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承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1
今天早上,我站在12路车上,人不算少,座位都做满了人。在车管所时,上来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爷爷,还带着一位年幼的小孙子,居然没有人让座,连表示一下都没有。那位爷爷领着孙子从车门口一直走到车尾,我注视着他们,并不是可怜他们,而是为我们威海叹息。满车的人毫不在乎,视若无睹。座着的人心安理得,连正眼都不去瞧一下他们。没有几个人像我这样看着这一老一少。
每次到一个站点,都会播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您……”我想,这是在浪费电。我听了几百遍了,想必经常做车的人听了不止100遍,而今天,满座的人,面对这爷孙俩却不加理睬。
在小学时,做车最挤了,三班车挤不上都是正常的。有时,我挤上了第一班车。人很多,声音嘈杂。这时,车遇到了一个红绿灯,立即刹车,车身也随之猛晃。每当这时,那些大人就会说:“有病呀?挤什么挤?就你们小孩能挤!”我们听了,当然生气,可是拿这些大人也没有办法,毕竟,他们是大人。在这个时候,大人不应该去责怪我们,根本不是我们的错,再骂也没有用。这种情况,大人应该找个地方让我们把着,省得车一刹“呼啦”倒一大片,再踩着你的脚了,破口大骂。我们满肚子的委屈也只能咽。这样,我们心理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想法。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靠我们大家维持、发扬,如果每个人都对它置之不理,那么还有什么美德呢?还有什么传统呢?省下的只是中华民族,却什么也没有了。如果我们都不遵守它的条例,那么怎么对子孙后代教养呢?这还只是乘车,如果走到社会里去,会发现更多的违规行为,会发现更多的不良行为。
醒醒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等着我们继承呢!
传承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2
对于从事紫砂壶艺术创作人来说,首要的任务是要继承传统,因为只有通过对紫砂传统的很好把握,才能不断地汲取古人技法的特色和优点,并加以临摹学习,不断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才能创作出优秀且富有生命力的作品。紫砂壶的搓、拍、打、刮、接、光等传统成形技法,同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审美观念的艺术造型有机结合,造就了宜兴紫砂文化的文明。紫砂作为传统工艺品,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艺术根基,有着前辈们丰富知识和经验积累,正是由于一代代紫砂艺人的传承创新,才能得到紫砂壶的日趋完善,虽古犹新,才能得到辉煌的今天。在有序可查的历史文献中,我们知道紫砂工艺历经了从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朱可心、顾景舟等这些名家的实践经验沉淀,总结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成熟制壶技艺,紫砂工艺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既有民间的倾向,又有历代民间艺人注重个人价值、个性的发展,更有鲜明个性色彩,许多名人的佳作,代代相传,如掇球壶、供春壶、仿鼓、石瓢等都是前辈的呕心沥血,毕智穷工造就了紫砂传统文化,是我们宜兴市陶文化的精髓。我们后人必须全力加以传承,只有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贯融自己的创新理念,才能创作出更好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作品。
2开拓创新是关键
今天的宜兴紫砂已经发展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传统的、现代的,新潮流、新时尚都在同一舞台上争奇斗艳,人们也根据各自不同的审美观点审视着作品的价值观念,有人欣赏花塑器,因为制作者把那些蔬果虫草刻画得栩栩如生,泥色层次丰富;有人喜欢素器,制作者线条挺括、简洁大方;有人则喜欢新潮流现代陶艺,认为其代表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感悟,所有的一切都是人们审美取向的差别。而紫砂工艺是一门张扬个性的艺术,需要创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在创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牢牢把握时代变迁中人民大众所喜爱的紫砂作品。紫砂工艺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众多历史文化的加入,从雕刻印、点彩、泥绘等装饰技法中体现文人雅士的爱好和兴趣,将其融入紫砂艺术中极大地丰富了紫砂文化,我们提倡在紫砂壶艺术创新的同时,同样要吸收世界陶艺人的精华,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紫砂壶文化有更强的生命力。而当今紫砂已经达到了历史的繁荣时期,其技艺人员队伍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新品、新作、新人层出不穷,紫砂的发展空间非常宽广,所以在继承弘扬传统紫砂文化的同时,紫砂工艺的创新更显得重要,是摆在我们广大紫砂艺人面前新的课题和紧迫的任务。近来在开拓创新上,笔者也作了一定的尝试,首先从材质方面入手,亲自到矿点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多次反复提炼,试验配制优质的原矿紫泥,更好地展现出每一款创新作品独特神韵;其次是制成各种独特成形工具;再次是新颖的造型设计;最后成形制作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近年来笔者作品受到了广大客户的赞许和青睐,同时在2010年宜兴市手工操作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荣誉。
3个人风格与创新
传承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3
1.1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必然要形成自己的人事档案材料
学校为了实现总体目标,必然针对性的开展专门的文化活动,无论是何内容、何形式、何地、何类型的活动都是校园文化内容涉及的范畴,教师都身临其中,任何有意义的文化活动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并随着活动的结束而完成阶段性的任务使命,教职工都将做总结撰写活动情况,形成的材料通过审查后再经档案人员的整理后归入个人档案,成为对活动具有一定凭据和参考价值的档案材料。教职工在每次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的材料最终都要转化为人事档案材料之一,材料内容总是伴生于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材料内容多与少、丰富与否决定着人事档案可备查考的范围及内容。
1.2档案信息是有关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依据
个人档案中体现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内容及形式丰富多彩,且随时展要求活动的范围和领域不断得到扩大、延伸,将教职工各阶段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状况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如果要在继承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化,只靠我们有限的大脑记忆或手工操作记录是很不够的,必须且只有借助于人事档案才能完成。比如工资晋升、职称晋升、职务晋升、教学内容、科研学术等前后不同时间,甚至不同年代都有一定的连续性,要想顺利正常开展活动,只有通过人事档案来了解前面文化,后续的文化活动才有可能正常完成并提高。如果没有前人规范化的实施人事档案积累、发展创新,那么后人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就缺少可以学习借鉴或传承的文化资源,开拓创新发展新文化的速度将受到局限。所以,人事档案的形成和发展利用,成为后来考核、评定个人在校园文化活动所取得成绩的重要凭证或依据。
1.3校园文化是人事档案主体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内容
人事档案的内容结构共有十类,除个人履历、家庭基本情况两类外,其它类材料如:自传、鉴定考核、学历、职称及科研学术、培训、政审及党团、表彰、处分、工资及任职等材料内容,无不与校园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离开校园文化的内容,作为高校教职工的档案就没有真实可读可用的信息了,载体也失去自身作用,实际成了空档无内涵,更谈不上档案主体价值所能及的服务功能。所以,高校人事档案的形成、发展利用及体现档案的主体价值,全都离不开校园文化内容。
