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1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aning of crisis management training for out-patient nursing. Methods: Choosed 280 cases from Nov. 2013 to Nov. 2014 as controlled group with routine nursing, and choosed 290 cases from Dec. 2014 to Dec. 2015 as study group with crisis management in nursing. Compared the effect of thes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led group (p
Key words: crisis management training, out-patient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02-02
门诊作为医院医疗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门,能够与患者产生直接性的联系,其所接待的患者较多且杂,在治疗时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1]。然而如今的门诊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却与当前的门诊护理需要极不相符,如何提高门诊部门的护理水平,提升护理满意,减少医疗纠纷,已成为现阶段门诊护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危机管理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管理理念,能够针对潜在危机制定出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从而将危机消除于萌芽中,亦有部分医疗机构将其应用于日常的门诊护理工作管理中去。此次研究特选取本院门诊部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所收治的280例患者及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290例患者为对象,以观察危机管理技巧培训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门诊部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所收治的28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照组,其中男171例,女109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44.1±11.8)岁。选取本院门诊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29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其中男167例,女123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2.7±12.3)岁。此两组在性别与年龄等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所收治的280例患者)以常规护理。自2014年12月起,对门诊护理人员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将危机管理应用于观察组(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290例患者)的门诊护理中。具体如下。
1.2.1危机管理技巧培训
自2014年12月起,组织门诊部护理人员参与危机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展开技巧培训,每周一次,每次时间以2h为宜,总培训时间为8周。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时应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包括理论知识在日常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各种医护纠纷的协调处理等,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总,从而提高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1.2.2危机信号采集
门诊护理人员在其日常护理实践中应注意收集患者不满事件,并将其汇总,经小组讨论以确定具体解决措施。由于门诊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较为频繁,因此可以将通过交流谈话来收集和听取患者的意见与建议,并将这些意见反馈在小组讨论上,另外亦可在门诊部的各区放置护理意见本或是为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评价卡,由专人负责收取,并在小组会上讨论。
1.2.3危机处理
护理工作应当以患者为重心,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其能够使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危机即工作缺陷及患者不满等。而对于已经发现的危机则应及时且正确的处理,以减少损失,不可互相推诿。对于事件当事人,应当遵循重防轻治的原则,惩罚并非主要目的,要注重今后该类事件的防治,同时要避免护理人员因惧怕惩罚而故意隐瞒危机事件的情况。对于护理中所潜藏的危机,应当以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以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包括十分满意、较为满意及不满意三种。总满意度=(十分满意+较为满意)/组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
2.结果
2.1患者投诉率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投诉项目以分诊错误、缺乏沟通、就诊程序繁杂、发药错误及不良反应等为主,在投诉率上,观察组远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门诊护理满意度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上远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门诊作为数患者首要就诊之选,护理人员每天都会接待很多来自社会各界不同层次的患者[2-3]。其中大部分都有尽快就医的期盼心理,同时门诊科室较多,患者疾病种类广泛; 因此护理人员既要根据患者病情安排就诊,又要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安抚,工作任务繁重[4]。此种情况下,通过危机管理,树立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掌握危机管理技巧,并应用到平常的护理中,以门诊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危机意识,在危机管理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正确处理患者的不满,从而使护理人员意识到正确处理患者不满事件的意义。各门诊区的负责人员应当对当周的患者不满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组织区域人员进行讨论,在确定具体处理措施后可将其推广于其他各区。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患者投诉率上远低于对照组,在门诊护理满意度上远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技巧培训对门诊护理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危机意识的引导培训,可有效提升其危机意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提高门诊护理满意度,可在门诊护理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露莹. 危机管理技巧培训在门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7):82-83.
