、工程师、监理人员、会计人员等等。由于决策者对于项目施工危机控制的认识度不足,导致了其对于项目危机控制相对放松的局面。造成了下属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私自购置自身福利用品,而相关会计人员也对此持有默许的态度,这就导致了危机控制成为了一纸空谈,而没法在施工中落到实处。

4、缺乏完备的危机管理制度和体系

即使大多数企业都比较重视危机控制管理,但他们都缺乏专门的部门或个人负责发现、监控、处理项目危机,也未建立完善的、规范的、可行性的危机管理体系,这导致绝大多数工程施工中都无法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动态隐藏危机的情况。

5、技术设备更新不够。虽然危机控制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许多施工单位的文件中,可是其应用还处于初期,因为可以对危机控制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的配套的软件开发相对还是不足的,所以导致了许多危机控制信息,即使收集到位,也没法更加便捷的输出成决策者可使用的形式。

三、建设项目危机的产生原因

施工组织的管理对整个施工有直接的影响,危机的产生大多数情况是由于施工单位对潜在的危机因素的忽略,导致了错过、预防和控制危机的最佳时机,问题主要集中在:

1、外部事件对项目造成的危机

例如自然灾害、来自社会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的社会灾难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尤其是自然灾害比较常见,施工项目受其影响也较大。微观上,还表现在由于企业采办材料的质量不合格等方面。事故对外部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也会危及到项目本身如果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了重大事故在社会上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同样也会反过来危机项目本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不是很严重的事故,如果没有处理好,同样也会转变成大的事故。如人员伤亡、拖欠民工工资、对周围居民生活产生影响等。

2、企业自身的问题

如企业资金链断裂,投资超出预算导致后期资金不足,或者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决策者的决策错误,招标工程中的不正之风与不正当行为,对地质环境勘测的失误以及施工过程的技术手段不足等都会导致危机的产生。四、建设项目危机管理过程探讨

1、在工程建设中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工程施工中,请相关部门抱着真实、审慎的态度,根据实际施工中所面临的时间、财务、质量的危机,对施工可行性研究进行及时调整,以控制好项目的管理进程和科学成本,以达到项目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建设投资效益的目的。这样便能保证项目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决策失误。

2、科学设置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

设立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对于不同的部门,分层建立平行监督机制,各部门彼此监督,定期公布工程的进度、资金使用等情况,以求降低管理费用等软化费用的使用,创建廉洁、高效和优质工程。其次,要求工程管理、财务、审计等部门各司其职,从而能够使单位领导对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

3、抓好设计环节,做好危机控制。

项目危机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始终,危机控制的关键在于投资的决策和设计。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应该聘请专业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公司,对项目的投资回收进行分析。这不仅包括施工项目的进程设计,还有资金投入的时间、数量设计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避免超标,功能过剩。

4、实行全过程控制

施工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周期。因此,要从项目上马前就对项目成本进行合理规划做好成本预测,制定好成本计划和成本目标;在投标开始至中标后的实施及竣工验交过程中,实行全过程危机控制,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采取技术和组织管理相结合的手段,控制好事中成本;在竣工验收阶段,要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并在竣工结算包括中对项目成本如实进行反应。

五、结束语

工程建设项目危机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同于简单、独立的施工管理,它是对一个或多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投资、中期建设、后期使用功能以及资金、工程进度、质量等多种因素所可能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所进行的综合的、宏观的协调和监控的过程。只有更好的面对危机,找出其产生原因,才能从根源上杜绝问题工程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马荣昱.建筑施工风险识别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2]刘俊辉.刍议施工事故若干问题[J].建材发展导向,2009,(03)

危机管理的关键范文3

【关键词】危机管理;施工管理;危机防范;危机应对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在建筑施工领域,危机管理是指通过危机识别、监测、预警、决策、处理来达到避免或减轻危机对建筑项目危害的管理过程。建筑施工危机管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①危机防范管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尽最大努力消除潜在的危机因素,有效防止危机状况的发生;②危机应对管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若爆发危机,则要予以及时回应,通过落实危机应对措施降低危机给建筑项目造成的损失;③危机恢复管理。在消除危机后,对危机应对进行总结,将其作为完善建筑施工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依据。

