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 VIPC抢救程序; 创伤性休克; 护理干预
创伤性休克是指在严重创伤刺激和器官组织损伤下,通过神经-血管反射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以及由此引发的组织器官灌流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造成患者临床死亡的主要原因[1-2]。采取科学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是保证抢救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保障。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采用VIPC抢救程序对16例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并完成6个月随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急诊治疗的创伤性休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4~75岁,平均(42.5±15.7)岁。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入组标准:(1)年龄14~75岁;(2)创伤后第一时间就诊,无时间延误;(3)创伤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4)知情同意,患者(家属)同意研究方案。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4岁或者>75岁;(2)时间延误,错过抢救时机者;(3)合并原发性重要脏器功能衰竭;(4)中断治疗和随访者。本研究实验目的、实施过程均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两组患者受伤程度、部位,合并症情况、受伤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观察16例患者均按照VICP抢救程序进行护理干预:(1)保持呼吸通畅:首先排查患者呼吸道,排除呼吸道阻塞情况。对存在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及时排查阻塞原因,清楚异物、血凝块、痰液等,使患者呼吸道恢复通畅。同时给予吸氧,对存在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呼吸支持治疗。氧流量维持在4~6 L/min。(2)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路,协助医师迅速给药,扩血容量。为临床抢救争取时间。配血结果出来后,迅速备血、输血。(3)心脏功能监测。对患者心泵功能等重要指标实施严密监护,掌握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尿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随时调整用药方案。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4)控制出血。在及时对显在出血点进行止血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查,及时排除潜在出血。遗漏潜在出血点,忽视潜在出血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是导致创伤性休克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初步控制显在出血的基础上,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仔细检查,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就干预24 h后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中心静脉压(CVP)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28 d病死率、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干预24 h后两组PaO2、PaCO2、CVP变化情况比较 经过24 h急救干预和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PaO2、CVP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28 d
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先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是急诊科最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致死率高。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临床急救效果,避免延误病情的关键措施。制定完善的护理配合方案,并针对不同患者病情灵活应用是提高急救护理效率,提高护理配合质量的有效方法。APACHEⅡ是评价危及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常量表,对预测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3-4]。因此本研究在未影响急救措施实施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一定护理干预。VIPC急救护理程序按照轻重缓急顺序将急救护理措施有机整合在一起,具有良好的实操性,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和适应后,护士均能熟练掌握,有效运用到临床急救护理中。有效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最大限度保证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安全,为临床急救争取宝贵时间,改善患者预后[5-6]。姚彩燕等[7]的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中,恢复心泵功能是强求成功的关键部分,这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中进行积极止血和扩容,保证重要脏器血液供应是相同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积极的抢救工作,分清先后主次,在保证患者生存率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急救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键[8-10]。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PaO2、CVP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VIPC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效率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护理措施的整合,可有效节省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霜.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1):3576.
[2]朱学云,魏桃英,卢虹,等.C-反应蛋白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危急重症医学,2006,18(9):564-565.
[3]刘新平,谢虹,陶方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对ICU创伤患者病情评价和预后预测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1,39(19):25-28.
[4]刘学敏,王金幸.4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6):103.
[5]顾松涛,周江帆,杨明东.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救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19-20.
[6]欧阳其适,陈春香,叶巧如.VIPC抢救程序在ICU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2013,19(6):68-69.
[7]姚彩燕,吴卫娟,李素婷,等.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14-115.
[8]王钦.外伤性脾破裂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28-129.
