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危机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危机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危机管理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1

关键词: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 情景分析 危机信息管理

在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内,危机信息管理人员通过情景分析和建立战略早期危机管理系统,对财务状况、交货量、已接收的订单等重要统计数据持续监控,并利用分析和监测结果为决策制定者提供未来可能性的见解,为公司的战略决策制定提供了智力支持。

1.背景简介

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是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分支机构之一。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又称德国宇航公司,成立于1989年。主要从事航天、航空(军用航空、民用航空)及动力系统的研究和制造。该公司凭借其在航空、航天界雄厚的技术实力,成为欧洲宇航界的重要成员之一,几乎参与了欧洲所有的重要航宇航天项目,如:“阿丽亚娜”火箭、欧洲战斗机的研制。其总营业额的75%来自国际合作项目。它由六个业务部门组成:民用飞机和直升机、军用机、航天基础设施、卫星系统、防御和民用系统及航空发动机。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有三个重要的独立经营的子公司,即戴姆勒・奔驰宇航空中客车公司、多尼尔公司和MTU公司①。

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企业在其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混乱、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传统的预测方法已经不能再满足需求,因此,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采用了情景分析法来描述未来20年内的不同发展前景,并构筑了早期危机管理系统以达到对未来做好最好的应战准备。

2.情景分析

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最初是以线性回归经典市场预测工具来预测未来的发展,但是这些经典和传统的市场预测方法只能用于处理一些历史数据,而竞争激烈的航空业的产品周期超过25年,在竞争互动日益频繁、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迅速变化的今天,要对飞机的需求做出如此长时间的预测几乎不可能。该公司采用了情景分析法来描述未来,其动态情景分析过程的主要步骤如下:

任务分析――界定问题,并努力对企业未来所想要分析的领域达成共识。

影响分析――分析情景中的基本因素之间的所有关系。提供了整个系统动态的主要信息。

确定描述符――描述内容,定义系统中的所有影响因素(步骤2中所确定的)。描述必须涵盖目前形势并给出未来的三种可能预测。这是非常有创造性的一步。

建立多种选择――填写交叉影响矩阵,评估预测描述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动态情景解释――将这一评估存入计算机,计算机会计算所有的可能性并提供情景框架,然后形成标准语言。通常2到5个可选的动态情景会被挑选出来。

结果分析――假定某个特定的情景会在未来实现,并在该假设基础上建立结果分析。对于每一个可选的未来领域,都会给出解释确定和不确定的后果。

冲突分析――调查那些最不可能发生但是一旦发生就会对情景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例如核事故或军事冲突。

情景传递――每个情景都提供给管理者在该情景发生时的不同行动选择。无论情景有多么不同,通常都可以采取多种行动。这些行动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已经开发了2015年之前的空中交通全球革命情景,同时对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也做了地区情景分析,以调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市场将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3.战略危机管理系统

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建立了进行竞争监控的战略危机管理系统(见图)。该战略危机管理系统是在情景分析的指导下进行的。它采用定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情景进行规划,并对未来10~20年的发展进行预测,确定环境监测的关键因素,并进行优先监视。然后,对监视获得的信息进行评价、解释、分析,发现危机管理信号,将获得的危机信息管理汇报给管理层,并努力说服管理层相信并运用危机信息管理。

3.1危机信息管理源

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使用了可以找到的各种危机信息管理源,并安排了许多人合作进行危机信息管理的采集。其主要的信息源包括:每日新闻、专家和商业新闻、各类信函、公司出版物、产品信息、价格信息、产品定位、权威和专家意见、部门会议、数据库、互联网和万维网、客户销售组织、营销信息系统等。该公司设计战略危机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密切监视一些重要的危机管理指标,包括特征数字、征兆、弱信号等,如:财务形势、飞行器的交货量以、接收的定单、世界人口的增长或世界经济的增长等信息。并对这些指标所显示的趋势进行研究,并寻找那些能够在事实上影响其商业发展的趋势。

3.2危机信息管理分析

危机信息管理专家通过评价、解释、分析监测指标的变动,将这些危机信息管理分析转化为可识别、可理解的危机信息管理,并以摘录的方式传递给管理层。通过危机信息管理分析,危机信息管理管理人员可以发现危机管理信号,进而形成危机信息管理。如:通过监测发现,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麦道公司的外部采购逐渐增加、主要竞争对手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之间互动频繁、两个公司与政府之间的会面不断增加,根据这些弱信号,其危机信息管理管理人员分析得出了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可能合并的危机信息管理。

3.3危机信息管理成果传播

该公司每三个月上呈一次危机信息管理报告以协助管理,同时还为技术人项目负责人提供具体的报告,目的是协助公司的营销和销售部门。有时,危机信息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一定被接受,因此,一方面,危机信息管理管理人员还要努力说服管理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危机信息管理的持续监控,以提供更为明显的证据证明危机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使管理决策人员相信危机信息管理并将其作为决策依据。