1、危机管理概述

危机管理指的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部门对潜在的危机进行鉴别、评估,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在危机发生前找出并解决潜在的危机,从而制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时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危机解决后,分析并总结危机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策略,从而避免发生类似的危机问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而完善危机管理制度。

2、危机种类及其成因

危机种类 成 因

自然危机 地震、狂风、暴雨、泥石流等

施工危机 施工技术工艺水平低、材料设备落后

人员危机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人才外流

安全危机 管理水平低下、安全意识淡薄

3、危机防范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3.1树立危机意识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要重视危机管理,将危机管理意识融入到施工管理中,同时还要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形成良好的危机管理氛围。具体做法如下:设置简单易懂的警示牌,用以提示和引导施工人员的作业行为;开展岗位专题培训,使施工人员掌握与自己岗位有关的危机管理知识,知晓危机发生时应当采取的具体防护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组织案例分析会,由项目管理人员向施工人员剖析真实的危机案例,让施工人员了解危机对项目施工及自身生命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调动起施工人员参与危机管理的积极性。

3.2危机识别与评估

(1)危机识别。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对危机进行识别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施工可能存在的危机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具体应做好以下两项工作:其一,收集信息。通过大量收集与危机有关的信息,能够确保危机识别的全面性、有效性;其二,危机形式估计。借助对各种危机形式的估计,确定施工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而对潜在的危机进行识别。常用的估计方法有德菲尔、头脑风暴法、故障树等等。(2)危机评估。在对危机识别的基础上,判断可能出现危机的环节、影响范围、严重程度,为防范危机提供可靠依据。其中定性的评估方法有名义群体法和德尔菲法,定量的评估方法常采用危机晴雨表。(3)危机信息档案库建设。按照危机识别与评估结果,对所获得的全部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后,存入危机信息档案库,以备危机管理组织查阅之用。

3.3健全组织规范

危机管理组织规范是控制全体施工人员行为最为有效的措施。为此,应当逐步健全组织规范。对于建筑施工管理而言,组织规范的健全就是要制定各种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等等。同时,想要有效防范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危机管理组织必须对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控制。此外,所有危机管理人员均应当做好本职工作,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日常工作要依据组织规范的要求实施,借此来降低危机的发生几率,确保建筑施工顺利进行。

4、危机应对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4.1建立危机应急状态分级体系

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可按照危机评估结果,对危机事件的状态进行分级,具体如下:(1)应急预警。当建筑施工中发生可能危及总体目标的工况时,如断水断电、小范围起火、人员受伤等等,现场危机管理人员获得通知后则应进入应急准备状态,若是事态比较严重,应通知场外相关组织机构进入待命状态。通过应急预警,能够给危机管理人员有一个预先准备的时间,这样便可以从容地进行决策,进而妥善应对各种异常事件。(2)现场应急。当危机出现后,危机管理组织应当及时启动,并组织现场全体人员进入应急状态,同时,要在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通知场外相关组织,此时可能需要场外援助。(3)总体应急。当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时,可能危及到周边环境,此时需要场外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护,并由多方联手共同应对危机。通过危机应急状态三级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建筑施工有序进行。

4.2制定危机应对计划

在危机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全面的建筑施工危机应对计划,为危机发生时提供行动指导,争取更多的危机应对时间,以达到降低危机危害的目的。危机应对计划中应明确以下四项内容:(1)明确应对的政策。在计划中明确与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种协议、应对计划范围等内容,并对施工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构成等进行准确描述。(2)明确指挥和控制。计划中确定项目危机管理指挥中心的职责,包括危机预警;紧急评估危机状态;启动危机应对策略;实施人员、财产、环境的防护措施;沟通场外救援组织等。(3)明确应对设施。计划中要明确应对设施的具体情况,如设施种类、应急资源数量、资源存放地点、资源维护制度、资源调度程序等。(4)明确通报程序。根据危机发生的严重程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积极与外部支援应急组织取得联系。

