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女性消费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女性消费心理学范文1
关键词: 消费心理学 广告 广告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列宁认为心理现象是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摹写、镜像”。简单来说,也就是消费者在消费时所产生的想法。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任何一种消费活动,都是既包含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又包含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一、广告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
广告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产物,也是人类信息交流的必然产物,它是有效维持与促进现代社会身存和发展的一种大众资讯工具和手段[1]。由于广告的接受者是人,必须以人的心理为基础,因此研究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行为与广告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结合广告信息中贯穿并施加影响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理解广告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1.导入期广告与消费心理的特点。
这一阶段的产品款式新颖,功能性强。新产品的首要特点就是“新”上。这一特点正是新产品未来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所在。该时期是产品生命周期开始的广告阶段。消费者对此类产品毫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没有多大的购买欲。根据大众基本消费群的这一消费心理特征,广告应当加强对新产品的性能与特点的宣传,因此需要打开消费者需求的大门。不仅要告知新产品的特点及功能,而且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起到导入期该有的广告作用。
2.成长、成熟期广告与消费心理的特点。
产品的销售量较之前一阶段逐渐增加,在经过导入期的努力下充分吸收了消费者的意见,使产品不断完善,新产品基本定型。该阶段是商品生命周期的竞争阶段,由于导入期对商品的大量宣传,消费者不断增加,新的竞争厂商也开始加入市场,这一时期的不同公司的同类产品展开了全面竞争。这个时期的广告要竭尽全力发掘出与消费心理密切相连的诉求点。虽然已经有了导入期的“带头”消费作用,但已进入成长期,对众多消费来说,它的使用如果与消费者原有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一致,就不容易满足消费者保持原有的消费心理,因此,处在成长期的广告,应大力宣传本产品的优势,争夺销售市场,确保商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
3.衰退期广告与消费心理的特点。
该阶段产品经过前期的大力宣传及促销手法的配合,让消费者所熟知。然而产品更新换代过快,市场上出现了比它功能更先进更好的产品,它便开始显得陈旧,随之一部分消费者就对这一过时的产品不感兴趣了。这种产品除了一部分消费者由于一些特定心理仍会购买外,大部分消费者已不愿购买它。这时期广告的关键就是重新发起攻势,已达到保持原有的市场占有率。针对现有顾客的提醒式消费和新顾客的告知式消费会使他们继续购买该产品,与顾客保持紧密联系,可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客源。
二、广告与消费者心理分析
消费需要一般是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由低档向高档发展,由数量上的满足向质量上的满足发展[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的消费市场不断细分。我们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对消费者分类别的方式分析如下。
1.儿童消费者。
(1)当我们提到孩子时往往会以为他们只有单纯的想法,我们保护他们,指导他们,希望他们成为有梦想有信念的人,借用马克・吐温的一句话:“我们给了他们根,给了他们翅膀,年轻时的丰富经历给予他们创造未来的智慧和勇气。”然而为什么孩子对如今成人社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忽略了孩子,即意味着商机。据调查,某电视台曾经播放儿童电视连续剧《喜洋洋与灰太狼》,在儿童中收视率颇高,一些儿童用品生产商便以喜洋洋或灰太狼的图形作为商品包装,有文化用具、食品和服装等,孩子们见到这类图案的儿童用品就争相选购。一般来说,儿童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逻辑思维,主要是受商品外包装影响,他们最容易被结构简单、色彩分明、有声音、能活动的玩具吸引,这就使得儿童过分崇拜儿童剧里的英雄、偶像,再加上宣传、朋友的带动,从众心理使得儿童消费日益增高。
(2)就中国社会而言,“421”式家庭越来越多。现代城市中独生子女家庭比例非常高,许多家庭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儿童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出现了全家围着小孩儿转的现象,他们成为了家庭消费的“参与者”与“发起者”。所以,在制定有关儿童消费品的广告策略中,不仅要考虑父母的看法,还要充分顾及儿童的愿望和心理特点。
2.男性消费者。
(1)男性消费俗称理性消费,因为从身体结构及心理活动层面上来说男性都是趋向于理性化。他们的消费主要是必要型消费,但我们也不能忽略男性消费市场,尽管男士在网上浏览服饰商品的平均时间低于女性,但总体消费能力呈上升趋势。曾经被忽视的男性消费市场正逐渐受到关注。影响其消费上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购买者的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教育程度等。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开发的新项目明确表示面向单身男士。这些连排别墅的厨房和餐厅都很大,内置深色木质橱柜和不锈钢厨房用具,厨房台面为黑色花岗岩;主卧墙壁为灰色,卫生间淋浴室比普通标准宽一倍,没有浴缸,盥洗台也高于一般水平――这些都是专门为单身男子设计的。
