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危机管理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危机管理应急预案范文1
对经典词义的理解,常影响对临证的辨治,如对“胃不和则卧不安”一句,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因而也导致临证运用的差异。笔者现将自己的理解并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理论探讨
“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语,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综观本段,讨论了气逆的多种病理情况,在上为肺络之逆,在中为胃气不下,在下为水气上迫于肺。显然这里卧与不卧非指睡眠。文中“胃不和则卧不安”,是说阳明气逆,胃气不下,不能平卧;足阳明经脉为胃脉,胃为六腑之海,“其气下行”,乃胃气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指气不顺而上逆;“从”,顺从;“道”,指经脉之道。胃以通降为顺,阳明经脉由头走足而下行,现在阳明气逆,胃气不得顺从而下,故不得平卧。所以,若仅遵《内经》本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对由于病邪(水气)客于脏腑,使其气逆喘促,而不能平卧的解释。
后世对“胃不和则卧不安”有另一种理解,即指由于胃肠道功能失常而出现的不能熟睡、多梦等病症。胃主通降,“其气亦下行”,其“道”乃通降之道,饮食不节,肠胃受损,宿食停滞,痰火上扰,使胃气不和,而导致“卧不安”。素体脾土虚弱,或他脏之病,经久不愈,损及于脾胃;或精神紧张、情怀不畅(七情所伤),克伐脾土;或用药不当,损伤脾胃,均可使脾胃失司,阳明胃脉气机紊乱,不能顺其本来的通道运行,而出现“卧不安”的病症。此即脾胃功能失常导致失眠的机理。
笔者认为,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认识,上述两种理解都对,无论是从不能安卧(失眠)理解,还是从不能平卧(喘促)去解释,只要紧紧抓住其形成机理均与心、胃有关,辨证治疗运用于临床,均可见效。“胃不和”则“卧不安”,而“胃和”则“卧安”。“胃不和”起因多端,其外因是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多见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或过食生冷,或恣食肥甘辛辣,过饮烈酒;其内因脾土虚弱,脾胃本病所致,或他脏之病,经久不愈,而损及脾胃,故临床常见湿热中阻、肝气犯脾(胃)、肝胃不和、痰湿中阻、思虑伤脾、脾胃不运等。此外,精神紧张、情怀不畅(七情所伤),或用药不当,皆可损伤脾胃。诸类证候均表现为胃不和,有虚有实,但更多为虚实夹杂。机体以“和”为贵,治疗“卧不安”同样要以“和”法治之,“和”者,阴阳自和也,阴阳交感既济,谐和为用。而人体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稳态,亦即谓之“和”。把握住胃主纳化,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临床中可根据“卧不安”形成的不同机理,采用多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如疏肝和胃、化痰和胃、消导和胃、调和营卫等。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调节气机升降,此之谓通。升降之气得调,营卫循其常度,阴阳相和,则自能卧。《内经》中“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所言极是。
2 典型病例
危机管理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卫生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探索
卫生档案是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卫生部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能够为卫生部门科研、医疗、教育、预防、保健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我单位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将其作为单位管理的重要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单位在卫生档案管理中积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卫生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了重要作用。现将我单位实施卫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与实践效果汇报如下:
一、卫生档案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建立卫生档案管理标准体系。 我单位为推进卫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遵循国家档案管理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单位卫生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卫生档案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档案管理部门中信息管理人员、数据录入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档案综合管理人员的职责,通过制度规范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同时,我单位为实现卫生档案资料的快速收集与整理,还建立起具备较强通用性和兼容性的文件信息储存及交换格式标准,使得各部门之间能够顺利完成卫生档案资料的收集、存储、检索、交换操作。