[9]陈见欢.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76-77.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 情景急救模拟; 急诊科; 护士; 培训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75
情景模拟训练是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要求操作者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一系列操作,从中锻炼和提高工作人员多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1]。急诊科室是一个综合的科室,是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科的工作可以说是医院总体的缩影,直接反映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2]。为了提高急诊专科护士的急救能力,本院急诊科从2010年开始,采用情景模拟训练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8名,均为女性,年龄19~42岁,3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10名护士,其中本科2名,大专14名,中专2名。
1.2 方法
1.2.1 设计急救模拟演练方案 (1)成立一个演练小组,有急诊科护理部主任及副主任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组员由护士组成。负责拟定急救模拟演变方案、人员角色分配及对演练结果进行考核评价。(2)模拟演练方案,选取急诊常见的危重症,如心脏猝死、过敏性休克、颅脑外伤、创伤性休克病例,采取正确的急救抢救措施,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正确的向上级汇报,正确留取患者标本送检,做好护理记录,使用规范性温和的语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
1.2.2 情景设置 模拟急救演练的时间选择治疗和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时间,如节假日前、大型活动前等某个工作量小的时间段。急救演练内容上选择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心脏猝死,过敏性休克,颅脑外伤、创伤性休克病例,由护士轮流扮演患者及家属的角色。
1.2.2.1 心脏猝死 接到急救电话,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迎接到患者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开放外周静脉通路,做好标本的采取送检,同时备齐抢救药品、除颤机、呼吸机等。行CPR术,开放气道,清除患者口鼻分泌物,防止发生窒息,除颤前应注意保护患者的皮肤,放电前嘱患者拿掉身上佩戴的金属物品,防止发生电击伤。妥善固定好建立的静脉通道,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输注,心肺复苏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做好病情和护理记录。
1.2.2.2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接到急救电话,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患者因注射过青霉素,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等症状,主管护士应立即将患者放到抢救车,配合医生的抢救工作,皮下注射1 mg肾上腺素,患者取平卧位,呼唤患者,确诊患者心跳、呼吸骤停,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开放静脉通路,应用地塞米松,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并向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1.2.2.3 颅脑外伤 首先了解患者的致伤原因、受伤情况、伤后时间,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给予患者平卧位或头高15~30°卧位,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和舌后坠及呕吐物阻塞气道,防止发生窒息。清除口鼻分泌物和呕吐物,吸痰动作要轻,给予低流量吸氧,协助医生对患者头部出血部位进行加压包扎,若患者神志不清,呼吸困难,不要拍击和摇晃昏迷的患者,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神志、瞳孔出现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做好病情和护理记录。
1.2.2.4 创伤性休克 接收到患者后,应立即将患者送至抢救室,采取平卧位,上身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要彻底清除患者口腔、呼吸道内的血块、分泌物等,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患者口腔内放置口咽通气管。为了防止缺陷加重休克,给予患者行鼻导管或面罩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应达到40%~50%,呼吸严重困难或呼吸衰竭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用人工呼吸相辅助呼吸。严重休克者,早期行静脉切开并测量中心静脉压,做好早、快、足的输液。患者在CVP检测下进行,防止急性肺水肿。行常规的采集血液标本,及时送检。在抢救过程中协助医生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和清创,每隔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并记录,直到血压稳定后,可减少测量次数。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意识表情、脉搏快慢强弱及呼吸频率的变化,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有效的处理。准确记录患者每小时的尿量、颜色及比重,随时检查患者各种管道的通畅。对于低体温的患者进行保温措施,热使用水袋,低温电热毯等,做好患者病情和护理记录。
2 结果
演练结束后对所有参加演练的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使培训护士身临其中,寓教于乐,在有经历感的环境中,更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急诊护士的抢救配合能力,尤其是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
3 讨论
3.1 能提高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情景急救模拟演练打方破了以理论讲解和单项急救技能的传统培训法[3]。而情景模拟演练具有仿真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将多项急救技能融合到抢救过程中,需要护士反应迅速,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积极落实抢救措施,做好病情和抢救措施的记录。通过演练过程可以使护士意识到抢救步骤和抢救记录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抢救过程中做到物品齐全、条理清晰,合理安排各项操作,有文献报道,通过模拟急救演练能有效地加深护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应变反应能力[4]。
3.2 能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助 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可以考察到护士对护理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会使低年资护士认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刺激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知识技能水平[5-6]。在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和暴露一些不足,通过演练可以提高护士的应变反应能力,补充和完善一些隐性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后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策略。通过模拟演练,使护士亲身体会到在抢救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协助能力和默契[7]。
3.3 能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 通过进行情景急救模拟演练,护士能身临其境的经历抢救,在这种真实感的临床实践中,能使护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操作正确敏捷,从而培养和锻炼了护士稳、准、快,避免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紧张、忙乱的现象[8]。在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中,护士轮流扮演患者及家属的角色,能使她们亲身体会和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情。由于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中低年资护士比例较大,工作经验少,沟通技巧差,通过演练能明显提高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加强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9-11]。
3.4 情景急救模拟演练是一个有效的培训方式 情景急救模拟是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在设置的情景中进行急救的各种技术操作及处理事情的方法。根据实战情况进行的仿真模拟演练,将工作的真实场景重现,通过角色扮演很容易将学到的技巧和经验应用其中。通过让护士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抢救职责,可以让护士全方面的体会到抢救的全过程,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考虑全面,做到尽职尽责[12-13]。对于低年资护士,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急救抢救的经验欠缺,在临床上发生突发事件,往往缺乏相对的应对能力,很容易引起护理缺陷。本研究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使培训护士身临其中,在有经历感的环境中,更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急诊护士的抢救配合能力,尤其是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
总之,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在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很有效果,明显提高了护士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使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莉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1A):2898-2899.