[2]吴海燕. 危机管理技巧培训在门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健康必读旬刊, 2013, 12(8):246-246.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2
关键词:高职;培训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高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现状
自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了重点抓内涵建设,教学质量上。各高职院校在认真学习16号文件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大讨论以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从改革主题及趋势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加强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支撑点。其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最为集中,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也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
二、高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从更新教学理念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创新教学模式到课程体系设置,从完善教材建设到优化师资素质结构,从加强实训教学到实训基地建设,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尤其是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毋庸置疑,这些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不够完善,课程模块化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实践能力强的师资比较缺乏等等,其中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课堂教学仍还是“教—受”的模式占主导。这种教学模式大多依然注重的是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虽然有一定的互动,但实质还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许多教师习惯于从“精彩演讲”中获取成就感,试图用自己的思想主宰整个课堂。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仍然只是听众,而不是自主的学习者。这种教学模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和体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岗位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最终也就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朱熹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分。
三、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高职商务文秘专业培训式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高职教学改革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在以第三产业门类专业为重点的财经类院校中,培训式教学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培训式教学改革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岗位的能力,根据岗位能力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改革。下面以文秘专业为例探讨高职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培训式教学改革。
(一)文秘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对中小企业对文秘岗位能力要求的有关调查中,对文秘人才能力重视程度排名在前的是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办公设备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案策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独立性与责任心等,在这些能力要求中,既有文秘专业本身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又有跨专业职业转换所需要的职业拓展能力。
(二)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培训式教学改革
1、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和教学计划。首先,根据企业对文秘人才岗位能力的要求整合原来“三段式”的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置,每一模块围绕核心技能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并进行统一建设规划。比如文秘专业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可以构建人文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三大能力模块,每个大模块再根据需要设置二级模块,根据相应模块再进行课程的设置。比如根据对企业调查,认为秘书岗位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为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艺术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办公设备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案策划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力包括时间管理能力、办事能力、随机应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独立性与责任心等。根据这一二级模块再进行课程的设置,有些模块就是一门课程,有些模块可以由原来的多门课程整合而成。
其次,在明确能力模块之后,应根据模块进行教学计划的编制。以往的改革,往往只是在理论上课程体系模块化了,但并没有按照模块化进行实际教学计划的编制,仍然按照“三段式”安排教学。零零散散的课程安排往往使学生学完了一门课程,考试过后又都忘记了,学生得不到集中训练,能力培养也就没有落到实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失去了意义。因此,为强化学生岗位能力培养,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按照每一个教学模块集中于一个教学时段进行学习和实践。而且还要和国家有关职业技术认证时间紧密结合起来,学习之后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即完成了这一模块的学习。
2、开发适应课程模块化和教学培训化的系列教材。教材是组织教学最主要的依据,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进行教学改革必须要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改造。课程模块化需要将原来一些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要克服原有单门课程内容相近或有交叉的弊端,又要适应课程模块个性化的要求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材体例上,一般的教材往往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践教学,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培训式教学需要在教材编写体例上与惯用体例要有所区别,应按照模块专题进行编写,重案例,重资料、重信息,通过实践归纳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应用。通过引入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等环节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自主学习、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材内容分量不宜重,内容不要繁琐,但必须要突出重点。
