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危机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危机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危机管理范文1

【关键词】辅导员;班级管理;高校

高校班级是学校对学生施加影响,对其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新教改的实行,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教改实施后高校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学生素质文化水平不一,个性发展千差万别。面对这种形式辅导员如何对高校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

1.高校辅导员面临的班级管理危机

1.1辅导员班级管理思想落后

近年来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不断更新,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也与以往学生大大不同,因此以往的班级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但是很多辅导员仍然沿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班级管理效果很差。尤其是现阶段的高校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思想极为前卫和新潮,对刻板的班级管理方法不屑一顾,因此现阶段的班级管理方法根本起不到其应有的管理效果。

1.2高校班级学生集体意识感差

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极大的扩大了高校班级的班额,这本身就大大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增加了班级管理难度。此外,高校学生在经历了初高中严厉的班级管理之后,对自由更为向往,自主意识很强,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集体荣誉感、集体意识较差,如同一盘散沙,辅导员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1.3班级制度难以深入人心

高校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青年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自己认识明确、心智基本成熟,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道德观念,世界观基本形成,对外界事物有自己比较清楚的认识,再加上高校学生的时间相对较多且自由,学生多用其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班级管理制度不能深入人心,如同摆设。

1.4班级干部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比于初高中的班级干部,高校的班级干部往往只存在于形式上,发挥真正作用的时候很少。此外一些班级干部班级管理意识很差,不能有效的行使其职能;另外一些学生不满于班级干部的管理,也无视其存在。

2.高校辅导员面临的班级管理危机处理办法

固然,现阶段高校存在的班级管理危机严重影响着高校极其学生的发展。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我国高校发展及学生思想的进步,因此必须对高校班级管理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现阶段高校自身及学生的发展需要。

2.1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想要对高校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加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认识水平、班级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各高校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先进思想及理念的学习。此外可以建立先进示范基地,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管理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并定期组织各高校辅导员到示范基地参观访问。

2.2扩大辅导员队伍

现阶段各高校学生数量很多,但是辅导员却很少,有的学校一个系、几个班级只有一个辅导员。这种形式必然决定了高校班级管理质量的地下。面对这种现状各高校应该扩大辅导员队伍,增加辅导员数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对班级进行管理。此外也可以将院系的专业教师组成学生工作小组,实行导师制,每个教师负责对几个学生的管理。这样就能有效避免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提升高校班级管理质量和水平。

2.3制定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高校班级管理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班级制度。高校必须针对学校自身发展特点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有效的对班级进行管理,在学生犯错误时必须采取处罚措施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4构建特色班级文化

班级特色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也是一个班级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极大的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让高校学生自觉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提升辅导员对班级管理的效果。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包括班风建设、班级制度建设、卫生环境建设、学习习惯培养等一系列班级文化现象。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当中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国家教育机构、高校辅导员必须意识到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通过提升辅导员的自身素质水平,对班级管理制度进行适当调整才能促进高校及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危机管理范文2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对策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危机事件日益增多。高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置身于多元化的社会之中,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实现大众化,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就业压力增大,这一切都使得高校危机产生的几率增加。危机不仅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构成了威胁,而且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高校危机管理成为当代高校管理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一. 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

高校危机是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 [1]。简而言之,高校危机是指危及高校及其利益相关者生存与发展的突发性恶性事件。

高校危机管理是指高校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高校管理者为避免或减轻危机给学校带来的损失,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高校危机进行预防、应对、恢复的过程。高校危机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对高校管理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预防,做好机应对计划和危机爆发后的恢复计划。为高校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环境保障[2]。

二. 高校危机管理的原则

(一)防范为先原则

预防是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高校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危机防范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增强师生的危机防范意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加强研究,防患于未然,这是危机管理的先导和根本。

(二)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将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危机处理的最高原则。它要求在危机处理中,要尊重人权,最小限度避免与保护个人权利的冲突,最大限度地保护教职工和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财产权益。

