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范文1

关键词: 文化传承创新 城市发展 推进方法

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于“传承与创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重大的文化变革。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1]。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高等教育背景下文化发展的现状

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教育重点从关注学生学什么逐渐转移到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生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大大提升。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外来文化入侵及中国传统美德的丧失给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

(一)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排挤,本土文化认同度大幅降低;年轻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主动传承意识不高。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提高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是传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民族文化素质问题。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推动大国文化崛起的重要因素。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国民文化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存在较大程度的滞后现象。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是文化传承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现代文化国际影响力问题。国家文化是否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是国家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现代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特色不鲜明,文化创新不突出,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弱化。如何强化中国现代文化的开拓创新意识,突出文化特色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加强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

文化发展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本。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如: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遗失;现有文化发展难以与时俱进;部分人甚至出现社会价值的迷失、扭曲等。这些问题都说明文化的发展不能再止步于简单的传播和延续,而是要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理念相结合地进行转化重塑,实现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探索在高等教育背景下加强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已成为高等教育界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当前城市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碰撞、融合日益频繁。高校教育要不断加强文化思想创新,真正起到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作用,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使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三、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方法

面对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我市应积极稳妥的部署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高校应集中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坚持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真正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领路人。

(一)找准自我定位。高校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2]为一体。只有对自身价值具备清醒的认识,坚守自身职责,不跟风盲动,才能避免高校在自身定位上出现偏差,在价值追求上偏离本位。

(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如今的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受到较多西方文化的影响。开放的环境塑造了他们活跃的思维,也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偏差。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做好前人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文化传承是创新发展的起点,高校在强化大学生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文化传承意识,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宣传活动,从实践中强化文化的传承;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从学生的思想层面,奠定文化传承的坚实基础。

(四)激发思想创新,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高校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高校师生要勇于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进行探索创新,从新观念、新内涵等多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勃勃生机,加速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五)加强文化融合与对外交流,使学生对文化发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文化传承创新要注重多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高等教育要特别注意从四个方面加强文化融合: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会贯通;二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三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会贯通;四是人与自然融会贯通。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创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外来文化,借鉴他们的优势,为文化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国永.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的责任与使命[J].高校理论战线,2012(03):41-43.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范文2

传统的公益慈善该如何与创新元素相结合?目前,实务者已经先行一步,如广东省天柱慈善基金会,他们希望通过自身在公益项目的实际操作经验来探索创新方向。

在广东省天柱文化慈善促进会会长、广东省天柱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詹树兴看来,传统的宗教慈善要想跟现代的公益活动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接地气,并且能融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总的来说就是围绕民众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去研发项目,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倡导文化慈善,融入时尚生活的新内涵

中国财富:通过智慧节公益慈善月的系列活动,你们希望达成什么样的愿景?能否简单谈谈你们的公益理念?

詹树兴:今年的“智慧节”除了传统文化活动外,还增加了更多的现代公益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推动佛教传统节日生活化,让佛陀成道纪念日融入时尚生活的新内涵,让普罗大众传承佛教文化智慧,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天柱慈善基金会以“倡导文化慈善、开启心灵智慧”为理念,重点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

中国财富:对NGO而言,如何获得更多的大众关注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天柱基金会倡导宗教慈善理念,在信众中亦有一定影响力,在“攒”人气方面有什么经验或者建议可以分享吗?

詹树兴:在这里,我希望引用我们的师父大愿法师的教导,来说明天柱基金会的理念,就是要倡导互助与布施的人文精神,暖人暖己,同时,能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富足。师父说,这不单是物质的布施,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点赞,都是善和爱的传递。所以“暖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获得法喜应该才是根本。

中国财富:在你看来,传统的宗教慈善如何跟现代的公益活动结合?你们是怎么做的?

詹树兴:重点是要与时俱进,加大公益创新力度,接地气,贴近生活,融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总的来说就是围绕民众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去研发项目,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比如近年来我们重点推动的节庆活动,包括沐佛节、智慧节,还有感恩节、国际僧衣节等等。去年办沐佛节的时候,我们倡导广大会员,回家给父母、妻儿洗洗头、洗洗脚,备上一套新衣服,这就是传统佛教节日生活化。倡导大家孝敬父母,善待家人,沐世间佛,沐身边佛。

关注公益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财富:基金会计划拿出30万元资助优秀的大学生公益创新项目,资助对象为什么锁定为“大学生”群体?

詹树兴:大学生思想活跃,最具创新爆发力和行动力。同时,让大学生参与智慧节公益创新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需要。

中国财富:你倾向于选择哪一类公益项目?选择标准是什么?

