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数字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数字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数字化

传统文化数字化范文1

关键词:三维动画 传统文化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动画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格局,有了新的发展背景。在这种大背景下,三维动画的技术革新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方面,自从皮克斯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三维动画电影玩总动员开始,数字三维动画便大力的发展起来,进而拥有了将近15年的历史。与此同时,三维动画的市场前景也一片看好,一些较为成功的三维动画赢得了市场和口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三维动画的创新以及原创上,力度明显不够,甚至存在着抄袭的现象,这样一来,对于我国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的,所以必须加强管理和改革,不仅在技术上加强创新和管理,更要在发展理念以及创新艺术上进行变革。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将三维技术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走出中国动画成功之路,获得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

1 关于数字三维动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分析

在数字化技术变革和发展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和融合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这种融合呢?在当前情况下,因为这种思考,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例如,一些三维动画和民族文化艺术之间的融合, 2003年三维水墨动画短片入围美国Siggraph计算机图形图像协会年会,这对于我国的三维动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对于这部三维动画来说,他和我国传统的水墨画风格结合起来,不经通过相关的渲染技术处理,同时也将三维技术进行写实和模型化,进而创造出相应的水墨效果,在动画的空间上更加富于传统文化的特色。随着这种三维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的成功,人们也开始逐渐的关注到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以及融合问题。在2006 年三维动画短片“桃花源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部三维动画短片当中,我们有效的将工笔以及水墨、剪纸等颇具传统文化代表意义的元素融合进来,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且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形式上的创新,从而变的更加富于活力,风格也更加鲜明。对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总结和分析,其中发现通过这种有效的融合,他很好的将传统二维动画阶段创造的民族化风格以及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进行三维技术的革新和发展。除此之外,三维动画还可以与我国传统的戏曲、乐器等结合起来,让三维动画变得具有东方的古典神韵,意境也更加深远。

三维动画产业已经快速的兴起,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注意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是立足于本体,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开展广泛的探索。

2 数字三维动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思考和建议

在当前情况下,市场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在这种大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和数字化技术紧密的结合起来依然存在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创新,不要因为市场的原因而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背弃。而对于当前我国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来说,一定要注意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坚持民族风格,创造富于文化底蕴和风格三维动画作品

对于中国的三维动画来说,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将是一条重要的道路,对于当前我国的三维动画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缺失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格。目前三维动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不能照抄照搬相关的动画创作风格和技术,而且要在作品的内涵上深入挖掘,这对于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2.2 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要进行规模化的发展

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规模化的发展和经营,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不能仅仅的停留在三维短片的制作。我们知道,在当前的三维动画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数字三维动画作品都是动画短片,而且这些动画短片较多的也是一些高校师生的自我艺术实践和探索,主要的一些目的就是在在一些影展或者是动画电影节,所以它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是相对较小的,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不具备商业潜力了,很难取得较大规模的发展,这样一来,三维动画产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及发展也就举步维艰了,对此我们一定要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加强创新,不断的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三维动画和它的结合,从而实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2.3 三维动画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要将形式与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

我们知道,三维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全方面和多层面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在形式上以及内容上进行相关的革新和管理。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三维动画作品来说,很多的三维动画与中国文化成功结合的案例,很大一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对技术和形式如何匹配的探索上,而对于关键的环节,如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上探讨不够。对此,要想将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入三维动画作品当中,一定要主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上多下功夫,进而创造出形神兼备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三维动画作品。

3 结语

随着当前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关于数字三维动画发展的问题也应该被我们重视起来,其中一些主要的创作者一定要加强管理和创新,不仅在三维动画数字化技术的处理上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分析,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三维动画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各,进而创作出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动画剧本,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推进三维动画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人风格的三维动画作品进入大众视野,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并且促进三维动画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汉昌 三维动画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探讨[J] 影视艺术,2008.9

传统文化数字化范文2

关键词:传统民族文化;数字化开发;柬埔寨艺术与宗教文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数字化开发,已经成为各国文化推广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新媒体技术在服务传统民族文化推广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哪些方面的应用,如何充分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新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是传统民族文化数字化开发需要讨论的内容。本文以柬埔寨艺术与宗教文化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1.柬埔寨艺术与宗教文化

