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工程技术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工程技术的优势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企业标准;实践
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企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业在市场竞争中也显得愈来愈激烈,因此,要注重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 ,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1.1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1)以法治企,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2)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TOC活动,通过PDCA循环,解决技术瓶颈。
(4)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1.2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 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③ 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④ 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⑤ 施工质量管理制度;⑥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⑦ 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⑧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⑨ 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⑩ 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1.3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1)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建筑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但遗憾的是运作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层层不负责任行政领导不按市场规律和科学办事,在决定工程监理和验收等关键环节上领导一个人说了算,使很多原本有效的机构被从中架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管理力度不够,执法管理不严。使工程验收和监理流于形式.工程质量隐患不能及时发现。
(3)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4)注重人才培养。现在有些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2、制订企业标准,逐步完善成套技术
要求施工企业制订企业标准,这是施工规范标准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是落实规范标准的规定,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举措。
工程技术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标准最高,国家标准最低,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标准的真正贯彻执行。企业标准有产品标准、补充标准、工艺半成品标准、方法标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
企业标准的制订。通常施工企业制定施工工艺标准都按以下四种办法:一是选择企业最优的专业(专项)或特长,结合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制订出该项的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再按该标准进行施工,把施工过程及工程质量检测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这些记录,检查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哪些条文是有效的,哪些条文是应改进的,使其再完善或进一步改进,直到用最简便可行的工艺,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把其固定下来,经过企业的技术委员会或总工程师批准,就正式成为企业标准,贯彻执行。
二是抓住企业中最影响工程质量的项目,进行专项治理,制订出必要的措施和要求,在施工中实施,将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下来,再根据记录来研究改进措施和要求,到一定程度就制定成施工工艺、工法或企业标准。再经过实施和完善,使按其操作要求而能达到预期效果,形成企业标准,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
三是借用外企业的标准或国家工法,经过使用逐步改进,最后达到能满足本企业的施工要求,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四是有的可按工程急需,抓几个工序经过上述程序,而形成企业标准,逐步扩大范围,完善配套,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企业要有计划地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是企业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措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内容,但必须配套形成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标准是企业从事施工的依据,是实现质量进度和经济效益管理目标的有效
措施,也是向建设方做出承诺的保证。逐步完善成套工艺,创造企业特色。企业要想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质量效果和经济效益,单靠有了企业标准是不够的,必须把一些企业标准和先进的施工机具,从小到大,优化组合,形成综合的企业标准一成套工艺。可以先从一个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相配套完善起来,也可以以一定的结构形成为基础,先搞出一个小范围的配套的施工工艺,最后由几个小的配套工艺形成大的成套工艺,并不断完善、改进、提高,形成企业的工艺标准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企业特色。
3、施工技术管理的应用实践
3.1技术支持体系
建筑承包企业对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设备采购、安装、以及试运营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的技术支持体系可以主要由参建各方的技术力量组成,受建筑公司总承包部统一组织和领导。工程建设的技术支持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由设计院负责该项目的设计总工、建筑公司总工程师、设备供应商代表、以及参与工程建设的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委员会;二是由设计、监理、供货商、承包商、土建施工项目部组成的工程建设技术体系。
3.2技术管理体系
(1)管理机构的设置
工程开工以后,总承包部设立综合性技术管理部门,其工作职责是:协助总工程师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较大的技术问题;宏观控制工程总进度,明确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关键节点;参加单项工程完工验收;参与主体工程、临建工程及有关专项的立项技术评定和评(议)标工作;负责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成果的收集整理。技术委员会是工程建设的技术决策机构,解决和决策工程重大技术问题;负责工程建设中重点、复杂的单项技术设计审查及与之相关的科研组织工作。
