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思想源泉
我国存在的社会道德、社会意识,都是有迹可循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包括当代我们一直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体现着华夏民族热烈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品质。从其本质与内涵来看,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则思想,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实践范式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如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得出具体的结果。目前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行为指导中,一直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例如“尊老爱幼”、“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等,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从中我们也可以逐步认识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践行,这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中华文明有着延续的赞叹和敬仰,在敬仰的基础之上,以传统美德为践行标准,一一去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属于当代的东西,但从其本质和内涵上来看,它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是升华与创新。它并不是毫无保留地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吸取,也不盲目地继承封建社会中的腐朽产物,它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科学的态度,通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式,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教育良好结合。所以,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他们获得的是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部分。它培育和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结论:中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与融汇贯通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沉淀,愈久弥香。要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要的一点就是梳理文化本身,掌握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明确什么方面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滋养内容。无论是何种文化,其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主体需求而产生和创造的,满足不同的主体层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所以,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衡量,从中进一步挖掘涵养的能效。
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做法
1.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感,可以有效地提升民族自信心,逐步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践行。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时也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一定的历史阶段反应的是社会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是当时历史的现状意识材料。当下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的正式社会状态不断发展后,呈现出的伴随性的社会意识状态。它既可以有历史线索,同时也是当代优秀文化、精神的产物,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精神力。传统中华文化,不仅是为了服务于世界,解释世界,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世界。所以,我们要以自信的目光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甚是,从中挖掘具有当代的价值的东西,找到现实价值,用它来滋养和运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文明是改造人类世界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综合。从狭义上来说,文明是精神文明,主要指思想上的进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文明指的是狭义中的文明。这种文明对于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来说,拥有则可以有良好的秩序。对于个人来说,这是提高自身修养的良好习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都有待提升。校园中不乏出现插队、不说敬语、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
自古以来,我们就是包含民族精神的礼仪之地,中华文明的利益享誉海外。《周易》有云,“内文明而外柔顺”,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提升道德水平与行为操守。我们国家,讲究的是知耻、明礼。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应从文明、礼仪入手。不能让当下的大学生丧失基本的羞耻感,从而渐渐失去做人、做事的底线。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大学生的礼仪风范、改善其不文明的举止,不断提升其思想觉悟。
3.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理论落实到实际当中。价值观的教育属于思想范畴,重要的是教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思想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有着内容空乏、形式单一的问题。教育本身讲究实践,但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容易与实践脱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深入人心,借助有效的工作手段来创新形式、丰富手段,不断提升果效。
所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水平。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不断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果效。但是,高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积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积极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相关工作的设计和规划上,要明确组织分工,提升教育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至今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不断结合中华民族自身的特点来讲解,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陆肖乐,颜筱红.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学理论,2014,29:7-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36-02
历经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彰显出了它独特的魅力,在各个时期都产生过重要的价值影响,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标识。核心价值观是指特定时期里国家、社会及个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民族烙印。正是由于它要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而不断升华,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每一时代提出的核心价值观都需要有一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如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历史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1.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国家责任感,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民族文明和觉悟,这种精神对近代抗击外来民族的侵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意识支持。而在当代的价值意义,弘扬这种精神,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提升民族主体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天人和谐协调发展的精神。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文化,有不少思想家和哲学家都提出了一致的“天人观”,这是中国古代儒道两家不同学派思想的不谋而合,说明了我国古代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的思想。古人主张把大自然视为人类的朋友,追求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对当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进而形成了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泛人道主义的道德观。
3.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重视社会的道德教化及以德治国。在个人道德修养体现对人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的探讨中,首先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重义轻利,崇尚道德修养。这种精神为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对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唯利是图等不正之风,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同时还能帮助解决市场经济中的社会道德和人生价值取向问题,可以通过传承和弘扬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净化现代社会的风气。其次,在恪守信用方面,主张诚信为本。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都充分证明了诚信对古代人们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讲仁爱、讲信义的思想有助于信誉市场的建立,有助于规范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念看当代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宝贵的精神资源、思想资源,值得挖掘、弘扬和利用,我们要从中找到其核心价值,延续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国家繁荣昌盛的当代价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思想源泉和强大的理论基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升华