4.3加强要素管理

(1)信息管理。信息的收集工作是信息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危机管理组织必须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为进一步提高信息收集的质量,在收集信息时应当本着准确、全面、重点和时效的原则。由于收集到的信息较多,其中有些信息无法直接使用,故此,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主要包括筛选、分类和统计,经过这一系列处理之后,可大幅度提高信息的有效性。(2)资源管理。保证资源充足到位,是成功应对危机的关键,通过加强资源管理能够确保各种资源获得合理的配置,从而使组织可以更好地对资源进行利用,这不但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而且还有助于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人员管理。人不仅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关键因素,也是处理危机的主体,同时也会受到危机后果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加强人员管理,尤其是在危机时期,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全体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借此来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同心协力应对危机、化解危机,为后续的危机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4.4 设立危机管理机构

危机管理机构在进行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它能够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危机和风险,还能够与其他部门机构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做好相应的危机防御工作,例如可以先让危机管理机构负责并制定出处理危机相关工作的流程,并使所有危机管理机构人员的责任得以明确,从而确保建筑施工项目能够高质如期的完成。要想做到这些,危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需要具备一流的管理水平,在危机发生时能够有效冷静地对其加以处理,从而使出现的危机转化为发展的良机,促使建筑施工项目的危机实现最小化。最后要注意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使整个建筑的安全质量得到保障。

5、危机恢复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危机恢复管理是危机管理的最后环节,也是对危机发生与应对进行总结、改进的关键环节。在该环节中,建筑施工项目组织机构应当实施危机后评价,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进行建筑施工危机测量,全面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处理措施,建筑施工项目组织机构可结合危机信息档案,找寻危机发生的本质原因。②实施危机管理评价,对建筑施工危机的防范内容、管理组织、应对计划、决策机制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危机管理的不足之处,使项目组织机构不断提高危机管理能力。③改进危机管理措施,项目组织机构要针对危机管理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合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危机管理体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危机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建筑施工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建筑施工项目组织必须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做好危机防范、危机应对、危机恢复管理工作,不断提高项目组织应对危机的能力,从而减少危机对建筑施工项目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建筑施工项目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郭建.现代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管理意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0).

危机管理的关键范文4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危机管理意识;应用

一般而言,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管理水平以及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安全生产以及质量,对施工企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落后的施工技术、不规范的施工流程等,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施工企业对危机管理意识不够重视,导致无法及时处理好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危机预警机制,强化危机处理工作,管理人员要树立危机管理意识,从而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概述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对施工的进度以及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无法有效控制这些不确定因素,将会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以及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如果没有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最终将会导致建筑项目出现危机,给施工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危机管理是一个控制的过程,其能够识别、监控、量化以及评估分析危机。在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风险,进而导致建筑项目出现危机,为了有效减少风险带来的问题,施工企业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性原则,对成本投入进行合理控制,并选择恰当的危机管理技术,以此来促进企业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在施工管理中产生的危机,能够导致并加剧施工系统内外的不稳定,最终使得系统因与正常状态发生偏离而崩溃,危机产生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一般来说,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工程项目稳定安全地进行,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及时排除和消除风险因素,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图1:危机产生的过程

二、 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具体应用分析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危机管理意识的树立;二是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四是施工管理中危机处理的强化。

(一) 危机管理意识的树立

在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时,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能够有效减少危机发生的几率。同时能够使管理人员充分重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工作人员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3]。此外,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在面对危机时,员工的相互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危机。二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做好与社会各界沟通的工作,建立交流沟通的渠道,确保公众能够享有监督权、参与权以及知情权,为工程项目建设提出建议,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危机隐患。三是开展危机管理的培训活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对员工危机意识的教育培训加以提高,还要对危机管理进行专题培训。可以以具体的危机管理案例为参考依据,增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对危机管理的手段和知识加以深入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应对和处理危机。

(二) 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完善

对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加以建立和完善,这样能够有效保证施工企业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处理。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必须要对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加以明确,确保危机处理工作程序的良好运行,这样才能保证其既是独立的专职机构,也是跨部门的管理小组。一般危机的概率和性质以及企业的规模能够有效决定组织形式的具体程度。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企业领导和业主方以及施工项目经理可以担任危机管理的决策者或指挥中心;施工组织负责执行部门以及信息部门,对具体的环节进行了解,并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施工组织以及业主方负责公关部门和后备部门,对危机的发展进行有效阻止;当地的专家以及工程师可以组成咨询系统,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建筑施工项目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人员构成