(二)加快卫生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我单位在卫生档案管理中,投入充足的建设资金,购置诸如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化设备,将纸质卫生档案转换为电子档案进行存储,同时利用现代化设备及时收集和管理各类电子文件,推动了卫生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对计算机进行了高效利用,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档案数据库,实现了档案数据信息的整合与共享。通过档案信息电子化与网络化,使档案的查询与检索更加方便,对档案信息的后续加工,进一步拓展了卫生档案的服务功能,使档案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此外,我单位还建立起了局域网,方便各部门在各自的权限内及时获取所需档案信息,实现各部门的资源共享。
(三)完善卫生档案保密机制。我单位在加快卫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档案保密工作,最大限度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在信息化环境下,我单位逐步建立起卫生档案保密机制:一方面,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对电子档案进行多层次备份,纸质档案原件由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妥善保管,从而避免档案资料永久性丢失或损坏。另一方面,加强对卫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要求技术人员根据档案资料的重要程度,对系统实施普通、中等、高级三个层级的加密保护,防范黑客入侵,创建安全的信息化运行环境,切实保护单位的机密资料。
(四)建设高素质卫生档案管理队伍。档案管理人员是卫生档案管理的主体,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尤其是应用信息技术对卫生档案进行管理,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如卫生专业知识、信息管理等等,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与各种软件的应用。为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我单位进一步加大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将培训的重点放在了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前者的培训内容包括档案信息化建设概述、数字档案室建设与档案数字化、电子文档归档等;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上,采用了多样化的形式,如专业讲师课堂授课、现场动手实操、交流互动等,大幅度提升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除此之外,我单位还引进了一批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对现有的档案管理队伍进行了扩充,给整个队伍注入了活力,使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顺利,档案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也都随之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卫生档案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降低卫生档案管理成本。在传统的卫生档案管理中,主要对纸质档案进行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纸质档案进行分类、排序、装订、存放、保管,随着我单位的不断发展,纸质档案资料也随之迅猛增加,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剧增。同时,数量庞大的纸质档案资料占用着越来越大的存储空间,这给我单位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而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卫生档案管理之后,我单位将传统纸质档案管理转变为电子档案管理,不仅节省了档案存储空间,而且还可以对档案进行安全备份,大幅度降低了卫生档案管理成本。
(二)提高卫生档案管理效率。我单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为手动归档,时常发生归档差错,工作效率偏低。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卫生档案管理之后,档案一经录入便可以自动进行迅速分类、多次利用,弥补手工归档出现错误不易纠正的弊端。同时,自我单位开展卫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来,档案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或档案使用者可以在档案库中,通过输入年份、名称、分类、内容等关键词,即时查询所需档案,为使用者提供便捷的档案服务。此外,我单位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视与外界的联系,定期通过网络向全社会信息,使社会了解我单位的运营情况,推动卫生管理工作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及时为医疗卫生决策提供依据。近年来,各地区突发性医疗事件频发,卫生档案作为卫生管理部门应对突发性医疗事件时所依靠的重要资料,必须保证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汇集相关数据,缩短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时间。我单位积极开展卫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使各部门在第一时间掌握突发性事件的相关资料,帮助研究机构总结出疾病规律,准确预测疾病流行病的发展情况,从而快速找到解决方法,抓住控制突出性事件的最佳时机。
危机管理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BIM;变电站;作业安全;管理;无线定位技术