(三)快速反应原则

快速反应是解决危机的关键。当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危机管理者要争取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尽快了解情况,迅速决策,及时处理危机,制止危机蔓延,尽力减小损失和伤害。

(四)沟通畅通原则。

危机管理者相互之间必须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危机事件发生后,要向师生、媒体及时通报真实情况,主动引导其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价事件,从而体现出高校勇于接受社会监督的负责形象。

(五)依法处理原则

在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既要尊重人权,又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基准,切忌感情用事、违规办事。有效合法地建立危机处理的程序和步骤,形成科学的危机处理机制。

三. 高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意识淡薄

对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识不足往往是引发危机的主要根源。危机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学生缺乏危机意识,忽视身边潜在的危机。对学校的危机预防工作不支持、不具备危机自救能力等。高校学生危机意识淡薄增添了高校危机管理的难度。其次,高校管理者危机意识薄弱,危机管理漏洞百出。高校管理者往往轻视危机管理,对出现的危机苗头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未能及时有效的进行防范,更缺少危机处理的应急预案。也不具备危机管理的相关知识,以致危机来临,手忙脚乱,难以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应对。

(二)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大多数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危机管理体系,但存在着走形式、做样子的嫌疑。高等学校一般都没有配备专职的危机处理的专业队伍。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尚不科学,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权能交叉现象比较突出,高校至今没有一个具有决策功能的综合协调部门。一旦危机达到一定程度并突然爆发,由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处理危机的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危机管理的效率将大打折扣[3]。

(三)重危机处理,轻危机预防。

危机管理包括预防和控制,但是不少高校往往注重危机已经发生后的处理,轻视危机预防管理。高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实际是危机准备和预防阶段的关键环节,预警的机制的不健全将直接影响危机的后续管理。只有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体系才能早发现、早预防、早行动,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的减少危机的危害。

(四)缺乏与公众的有效沟通。

危机发生时,由于学校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信息沟通,使得危机发生后的信息传递出现了失真、误导的现象,个别地区单位甚至仍然奉行“外松内紧”的策略,隐瞒、缓报、甚至谎报,特别是少数媒体以偏概全的炒作报道,延误了最好的危机处理时机,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还会引发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危机。

(五)忽视心理干预,高校危机事后恢复不及时。

部分高校虽已建立了危机管理体系,然而危机管理中存在着重危机处理、轻心理干预、高校危机事后恢复不及时的现象。在危机期间,危机事件给高校人员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诸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一些人还会因此产生心理疾病,造成心理障碍。因此,危机后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是危机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的危机事后恢复,有利于高校尽快恢复正常状态,减少损失。

四. 当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危机意识,开展危机教育和培训

危机意识教育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前,为了使相关人员时刻对危机事件的发生保持警惕而对其进行的相关教育与培训活动。要教育师生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是可以预防的观念。只有全体师生员工都树立起正确的危机意识,才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才能在危机发生之际,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临危不乱,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同心同德,共度难关。

(二)完善危机管理体系

高校危机管理不能可有可无,必须贯彻到高校的日常管理中。高校管理者应当实行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危机管理者的责任。高校要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组建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定期讨论危机管理计划及学校应当关注的任何领域,全天候、全方位地负责学校的危机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危机管理机构的成员都应该接受正规的培训,这样不仅能够使危机管理人员熟练相应的工作内容,形成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便能及时地处理危机事件,采取恰当的应对行动,并能够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和教训。

(三)建立高校危机预警机制

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防范,防患于未然。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对潜在危机的防范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建立一套由学校、院系、学生班级监控组成的相互协调、密切协作、共同防范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园危机监控防御体系。通过完整的校园内外信息反馈系统,建立管理者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的信任、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和学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对有危机征兆的学生进行特别的管理,尽可能的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和减少危机发生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四) 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