(2)技术管理措施可以在工程技术问题上实行总承包商总工与设计总工联合负责制。针对技术活动特点,将技术管理设置成项F 1管理模式,并在管理层次和专业划分上加以区别,且随工程建设进展对机构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技术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管理需要。
3.3技术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为切实加强工程建设技术管理工作,总承包部技术处牵头制订了技术管理相关规定,对工程建设技术管理职责、技术保障体系、技术决策原则、技术决策程序、技术决策权限以及设计变更和设计修改、技术联络会议等均做出明确规定,这是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文件,是技术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是技术措施严格实施的保障。
(2)定期召开专题技术会议定期召开专题技术会议,研究较大技术问题, 由总承包商总工程师主持,业主、监理和设计三方参加。会前发出通知,各方准备好汇报材料和有关资料,各方人员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 以理服人。经过认真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最后由总工程师归纳总结大家的意见,做出决定,会后整理成绩要下发。
建筑工程技术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行业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也不断的提高,这样不仅是为工程施工的质量得到了保证,更是为了人民生活的安全健康。我们主要针对当前混凝土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改进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应用带来更有利的安全保障。
1 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 沉陷裂缝
在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中,沉陷裂缝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当工程施工中填土不够密实或者是混凝土中浸水都可能造成沉陷裂缝的,而且当混凝土浇筑的模板与模板间的支撑距离较大时,也会因为支撑底部的不稳定而造成沉陷裂缝。而且在冬天的时候更容易出现沉陷裂缝,因此在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中,对于施工中松软不密实的土质就要分层夯压密实,这是为了增强支撑模板的硬度,从而防止沉陷裂缝在工程的混凝土施工中产生[1]。
1.2 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对于混凝土的抗渗性造成很大得影响,还有就是建筑工程中钢筋的锈蚀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不同程度的出现干缩裂缝。因此在建筑施工中,我们可以采用收缩量小得水泥和粉煤灰水泥,控制好水灰的配比,相对的减少混凝土的干缩,从而达到预防干缩裂缝的作用。还可以从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上加以控制,使混凝土的搅拌时间达到工程施工中合适的位置,有利于混凝土施工的完善。
1.3 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就是在混凝土刚要凝结的时候,会因为天气的影响(大风、高温等),导致混凝土表层的水分流失,这样就会导致混凝土的体积不断的收缩,最后造成建筑表面发生龟裂的现象。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是由于混凝土凝结前的强度较小,因此,我们可以选用硅酸盐或普通的硅酸水泥,在混凝土最后凝结前,我们还可以采取覆盖塑料薄膜的方法保持建筑表面的水分,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风高温条件下混凝土水分的流失,减少塑性收缩裂缝的出现机率。
2 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措施
2.1 优选预拌混凝土厂家
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就是保障工程质量的一大指标,优选预拌混凝土厂家,就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现代的建筑施工当中,一定要使用合格的混凝土,混凝土搅拌的配合比也要合理适用才行。
2.2 加强混凝土施工人员管理
在建筑工程中要加强对混凝土施工人员的管理。在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要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和人员交接工作,加强混凝施工的技术管理,定期对施工阶段进行检验,确保混凝土施工中每一个环节的监督[2]。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交接,在混凝土施工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要在施工人员的交接时做好才尽其责,就是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减少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并合理安排各种资源,提高施工的效率,对混凝土施工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
2.3 混凝土运输控制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也包括混凝土的运输控制,不仅是为了防止混凝土的凝固,还是为了提高建筑质量而做的一项措施。在一般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都是用搅拌运输车来运送的, 由于路途遥远往往不能准确的计算出混凝土在路上的时间,导致了混凝土在运送中出现凝固的现象, 影响施工的速度。因此,可以采用专用的砼输送罐车,可以在运输过程中持续搅拌。来保证混凝土在运输的过程中结构上的均匀,为防止混凝土凝固可以在搅拌是加入外加剂来防止混凝土的凝固。
2.4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使用
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进行随机的抽取检验,对于混凝土的取样和试件留置应该符合下面的规定:对于每拌制的不超过100 m3的100盘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最少不能低于1次;每一班的工作组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在不足100盘的时候,取样最少不能低于1次;当连续浇筑一次超过1000 m3时,对于同一配合比的每200 m3混凝土取样最少不能低于1次;而且建筑的每一楼层、有着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其取样也是最少不能低于1次[3]。在建筑施工中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它的混凝土试件还应该满足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一大指标。在建筑工程中提高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按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行施工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完善对混凝土施工的管理工作,对混凝土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避免建筑施工事故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谈新文.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特点与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 2012,(19):104-105.
