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优秀传统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节的优秀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节的优秀传统文化

春节的优秀传统文化范文1

“策划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之初,省委、省政府就要求此项活动既有内涵、有创意、有亮点、有特色,又要把传统文化中的“明礼知耻”等内容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孔学堂管理委员会主任蒋星恒介绍,“活动期间,前来参与的市民超过13万人,平均每天有1.38万人涌入孔学堂,元宵节当天游客人数超过了3万人,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和向往,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并没有渐行渐远,而是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展现出无穷的活力。”

传统年俗增年味

“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

1月28日,孔学堂礼仪广场,书法家欧阳寒松挥笔泼墨,写下这样一幅春联,横批“龙马精神”四个字尤为苍劲有力。市民罗宏粉把春联捧在手里,高兴地说:“回家就贴在门上!”

写春联、送春联,这是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的开门活动。1400余名市民排队“点将”:草书“龙马气象”、隶书“新春吉祥”、篆书“财源滚滚”、楷书“福进家门”……

40余位书法家笔走龙蛇,一边为市民送出上千副春联,一边还得回答大家的提问:倒贴“福”字缘何而来?春联用纸有什么讲究?哪种字体写出来大气?有没有关于学业进步的新春佳联?

“腊月二十八就有这么多活动,感觉过年的氛围出来了,大年初一还要带着父母来逛逛。”家住小河的市民王松说。

跟王松抱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大年初一,阳光明媚。刚过九点,前来参观的市民川流不息。大部分参观者是举家出行,扶着老人,牵着孩子,迎着孔子塑像拾阶而上。

与前几日相比,孔学堂的“年味”又增加了几分:2000条灯谜随风舞动,精美画板展示年俗,大红灯笼点缀着亭台楼阁。踏进大成门,有的奔向青铜钟鼓,拍鼓撞钟,祈福迎春;有的在广场上拍照留念;有的四处参观,感受孔学堂的文化氛围;更多的人,涌向了亲民厅、六艺学宫的过道回廊,拿着答题卡,对着一个个蕴含丰富的灯谜,琢磨谜底。

这厢,灯谜红底黑字格外喜庆,那边,锣鼓声声更是热闹非凡。

下午一点半,白云区的威风锣鼓表演队登场,激越的锣鼓、火辣的秧歌把观众都吸引到了礼仪广场上,舞台四周座无虚席,连两侧的石阶上都坐满了人。随后,15个曾在贵阳市广场文艺演出中获奖的歌舞节目连番登场,欢呼声、喝彩声不绝于耳。一位市民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好看!这是贵阳自己的‘春晚’。”

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孔学堂文化庙会安排了歌舞、小品相声、双簧口技等9个专场演出,每天的节目都不重样,有的喜庆热闹、有的技艺娴熟、有的幽默欢乐,还有的寓意深刻。好戏连台,让观众目不暇接,不忍错过。家住花溪区的张燕老人,每天都来孔学堂看演出,用她的话说:“来孔学堂写春联、猜灯谜、看演出,特别有年味,热热闹闹的才叫过年!”

文化庙会扬国学

“以文化人”是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活动最大的特点。

从初二到初七,孔学堂安排了六场精彩的国学讲座,邀请省内外国学名家以“春节”为主题现场讲学: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朱伟华开讲《春节的由来》,国家高级礼宾师朱珠亲身示范《春节礼俗》,省文联副主席包俊宜讲述《春联书写及赏析》,国家级茶艺师杨松主讲《茶文化与茶礼》,医学博士张诗军“问诊”《节日养生与饮食健康》,社科专家熊宗仁带来《贵州民族文化面面观》。六场讲座,以文化为内核,以国学为底蕴,以春节为主题,从多个方面让“春节”变得更加立体丰满。

在《茶文化与茶礼》讲座上,袅袅茶香吸引了无数爱好茶文化的市民。精彩的讲解,配上优美的茶艺展示,从茶文化的源起传说,到茶叶的品评,再到品茗的过程,让观众领略了中国茶文化的美丽。从清镇赶来的王先生就是茶文化的爱好者,他说,孔学堂举办的讲座,让自己受益匪浅,在过节期间“大享耳福”。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孔学堂还推出了“说书”。这项民俗活动在贵阳已“不闻其声久矣”,年轻一辈几乎没人听过。