[2]黄桂香,彭细果.浅谈急诊科护理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7):170.
[3]严秀芳.应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4):79-80.
[4]孙君红.情景模拟带教在急诊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体会[J].现代护理,2010,7(33):68-69.
[5]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2,(4):171-172.
[6]李艳,李银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162-163.
[7]郭建琳,郭建勋.急诊情景模拟演练在急诊团队配合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633-634.
[8]李士荣.急诊科年轻护理心理压力的因素分析及心理疏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332-333.
[9]李强,丁永献,李素贞,等.浅谈急诊科护患沟通的障碍及技巧[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61-62.
[10]徐海燕.急诊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4(1):51-52.
[11]杨莘,王祥,邵文丽,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12]魏志明,王群.病例模拟教学法在急救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8(1):809.
[13]宋岩.浅谈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和业务能力[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67-268.
(收稿日期:2012-11-14) (本文编辑:连胜利)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3
应急救护比赛策划书【1】
活动名称:凯里学院理学院"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会
活动时间:xx年9月17日 8:00--17:30
活动地点:31205教室
策划主办单位:凯里学院理学院
承办单位: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合作单位:贵州省"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指导中心、
邀请嘉宾:贵州省"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指导中心
黔东南站站长 李昌仁
理学院党 熊正文副教授
理学院副院长 董秀红教授
培训师:龙京华老师、龚连俊老师、余松涛驾驶员
参加对象:理学院xx级全体新生
活动宣传:
1、平面宣传,横幅、海报
横幅2条(分别挂在校门口,3号教学楼)
2、媒体宣传:黔东南 记者
凯里学院大学生通讯社记者
理学院团总支宣传部 学生会记者站
活动目的:
现代社会中,人类交往日益频繁,活动空间日益扩大,生活方式日益丰富。然而,意外伤害事故也因此而更为频繁地发生,据统计,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造成的损伤、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和暴力行为,受伤需治疗的人数为上述人数的100-500倍,其中约有200万名受害者是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或救护不当而造成永久性的残疾或死亡。
"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及时正确的事故现场抢救,除了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外还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在大多数情况下,受伤者的伤情恢复程度以及能否成活,往往取决于现场及时的抢救。有专家认为,及时、正确的现场急救处理比后期在医院治疗更为重要。
为能利用科技进步成果,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生产、生活环境下发生的危急症、意外伤害,向"第一目击者"的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其掌握先进、正确的基本救护理念和技能,以便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争取"救命的黄金时刻"。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为健康成长、安全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活动内容:
救护新概念、人体解剖概述、现场心肺复苏术(cpr)、创伤救护(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等)、常见急症及意外伤害的急救处理、重大交通事故现场的急救处理、火灾事故现场的急救处理、触电事故的急救处理、溺水事故的急救处理、地震逃离等。
活动流程:
一、活动启动仪式
由主持人开场白介绍参加此次培训活动的领导及嘉宾,并介绍参加培训的必要性。
二、领导发言
1、邀请贵州省"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指导中心黔东南站站长李昌仁讲话;
2、我院党总书记熊正文讲话;
3、副院长董秀红讲话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三、培训活动正式开始
有三位老师分别上课。
具体安排:
1、由理学院学生会文娱部安置话筒设备;
2、由理学院团总支组织部、宣传部、记者站布置会场;
3、由助理班主任维持会场纪律;
4、由学生会主席团提供后勤服务;
5、由团荆涛老师、副书记王顺意负责接待;
6、由荆涛老师负责餐饮工作
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方案【2】
为进一步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突发事件所致伤亡,树立友爱互助的社会风尚,根据省红十字会《关于实施市20XX年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项目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20XX年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如下:
一、培训任务
全镇初级救护员培训50人,普及性救护培训500人。
二、培训对象
本镇区域内的学校师生、社区居民、重点行业相关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各类志愿者等。
三、培训时间
2014年5—6月。
四、培训内容