在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开始一个危机信息管理项目之前,第一步是从公司内所有关键职员处搜集相关信息,例如,将战略人员、董事会成员、产品部门人员、营销专家以及其它相关人员集中到一起,共同审视、评价企业可能面临的竞争问题和危机信息管理需求,然后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处理。为了协助工作,该公司还设有研究小组,负责计划、监控、协调大规模信息课题所需的所有活动,并吸引外部专家加入。然后,开展正式的分析,进行专家讨论,形成危机信息管理产品,并保证结果的可接受性,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

综上所述,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非常重视危机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并有与之相对应的危机信息管理工作队伍、规范的危机信息管理工作程序,其危机信息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竞争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日益增加的今天,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危机信息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趋利避害,长远发展。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2

管理记分法由美国学者仁翰·阿吉蒂所创。严格来讲,它是一种定性方法,但是结合上市公司自身的各种信息披露后,也可以实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使用管理记分法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步:使用构造样本,列出与公司财务危机有关的多个因素;量化赋值这些因素对构造样本公司财务危机的影响程度;构建构造样本的“管理记分法”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确定衡量财务危机程度的标准值;计算各家测试样本公司的得分值,然后标准值比较,测试模型的预测效果。

本文依据上市公司自身披露的各种信息资料,使用管理记分法,获取了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前存在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通过量化赋值,构建了Y记分模型,测试样本验证检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并为今后研究进行了趋势分析。

二、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2002~2010年间因“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包括追溯调整)”而首次被*ST的A股上市公司167家(原有*ST公司256家,剔除了金融类公司1家、上市不足3年就被*ST的公司9家,以及不能有效获取信息的公司79家)。其中,120家公司用于构建“管理记分法”财务危机预警模型,47家公司用于检验模型的效用。研究期间为危机前三年,即(t-3)年,数据取自“国泰安数据库”,建立的“管理记分法”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以下简称“Y记分模型”。

三、实证研究

(一)财务危机引发因素归集 以构造样本的120家公司危机前3年的年报为依据,结合其特别处理公告和其他相关会计资料,采用归纳法总结出可能导致这些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5项内部风险因素(以下简称“内因S”)和3项外部风险因素(以下简称“外因Q”),详见表1。

表1中,将“新投资产业或产品或子公司需要大量资金;或新领域经验不足,管理、经营费用高,但无利润或基本无效”作为公司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的公司有2家,次要问题的有5家,总共有10家公司认为该因素会影响公司的经济状况。在归纳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上市公司披露的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一般不超过5项,而且问题普遍且集中,如市场因素中的“资源不足;产品部件或原料能源成本过高或价格波动”问题被120家公司中的59家披露,约占到1/2。

(2)上市公司披露的问题中,外因和内因出现的总频数均为139次,各占总频数278的50%。说明上市公司均重视会引起公司财务状况变化的内、外因素。

(3)内因中,经营管理因素和资金因素占52.52%,表明这是财务危机公司在危机爆发前,内部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即上市公司还是普遍认为经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以及经营资金不足会严重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因素,多数涉及到公司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产业的优化;资金因素显示公司多受现金净流的影响,公司资金紧张导致短期偿债能力虚弱。

(4)外因中,市场因素占64.03%。这是财务危机公司在危机爆发前,面临的最严重的外界影响。无序的、不完全的市场竞争,产品成本上升,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了不可测的影响。

(二)财务危机影响度量化赋值 表1中,具体内容(第2列)中有一项原因出现,则对应的定性因素(第1列)设为1,否则设为0,从而到得表2。

(三)Y记分模型构建 具体如下:

(1)基本模型框架。Y记分模型的因变量取值为0或1,赋值是权数的加权平均。设计的模型为:

Y=0.5S+0.5Q(1)

其中:

Y为加权平均得分;

S是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内因的加权平均得分,权数0.5=139 /(139+139),即内因中的所有风险因素出现的频数在全部因素出现的总频数中占的比重;

Q是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外因的加权平均得分,权数0.5=139/(139+139),即外因中的所有风险因素出现的频数在全部因素出现的总频数中占的比重。

(2)内因权重的确定。S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ai为对第i项内因进行加权的权数,Si为第i项内因的取值。

ai值的大小反映了第i项内因对财务危机形成的影响程度。ai值越大,说明第i项内因对财务危机形成的影响大。表3中,百分比反映了各项内因对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影响程度,各项百分比就是对该项内因进行加权的权数ai。

根据表3,可以得出内因的加权平均得分S的公式:

S=0.1727S1+0.2446S2+0.1222S3+0.1799S4+0.2806S5(3)

(3)外因权重确定。Q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bt为对第t项外因进行加权的权数,Qt为第t项外因的取值。同样方式确定各项bt值。

根据表4,可以得出外因的加权平均得分Q的公式:

Q=0.6403Q1+0.2590Q2+0.1007Q3 (5)

(4)构建Y记分模型。由公式1,得到:

Y=0.5(0. 1727S1+0. 2446S2+0. 1222S3+0. 1799S4+0. 2806S5)+0.5(0.6403Q1+0.2590Q2+0.1007Q3)(6)