危机事件爆发后,高校危机管理者必须同事件利益相关者以及媒体及时沟通,主动争取理解和支持,知道他们的需求,并有效地传达准确真实的信息,这是顺利化解危机事件的关键。及时真实的沟通和报道,有助于缓解了人们的恐慌心理。高度透明的信息让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缺少了空间和动力,满足了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民众的知情权。

(五)健全危机心理干预机制

一个健全的高校危机心理干预机制要充分考虑日常心理干预和危机发生后的心理干预两方面[4]。

(1)日常心理干预。要实施系统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课堂教育、校园广播等媒体加强心理健康、危机预防知识的宣传,引导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遇到困难后如何求助、如何自我调适,增强其面对挫折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建立专业化的校级心理咨询和院系级非专业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心理热线电话、网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和个别的心理咨询服务或危机时救助。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建立纵向涉及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的全面预防体系,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处理工作。

(2)危机后心理干预。在危机期间,危机事件给高校人员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一些人还会因此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危机后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是危机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要制定心理康复计划,对当事人进行跟踪,定期通报其恢复情况。通过对当事人和其周围人进行心理辅导,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1].林樟杰.高等学校管理新认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19

[2].刘昊凯.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D].河南大学,2009.

高校危机管理范文3

论文摘要: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表现是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如何维持正常的教学管理,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成为目前高等院校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本文从高校组织所应担负的责任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面对危机事件应采取何种对策。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初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领域。西方危机管理学研究学者以罗森塔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特点

1、突发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但其量变的过程又不被人们所重视,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这片净土中,与社会相对隔绝,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所以一旦危机事件出现会扰乱高校的秩序,超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高校正常的运行机制造成冲击。

2、不确定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无论是从其发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造成的影响,还是从其波及的范围、今后发展的方向都体现出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没有规律可循,给制定应对危机的对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破坏性

所有的危机事件必须会造成损失,只是程度不同,范围不同,影响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有形损失,如人员伤亡、校舍损坏和无形损失,如形象受损,学校声誉下降。

4、紧迫性

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就呈扩散趋势,反应越慢造成的损失就越大,所以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领导者要争分夺秒,快速正确地作出决策,阻止或延缓危机的连锁反应。

二、高校危机管理中学校组织的责任

1、保持校园稳定,快速恢复正常的责任

在危机事件得到基本遏制的情况下,学校的主要责任是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教学工作是有秩序的预先安排的工作,由于危机事件发生的突然性,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教学工作出现偏差,需要借由学校的力量进行调整,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将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学校有责任对出现偏差的教学工作进行纠正。由于危机事件的出现,教师和学生会出现恐慌心理,学校有责任对其进行安抚,使其消除紧张心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危机蔓延的责任

应急措施又叫非常规措施,是指不能按照现行的行政组织体制和程序及形式指令,需要提前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平时学校内没有建立危机管理小组没有有效的决策和控制能力,而且缺少一个应急措施下达和执行的渠道和制定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应答计划,当危机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的危机管么应急措施有可能落空,仅仅依靠常规措施是无法控制危机的发生和蔓延的。学校作为学生权益的保护者,有责任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正确决策,控制危机的蔓延,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值。

3、提高危机意识,普及安全文化的责任

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潜在危机,如用电设备、交通等日常设施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的威胁,但只有在危机事件爆发后,师生们才意识到危机就在身边。学校组织危机意识的薄弱表现体现在对潜在危机的忽视,对预防工作的过分自信,未建立制度化的危机管理体系等。教师和学生的危机意识淡薄会给危机预防工作带来难度,即使学校组织会对危机预防准备充分,但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程度。所以需要学校组织利用多媒体、文字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以大学生对危机的主观感受为突破口,提高危机预防效果。