(三)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要想有效运用危机管理意识,必须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在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要对信息监测工作进行准确把握,及时收集、分析以及处理相关的信息,有效防范安全隐患。在收集和分析信息时,首先要收集与建筑行业相关的信息,并对企业的经营方针和发展战略加以适当调整。其次对于施工项目的建议和意见加以收集,并利用社会监督,对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危机进行及时处理[4]。最后及时鉴别、分类以及分析收集的信息,有效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危机的危害程度、性质以及类型,这样能够便于施工企业对产生的危机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施工企业在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必须要研究相关行业的预警情况,并借鉴相关的经验教训,从而提升自身的危机管理水平和能力。

(四)施工管理中危机处理的强化

危机处理一般指的是对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危机,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在处理危机时,必须要以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并结合危机的性质,从而选择最佳的处理方式。在加强施工管理中的危机处理时,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危机处理的要点进行全面掌握,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往往会同时出现多个危机,因此在处理危机时,必须要对危机的要点进行掌控,集中处理最为关键的部分。同时要对危机发展的态势进行及时控制,对危机的蔓延加以有效组织,尽可能在小范围内将危机的影响加以有效控制[5]。二是隔离处理施工中存在的危机,有效控制危机发展态势的措施就是隔离处理危机。如施工人员的疏忽,使得工程项目出现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这时可以采取隔离措施,从而有效控制危机产生的影响,确保人事部门等相关部门的顺利运行。在对危机进行处理时,可以明确划分相关的建筑人员,一部分人员对危机进行集中处理,其余人维持正常的工作,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束语: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手段就是危机管理意识,其能够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因此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必须要充分有效应用危机管理意识,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建立并完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有效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加强施工管理中的危机处理,从而确保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进体. 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运用[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2:405+408.

[2]丁宾,郭金涛. 浅谈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2,06:197.

[3]陈明兄. 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浅谈[J]. 城市建筑,2012,17:148+155.

危机管理的关键范文5

一、我国危机管理面临全方位的理念转型

(一)从“救火”式应对,转型为全过程的危机管理

传统上,人们把危机管理的重点放在危机后的处理,是“救火”式的应对,是“应急式”的危机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危机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生命的周期,危机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和循环。这将传统的“救火”式应急管理,提升为全过程的危机管理。全过程的危机管理包括四个基本的阶段。一是疏缓。包括消除或者减少灾难出现的机会或者影响的一切活动。其基本出发点在于,一个社会即使不能预防灾难,也可以通过各种努力减少灾难的损失。二是准备。指做出计划,以确定在危机出现的时候如何有效的应对危机。它包括危机管理规划、危机训练、危机管理资源准备和储备等。三是回应。指危机出现以后,政府向危机的受害者通过危机援助,通过各种反危机的措施,控制和降低危机的损害;四是恢复。指通过各种措施,恢复正常的社会运作和秩序。危机管理的全过程管理,是将四个基本阶段视为相互联系和不断循环的周期,做好全程的管理。

(二)从单一危机处理,转型为全危机的标准化管理

全危机的标准化管理核心在于针对各种危机开发标准化的通用应对方案,以求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最短的时限内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包括了制定统一的战略、统一的政策、统一的危机管理计划、统一的组织安排、统一的资源支持系统等等。

(三)从部门的危机管理,转型为整合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政府的职责,各级政府和各危机部门在应急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全面整合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是指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透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通过全程的危机管理,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以有效的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四)从局部的危机响应,转型为发展途径的危机管理

发展途径的危机管理所重视的是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的建设和发展。发展途径的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从人类和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和进行危机的管理。人类社会必须重新思考自己发展的方式、行为的方式,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重新思考个体、群体、社会、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我们要通过改革不断致力于实现善政和善治,不仅仅要考虑现世代的发展和公平,更要考虑后世代的发展和公平。

(五)从具体的危机应对,转型为全面风险的危机管理

当代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向在于从已爆发危机的应对转向全面风险的危机管理,这是一种防范于未然的管理意识。危机管理的风险管理是把风险的管理与政府政策管理、计划和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与政府日常的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全面风险的危机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政府只有在政策、规划、资源的管理方面有效地实施了全面的风险管理,才能有效地预防、疏缓和降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全面风险的应急管理包括:建立风险管理的能动环境;确认主要的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确认风险管理的能力和资源;发展有效的方法以降低风险;设计和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二、我国危机管理亟待系统化的能力建设