柬埔寨作为印度支那半岛南端的一个佛教国家,以印度文化为主体,其古代大乘佛教十分发达,近代上座部佛教十分盛行,因而在其国内还存有许多印度教的遗迹。柬埔寨的宗教文化态势是以大乘佛教、印度教、神王崇拜等组成的。大乘佛教对吴哥的造像活动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高棉的微笑”恰恰体现了佛教的深思、平和与内省的气质,具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高棉的微笑”其中的形象大都高颧厚唇,具有强烈的古代高棉人的形象特征和世俗气息,从而可以得出吴哥艺术形象的表现深受当时的影响。从“高棉的微笑”也可以看出古代柬埔寨的宗教文化特征,因为对于这些佛头的真实身份还存在争议。有的观点认为是印度教中的四面大梵天;也有人认为是五面湿婆神;还有人认为是五面稜伽;更有学者认为是四面观音自在王像、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等等①,这样众多立场的观点恰恰表明了古代柬埔寨宗教文化特征的多样性。柬埔寨宗教文化特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虽然多种宗教文化并存,但是宗教色彩偏淡。例如,吴哥窟浮雕艺术主要表现印度神话和柬埔寨的民风民俗、乡土风情。吴哥窟艺术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柬埔寨的宗教形态,也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柬埔寨的社会文化等。作为座骑的大象的形制和装扮在吴哥的巴戎寺浮雕以及回廊中都有所体现,另外,古代柬埔寨人喜欢斗鸡、斗野猪,而这些都淋漓尽致地在巴戎寺的浮雕中被表现出来。再比如史料文献中记载的有关服饰、草木、飞鸟、走兽、车轿、舟楫、军马等,在吴哥窟的浮雕艺术中都生动形象的得以表现②。因此,通过对吴哥窟雕塑艺术以及建筑艺术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充分把握古代柬埔寨文化的宗教态势和社会风貌,为其与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数字媒体产品开发

20世纪,艺术家们通过思想观念的融合与摩擦,不断创造新的火花,给人类艺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1世纪,科学家们将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相杂糅,孕育出了数字媒体艺术这种全新的媒介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内容、内涵是一致的,但其利用全新的数字技术手段展现艺术形式,将艺术更深入、更全面地接触到人类的终极想象中去。数字媒体艺术采用多媒介手段进行艺术的综合表达,多媒介手段包含种类多种多样,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将艺术带入到了一个梦幻般的的虚幻奇妙世界,所有的已知与未知都成为可能,它们都将以最真实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数字媒体产品是建立在一种把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和互动性结合在一起生成的有趣的、增进知识的、通常是娱乐性的数字产品。数字媒体产品开发有两种方法。第一,单个人的开发项目经常采用随便的、自由式的方法;第二,复杂和彻底的产品开发则需要结构化的方法。而在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理解其常用特征。数字媒体产品开发从规划、需求和体系结构、编写故事板、内容制作、编著、评估、发售和维护这样一个过程来达到其传播和发展的目的。

3.柬埔寨艺术与宗教文化的数字化开发策略

在进行柬埔寨艺术和宗教文化与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结合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到大量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其中包括计算机分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及计算机快速成型技术等。我们可以对许多集柬埔寨艺术与宗教的工艺品进行分析,然后进行三维建模,再进行虚拟辅助设计,最终快速成型。

(1)计算机分析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其主要功能便是出色的计算能力,根据其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计算机在分析功能上有了广泛的应用。成分分析、质量检测等都是计算机分析技术。

(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为现代设计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设计空间,让产品设计变的更加直观与方便。我们利用计算机辅助工业技术将民间工艺品的形态、材质、纹理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工业产品。