(2)通过对男性消费心理的观察,广告人应当充分了解男性,关爱男性,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解析男性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特点。研究男性消费者对产品及其品牌的态度,才能制订最符合企业要求的广告方案,从而在这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中取胜。
3.女性消费者。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及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女人的收入节节高升,流连商场时的心情也越来越舒畅。中国社会绝大多数家庭的财政大权在女人手中,百分之九十的活动与女性有关。因此最擅长经营之道的犹太人曾说:“想赚钱,一定要从女人与孩子身上打主意。”其中女性是消费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女性的消费心理。
如何打动女性消费者已成为许多企业关注的问题。用什么方法和策略能让女性成为品牌的忠实消费者呢?因此我们对女性的消费心理进行分析。
(1)俗话说女人是天生的购物者。女性在购物的过程中,往往会被折扣、限量和橱窗展示吸引,这时头脑最易发热产生冲动消费。女性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买完一件商品还没走回家门口就后悔了,因为你才发现你根本就不需要它。你接下来要么不穿,要么就是第二天为了搭配它,去买更多的东西回来。因此很多聪明的商家在做广告的时候抓住女性冲动消费这一点,进行大幅度降价,但前提是搭配购买,形成整体的购买行为,这样比单纯的促销打折更有针对性。
(2)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不论老少,对美的追求都是相同的。而追求美当然就是要花钱的,在这一点上女人毫不吝啬。有些女性一方面会花上几百元买一套流行时装,另一方面在菜场上买菜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所以说,在世上,最会花钱的是女人,最会省钱的也是女人。
由于女性消费者在消费者群体占有极其重要的比重,企业在制定广告策略时,应特别注意女性消费者心理需求,尊重女性消费者的自尊心,赞美女性消费者的选择,只要能密切注意女性世界,随时把握住女性消费市场的新机会乃至整个消费市场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加上有力的广告诉求点,将潜在消费者转变为实际消费者,市场前景就一定是广阔的。
三、结语
就广告从业者角度来讲,研究消费心理学,把握顾客的消费心理与消费理念,认真揣摩消费者的真正购买动机,才能因势利导,使广告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我们在引导和指导消费时,针对各类消费者的多种需要、爱好和性格研究其不同的心理和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灵活地、高效地引导消费。
参考文献:
[1]陈培爱.广告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17.
女性消费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 性别营销 性别差异消费心理学
在市场营销学中,将性别因素作为进行市场细分的标准并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已成为一个普遍共识。但这种营销理念在实践中也遭遇到了各种的挑战。
一、性别营销溯源
有学者对性别营销做出了这样的定义:作为市场细分的基础性变量的性别变量,是在将市场细分为男性市场、女性市场的基础上,选择男性、女性或者中性作为目标市场。由此基于男女两性差异视角展开的营销,可称为性别营销。在该学者看来,性别营销又可以划分为强化和弱化性别意识两类。
1、强化性别差异
在传统市场领域,如服装、化妆品、卫生用品等向来是要考虑性别差异的,因此,性别特征在这些性别取向明显的市场领域里往往被忽视。但随着上个世纪较早时期国外市场上女性酒、女性香烟以及男性化妆品的出现,人们意识到原来看似无性的烟酒,其实也存在男女之别。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市场性别营销的传播意识开始出现。女性手机、女性电脑,2004年汇源推出的“他+她-”饮料,以及最近纳爱斯集团推出的“男女牙膏”,都侧重从性别视角来阐释产品信息。对此有学者分析认为:“他她饮料”以颠覆性的市场细分,满足了现代都市男女不同的生理、心理需求,同时满足了他们共同的情感衡求,也打破了饮料界长期以来的“只见饮料不见人”的思维情性。对这种性别划分有些网友则持反对意见,认为“男女牙膏”就是一场荒诞的营销闹剧。
除了生活日用品外,高端消费品领域也是如此。随着社会性别角色的变化和消费观念的进步,女性用车热潮已在全球蔓延。面对与日俱增的汽车消费,女性,已不再是个旁观者。2004年美国沃尔沃推出全球第一款完全由女性设计师设计的女性汽车YCC,堪称女性车的经典。
2、弱化性别差异
学者肖明超认为:“女品男用”和“男品女用”让时尚不再专属男性和女性,而是走向融合趋势,即性别的逆向营销。上世纪70年代,从来只属于男性的牛仔裤闯入女性的服装领域。时尚无性别,营销就没有了边界,因此在营销中互换男女角色,也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营销不再是区分男女消费群的问题,而是男女消费的互相影响、转移和融合的问题”。
有学者继续细分下来认为,在电视、房产、旅游等原本被认为无性的市场中,可以继续走弱化性别差异的策略,模糊产品的性别属性,将产品诉求点转向其他。而像化妆品、服饰等原本被认为有性的产品,可故意模糊传统已有的对产品的性别属性认识,强调男女共用。这种弱化最大的好处就是以中性化的产品设计、理念来开拓市场,扩大市场覆盖。
二、性别角色渐变与性别营销
学者朱文娟对“性别角色”这一概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简单的性别划分以及建立在这种简单划分基础上的性别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各种分析存在着一些缺陷,对于营销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大。当前,男性或女性都发生了性别角色的渐变与分化,各自形成了更多的性别角色。有关性别角色的界定有两个主要的维度,一是生理维度,即男性和女性;二是角色维度,即男性化和女性化。