(一)政治承诺、政治领导与政治支持的能力

从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理念出发,有效地预防、准备、回应和化解危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免于危机的侵害和恐惧,保障社会的秩序和正常运转乃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政府的基本政治责任之一。政治承诺、政治领导与政治支持的能力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基本能力。

政治领导者和高层公共管理者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我国的领导者应该创造一种危机管理的文化和环境;应该积极地支持各种危机管理的计划和项目,并确立优先发展的次序。在危机爆发时,领导者应该做出快速准确的决断,透过政治动员的力量,整合和调动各种资源回应危机,从而加强与人民的沟通,获取民众的信赖,展现公信力。

(二)制定战略、政策和规划的能力

尽管人们不能消除危机,但可以尽可能防止危机的扩大和恶化。我们要把危机管理的策略有机地整合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中,要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中把危机风险的认定和评估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和环节加以考虑,以防患于未然。我国应考虑制定危机管理的战略和政策,阐明国家危机管理的目标和基本的政策选择。危机管理的政策要涉及危机的评价、危机的预防、危机的准备、危机的回应、危机后的恢复和重建等各个方面。

(三)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机构的能力

借鉴国际和其它国家危机管理的经验,考虑到具体国情,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中央政府高层的危机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在于:制定危机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进行危机信息管理;进行危机风险的评估;在非危机时期,负责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工作;在危机发生期间,负责领导与协调工作;负责危机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对政府管理者和社会公众进行危机管理的教育和培训等。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各部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危机管理的职能、职责和责任。要明确不同政府机构在承担某些特定危机管理的职能和职责,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的应急管理体制。

(四)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的能力

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整。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国宪法没有关于危机状态或者紧急状态的规定,也没有明确的授权政府紧急管理权。为了使政府危机管理法制化,要提高制定并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的能力。要加紧涉及危机管理的立法,制定、完善管理和应对各种各样的危机或者紧急突发事件的专门的法律、法规。

(五)全方位资源支持的能力

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危机管理资源支持系统,包括: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和知识系统;危机管理的人力资源系统和教育与培训系统;危机管理的财政资源系统;危机管理的物质资源系统;危机管理的政策资源系统等等。该危机管理资源支持系统要能够妥善统筹上述资源的生产、分配、共享,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

(六)绩效管理的能力

绩效管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管理的成效。正如联合国所强调的,我国政府应设立危机管理的绩效指标,突出五项特征:一是明确性(对能力进行明确的目标设定和任务设计),二是可衡量性(界定度量能力的客观标准),三是能够实现(在政府能力的范围内能够实现),四是相关性(能够满足各种相关危机和灾变管理的要求),五是时限性(把时间的限制作为重要的能力标准)。在建设应急管理绩效指标同时,要以绩效管理为推进平台,包括绩效的衡量、绩效的监控、以及持续不断的绩效改进等;确保将绩效管理作为危机管理的基础。

(七)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能力

应尽快建立健全统一、标准化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用于在恰当的时间、通过恰当的渠道、将恰当的信息传递到恰当的危机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尽快形成符合现状、基于经验教训、集成专家意见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信息高效传递、决策科学有效的格局。

(八)有效的沟通能力

及时有效地信息沟通,即使不能防止危机的发生,也可以控制危机及其影响。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危机沟通机制,规范内部的危机沟通(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制度和外部的危机沟通(政府针对媒体、社会、受害者等的沟通)制度,达到及时有效、透明通畅、有针对性、有公信力的沟通效果。

(九)教育和培训的能力

危机管理的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政府官员和公共管理者危机管理的意识、知识、能力,以及整个社会公民的危机意识、应对危机的知识和能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能力,是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应尽快基于应急管理的知识平台,形成经验共享、教训共识、知识传播、沟通学习的机制,组建学习型的危机管理部门,倡导积极学习危机知识的社会氛围。