(3)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把收集到的大量的柬埔寨民族民间工艺制作成在线虚拟展示厅,通过互动操作,将丰富多彩的柬埔寨民间工艺展现出来。同时,将该技术应用到工业设计教学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4)计算机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柬埔寨民间工艺品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文物,要经常性对文物进行细致的观赏与研究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如果有这些民间工艺品的复制品,对设计师来说是非常有参考、利用价值的。利用计算机快速成型技术,把工艺品的各项参数通过计算机输入到快速成型设备,这样一件件逼真的复制品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以上结合柬埔寨民族文化与宗教艺术等的分析,探讨了在传统文化数字化开发中的可行性策略,当然,这些策略更多的是结合新媒体技术的特点而进行的理论性分析,在具体的操作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文化、宗教、艺术等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东盟各国与云南山水相依,在民族文化上有一定的历史联系,在云南从“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云南省发展民族文化强省及面向东盟的桥头堡战略,使东盟民族文化与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结合有了良好的契机,相比于东盟地区,云南的数字媒体技术力量层次较高,这种结合在面向东盟的发展基础上前景较大。针对以上文化形势与环境,通过数字图像技术、数字音频技术与制作、数字视频技术与制作、数字动画技术与设计、数字游戏设计与开发、网络多媒体技术与设计等内容实现文化与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结合,最终为推动云南数字媒体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颜小华,余益中.东盟宗教/东盟文化研究丛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2]孙大英,高歌.广西高等院校东盟教材:东南亚各国历史与文化[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3.

[3]NickRay.LonelyPlanetCambodia[M].PhnomPenh:LonelyPlanetPublications,2012,6.

[4]陈吉庆.文化认同在东盟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研究[C].东北师范大学,2008.

[5]卢军,郑军军,钟楠.柬埔寨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12.

[6]王向东.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教材:数字媒体产品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传统文化数字化范文3

写字前,教师指导学生削好铅笔,放好作业本,端正坐姿,指导执笔方法。牢记三个一: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眼离本子约一尺。练习时,教师巡视,及时作个别指导,提醒、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提醒学生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比例,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运笔方法,与上一个笔画的间距,其长短如何,协助学生写后比较,通过强化指导与训练,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写字能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汉字书写;基本功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写好汉字不仅能培养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能够培养孩子细致严谨的作风,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可谓终身受益。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键盘输入很大程度地取代了手写功能。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抓好小学生汉字书写刻不容缓。

写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它要求学生做到“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要求呢?

一、观察字形,感知字形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字形产生兴趣,对写字产生兴趣呢?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观察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通常“比喻联想”是个好方法。例如:“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如学写“伞”字,通过观察,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然后通过PPT设置成形象的画面,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变抽象为形象,从而对汉字字形产生兴趣,掌握汉字的形体特征,激发书写的欲望。 另外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编儿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和掌握汉字形体特征。

二、示范演示,体会书写

小学生写字必须重视字形观察,但往往其观察能力比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较强,不能很好地把观察能力转化为动手书写能力。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动手书写的能力呢?

起步阶段,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观察仔细,讲清运笔方法,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可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将学生写好的字与教材田字格内的比较,找差别,再写。通过比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严格要求,训练有度

1.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终身受益。《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还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

写字前,教师指导学生削好铅笔,放好作业本,端正坐姿,指导执笔方法。牢记三个一: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眼离本子约一尺。练习时,教师巡视,及时作个别指导,提醒、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提醒学生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比例,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运笔方法,与上一个笔画的间距,其长短如何,协助学生写后比较,通过强化指导与训练,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写字能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训练要有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小学生手指的小肌肉群不够发达,学习兴趣也难以持久。过多的书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害,还会影响孩子写字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一个“少”,保证一个“好”字。每课要求掌握的字,每个写2-3个,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自己觉得写得不满意的,就可以多写几个。你还想写哪个字,就可以再写几个。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好”。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选择作业的权利。我们的作业不再整齐划一,而是有的多,有的少,写的字各不完全相同,都是自己还写得不够好的字,作业虽然不整齐划一,但所有的孩子在写字方面的发展却是一样的。

一般来讲,低段的语文教师比较注重写字教学。但到了中高段,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字能力,便淡化甚至忽视了写字教学。学生作业中错字,别字,字迹潦草难看现象日渐突出。所以中、高段教师实在不可放松写字指导,那么中高段写字教学应该有哪些新特点和要求呢?