初级救护培训参训人员须完成中国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培训教学大纲规定的救护课程并经考核合格后,由市红十字会发放《初级救护培训合格证》,成为初级救护员。普及性救护培训为知识讲座和技能操作,使受训者掌握基本救护知识和技能,不发证。
五、项目进度
第一阶段(4月):动员阶段。
第二阶段(5月):全面推进阶段。镇红十字会统筹安排,全面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第三阶段(6月):总结阶段。镇红十字会全面总结今年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项目实施情况,并将完成情况上报。
六、组织保障
镇成立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在镇红十字会内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市卫生局负责为培训工作提供师资和技术支持。镇政府组织人员参加普及性救护培训,并提供培训场地。镇区各学校组织辖区内学校师生、校车驾驶员参加培训。各村(居)负责组织本辖区内村居民等参加应急救护知识培训。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4
一、目标任务
通过培训,使高危行业企业班组长掌握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要求,具备与其岗位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综合管理技能;能够有效组织班组安全活动,具备组织班组开展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至2021年底,全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班组长完成安全技能提升专项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或接受相关专业中职及以上学历教育的人员比例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二、培训内容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和标准规范;
2.班组长安全生产职责、权力和义务;
3.班组长现场安全管理,包括安全观察与沟通、作业设备安全使用与管理、现场危险作业安全管理、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等;
4.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包括作业环境风险辨识与评估、风险管控措施制定与落实、作业环境风险警示报告、隐患排查与闭环管理等;
5.事故应急处置,包括现场处置方案编制与演练、事故应急处置中班组长职责、应急救援器材使用训练及自救、互救与创伤急救等;
6.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包括企业班组安全文化常见载体与形式、班组长在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7.高危企业典型事故案例及班组长安全职责分析;
8、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及其安全技术要求。
三、实施主体及考核方式
班组长安全技能提升专项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区应急管理局负责除中央在凉及市属高危企业以外的高危企业的班组长安全技能专项培训。有安全生产培训条件的高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本企业班组长安全技能提升专项培训,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培训条件的高危行业企业,可委托安全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等实施。班组长安全技能提升专项培训完成后,采取理论考试(闭卷)方式进行考核,考试采用百分制,80分及以上为合格。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办公室、局属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安排专人负责摸清辖区内高危企业班组长底数,研究制定本行业高危企业班组长培训方案。高危企业是实施班组长安全技能提升专项培训的实体,要结合实际制定本企业班组长专项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培训内容、目标进度和保障措施,确保班组长专项培训落到实处。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5
【摘要】总结急诊绿色通道救治急诊重症无名氏患者的处理措施,包括畅通急救生命绿色通道,完善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启动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制定并执行绿色通道病人护理管理方案,在救治过程中体会到加强急诊科医护人员急救技能的训练,提高急危重无名氏患者救治工作效率。
【关键字】绿色通道 重症 无名氏 护理体会
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复杂,时间最紧迫,突发事件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而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交通事业不断发展,且城市流动人员增加,医院急诊科接诊无名氏(无家属、无身份、无经济来源)患者越来越多,为了使他们得到更好地救治,为了提高无名氏病人在急诊室中的抢救成功率,我院急诊科根据病情需要,对无名氏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以争取抢救时间,避免因为中间环节延误救治,从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率。笔者对我科2007年1月~2012年9月接诊的无名氏患者178例进行总结处理对策及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78例患者中,男128例,女50例,年龄8~82岁。疾病分类:车祸外伤71例,脑血管意外22例,昏迷26例,农药中毒16例,酒精中毒20例,吸毒6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安眠药中毒4例,其他7例。转归:住院120例,离院52例,死亡6例。最终找到家属148例。所有急诊无名氏患者的在救治及护送转运途中,无医疗纠纷和护理纠纷的发生。
2处理对策:2.1畅通急救生命绿色通道,完善治疗前的准备工作由于群众报警,110所送来的危重患者均为无名氏,大部分意识不清,治疗护理均无家属照顾,接诊护士要准确详细记录并交班。清理患者随身携带物品,以便找到证明其身份之证据,并将其物品妥善保管,并建立清单,详细填写物品的名称,如手机、电话本等,并由医生护士两人核对签字后交护士长保管。