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并取得显著成果,变电站作为电网的基础,也是电网生产运行的高危工作区域,其作业安全管理尤其重要。为了提高变电站的安全管理水平,管理部门除制订了一系列规程、制度外,还为变电站配置了综合自动化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五防系统、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等,以上技术设施大大提高了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为变电站的作业安全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1]。但是,上述系统的配置主要根据电气量和化学量的变化和异常来判断电网的状态,既不能对变电站全覆盖,也不能实时定位及时预警和报警,往往只能在事故进行中或者发生后为事故原因分析提供数据记录分析的手段,无法对危险因素进行事先防范与预警,变电站现场的人身与设备安全因人员违章、现场作业混乱、现场管理不到位、不按规程巡视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一直无法得到技术上的保障,致使某些基于人为因素的安全隐患无法避免[2]。
1、系统需求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变电站现场的安全事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因为值班人员或作业人员未认真执行设备巡视规程、未认真执行安全操作与管理规程、超区域作业、现场监护查勘不到位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3]。
基于人为因素的变电站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①变电站现场巡视不到位。②对进入工作区域的人员监护监控不力。③误入危险区域。
新型变电站作业安全管理系统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精确定位,将定位信息在变电站平面图上进行实时显示,不同的工作组通过不同颜色的点进行标示,便于区分观察。工作人员的工作路线都将记录在数据库中,并且实现路线动态回放,便于日后查询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系统后台监控软件界面精美、专业,操作方便、快捷。变电站地理信息系统建模形象、逼真、直观,界面美观,方面使用。后台系统实时展示移动目标当前位置,并在变电站地理位置图上标示,跟踪目标移动轨迹。该系统由四部分组成:①基于宽带无线射频定位技术CSS 的无线传感网络。②基于波形探y感应技术的检测报警设备。③与传感网络、检测设备协同互动的高分辨率、可动态调节跟踪的视频设备。④后台计算机管理系统。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系统的工作模式
系统具有现场需要的多种工作模式,如巡视模式、参观模式、检修模式、操作模式和探测模式等,不同模式下的监控侧重点有所不同。
巡视模式:主要对工作人员是否按规定时间、规定路线、规定位置巡视进行监控。
参观模式:主要对外来参观考察人员的行进路线、参观时间、参观区域、停留时间等进行监控,防止进入危险区域或出现意外。
检修模式:按检修内容设定检修人数、检修工作区域、危险区域、检修工作时间等,防止非检修人员混入、误入非工作区域、超出工作时间等。
操作模式:按操作内容设定操作人数、操作工作区域、危险区域、操作工作时间等,防止监护人员不到位、误入非操作区域、超出操作时间等。
探测模式:对进入变电站区域内的其他动态目标进行监控,包括车辆、施工机械与设备等。由于车辆体积大、行进速度快,对其监控的实时性要求更高。同时,车辆进入变电站后,也需要随时监控车辆的当前位置,确保其行驶、停放在安全区域。
同时,也可以根据新的运行管理模式需求,扩充新的工作模式。
3、系统初始化设置
系统平台构建完成后,需要对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定义相关规则及属性。根据功能需求分析及该预警系统架构,结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如下初始化工作,并将相关设置输入预警系统。
(1)危险区域定义。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将施工现场划分为Ⅰ~Ⅳ共4个危险等级。
(2)BIM模型建立。
本系统在实施前必须根据传统的二维图纸建立BIM模型,以此实现将二维视图向三维视图的转化。BIM模型也是本系统可视化的载体,现场的所有实时信息以及预警信息均将在BIM模型中体现[4]。
(3)主要工作流程:
首先在后台监控计算机上对需要对变电站工作人员和进入变电站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身份注册,验证信息后设定他要领取的移动终端的编号,并根据工作人员需要执行的操作设定对应的工作路线、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危险区域等;工作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后通过宽频无线定位网络,将定位数据传递给前置机,前置机按照定位算法通过计算确定工作人员的当前位置,一方面根据已设定的危险间隔判断当前位置是否合法,不合法则向工作人员发送相应的报警信息;另一方面将工作人员的当前位置信息发送给后台监控系统,在变电站平面图上将工作人员的位置坐标显示出来,便于后台监控人员的观察。同时,变电站内工作人员的行进路线等信息将保存在数据库中,日后可以通过动态方式重新查看其工作路线,实现了对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督[5]。
4 结论
电网在发展,需求在提高,技术在前进。将无线定位技术应用于变电站的作业安全管理,用技术手段替代人工管理,对于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应用实践证明,基于无线定位技术的变电站作业安全管理系统能够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为变电站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相信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加速,无线定位技术将在变电站作业安全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栗云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 陈献伟.变电站危险点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3] 罗治强,董昱,胡超凡. 2008 年国家电网安全运行情况分析[J].中国电力, 2009.
[4] 张泾杰,韩豫,马国鑫,韩诗纯.基于BIM和RFID的建筑工人高处坠落事故智能预警系统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5.29(6):17-21.