第一、随着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在中高段指导学生书写时,应更加关注细节。我们不仅要指导基本笔画的练习,还要指导学生注意结构的美观,提醒他们要找到字的重心,认识到找准重心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字的重心不稳,写出来这个字就会倒,不好看。还要注重纸面整洁,整体效果,横排纵列的贯通等等。

第二、在教学中,着重抓好按笔顺描红,习字本临帖,作业本练习。并且抓好四个环节,即看、记、写、评。所谓看就是看结构,看位置,看运笔;记就是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写就是描红、仿影、临写;评就是评价自己或别人写的字,指出优缺点并加以改正。

传统文化数字化范文4

关键词:当代艺术创作;本土化;激活与演绎;文化资源;文化创新;审美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Activation and Deducts

In the Contemporary Art Creation

JIN Hui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艺术家走出自囿于的象牙之塔,以各种形式与手段摄取信息,丰富作品的创作语言;在创作理念上,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艺术的继承,而是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引入当代的新思维、新理念,把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艺术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本土文化现象,不仅促成传统艺术语言的转型,而且还构成了当代艺术创作新的话语权。

本文从传统艺术的激活、传统建筑元素的演绎以及挟当代科技之力的传统文化新形态三个方面,探讨当代艺术创作的本土化,从而揭示艺术家生活在当代社会所创作的作品,既体现出鲜明的当代性,又对民族传统文化所抱有的自觉意识,使作品同时具有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烙印,呈现出本土化的倾向。

一、传统艺术的激活

十九世纪,光学理论的建立,为绘画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印象派的出现为艺术史的重新改写划了重重的一笔。印象派大师马奈的作品《左拉肖像》(图1)、《奥林匹亚》(图2),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光与色交融的]丽色彩,而且还可以看到日本民间传统艺术装饰屏风画的影响;在当时的环境下,体现出科技发展给艺术带来的愉悦呈现,也表现出艺术家对东方艺术中传统文化的追求与热爱。

十九世纪艺术大师高更,受东方、古典以及原始艺术的影响,抛弃西方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从史前人类和土著民族中寻找灵感;他远涉重洋,两次登上塔西提岛,最后客死异乡,用生命谱写了艺术生涯的悲壮。作品中淳朴、浓郁原始的土著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完美的体现,在创作中所激发的情感与同时代艺术家迥然不同,他不受现代文明的束缚而追求原始的生活方式,为构成具有独特的现代气息的艺术作品提供了详实的素材,从而成为二十世纪现代绘画艺术奠基者之一。

二十世纪初期,马蒂斯从非洲黑人雕刻作品和东方艺术中得到启迪,不断地从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吸收营养作为创作的源泉。在《红色和谐》(图3)的作品中,东方式的地毯在画中作为背景呈现,不是一种偶然,是艺术家对艺术的挚着追求和对东方艺术的喜爱;晚年,他甚至借鉴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进行创作,把中国民间艺术带入现代艺术中来,构成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的发展变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艺术史家阿琴•丹托宣称绘画已经死亡!显然是对艺术发展濒于绝境的当头棒喝!艺术家面对新的观念、新的题材、新的材料、新的技术不得不重新思考,探索科技革命的影响引发艺术新的表现形式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反思。

一方面是科技文明给艺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是传统的艺术给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传统艺术在科技文明的条件下,正不断地被激活而成为艺术家们所利用的创作元素。