建筑工程技术的优势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作为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对整个工程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这是提高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与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工程质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一直颇受人们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工程质量事故屡见不鲜,对此,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措施,优化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如何在施工中提高工程施工的棘手水平,优化管理。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优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的重要性
也在不断提升,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建筑工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必须要提高技术质量,采取科学准确的方法进行管控,促进建筑行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从工程项目的立项到竣工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出现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对整个工程质量都会产生影响,尤其是经济损失严重,所以,在工程管理中要不断地优化工程技术的管理,强化监管,促进效益的提升,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增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采取科学的管控方法是确保工程施工流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可以充分确保工程质量,改善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其次,提高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与水平,可以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频率。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优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不少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由于技术管理的薄弱,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而在竞争中却处于被动的境地。所以,在建筑工程中,拥有先进且合理、规范优化的技术对工程建设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技术不仅提高工程的质量,而且能够加大施工的力度与进度,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节省时间以及保证施工的费用不过度损耗,从而节省建设的成本。具体而言:首先,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式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进而去保证我们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因此,只有进行技术优化管理,施工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进行,才能确保正常施工程序进行。其次,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支撑和实施。所以,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而通过技术优化管理,可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还有,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再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而通过技术优化管理能更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总的来说,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优化的管理,不仅关系着建筑工程的整体建筑质量,同时还关系着施工企业今后的发展及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因而在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优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制度
管理制度是整个工程质量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这就要求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的
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严格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工程技术的管理,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执行,同时要定期的进行工程施工队伍人员综合素质的检测,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化的管理;强化监督与管理,严格禁止危害工程质量的行为存在,对违法法律法规的人员必须要严惩。
2、做好基础工作,增强技术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有效的技术管理标准,与国家标准相比更严格,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建筑工程施工必须要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制定相应标准,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运转。同时,结合具体的技术情况,作业的方法与工作的程序与施工的安全等等,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原始记录的审核,提高其准确性,对其记录的建筑材料、建筑配件与施工的设备等等内容进行准确记录,同时也包括施工的过程,对图纸的会审等等。最后是要强化对施工档案的管理,这是整个工程中最具价值也是最具指导性的资料,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下的经验,借鉴性较强。技术档案是加工验收的必备资料,是工程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维护工程的重要技术依据。因此,新时期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对建筑技术趋势的研究,了解最新的动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现代化的工艺与设备,促进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管理水平。
3、做好图纸会审
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工程项目的设计意图,确保工程项目
的质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要与专业的监理与设计人员互相合作,仔细审核分析施工的图纸。一旦发现图纸出现问题,不论是材料记录错误,或者是设计与国家标准不相适应都必须要采取相对应的策略加以改进,强化施工人员对图纸的理解。图纸会审工作对整个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明确工程的需求,同时要做好图纸的会审记录工作,做好设计变更的通知。
4、具体的工作要落实责任
建筑工程技术施工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综合素质
直接决定管理的质量,技术管理人员的态度对于整个工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人员要对施工现场的情况有准确的了解,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情况,做好记录工作,将图纸设计的内容呈现出来,同时必须要详细的核实计算测量的数据,保证整个工程按照秩序进行,提高工程质量,增强管理质量。
5、加强施工质量的控制
管控建筑工程的质量是由多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原材料的质量,施工技术的功能与工程维护把奥样工作等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能力的提高,科技的发展,新的工艺与新的设备不断出现,不断提升工程效率,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为了能够第一时间了解问题,及时的将问题解决掉。不论是进场的材料、工程的成品与把俺成品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增强质量控制。同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案进行解决,将施工中的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工程质量管控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技术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行技术优化管理已是当今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施工单位应建立新型技术管理模式,明确技术管理的目标,抓好各个环节,做到质量、进度和成本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朝松.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1(2).