危机管理应急预案范文4
所谓危机管理的应急预案,即事前经过反复论证制定的对付危机的措施和办法。[3]危机管理应急预案的作用,多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以规范政府的危机管理行为,防止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滥用权力。二是可以使危机管理的责任更加明确,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也便于对危机管理的成败进行评价。三是可以提高政府和危机管理的其他主体战胜危机的能力。所以应急预案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战胜危机。[4]应急预案实践显示,很多地方制定的危机管理预案在应急处理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虽然危机管理应急预案的机制已成体系,但其还是有进步完善的空间。城市供水系统,既是供给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工程设施,又是城市公用事业的组成部分。同时,城市供水系统规划还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5]城市供水系统对于城市与人民事关重大,它的安全更是如此。J市为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二线城市,是人口达400万以上的I型大城市。2014年9月某日,位于二环西路的供水主管网早上4时左右发生漏水事故。由于受损的是供水主管网,波及区域较广,造成该市数万户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受到影响。截至次日5时,漏水管道已抢修完毕,受影响的居民家庭恢复供水。之前的2006年9月,原水公司、制水公司和供电公司之间就因水费、电费支付问题产生纠纷,造成J市全市多个水厂停产,部分区域数日停水,在全国造成不良影响。
2制约应急预案发挥作用的因素
鉴于J市两起供水事故出现的问题,下面以J市城市供水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为例,分析应急处理在发挥作用时容易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
2.1功能没有落到实处
地方和部门把应急预案看作是自身逃避职能责任的筹码和挡箭牌,以致应急预案没有在功能上落实到实处,长此以往只能成为文件性的摆设和危机来临时的走场活动。市政府设立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是为了负责城市供水较大及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根据突发事件情况设立现场应急指挥部。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设立本部门或单位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构,负责本部门或单位的应急处置工作。J市的供水应急预案改动,可以追溯到2008至2009年间。对比《2008年J市政公用事业局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和《2009年J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可以发现,在其中“市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成与职责”标题下的领导小组构建中,由2008年的分管城建的市政府高层领导负责,调整为2009年的市政公用部门全权负责承担;同时,市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在2009年去掉了市建委、市总工会、市国资委、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等部门或单位的分管负责人;取而代之的是局供排水处、安监处、市供排水监测中心、水业集团、制水公司、水务公司、水库管理处等处室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从市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人员调整可以看出,主要负责人员从有关供水行业的政府相关部门更改成市政公用局为主,各供水企业、水库管理处等为辅的领导格局。虽然这种调整将责任进行了形式上的细化,但同时也将应急预案的压力瞬间转移给了各供水企业及水库管理处。实际上这些新加入的单位缺少参与应急预案制定与行动的经验。在此之前,名单中有很多政府职能部门,他们在处理公共危机问题上的权威性几乎不可撼动,有着已成体系的、广泛且相对具有效率的公共危机应急预防、预警、预控系统;将这样一些部门剔除出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增加了像企业、水库管理处这些“新兵”,无论在公共危机应急的经验上、权威性上、前后承接度、应急效率等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
2.2应急预案制定不科学
地方政府、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都有自己的应急预案,但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各种预案间相互矛盾,操作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以J市为例,有其所在省份的人民政府的《省应急总体预案》、《省城市供水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还有J市人民政府的《J市应急总体预案》、《J市城市供水应急预案》、《J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城市供水应急预案》,J市水务集团的《J市水务集团供水应急预案》等十几份供水企业的预案,以及J市各县市区的《J市XX区自来水公司供水系统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等数十个供水应急预案。J市这些供水应急预案的制定单位,涉及到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其市所在各县区政府、市各供水企业、市各水厂等单位部门以及企业。然而这些制定单位之间或存在着一定的部门隶属关系,或存在着一定的平级行政关系,或存在着责任共担的关系。在这些关系的作用下,各供水应急预案的制定单位自己制定的应急预案看似完善,一旦在实践中操作起来,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层级限制、制度压力,容易在实践过程中产生责任重叠不清、预案实施帮助无援等状况。J市各类供水系统应急预案中,有一些应急预案是模仿其他同类应急预案而设立的,没有结合当地的特殊情况而进行针对性设计,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从而使应急预案在实践中会大打折扣。