活跃在国际当代艺术舞台的蔡国强先生的作品《龙》,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与传统的社火联系起来,以火药为创作元素,采用吊装、捆绑、依附建筑物的外形,火药燃烧爆炸像似中国传统中所描绘 “龙”的造型,构思别致新奇,场面宏大蔚蔚壮观,是当代很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先生的作品《天书》(图4)、《析世鉴》(图5)等系列,以中国的汉字偏旁部首为基本元素,创造出一种似汉字又不是汉字的伪文字,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把伪文字进行复制印刷,一方面是将作品的外部形态装订成具有中国古典意味的线装书;另一方面是采用卷轴的形式将作品组织成很大的画面;在文字的样式上使用了“宋体字”,使其作品具有很浓厚的传统典雅趣味,又具有鲜明的现代艺术形态。聚集在一起的伪文字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强烈碰撞,“‘不能释读的经典’和‘可释读的非经典’的循环悖论。他自己‘认认真真的制作’去换取‘认认真真的阅读’,而真正核心的东西却是‘虚无’,是‘空’。”〔1〕P131 ‘空’即是中国禅宗等思想的具体表现,似曾相识却又不相识,复杂矛盾的情感油然而生。

2004年岁末,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瑞士陶艺家三人展览,作品所具有的当代性无不让人感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瑞士艺术家手中,变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如雅克•考夫曼与菲利普•巴尔德二人创作的《工业时代的记忆》(图6)系列,用传统的陶艺技术,通过扭曲、变形、夸张的形状,表现出工业时代在人们心灵深处所留下的记忆。雅克•考夫曼的另一件作品《唐墙》(图7),借鉴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唐三彩、宋三彩的工艺技术,把作品做成既雅致又不失大气的艺术作品,传统的“中国感觉”在他们手中被激活,新的形式隐喻元素聚积的力量和新的美感。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传统艺术激活的有关案例,尽管在此只是苍海一粟,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价值所在,怎样继承和拓展传统民间艺术,不断激活而发挥其作用,是艺术家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二、传统建筑元素的演绎

有人评论说:“建筑是表现为空间的时代意志,它是活的,变化的,不断更新的。”〔2〕P217

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充分体现时代的意志,无论古希腊神庙、欧洲中世纪教堂,还是中国的宫殿建筑以及园林建筑,都是与时代分不开的,建筑与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建筑艺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以中国北京香山饭店为例,建筑的设计者贝聿铭先生,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人文情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产生共鸣。

当然,建筑艺术与艺术创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避开建筑艺术单纯来看艺术创作,艺术家为了表现某一主题,借鉴建筑中的某些元素,应用到艺术创作中,达到自己所要表现的目的。

艺术家王澍先生的《拆筑间》,利用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灰砖材料,修建成中国传统建筑的走廊,光线通过漏墙所产生的投影形成一种反差,展现出传统建筑样式与当代建筑场馆形成鲜明的对比,利用拆与筑互为对立的命题,把二者之间的矛盾推向极致,在充分利用传统建筑元素过程中,演绎出当代艺术创作的结果。

艺术家展望先生的《都市山水》,借用传统园林的假山假水,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器皿与园林山水的金属造型进行重构与再现,搭建了一个传统与当代、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对话场。

瑞士陶艺家雅克•考夫曼的作品《坚固的根部》(图8),作品的下端是一个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立柱柱础,上方堆积着成千上万呈圆饼状的烧窑的泥垫,借用传统建筑中的柱础,寓意深刻明晰,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诠释。

雕塑家傅中望先生的《榫卯结构》(图9),系列,借助中国传统建筑的木质结构,榫卯的建筑工艺技术,以装置艺术的呈现方式,展示了中国建筑中榫卯契合的文化意蕴。

雕塑家隋建国先生的作品《地罡》(图10),从所采用的材质和表现语言,其传统和古典哲学的影响无处不在,金属从石头里提炼出来,然后又与石头发生作用,大理石材料与金属钢筋材料的反衬,产生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联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联想;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庄子哲学思想的追问,同时又暗含返璞归真的希望;现代观念通过材料的特性传达出来。

在当代,不断地从人类的现代文明“回朔”自己的传统,从传统、民间和地域文化中,寻找蕴涵着的丰富的艺术语言,以开拓想象和创造新的艺术空间,发掘传统的样式,使之演绎为具有当代语境的艺术作品,使之承载本土艺术的文化特征以及价值观和历史观。