建筑工程技术的优势范文4
关键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 A
一、施工技术管理的概述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施工技术管理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技术人才、技术材料、技术器械等要素进行综合科学管理的过程。施工技术管理存在于工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必须落实到位。技术管理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掌握最新的管理知识和施工知识,针对具体的项目采取合理的管理,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工程的正常进行。
二、建筑基础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记录、收集与整理有关的工程技术和项目内部管理的资料,使得工程技术资料不能同步于工程实际的施工进度,情况严重的还会产生较大错误,给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与验收造成影响。第二,技术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人员的权力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为明确技术管理人员的权威与地位,企业应该将建筑项目的技术管理要求在建筑单位的制度中进行明确,另外,各岗位人员的职权也应进行清楚地表明,保证施工程序的明确性。
(二)建筑材料质量不达标
建筑材料材、的质量是一个工程质量好坏最根本的影响要素,决定着同等条件下,建筑的承力功能以及建筑的安定性,所以建材质量的管理是技术管理的根本环节。而当前许多建筑单位在收购的时分都为了节省成本而罔顾建材的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建材易磨损、易开裂,为全部建筑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技术管理人员素质低
由于建筑企业不断增加新的开工项目,企业需要引进很多具备丰富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这样的局面造成企业建筑项目缺乏相关的管理人员尤其是素质优秀的人才。而实际的情况就是企业在岗的管理人员素质不达标,且部分管理人员还同时身兼数职,担任几个项目的管理者角色。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应该加强对在岗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为企业天添加人才。
(四)标准尺度太落后
部分建筑单位的技术管理制度都是多年曾经树立的,标准也运用或遵循传统化的老标准,在这个施工技术发展展迅速的年代显得落后且简单,因此失去了技术管理制度的束缚效果,跟不上国家、职业标准的脚步,自行改动的规章制度,只能为建筑单位带来安全建筑的问题或是成本过高的现象,不利于建筑单位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三、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原材料及施工的控制
1、加强对材料质量证明材料的检验。对采购的原材料质量进行严格地检测与控制,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和设计规定的决不能使用。
2、加强对隐蔽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对填模板的轴线、标高等进行仔细地检查,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预留孔、预埋件的位置设确定。对漏浆孔洞进行堵塞处理。
3、对混凝土搅拌过程进行严格地监督,严格按照配合比的要求拌制混凝土。在进行加水量计算时,要把砂石的含水量排除在外。对混凝土搅拌到施工现场的间隔时间要越短越好,一般要控制在90min之内,同时,质量检测人员,必须做好试块质量抽样检测,其抗压强度必须在设计抗压强度以上。
4、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在进行竖向构件混凝土浇筑时,应该采用分层浇筑、振捣的方式,对每层的浇筑厚度控制在350mm以内,并要保证基础混凝土面部的平整,并进行浇水和覆盖养护在7d以上,也可以在终凝时采用养护液喷涂的方式。如果是在冬季施工,还要做好保暖防冻。对杯底标高进行严格控制,如果有负公差,可用砂浆进行垫平处理。
(二)采用“预防”式的管理措施
1、做好调查分析。对材料、设备、施工和伤亡事故资料等进行全面了解分析,重点做好质量缺陷及伤亡资料数据的收集。
2、做好缺陷的预知。从初步辨识的结果出发,按照施工班组做好异常缺陷的预知,组织技术员、监理员、安全员等人员,开展初步辨识,找出质量故障的因素。
(三)基础放线技术管理重点
1、在进行基础施工前,施工人员应该做好平面位置的设计。在进行定位时,是以已经建筑的建筑物为参照物。在定位时,先将两条中轴线放出来,然后,再借助钢尺、经纬仪将房屋四角的角桩定出来。
2、将各墙轴线逐一放出来,同时,要以外引桩为标记,准确地记下轴线位置,通过拉线将轴线重现出来,用标志板将房屋四角标记好。
(四)强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管理