2.2启动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医院保卫科、医务处,接诊后应立即报告院保卫科,以便联系患者家属及派出所,由于该类患者50%以上是外地人,因此应及时寻找家属。报告保卫科的同时通知医务处,报告总值班,因无名氏危重患者要做CT摄片、实验室检查等,设立急诊抢救收费专用章,急救护士填写欠款通知单一式三份,经总值班批准先给予抢救检查手术住院后补交费用。辅助科如药房、放射科、检验科、血库等,只要看到收费处盖急诊章的检查单都可以见章发药、优先检查、供给血制品,使抢救工作能顺利进行。做好协调工作,特别是病情重需要住院手术时,医务处值班人员立即决定收入院抢救手术治疗。急救生命绿色通道一路畅通,为抢救生命争取宝时间 。
2.3 制定并执行绿色通道病人护理管理方案无名氏病人所有的辅助检查及住院、手术由急诊科护士(必要时还有医生)和护工护送,途中携带好相关的急救物品如简易呼吸气囊、除颤仪等以及药品以备病情变化时迅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急诊护士将患者的具体情况登记在绿色通道卡上,在急诊科抢救、治疗、用药、检查等在医生开启的申请单、处方上盖“绿色通道专用章”在收费处办理手续后到相关科室检查,各科室见盖有此章的辅助检查会优先检查并在30分钟内出具检查报告,血库及时提供急救用血,麻醉科及时提供手术平台[1]。需办理住院的通知总值班在住院通知单上盖“绿色通道专用章”住院部会及时给予办理手续。
3护理体会:⑴学习绿色通道制度,增强绿色通道急救意识, 110送来或120接回的患者大多是神志不清的重症患者,很多是倒在路边或垃圾堆边,全身脏臭,这要求急诊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急患者所急,救命第一,通过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机会学习绿色通道制度,对特殊的危重无名氏患者制订详细的急救治疗及护理措施,保障无名氏患者生命安全第一,确保了通道的畅通。
⑵防患医疗护理纠纷,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和护理记录:对于昏迷的患者,在积极抢救生命的同时,要认真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记录,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预防褥疮,防止护理纠纷的发生。同时在抢救记录单上特别记录,患者到诊时问、病因、医生到诊时问、处理完毕时间、转归时间、送辅助检查科室时问、回急诊时间、死亡时间、尸体处置,时间及处置费用等项目,在栏目最后均有抢救医生、护士签名。抢救工作结束后,核对记录,医护人员均以临时记录为依据,认真填写抢救记录,避免各种记录之间出现差异,同时也防止疏忽、遗漏,同时注重护理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防患医疗护理纠纷。
⑶加强急诊科医护人员急救技能的训练,提高急危重无名氏患者救治工作效率。时间就是生命。但是目前国内创伤救治模式还处在多科会诊,分科诊治的落后局面,常延误急救“黄金时间”,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启用绿色通道后能显著缩短救治时间,保证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2]。开辟绿色通道的目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减少转运、治疗、护理过程的时间浪费,提高对无名氏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这就要求急诊科护士熟练掌握急救物品的放置、用途等。同时加强心肺脑复苏术、及其他救治技能的培训,实行抢救护理程序化,医护、护护配合要到位,分工细致而又相互协作。
医院为危急重症无名氏病人提供的快速、高效绿色通道是服务系统,只要接诊的危重患者在第一时间确定是无名氏,即可进入绿色通道,启动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先行抢救、检查、化验及用药,以便争分夺秒地进行急诊抢救,从而使无名氏病人在最短的有效时间内得到及时治疗,降低病死率。同时,制定绿色通道病人护理管理方案,在绿色通道规范化中护理工作也非常关键,急诊护士在无名氏患者的抢救中做到迅速评估,准确分类;密切观察,按需处理;及时联系,安全转运[3]。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绿色通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建红,陈建洪,黄荔红,等.急救绿色通道专用章的临床应用[J]护理杂志,2007,2(24):95.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多发伤 急救 治疗
中图分类号:R60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002-03
Emergency treatment of multiple trauma
LIAO Wei
(Shuangliu County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Shuangliu 61021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 for emergency treatment of standard treatment for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trauma, shorten the uncertainty of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receive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improvement is the key.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06 ----- December 2009 were treated for severe multiple trauma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green channel group, analysis of the two groups in age, injury mechanism, ISS score, hospital part of the treatment time and mortality.Resylts The green channel group 132 cases, 6 died, mortality rate was 4.55%, treatment success rate of 95.45%; the control group died in five cases of 46 cases, mortality was 10.7%, treatment success rate of 89.3%. Conclusion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ocess, unity of command, standard operation, surgeons on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mposition of multiple injuries first aid team developed a multi-hospital trauma emergency treatment norms, can reduce the hospital treatment time and mortality.