1.4人事档案是一种特殊历史文化,是校园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人事档案具有唯一的凭证和备查考价值,因而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校园文化中缺少或没有人事档案文化的校园文化是不科学不健全的,脱离校园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人事档案文化也是不可能的。人事档案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经档案人员整理后以实体方式保存,一份规范、完整、精练的人事档案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存储校园文化载体。围绕这一载体从多角度呈现人事档案文化的鲜明特色,如:标准的人事档案实体形态文化、现代人事档案管理方法论文化、规范可行的管理制度文化、管理人员职责及行为准则文化、管理人员服务精神文化等,这些文化都充分展现档案文化特色,也反映出校园文化活动精髓。教职工个人的教育文化魅力,准确的人才资源信息,总是通过人事档案所特有的社会角色得以展示出来。所以,人事档案与校园文化两者是相互依赖、互为渗透促发展的关系。
2从多角度看人事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人事档案信息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中具有示范、引领和传承作用
首先,教职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教职工的角色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育者,又是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筛选、继承和传承者。其次,教职工在传承文化过程中弘扬历史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抓住时代文化特色及发展趋势,开拓创新校园先进性文化,使校园文化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始终具有引领社会文化气息,并推动文化健康向前发展。如从烹饪文化的发展历程看,30年前的烹饪文化教学状况是:教学机构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高学历、高职称及专业人才少;教学设备差,实验室、操作实训室、教学场地等条件简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简单;专业设置单一只有烹饪技术,教学工作只能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文化传承。而今天的烹饪教学已发展成有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府,并以科学发展观来实施发展战略,一是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创新科学规范的管理办法;二是引进和采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建设标准实训实验教学室及场地;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配置专业人才。当今烹饪文化分化出多学科多专业,烹饪技术已提升为烹饪艺术文化教育,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文化教育特点,教育水平跃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等,这都是代代教职工在发扬、筛选、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巩固和创新先进文化历程中努力探索取得的成果。再次,先进文化不断反馈于校园与社会文化之中,对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起到实质性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在创新文化、推广文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都将作为历史文化记录于人事档案。
2.2人事档案是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凭证
按照人事管理制度和管理权限规定,教职工属于学校工作人员,其人事关系在学校,教职工的招聘录用、考核、聘用、工资等方面的情况,均由学校人事部门具体负责执行和管理。人事部门给每位教职工建立独立的人事管理档案,并在人事部门监督管理下,由教职工定期撰写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完成情况的总结材料,人事部门定期考核评定其业绩并形成考核结论,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各阶段的考核材料及与人事管理有关的相关材料装入个人档案,如,考核、职称评聘、工资调整、科研成果、获奖等材料。人事档案管理具有严谨性,除本单位或行业系统内以外的个人人事档案,不可能再出现相似的另一份个人情况档案,任何单位或机构想利用某个人的档案了解有关信息,都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和程序后才能查阅。所以,人事档案既是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凭证,也是组织人事部门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2.3人事档案完整记录和呈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师生员工不论任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贡献、学术成果影响力,都是校园文化在传承、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校园文化得到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人事档案记录着教职工的全部活动信息,包括:个人经历、文化程度、社会关系及社会活动、政治思想表现、文化信仰、专业技术水平及能力、参与各类校园文化建设所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工作业绩和贡献等。教职工参与活动所取得成绩,如科研学术取得的成果、获奖、职务晋升、参与学校各类重大建设项目等情况,都必须在人事部门监督管理和个人密切配合下才能形成有效材料,最终形成完整、真实、精练的材料归入个人档案以备查考。随着时间推移唯有档案能够历史、真实、全面地再现那个时代原始校园文化及社会要求,并透过档案了解校园文化发展脉络:一是校园传统文化发展轨迹,二是探索创新文化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轨迹;三是校园文化整体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轨迹。所以,高校人事档案记录反映了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内涵、精髓。同时,它的存在将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包括档案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其中的任一材料从档案中移出或销毁,否则,将依法惩处。
2.4人事档案主体价值全面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价值
校园文化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多种文化总称,其内容、层次、类型、领域及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如学校发展轨迹的历史文化、校规校纪制度文化,教师职业道德准则文化、学术成果推广服务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文化、行为守则管理文化、各类娱乐活动教育文化、服务社会奉献文化、理想追求信仰文化、体魄健康运动文化、心理健康咨询文化、服式整洁形象文化、美化校园建设文化等等都是精神文化内容。精神文化在人事档案中是以信息内容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利用信息内容、传承精神文化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品位,活跃人的精神生活,体现人的精神价值。社会信息也是一种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对社会信息的具体表现。档案价值主体从档案中获取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不仅是吸取校园精神文化信息,也是吸取一种精神动力,这种精神价值它源于档案的记录和再现,再经过一代代人的继承、创新、发展,使文化内容内涵无限增长。所以人事档案价值从本质上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精神价值,精神价值也是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