据该学者分析,最男性化的性别角色分别是男权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虽生理性别不同,但是都具有某些类似的男性化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等。与之相对的最女性化的性别角色分别是传统女性和花样男人,他们也都具有某些相似的女性化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等。
该学者对消费者性别角色研究提出这样的一套逻辑:男性和女性仅仅是从生理上对消费者性别进行了角色分类,在男性和女性性别之下,各自存在四种渐进的性别角色,每种性别角色具有不同的气质特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在消费特征方面,每种性别角色也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心理、行为与偏好,形成了一种性别化消费,而这就为性别营销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建立在这样一套分析基础上的性别角色划分似乎也给性别营销这一概念找到了更为贴切的理论来源。
三、性别营销策略
基于性别营销实践中的不同走向,可分为强化性别差异策略和弱化性别差异策略。
1、强化性别差异策略
有关强化性别差异的传播策略问题,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总结归纳:
首先要有清晰、明确的产品性别定位。包括性别特征和产品质量、名称、包装等性别体现,彼此界限不容模糊。其次,性别细分不应只是初级、表面上的细分,还必须配合其他的细分变量,如收入、职业、社会阶层等进行二次细分。最后,借用性别概念推出的产品,不能仅在概念的炒作上。“虽然在产品的认知阶段,新奇的概念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进入实质性消费阶段,消费者关注的仍然是产品的核心价值。”
2、弱化性别差异策略
有学者对此总结道,对于原本无性的市场来说,弱化性别差异更多的是传统商业思维和商家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要模糊产品的性别差异,即使产品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倾向,也要用其他诉求点转移消费者的目光,使性别淡化成为背景。而针对原本有性的市场选择,此策略则是一种突破,关键是要寻找到男女不同性别间的共同诉求,或配合“中性产品”的概念进行市场推广,如大宝SOD蜜以及中性香水的定位等。
四、心理学分析
当然,还有一些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性别营销进行了更多的分析。
学者杨晓燕把消费者自我概念定义为:“自我概念是个充满内在矛盾和冲突的系统整体,它具有动态的系统结构和功能,既是消费者处理自我信息和认识自我的方式,也是在社会互动关系中消费行为的结果”。
另有学者对此观点也表示认同,认为女性自我概念的形成影响着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女性消费者通常会表现出与自我形象一致的行为特点,并且会极力强化或维持自己在不同维度上的自我概念。
学者杨晓燕将女性分为了五个维度的自我概念命名,分别为:家庭自我型、情感自我型、心灵自我型、表现自我型和发展自我型。这五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决定着女性购物的心理,诠释了女性从无意识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觉醒,并对女性的自我评价做出深刻的剖析,有助于市场营销者较好地把握女性消费者市场。
与女性相对,另有学者在研究中构建了男性自我概念的“Males”模型,认为其由五个维度构成,即权力自我型、家庭自我型、情感自我型、事业自我型和交际自我型,这五个方面相互冲突和制衡,是男性消费心理的决定基础。
基于以上自我概念的划分,有学者认为可采用独特销售主张策略,做到主题鲜明、专一化和特色化。这就要求营销活动中要特别表现出适合的消费者自我概念维度的商品特性,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时尚等消费心理。研究不同性别的消费者自我概念意识,有助于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剖析消费者市场,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并促成其购买行为。
此外,笔者还认为,对性别营销心理学的分析,也可以从消费心理学的习惯养成和消费动机理论分别展开。
习惯养成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消费者对一种产品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需要反复的消费使用,并且一旦固定下来之后不易改变。习惯养成理论针对性别差异策略的实际营销效果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研究角度,即探讨消费者是否愿意改变已养成的认知方式和消费习惯来适应新的产品,是否对该产品市场细分达成消费方式的认同。
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都是消费行为的内在因素。当有了动机,人们就要寻求满足需要的目标,并且在目标找到之后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和行为,即购买行为。从消费动机理论来说,由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动机视角出发,可以更清晰的看到性别营销的指向性,即能够满足哪些消费动机的产品更能经得起性别差异营销的考量。
五、结语
总体看来,学界业界对于性别营销研究的认识在加深,研究对象群体在进一步扩大,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性别营销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性别营销课题之中来,使得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可以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朱向梅,刘晓溪.性别营销.企业管理,2008,(8).
[2]王莉.“他+她-”饮料:“性别区隔”定位,整合传播制胜,大市场.广告导报,2004,(12).
[3]男性女性&汽车消费.中国信用卡,2006,(11).
[4]肖明超.抓住性别逆向营销的商业机会.现代营销,2008,(9).
[5]朱文娟.营销中的性别角色渐变与消费特征.市场营销导刊,2009,(4).