正月十五上午10:30,能容纳360余人的明伦堂座无虚席。虽然大厅“四面来风”,温度较低,围聚在明伦堂外的市民却越来越多。11时,“说书”正式开始,黔籍艺人钟中跨上讲台,开讲《唐家的故事》。这是他第二次在孔学堂“说书”,好口才、好段子、好故事赢得听众阵阵掌声。此时,明伦堂外听讲的市民已经围了三层,毫不畏惧料峭寒风,一直坚持到“说书”结束才意犹未尽地散开。

元宵节恰逢情人节,对一些年轻人来说,一场“说书”表演的吸引力远胜于一顿大餐、一枝玫瑰。贵州姑娘小涂,带着从湖南来的男朋友小刘来逛庙会。两人都是第一次听“说书”。由于来晚了没找到座位,他们就在明伦堂外站了一个多小时。小涂说,双节合璧,来逛庙会、听说书,“感觉不一样,比别的活动更有意思”。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知识,这是孔学堂举办文化庙会活动的目的所在。通过“热在基层”、“热在群众”的庙会活动,孔学堂让无数市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博大、精深。

文明活动显风度

与其他地区的庙会相比,孔学堂举办的庙会“非同一般”:同样是热闹欢腾,却没有小吃、没有地摊、也没有娱乐设施,有的是说书表演、国学讲座和年俗活动;同样是人头攒动,却没有果皮纸屑、推搡争执、也没有嬉戏打闹,有的是秩序井然、相互礼让和认真研修。

文化庙会大大提升了孔学堂的影响力,让无数市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成为了展示贵阳形象、体现市民风范的窗口。

“这个庙会不一般,这个学堂不简单”,这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作出的评价。春节期间,省内外各大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日报》等,均刊播了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活动。镜头中,孔学堂干净整洁的地面、庄严肃穆的环境、年味浓郁的活动、满堂书香的讲座让人眼前一亮。

“有很多外地的朋友打电话来说,孔学堂的活动做得很精彩啊,你们贵阳的庙会真棒!”蒋星恒介绍,春节期间,贵阳孔学堂的文化庙会不仅在省内倍受好评,在省外也广受关注,包括山东曲阜在内的外省相关部门纷纷致电,希望与孔学堂加强合作交流。

受邀来讲课的专家学者也更新了对贵阳印象。中山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张诗军说,贵阳人真是太勤奋了,过春节那么早就来听讲座,这让他很感动。

无论是国际友人,还是外省来客,抑或是本地市民,对孔学堂文化庙会的氛围都连连称赞。家住荷塘月色小区的段炼老人,带着两个孙女来参加庙会。她说:“这样的活动特别好,文化氛围浓厚,没有小吃、商贩,既保护了清幽的环境,又让孩子专心学习传统文化,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庙会!”

春节的优秀传统文化范文2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县文明办有关通知精神,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激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更好地体现传统节日的魅力和时代感,积极营造喜庆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由于领导重视,周密部署,积极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心策划,丰富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我校围绕春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凝心聚力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开展了以下四项工作。

1.创编“节日手抄报”。结合“春节”主题,开展了传统节日主题教育,结合寒假社会实践,引导全校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并办出“节日手抄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展评。

2.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村委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3.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在寒假期间,学校领导组织教师代表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离退休困难职工等,向他们送去了新春的祝福。

4.参加春节文娱活动。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新春联欢,丰富了学生的节日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理解。

二、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我校将“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实践活动写入《寒假告家长书》中,要求家长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春节传统习俗、丰富春季文化内涵宣传,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2.制定计划,精心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将此项活动落在实处。我校结合自身实践情况,顺利完成了本次主题实践活动。

3.收集成果,集中表彰。

春节的优秀传统文化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省文化厅下发的《关于在全省开展2017年“春满中原”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的通知》,充分利用春节这一重要载体,在继承传统节日优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元素,不断充实内容,改进方式,创新载体,把握“喜庆、热烈、祥和、稳定、有序”的基调,坚持“积极参与、量力而行、注重节俭、安全第一”的原则,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读者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

二、活动方式

以阵地活动为主,广泛吸纳广大读者参与,开展传统文化书展、鸡年文化讲座、有奖谜语、义写春联、优秀影片展映、迎新春外语联欢会、欢乐跳跳跳、中老年上网培训等。

三、活动时间

2017年1月16日(腊月二十三)至2017年2月7日(正月十六)