三、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危机管理不是危机处理,应先从预防开始,而预警系统是预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预案的建立与完善无疑是各种危机,包括高校危机在内的所有危机治理首先行动框架和制度保障。高校应聘请校外和校内专家根据本校特点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应急预案,根据这个有特色的预案,各高校成立常设性、垂直型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由于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小组中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组长,行使指挥职责,由负责宣传、教务、后勤等的副校长组成组员,再在各院系成立分小组,配合领导小组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志愿者参与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既可以是学生也可是教师、辅导员,当危机发生时,能够深入到学生和教师中,带领师生应对危机。

高校还应与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相协调,把高校危机管理纳入政府危机管理的范畴,使危机处理主体多样化,使高校与政府、媒体、所在社区形成联动机制,走“校园——社区——政府”危机管理的路子,把高校应对危机所需的资金作为特殊项目纳入政府应灾专项基金中,鼓励高校依靠校内外联动力量共同应对危机。

2、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应对危机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日常的训练和演习作为准备,当危机发生后学生和教师会因为危机发生的突然性而感到恐慌,不利于解除危机。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模拟训练;对各院系、各部门的领导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危机发生后作为领导者应采取的措施和发挥的职能;将危机意识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中,对学生进行危机知识训练,把危机事件案例作为教材引发学生讨论当危机来临时如何自救及帮助他人;发放校园应急手册,使学生了解发生危机后所应做的步骤使危机管理常规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立的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面对危机意识的防范正是“学会生存”的一个方面。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提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应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

3、建立科学有效的扁平型信息传递系统

危机爆发时,最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流言会使人们产生恐慌,信息不对称甚至会导致危机升级,使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危机上升为人为因素危机。因此,为了使信息传递既快速又准确,高校信息传递系统应仿照扁平组织,压缩层级,减少层次,使信息准确传达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失真。可采取国外“紧急联络树”的形式,建立一条只有危机信息才可以使用的线路,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信息传递出去,为决策提供最新信息。

采取多种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对外建立高校发言人制度,将最新的情况传达给外界,使相关部门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内组织辅导员、党员、班干部安抚学生,利用校内网、BBS、QQ群等网络渠道收集和信息,发挥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4、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

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技巧,对人的心理活动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式进行控制和调整,使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归于正常。每一次危机发生后,人们都会受到影响,高校危机也不例外,而危机事件对全校师生的心理冲击有时是难以估计的,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恐慌状态。但是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会影响学生和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且每个人的程度各不相同,所需时间也不一样,所以相较于事后干预不如将心理辅导常规化,将危机心理干预纳入到常规心理知识教育中。聘请获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咨询师担当专职心理教师,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各班级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大学生有心理调节意识。高校每年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建立档案,密切关注全校师生的心理变化,可开设一条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随时随地的提供解惑答疑服务。

参考文献

[1]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陶应勇.论高校公共安全建设中的危机管理[J].江苏高教,2007,(5).

[3]朱晓斌.高校危机管理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4]向良云.高校校园危机治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课题[J].科技信息,2008,(3).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高校危机管理范文4

(一)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公共卫生的安全意识是通过高校的卫生教育进行宣传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对公共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在这种基础上,淡薄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是民办高校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隐患,一旦发生大面积的集体疫情、或者遇到严重的其他危机事件时,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救护,造成疾病疫情的大规模扩散以及群体性恐慌事件。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校园之后,失去了父母和亲人生活上的关怀,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二)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不足

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基本常识了解的比较少,对如何防范公共卫生危机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知识的缺失往往给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带来严重的问题。所谓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是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是事故的必要的防范知识和基本的卫生常识。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目前在我国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有最基础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对于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另有64.7%的学生坦诚自己在学校中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对民办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工作不了解。

(三)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

所谓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是指民办高校在处理和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事先拟定的用以在紧急时期进行有效处置的既定方案。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能够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帮助民办高校有效的控制事态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在实施方面,很多民办高校并未对现有的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进行有效的执行,造成了民办高校在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明确

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公共卫生危机预案、制定和实施,也包括高校在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构、辅助部门等设定。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有公共卫生危机预案,但是在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具体职责划分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高校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了目前在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缺乏统一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二、解决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高校学生公共卫生危机教育与预防