[6]杨晓燕.中国女性消费行为理论解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女性消费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营销策略
引言
据调查,女性消费者是当今消费市场上最活跃的因素,90%的支出都与女性有关,由此可见,女性消费群体在购买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她们不仅主宰着自己的市场需求,而且在家庭中对其他的消费者群体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女性消费者具有独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尤其是当代女性的生活形态,早已经从大家都相同的标准型进入了与她人不同的特殊型。随着女性消费群体的逐步形成,女性专用品市场也渐渐的从各类市场中细分出来,成为一个日渐成熟的专业市场。在目前大部分市场处于饱和和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女性专业消费”正成为未来商家争夺的新焦点。所以,认真研究和分析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并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去开拓这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女性消费的现状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人口中女性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48.47%,女性消费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在购买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家互联网公司组织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在家庭消费中女性完全掌握支配权的占到了51.6%,与家人协商做一半主的占到44.5%,二者合计达96.1%,女性不做主的仅为3.9%。由此可见,不管女性的社会地位如何,但在家庭消费上,女性可谓绝对地当家作主。
调查还显示,53.8%的女性,其个人消费占家庭总支出的1/2;33.4%的女性,其个人消费占家庭总支出的1/3。
女性个人的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化妆、服装、生活日用品等方面。女性除了自身消费外,当然还会注意父母、丈夫、儿女和居家的形象。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家庭用品购买中女性占59%以上,而男性购买占30%。可见女性不但是生活消费品的购买主体,而且还基本掌握了家庭消费的决策权。
据以上资料可见,女性消费者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当今消费人群中最活跃的部分了。与女性有关的商品是市场的亮点,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女性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越来越成为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开拓者关注的焦点。所以研究女性消费对洞悉社会消费心理的变化和趋势,研究未来市场的新动向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女性消费心理特点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人的收入节节上升,荷包越来越鼓:双休日节假日的增加,女人流连商场的心情也越来越舒畅:男人的疏懒,家庭财政大权责无旁贷地落入女人手中,让女人装备精良地冲向消费的最前沿。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女性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越来越成为她们消费的主流,她们不再一味地寻求同一标准目标,而是去追求每个人都不同的个性化生活。
基于以上原因,女性消费者心理有以下特征:
(一) 多样性和个性化消费显著。
女性消费者对消费市场的好奇心要远远超过男性,她们希望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希望改变身份,希望经历各种体验。当今社会,讲求穿着等个性化消费成为现代女性的一大显著特征。日常生活方面表现在服饰、发型、装饰等方面的多样化。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追求新颖与时尚,追求美的享受,喜欢代表潮流和富于展现自我个性的商品。
(二)凭借直观,追求情感。
女性消费者在个性心理的表现上具有较强的情感性特征,即感情丰富、细腻,心境变化剧烈,富于幻想和联想。男性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他们会较多地关注商品的基本功能,而且又经常负责购买大件的耐用消费品,价格较高,因而受理性支配的居多。而女性消费者多购买一般的家庭用品,这些商品一般都是种类繁多,再加上女逛商店,所以她们多凭直观感觉,符合自己心意的就会有购买意向,且冲动购买较多,在给丈夫、子女、父母购买商品时,感彩更加强烈。情感性心理还表现在她们经常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喜欢购买和他人一样的东西。另外,女性消费者易受商品的使用性、商品的包装等影响引起情感联想而产生冲动购买。
(三)注重使用,考虑周全。
由于女性消费品品种繁多,弹性较大,加之女性特有的细腻、认真,因而她们通常在选择商品时比较细致认真,注重产品在细微处的差别,通俗地讲就是更加“挑剔”,产品某些细微的优点或不足都会引起女性消费者的注意。另外,女性通常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感染能力和传播能力,善于通过说服、劝告、传话等方式对周围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发生影响。企业如果争取到一个女性消费者就可能争取到一个消费者群体。
(四)注重商品的便利性和生活的创造性。
现代社会,中青年妇女的就业率很高,她们既要工作,又要担负着家庭的大部分家务劳动,所以她们对日用消费品和主、副食的方便性要求日益强烈,希望商品的购买和使用省时、省力,提高效率,减轻负担。所以,每一种新的、能减轻家务劳动强度、节省家务劳动时间的便利性消费品,都能博得她们的青睐。例如,人性化设计的整体洗碗机、多用搅拌切片机,多功能洗衣机等等都成为现代女性的新选择。同时,女性消费者一般又不习惯于“坐享其成”,不喜欢一成不变,她们希望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使家庭生活更丰富、更完美,以尽到一份责任,又可以获得家庭的成就感。所以,企业除了要考虑商品的便利性之外,在商品设计上更应当多下功夫,让商品既要使用起来方便,又要给予她们发挥创造性的心理满足。
(五)攀比炫耀心理。
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之所以购买商品,除了满足基本需要之外,还有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向别人炫耀自已的与众不同。以购物来显示自己某种超人之处的心理状态,是攀比炫耀心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她们消费活动中除了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或使自己更美、更时髦之外,在攀比炫耀心理的支配下,还可能通过追求高档次、高质量、高价格的名牌产品或在外观上具有奇异、超凡脱俗、典雅、洒脱等与众不同的特点的产品或前卫的消费方式,来显示其地位上的优越,经济上的富有、情趣上的脱俗等。因此,只要商品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她们就会十分乐意购买。
(六)求美心理。
女人爱美,如果没有女人,镜子厂家哪有生存空间?