三、挟当代科技之力的传统文化新形态

电视、电影以及电脑动画等影像传播方式,对传统的语言与文字为中心的人际交流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冲击,图像时代正在到来,数码时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使计算机变成了万能的工具;大众传媒活动和当代艺术创作的相互渗透,科技意识形态强化了对技术手段、材料、方式的利用。

当代著名艺术家村上隆,借用众所皆知的日本卡通p日本动画(图11)的视觉风格,将西方文化的符号变体米老鼠的形象植入传统日本画及当代日本漫画中,以东方传统书法的笔画表达单一的图案和类似迪斯尼美国动画的痕迹,明显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显然充分利用了科技时代的成果,在资讯高度发达,消费文化成为当代主流现象的背景下,转换为特有的日本风格,使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在归属与范畴上径渭不明,是根植于本土艺术p本土行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轻松诙谐的作品诠释了艺术的当代性,探索和表现新时代人的本质特性,从另外一个角度引发人们思考,成为大众乐于接受的对象。

2004年9月上海美术双年展,以色列女艺术家米凯•鲁芙娜的影像作品(图12),引起观众的关注,她把动画形象做成跳着舞蹈的小人或者是原始文字的雏形,用投影机将动画投射到凹凸不平,形状大小不一的天然岩石块上,使人联想到记录在史前人类活动的岩画,所留下的历史文明的印迹。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序曲,婉转的旋律让无数的人为之动情,然而有多少人会相信影片中的海水、烟雾、云、船乃至人物,有百分之六十是电脑合成的高科技产物呢?影片中用计算机数字信息模拟的环境,蒙骗了观众的眼睛,虚拟“真实”的场景,从中无法找到破绽。

国产电影《英雄》,是中国国产影片一个里程碑式的杰作,导演张艺谋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性手法,充分发挥高科技所带来的优势,制作的特技场面规模宏大,让人们在雄浑的气势中欣赏到艺术的魅力。

在当代,科技进步带来了媒材使用的方便与多元化,科学把艺术正引入一个新的领域,影像作为一种时代符号,它的日臻完美将对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又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维方式而呈现新的形态。

“正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的同一性原则,激发了中国艺术家寻求一种差异性、特殊性和地域性,这些关键而重要的议题正是作为‘他者’的艺术家对整体性批判的目标,他们必然在艺术实践中通过强调种族、语言、历史、文化等得以实现自身的存在和认同。”〔3〕P258当然,在此不仅仅指中国艺术家,而是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所面临同样的问题;“差异性”就其国际当代艺术的语境而言,它不限于艺术语言的存在形式,同时还包含时代的内容。

我们从上述列举有限的事例,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挟科技之力不断被激活和演绎,形成当代艺术创作具有本土化倾向新的艺术形态的发展脉络,是艺术的本土化在全球化潮流中的另一种觉醒。

参考文献:

[1]尹吉男. 新国粹:“传统”的当代效用[J].文艺研究,2002,(05).

[2]奚传绩. 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皮道坚,鲁虹. 艺术新视界[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4]孙振华,鲁虹. 公共艺术在中国[M].香港: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2004.

[5]顾丞峰. 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6]彭德. 中式批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7]易丹. 星星历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8]吕胜中.再见传统[M]. 北京:三联书店,2004.

[9][英]M•苏立文,陈瑞村译.东西方美术交流[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10]张瑜,沈珉.书法主义[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11]王秋凡.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M]. 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

[12][德]沃纳•霍天曼著,薛华译.现代艺术的激变[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方增先,许江. 2004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14]潘力. 日本美术:从现代到当代[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传统文化数字化范文5

【关键词】:中职教育 传统文化 教育目标 教育评价 系统化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成熟的理论导向和操作模式,办学尚处在探索中。加上基础薄弱、生源素质差,办学实际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构想,导致中职学校办学困境明显,其中,德育与技能教育水平低的问题尤其突出。从2008年下半年起,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君子淑女培养研究”实验课题(湖南省“十一五”规划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在课题研究和实践中,学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化改造,创建“中职学生学衔制”(以下简称“学衔制”)教育目标评价体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实验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改造传统的“八德”“六艺”,首创现代“学衔制”。