3、加强校企合作,引入培训式特色教学。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连结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生命线。而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方法,引入培训式教学法是培养特色教学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通常意义上的培训是一种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演练、作业测评、结果交流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使企业或组织员工的职业能力、素养、智力等得到发展和提升的知识传递和技能传递行为。在这种培训课堂上,培训师所采用的一整套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活动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策略体系,就是培训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融合了讲授法、电教法、案例法、游戏法、情景模拟法、图示法、激励法、点将法等等教法。具有主题明确,教学内容实用,课堂吸引力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良好等优点,非常适合高职文科类专业模块化、专题化的教学。
毋庸置疑,培训式教学对老师在知识点的掌握、案例的搜集、表达的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用理论来构造体系,用经验来引起共鸣,用案例来模拟场景,用技巧来引导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的角色,同时还是主持人的角色。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是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水平较高、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培训机制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培训师,共同打造培训式教学这一特色教学模式。在培训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接受由企业提供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企业也由学校通过培训式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专业课程,都能紧贴岗位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的质量,适合了企业的需要。
4、加强实训室建设,为培训式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培训式教学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来巩固模块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一定的实训条件的支持。因此,必须加大对教学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积极争取学校经费投入,建立校内文秘专业实务实训中心。包括自动化办公实训室,会议接待实训室,商务洽谈实训室,商务礼仪实训室等等。模拟工作情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其次,加强与企业联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培训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5、建立适应培训教学的评价体系。课程模块化,教学培训化的教学实施过程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课程评价就不能按照原来的评价方式,教师要坚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采用专业特色明显的考核形式及多种层次的评价标准,要更注重在培训或模拟工作情境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评价,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考核内容来考察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从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监控。这种评价体系里,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自身、企业都是评价的参与者。只有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才能从根本上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责任感,真正为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全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实施培训式教学,是社会的需要,岗位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是应对快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种新的教学改革途径,也是促进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出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
[1] 廖波光,张慧敏.高职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基于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职类)报告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3
国内现状
2005年我国科技部了一个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其中指出安全研究在大西洋两岸极受重视,我国政府将安全研究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范维澄提出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决策、科学协调和处置,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都需要从科技角度提供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和人力资源的持续支持,这一点也是公共安全科技和教育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黄明解提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技支撑体系主要由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建设、应急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应急技术与管理标准化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建设、应急技术与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等四部分构成。刘彦伟提出构建高危行业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宏观构架包括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安全生产监管科技服务平台、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平台、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平台等四大平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普遍侧重于技术和应用,以及科技服务,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中涉及的科学意识、科技培训问题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事实上,危机管理中的科学意识、科技培训问题与技术应用、科技服务问题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要素实践分析