1、对导管埋深进行严格控制。导管埋入的深度与孔壁周围混凝土上升距离成正比。一般而言,埋管深度在2~4m左右。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埋管深度采取不间断监测,对拔管速度进行严格地控制。如果埋管越深,导管内与导管外之间的压力差就越小,而混凝土的流畅性就越差,混凝土灌入的难度就越大,从而就会出现导管堵塞。如果埋入过浅,就容易导致管口与混凝土面相拔离,从而使桩身中出现夹渣。
2、采用反循环震动筛清渣法。从大量的实践事实证明来看,反循环比正循环的排渣效果更加理想。从正循环来看,主要是通过流动的泥浆将悬浮的颗粒带到桩孔外面,如果颗粒较小,其排渣效果就比较小,而如果颗粒较大,其排渣效果就比较差。从反循环来看,主要是利用泥浆泵,利用钻杆将石块泥块抽出孔外,具有比较理想的清渣效果。充分利用振动筛的积极作用做好筛分,并做好浆渣分离,这样优质的泥浆能够循环进入孔内,从而取得更好的清渣效果。
(五)强化基础工程桩竣工时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基础桩竣工管理时,对开挖后桩顶标高、桩位偏移等进行测量,还要做好单桩垂直静载实验。要严格控制桩位的偏移量,具体要根据不同种类的桩进行不同的安排。如果桩顶标高存在不大的差别,可以用拉线法对桩位偏移量进行测定,也就是在纵桩位与横桩位的引桩点间拉一条尼纶绳,然后再使用角尺测量垂直距离,并要将偏移方向的标明好。如果桩顶标高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时,可以使用经纬仪法。在进行桩顶标高的测量过程中,可以使用普通水准仪,可以用散点法对桩顶标高进行测量。在进行施测过程中,应对水准点加强检测,在进行确认后,再进行施测,必须确保桩顶标高符合测量精度的要求。在进行单桩垂直静载实验过程中,在完成桩基础工程后,测量工作必须与测试单位相配合,采用百分表来测量。
(六)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
1、采用施工技术全程监控制度。坚持以事前质量控制和事中控制为主的原则,并与事后质量控制相结合,将质量管理贯穿到全过程中。这样便于及时尽早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建筑基础工程质量控制在萌芽状态,最大可能地减少建筑基础工程质量隐患。
2、加强施工过程中关键节点的控制。对于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隐蔽工程和重点部位,必须作为质量管理的重点,切实实行重点监控,特别是要严格落实施工工序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如果发现某个工序的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验收不合格,就要责令其整改到位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施工。
3、严格实行建筑基础工程质量奖励与处罚制度。将工程质量与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对于出现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人员,或是因此而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必须严格地进行处罚。对于出现建筑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绩效突出的相关人员,必须进行奖励,以此充分地调动广大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切实增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责任。
结束语:
总之,从建筑基础工程管理来看,质量管理是关键,主要应该做好设计、施工和检验方面的质量管理,并且应该将质量管理贯穿到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从而确保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从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管理来看,影响质量的有两种因素,其中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异常因素。单异常因素是指材料、材质及施工等存在的微小差别就会出现质量波动,但一般不会产生大的波动。异常性因素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可以发现并消除的那些因素。这些异常性因素主要指:材质拙劣、尺寸偏差大、施工工艺差、工艺编制缺乏合理性,盲目施工或随意施工、检测器具不达标等。这些异常性因素会明显干扰工程质量,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消极因素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小剑.论建筑基础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4,12:28.
[2]李丙国.探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8:168.
[3]焦奎吉.建筑中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思考[J].江西建材,2014,22:72.