“学衔制”是一套学生品德与技能的评价方案,借鉴了学术界的“学衔制”、军队的“军衔制”等人才评价制度。分品德学衔,技能学衔,综合学衔三种。品德学衔序列有:初级孝士、初级礼士、孝士、礼士,技能学衔序列有:初级习士、初级能士、习士、能士。凡同时具备孝士、礼士、习士、能士学衔的学生,可以获得综合学衔君子(或淑女)衔。

武冈师范学校通过对传统儒家“八德”“六艺”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建立了新“八德”与新“六艺”。传统的“八德”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在这个基础上,联系社会与职业的要求,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武师人构建起学生“学衔制”教育目标考评体系。武师人新的解释是:(八德)孝: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悌:善待兄弟,博爱众生;忠:精忠报国,爱岗敬业;信:待人以诚,言而有信;礼:仁爱谦让,温和谨慎;义:正直公道,见义勇为;廉:奉公守节,勤俭朴素;耻:知耻明礼,去恶从善。(六艺)礼:知书达礼,和谐相处会做人;乐:音乐熏陶,情趣高雅会审美;射:体育健身,以武养德会保健;御:专业有术,身怀一技会做事;书:寄情书画,静心养性会修身;数:崇尚科学会运筹。在“学衔制”中,联系学生生活与职业道德要求,对新“八德”进行改造,制定“孝士”、“礼士”的标准;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与职业能力要求,改造新“六艺”,制定“习士”、“能士”标准。每个学衔的标准,按照“学衔名-观念性目标-指标性条目”的结构进行表述,既有指导性观念,又有相应的生活化、实践性的具体操作性指标支撑。观念性目标分A、B两段,达到A段的可授初级学衔,AB两段都达到的授正衔。

如“孝士”标准为:A知恩孝亲,尊师爱友,B尽责报国,真诚守信。最高学衔“君子”(淑女)标准为:“践行八德,精通六艺,厚德博学,励志笃行”。学校分阶段对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进行评价与授衔,凡考评合格者,通过大会进行宣誓与颁发学衔徽章;凡获学衔者,平时着装要把徽章佩戴在胸前。学衔还与学生的学分、评优、入团、入党、毕业及就业推荐等直接关联。

2.“学衔制”的优势。

笔者认为,一套好的目标评价方案应该有针对性,能够实实在在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具有内涵明确、易于操作、富于感染力等特性,武冈师范的“学衔制”在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主要体现在承传性、人本性、自治性、系统性四个方面:

2.1承传性。顺应时代,扬弃传统,构建教育蓝图。

“信而好古”、“且述且作”,应是当代教育者的为学态度。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承传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对传统精髓的继承加上对现代职业教育特性的把握,必然使武冈师范的教育发展的步伐稳健而厚重。 2.2人本性。启发人性,切合需要,引导学生追求幸福。

“不学礼,无以立” 、“孝为德之本”。“学衔制”因为它的人性化与亲和力,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在武冈师范的学习,是为自己的终生幸福在奋斗,从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习士”标准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与学习态度,让学生形成职业神圣、终身发展的理念。“能士”标准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人文素养质和职业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概而言之,“学衔制”十分贴近学生需要,关注学生终生发展,让学生懂得孝道,讲究礼仪,学习得法,技能过硬。从而,老师快乐,家长满意,邻里称赞,单位欢迎,学生自豪。

2.3系统性。整体有机,简明有序,有效提高了教育效率。

“学衔制”是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的构建,是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支系统。按照实验方案,武师人构建了有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四个支系:“学衔制”教育目标评价体系、“686”传统文化教育工程体系、“八修”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体系“六艺”技能过关考核体系,各个支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组织严密,涵盖全面,协调发挥出教育功能。