2.5人事档案是个人历史信息的载体
高校人事档案的发展历程是个人社会信息、校园文化信息不断积累和增加的过程,并运用新文化指导新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事档案积累着个人的全部文化信息,伴随着个人所从事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并以这些活动的产生、开展及结果作为记录内容载入档案,内容范围涉及个人事业发展历程中各阶段各方面内容,是个人社会实践活动及成果的总和。所以,人事档案在承担积累个人历史文化信息的同时,还承担了个人历史信息的载体,没有人事档案的存在就没有个人历史信息资源可利用。
2.6人事档案沉积历史文化精隋,对历史文化传承
传承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4
关键词:非遗;电影;文化焦虑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4—0103—04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与国际市场的逐渐接轨,在《卧虎藏龙》、《英雄》等影片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的激励下,中国电影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以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为代表的一批电影创作者运用西方电影观念,凭借庞大演员阵容、奇观化的视觉特效和东方故事题材打造中国电影的“大片”梦;同时,另一批有着自己艺术理想的导演则从民族文化内核出发,将电影的民族性、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命题紧密结合,构建着民族现代类型电影体系。回顾近10年的国产电影创作,民俗元素、民族和传统文化题材一直是影视创作追逐的焦点之一。而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含众多“非遗”元素的“非遗”题材电影则是民族电影中的一个新热点。代表性的影片包括《尔玛的婚礼》(韩万峰,2008)、《十里红妆》(金良言,2009)、《爱在廊桥》(陈力,2010)、《蔡李佛》(黄明升,2010)和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第十五届北京放映活动中展映的影片《一个人的皮影戏》(张唯,2011)等。这类题材的电影无论是从影片的拍摄动机还是影片本身的内容叙事,都已经超越了电影作为文化娱乐产品的属性,文化元素不再是影片讲故事的“道具”,影片成为文化影像化表达的独特工具。透过这些影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影片对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映像的描绘,感受其所发散出来的文化思考。因此,深入分析这些影片,发掘其内在本质,不仅有助于把握这类电影创作特点,也有助于理解影片作为理性批判工具所表达出的文化忧患意识,进而理解影片创作的终极人文关怀。
一、文化传承的焦虑
全球化与现代化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多元文化选择,同时也使得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多数传统民间文化不得不面临传承人缺失的问题,诸多“非遗”题材影片不约而同将思考的焦点聚集到这一问题上来。影片《蔡李佛》中,男主角陈英杰(洪天照饰)出生在广东,从小习武,如果没有其他文化生活方式的干扰,也许其师叔陈天虹(元华饰)便是他30年后的样子,但开放多元的时代使其成长过程中接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放弃练习蔡李佛,选择了出国生活。但长期的国外生活并没有使男主角陈英杰寻找到生活的认同和文化归属感,最后不得不选择回国。从其成长经历看,正是由于前期对蔡李佛拳这项传统文化继承的缺失,才使得蔡李佛不得不面临人才缺失的困境,也是由于文化继承的缺失,其本人不得不通过继续社会化的艰苦过程肩负起蔡李佛拳继承与传承的使命。此外,《蔡李佛》还为我们展示了文化传承缺失的另一种映像,即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初男主角陈英杰草率中答应比武,但真正考虑比赛人选时,陈英杰才意识到“三对三”的比赛中,除了他和大师兄(刘永健饰)外,已经想不到其他人可以参加比赛,“人才荒”的出现是这项延续百年的传统文化事象不得不面对的巨大考验。
如果《蔡李佛》对文化传承的焦虑还蒙着温情的面纱,那么影片《爱在廊桥》对文化传承缺失焦虑表达得更为直接:一场车祸使得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戏几近灭绝,直至20多年后才逐渐恢复。这一现象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常说的“人在艺在,人亡艺亡”,只是影片通过直接而惨烈的镜头叙事进行了再现,用以表达对传统文化事象传承现状的焦虑,意图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缺失的关注。影片《一个人的皮影戏》对传统文化传承缺失的描述更为悲怆,老艺人马千里(李军饰)为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仅自愿教学生,甚至还要去“求”别人来学习。影片导演渴望不在孤单,或许艺人不在孤单时,传统文化也就不再孤单了。
《爱在廊桥》与《蔡李佛》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传承缺位的“素描”是当代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真实写照。文化是人类创造、保持和传承的,离开了人的接力,任何文化都会失去活力或生命力,出现断层,甚至消逝,而文化传承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有了文化传承才有文化的创新、发展与延续。社会化个体是文化传承的主体,从其一出生就会被各种文化包裹,通过社会教化、自身学习和媒介传播等途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承担起对民族、群体或共同体文化传承的使命。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开放式状态,个体所受文化熏陶已经超脱民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途径的媒介传播为个体提供了多样的文化,多样化的文化又为个体文化继承提供了多种选择,因此,个体文化继承的选择性比以往更为多样。应当承认,多元文化交融丰富了个体的文化选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我国传统文化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或许在影片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寻找到文化传承缺失的原因,但如何唤醒年轻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同与文化继承是要现实回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命题。
二、文化认同的焦虑
多元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的差异、碰撞和冲突,个体便会表现出对已有传统的坚持,追求文化生活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而表现出对群体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便是文化认同。影片《蔡李佛》中,贯穿整部影视作品文化主线便是这类文化冲突引起的文化认同。当收购武馆的消息出现时,男主角陈英杰第一次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身份与角色,思考自己与蔡李佛拳馆的关系。同样,当大师兄经过思想挣扎之后,尤其是将“蔡李佛的声誉”置于自身思想的高层时,也对武馆、蔡李佛的延续产生了担忧。在这一瞬间,武馆的生存和蔡李佛的延续成为将大师兄与英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三个人对蔡李佛的文化认同带有强烈的感彩,保住武馆成为三人存在的同一目标。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超越民族国家范围形成的各民族共识的全球认同越来越多,因此便有一些文化霸权伪装成全球认同,“带来新颖的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同时,解构、碎化着某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或许在陈英杰的眼中,泛美集团所推广的国际化路线可能是一种伪装的全球认同,其目的并不在于文化理想,而在于商业理想,因为全球认同的形成并不一定削弱地方文化传统,有时地方文化传统还会得到强化。