(十)多边合作与国际合作的能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的危机,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国际化的影响。危机管理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包括联合国多个部门和其他国际组织均在积极介入国际和地区性的应急管理。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有责任与国际组织在危机管理方面扩展合作,拓展多边合作与国际合作的能力。要积极争取国际性的组织和地区性的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全方位沟通。

危机管理的关键范文6

[论文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也是危机事件的高危机构,危机事件如果发生将严重威胁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师生的正常工作和学习。文章分析了危机的定义和来源,高校危机事件的成因,提出了危机事件的管理、预防、控制和处理的原则和措施。 

 

一、前言 

自九十年代末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高校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园规模也随之扩大,各种内部、外部的影响因素也使高校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率较高,在没有完善的应对机制和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发事件可能会迅速造成灾难。如何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使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切实保护师生的安全,是当前高校不能回避的问题, 特别是学校有别于其他行业,是人群密集场所,也是各种危机易发场所。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高校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生活秩序造成影响,而且还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损害,甚至影响到危机事发高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因此,危机管理日益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而高校危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多个层次构建一整套的危机管理应对机制来保障有效的危机管理。 

二、危机管理的定义 

按照罗森塔尔和皮恩伯格的定义:“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而心理学词典将危机定义为: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和决定。在危机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们给危机赋予各种各样的定义。处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或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危机的认识、理解便会不同,从而形成了同源不同形的危机管理理论体系。美国学者鲍勇和陈百助认为,危机管理是一门研究为什么(why)会造成的危机会发生,什么样(what)的步骤或方法可以避免这些危机发生,一旦危机发生,如何(how)控制危机的发展和消除危机的影响的科学。相比下较为准确精炼的就是海恩思沃斯的定义,他认为:危机管理是一种行动的管理职能,它谋求确认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的或萌芽中的各种问题,然后动员并协调该组织的一切资源,从战略上来影响那些问题的发展。 

三、校园危机 

从学校角度来讲,校园危机可界定为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打破学校原有的平衡状态,超出了学校常态的管理范围,要求学校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 

学校危机的发生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自然原因;可能是内部原因,也可能是外部原因。因此,学校危机的产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其特点如下: 

第一,突发性和紧迫性。学校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它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在爆发之前毫无征兆可言,通常是从一些细小而不为人所注意的事件迅速演变而来的。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其有巨大破坏性,要求管理者在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迅速的利用当前的有限资源来应对危机事件,以降低危机对学校所造成的损害,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第二,不确定性和未知性。由于学校危机事件演变迅速以及周围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事件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决定了事态发展的趋势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所以危机的发展过程难以控制,结果也难以预测。 

第三,危害性和破坏性。这是学校危机的最根本特征。危机的产生会导致学校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危机的非均衡状态,对学校的发展的一定的破坏性。 

四、高校危机管理机制 

根据校园危机的定义和性质,建设高校危机管理机制总的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机制建设为框架,横向就是建立建全《校园法》、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员培训,纵向就是从危机决策机制、危机预警机制、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危机恢复评价机制来考虑。通过以上几点的交叉配合、运作顺畅,一个校园危机管理的网络机制就初步建立了。 

(一) “横向到边”紧紧相连,互为补充 

(1)建立建全《校园法》 

1)制定有关校园危机管理的全国性法律 

在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还处于空白地带,对学校内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只能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教师法》,这些法律中对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规定也不具体。很多代表已向人大会议案组提交了上百份关于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的议案来解决校园这一特殊场所中发生的暴力事件。所以,在宪法的指导下,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校园危机管理的全国性法律,使校园危机的管理有法可依,以保障校园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2)通过立法确定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目前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一般都由校保卫机构具体负责日常的事务,事发时再成立相应的危机应对临时机构。但是校保卫机构只是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法律并没有赋予其保卫人员的执法权,临时成立的危机应对机构其法律地位也未得到法律保障,这就造成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滞后。所以,通过全国性立法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明确规定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机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以及经费来源等内容,才能确定这些机构的高度权威性,确保在发生突发危机事件时能够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实施救援;保卫人员获得法律赋予的执法权,才能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制止扰乱校园秩序的行为。 