建筑工程技术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框架结构因其施工简单和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而被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技术问题,因而作为框架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对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掌握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点,最大化的确保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常见的技术问题及改进对策的概述
1.1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常见的技术问题
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施工的荷载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现代建筑工程往往以高层建筑为主,在诸多楼层的荷载下,楼板所承担的荷载有模板支架荷载、施工荷载以及楼层自重荷载,而此时的楼板往往没有定性,使得混凝土结构承受的荷载为设计荷载,而设计荷载是成型之后的荷载,这就会导致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施工中出现楼板的荷载问题。
二是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例如钢筋自身的质量差,焊接时所用的焊条型号与实际需要不符或者使用的劣质焊条,加上焊接技术不到位,导致钢筋工程施工出现质量问题,最终导致框架结构变形。
1.2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常见问题的改进对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质量,针对存在的技术问题,作为施工企业,首先必须对钢筋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提升,在确保原材料自身质量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并始终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尤其应从原材料施工质量控制入手,严格按照施工试验所确定的比例对混凝土进行配置,并在浇筑过程中始终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进行,同时在浇筑之后应及时的加强对其的养护,最大化的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现有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不仅要强化其技术水平,还要提高其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才能最大化的确保整个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1]。
2.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对策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因而必须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这就需要切实掌握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点,具体来说,主要就是以下几点:
2.1掌握做好轴线定位及放线,科学确定标高
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中的纵横向轴线网的控制线,并利用经纬仪和水准仪进行轴线定位放线和标高的确定。因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施工人员应精准、认真的记录经纬仪和水准仪中的各项数据,同时在放线与标高初步确定的基础上,由技术员和质检员一道对其复测,最终由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复核,最大限度的预防误差的出现。
2.2切实掌握框架柱模板安装技术要点
安装柱模板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工作,因而作为安装人员,必须在安装之前对所有的柱模板安装互相垂直的吊锤线,从而确保其始终处于垂直的状态,并对框架柱网线和横纵两个框架柱网之间拉一条通线,确保其纵横线与柱边线的位置始终精准。
2.3切实掌握框架柱砼浇筑与振捣技术
一般情况下,若浇筑的框架柱的高度大于等于三米时,施工人员应分两次对其浇筑和振捣,在进行第一次混凝土浇筑时,并将串桶与柱模内部相靠近,而且振捣应与柱底相接触,在振捣过程中不能过振,也不能漏振。二在进行第二次浇筑时,则可以直接在柱模外部网柱模内浇筑,浇筑后应及时的振捣,振捣棒应深入第一次振捣混凝土的厚度为100毫米,从而确保两次浇筑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样也不能过振和漏振。与此同时,在整个振捣和浇筑过程中应严防振捣棒长期间在柱模内振动且无人看守的情况出现,否则就会导致局部离析,并且可能出现柱模板胀爆的情况出现[2]。
2.4切实掌握框架楼板和梁的模板安装技术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承载性能、刚强度和稳定性必须达标,且能承受由于混凝土浇筑而形成的侧压力、荷载和重量,并选用直径为48毫米和厚度为3.5毫米的钢管作为立柱。在立柱支设过程中,应始终确保其处于垂直的状态,并在立柱的下端设置相应的垫板,而在立柱的上端,则应设能够自由上下起降的托架。同时,立柱应顺着纵横向的设立水平拉杆拉结。但是在支设楼面模板和框架梁模板时,除了安装施工规范进行起拱外,还应确保板缝拼接严密和平顺,利用宽胶带及时的将缝隙贴上,预防跑浆、漏浆的情况出现。
2.5切实掌握梁、板混凝土掌握钢筋绑扎和预埋件埋设技术
在进行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时的钢筋绑扎主要是对框架梁以及楼面板钢筋进行绑扎。因此在整个绑扎过程中,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进行。而在对预埋件进行埋设之前,首先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预埋件的制作,同时做好电气、水暖等管线的埋设,需要注意的是,若需要在楼面板进行管线的埋设,应严格预防多根管线相互重叠,若一定要重叠,则应在管线的表面铺设钢板网带,才能最大限度的预防板面出现裂缝。
2.6切实掌握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技术
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是整个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中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因而作为施工企业必须切实掌握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技术要点:一是若梁高高度大于五百毫米,必须采取分层的方式浇筑,且浇筑后不得大于三百毫米;二是在混凝土泵送过程中,应确保浇筑的均匀性,同时应在浇筑之前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三是浇筑后的混凝土应及时的振捣,振捣时应严防过振和漏振。
2.7养护和拆模
框架柱浇捣十个小时之后便可以将侧模拆除,且需一边拆除一边采用塑料薄膜将框架柱包裹起来以便对其进行保湿养护;对于框架梁及现浇板需按照当地的气温状况来拆除底模,不允许为了加快模板周转过早的把底模拆去。
2.8填充墙砌筑
一是砂浆灰缝一般会控制在8到12毫米之间,其饱满度不能低于80%等;二是填充墙、剪力墙以及框架柱三者的交汇处一定要根据间距分别在框架柱和剪力墙上面打入膨胀螺栓,随后将直径及长度符合施工规范要求的拉结钢筋焊接并埋设到砌体的灰缝里面;三是砌到距离框架梁以及现浇板板底部大概200毫米的位置时,至少需静置一周,随后采用粘土砖以及砌块将其斜砌在梁底[3]。
3.结语
综上所述,对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的需要,针对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常见的技术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对策,做好轴线定位及放线,科学确定标高,切实掌握框架柱模板安装技术、框架柱模板安装、框架柱和框架梁与楼面板的砼浇筑与振捣、及时的进行的养护和拆模、以及填充墙砌筑等技术要点,最大化的确保框架结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佳明.探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7:309.