四、活动内容及安排

(一)迎新春楹联书画展 时间:2017年1月17日至1月28日 地点:二楼期刊阅览室 承办部室:报刊部

(二)义写春联 时间:2017年1月15日、16日 地点:二楼大厅 承办部室:报刊部

(三)“春满中原、共享欢乐”优秀电影展映 地点:三楼数字资源展映厅 时间:2017年1月16日至20日、1月29日至2月2日 承办部室:数字资源部

(四)迎新春“龙文化”专题图书展 地点:二楼社科借书处 时间:2017年1月20日至2月7日 承办部室:借阅部

(五)美化生活期刊展 地点:二楼期刊阅览室 时间:2017年1月22日至28日 承办部室:报刊部

(六)河南风俗图书展 地点:四楼中原方志馆 时间:2017年1月26日至2月6日 承办部室:地方文献部

(七)办证有奖活动 活动内容及要求:1月22日至24日到馆办证的前30名读者均可领到一份奖品。 时间:2017年1月22日至24日 地点:二楼办证处 承办部室:读者工作部 (八)有奖谜语竞猜活动 时间:2017年1月23日、24日上午 地点:二楼大厅 承办部室:古籍部

(九)迎新春外语联欢会 地点:四楼外文阅览室 时间: 2017年1月18日 承办部室:外文部

(十)少儿欢乐跳跳跳 地点:六楼少儿阅览室 时间:2017年1月25日 承办部室:少儿部

(十一)豫图讲坛:太极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时间:2017年2月5日 地点:一楼研议厅 承办部室:读者工作部

(十二)进城务工人员及中老年人电脑知识培训

地点:二楼电子阅览室

时间:2017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

春节的优秀传统文化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省文化厅下发的《关于在全省开展2012年“春满中原”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的通知》,充分利用春节这一重要载体,在继承传统节日优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元素,不断充实内容,改进方式,创新载体,把握“喜庆、热烈、祥和、稳定、有序”的基调,坚持“积极参与、量力而行、注重节俭、安全第一”的原则,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读者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

二、活动方式

以阵地活动为主,广泛吸纳广大读者参与,开展传统文化书展、龙年文化讲座、有奖谜语、义写春联、优秀影片展映、迎新春外语联欢会、欢乐跳跳跳、中老年上网培训等。

三、活动时间

2012年1月16日(腊月二十三)至2012年2月7日(正月十六)

四、活动内容及安排

(一)迎新春楹联书画展

时间:2012年1月17日至1月28日

地点:二楼期刊阅览室

承办部室:报刊部

(二)义写春联

时间:2012年1月15日、16日

地点:二楼大厅

承办部室:报刊部

(三)“春满中原、共享欢乐”优秀电影展映

地点(一):三楼数字资源展映厅

时间:2012年1月16日至20日、1月29日至2月2日

承办部室:数字资源部

(四)迎新春“龙文化”专题图书展

地点:二楼社科借书处

时间:2012年1月20日至2月7日

承办部室:借阅部

(五)美化生活期刊展

地点:二楼期刊阅览室

时间:2012年1月22日至28日

承办部室:报刊部

(六)河南风俗图书展

地点:四楼中原方志馆

时间:2012年1月26日至2月6日

承办部室:地方文献部

(七)办证有奖活动

活动内容及要求:1月22日至24日到馆办证的前30名读者均可领到一份奖品。

时间:2012年1月22日至24日

地点:二楼办证处

承办部室:读者工作部

(八)有奖谜语竞猜活动

时间:2012年1月23日、24日上午

地点:二楼大厅

承办部室:古籍部

(九)迎新春外语联欢会

地点:四楼外文阅览室

时间: 2012年1月18日

承办部室:外文部

(十)少儿欢乐跳跳跳

地点:六楼少儿阅览室

时间:2012年1月25日

承办部室:少儿部

(十一)豫图讲坛:太极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时间:2012年2月5日

地点:一楼研议厅

承办部室:读者工作部

(十二)进城务工人员及中老年人电脑知识培训

地点:二楼电子阅览室

春节的优秀传统文化范文5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会议精神,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服务保障法》,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丰富双节期间全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2018年元旦、春节期间系列文化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指导思想