无论是青年女子还是中年女性,她们都愿意将自己打扮得美丽一些,充分展现自己的女性魅力。尽管不同年龄层次的女性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但是她们在购买某种商品时,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这种商品能否展现自己的美,能否增加自己的美,使自己显得更加年轻漂亮和富有魅力。例如,她们往往喜欢外形别致新颖、包装华丽,气味芬芳的商品。求美心理还表现在女性消费者非常注重商品的外观,将外观与商品的质量、价格当成同样重要的因素来看待,因此,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色彩和样式。
三、根据女性的心理特点制定营销策略
要想成功的将商品销售出去,合理的营销策划方案那是必不可少的。鉴于女性消费心理对整个消费市场的重要性,企业在制定营销组合策略时,应特别注意女性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而采取适宜的措施。
以下就是基于女性的消费心理所做出的营销策略:
(一)销售环境的布置要具有个性特色。
女性消费者在购买家庭装饰品,穿着类商品、首饰、化妆品时,追求浪漫的心理感觉。因此,销售这类商品的环境布置要符合女性消费者心理,销售环境要尽可能的典雅温馨,热烈明快,要创造条件,营造相对安静、舒适的场所,使女性消费者能悠闲的观赏、浏览商品,使环境能给她们带来感情联想,从而产生购买欲望。
(二)女性商品设计要注重细节。
女性商品设计要注重细节,色彩、款式、形状要体现流行、时尚,并且使用方便。如一些厨房刀具、小型电器、家庭日常卫生用品,多为女性经常使用。这类商品的生产设计要体现出为使用者着想,应简单、方便、实用。一些方便食品、半成品,要能为女性消费者节省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品种样式要丰富,使女性消费者可以有更多选择。
(三)价格策略。
女性消费者大多为经济型的消费者,购物时对产品价格十分敏感,物美价廉是她们购物的基本标准,对超过其认可价格的产品往往采取拒绝的态度。所以,企业要合理选择价格策略,以满足女性消费者的需要。对于女性商品来说,选择适当的定价方法很关键。我们常见的定价方法有撇脂定价、折扣定价、心理定价等等。对于女性而言,后两种定价就更有效一些。
(四)促销策略。
女性购物向来有着感性的特征。随着现代营销手段的不断创新,各种促销方式层出不穷,更增加了女性非理性消费的可能性。调查结果表明,有56%的女性曾受打折影响而购买了不需要或不打算买的东西,40.8%的女性曾为店内pop及现场展销而心动并实施购买,50.7%的女性都有受到促销人员诱导而消费不当产品的经历。总体而言,促销对女性消费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采取适当的促销手段,培植和增进女性消费者对本企业及其产品的好感,是开拓女性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
其具体方式可以有:
第一,试用销售。即对单价高、使用年限长的贵重消费品,允许顾客试用一段时间,若不满意可退货,满意则办理购买手续。这样做可以从根本上免除女性消费者购物的后顾之忧,坚定其购买的决心;
第二,品尝销售。对一些入口商品,在销售时允许顾客先尝后买。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提供购买真品的机会。
第三,让利销售。根据商品需求量与商品销售价格呈相反方向变动的需求规律,将那些需求弹性高、市场潜力大的商品以低于正常的价格出售,这样便既可通过薄利多销,达到增加总利润的目的,又可迎合女性消费者购买物美价廉商品的心理需要,并招致更多的女性消费者。
(五)广告宣传策略。
据了解,广告对女性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男性,有关资料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女性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把广告作为主要的参考。所以,企业在做广告时要紧紧抓住女性心理,要直接从女性的角度去考虑来进行广告设计,而不是用男性猜测的角度去做广告。因此,如何进行广告设计来引起女性消费者的关注,是女性消费者市场开拓者最应考虑的问题。
总的来说,广告首先要醒目,能够使人一目了然。女性是直觉性的动物,她们不喜欢深奥的东西,更不喜欢绕圈子。因此,不管是广告还是产品的外观包装,都必须能够使人在瞬间了解真正的意图和内容。其次,在当今广告漫天飞的情况下,企业要做的就是如何制定新颖、别致的广告让女性消费者产生兴趣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执行购买行为。最后,就是在广告设计时利用女性的情感心理。努力从情感方面博得女性的好感,例如,设计出能使女性感到舒适的、具有温馨气氛的广告。
(六)公关策略。
据了解女性是最感性的动物,所以给女性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培育并塑造其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公众企业形象、良好的公民形象,从而使良好的形象在女性消费者心里扎根。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不仅可以触摸女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而且在她们有疑虑的时候,及时采取危机公关,真诚客观地传达信息,争取目标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打消疑虑,继续维系原有的品牌忠诚,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增强顾客满意度,只有满意的顾客才有可能忠诚于某个企业。
结论
女性消费者的迅速膨胀是女性消费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为女性消费品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所以,企业在制定营销组合策略时,必须充分全面地了解女性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这样,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官诚.消费心理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
[2]姚金武.当代女性消费的新特征与女性市场营销策略 2010,8.
[3]季超.女性消费心理与广告策略分析 2008,8.
[4]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2.
[5]陈淑梅.略谈女性的消费及营销策略 2009,4.