2.3落实不到位
一些供水系统应急预案制定后往往被束之高阁,各有关部门都没有提前进行系统学习或缺乏操作演练。在这种准备不足,相关人员对预案缺乏一定了解的背景下,危机来临时会降低危机处理的效率,造成实施困难。
3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及启示
一般来说,公共危机往往具有非预测性、破坏性、时间性、不可估计性等属性。要妥善解决公共危机,往往需要发动整个社会;此时,社会的运行也会暂时脱离正常状态而进入一种非常规状态。所以,公共危机应急解决应有两大方向,一个是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危机;第二个是把在危机中产生的相应损失降到最低。为此,下面对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善意见。
3.1建立和完善在法制基础上的应急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势在必行,法治社会的建设呼吁之声日益高涨。而在大灾大难或突发事件来临时,为了更好地解决公共危机,社会需要进入一个非常规状态;与此同时,非常状态时期的法治也同样重要。从以往世界各国发生的公共危机来看,不乏一些启示:非常规的社会状态下,更加需要法治的作用,把危机应急系统纳入法治化轨道,按照和行政法治的要求完善应急法律规范,更加有效地调整紧急情况下的各种社会关系,稳健地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所需的法律秩序,确保公民权利获得更加有效的法律保障,确保公共权力能够更加有效的依法行使。[6]我国现行的危机应急法律体系大致上包括灾害性突发事件法、事故性突发事件法、骚乱性突发事件法、恐怖性突发事件法、紧急状态法、战争状态法等重要部分,虽然在构建应急法律体系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妥善,但也存在着一些纰漏:第一,中央立法以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居多,部门和地方各自立法导致应急法律体系内部产生较多冲突。[8]第二,许多立法的内容较为抽象化、概念化,实践性效果并不好,忽视了紧急权力的控制和法律救济而过多的投入了紧急权力的配置。第三,较多重视政府、机关和上级的领导,轻视了非政府部门和下级机关的合作与治理;较多看重应急措施的实体性规定,轻视了应急程序制度建设;较多关注纵向的领导隶属关系,轻视了机关、部门间横向作用的互相监督与配合机制。第四,现有法律规范的清理工作机制及很多领域的应急法制规范工作仍不完善。必须使应急法律规范体系化及专门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从常态管理到应急管理的转换。紧急状态制度已在我国宪法中清晰地规定出来,但仍需强化发展应急机制的法治化。第一,需在短时间内制定出紧急状态法,以适应公共危机发生时带来的非常规化社会环境。第二,相应的机制与制度需要按照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进一步科学完善。第三,现有的应急法律规范进行系统清理势在必行。第四,行政紧急程序法律需要更加规范化。第五,找出应急体系中的法律空白漏洞,加以填补。
3.2重视高效的情报收集和信息管理
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阶段,需要非常重视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识别和工作。危机来临时,其爆发的发展姿态会导致相关的危机信息量迅速增加,各式各样的信息不论何种途径、何种渠道到处传递,加之应急处理本身具有时间的紧迫性,一个不起眼的误导性、错误性信息都有可能导致决策的重大偏离,从而带来更大的灾难。在此阶段,权威信息的公告是由政府,这些权威信息导向着社会的参与度及价值选择,避免网络谣言、人言讹传等不正常的消息散布。所以,一套高效的情报收集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信息收集、传递、处理、识别、汇报和的制度,会丰富有序地让社会公众准确且快速地了解和把握危机信息及解决进度。现在全国大部分城市紧急情况发生时,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会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向所在城市公民发出预警或报警信息,通知灾情类别和等级,但此类预警提醒往往仅限于简单的大风寒潮气象警报、天气灾害和重大地质灾害(暴雨、地震等)。供水应急突发事件的公众预警和信息几乎没有。此外,现在的互联网大媒体时代,公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改变,政府的应急危机信息依旧偏重于传统的电视、短信以及滞后与消息无法及时互动的报纸、刊物;传播媒介不灵活且局限性强,造成预警及危机处理的传播速度及广度非常有限。政府应该重新衡量新时代下预警机制传播媒介的选择。
3.3建立公共危机应急指挥程序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位于先导地位的理应是风险评估;而风险评估应当设立在做应急预案之前。要先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预测风险,再根据风险的顺序确定相关配套方法及资源。目前,风险评估体系很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转换成实际工作成果的后期开展并未着手。再者,通过数据分析出来的结论最后不一定能成为危机决策的最终依据,最终决策往往要依靠决策层人员的指挥和判断。层层级级的上报请示、等待领导批示的程序,对很多突发事故的解决造成了滞后,耽误了危机的最佳解决时机,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统一、高效的公共危机应急指挥相应程序。
4结语
危机管理应急预案范文5
由于我国关于图书馆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尤其在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缺陷。
(一)应急管理的教育意识淡薄