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事先预防,预防为主的思路是管理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中心思路,加强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措施很多,其中重要的方面即是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通过教育普及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知识,使民办高校学生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应对个体,推动危机的尽快解决。应急教育的教育在于普及应急处置知识,包括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如何进行自救和他救,通过常见的应急知识教育,帮助民办高校学生树立危机应对和防范的意识,在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能够冷静面对、妥善处置。通过课堂授课、课下活动等形式,对民办高校学生普及应急教育,并加强训练和演练,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二)做好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

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制定科学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对于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制定科学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可以细分为机构的设置和预案的制定两个方面: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预案的制定是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软件。预案的制定,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高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

三、总结

高校危机管理范文5

一、高校危机的概念

“危机”的词源来自于西方,在英语的语言用词中,特指一种临界状态,即在矛盾和危险即将发生的边缘临界点。“危机”一词的内涵中,包括对环境的重新认识和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危机管理”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对社会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整理,有所侧重的对危机的诱发、处置和后期处理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最初的危机管理集中在对政治环境下,处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事务所采取的应急手段和措施,后来被推广到高校管理等其他相关领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现代的高校管理学术体系中,危机管理已然成为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对高校的外部管理和内部规制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不可回避、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已经从最初的事后补救开始向前期的风险防范、中期的及时处置和事后的总结完善的新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出民办高校在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上的提升。具体而言,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公共卫生的安全意识是通过高校的卫生教育进行宣传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对公共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在这种基础上,淡薄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是民办高校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隐患,一旦发生大面积的集体疫情、或者遇到严重的其他危机事件时,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救护,造成疾病疫情的大规模扩散以及群体性恐慌事件。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校园之后,失去了父母和亲人生活上的关怀,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二)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不足。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基本常识了解的比较少,对如何防范公共卫生危机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知识的缺失往往给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带来严重的问题。所谓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是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是事故的必要的防范知识和基本的卫生常识。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目前在我国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有最基础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对于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另有64.7%的学生坦诚自己在学校中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对民办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工作不了解。

(三)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所谓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是指民办高校在处理和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事先拟定的用以在紧急时期进行有效处置的既定方案。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能够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帮助民办高校有效的控制事态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在实施方面,很多民办高校并未对现有的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进行有效的执行,造成了民办高校在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明确。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公共卫生危机预案、制定和实施,也包括高校在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构、辅助部门等设定。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有公共卫生危机预案,但是在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具体职责划分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高校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了目前在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缺乏统一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三、解决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高校学生公共卫生危机教育与预防。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事先预防,预防为主的思路是管理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中心思路,加强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措施很多,其中重要的方面即是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通过教育普及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知识,使民办高校学生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应对个体,推动危机的尽快解决。

应急教育的教育在于普及应急处置知识,包括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如何进行自救和他救,通过常见的应急知识教育,帮助民办高校学生树立危机应对和防范的意识,在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能够冷静面对、妥善处置。通过课堂授课、课下活动等形式,对民办高校学生普及应急教育,并加强训练和演练,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二)做好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

高校危机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校管理危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简介]王珊(1981-),女,浙江杭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浙江杭州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课题“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供销系统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结构构建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供销函科字[2011]34号)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31-03

高校危机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其理论与实践在国际上已比较成熟。在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实践中,既要汲取国外的先进理论与典型案例的经验教训,又要与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特色相结合,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合理利用和配置有效的人力资源,提高高校管理者对危机的预见性、控制力,建立切实可行的危机管理运行体系。

一、高校危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1.高校危机管理的定义。危机(Crisis),来源于希腊语“Cri mein”,表示“决定”的意思。罗森塔尔提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在不确定性高、时间紧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本文认为应包括对危机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各方面的管理。有效的危机管理主要体现为:在日常管理中缩减危机的来源和范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危机的事前管理;提高在危机产生后的应变与处理能力;完善事后管理,及时修复危机所带来的物质、精神层面的损害。