建筑工程技术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问题;思考
当城市的消费与生产发展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积极地致力于提高建筑的层数。实践证明,高层建筑的确可以带来鲜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使人口集中,可以缩短部门之间的联系距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能使大面积的建筑用地大幅减少,而且有可能在城市的中心地段选址;第三,可以缩短建筑工期及节约市政建设的投资。
一、我国高层建筑施工现状
自2005年起根据相关规定,高层建筑为超过10层的居民住宅建筑和24米高的其他的民用建筑。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地提高,由传统的高层建筑向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过度,具有功能多样化、外形复杂化、结构类型多样化的等特点。根据高层建筑独有的特点,国家以及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都在革新施工理论,研发新的施工技术,保障施工的安全和质量。当前,我国高层建筑使用混凝土最多,以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为主,并且不断在发展着钢结构和钢混结构,以有效地减轻高层建筑自身的重量,确保质量安全。而且对施工材料也有了较高的要求,以便于运输、施工及性能优良的材料为主。当高层建筑的高度和层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它的技术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功能适用性都将出现质的变化。与其他建筑相比,在技术或设计上会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二、加强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措施
1.设计好建筑构造。建筑的构造设计不仅仅是建筑的基本功能要求,还要对屋顶、墙体、楼板等进行进一步地设计,满足高层建筑的环保与节能的要求。例如在楼层板的设计中,可以将循环水管放置在楼板中的装修空间内,这样夏天可以用冷水降温,而到了冬天可以用热水取暖。外墙可以采用新型节能墙设计,利用环境来降低能耗。吊顶可以设计成折线的形状,利用反光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阳光。对围护结构墙可以使用有机材料,保温性强,不仅达到了墙体保温隔热的要求,而且还具有传统墙体的隔声、承重等功能。
2.建筑新材料的使用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建筑材料业的提升和发展尤其是在新材料的制造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建筑材料关系到高层建筑的取暖保温及防火、整体建筑结构、建筑荷载能力等功能,因此,对新材料的使用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建筑新材料的使用方法执行。加强新材料的施工工艺,提高新材料的质量,加大新材料的安全性能、明框与暗框的设计、玻璃幕墙的设计施工等方面的研发管理,确保高层建筑工程的安全与质量。
3.设计好建筑的表面面积与体型系数。高层建筑的表面面积系数越小,可以获得的阳光辐射越多,从而降低耗能。要根据建筑的长轴方向确定,东西方向的长轴建筑形状为长方形最好,正方向次之;而南北方向的长轴建筑形状建筑形状最好不要选择长方形,它的节能效果是最差的。同样,建筑的体型也与建筑节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体形系数越大,能耗就越多。为了降低体形系数可以采取建筑的体形变化不宜过多;减少建筑的面宽,加深建筑的深度;增加组合或者加大建筑的长度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体形系数。
4.采用绿色施工技术施工。在高层建筑中,通常需要大量的能源、材料和水资源。采用绿色施工法施工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损耗,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原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筹兼顾。在施工过程中,要制定节能措施,采用效率高能耗低的产品和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在施工现场建立水循环利用系统,对雨水和废水进行处理再利用;各单位制定节水措施,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尽量节约用水。将绿色施工技术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高层建筑施工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施工中间降低对资源的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