1.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可以说,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三个层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传统文化主张的“民本”、“民惟邦本”、“仁政”、“礼仪之邦”的追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理念具有共通点;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传统文化的先人强调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不患寡而患不均”、“修法治,广政教”的思想相一致;从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有其文化根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坦荡荡”、“与人为善”、“扶贫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文化传统思想集中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个中国公民的价值要求上。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的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传统文明,但绝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坚持指导思想,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问题,把涉及国家、公民、社会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不仅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也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3.正确处理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区分符合时代特征的传统优秀文化。这就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结晶,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的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特别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在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后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过去曾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一些文化是不是符合时展的需求,我们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甄别,从时代特征出发,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是否有利于社会和人的健康发展为标准,来决定取舍。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传统文化的尚和合、重民本、讲诚信、求大同等价值追求,不仅是古代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符合现代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阻碍社会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糟粕”,应坚决加以批判和抛弃,如传统文化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虽然在封建社会已是一种常态,但这种专制思想极大压抑了人的自由发展;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尤其在清末发展成的“八股取士”更是束缚了人的思想,严重扼杀了创造力。这些与现代倡导的“自由”与创新精神是完全相背离的,应毫不犹豫的批判。
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外来文化蜂拥而至,伴随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侵入,对广大青少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很多人面对各种思想和价值观不知所措,以至于扭曲了是非判断的价值标准,严重影响了青年一代主流意识的形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不自信。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历史,为我们的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树立文化自信要辩证的看待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既要坚信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自信心,又不能故步自封、自高自大。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让其不断适应当代社会和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需求。
2.确立文化自觉,创新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事业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比起世界文化强国,我们差距仍很大。这就需要我们要有正确对待文化的态度,要有文化的“自知之明”,确立文化自觉。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同样要有文化自觉,既要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又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坚持文化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把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结合起来,创建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坚持为指导,加强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其次,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如网络媒体、电视公益广告、报刊杂志、标语口号、学校讲座等,在全社会开展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我们应当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伟大使命,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融于时代特征,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中自觉奉行的价值标准和信念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廖立勇.文化强国与当代青年的文化自觉[N].中国青年报,2011.
[2]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人民日报,20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3
>>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浅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试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对策研究 高校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途经研究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浅谈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培养高职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与核心价值观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谈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文化消费价值观教育 国学精神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论文化冲突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谈文化兴国战略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多元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维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邵建芝.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新西部,2015.17.
[3]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 陈伟平,程承坪.礼仪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光明日报,2014-04-23
【作者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 文化礼堂 传统文化 青少年 认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了冲击。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呈现多元并存的格局。西方文化包裹着西方的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进入社会,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青少年又处于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时期,某些不健康因素对青少年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了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的文化认同危机。青少年对西方的文化认同加强,相应的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就会减弱,容易导致崇洋心理的滋生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低迷;对大众流行文化的依赖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疏离,使他们沉迷平面世俗的生活而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低俗高雅价值体系间的摇摆,则致使他们在原则性和基本道义上的缺失。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冲击,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保护不当已经逐渐流失,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较为严峻的问题。而如何传承文脉,传播文明,尤其是青少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大难点。由于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不重视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加强青少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是非常必要与迫切的。
2013年,浙江省在省“两会”上,将建设1000家农村文化礼堂列入十件实事之一。而“文化礼堂”建设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文化设施建设进行文脉传承、文化传播。目前全省各地掀起了“文化礼堂”建设的新浪潮,现在全省已经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05家,计划3至5年内实现中心村覆盖。“文化礼堂”多维度、多层次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等优秀品质,全面凸显了村庄特色人文底蕴、乡风民俗,充分挖掘展示了村庄的历史传说、先贤故事、红色传统、善行义举,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每一物品、每一个故事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无不彰显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起到的激励作用和效仿效应要比其他方式更为真实明显,更易于学习和效仿,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也更加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文化礼堂”正逐步成为对村民群众具有较强感召力的共同精神家园,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新常态下的“文化礼堂” 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融入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与力量支撑。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化礼堂”作为一个公共场所,作为基层人民重要的精神家园,其所挖掘展示的诚信、善良、孝道、感恩、勤劳等正能量的品质是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先进旗帜。在现代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侵蚀青少年的思想,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价值都在商业化的洪流中逐渐被淡化。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被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认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是实现“中国梦”急需的精神文化力量。而“文化礼堂”就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视和再现来提高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博大精深,是无数祖先为后人留下的智慧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礼堂”积极挖掘村庄特色人文底蕴、乡风民俗,展示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见解力,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主导力量。在当今我国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不足的情况下,“文化礼堂”在一定程度上已逐步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无论是家规家训、民风民俗还是草根艺术、特色传统,都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提升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但“文化礼堂”的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提升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化礼堂”的建设若能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那么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提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当积极推进、完善“文化礼堂”的建设,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与发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滋养、力量支撑。
【参考文献】
[1] 沈轩.传承文脉 传播文明―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3.