詹树兴:主要是文化类创新公益项目。选择标准则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服务的范围大小,参与的人群多少,覆盖面是否足够广,以及关注这个项目能否推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社会问题的突破和解决。

中国财富:通过这个资助计划,基金会希望实现怎么样的目标或者说愿景?

詹树兴:通过举办这个“智慧杯大学生公益创新大赛”,我们希望大家都关注公益创新,更好地普及公益理念,在传统慈善中提升我们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团体的服务品质,继而拓展我们的从善空间。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范文3

编者按:教育部在2014年3月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构建和谐社会。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小学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应该如何进行内容的甄选?如何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校、课程层面又应该如何落实?本期,我们特邀几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收获。

要学传统中的美德而不是学传统的形式

文化传统是一种完整的历史遗产,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礼乐、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理解传统美德的基本途径。首先是个人修养――刻苦、诗书、仁义、忠厚;接着是家庭美德――孝、俭、勤、礼;再就是社会美德――仁、忠、信、廉。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孝顺、刻苦、勤奋、节俭、忠厚、仁爱、礼义、诚信、廉洁、诗书”都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美德中,有些是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如孝顺、诗书;有些是世界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如诚信、仁爱;有些表达上有中国特点,实质上却也是世界共通的,如刻苦、勤奋、忠厚、廉洁、义气等。

我们一方面要用尊重的态度去继承与发扬,一方面还要用审辨的精神去改造和创新,吸收其优秀的精神内核,扬弃其过时的外在表征。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要继承的首先是道理层面的文化,虽然其中也有需要扬弃之处,但基本上说,道理层面的文化和美德是弘扬的核心所在。不同时代,在落实同一道理时的制度和规范不完全一样,且应当与时俱进。今天在弘扬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时候,有些人有不同看法,大多是在制度与规范层面。问题更多的是形式与行为层面。如果说时代不同,制度与规范可以并且应该有所变化,那么,在形式和行为层面,就更需要进行改变。不改变,就会使规范难以落实,就会使道理变得难以理解、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范文4

一、剪纸文化的美学特色

剪纸力求单纯但不单调,追求简练但不简单。以少愈多、以简表繁、以小见大为剪纸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我们的民间剪纸艺术,从其特点上来讲已经不再是去复制和素描。相应的,作者已经有了对其艺术作品的强烈认识和具体感受。作者从实际情感出发,将自己的内心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在这其中画面与结构式现阶段作者所着重要理解和表达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代民间剪纸艺术,已经脱离了当初装饰的必要商品特点而是掀开了艺术的神秘面纱。这对于我国剪纸艺术的发展和创作是非常有利的。正因为,现代民间剪纸艺术具备了随意性和艺术性的基本特点,它才能作为劳动人民最为淳朴的艺术表达方式发扬光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间剪纸艺术从直观上无可厚非的具备着装饰性的特点。装饰这个概念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伴随人类出现,可以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我们的民间剪纸艺术从诞生之初,确实是只具有这个属性。当时人们为了将环境装饰的更加美丽而发明了这个方式来进行操作。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装饰的属性从民间而来最终也要回民间而去。剪纸本身作为商品来讲,装饰性是首要被发现和研究的。然而我们的民间艺术家,不能仅仅止步于此。马蒂斯曾经有过这样的言论,那就是“装饰和表现是同一的”。艺术家在艺术上总是有着过人认知力。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句话,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家要将现实的情景升华为艺术的情景,这样才能为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带来艺术思想和艺术气息。

二、作为美术教师传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文化艺术带来的魅力是我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一,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传统文化当做重要的教学任务,多欣赏作品让学生了解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部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和发扬。第二,美术教师有必要留言资料扩充能量,多动笔提高绘画技巧,一点一滴的积累,是自己知识结构得到更新,成为有修养有文化的教师。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当然,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的传承和发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最后希望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在素质教育的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与时俱进。

作者:刘峂 单位:山东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范文5

关键词:油画 民族性 建构

引言: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与所处的地域文化必然有着紧密地联系和相关性,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油画中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等多种元素的综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绘画意境的追求、内在含蕴美的注重胜过对事物本身的描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绘画中的民族性也根据所受文化、风俗以及历史发展的不同有所不同。这些民族性是历史积淀的成就,对中国艺术乃至世界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当前,每一个中国油画家都应当对“中国油画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使中国油画成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