即,Y记分模型为:

Y=0.0864S1+0.1223S2+0.0612S3+0.0900S4+0.1403S5+0.3201Q1

+0.1295Q2+0.0504Q3(7)

其中:

Si为第i项内因的取值,危机公司存在i项内因时取值为1,否则为0,i=1,2,…,5;

Qt为第t项外因的取值,危机公司存在t项内因时取值为1,否则为0,t=1,2,3。

(四)标准值确定 根据归纳的各项风险因素,可以确定各家构造样本财务危机公司的Si和Qt值,再根据公式7,可以得出各家公司的Y值。例如,ST昆百大(000560)的Y值为:

Y=0.0864×1+0.1223×1+0.0612×0+0.0900×0+0.1403×0

+0.3201×0+0.1295×0+0.0504×0=0.2087

120家公司的Y值见表5。

将构造样本中120家财务危机公司的Y值划分为6个区间。根据表5计算出的Y值,各区间分布的财务危机公司数见表6。表中,“公司数”这一行表示在某一区间分布的财务危机公司数,“累计数”这一行表示在某一区间的上限以下区间分布的财务危机公司数,“百分比”这一行表示累计数的百分比。

有关学者的研究发现,选择不同的Y临界值,决策人员出现第Ⅰ类错误的概率不同。Y临界值越大,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越大,但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越小;Y临界值越小,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越小,但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越大。对一般决策者来说,由于犯第Ⅰ类错误的代价要高于第Ⅱ类错误,因此在建立模型时,应该主要考虑控制第Ⅰ类错误发生的概率。

由此,若将Y临界值确定为0.2,可以将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控制在7.50%以下,即回代预测准确率为92.50%。根据一般分析惯例,这样的错误概率是大部分决策人员可以接受的。因此,将Y临界判别值确定为0.2,确立的Y记分预测分析判断方法为:

(五)Y记分模型预测效果测试 测试样本中47家财务危机公司的Y值区间如表8所示。

可以看出,在以0.2为分割点的情况下,测试样本中47家财务危机公司有42家的Y值大于0.2,占总数的89.36%,即测试样本的验证预测准确率为89.36%。

四、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一是内因和外因均会导致财务危机,即不仅公司内部财务方面和非财务方面的原因是公司财务危机的“导火索”,而且公司外部的多项因素也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而且这些因素多是公司的不可控因素。要在财务危机预警方面取得进一步成果,必须结合公司外的各项因素进行研究。

二是财务危机形成的内因中,经济管理因素和资金因素是其中两项最重要的因素。这说明企业想要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必须有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资金,重视短期偿债能力,搞好主导产品或产业,加强、完善内部经营管理。

三是财务危机形成的外因中,市场因素,尤其是市场竞争激烈、资源不足、产品部件或原料能源成本过高或价格波动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这说明企业想要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必须压缩生产成本、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以备不测之需。

四是Y记分模型对构造样本的回代预测准确率和对测试样本的验证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2.50%、89.36%,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资本市场各方利益相关者可适当参考使用。需要说明的是,模型以0.2为分割点,决策人员犯Ⅰ类错误的概率降低,可以将Y记分模型与各种统计模型(如多元逻辑回归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结合使用。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3

关键词:公司政治行为;竞争环境;战略管理;政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7-0048-04

一、引言

所谓公司政治行为(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y,简称CPA),是指企业试图影响政府使之作出对企业有利决策的行为(Baysinger,1984)[1]。公司政治行为是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西方国家是管理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热点,其对企业的生存与竞争能力及绩效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充分揭示。不单在西方,中国企业也存在着大量的中国式公司政治行为。但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公司政治行为大多处于半公开的状态,其研究也未曾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走向深入,公司政治行为日益浮出水面,成为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现象。本文结合一些学者(如田志龙、高勇强、卫武等)的研究,对当前中国企业公司政治行为进行总括式的介绍与评析。结合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中国企业如何改善公司政治行为管理,提高政治战略管理水平与能力。