1公共危机典型案例分析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是产生公共危机事件的一个诱因,如科学技术的滥用和缺失,但是科学技术更是预防危机、应对危机的重要力量,因此,科技对公共危机管理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选取近年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比较公共危机事件在预防预测阶段、应急阶段以及恢复学习阶段中对科技的实践需求以及科技发挥的支撑作用。本文共搜集了16起公共危机事件,提炼出其中的科技因素,如表1所示。从中看出,科技管理方法、危机意识、经济发展方式、公共安全投入、科技研发、科技人才、科技装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培训、科技知识培训、检验检测技术体系、检测网络、监测信息传播、地方预案、安全标准、应急信息通报以及制度体系等是这些案例反映出的现实的科技需求。
2公共危机事件的科技因素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界定公共危机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第二类是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第三类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等。第四类是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根据四大分类和相关理论,结合16起典型案例分析以及现代社会上公共危机状况的有关分析评论,寻找每一类公共危机事件中具有的共性的科技因素,如图1所示。引发不同类型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不同,其中引发自然灾害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技思想,表现在管理者要有科技应对自然环境的意识,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学技术培训体系,不仅针对管理者、灾害救援者,还应针对一般公众特别是农民工和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引发事故灾难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知识管理,表现在加强安全技术研发服务以及安全制度、标准、数据库建设;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是科学技术应用和管理,表现在要加强科技管理和公众培训。与此同时,四类危机事件的案例都体现出对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安全技术研发的需求,体现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科技需求。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科技要素归纳为科技水平、知识管理、科技思想、科技培训和监测体系。
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理论分析
1科技支撑体系的界定
本文研究的科技支撑体系是在危机管理中能激发公共危机管理活力、强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效率、保证危机管理顺利进行,将能起此作用的科技要素或条件组成的系统为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2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
本文提出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定义: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是源于科技对公共危机的影响作用而建立的,是由科技管理思想、科技培训体系、科技研发服务体系、检验监测体系以及知识管理体系五大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与危机管理的不同核心要素耦合,通过管理组织对公共危机管理发挥支撑作用,即激发公共危机管理活力,强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效率,保证危机管理事件顺利实行。
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概念模型
本文构建公共危机科技支撑体系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1构建原因
科技对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科技是导致公共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科技更是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支撑力量。基于此,我们就能够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2构建基础
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概念的界定基础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实践基础,即从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典型案例中分析科技的影响要素,进而提炼出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概念框架;另一个方面是理论分析,建立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建立在科技与科技支撑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概念构成。
3功能
关于危机管理的任务,格林认为减少损失是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事态失控之后争取重新控制住;芬克等学者提出有效危机管理应做到转移和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危机冲击的反应管理完善修复管理以便能迅速有效减少危机损害,重视危机事后的总结与学习。本文在对公共危机发生的人—危机互制规律的论述中,又提出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危机或减轻危机,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应用、制度设计、非工程措施等控制危机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可以确定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是公共危机管理任务完成的关键力量,它具有激发公共危机管理活力、强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效率作用。
4作用对象
本文以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生命周期三阶段、危机事件四类型以及中国应急体系建设的核心“一案三制”为作用对象,由此界定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是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生命周期的公共危机事件提供支撑力量,同时体现“一案三制”内包含的科技元素。
5主体
公共危机管理是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工程,同时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防灾减灾又成为高度社会化的自主行动,要求政府进行有效的指导管理,实施有效的领导、组织、协调和引导。在面临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通过采取特殊措施,监测、预防、缓解和处置,从而避免或减轻公众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和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对于具体的科技支撑体系而言,则由科技部及其在各区域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加以负责,以科技管理部门为主导,整合各类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研人员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的主体系统。
6构成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4
在建筑施工的工程中,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环节,加强对施工的管理,可以更好的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危害和损害。施工过程中危险和危机是时常存在的,需要我们提升施工的危机意识。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意识应用的探讨,阐述了施工管理危机意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建筑施工管理;危机意识;应用和运用