危机意识是应急管理的起点,也是建立危机预防培训机制的基本前提。在我国,不论是政府官员、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是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还很淡薄。根据网上初步调查,我国只有极少数图书馆制定了防灾应急预案。如首都师范大学于2004年11月制定的《图书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新疆财经学院图书馆灭火应急疏散预案》等。但这些预案的规定都过于简单化,缺乏可操作性,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难情况少有预见,没有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可见,这样的预案根本无法实施应急教育,应急教育普遍被淡化了。这样的预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然会使防灾救灾工作大打折扣,容易在危机出现时导致措施无力,从而造成很多机会丧失,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应急管理的教育常设机构缺乏
一直以来,图书馆应对危机的通常做法是当危机来临并造成一定的灾难后,决策机关紧急宣布成立一个临时性机构,选派得力干部依托有关职能部门组成救灾办公室、抗灾指挥部等,风风火火地紧抓一阵子,待危机过后就撤销解散,人员各自回归原单位,以后再遇到大的危机事件,就如法再次炮制一遍,循环往复,但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常设的综合性公共危机管理组织。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的缺失,造成图书馆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战略性和延续性,因而也往往无法为图书馆长期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经验指导[2]。
(三)应急处理的基本常识、技能缺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掌握必要的应对危机的技能是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财产损失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图书馆馆员应对危机的技能却十分有限,许多人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常识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在危机状态下如何正确地实施自救和疏散读者,并及时抢救宝贵文献资料了。实施应急教育,必须要以科学的教材作为支撑。我国目前可供使用的公共危机教育教材十分稀少,而且内容大多过时、陈旧,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如,防火教育,只告诉人们遇到浓烟时,要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以避免烟雾侵害。其实现代建筑大部分都使用了化学合成的建筑材料,如果遇火燃烧,会释放出有毒气体,仅靠湿毛巾是挡不住毒气的,最可行的办法是使用防毒口罩,并且提前确认安全出口[3]。此外,不论是在教育部门还是在行政机构,目前我国几乎没有专门负责应急教育的部门,专业的公共危机教育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使图书馆馆员的应急教育显得更加棘手而又重要。
二、完善图书馆应急教育培训的建议
突发事件的显著特点是事发突然、破坏力极强。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极易对图书馆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增强防范意识,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已引起很多图书馆的重视,但仅靠应急预案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反应迅速、指挥得力、全馆一盘棋,需要加强应急教育培训作后盾和保障。
(一)设立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
应急管理在现代图书馆是一项长期而急迫的工作,应从制度上成立对突发性事件进行预测、监控和训练的机构。该部门的职责在于:一是建立、健全统一的突发事件管理指挥系统,对图书馆应急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物资、救援行动及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作出具体安排,变被动性应付危机为主动性反危机;二是编制图书馆应急预案。针对有可能对图书馆造成威胁的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应急方案;三是建立应急管理教育和训练系统,对广大图书馆馆员和读者进行应急管理教育和危机应对模拟训练,增强应对危机和自我保护能力;四是修订绩效考评体系,在制度上为工作人员有效的应急管理业绩和处理危机的培训成绩提供正向激励。
(二)树立科学的危机教育培训理念
要树立正确的危机教育培训理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领导高度重视。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工作,除国家立法,有关主管部门规定之外,领导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从思想上重视应急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从行动上进行落实。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事实证明,只有领导层真正重视了这项工作,才能促使这项工作不流于形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发生突发事件时才能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第二,积极开展危机教育。通过危机意识教育、危机防范教育、危机处理教育、危机案例教育等多种方法来帮助馆员树立危机意识,掌握危机管理技能,使馆员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培训
从大量的突发事件案例来看,由于我国图书馆馆员及广大读者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以至于一些原本可以避免或减少的伤害反而扩大,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实证明,如果每位馆员及读者本身拥有自救和施救能力,就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我们要大力培养求助、求生、自救以及施救技能,为从容应对各种危机创造条件。
1•学习应急预案