文化认同除了个体对群体或共同体文化的归属感外,还可以表现为他者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超越群体、地域、民族和国家的范畴,在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上体现出很多的一致性。影片《蔡李佛》中,作为蔡李佛拳传承人的陈英杰在谈及空手道时,给予了这一文化表现形式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同样身为日本人的武田少佐(小杉健饰)对蔡李佛拳也给予了充分认可,认同蔡李佛拳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在这种文化认同的影响下,直接决定了武田少佐的行为选择:主动要求学习蔡李佛拳,与陈英杰组成一个团队,共同捍卫蔡李佛拳名誉。
影片《尔玛的婚礼》中,我们也可以时刻看到具有强烈感彩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的正是发生在影片矛盾最为激烈之时,即到底是选择汉族婚礼还是选择羌族传统婚俗。无论是尔玛(尔玛依娜饰)的爸爸(祁润清饰)所说“你是羌族姑娘,咱羌族人的女儿出嫁就得按照羌族的风俗办”,还是尔玛自己所说的“结婚时按照羌族的婚礼举办,不觉得有什么不对”,都是文化冲突时个体对共同体文化的归属感体现和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文化认同问题的日益凸显与文化现代性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体所受文化影响已经突破了本群体或共同体文化的限制,多元文化通过多样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个体的文化生活。文化认同最易出现在不同文化发生冲突和交融时,此时的文化认同带有强烈的感彩,当受异文化冲击越强烈时,这种文化情感便越强烈。
三、文化资源开发的焦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关系的思考过去一直在学术界争论,如今诸多“非遗”题材影片聚焦非遗开发,并通过影像叙事将其引入更为深层的思考。在影片《尔玛的婚礼》中,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已经通过镜头进行了展示:羌族少女歌舞队、老年羌族演唱仪式以及村寨的文化旅游等,村落里的文化资源被工业化和商业化浪潮夹裹着,被打上商品的标签,进行同一模式的生产,成为大众文化消费品。这些现象是当下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最为普遍的现象,影片对这些文化资源开发的叙事如蜻蜓点水,点到即止。然而在影片《蔡李佛》通过多个冲突的设置,已经触及了对蔡李佛拳产业开发的深层思考。当泛美集团对蔡李佛拳馆的收购,提出的条件可谓优厚,如宽敞的训练馆、先进的训练器材及国际武术大会交流等,这些条件可使拳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得到提升,同时个人也可以名利双收;在收购与反收购过程中,蔡李佛拳馆内不同角色人物给出不同的答案,大师兄最初的态度可以代表一个观点,即支持产业开发,而以男主角陈英杰则代表了另一种对立的观点,坚持固守百年的传统。也许影片导演已经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犹如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产业开发有助于非遗事项保护、传承与传播;另一面是可能产生的过度开发对非遗项目遗产价值的消减和文化认同的削弱,且有时这种开发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障碍,所以才有了这一情节的设计。在矛盾展开的过程中,大量商业元素也渗透到比赛过程中,如高额的商业赞助和丰厚的比赛回报以及比赛现场浓郁的商业气息等。从影片情节设置来看,影片男主角在比赛中的胜利似乎给出了蔡李佛拳产业开发与否这场冲突的暂时答案,但影片结局将这一看似解决的问题引向了另一个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即蔡李佛拳馆在很多国家都开有分馆,这种产业开发形式对蔡李佛拳以及类似的文化事象传承与传播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影片《一个人的皮影戏》同样触及了非遗资源产业开发问题,其对非遗资源的产业开发的担忧与反思则更为深刻。影片将皮影戏传承人马千里置于多重关系中,如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自我发展的关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关系等等,这些关系设置的本质是探讨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何协调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个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影片导演已经注意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影片试图通过对传承人的角色解读和精神的窥探寻找出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中间道路的尝试恰恰是以前非遗保护过程中所忽视的视角。
四、文化冲突的焦虑
文化具有区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当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与接触时,如果不能产生有效的文化认同,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和分歧,此时便容易产生文化冲突。文化冲突的类型有多种形式,不同族群、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甚至代际之间也会产生文化认同上的差异,进而形成文化冲突。《蔡李佛》和《尔玛的婚礼》两部电影对上述类型文化冲突都进行了自己独特的阐述和剖析。
影片《蔡李佛》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文化冲突的焦虑娓娓道来。这其中的文化冲突既有代际文化冲突,也有新旧文化冲突。影片中的代际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男主角与父亲陈天来(洪金宝饰)的观念冲突,男主角陈英杰早期对蔡李佛游移的态度和父亲对儿子继承传统观念形成的鲜明代际文化冲突,这种冲突是由个体所处时代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一般称之为“代沟”;影片对新旧文化冲突的叙述主要体现在器物上,男主角在参观泛美集团的现代化武术训练室之后,潜意识内将其与蔡李佛拳馆内陈旧的老式武术训练装备的对比,并由此产生的愤懑情绪,这负面情绪表现了陈英杰内心对现代化训练设备的渴望和与其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在影片《尔玛的婚礼》中,不仅描述了代际文化冲突,也描述了更激烈的民族文化冲突,即作为汉族小伙子的刘大川(宋小春饰)与羌族姑娘尔玛这对恋人关于婚礼形式的选择是影片的线索。由于分属不同的民族,尔玛与大川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内在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这种传统在年纪越大的人心中体现得越牢固,因此,当尔玛奶奶面对日本人和面对尔玛婚礼的“无声抗议”使得这种文化冲突变得更为明显,也更为激烈。在讲述民族文化冲突时,影片设置了同样语境的尔玛依雅(余慧婷饰)与尔玛进行平行比较,二者的态度也恰恰说明了文化冲突可能导致的两种结果:一种是文化的同化,依雅与汉族小伙的婚礼是文化冲突之后的文化同化,尔玛伊雅放弃了自己羌族文化,主动融入到占据主流位置的汉族文化中来;另一种则是文化的整合,刘大川和尔玛作为冲突双方吸取了对方的文化要素,努力将其与自身文化融合。
传承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5
论文中怎么生成目录页码
1、打开需要编辑的论文,点击“显示/隐藏编辑标记”,为了显示下边的分页符标志。
2、将摘要、前言、大标题设置成标题1,小标题依照次序设置成标题2、标题3以此类推。
3、在首页和摘要中间,目录和正文中间插入分页符。
4、双击摘要的底端,插入页码,设置格式,注意首页、摘要目录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别单独设置页码(在设置时取消“链接到前一条页眉”)。
5、回到目录页,插入目录。
6、设置完成后,目录页码就设置好了。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
以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论证了高职院校可以传统文化精华创文化育人特色的理由,分析了其实践过程中应避免走入的四个误区,提出了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传统文化;文化育人;特色