二、现阶段中国企业实施公司政治行为的必要性

虽然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开放,但政府作为全社会的人,仍掌握着相当多的经济、市场资源。与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对经济影响和干预的范围及深度要大得多,对工商企业的影响也更大,主要表现为:(1)企业在宏观上受宏观政策(如财政、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2)在中观上受行业管理方面的政策(行业管理职能、项目审批和资格审批、企业等级评审和优惠政策)的影响;(3)在微观上受到直接干预(贷款支持等)。鉴于政府环境对企业的重要影响,中国的各类企业无不花费相当多的精力来经营对自己有利的政府环境。有的企业家坦言,他们3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0[2];李新春,2000[3];张维迎,2001[4]),其目的在于获得各种政策优惠甚至是直接的政府资助。基于政府的巨大影响,企业与政府关系如何,对企业在市场上的成功,以致生存与否都有很大的影响。例如,20世纪末广东两大国企巨头――粤海企业集团与广东信托投资公司曾一度经营困难,面临重组,但由于两者对公司政治行为的重视程度与实施效果不同,两家公司的重组后果有显著差异:“粤海”实施积极的公司政治行为,面临问题时主动与政府联系,如1998年8月初公司遇到危机后,即向省政府报告公司将面临交叉违约的风险,并直接请求政府援助;1999年1月公司与政府联合举行债权人会议商议债务的解决,充分的沟通与联系使“粤海”占据主动地位,取得了省政府的支持。省政府先是动用财政为“粤海”还债,最后将“东江供水”这块优质资产注入,换得了各债权方对重组方案的同意,使得“粤海”重组得以顺利进行,公司走出了困境。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公司又获得新生,重新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案例,堪称20世纪末21世纪初亚洲最大最成功的重组。与之相反的是,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虽然也是处于与“粤海”相同的困境,但由于与政府的沟通不到位或效果不佳,没有主动以有效的方式去影响政府决策,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了企业关闭、破产的结局。理论与经验均充分证明了公司政治行为对中国企业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另一方面,政治战略已经成为西方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企业实施CPA管理已经蔚为潮流,其政治行为策略与技巧相当娴熟。随着全球化步伐加快,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在中国经营布局的战略力度,而他们所擅长的政治公关及其策略也一并进入中国。从美国《财富》杂志在上海给世界500强企业进行的“政治公关”调查中可以获知,跨国企业正在加紧其在中国占据“政治竞争”优势的步伐,且其攻势迅猛,动作频频(雷永军,2002)[5],中国企业如果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很可能会在这场政治市场竞争中失去先机,从而失去本土优势。因此,中国企业认真对待公司政治行为,并实施积极的CPA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三、中国企业公司政治行为的现状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企业的公司政治行为开始发展并获得长足进步。但总体上来说,与西方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公司政治行为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和不规范,基本上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还未能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同时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的迥异,中国企业的公司政治行为有着显著的中国特色(田志龙、高勇强、卫武,2003)[6]。

(一)中国公司政治行为的具体形式

中国的公司政治行为类型,大体上来说可分为七类:

1. 直接参与策略。中国企业通过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发表意见、参与制定政策或决策,甚至一些国企的高管人员直接就是政府委派的官员,这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现象。

2. 代言人策略。通过个人关系(如与企业有关系的官员、学者等)去游说和代言,以此反映企业的意见。与此不同,西方政治中介非常发达,企业可以雇用专业游说公司进行政府游说。中国没有游说的职业中介,也不存在这样的政治土壤。

3. 信息咨询策略。即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会议或调研,提供各种信息等来影响政府的态度。在西方,企业往往会通过民意调查或国会作证等方式来影响政府决策,其实施方式比中国企业有更多空间。

4. 调动社会力量策略。即通过利用社会舆论、团体的力量来影响政府在有关政策上的态度。中国企业一般通过媒体或舆论的方式进行,所能实施的手段、效果有限。而西方由于民众的政治参与度较高,因而该项策略的利用手段和影响均较中国企业要大,西方企业可以利用媒体、股东、雇员的政治参与来影响政府的政策,甚至动用法院的力量来维护企业的利益,而这在中国现实的政治语境下是难以做到的。

5. 财务刺激策略。即通过金钱支持、财务赞助等方式发挥影响。中国企业通过间接赞助政府举办的活动来密切与政府的关系、争取政府的支持,西方企业可以公开通过政治竞选捐款来影响政府决策者,显然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

6. 政府关联策略。即指企业以各种行为直接或间接提高政府的政绩,通过做各种政府希望企业做的事来争取政府的好感。它或者是对政府期望的承诺,或者是做政府鼓励的事情,从而改善政府作为全社会人的形象,达到改善与政府的关系,优化政治行为的政府环境的目的。西方国家政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干涉较少,因此与中国企业相比,较少采用这类策略。

7. 制度创新策略。即企业主动寻求制度创新以得到政府认可和支持。中国企业会努力找到政府关于企业制度规划等方面的缺点并不断完善,争取使之成为政府认可的政策和规则改变的方向,从而获得政策的支持。西方国家政府对企业微观运作、企业制度的改革很少干预,因此西方的企业也很少使用这类政治行为。

如上这些公司政治行为,既有与其他国家相同之处,也有自身独特的类型。而即便是相似的类型,其内涵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它们均植根于中国政经体制与传统文化的土壤。

(二)中国企业公司政治行为的实施特点

1. 路径的直接性。中国企业很多时候通过各种政治行为直接影响具有决策权力的政府官员,通过实施接触政府官员、利用与有关官员的交往、社会关系网络开展游说等策略,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从而推动政府出台对其有利的政策或给予各种经济资源。而西方企业更多地是通过政治行为影响选举进而影响到政策的决定,也就是说企业往往通过各种策略显示其影响选举的力量进而影响到公共政策的塑造;例如Keim、Zeithaml and Baysinger(1984)在分析20世纪80年代的公司政治战略时认为,选民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政治策略[7]。同时西方企业也比较注重通过引导公众舆论与倾向来影响政策的制定,例如Schuler(1996)将西方企业的政治策略主要分为信息影响策略与公众曝光策略。公众曝光策略即是指企业通过第三方影响、媒体宣传来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倾向,其路径具有间接性[8]。