(2)加大资金投入 

在《校园安全法》的框架下,学校应该加大对危机管理的资金投入。在危机管理制度中,校方需要拨出一笔专项资金建立和支持危机管理的组织,使得这个组织正常的运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人员挑选,人员培训,人员协调,人员工作各个方面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为了学校的正常工作,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专项专款是一定要落实好的。 

(3)组织人员培训建立高校危机管理小组 

组织的人员主要由学校的专门领导小组和学生代表团队组成,如校级领导和学生工作处以及辅导员加上学生会及班级主要负责人。主要的危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具有危机和危机管理意识。2.能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3.理解具体的危机。当危机出现时,能迅速反应、清晰评估、快速处理和启动学校应急的系统程序。培训的内容可以围绕校园危机管理的多个方面展开。主要培训内容有:沟通者的交织互联;校内沟通计划和对外沟通计划;危机事件管理;对支持的安排;进一步揭示危机的面貌和特征;对危机计划的评价。在无危机状态中演习突发性危机事件,增强危机管理的高效、迅速、准确。 

(二)“纵向到底”环环相扣,高效有序 

(1)危机决策机制 

具备健全的危机管理决策机制,是高校管理成熟与否的标记。因为危机的发生不仅使高校的正常运转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如危机处理不当,还会使师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高校应加强危机管理决策机制的建设,设立专门决策部门,深入了解引发高校危机的潜在因素,并随时监察可能出现的危机,研究、制定防范措施。一旦危机发生,能迅速、及时、高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协调处理危机引发的各种问题。 

(2)危机预防机制 

建立高效的危机预防机制是有效预防校园危机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以及使无法预防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的有效手段。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工作方法上不能很好的适应升格后社会环境对学校发展的要求。所以高校在建立预防网络上面,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几个方面来开展有效工作,构建高效的危机预防网络即:构建信息沟通网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建立安全教育管理预防网络。 

(3)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是由校内和校外的沟通组成。校内沟通,主要是学校危机管理小组成员之间、学校与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沟通。它是高校组织内部的沟通,它既包括危机管理各部门、危机处理人员之间的信息畅通,也包括所有与危机相关人员(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获取。校内沟通最重要的是及时通报危机事件,凝聚人心,形成一股合力,避免小道消息盛传,稳定情绪,争取师生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共同战胜危机。校外沟通,主要是与上级管理部门、学生家长、新闻媒体的沟通。它是高校组织外部的沟通,它是在危机发生后,高校与外部组织(上级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等)或相关人员(学生家长等)之间的信息互动,一方面向公众披露学校应对危机的态度以及采取的措施,维护高校的形象,另一方面,向有关部门或相关人员寻求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共同应对危机,渡过难关。这样的沟通机制,覆盖面广,可以做到信息的通畅、迅速、全面。 

(4)危机恢复评价机制 

学校要制定恢复常态管理的决策和计划,做好对危机利益关系人的事后管理。其次就是牢牢抓住这个“化危为机”的关键阶段,要重新审视整个危机管理的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在危机已经得到根本控制,需要采取措施缩减危机的破坏程度,尽力把情况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秩序恢复、设施重建、人员安置、心理平复、独立调查和组织变革。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应做到查明危机事件发生原因、查清事件责任、追究事件责任人、整改隐患措施、教育相关人员。做好善后工作。一.要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与处理的全部措施进行系统调查;二.要对危机事件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三.要对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整改措施,并做好落实,同时还要组织全体师生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四.要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和处分;五.要做好恢复工作,使学校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学校成员可以得到锻炼、积累经验;师生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危机管理制度会更加完善,措施更加得力;学校也可借危机事件塑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如能很好地处理危机事件,做好危机恢复评价,危机事件也会对学校发展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开展危机恢复管理是学校或个人获得新的发展的前提准备。 

五、结束语 

危机管理中,高校的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组织管理,决策下达,信息沟通,措施得当以及善后处理等多个方面的机制建立成功与否,关系着高校危机管理的成与败,关系到高校的声誉、稳定与发展。良好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不仅是危机成功处理的基础,还可能给高校带来转“危”为“安”的机遇。因此,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潘东良. 学校危机的类型.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8月. 

[2]平川主编.危机管理,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3]薛 澜.危机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劳伦斯.巴顿. 组织危机管理. 符彩霞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王楠,吴峰.高职院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信息沟通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