建筑施工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因此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管理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由于施工环境的特殊和施工条件的特殊,在施工的过程中处处面临着施工的危机和危险。所以需要我们在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危机意识,加强对危机意识的认识和提升,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效果。
1危机意识的重要性
1.1施工管理中的危机
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危机,所以需要我们要加强施工管理的中的危机意识,积极应对施工管理中的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加强对施工管理的控制和研究,最大程度的降低施工过程中由于危机因素带来了的损害,降低施工工程的失误率。所以,在危机管理中,我们要不断的提升对建筑工程中危机意识的管理和加强,充分认识到危机意识的重要作用,防止由于危机问题造成的危害和损害,也可以帮助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工程的推进速度,防止危害的发生。
1.2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要作用
危机管理意识,主要指的是面对建筑危险和危机事件的时候积极采取提前的预测危害和控制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采取有效危机管理可以帮助施工单位更好的应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危机问题和危机情况,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预警效果。在施工单位,项目管理人员如果具备了较强的危机意识,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项目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安全隐患,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施工的效益。通过加强危机意识,可以更好的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
2危机意识在施工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2.1树立施工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
想要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落实危机意识运用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和提升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保证在施工的过程中切实的把危机意识应用到施工中间来,要帮助各个部门转变思想,加强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较高的危机意识管理观念,提升对危机的敏感程度,能够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及时发展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机。所以,要及时强化施工的人员的危机意识。加强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首要的是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的培训,要通过培训的手段,使施工人员真实了解和感受到危机意识的巨大作用,切实体会提升危机意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可以通过鲜明的额事例帮助施工人员更加形象的去理解危机意识,增强对施工过程的高度警惕。其次,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危机意识还需要大家的相互沟通,要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加强施工人员的相互作用,通过交流和共同讨论的方式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危机更好的去分析原因、查找对策。更多人的参与会使危机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也可以利用培训的方式提升施工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保证意识的提升和应用。
2.2成立危机管理团队
加强施工管理过程中危机意识的应用,还可以组建一支专业的危机管理的团队,这样的团队不仅仅能够给施工单位的危机管理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时也能够降低危害的发生率,保证施工过程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给施工单位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一个完整的危机管理团队,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首先,要保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发现危机处理危机问题的能力,这是团队首要的基础。其次,团队各个部门之间要合理分工,在团队中,要有负责检查、发现危机的部门,也要有专业人员分析危机、提出处理意见的部门,还需要有进行危机处理工作,减少危机损害的部门。这几个部门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合作,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在保证团队工作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团队综合能力的提升。除了培训的方式,还可以组织人员进行参观和实践活动,帮助团队人员更好的认识风险和危机。还可以通过加强科学技术理论的指导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在实际出现危机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应对危机,在处理的过程中,面对诸多的处理方式和方法上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最优的方式和途径,解决危机、解决困难。
2.3建立合理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仅仅树立了危机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更好的将危机的意识转化成真正的实践,要在树立危机意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在危机预警机建立之前,我们需要全面的去收集信息,做好信息的监控和监管工作,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个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各个流程之间的环节信息可以及时的反馈到危机管理的团队中,并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和讨论,确立最优的方案,预防特殊情况的发生。在危机预警机制的过程中,信息收集的过程是最为关键的过程,只有充分收集到各种信息,才能够更直观全面的去管理整个的施工过程,这样的危机预警管理机制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信息收集作为关键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把关注的中心放到信息的收集上。第一要积极收集行业内的信息,通过对行业内信息的收集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给危机的预警和管理提供好的基础。第二是收集社会各界对施工管理的意见,通过对意见的分析对危机点进行整改,通过社会监督加强对危机管理的认识,消除危机的隐患。第三是要对收集的信息展开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归纳,提前预判危机危害,及时处理危机隐患。做到危机管理的规划和升级。
2.4建立良好的施工氛围