2. 主体的单个性。中国的企业往往单独实施政治行为,实行单兵作战,更多地是去争取政府某项具体政策的扶持或具体项目的支持,除此之外,较少通过与其他有共同利益的企业结成联盟或通过行业协会开展政治行为。与此不同,西方企业的公司政治行为着眼于诱使政府制定有利于行业的公共政策而非对单个企业有利的政策,因为西方健全的法制限制了政府对单个企业实行特别的优待,因此企业的政治行为主要是努力影响政府出台对其有利的行业政策,所以在西方国家,政治行为的主体往往是以若干个企业联合甚至是企业联盟的形式进行。

3. 战略的非正式性。总的来看,中国企业虽能认识到与政府关系的重要性,但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谋划这一问题,缺乏明晰的政治行为经营战略与意识,在政治行为经营上有策略无战略,有意识无制度,没有长期目标和整体战略,更多地是依靠企业领导个人的政治意识和能力与政府或官员沟通、交往来实施一种非正式的政治行为,没有从制度或战略上来考虑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因而企业高层个人的政治意识就对整个企业的政治策略与业绩有很大关系。例如田志龙、孔旭升、温凉(2006)在一项包括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公司政治行为的调查中发现,虽然行业、经营性质及市场结构均对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产生影响,但其中作用最大的却是高层意识。即高层意识对企业实施政治行为及效果影响最大。然而高层意识却难以像制度那样固定下来,也难以像制度与战略那样产生持久的力量与效果[9]。

相形之下,西方企业已逐渐将政治行为作为一项战略管理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具有清晰的政治经营战略与意识:西方企业一般具有清晰的、正式的政治战略意识:首先认识到企业政治战略的重要性,然后制定详细的政治战略计划,最后设置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实施该计划(黄忠东,2004)[10]。

四、中国企业的CPA战略管理

中国企业的公司政治行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政经属性。这主要表现为公司政治行为有意识无战略,类型比较单薄,实施手段较为单一[11]。应针对如上不足,实施有效的CPA管理。

1.将CPA纳入到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中来。中国企业管理层应有清晰的政治战略意识。西方企业从战略的高度去规划和实施企业的政治活动,高度重视公司政治行为,并将其纳入到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中来:首先,健全企业内部机制,设立职能部门(政府关系部)和专职人员,制定企业战略计划和职工政治动员计划,对管理层及全体职工进行定期培训,为企业政治战略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与机制。其次,建立政企边界跨越机构,如加入企业协会,企业向政策咨询机构提供资金、技术人员和信息,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委员会,与政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从而更好地与外部政治环境跨接。通过将公司政治行为战略化,维持长期密切的政企关系,塑造企业在政府甚至于社会中良好的整体形象,从而化解企业运营中出现的公司政治问题,推动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生存与竞争能力。

2.不断细化CPA类型,丰富CPA实施路径。目前,中国企业所采取和实施的CPA策略相对较单薄,类型比较单一,政治策略不足以维持企业长期的政治竞争战略,不断丰富政治行为类型将是企业政治竞争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中国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与规范,制度的力量将不断显现与加强,因此,中国企业的CPA实施战略有必要适度调整,从主要影响政府工作人员到同时重视影响社会舆论与民情,通过引导民意来影响制度与政策的制订,企业实施CPA路径要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三)公司政治行为主体由单一走向联合。伴随中国各项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将日益公平和规范,政府也将越来越不可能对个别企业实施特别优待,因此企业以公司政治行为争取具体政策扶持的空间也将不断缩小,企业的公司政治行为目标应定位于争取有利的公共政策或行业政策上。故从长期着眼,企业公司政治行为主体应从单一走向联合,通过联合其他企业,以行业协会、联盟的形式通过集体的力量发挥影响,争取政府决策有利于行业的整体利益。

另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舆论对企业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一般持否定态度,因为企业政治行为的不规范常常隐含着腐败问题”(高勇强、田志龙,2004)[12]。因此,在政府和社会层面,应对企业的公司政治行为多加宽容、理解,承认企业政治行为和企业政治战略的合理成份,让企业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给企业阐述自己观点、影响政府政策的机会。当然,也应进一步健全有关的法律、制度和机构,避免腐败和犯罪,使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良性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公司政治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进而推动中国企业公司政治行为的健康和可持继发展。

参考文献:

[1]Baysinger,Barry D. Domain Maintenance as an Objective of Business Political Activity: An Expanded Typolog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 (9).

[2]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中国企业经营者队伍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管理世界,2000,(4).

[3]李新春.单位化企业的经济性质[J].经济研究,2001,(7).

[4]张维迎.企业寻求政府支持的收益、成本分析[J].新西部,2001,(8).