女性消费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 现代消费心理 包装设计 双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下,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也变得多种多样,商品外包装是消费者接触、了解商品的第一步。因此,能够捕捉到消费者心理,进行包装设计的商品,也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就要求商家在注重商品质量的基础上,对商品包装进行多元化设计,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其对外观的欣赏需求,才能促进商品的销售。
1现代消费心理的特点
其一,现代消费者更注重理性消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舆论媒体的广泛,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因此更加便于消费者理性消费观的产生。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对商品进行了解,不会再发生大量盲从的现象,消费者具有独立消费的心理。其次,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当前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更注重追求其个人的个性化,力求与众不同,消费出自己的品味和爱好,由此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对商品包装个性化的确认,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商家的思想,更表现出一个商品的艺术价值。其三,绿色消费是当前消费的主流,消费者是理性的消费者,会关注商品的环保程度,以及健康安全程度,因此绿色包装不仅迎合消费者心理,也可以使消费者了解本商品的环保理念。也是商品本身对绿色消费的支持体现。最后,是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区别性,对于同样的商品,不同的消费者接受的程度互不相同。在对商品的包装上也是如此,有的消费者崇尚简约的包装,有的消费者崇尚精美的包装,因此,抓住消费者不同消费接受程度中的相通之处,是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又一重点。
2包装设计的特点
首先,包装设计的专业化日益提高,在当今的消费环节中,包装设计已经逐渐由商品的配角变为主角,在消费中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因此在对商品包装的环节也变得更加的专业化,进行包装优设计、精加工。其次,包装设计根据消费者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了个性化的发展,根据不同商品的属性、质量、作用进行不同的包装设计。力求尽力使消费者了解商品的本质,提升商品的价值。在包装上为了迎合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往往会出现一些大胆用色用图、限量版、精装版来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奇的心理。其三,包装设计的绿色环保概念。因消费者对绿色环保概念的越来越重视,商品包装设计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点。绿色包装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设计者主要是应用环保概念进行绿色环保主题的包装设计,在宣传商品的基础上,更能潜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环保概念,做到消费和环保两不误。在逐渐绿色化的过程中,部分商品采取简洁包装甚至无包装的理念,使商品在环保的基础上更加具有特色。
3利用消费心理进行包装设计
简单来说,包装设计是为了更加便于消费者购买的途径,是商品本身的一个重要部分,结合消费心理特点和包装设计特点,包装设计者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设计和改进:
其一,注重商品和包装的结合。包装设计的理念应当和商品的属一致,根据不同的商品进行不同的设计。力求更加专业化和合理化,消费者不是盲目的,即使是因为一件商品的内外不符而购买了此商品,也不会再回购,因此要想长久的发展一个商品,就要做到内外兼修,不做虚假无用的包装。其二,消费者更加重视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对商品包装个性化的要求也很重要,商品包装者应具有专业素养,在美学的基础上实现商品包装最大的艺术化,对商品包装进行大胆的设计和调色,使消费者即使不购买此商品,也能够具有深刻的印象和对艺术的欣赏。其三,商品消费者的要求是不同的,为了,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消费者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根据不同的理念选择一个更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概念进行设计。其四,在当前对绿色环保概念提出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地进行包装设计,做到精致中符合节俭的概念,使包装不仅使消费者能够满足美观感受,更能察觉到简朴的环保理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实现包装的醒目性,在众多商品众多竞争的今天,商品包装的醒目性极为重要,使消费者即使不购买也过目不忘,则完成了商品包装最重要的步骤。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消费心理对包装设计的要求,对包装设计者既是一个挑战,也是其机遇。包装设计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消费者心理和包装设计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消费者心理,进行更好的包装设计,使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实现其享受和欣赏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更应开阔眼界,多接触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实现满足消费者和促进商品的销售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赵巧红.试论现代消费心理与包装设计[J].大众文艺,2011(15).