编制完善、适用的图书馆防灾应急预案公布后,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图书馆员工认真学习,要让应急预案从文件柜中走出来,不仅要走进大家的文件夹,更要走进全体工作人员的头脑中、意识里。要利用各种形式和宣传手段,普及防灾知识和应急预案。例如在馆内醒目位置悬挂警示指示标牌,张贴清晰简单的馆内平面图;在图书馆网站的首页醒目位置公布图书馆应急预案,让读者可随时查看。这都是简单可行、收效显著的方法。
2•开展案例教育
为了使大家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可选择一些公共场所的突发事例和历史事件进行案例教育。对于图书馆来说,公共场所以及图书馆领域曾经发生过的每一次事件,都是前车之鉴,一定要深刻反思并引以为戒。比如2007年7月,云南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自动灭火设备发生异常,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突然喷发,十多名读者和二十多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出现中毒症状[4]。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突发事件的发生,而一旦出现此类事件如何进行妥当的处置,不仅要进行讨论学习,还要请专业人员辅导,从而寻找最佳处理方案,为此类事故的处理提供解决的依据。
3•应急手段培训
要开展各种应急措施和应对能力的学习与培训,使大家掌握一些处理应急事件的常识和方法。每个馆员都要熟悉馆舍布局,电源控制地点,安全疏散的设施、渠道、顺序、方法等;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及时报警,及时疏散读者;还要掌握一些逃生自救的原则和手段,如电器电路的切断、外伤急救的包扎止血、人工急救、消毒隔离和消防器材、化学药品的使用方法等等。仅在馆内进行学习还是不够的,还要走出去,到专业的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如2000年11月,全国第一家消防防灾教育馆———湖南消防防灾教育馆正式开馆。整个教育馆通过实物展览、现场演示、亲身体验等参观模拟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实,使消防宣传教育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5]。到这类专业的教育机构学习,会学习到更加全面的防灾知识,弥补馆内学习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4•应急素质教育
要在馆内开展应急素质教育。面对突发事件,惊慌失措或盲目指挥,只能导致局面更加混乱,后果更加严重。训练有素、有预案可循的员工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措施得当,从而降低损失、减少伤亡。要教育党团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教育全体员工发扬团队精神,同舟共济,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危机管理应急预案范文6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徐一峰
不久前,78岁的张老送走了相伴50多年的妻子。原先每天去公园遛弯、打拳的他,天天把自己锁在屋里。老伙伴们放心不下,经常来探望。老张话也不多,总推说“不想提伤心事”。偶尔,他才轻声低语两句:“每天活着都是受罪,哪儿有资格出去玩呢?真想随她一起去了。”
随着年龄增长,不幸总会不期而至。短时间看,不去触及这些伤心事,好像能保护情绪。可长期看来,就无异于把悲伤“慢性化”。一旦遇到熟悉的事,就容易触景生情,引起自责、内疚等情绪,接着还可能诱发自我怀疑和否定。尤其对老人来说,回避坏消息,或把悲伤装在心里,就难以找到情感出口,更无法开始新的生活。
因此,遇到伤心事后,首先,老人不能封闭自己、孤立离群,最好能确保和子女、亲朋住在一起。同时,要适当和别人谈论这件事。把“不幸”说出来,等于是在不断提醒自己,这事已经发生、过去了,现在的“我”是安全的。其次,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照常和老伙伴一起打太极拳,逐渐消除紧张和焦虑。最后,父母遇到难事,晚辈不要劝他忍着、别哭。痛哭也是一剂良药,只有把伤心充分地表达出来,才能腾出空间容纳快乐。儿女还可以邀请父母一起购物、照料孩子等,帮老人转移注意力。必要时,也可以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心理与疾病――情绪对冠心病的影响
文/井彦华
冠心病,中医称为真心痛。《黄帝内经》将此种痛作了形象的描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与心绞痛的特征是相一致的。
古代医学认为,经常忧思恼怒的人,易发生真心痛。现代医学也认为,人的脾气、性格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中医观察到,经常忧思恼怒的人,不但容易产生真心痛而且容易引起猝死。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出现心肌梗死的人,其情绪比一般人更容易焦虑、压抑、愤怒。美国心脏专家对117名心律紊乱和早搏患者的病因作了调查,结果发现,由急性情绪紊乱引发的占25名;由情绪低落或发怒引发的占17名;其他病人则表现为沮丧、忧愁、悲伤、焦虑或紧张。而病人之所以出现心跳不规则,脉律不整,常因患有冠心病的缘故。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硬化,是产生冠心病的直接原因,血中胆固醇增高又是造成冠状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而情绪紧张对胆固醇的增高有明显的影响。
越老越怕死的心理原因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年龄越大越害怕死亡。惧怕死亡是一种本能,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例如动物不了解火的特性,因此本能地会惧怕火,而这种对火的恐惧有助于它们逃离森林火灾。同样,当一个从来没见过相机的人面对闪光灯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退缩,尽管闪光灯是无害的,但这种千百万年保留下来的本能还是在起着作用。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对老年人来说,距离死亡比年轻人要近得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恐惧,自然也比年轻人要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