课题项目: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院级规划课题“研究-以杭职院为例”(编号:2009-39,主持人:汪吾金)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汪吾金(1971-),男,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2-0073-03
文化育人在今天的中国广受认同。在网络上用百度搜索,有关文化育人的网页扑面而来,可以一下子跳出几百万条。事实上,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的仁爱、忠义、诚信等思想在现今仍发挥着约束社会行为的功效,这与教育培养现代公民理想人格的内涵不谋而合。在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作用的观点不少。传统文化中积极追求革新、坚持“责中尚和”、“民惟邦本”、“居任由义”、“知耻自省”、人格自主、敢于怀疑等都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并使其在正确的价值原则下创造性劳动。面对高职教育历史较短却大力发展,高职文化群起探索却尚无定论的现实,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解决高职院校的问题作为一种思路出现了。本文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对我校352名高职生(男生占56.47%,女生占42.33%,未明确性别的占1.2%)的问卷调查分析来探讨用传统文化精华打造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可行性,以求教于方家。
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用复杂的文化去实现育人的目标,没有特色就不可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成效也往往要大打折扣。传统文化精华因其经过上了历史的积淀而延续至今,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时代呼吁下,其先进价值日益被认知和推崇。我们认为:不能因高职生传统文化素质弱、底子薄就轻易否定以传统文化精华育人会出现积极成效的可能,但有些误区倒是必须避免的。可以一试。
一、高职可以用传统文化精华创文化育人特色的理由
(一)传统文化精华活力长存,易于使高职文化育人的特色长存。如作为中国文化价值核心的“经世致用”,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发展时期都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并主导着中同文化、文学的发展。人本主义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认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也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特色,它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有非常密切的逻辑联系。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争取使学生在经世致用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这与传统文化精华颇为合拍。既然合拍,就容易持久,容易持久的文化育人特色难道不值得去尝试、去努力吗?2008年11月7日至9日,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齐聚杭州的共识之一是高职文化还没有结论,这与我们90%以上受调查学生意见一致。这种师生共识并不令人意外,因为高职教育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确实太短,其文化内涵当然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同时也强烈意味着各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问题上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完全可以继续根据自己的校情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选择至今活跃的传统文化精华为育人特色无可厚非。
(二)传统文化精华根基深厚。易于使高职文化育人的对象更适应社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生社会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为我们的社会是经受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的社会,每一个社会细胞都有传统文化因子,社会对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成员有天然的凝聚力,这样,传统文化使高职生能较快适应社会细胞、融入社会细胞。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所取得的成功与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从我们的调查数字看,高职生对高职文化最大的期望就是高度的社会适应性(占71.2%),远远超过职业性(占19.7%)、地域性(占6.1%)和先进性(占5.1%),这是他们清醒认识社会后的正确选择。人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适应社会才能求生存谋发展。高职生从小身处中华文明环境,毕业后也主要就在这个环境中打拼。当今文化和传统文化虽有差异,却是吸取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内的先进因子后的产物,不懂传统文化对高职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非常不利。高职生处在叛逆性与可塑性并存的人生阶段,传统文化精华进课堂、进社团、进实践、进心灵将有助于学生成为完整的适应国情的人才,从而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对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也很有意义。
(三)传统文化精华受学生认可,能提高教育效果。调查发现,高达65.5%的受访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精华能为高职创文化育人特色服务,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文化日益多元,社会继续转型,不少人以为年轻人叛逆,只对两方文化趋之若骛,事实打破了主观臆测。高职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相对较弱,但这种弱势并未泯灭其对祖先文化的认同,并未改变其内心血液的颜色,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精华的价值。在多元文化生活中保持传统就能成为特色,开创新生活不等于抛弃一切,古可以为今所用,这样的想法在高职生中广为接受。文化育人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学生、社会所需与高职、教师所能的最佳结合点。高职生能接受说明以此育人将获得更多的依从性,当然会大大提高教育的成效。如果教育力度大,教育艺术性强,传统文化精华的感召力、吸引力将更有效提升高职生软实力。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传统文化基础弱恰恰证明高职生在此方面的可塑性大。把握传统文化精华重在行动,许多农村老太说不出传统文化理论却成传统文化的最好实践者就是明证。对高职生来讲,理论够用就行了。
(四)传统文化精华有比较优势,可提高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占领就业市场的制高点之一。高职院校在吸收和传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突出包括地方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精华育人特色就等于在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一个制高点。“传统概念在
美国企业的结构和职能中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判断也就顺理成章。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又岂能撇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国企业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多一点还是接受其他文化的成分多一点?稍具理性的人都不难依据现实作出判断。所以我们发现,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并未丧失,让高职生具备以中国人方式做中国事的能力,适合国情适合地方适合企业,这将使高职院校在文化竞争和就业竞争中牢牢把握住基本盘,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因根基深厚而大大增强。