[5]雷永军.政府公关的解决方案[J].中国营销传播,2002,(8).

[6]田志龙,高勇强,卫武.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J].管理世界,2003,(12).

[7]Keim, G., Zeithaml, C., and Baysinger, B. SMR forum: New direction for 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y[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4, (2).

[8]Schuler, Douglas A. 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y and Foreign Competition: The Case of the Steel Indust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9).

[9]田志龙,孔旭升,温凉.东湖高新区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J].当代经济,2006,(10).

[10]黄忠东.美国企业的政治战略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海外之窗,2004,(3).

[11]王叶敏.试析我国公司政治行为的形式与特征[J].学术研究,2008,(9).

[12]高勇强,田志龙.企业政治行为的规范性问题研究[J].管理评论,2004,(9).

On Corporation Political Action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its Management

Kong Xiaowei1, Wang Yemin2

(1.Ecomomics and Trade Department,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808,China;

2.Management School,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4

所谓的财务内部控制具体是指单位为了有效维护资产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财务收支合法、贯彻落实国家财经政策法规、保障经济活动效益而形成的自我约束、协调以及检查的控制系统。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公路建设单位想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不断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并构建起完善的内控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合理的组织机构。公路建设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置,应当能够有效解决领导层、职能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制约;其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将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划分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确定责权利,以制度来规范各项经济活动;其三,健全内部监督和检查机制。根据建立的规章制度对经济活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资金管理、工程进度和质量检查等工作,同时对现存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借此来实现强化内控制度的目标。

(二)重视建设资金管理

严格执行概预算制度,做好公路建设项目的概预算编审工作,落实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公路建设单位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首先,重视预算管理,包括收入预算、施工图预算、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经费支出预算。公路建设单位要做好项目的概预算和施工图预算,并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查和交通主管部门的批复,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招标时不能超过财政部门审核的“拦标价”。其次,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公路建设资金的管理,并便于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公路建设单位应当开设资金专户,使资金只能在专户内部保持封闭运行,借此来实现专款专用的目标。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来源于各种筹措渠道的建设资金全都应当汇集到单位资金专户当中,并由单位根据合同的约定,按照工程进度计划,采取计量支付的方式向施工单位支付相关款项,同时也可以按照协议或是规定的标准对征地和拆迁等费用进行补偿。资金专户中的所有资金只能按照规定支付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各项支出,不得随意挪为他用;再次,落实建设资金监管责任人。我国现行的《会计法》中对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该主体即单位负责人。为此,公路建设单位的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用于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监管和使用负责。同时,单位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也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落实实施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各项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最后,严格建设单位费用开支审批。经过审核批准可以进行单独设置的公路建设单位,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开支管理费,并严格执行报销程序。财务部门则应当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认真审核,对于资金额度较为巨大的业务开支,应当在原始发票中附上合同或是协议作为凭证,以备审计之用。同时,财务部门还应当对各项费用进行定期汇总,并以表格的形式上报给单位领导,以此来控制开支。对于未经审核批准单独设置的公路建设单位,若是发生管理费时,则应当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开支。

(三)发挥财务监管职能

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监管应贯穿于项目工程招投标阶段、建设阶段、竣工阶段等各个环节之中,确保建设资金使用安全,实现预期投资目标。首先,重视公路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的财务监管。就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财务管理和监督而言,其主要是针对参与竞标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关键的评价指标有建设单位的资金流动状况、债务偿还能力、现金流量等等,应以这些指标作为依据确认竞标单位是否具有足够的财务能力完成项目实施,这样能够确保项目按合同约定完工,并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其次,强化公路建设工程计量监督。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计量是施工企业所完成的设计工作量的货币表现形式,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合同中规定的条款和价格进行计量。为保证工程计量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当加强对其的监管,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对工程计量的手续进行认真审核看其是否完备,以及结算审批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同时应对结算凭证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进行审核,避免出现高估冒算和虚报冒领的情况;最后,加强公路建设工程结余资金监管。在工程建设项目当中,实际到位的资金与总成本的差即基建结余资金,应当加大对该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方面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财政法规的要求进行分配,对于应该上交的部分必须全部上交,不得私自挪用或是截留;另一方面项目建设单位的留成收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计提,并根据开支范围进行合理使用。