在一定程度上,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施工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在危机管理的培训过程中,不仅仅对危机的认识和发现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对施工环境与危机影响做了学习。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的氛围对危机管理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好的施工氛围可以把施工人员的思想和心理状态相统一,形成施工人员的合力,提升施工团队的凝聚力,这样的凝聚力在面对施工问题和施工风险上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让施工团队更好的开展施工工作。危机意识可以运用到提升施工环境氛围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危机意识,可以在施工单位内形成人人懂危机、人人查危机、人人解决危机的良好氛围。通过在企业内部悬挂条幅、张贴宣传标语,通过开展相应的危机认识和寻找活动来营造施工工地的危机管理氛围,能够让施工工地的每个员工对危机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对存在的风险时刻具备高度的认识,打造更加安全的施工环境,也打造更加和谐和更加融洽的施工氛围,提升建筑的质量和效果。
3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帮助施工的人员树立危机预警的意识,提升应对危机和应对难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施工单位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构,将危机问题消化在施工的过程中;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帮助企业形成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的氛围,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益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俊琦.安全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7(03):130-131.
[2]李海波.基于危机意识下的建筑工程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2):132,134.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5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
金融危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涉及的企业不同程度出现产品滞销、库存产品缩水、资金回收困难、利润下滑、市场份额减少的现象。危机余波刚性作用各级企业,对劳动密集型、出口型企业影响明显,多数波及企业被迫倒闭或裁员。金融危机造成的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除直接经济损失外,更大隐患是危机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后遗症”。
从人力资源劳资关系影响来看,企业暂缓招聘、裁员现象普遍、培训冻结。金融危机造成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假象,企业出于对自身员工的保护,停止一切外界人力资源涌入本企业。金融危机中,企业出于压力纷纷采取裁员减编等措施来节省人工成本,“冲动裁员”成为企业的家常便饭,非正常减员、只减不增、假期不复工、变相提前退休等形式被企业当作裁员借口,不完全统计金融危机中被裁人数是常年6倍以上,一些大型企业经多次裁员后再继续裁员,所裁人数高达企业员工10%以上。金融危机带给企业危害其实质是对企业成本预算持久战,所以大部分企业为减少成本开支,开始冻结企业员工培训,纷纷取消原计划培训工作,外出学习也暂缓,而内部必需的一些培训也能压就压;从人力资源薪酬影响来看,企业效益下降、员工普遍降薪。金融危机期间,企业效益不可否认下降,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由于危机的波及,订单大幅度下降,有些企业在2008年危机一年中几乎是零订单,经营业绩也直线下滑,企业的生产能力严重富余,生产劳动力空闲。虽然部分企业并未通过裁员的形式来降低企业压力,但是企业内部降薪情况较为普遍,有些企业出现了新老员工同比例底薪降低的现象。根据统计,金融危机中,我国企业员工的工资平均降幅14%。另外,企业降薪还体现在不加薪和减少差旅费,针对一部分员工采取冻结调薪的措施,实际上也达到了减薪的目的。在金融危机期间,全国企业员工在出差期间的差旅费报销基本降低了78%左右,员工的工作难度加大,也影响了员工出差期间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劳资关系和薪酬产生影响。首先,如果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发生重大变局,一方面严重伤害企业声誉,外界对企业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企业内环境和谐稳定,员工将全部精力投入如何防止被裁而忽略业绩。另外,如果企业人力资源只减不增,企业人力资源水平将严重失衡,人才无法满足内部所有需求。其次,如果一味的降薪或不加薪,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严重下降,造成企业业绩进一步下降。在困境中,企业走出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应该是引导员工与企业“同舟共济”,而如果通过改变劳资关系和降薪等方式来降低企业危机,只会将企业带进危机的商业恶性循环,给人力资源管理留下严重“后遗症”。
后危机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评述
(一)经济回归回升态势,带给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可能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和统计局报告,2009年末中国经济走势是一个震荡的形式,但比较有规律。2010年,经济走势是稳步攀升的形式。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影响下,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回归回升态势,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突破10%。根据以上可以判断,我国经济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接下来是经济再度崛起的关键时期。
经济崛起所带来的是人力资源的再度热门,人力资源需求直线增大,2010年年初,外出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已经得到好转,16000万的农民工只有不超过3%的未找到工作。危机中企业录用而不聘用的数十万应届毕业生也开始逐步被聘用,2010年全国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而在招聘形式方面,由于经济的复苏,多数企业订单增加,工作量增加,前期由于裁员导致企业人力严重不足,企业开始大量招聘,以满足生产所需,而此时的招聘形式已经从原“企业挑员工”演变成“员工挑企业”的局面,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形式较为明显。
(二)人力资源薪酬趋向公平性,导致企业内部新的和谐出现
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员工已经走出低薪低酬的低谷,基本恢复到正常薪酬水平,企业员工薪酬得到公平性回报。据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运作中,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一年当中,中小企业员工总收入均值达到12000元人民币,一些金融企业、国企等大型企业均高于12000元,多数企业基本工资大多调整到降薪前水平或高于降薪前薪酬。另外企业员工因工出差的报销比例同比增加,相对于危机中提高150个百分点,相对降薪前提高50个百分点,员工外差工作被激励,对提高企业销售业绩有着直接作用。
应对危机时代留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后遗症”,后危机时代企业开始出台相关管理规则,针对危机时代的新老员工同比例底薪降低、不同工同薪等现象出台细则,将员工工资与员工的工龄、业绩、考核等多个指标相关,采用公平的薪酬计算公式进行薪酬评定,有效解决了危机时代企业员工不公平心理,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
(三)人力资源培训解冻,给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新空间
金融危机时,为了确保企业盈利能力和未来的竞争力,有些企业短期内冻结了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这种只“节流”而不“开源”的方式将企业作茧自缚于危机道路。后危机时代,企业绩效逐步上升,成本预算走出“精打细算”的局面,企业也逐步开始解冻对人力资源培训的冻结,积极支持员工培训与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机会进行人才升级,帮助员工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一些企业还开始要求员工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培训,并将此作为员工个人及其主管考核的指标。