综合以上理由,用传统文化精华打造高职文化育人特色完全可行且对高职院校大有益处。
二、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应避免走入的四个 误区。
(一)不作取舍,唯传统为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所以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大胆取舍,选择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华,甚至可以更多地贴近专业需要。摈弃唯传统为上的做法,把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和吸收其他人类文明成果特别是最新文明成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宜找准文化育人所急、就业创业所需和文化精华所能的最佳结合点,以使传统文化精华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取得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二)不重反馈,唯活动为要。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当然可以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但活动不是创特色的唯一手段。大象无形,文化育人特色的形成关键在于让传统文化精华能有效融合不同形式,实现文化特质与学生的结合,使学生吸收,从而改塑学生。哪怕在校园里挖个大池塘,种树养花喂几只鸭鸽鹅也能传达天人合一的思想,让学生调整心态有所感悟。文化育人是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需要经常性的反馈和修正。并不受活动形式的束缚。
(三)不看对象,唯灌输为先。高职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参差不齐的,甚至有的可能会严重缺乏。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既定目标,文化育人很容易出现先灌输了再说的情况。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把高职生看成是无能动性的物而非充满创造活力和创造渴望的热血青年,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灌输得越多效果越差,这在任何填鸭式教学的失败中早已有了明证。
(四)不求质量,唯形式为本。形式主义历来是创新的大敌,高职创文化育人特色也是如此。不少高职教育者宁愿把时间化在形式上去实现沽名钓誉,也不愿去反思这种热闹形式下到底有多少实际效果。文化育人的成功是一种软成功,目前很难有一个完全固定的考核标准。单在数量与形式方面多动脑筋,甚至把形式当作本质来对待,这是很危险的,将把文化育人推向自我灭亡的境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技能文化节和文化艺术节等载体来推进文化育人,既注重形式之新,又重视质量提升,其中技能文化节已被浙江省教委评定为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可说是形式与成效统一的好例子。
三、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建议
(一)以理论探究作支撑。文化育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营销。“文化经济学为文化营销理论的健全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那么,以传统文化精华育人也必须有一个理论的支撑。我们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什么样的传统文化精华可拿来为高职文化育人服务,结合时代、专业和学生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传统文化育人的特色经得起检验,也更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以学生成才为目标。要紧盯市场需求来设计学生成才的规格,确定传统文化精华渗透的方向、深度和检测手段,逐步使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其职业能力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占领就业市场的制高点,为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以全体参与作动员。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任务,而应该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光荣使命。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相互融合促进、统筹兼顾,以求得育人特色和效果的最优化。全天候的、渗透到校园生活每一个细节的有形无形的文化育人手段会极大地提高传统文化精华育人的效能,甚至还可以向校外生活延伸,使学生随时随地在实践中吸收传统文化精华。
(四)以心态文化为重点。我们调查发现,在诸多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实现途径中,学生最看重心态文化,即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占49.19%的选择比例;其次是行为文化如日常校风、活动等,占28.81%;然后
是制度 文化如 教育教学、校纪校规等,占百分之12.09%。当然物态文化如 建筑、 环境等也受到关注,占4.12%,其他的途径占5.77%。因此,在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时候要把心态文化放在非常突出的重点位置,抓住 了心态文化就抓住了文化育人的主要部分。
(五)以自我抉择求提高。文化育人的成功最终要靠学生文化素养形成的结果来检验,离不开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传统文化育人要成为特色必然要充许广大师生员工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时有自我抉择权,即有一定程度的个性化。从学生角度看,这易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兴趣成为导引,更有效地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实践为主线的教育局面,也更适应时代对多样化的要求。
(六)以创业创新树品牌。“文化是创业企业第一桶金”。企业重文化,高职院校更要重文化。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最终必然要体现为品牌。因此,在整个打造特色过程中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在实践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有一个经得起检验的过硬成绩,特别是把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精华创业创新的有效 经验认真积累起来并提炼升华,化为高职生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使文化育人不断在新的起点出发。
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提高才能形成特色。对高职院校而言,除了教师言传身教,还要充分发挥校内场馆等的文化载体作用,通过制度导向、成果展示、 艺术展演、课外讲座、文体活动、景点建设等多种形式,把文化内涵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之外,增加校园环境的文化含量,尤其要在校园文化中有机融合企业文化,提升文化品格和精神。杭州 职业技术学院编撰校史、让学生参与提炼校训等,建设校企共同体,融合校企文化已经初步取得成效。我们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各种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高职文化育人模式一定会闪亮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一定能取得突出成效。
参考文献:
[1]韩书堂,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与 文学的价值取向[J],理论学刊,2007(6):114-116.