[2] 金美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J].传承,2015,(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汉服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1-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文明与智慧、辛勤与汗水、自信与奋斗的伟大结晶,它包含许多博大精深的思想品质与价值宝贵的教育资源。中国古代优秀教育传统是指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并具有合规律性、发展性和一定普遍意义的积极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紧密贴合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提升重大意义[6-8]。汉服本身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斩断,将汉服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二者相互交融渗透,可以更好的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紧密结合,丰富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我们几千年历史留下的文化瑰宝不能仅仅只是沉睡在历史里,而是应该将其唤醒,弘扬出去,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致敬先辈们,提升自我文化修养。
二.挖掘“泛文化”,倡导“云汉服”
时下青年学生当中,汉服热逐渐升级,大街小巷不时能够看到身着汉服的青年,且各类汉服秀活动层出不穷。汉服秀的流行,反映了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回热,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的契机,借鉴“云”概念,将汉服背后的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开展“泛汉服”活动,提出“云汉服”的概念。将汉服背后的教育内涵进行充分利用,既普及汉服的种类、常识、运用,又注重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汉服所倡导的文明礼仪、责任担当、人文素养等文化意义为教育内容,在大学生中进行推广普及。以“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活动,线上线下双线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当前大学生中,虽然存在汉服社等自发的组织,但其仅限于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对于汉服在文明礼仪、价值观念、国学常识等方面的教育意义挖掘较少,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方面的研究较缺乏。在各种文献调研中,并未搜索到相关资料。因此,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理论实践,将“云汉服”的理论研究与活动开展相结合,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前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运用网络新媒体或自媒体、直播、云概念、大数据等研究形式,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将汉服背后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民族精神彰显出来。以汉服为载体,普及汉服知识、宣传国学经典、推广传统文化,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挖掘文化教育内涵,倡导文明校园创建,让广大学子感受华夏文明之美,倡导青年学子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明礼仪,磨砺敢于担当,勇扛责任的品德,将校园文明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升自我文明素养、人文素质,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汉服,诵国学,重礼仪,塑品德,汉服既是几千年文化的表现载体,更承载着历史与民族的基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衣袂飘飞,不仅寄托着国人心中对美好精神状态与明媚气质的无限向往,更是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彰显,能够唤醒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战斗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6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创设“和合”教育精神
如果说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品格,那么教育精神便是学校的灵魂。作为一所有五十九年历史的老校,大兴一中处处呈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团结进取、和谐高效的干部教师群体,文明活泼、合作创新的新时代中学生,共同铸塑起了大兴一中的教育精神――和合精神。
我们的学校文化,不仅是为师生创造和谐美好的人文校园环境,更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
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大兴一中“教师精神”,即“以‘逢一必争’的精神状态对待工作,以‘平和知足’的精神状态对待利益,以‘互助互促’的精神状态对待同事,以‘三思己过’的精神状态对待自己,以‘无私大爱’的精神状态对待学生”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制定了学生培养目标,从大兴一中走出的学生,一定是彬彬有礼、勤奋乐学、善于合作、求真创新的,他们胸中存大志,心中有大爱,他们多才多艺而又含蓄内敛,始终保持着一种向上的精神。
秉承传统文化精髓,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学校自2009年开始,进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辩论比赛、戏曲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和教育。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自发组织了“民族之魂――保护老北京传统文化”宣传活动,申请建立了卧龙社、国学社、国粹社、书法社……与此同时,学校还开设了《传统工艺美术》《国画》等校本选修课程。通过以上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学生们学会了剪纸、画脸谱、篆刻,丰富了人文历史知识,了解到了古代先贤的德操。
2013年,学校加入了北京市课程中心“首都特色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研究与推进项目”,在专家的指导下,围绕学校“和合”文化建设,逐步梳理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重基础、层次化、生成性、系列化”的课程体系,活动、社团、选修课、社会大课堂四级互补的传统文化课程更是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重建德育价值体系,打造“和合”德育品牌
近一年来,在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同时,我们认真研究、重建了德育价值体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时代精神,关注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
为了创设精品,打造品牌,学校尤其重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为此,我们不断探索德育新路径。一是将“1.2”爱心活动打造成“1.2绿色行动”环保课程;二是聘请专家团队,以党的重要理论、重大决策、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纪念日为主要内容,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精心设计党、团校课程;三是德育课程模块化,充分挖掘TED演讲教育资源,制作数字故事,开发德育微课,不断丰富德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