以党的“”会议精神和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服务保障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为目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活跃人民群众节日文化生活,使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为加快构建文明和谐、美丽平安固始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活动时间

2017年12月30日(农历十一月十四)至2018年3月3日(农历正月十六)

三、活动内容

(一)组织开展各类民俗和娱乐活动

各有关单位要立足群众文化需求,深入挖掘本地优秀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精心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组织群众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庙会活动和戏剧、曲艺、歌舞、秧歌、猜灯谜等民间艺术的汇演、展演和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各类书法、美术、春联、年画、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交流,以形式多样、品味高雅、特色浓厚的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观赏。

扎实开展公共文化阵地服务活动

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免费开放工作,组织开展公益文化培训、展览、讲座、文艺比赛、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使公益性文化场所成为节日文化活动的主阵地。组织、引导、协助村(社区)文化室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参与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基层节庆精神文化生活。

四、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要进一步提高对元旦、春节期间系列文化活动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开展各类巡演、展演、展示活动的内容,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加强管理,确保安全。要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场所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安全工作,建立安全责任机制,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强化各项安全保卫措施,确保元旦、春节期间系列文化活动安全顺利的进行。

(三)做好宣传,扩大影响。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节庆文化活动,认真做好元旦、春节期间文化服务项目的宣传报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

请各有关单位于2017年12月30日前报送《2018年元旦、春节期间系列文化活动安排表》(电子版),2018年3月10日前将活动开展情况形成总结材料报县文广新局文化艺术股,同时报送电子版。

联系人:潘xx

电 话:xx

春节的优秀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节庆活动;传统文化;弘扬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节庆活动精彩纷呈,许多节日都蕴含了大量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传统文化重要传承和表现形式。例如传统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等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开始淡化、瓦解,如何利用传统节庆活动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其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这是当前我们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当前节庆活动中传统文化发掘和传承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节庆活动的内涵和内容正在发生变化,逐渐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新文化元素和内容,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虽然我国节庆活动十分多样化,但是名气大、国际化高的却很少。总体来看,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角度来看,当前节庆活动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传承遗失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燃放烟花爆竹是最传统的祈福仪式,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跟春联、年画、踩高跷、压岁钱、饺子、汤圆、祭灶一样,成为记忆里最生动最温暖的记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禁止了烟花爆竹的燃放,强制性剥夺了人们欢庆、祈福的愿望。然而在伦敦、在纽约、在迪拜、在悉尼……都是以燃放焰火,欢庆新年的到来,展示国家的精神实力。还不仅仅是春节,多少中国传统的节庆活动淡化或消失了,比如三月三上巳节、乞巧节,比如过年摸门钉、上元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等。更多的地方性社戏、杂耍几乎失传。

(二)现代节庆活动功利色彩浓厚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地方在举办节庆活动时,都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导向,使节庆活动充斥了各种商业气息、政治或者其他宣传工作目的,传统性节日例如春节、中秋、端午等逐渐沦为商家搞促销活动的消费盛宴,传统节庆活动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逐渐消失、淡化,文化内涵正在加速流失。在随机的采访中,青年人认为节庆活动就是聚餐、是消费,摸门钉、放花灯、赛龙舟等的意义已毫不知晓,节庆活动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正在不断削弱。

(三)节庆活动文化内涵发掘不够

目前,不少地方在举办传统节庆活动中,没有深入挖掘和领会节日活动的精髓,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节庆而临时搭凑人员,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导致节庆活动往往成为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毫不相关的文娱活动,喧宾夺主。一些原本有深厚传统文化沉淀的节庆活动,没有发挥出其文化价值和功能。

(四)节庆活动创新不足

许多地方在举办节庆活动时,从形式到内容存在明显同质化、一般化和庸俗化,大多数以歌舞表演、展销会、花车巡游、座谈会等为主,无论是举办方式还是活动内容,都缺乏创新,导致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发掘和保护节庆活动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有丰富的节庆资源,例如各民族的节庆活动、宗教活动、传统节日、节气风俗等,其中都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任何文化都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吸收新时期元素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内涵,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掘和保护节庆活动中传统文化。