女性消费心理学范文5
我们知道,从理性消费走向感性消费这是新新一族们消费观念的最大特征。对他们来说,轿车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时尚、休闲及精神类产品,而一般人会认为消费者选择时其理性成分会重些,然而事实表明这批消费者的观念已从理性走向了感性。
从发达国家消费者成长的历史来看,消费感性化,是消费演进的必然历程,也是消费心理发展的必然规律。日本政府在2000年曾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有七成多的日本人声称“不想买什么东西了”。因为从使用价值角度看,他们已经应有尽有了。惟一诱使他们购物的因素,是商品的文化、精神附加值。
据2004年“当代中国消费调查报告”: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正表现为温饱型日益被享受和自我发展型所取代。追求时尚与形象、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逐渐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愿望与需求。这便是消费感性化的重要基础。消费者购买商品越来越多是出于商品的象征意义与自我价值实现,选择产品或品牌的准则不再基于“好”或“不好”这一理性认知观,而是更基于“喜欢”或“不喜欢”的感性态度观。
所以新新人类一句口号最能反映这种消费观——“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这里,“最好的”只是一种感觉,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而消费需求的日趋差异性、个性化、多样化,使现代社会进入了重视“情感满足”胜过“机能价值”的时代。这一切表明我们正进入重视个性的满足和精神愉悦的感性消费时代。
为什么会出现消费感性化这一趋势呢?尽管营销理论有各种解释,但从消费心理学角度分析,会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
从消费心理角度来看,品牌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视品牌为标识与符号。因为品牌的产生就是基于它的标志功能。这一理论观点至今仍有影响。该理论要求经营者注意标志要能提供货真价实的象征和持续一致的保证。品牌仅是一个附加在产品上的一个部分或成分。
第二个时期是视品牌为象征与建构意义。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视品牌不仅是外显标识,更是一种形象。这一理论要求经营者注意创造品牌特点差异、树立个性和反映自我。品牌开始反映它与消费者的关系变化。
第三时期是视品牌为消费者的主观认知。这一观点主要源于人们把认知心理学理论引入品牌研究。这是个重要的开始。传统营销理论将品牌视为产品形式层中的一个因素,而品牌的认知心理学贡献在于,它明确地把品牌从产品概念中区分开来。它认为,品牌是存在于人们心智中的图像和概念的群集,是关于品牌知识和对品牌态度的总和。与产品自身相比,品牌意义更依赖于消费者心智中的解释。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品牌理论实现了品牌资产权益由生产者主权向消费者主权的转移,强调品牌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概念,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品牌。1998年,美国著名品牌专家凯文·莱思·凯勒也表达出了同样的思想:“品牌来源于消费者反映的差异,如果没有差异发生,那么具有品牌名称的产品本质上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而反映中的差异是消费者对品牌理解的结果。虽然公司通过其营销计划和其他行为为品牌提供了刺激,但最终品牌是留在消费者头脑中的东西,品牌是一个可感知的存在,根植于现实中,但是映射着个人的习性。”这一观点说明,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是对于产品的认知关系,这意味着品牌形成不仅仅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特性,更取决于顾客对产品特性的理解和认知,而后者又与消费者的主观因素关系密切,如与爱好、个性、生活方式等有着密切联系。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在消费者走进现场,对品牌和产品关系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会包括对品牌和产品的注意、辨别、理解和思考等复杂的心理活动。产品具有的客观特性固然重要,但是对消费者来说,他们只承认和接受他们所感受到的特性,即主观认知非事实认知。这也就是说,现实中被顾客喜欢的产品不仅是由于其客观品质好,更重要的是由于顾客认为它好。难怪人们说,消费者对产品的感觉就是一切,即使这种感觉是错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创立者之一唐·舒尔兹也认为:认知的重要性胜于事实,厂商面对的主要议题之一是,现在的消费者在面临购买决定时,越来越依赖认知而非事实。
女性消费心理学范文6
大学生创业创业胜任力特征分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透露,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680万人,总数比去年增加20万人。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不少大学生走上了创业道路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的。在众多大学生创业项目中,网店以其风险小、门槛低、方便快捷、易上手的特点成功吸引了不少大学生。据统计,全国85所高校中,有1400位大学生在开网店,其中高职、大专层次学校学生占62.23%,本科院校学生占31.48%。然而,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者,其创业成效如何?影响大学生网店开设效果的最直接因素是什么?对该问题答案的追寻促使我们不得不将研究焦点聚集在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方面上来。
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
胜任力,又称胜任特征、胜任素质等。最初由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MeClelland教授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引入,通常指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1993年,Chandler和Hanks在其研究中首先运用了“创业胜任力”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看作是创业的核心能力,会随着创业者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而不断加强。
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是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胜任创业过程实现所创事业发展所必需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等,是大学生识别、捕捉商机,将创业项目付诸实践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人生价值的能力。本文通过对优秀大学生创业者胜任力特征的梳理,提取出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共包含基础范畴、执行范畴、竞争力范畴3个能力范畴、共9项能力内容、26项胜任力特征。
二、大学生网店创业者胜任力特征
1.研究过程与方法
(1)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提出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简称“BEI”),对大学生网店创业者个体层面的胜任力进行剖析,并对其关键特征进行提取。研究首先根据事先编制《大学生网店创业者BEI访谈提纲》,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被试者进行行为事件访谈,要求被试者分别描述在开网店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成功事件和失败事件各3件。主试根据被试的描述,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剖析。为防止遗漏有价值的访谈信息,主试在访谈中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编码。访谈录音最短时间为41分钟,最长为63分钟,平均访谈时间为45.5分钟,访谈时间长度合理。