[2]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 经济 管理出版社,2002:364.
[3]帕特·乔恩特,马尔科姆·华纳,跨文化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5.
[4]王方华,伏宝会,肖志兵,文化营销[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33-34.
[5]黎永泰,黎伟,企业文化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6.
看了“论文中怎么生成目录页码”的人还看:
1.论文怎么设置目录和页码
2.word如何生成论文目录页码
3.word怎么生成论文目录页码
传承传统文化的理由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初中英语;群文阅读教学
我国的茶文化发源地在西部山区,曾经有唐代的陆羽专门为茶做了首诗经,名为《茶经》,《茶经》中“茶者,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介绍了茶的由来。我国的茶文化可以理解为饮茶活动而形成的问题,包含的内容较多。但是在茶文化中还透露着我国4700余年的历史,由神农时代开始,人们发现了“茶”为人们带来的益处。直到现在,我国还延续着以茶代礼的民间风俗,由此可见茶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1茶文化融入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意义
1.1丰富初中群文阅读人文底蕴
茶文化不仅蕴含着古人礼仪精神,还饱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初中语文中融入茶文化,可以推动学生群文阅读文化底蕴的积累。从文化体系的构成来看,茶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独特的文化种类,对于后辈的影响非常深远,通过品味可以发现,茶文化中包含了佛家、儒家以及道家的哲学道理,我国的人文知识有极大的影响。
1.2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茶文化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包含了丰富的文学传承。在全文阅读中融入茶道,可以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了解茶文化的礼仪,或品茶来享受自然之美。随着茶文化历史的发展,由最传统的茶道衍生出了很多形式,例如茶诗、茶曲,以及茶舞等等。在陆羽的《茶经》中有“采茶薪樗,食我农夫”的内容,在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中,表达了“洁性不可染,为饮涤尘烦”的思想,由此可见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的进步,茶文化已经不仅渗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在西方多个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吃碗茶》以及《呼啸山庄》中都有着茶文化的身影。通过茶文化的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文化内涵,拓宽我国青少年的视野。
1.3培育学生人文素养
茶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道德传承。不同时期的茶文化与我国人民的饮茶习惯有着极大的关联性,随着历史发展,茶文化已经逐渐演变为茶哲学。在品茶期间,既能品味茶中淡雅幽香的意境,还能实现身心的塑造,从而提高身心修养。茶文化的学习对于教育有着显著的启蒙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完善自身价值观念,为学生未来文化研究与成长奠定基础。茶文化自身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针对语文全文阅读来说,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思想道德的引导。通过阅读古人的诗词,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感,促进全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
2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当前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锻炼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在群文阅读中融入茶文化,可以拓展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目前由于教学中传统文化意识不足、教学模式过于单调、传统文化教学素材淡薄等问题,导致教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能带领学生领会茶文化的传统价值与教育意义,还限制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升。
2.1传统文化意识不足
结合当前初中全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阅读题材多是现代化文章以及散文类、故事类内容。虽然在阅读题材中也融入了传统诗词,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究性不足。并且从茶文化背景来看,语文课程阅读教学长期处于以教材内容为主的现状,无法对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在这种条件下,不仅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以及道德素养等综合性提升也极为不利。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汉语言文学时,也存在对汉语言认知性不足的问题,不仅体现在茶文化中,在所有传统文学中,都会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了解的局限性。很多学生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对汉语言文学有所认知,导致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受到局限,不仅不能发挥教育价值,还会出现被人淡忘的现象。所以教师要提高传统文化全文阅读意识,积极将历史内容丰富的茶文化融入到全文阅读中,从而丰富阅读内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2教学模式过于单调乏味
就当前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初中的全文阅读课程所采用的模式大部分单调乏味,主要体现在教师观念过于老旧,在课堂中采用的阅读题材与方式较为单一。例如,多采用班级学生整体阅读的方式,以及班级学生或教师领读的模式。在这种条件下学习,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还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题材、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从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兴趣,未能实现拓展教学资源,积累学生文化底蕴的教学目标。并且,从茶文化阅读角度上来讲,如果在这种单调乏味的模式下,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极大的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从而导致教学质量逐渐降低。
2.3传统教学素材较为淡薄
全文阅读在我国教学的起步较晚,且发展年限尚短,所以无论是理论指导,还是实践总结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匮乏性,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还处在发展初期。但是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群文阅读教学已经生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框架,所以想要实现教学创新与改革,就要克服当前教学的困境。同时,在传统教学素材较为淡薄的影响下,群文阅读的题材内容逐渐减少。这与我国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标准极其不符,不仅不能实现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无法领略古人智慧,并且不能体会传统文化精神,严重的限制了群阅读的教学发展。