(一)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区域资源优势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核心要素,要在节庆活动中融入本地资源优势,加快促进节庆活动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形成区域节庆产业,赋予节庆文化新的内涵。例如:在侗族多耶节上宣传本地旅游资源、侗族传统文化同时,推出“长桌宴”特色美食、雕刻产业、刺绣艺术品等新兴产业,把民族文化融入雕刻和刺绣,形成独特有民族风的旅游产品,依托旅游资源弘扬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二)创新节庆活动举办形式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们要加强本土文化与国外优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轨,通过文化交流互动,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吸引力。当前,可以采取引进各种国际赛事、文化研讨会、展销会等方式来开展节庆活动。例如2015年广西举办的国际民歌艺术节,邀请了来自英国、美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多国歌手参与,同时还举办了“民族狂欢夜”“民俗灯谜会”“国际文化美食节”等多种文化交流活动,收到了十分不错的效果。同时我们的烟花爆竹产品出口到国外,参与国外的重要节庆活动,弘扬中华焰火的古老文化。

(三)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

一直以来,各地政府是各类节庆活动的重要举办者和运作者,政府在节庆活动主办方面做好服务转型,从主办者向监督者、服务者转变,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产业化发展”的节庆开发利用模式。要在地方政府主导下,根据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和节庆资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同时在政策制定、节庆主题、活动项目、节庆环境、对外宣传等方面做好统筹指导,让老百姓认识到节庆活动的重要意义,体验到其中蕴含的传承文化,让其成为家喻户晓、极具传承魅力的城市名片。在这方面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为我们做了一个极好的样板。

(四)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性

传统文化之所以得以传承和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她深入人心,割舍不掉。春节放鞭炮、吃水饺,仲秋节团聚赏月、吃月饼,已经代代相传,其中的含义孩童也知晓,这就是家传,是凝聚家族文化的符号,是社会细胞的滋养。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渗入到每家每户,渗入到娃娃心里,那才是撑起中华文化未来的基石。

三、充分发挥节庆活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文化深入人的骨髓,具有延续性,并且跟我们每个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烟花爆竹的文化魅力就在于大至国家庆典,小至民间婚丧嫁娶,她那清脆的爆响、五彩缤纷的灿烂、浓浓的芬香,总能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带入到另一个精神世界:初生的婴儿施以了最圣洁的洗礼;新婚夫妇许下了最真挚的诺言;一切喜庆悲愿都能在炮声花海中得到最尽情、最酣畅的宣泄……这种力量、这种方式是无法用其他任何物品所替代,是千百年来烟花爆竹得以传承至今的最重要的精髓所在。每当迎春祈福之时,听着噼呖啪啦的鞭炮声,看着孩子为夜色里烟花绽放的瑰丽花朵欢呼雀跃,自然是温馨而快乐的。

(一)利用节庆活动提升传统文化的时代性

在节庆期间,组织各种大型群众性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将节日仪式活动包装成传统文化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盛会。在设计节庆物品时,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让节庆用品融合现代性与传统性元素,提高吸引力和情趣性。在节日食品制作方面,要生产和设计出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美食,吸引民众品尝。在仪式活动组织和策划方面,要紧紧扣住传统文化主题,要迎合地方民众审美心理和风俗习惯,既要让群众乐于参与,又能够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要体现民族特色,注重人文关怀,彰显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增添传统节日的永久魅力。

(二)利用节庆活动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十分多样化,节庆活动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式。通过开展代代相传的集体庆典活动,让一代代人亲身体验同一种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延续和发扬下去。另一方面,通过节庆活动衍生出来的文化形式,例如纪念品、歌舞、传说等,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传统文化,感染和熏陶着人们。让节日、节气、风俗等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并引导生活,规范行为,形成正能量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强有力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利用节庆活动拓宽传统文化传承渠道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节庆活动有了更多的组织和传承路径,不管是影响力还是知名度都较以前有了明显改观。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媒介工具来提高效果,例如利用微信、qq、微博、公众号等来开展节庆活动宣传,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扩大辐射范围,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和了解。我们欣喜地看到里约奥运会上的“中国之家”,看到众多政府公众号上的传统文化和节气风俗的传播,都在努力弘扬和渗透着我们的传统和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让我们在一个个欢乐的节日里,继续绵延我们中华民族的悠远宏大。

参考文献:

[1]李锦平.论旅游开发对民族原生态文化的负面影响[J].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