(2)取样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在淘宝网上开店铺且业绩较好的15名大学生创业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其胜任力特征进行提取。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共发放访谈问卷15份,回收问卷15份,有效率100%。其中男性11名,占被试的73.3%,女性4名,占被试的26.7%。开网店年限最长4年,最短为年2年,平均年限2.5年。网店经营内容涵盖服务业、母婴、小家电、虚拟、美容护肤、文化娱乐等。
(3)访谈结果编码
课题组首先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形式并反复核对、确认录音内容。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采取实证性内容分析手段,以句子作为分析基本单位对整理内容进行分析。并随机选取3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组成正式编码小组,阅读所有录音文本,对文本中关键事件进行独立编码分析,提炼基本主题,并以Hay集团编制的基本胜任力词典和管理胜任力词典为基本素材对15份访谈文稿进行正式编码。两胜任力字典共包括27项胜任力特征。初次编码时,3名编码人员按统一编码词典对认可的胜任力特征进行尝试性独立编码,经反复讨论后取得胜任力词典一致认识后,分别独立对15份访谈记录进行内容辨析。数据分析采用频次统计法。
2.研究结果
(1)大学生网店创业者胜任力总体特征
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分析结果,对访谈过程中大学生网店创业者提到的胜任力特征进行频次统计,并按照提及人数的多少进行排序,得到关于大学生网店创业者创业胜任力指标项目26项,并根据每个胜任力特征的频次进行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
(2)大学生网店创业者9项重要胜任力提取
本文根据以上访谈结果,以胜任力词典、Hay集团编制的基本胜任力词典中的词汇为基本素材,编制形成《大学生网店创业者创业胜任力词典》。该词典包含对上述26项胜任力特征的定义、分级描述及对应等级分数。详见下表2所示。大学生网店创业者创业胜任力可归纳为沟通协调、学习发展、排除疑难、弹性与适应、敬业、以客户为中心、市场导向分析、资源整合、战略思考这9项能力内容。
(3)大学生网店创业者创业胜任力的整合
心理学将创业解读为某些人类特质的函数,主要包含成就导向、敢于冒险、自我实现的内驱力以及超人的忍耐力等。正因为大学生网店创业者具有利用机会的才能,才能使其具有勇敢地直面竞争,以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超人忍耐力。事实上,创业胜任力(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就是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大学生网店创业者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众多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创业胜任力。
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网店创业者的沟通协调、学习发展、排除疑难、弹性与适应、敬业等9项能力的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战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分析能力能有效增加创业主体把握外部环境、拓展市场空间的机会,有利于经营者优先占领资源与空间,这对于改善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应属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畴。另外,大学生的敬业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排除疑难及适应能力能促使大学生按既定战略,调控各种资源实现原始目标,属于大学生执行力范畴。而大学生的沟通协调与学习发展能力是大学生根据现实环境、内部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变化进行持续改进的能力,属于基础能力范畴。竞争力、执行力、基础能力这三大范畴虽处于大学生创业者胜任力的不同层面,但三者互为作用,共同影响。基础能力是保障大学生网店健康发展的前提,而执行力则是使大学生网店正常运营的关键,竞争力是促进网店持续发展的核心。只有充分认识三者的有机性、系统性与整体性,才能从不同层面辨识大学生网店创业者最关键的胜任力特征。
三、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典型特征解读
1.敏锐的市场把握能力
消费心理学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求新、求美、求名、求廉、求便的消费动机。因此,优秀大学生网店创业者一般具备较强的市场分析和市场研判能力。例如,本次调查显示,66.67%的受访者认为市场敏感性即网店经营者选择商品的眼光和预测畅销、滞销产品的能力极其重要。因为,网店创业者只有做到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才能找准网店销售商品的准确定位,才能有效引导客户有的放矢地选取合适的产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规律下,网店创业者需要时刻把握市场最新动态,多渠道获取市场信息,积极关注市场,才能赢得竞争主动权。
2.顾客至上的营销理念
事实上,以客户为中心是所有商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而在网络创业中,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显得更为重要,这是由于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实效性使客户的评价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巨大,而不良的评价会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店铺的认知及认可程度,从而大大降低店铺商品销售量。反之,买卖双方积极的双边关系会给网店带来具有叠加效益的好评,进而增加销售额。
3.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基础。只有保持良好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才能保持创业者自身成长和网店的持续性发展。优秀的网店创业者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与发展能力,并能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觉行动。受访大学生小张即认为:“良好的学习意识是使自己网店连续盈利的秘密武器”。网店经营是一项牵涉信息技术、时尚资讯、经济动态、市场营销、顾客心理等不同专业知识的系统工程,创业者只有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拓展视野范围,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特定商品多样化、深层次需要。
4.积极有效的沟通能力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主要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直观感受获得对商品的认知,从而产生美观、漂亮、新奇、香甜等种种感觉,以引起积极的消费心理活动。而网络购物这种新颖的购物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消费者对商品特征的感知是非直接的,而是间接性地通过图片、商品介绍、用户评价等图文形式加以了解。买家一般是通过销售商对商品的介绍和其他消费者的口碑确立对商品的认知的。在消费者的理智动机下,他们需要对商品进行客观、全面的认知后才能决策是否实施购买行为。因此,大学生网店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及时、积极的双向沟通对店铺商品的营销效果非常重要。这也是访谈中不少网店创业者的共识。受访者小李说:“我除睡觉和学习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会挂在网上,以便及时回答和解除消费者的各种疑惑,随时为顾客提供更加详细的商品信息,以提高销量”。可见,积极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增加买卖双方之间的信任,而未来企业家之间的竞争,则是信用的竞争,谁信用越好,谁越会成功。
参考文献:
[1]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
[2]刘泽文.胜任力建模——人才选拔与考核实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戴卫东,刘鸽.消费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