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渗透茶文化的策略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不仅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还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中逐渐完善,构建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独有体系,其文学的价值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结合全文阅读教学来看,最初引入茶文化,仅为了丰富教学的内容,但是随着教学逐渐发展,茶文化对于群文阅读的影响逐渐深远。并且将茶文化融入学生全文阅读中,对于茶文化与初中教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举动,既能实现茶文化的宣传,也能促进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获得人文精神、道德思想等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3.1更新教学观念,激发传统文化意识
茶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导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主要是因为茶文化教学的应用并不仅仅体现在文化意义方面,还充分的彰显了茶文化的基础理念。其中,种茶、采茶、制茶,都包含在茶文化中,不仅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还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中,通过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可以增强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发展差异的思想,不断革新教学观,从而激发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例如,开展“以茶会友”活动,在活动开展前,要求学生自行通过互联网进行文献的检索,或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以及拜访文化名人等等,从而细致、深入、全面的了解茶文化,理解茶史、茶诗与茶舞等多种内容,还可以要求随手拍一些有关茶的照片。在活动中应用学生们所查阅的茶资料,拍摄的茶图片组织阅读茶文化题材的散文诗集,然后以此为目标,要求学生们进行写作锻炼。通过活动题材合集以及学生的写作作品整理,为学生们提供阅读题材,供学生品读。从而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增加茶文化对群文阅读的影响力,促进学生文化视野开拓,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3.2扩充阅读资源,渗透中华茶文化教育
在群里阅读教学中渗透茶文化,有助于扩充阅读资源,丰富学生阅读题材,对于学生来讲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扩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见识,促进学生生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独有理解。让学生了解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性,以及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等多种内容。同时,茶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具有独树一帜的礼仪文化,充分的体现出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精神。通过传统文化来学习礼仪,感受文化蕴涵,也是语文教学特色的一大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茶文化的积极影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教育,满足课程知识拓展,领会汉语言的美丽,同样要弘扬文化礼仪,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思想,发挥传统精神与文化的美好之处。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以茶为题材的诗词并开展阅读探讨,如“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出自白居易所作的《山泉煎茶有怀》,诗句可以译为“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还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出自杜耒的《寒夜》,译为“诗人与客人夜间在刚红的火炉前,壶中热水滚滚,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差别极大。”两句诗词分别表达着诗人的心情,也蕴含了诗人对于情感的抒发。由此可见,茶文化饱含了人文精神以及丰富的阅读资源。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探讨,可以深入了解古人思想,并领略茶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具有德育效果的古文诗句,如《茶经》中,“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春来欲作独醒人,自汲寒泉煮茗新……”诗句透露着对茶文化的褒扬,并抒发着作者淡泊明志的思想。并且透过汉语言文学,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所在。通过古文学习,来引导学生领会茶文化的中的内涵,体会茶文化的价值魅力,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影响,从而提升个人品格和文化素养。
3.3开展多元教学,增强语文教学趣味性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简单来说,群文阅读就是通过文章组合的方式来指导学生阅读,并依据阅读体会、心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阅读与思考能力的提升。也可以理解为,围绕一组或多组文章,然后由师生来围绕文章进行阅读,从而达成共识。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开展全民阅读,有助于促进文化的渗透,增强语文教学趣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领悟茶文化的精神,品味茶文化中的内涵,结合有效的教学实践,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学中可以引入饮茶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教学的模式开展群文阅读。首先对茶进行介绍,如“同学们,我国是茶的故乡,最早发现茶用途并饮茶、种茶的就是中国人。人们经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知茶文化早已深入传统文化中,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茶文化的魅力吧。”然后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为每组学生提供不同的散文诗集,如《茶韵》《午后的茶》《绿茶》等等,引导学生们品味中国人对于茶的感情,以及茶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下,茶文化的教育可以通过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尽管茶文化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是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发生变化。茶文化所包含的价值底蕴,也始终存在。茶文化的教育价值的是丰富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文化机制的核心诠释。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在群文阅读时开展引导学生品味茶文化的内涵。还可以邀请学生们共同创作以茶为题的散文诗,通过创作来整合自己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加以应用,在创作中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悟,增强感悟能力、应用能力,从而促进深入理解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是当下一种较为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融入茶文化不仅能够提升语文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结合当前教学来看,群文阅读教学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想要实现完善优化,就要结合新颖的教学观念,将茶文化作为拓展的教学资源,结合多元化的形式,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豪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琪.为有源头活水来--群文阅读纳入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20(59):49-50.
[2]杨涵.新形势下初中语文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上),2019(10):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