(四)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5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审计主要是对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审计以人为本也应强调审计工作必须依靠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依靠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应以人的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标,以人的能动思维为重点方法,按照科学管理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国家审计作为政府部门的组成部分,是依法、独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是公共权力制约公共权力的一种手段,其具备公共管理部门的特性。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以公共管理理论加强审计工作的以人为本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审计目标以“经济稳定”为重点。审计的基础性工作是审计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是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的监督活动,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我们党是以“三个代表”思想武装起来的政党,党执政的目的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审计的目标就是维护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公共经济管理中得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在政府工作中就是经济制度,审计就要在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上下功夫。组织行为学告诉我们,好的制度设计安排不会对有德性的人造成任何不便,只会让缺德的人感到不便。要做到使缺德的人不得不从善,审计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为目标,这也是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核心。公共经济学上的稳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要以一部分人的处境改变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条件。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任何的资源配置改变后,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好,同时没有任何人处境变坏,就要通过制度设计安排来改进,逐步达到最优状态。审计就是要在查找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度设计上给出建议。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公共财政够按照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意愿来提供公共产品,并通过制度落实情况审计保持稳定发展的状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要注重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长久效益,看财政资金使用是否促进单位建设的全面发展,是否做到了以民生建设为重点,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突出经济、节约,注重环境保护,做到各方面协调,具备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审计实践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经济制度是靠人来执行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有德的人来执行,效果也得不到落实;如果由缺德的人来操纵,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国家工作人员任免依据的是“道德人假设”理论,政府各级领导干部是组织部门通过考核考察、群众评议等多种途径好中选优选择出来的,都是先进中的一分子,是具有崇高理想、很强内在道德约束的群体。政治学中的人是政治人,即代表民众利益,为追求公共利益而展开活动,力图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人。而经济学中的人是理性的人,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这里的利益有的是政治利益,有的是经济利益,有的是政治经济利益的结合,还有的是个人荣誉等方面。公共经济学理论认为官员等其他政府工作人员同经济领域里的人一样,都是“经济人”,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行为目标的。“经济人假设”是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两个支柱之一,作为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一部分,审计不能以“道德人假设”作为理论和实践基础,应以“经济人假设”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当前,审计要以“人”的经济活动为重点,以“经济人”看待所有国家工作人员,审核、检查公共经济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以个人和小团体利益为优先的问题,通过“人”的经济活动考察财政资金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全面提高审计的效果和监督服务水平。

三是审计手段以“人机结合”为方向。过去我们审计工作主要靠审计人员手工作业,对浩瀚的审计资料进行分类,并逐项进行审核、检查,其工作量是惊人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操作系统进入了审计实际工作中,大量审计信息的电子计算机处理,可以筛选出审查需要的信息,对大量的审计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大大地减少了审计的工作量,缩短了审计工作时间。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利的一面,审计信息处理系统是由国家审计署统一开发的,其原理是建立在一般意义上的审计信息处理过程,不可能涵盖各种审计类型、各个地区的情况。各种类型、各个地区都有其特殊性,这特殊的地方正是审计应该重视,并予以关注的重点。因此,这就要求在审计实际工作中,还是要以“人”为根本,以审计人员的理性思维为基础。一方面,发挥审计人员的聪明才智,注意总结审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发现规律,编写辅助信息软件和操作系统,不断充实国家统一的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另一方面,不能因为有了信息处理系统而且轻视手工作业的重要性,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传统的手工作业,不仅不能轻视过去手工作业的经验和方法,还要注意总结新的经验和方法,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手工作业办法。再就是要发挥人的思维能力,对计算机处理技术与手工作业结合起来,对审计证据进行相互印证,通过思维分析,进一步去伪存真,做好“人机结合”的文章。

四是审计组织以“抽组型组合”为模式。审计队伍建设是审计发展的根本。审计是以小组来开展工作的,审计小组的建设又是队伍建设的重点,必须把审计小组作为一个审计团队来建设。团队就是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积极协同作用的工作小组。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高绩效团队的基本特征是,规模一般5至11人,由个性协调,能力匹配的成员组成,分配角色适当并呈多样性。好的团队一般要有九 种角色:创新者、倡导者、分析开发者、组织推动者、执行操作者、控制检查者、协调维护者、汇报建议者、综合评价者,成员的个性特征要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对共同的目标有高度的承诺,建立实现愿景的工作目标,具有优秀的领导和合理结构,通过明确个体责任与群体责任克服惰性和责任缺失,具有适当的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注重培养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团队建设的这些要求是管理科学长期发展的经验总结,是科学的方法论。从审计组的工作机制看,所有的审计组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责任机制和绩效评估、奖酬体系,成员都对审计目标有高度承诺,相互之间的信任通过适当的思想教育也能达到。但以目前方式组织审计组的方法看,审计团队建设最缺的是成员能力结构配备。因此,必须改变过去按内设机构设立审计组的传统型方式,按照高绩效团队要求建立审计组,实行由职能部门或分管领导负责,从角色配备的要求出发,从审计部门或其他部门选择合适的人选,抽组人员组合职能型的审计组,不仅要有财务专业人员,还要有信息、法律、管理人才。大型审计组多人担当一种角色,小型审计组一人担当多种角色,并以灵活的方式改善审计组的规范,完善相应职责,确保各类角色都能发挥作用。通过审计组的高绩效工作,控制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效能。

公司危机管理范文6

关键词:工程机械;管理维护;薄弱环节;加强措施

中图分类号: E27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各种工程机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明显提高了交通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但是工程机械的广泛使用,以及机械因缺乏科学的维护管理导致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给国家和家庭造成巨大的损失。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做好工程机械的维护管理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一、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特点