【Key words】 multiple trauma first-aid treatment
严重多发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伤残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和社会问题。速度是多发伤救治的灵魂,如何缩短多发伤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多发伤患者的院内紧急救治在国内尚无规范和标准可循,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强化管理、制定流程、统一指挥、规范操作,基于多学科外科医师组成的多发伤急救团队制定了多发伤院内紧急救治规范,本文总结该规范应用几年来的效果、经验。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78例。其中2007年7月~2009年12月符合“我院制定的院内紧急救治规范”的多发伤患者132例作为绿色通道组,男性85例,女性47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83例(62.88%),工程事故及坠落伤28例(21.21%),刀刺伤16例(12.12%),火器伤5例(3.79%)。伤后致入院时间8分钟~24小时;损伤2个解剖部位(AIS2005)76例,3个部位损伤39例,3个以上解剖部位损伤17例;平均院前指数评分(PHI)4.25分,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2006年1月~2007年6月间急诊救治的多发伤(ISS≥16)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14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8例(60.87%),工程事故及坠落伤10例(21.74%),刀刺伤5例(10.87%),火器伤3例(6.52%)。伤后致入院时间5分钟~36小时;平均院前指数评分(PHI)3.89分。
2 院内紧急救治规范
我院创伤专科医院包括急诊科、创伤外科、ICU,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创伤急救医疗资源构建院内紧急救治规范,包括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放射影像科和检验科,
由创伤专科医院统一管理,以副高职称以上创伤外科人员为总协调人,24小时值班,遇严重多发伤患者急诊外科医师按CRASH PLAN程序系统(C=circulation循环,R=respiratory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e脊柱,H=head头颅,P=pelvis骨盆,L=limbs四肢,A=arteries and veins动静脉,N=nerves神经)紧急评估伤情,以下患者采用院内紧急救治规范(启动绿色通道):(1)难以控制的外出血;(2)钝性伤,PHI≥4;(3)胸腹穿透伤。随即通知总协调人、创伤外科、麻醉科等,在5分钟内到达患者身旁,需要时陪同患者行影像学检查,准备手术室等。按照统一的规范完成输液、血、标本留取、知情同意书签署、影像学检查、配血等,努力缩短各环节通过时间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要求患者入院至手术室时间不超过30分钟。
根据多发伤患者的伤情、受伤类型,结合各种生理参数、所行手术的复杂程度、手术时间及患者的耐受情况等,决定是否行损害控制手术(分阶段治疗的外科策略)。ICU医师在手术中介入,术后均送ICU进行积极复苏、脏器功能支持和监护治疗等,在ICU期间视情况行确定性手术等外科操作,病情平稳后转创伤外科病房。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在院内各环节的时间作为质量控制的依据。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预后,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
3 结果
绿色通道组132例中,死亡6例,死亡率为4.55%,救治成功率95.45%;对照组46例中死亡5例,死亡率为10.7%,救治成功率89.3%,按照院内紧急救治规范的绿色通道组在急诊科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4 讨论
多发伤救治涉及多专业、多学科的协作与配合,这与现代医学的专科化、专病化趋势有明显的矛盾。国内大多数医院多采用分诊分科式救治模式,即遇多发伤涉及其他学科损伤时,请相关学科会诊解决,专科救治水平较高,但存在救治时效性差、对非本科损伤重视不够、相互间推诿病人等弊端,不能满足患者的快速通过要求。如何在多发伤院内紧急救治时规范、科学地救治,我们认为应强调构建良好的院内救治平台,有一支由多专业和多学科组成的专业创伤急救队伍,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从急诊科开始直至ICU,在紧急复苏、术前准备、手术治疗、ICU监护及再手术等整个治疗过程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保证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前的“零通过时间”和救治的“黄金时间”,达到科学、规范救治的目标。
4.1 构建符合多发伤救治客观规律的救治平台