高校危机是指在高校校园内或在高校成员身边突然爆发的或潜在、尚未发作的,以高校现有的人、财、物资源不能立即有效解决,可能严重影响到教学与管理的正常开展,带来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的情境。

高校危机管理是指高校管理者在面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运用科学方法,合理排兵布阵,及时遏止危机的产生,化解危机所带来的恶性影响的系统过程。高校管理者需针对潜在或者现实的危机,有组织、按计划、分步骤地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行动,遵循节约时间、降低波及范围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通过提高危机意识和危机处理、控制能力,有效防止危机发生,减少危机伤害,最终达到解除危机的目的。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作用。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即“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指具有劳动能力,并能够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总和。高校人力资源,专指传播专业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够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具有体力及智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具体指高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人员。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是站在组织整体的高度上,为将组织的目标和员工的目标有效地整合与协调一致而进行的科学管理工作。其最终结果是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获取、保持、评价、发展和调整等一系列活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作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合理设计高校内的党政组织结构;科学进行岗位设置,制订岗位说明书,聘用岗位人员;设计并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第二,按照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特别是编制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根据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开展教职工的招聘与引进工作。第三,负责教职员工的绩效考核以及奖、惩激励;辅导新教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各项教职工的职业培训;负责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的评审及聘用、教职工等级晋升等工作。第四,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修订;负责教职工档案材料的管理以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

二、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危机管理意识不够充分,缺乏预警机制。近年来,高校管理者将主要精力花在学校的外延扩张与硬件建设上,忽视预警机制的建立与教职工危机意识的培养,使得他们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对潜在的危机认识不足。在学校日常运作上,注重通过正面宣传、培养人才等渠道提高社会声誉,却很少注意到有不少问题可能会把学校多年积累起来的美誉度一下子摧垮。危机预防与危机控制是完整危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少高校仅注重危机发生时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轻视危机产生前的预警管理,管理上的预见性缺失。在几次高校典型危机发生后,许多高校也按部署制定了一些危机处理的预案,但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当危机发生时,预案很难有效启动。

2.各层面信息不对称,缺乏总结机制。在目前的高校,一般还没有一个具有决策功能的常设机构在危机突然爆发或达到一定程度时,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这使得处理危机的效率不高。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明显不对称,使得危机发生后,学校层面无法及时引导师生处理或者化解危机。另外,危机发生后,高校大多会“本能”地隐瞒、拖延,错失危机处理的良好时机,引发学校与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危机的恢复过程是一个提高自身防御与处理危机能力的总结阶段。高校自身不可能体验各类危机事件后再总结提高,而是需要积累经验,举一反三,从一些成功的案例中得到启发。

3.管理危机事件的职能部门单一,无法充分发挥高校优质人力资源的优势。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是高校的管理机构,同时师生、家长和所在辖区也具有监管职能,但在实际的危机管理中,大多数高校常常孤立无援,没有充分获取外界的有效资源,走“孤军奋战”的路子。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常常将师生定位为“被管理者”,使得他们主动防御、处理危机的能力比较缺乏。当前,危机成因与形式比较多样,管理与控制比较复杂,高校仅仅依靠自身管理层的单一力量来解决危机显然是不科学的,同时危机处理部门的人力资源配备也不合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形象地描述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将员工与组织连在一起的,仅仅是一份自愿签订的纸质聘用合同,并不是一条传说中看不见的神秘纽带。然而,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发展壮大作出最大化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个人目标的有效载体。