企业解冻人力资源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均利润使得“人均相对成本降低”, 提高产品一次性合格率,使员工具备必要的技能,以未来承担更重要的工作,达到人均产出增加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后危机时代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可以让员工感觉企业在努力积极地应对困境,员工在心理上也得到慰藉,对企业增强信心,还可以保持工作场所士气和提高长期生产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后危机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优化员工招聘和选拔机制
“员工挑企业”的招聘形式最终并不适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后危机时代由于受危机时代的“后遗症”影响,企业招聘变得“错综复杂”,一线员工严重不足、高层人才恶性竞争,造成了后危机时代人力资源成本的上涨。所以在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需要优化员工招聘和选拔机制,以求降低用人成本。后危机时代的人才招聘应更加突出面向市场、面向竞争、面向世界的特点,坚持外来招聘和内部挖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的配置,完善聘用制和竞争上岗,力争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持续人力资源培训
后危机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进一步进行培训,以满足人力资源中知识、资讯、科技综合体等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左右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权。后危机时代的持续人力资源培训除能提高企业员工素质,预测企业未来竞争潜力外,还能成为激励和保留员工的一种重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能够让员工感受成就感和对企业产生归宿感,这种成就感与归宿感其实就是培训投资的最大回报(激励和保留员工)。企业在培训过程中,应制定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而相应设计,培训项目应根据企业的前景与战略、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行业特点、企业员工的素质水平与管理人员的发展水平来进行安排。
(三)构建动态薪酬体系
在市场经济化和信息化条件下,静态的薪酬体系留不住高技术人才,更满足不了企业薪资激励目标,所以要构建动态的薪资激励模型,以便发挥薪资激励作用。构建动态薪酬体系一是要考虑劳动市场稀缺人才的平均薪酬情况。如果劳动市场某稀缺人才薪酬较低,可定位“高薪”,以吸引人才进入本企业。反之市场某稀缺人才薪酬已经饱和,此时定为“均薪”,防止人才外流。二是考虑企业自身实力。当企业本身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高薪趋势时,此时的薪酬定价应该根据实际状况降低或聘用其他低薪人才完成。三是要考虑员工自身业绩。如果员工自身业绩较差,而企业一味的通过加薪来激励是不可取,此时应采用降薪、辞退等方式来激励员工。
参考文献:
1.宁志华.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学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2)
2.杨树臣.金融危机后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探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
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6
一、提升幼儿园基础管理水平,做到真正的防患于未然
(一)制定完善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在幼儿园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制定的安全管理准则,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而安全管理制度中要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其中包含幼儿娱乐设施的安全管理、日常饮食安全管理、传染疾病的预防管理、教职人员的有效管理、幼儿玩具的安全管理、校车管理、大型活动管理、家长接送管理等。例如,在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进行大型活动时,按照相应安管管理规定,做到对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场地、设施、幼儿人数进行清点和确认,保证在幼儿在活动期间避免发生磕碰及踩踏事件,在活动结束以后,对幼儿人数进行清点,确保没有幼儿走失。
(二)提升监管力度,让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现阶段,大部分幼儿原已经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准则,但是由于在监督力度以及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幼儿园安全管理准则等同虚设,从而导致了危机事件的出现。例如,最近几年,由于校车导致的事故频频发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校车严重超载或者是超年限使用,都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构建危机管理机构
首次,要不断提升幼儿园教职员工的危机观念。幼儿园可以采用演戏、视频图片展览、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对内部教职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能够良好的掌握危机管理的专业知识。其次,要主动对危机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在对信息进行收集时,一定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可能潜在或者是出现的危机因素进行探究。例如,某幼儿园发生了娱乐设施事故以后,幼儿园要在第一时间内对其他设施进行检查,避免再出现类似的事故或者是事件。再次,危机处理小组要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危机小组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幼儿园进行良好的监督以及各项措施的执行。例如,幼儿园较大型的玩具是否安全,滑梯和攀爬架固定是否牢固,一旦出现松动就要对其进行检修,防止意外事故的出现[2]。最后,引入危机管理要全园教职员工参与,真正提升教职员工整体的危机观念和意识,同时危机处理小组还要按照幼儿园的真实情况,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危机意识培训,切实提高每位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意识水平,从而提升幼儿园的管理能力。
三、加强危机预防构建,加大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力度
首先,在幼儿园工作正常进行时,要将对危机处理的流程以及标准转化成相应的教育内容,定期对幼儿园教职员工在进行培训,使其良好的掌握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以及简单的应急技能,避免事故发生以后,教职员工出现手忙脚轮的现象,失去最佳急救和处理的机会。例如,增强幼儿园所在社会和警方之间的联系,并且还要充分使用社会上的力量来为幼儿园安全作保障,同时还要聘请相关医护或者卫生、消防等专业人员对幼儿园的教职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然后组织幼儿进行安全演练,此外,还要加强幼儿园家长接送卡制度等危机防范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幼儿园对危机的预防和处理能力,还能够保障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人身安全。
其次,还要将安全教育贯穿在幼儿的学习生活中去,做好幼儿安全的教育工作。根据幼儿不同年龄制定详细的安全教育内容分,明确并突出安全教育的中心思想。同时还要开展安全周或者是安全月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安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此外,还要设计相应的情景演练,并且保证幼儿在幼儿园的这一时间段内,每个环节都能渗透进良好的安全教育[3]。最后,要注重危机安全管理的宣传,提升幼儿家长应对危机发生的能力。幼儿园可以在园内比较醒目的地方设置宣传栏,制作并张贴以安全教育作为主体的墙饰,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家长和幼儿渗透危机预防知识,提升家长应对危机能力和技能。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