国内多发伤急救没有固定、统一的运行模式,国外多发伤急救模式也各有优缺点,但公认创伤专业化从整体上对严重多发伤的诊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无集中收治创伤病人的医疗单元,在多发伤患者院内紧急救治中,不仅需要跨专业、跨学科配合,也需要医疗行政部门的协调,共同搭建院内严重创伤急救平台,保证救治工作的有序、规范化进行,保证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治疗。近20年来多发伤患者的院内救治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由多学科外科医师组成的团队全程负责其救治全过程逐渐成为共识。我们认为,应从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管采取何种救治模式,应达到挽救患者的生命,最大限度地恢复生理功能为目的。本组资料显示,按照“院内紧急救治规范”的一体化管理救治模式,大大缩短了确定性治疗前的准备时间,保证了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的“黄金时间”,提高了救治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我们认为,构建符合多发伤救治客观规律的救治平台,能明显缩短多发伤病人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病人得到专业化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多发伤患者死亡率;符合医学法律和伦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护伤者和医护人员的合法权利,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有利于增强医务人员急救意识,专业化急救队伍和创伤专业的人才培养。
4.2 以挽救生命为第一目标规范救治程序
严重多发伤患者第2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6~8小时以内,约占30%,主要死因为颅内血肿、血气胸、肝脾破裂及严重胸外伤引起的急性循环、呼吸衰竭。London等提出伤后1小时是挽救生命、减少致残的“黄金时间”,对严重创伤患者伤后30分钟内给予急救,则可多挽救18%~25%患者的生命。缩短院内术前时间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到达复苏终点,后者是确定性止血后积极、充分复苏的结果。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应根据情况在急诊科、手术室或ICU进行复苏,不能依赖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对伤情精确评估,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影像学检查。对于生命体征稳定者应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精确评估伤情,我们主要采用的是64层螺旋CT检查,然后直接送至手术室紧急手术。
在多发伤患者生理功能近耗竭的情况下,如果对病情的严重性缺乏认识,继续按常规进行外科Ⅰ期复杂手术,最终患者的全身病理生理必将转向不可逆损害,多发伤院内紧急救治应贯彻“损害控制”的外科处理策略。损害控制(damage control)策略是包括多发伤在内的严重创伤救治中一个极有实用价值的外科处理原则,在创伤后立即有效地处理各种原发损伤,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使患者安全度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然后再针对多发伤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避免由于体温不升、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互相促进而引起的不可逆的生理损伤,可以有效降低复杂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多数严重创伤病人可按常规手术完成处理,并不需要采取损害控制,只有在重病人生理潜能临近或达到极限时,才需要损害控制处理模式。对多发伤患者应果断根据医疗条件、患者的生理参数、创伤类型、创伤部位和手术时间等因素综合考 虑是否采取损害控制策略。
除以上策略外,为缩短院内术前时间,同时提高救治质量,我们还整合、优化了病危、麻醉、手术和输血知情同意书为“严重创伤紧急救治知情同意书”;建立严重创伤特殊供血机制,常备O型浓缩红细胞、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必要时直接输注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线医护人员的培训、每半年1次的质量分析和各环节工作细则的进一步合理化等有助于进一步落实本规范。我们建议,由多学科外科医师组成的团队全程负责多发伤患者的急诊复苏、紧急手术、ICU复苏、稳定后的确定性手术的整体化救治,应该是多发伤院内紧急救治的标准救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连阳.努力提高多发伤救治速度[J].中华创伤杂志 2007,23(4):241-243.
[2]张连阳.加强严重多发伤院内早期救治的质量控制[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8,2(12):1321-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