为此,为了实现组织与个人的目标,就必须进行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抵御各类危机带来的伤害。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危机管理的贡献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组织的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通过学习、实践和思考,来逐渐完整、系统地理解和体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的贡献,其中也包括在危急时刻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人力资源管理在危机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组织专门的人力资源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同时组织专家建立危机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应对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调动优质资源组建危机管理组织,及时治理危机,修复危机带来的对组织及个人的危害,帮助组织实现既定目标,挽回职工的工作满意度,继续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二是及时有效地利用组织中全体员工的技能和能力,为组织应对各类危机提供业务素质硬、心理素质高的人力资源,为危机的应对处理提供可靠的人力与组织保障。三是组织专门的人力,以一种对于个人、群体、组织及公众都有利的方式对危机进行事先、事后管理,及时对组织员工的思想动态进行研究判断与心理干预,对危机进行预警管理和修复管理。

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构建完善的危机管理运行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危机管理的核心,在危机管理中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综合优势。处理好高校危机的关键是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危机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人力资源,较好地发挥专业人才、受危人员、相关人员在危机管理中的主动性,可以参照以下五个步骤执行(如下图所示)。

1.居安思危,健全危机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都要求高校要通过案例教学、典型剖析等宣传途径培养师生主动树立危机预防意识,成立专门的危机处理组织,出台危机处理预案,高效配备优质的人力资源,健全危机预警机制。危机预警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需完成确定危机对象、判别危机临界点、掌握危机发展进展和健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四方面工作。只有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普及危机处理知识,才能使师生“临危不惧”,才能确保危机发生时的信息沟通顺畅,从而及时启动危机预案,更好地发挥师生处理危机的主动性,更早地化解危机所带来的危害。

2.因危而异,健全危机决策机制。决策的时效性和适用性会对危机事件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决策机制是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部分。这就对决策者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策者在综合掌握各类信息的基础上,为了减少危机决策出现偏差,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确保决策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让参谋系统、协调系统合理运作、积极配合,负责决策系统的决策执行与信息反馈,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另一方面,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既要组织专业人才,制定、修订相关危机处理制度;又要配备专门人员,保障各项制度和措施的有力实施。有“章”可循将减少危机决策的偏差和失误,有效避免危机处理过程中决策主体不清、职责不明、流程混乱等问题。

3.防危杜渐,健全团队保障机制。注重专业队伍的日常培养主要是为了危机产生时,专门的人力资源能在第一时间到位。这里的专业人力资源队伍主要包括学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保卫、校医和心理咨询师等)和临时服务人员(青年志愿者等),他们应在现场根据危机预案中的分工,及时行动,有条不紊地履行自身职责,引导危机事件的受困人员正确面对危机,依靠组织援助与自己能力尽快脱离危险;专业人员可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随机应变,为危机的受害者提供及时的救助和安抚,并处理好事后的相关工作。

4.人人自危,健全心理干预机制。经历过危机的人员,除了会有肢体伤害外,往往还存在较大的心理创伤,容易产生心理阴影,给师生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为有效控制危机影响的涉及范围,在危机的事后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心理干预与救助来引导危机场景、组织言行和舆论导向对公众心理的负面影响。可见,心理的干预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包含日常心理健康干预和危机发生后的心理康复干预两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师生筑起一道心理危机“防预墙”。

5.转危为安,健全危机修复机制。在危机的现场处理结束后,危机恢复工作需要高校的危机管理组织重点关注,其主要作用是,挽回危机所带来的损失,保障高校的连续正常运行,保证师生的持续稳定与安全,抓住危机所带来的机遇,消除隐患,转“危”为“机”,增长专业人才的危机预防与处理能力,健全机制与队伍建设,使高校更健康地站在新的起点上。

高校危机影响着高校内部与外部的稳定发展,通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综合优势,配备健全的专业组织,构建更加科学的危机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教书育人、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职能,让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更有成效,生活更加和谐,进一步保障高校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罗伯斯·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计卫柯.高等院校危机管理有关问题之探讨[J].理论前言,2005(17).

[4]彭学君,李志祥,李彭城.学校危机管理预警与处理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许彩霞.我国高校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实施[J].北方经贸,2008(2).

[6]吴丹梦.高校危机管理体系4R模型构建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4).

[7]李良俊.高校人力资源激励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