“学衔制”目标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阶梯化。有简明、具体、可操作的优势。学衔目标设定大的原则主要遵循“三化”:传统文化现代化、简要化、生活细节化。设计时,武冈师范学校以《中学生行为规范》、《弟子规》、“八德”“六艺”等为基础,扼要地提炼出“孝”“礼”“习”“能”四个中心要求,四者齐施,内外兼修,相得益彰,做到了德智体能四位一体,全面地涵盖了当今国家和职业岗位对一个中职学生的要求。

结束语

传统文化数字化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数字化;文物遗产保护

一、基于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宁波文化遗产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其具有的认同感与历史感更好地促进了文化多样性以及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宁波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根脉深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自古以来,作为港口城市,宁波海洋文化更是重要的地域特色,种类极其丰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宁波的传统文化资源正在不断地被侵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即Web3.0时代,社会生活正在被网络和数字媒体技术渗透,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因此,宁波的传统文化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数字动画技术及三维虚拟仿真交互技术作为一种创意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正在逐步引入到传统文化传承当中,运用现代动画技术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已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并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认可,这已经成为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新媒体技术是通过数据形式来传输内容,其依附于内容数字化并形成互动的传播方式。有学者将其界定为网络传播方式,称之为“第四媒体”。新媒体技术包含了基于互联网相关的很多技术与传播方式,其优势显而易见,所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宁波地域文化遗产进行项目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将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宁波的传统文化。为此,我们基于宁波地域文化遗产,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线,展开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推广,围绕本地民居、村落、寺庙、遗址、海洋文化等进行调研,最选取宁波海洋文化和宁波保国寺两个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推广。同时,运用新媒体数字动画技术、三维虚拟仿真交互技术,结合Flash、3DMAX、Maya、Unity3D、PS软件平台,对宁波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与推广,制作成动画短片和虚拟仿真交互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普遍欢迎。

二、新媒体技术与宁波文化遗产推广的路径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重技能、技术、工艺和制作过程,参与体验是其中重要内容。如何增加传统文化传承的体验感,是决定宁波文化遗产推广成败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教育,使文化遗产传承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但如何更好地有针对性传承物质文化遗产,解决文化遗产资源不足与推广工作面广量大的矛盾,是当前宁波文化遗产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宁波文化遗产进行推广,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化遗产予以创新地表现,符合于现代人们的审美观与诉求,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与传媒、动画、游戏、旅游等文化企业合作,共同创造出具有更高价值的旅游产品与文化产品。对于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我们使用数字动画技术进行了开发应用探索,比如以宁波海洋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在动画创作前期,先对宁波海洋文化的海洋景观、民俗文化进行前期调研,然后在原画、分镜头、场景、人物角色设计环节中进行融入,让生活场景、故事典故、地域文化等进行多角度贯穿,并通过二维、三维动画技术进行效果表现,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氛围。对于物质类文化遗产,我们则使用三维虚拟仿真交互技术进行制作与应用,以宁波保国寺为例,我们首先对保国寺周边地理环境及建筑进行数据的采集,然后绘制矢量地形,利用三维软件对现有建筑数据进行虚拟模型及贴图的制作,最后导入引擎进行灯光布阵及后期处理,导出虚拟交互产品。文化遗产通过这两种数字化表现形式,可以在旅游景点、互联网、推介会、博物馆进行数字化交互展示与传播,为传统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中的保护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多形式的表现方式提高了大众的参与度与体验感,极大地增强娱乐性和观赏性。宁波有着许多古老悠久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宁波海洋文化、宁波帮精神,但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能给人留下印象,所以我们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对此进行虚拟体验设计,构建环境,让旅游者体验。文化遗产通过这新媒体技术的数字化表现,把它变成用户可触及的东西,跨越时空的约束。有的还可以开发成手机APP端或PC端的文化类游戏,多形式地提高大众的参与度与体验感,增强文化的娱乐性,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亮点。新媒体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相互借力、相互促进。新媒体技术提升其表现与传播方式,赋予文化遗产传承以全新的形式与内容。另一方面,必须清楚地看到,新媒体技术是技术手段,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核心内容,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给文化遗产传承带来负面影响。

作者:江利利 张磊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琳,张薇,于海霞.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4):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