中国油画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对西方油画的学习、模仿和超越,在不断的学习、反复的模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具有民族性的油画特色。中国最早学习油画的主要有李叔同、何凝香等人,这些人将油画艺术带到了中国,促进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为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还出现了徐悲鸿、林风眠等一些著名的油画大家,这些人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油画民族性的探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期间,中国油画艺术遭遇了致命的打击,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但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油画家如苏天赐等人还在进行着中国油画民族性的艰辛探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油画创作回归正宗”、许多画家追逐的时尚,一时间西方各艺术大师的艺术作品成为画家竞相崇拜、模仿的佳作。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使富含民族性的中国油画成为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中国油画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因素求的新的发展,已成为摆在中国油画艺术家面前的重大问题。面对油画这个异域文化的产物,我们大多只能凭借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所熟悉的知识构成去解读,而在探索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中西方文化间的误读始终伴随其中。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似乎存在着必然的误读。误读在《韦氏新世界大学词典》中的解释是,“错误地阅读,尤其是错误的阐释或理解”(阿格尼斯,《韦瓦新世界大学词典》,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P212),也就是说误读是一种错误的阐释行为。 萨义德在他的《东方学》中说:每一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每一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决非静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文化间的传播(文化间的误读)必定是双向的,文化误读必将贯穿于文化传播之中。

我们总是会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两种不同文化间,当以他者的眼光观察另一种文化时,只是站在一种文化的外部进行观察,此时,他者的眼光会起一种过滤网的作用, 筛选出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他者文化只是自己的言说。油画民族化过程中尝试用本民族语言去解读外域文化产物――油画――即可看作是文化误读。误读分为有意和无意,在油画民族化的过程中充满了自觉或非自觉的误读,构成了中国油画民族性的重要特征。

中国油画的民族性建构是一个艰难探索艰辛跋涉的过程,因而中国油画要实现从“西洋化”到“中国化”的转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借鉴吸收西方油画中的优秀元素。油画艺术起源于西方,对于西方优秀油画大家创作中使用的技法、风格等我们都应当积极借鉴、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实现中西方油画的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油画的大发展。

第二,创作应扎根在民族生活土壤之中。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想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实际,将本民族中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知晓,这样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的作品,才能真正使中国油画走向世界。如果仅依靠民族身份是于事无补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和感悟,即使创作技巧再高、技术再精湛,也会因没有生命力而显得苍白,更别说模仿的作品了,更是毫无价值可言。如世界油画大师毕加索的作品,他的作品之所以能a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关键在于他注重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并注重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有人这样评价其作品“他的作品充分的表现出本世纪四分五裂的幻象”。这种既注重生活的真实感受,又不拘泥于生活感受才使他的作品成为所有油画家学习和模仿的佳作,以至于“所有后来者只不过是为毕加索的作品增加一些注脚而已”。由此可见只有扎根民族的实际生活中,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来。

第三,艺术创作应紧随时代步伐。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中国油画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发现自己的生命力所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中国油画获得新的发展。任何艺术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扎根在土壤中。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油画进行创作的主要土壤,主要扎根在该土壤之中的油画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结语

油画从国外传入我国近百年的历史是一部学习、模仿和创新的历史,也是油画从“西洋化”向“中国化”转变的历史。中国油画之所以有别于西方油画关键在于中国油画中蕴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就是油画中的民族性。新世纪,中国油画应当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汲取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精髓,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同时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中扎根,与时代保持同步,这样中国油画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范文6

一、“语文立人”内涵的解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四种核心素养。首先是敏而好学的积极态度。小学生要永远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志存高远,学而不厌,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广泛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能自主学习,又能与人合作,并能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是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小学语文教育要使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做具有国际视野,天下情怀的社会小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爱集体、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要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决心,要有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还要具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理解、尊重、包容多元文化,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平等交流,友善相处与交往。

再次是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小学生应该具有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诱导学生学会感知美、发现美、理解美,鼓励小学生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敢于追求和创美好事物,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品质,做到形象美、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

最后是与时俱进的应变能力。小学生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具有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和生活,要主动适应、超越自我、勇于新,顺应发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大胆尝试寻求解决方法。不怕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身边的人和事,传递社会正能量。

二、如何使每个学生都“立”起来

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阅读是时代对语文素质教育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阅读之前,要使学生明确阅读目标,这样阅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避免阅读的盲目性,这样就能明显的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训练学会浏览,并能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提取文章精要。

重视传统文化的滋养。学习方法的培养固然重要,传统文化的滋养也不容忽视。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在学生的心间播下一粒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不断的熏陶和学习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使之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最终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拥有梦想与追求,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未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