1、技术结构复杂

工程施工机械规格大小不一、技术结构复杂、种类较多,涉及到各个知识领域,如机、电、液、计算机等。机械的选型、使用、维修、保养、管理有着很强的经济性以及技术性,对于施工单位来说,这是非常大的负担。

2、购买施工机械投资额大

一般购买施工机械的投资额都非常大,一台(套)机械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有的甚至上千万元。施工单位购买施工机械后转化为固定资产,需按时提取折旧,而未来的工程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潜在的负债压力。

3、工地流动性大

机械施工转移是一件非常麻烦,但不能完全避免的事情。大型机械设备(如一些大型的搅拌设备)受道路及桥梁承载能力和隧道净高的限制,转运起来非常困难,并且费用十分昂贵。尽管一些工程机械的行走功能(如推土机、卡特彼勒机械),高速公路上也是不允许长途旅行,必须使用拖车运输,但是在运输过程中也容易损坏,特别是铺平的道路建设项目设备,如果施工组织不合理,需要经常移动工作,则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

二、工程机械维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施工人员和设备需要频繁调动,管理部门往往为了降低工程成本,盲目的精简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或将其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此外,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完整的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机械设备技术档案和台账管理等工作尚未完善,导致工程机械管理混乱,管理工作无章可循,严重影响工程正常施工。

2、机械设备使用和保养互相脱节

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使用中常常重使用轻维护管理,有的根本没有完善的保养制度,即使有制度也不按照制度执行,没有将机械设备保养责任制明确落实到人,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只管使用不负责维护”,维护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为以后的故障埋下隐患,导致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机械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工程施工,也增加了维修成本。

3、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加速设备磨损老化

部分操作人员存在对施工技术、设备使用知识所知甚少,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等问题,不注重具体的施工条件和作业方法,一味赶工期,抢进度,使机械设备一直处于高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有时操作员甚至违章操作,加速设备磨损老化。机械设备维护“滞后”,缺乏科学维修由于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设备维护管理往往局限于“事后维护”,缺乏“预防维护”意识,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也就未能早期发觉、早期预防、早期修护,以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此外,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浪费维修”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个别维修人员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主观随意地报废,更有甚者,不考虑其它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得过且过,只要机械能动就交差了事,结果也只会是事倍功半,大部分企业维修缺乏有效监管。

三、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的改善措施

1、完善机械设备的管理体制

规范机械设备的管理是完善机械设备管理体制的前提,企业要想做好工程机械的管理,最重要的有一点是将管理机构给以建立健全,确保工程机械设备组织的顺利开展,落实定岗到人,综合全面的进行管理;其次,将工程机械的统计制度给以建立健全,统一的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建立详细的机械技术档案,并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安排专人负责保管技术档案;此外,为了提高工程机械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实现他们的价值,企业需要实行绩效制度;最后,在实际的施工中,一定要将定机、定人、定岗位、包维护的“三定一包”制度落实到位。执行好“三定一包”制度对于施工企业的工作效率、工程机械的完好程度与施工安全的提高有着直接影响。

2、加大机械设备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人员技术素质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工程机械也带来新的变革,新旧机械换代也越来越快,工程机械人员要想不落伍做好工作就必须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与工作技能,只有不断的培训与学习专业知识,才能确保工程机械人员合理科学的使用机械。企业一定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为提高工程机械人员的操作技能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不能只注重形式必须保证结果,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训来提高企业工程机械人员的操作水平,这样也有助于企业走上良性的发展之路。同时也要为员工营造良好学习与工作氛围以便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3、将工程机械的保养制度给以严格落实

做好工程机械的保养工作,能够减少和避免使用的过程中故障的发生,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做好工程机械的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工作,严格落实保养制度。管理工程机械的人员一定要认真阅读保养说明书,根据机械的实际使用情况,采取有效的保养措施,对于机械使用施工的技术交底给以严格落实,不定时的监督检查机械保养的落实情况。于此同时,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将机械的正确使用,合理保养,及时维修、费用消耗等内容列入奖惩制度中,通过对机械人员的奖惩来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与负责的态度,同时,也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工程机械的合理使用、运行正常,降低机械的费用消耗。

4、加强操作人员的管理

工程机械的操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积极性以及责任感对于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操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认真的依照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因此就需要加强对于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进行培训,以提高操作人员的施工操作和工作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才能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5、加强保养与维修

对机械设备进行有效的保养与维修可在很大程度上延长其使用寿命并可提高其工作效率,因而施工方应制定并执行详尽的保养计划,并应加大其实施力度,在施工中应避免因任务紧则放弃对机械的保养工作,相反在执行大任务量作业时应重视对机械的保养以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降低故障发生率,并应重视对机械的定期维修计划,同时应指派专人负责检查维修情况并做好记录以保证维修效果。

结束语

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加大人才和资金的投入,还需要管理和维护人员不断的学习,另外,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的开展。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逐渐使机械管理与维护走上科学、规范、制度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雒焕仲.关于施工设备管理维护的几点思考[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