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经济学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经济学就业前景

劳动经济学就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就业;博弈论;劳动力市场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了社会就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部分,而如果不能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缓解,大学生身上所蕴含的隐形教育投资(包括家庭与国家两方面)就不能合理地转化成社会产出。本文将从宏观经济状态下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情况,大学生就业问题背后的经济学原因,就业问题的多方博弈等多重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并提出宏观性政策建议。

一、我国最新宏观经济环境与劳动力市场概况

2011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着相对稳健的步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价上涨幅度趋缓。经济运行姿态总体良好,但在这些良好的发展背后依然存在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国际方面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欧债危机等经济事件以及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呈现下滑趋势,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对外经济的发展,进而对我国就业形势产生负面影响;国内方面,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陆续出台后,高耗能产业发展速度势必会放缓。此外小企业、微型企业经营环境趋紧,以及物价上涨幅度回落的基础并不牢固,存在反弹可能,国内经济仍处于通胀水平,这些都对国内就业形势有着重要影响。在此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在本科生劳动力市场上,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高等院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后,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而随着1999年扩招后入学的大学生毕业后,从2003年开始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2009年增长了4.2个百分点,然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高达630余万,比2009年增加20余万人;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7.8%,同比增长5.6个百分点,而大学生毕业规模也高达660余万,同比增加30余万人;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为86.33%,同比增长8.53个百分点,而毕业生规模突破680余万,同比增加20余万人。尽管数据显示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从08年经济危机过后有所增长,但仍存在着问题,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不少“被就业”的现象;此外还有不同种类的劳动力子市场之间也供求情况不平衡等。这些都使我们对本科生就业现象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前景

在前文中提到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然而是不是可以说大学生过剩呢?从大学毕业生仅占我国劳动力5%的比例和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来看,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不是供给总量过剩,而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造成的结构性过剩,而造成这种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通过对我国具体的经济形势讨论其中一些重要的因素:(1)从本质上来说就业难的现象通常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而需求方的变动则是由于经济变化导致的。现代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动力需求方对劳动力的素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对人工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使得企业对于劳动力需求有所变化。(2)从本科生就业角度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大多会选择留在这些地区,因此许多岗位供不应求;而不发达省份教育资源少,毕业的人才也少,许多岗位存在空缺状态。(3)由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可知,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互为替代的逆向变化关系。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也存在反向变动关系,失业率较高时,工资上升率和通货膨胀率都较低,反之则相反。根据这一理论,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也带来了结构性通货膨胀问题。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限制通胀的政策以遏制恶性通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降低通胀率势必会使得失业率有一定上升。

三、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前景

博弈论也称对策论,是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博弈论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克服在传统经济学中各经济主体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反应,着重强调个体策略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作用。任何一个博弈都有三个基本要素:参与者,策略和支付。首先,我们从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博弈以及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下本科生劳动力市场。根据柠檬理论,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求职者对于自身能力的了解必然要比用人单位多。而另一面是,随着各大高校扩大招生以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教育资源无法匹配的影响出现下滑趋势。因此,多数用人单位在面对前来应聘的大学生群体时,没办法有效识别其真实能力,只能凭主观印象,以大学生期望平均工资雇佣大学生。这样,许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往往不能找到薪金与自身匹配的职位。此外根据博弈论的观点,企业(A)是否聘用大学毕业生与大学毕业生(B)是否愿意选择该企业工作是双方进行收益成本权衡的动态博弈过程,因此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这又是一个不完全信息问题。这也是“贝叶斯纳什均衡”在动态博弈中的应用。博弈开始时参与者均不了解对方的真实类型,也不清楚所属类型的分布概率。参与者只是对这一概率进行主观判断。博弈开始后,参与者根据自己所观察的其他参与人的行为,来修正自己的判断,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判断,作出自己的战略选择。在大学生与企业的博弈中我们引入上述原理,企业事先不清楚大学生的素质类型(高质量或者低质量),然而企业凭借主观判断,认为若是高素质应聘者,当企业采取行为集C(c)时,大学生应聘者的行为集为D(d)的概率是20%,若是低素质应聘者,企业采取行为集C(c)时,大学生应聘者的行为集D(d)的概率是100%,在此之前企业认为应聘者中70%是高素质者,那么当企业采取行为集C时,大学生应聘者的作出行为集D的概率是:0.7x0.2+0.3x1=0.44,此时0.44企业根据先验概率下,得出大学生可能采取行为D的概率;而当大学生应聘者确实做出行为D时,根据贝叶斯法则,企业会通过观察认为原本假设是70%的高素质应聘者的概率变为:0.7x0.2/0.44=32%,根据这一新的概率企业又得出当采取行为C时应聘者采取行为D的概率是:0.32x0.2+0.68x1=0.744,当应聘者确实采取行为D后,企业又得出高素质大学生的比率为:0.32x0.2/0.744=9%;据此,经过不断反复后企业越来越倾向把大学生应聘者归为低素质者一类。从而导致企业愿意提供的报酬不符合大学生应聘者的预期,出现“失业”现象。其次,我们再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博弈分析下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不难理解,在大学毕业生膨胀增长的今天,获得一份较好的职位,必然需要通过层层竞争,而竞争的主体也就是大学毕业生微观个体,下面我们从纳什均衡理论和“囚犯困境”的角度来浅谈下这种现象。很多人或许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本科毕业生如果成立诸如就业薪酬等类似性质的正式同盟团体会不会使得大学生就业不再那么困难,然而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若是形成一个类似的同盟,则团体内的每个毕业生都需遵守统一薪金标准的原则,而如果有个别毕业生背叛这个原则,接受了低于薪金标准的报酬则团体其他人面对的将会是损失,例如两人团体薪金标准是3000元,而企业只愿意提供1500元,若有一个人背叛了团体,他个人会获得1500元,而团体的收益则为0元。则所有情况如下:(1)双方都合作则两人均是3000元;(2)若其中一个人背叛获得1500元,另一个是0元;(3)如双方都背叛则都获得1500元。从个人理性出发选择的是占优策略的结局(3),这就步入了所谓的囚犯困境,此时形成的总体收益远低于合作策略的结果,但由于对他人的不信任因此个人理性选择只能形成(3)的情况(否则会面临更大损失)。现实中团体成员的博弈是有限次的,因此就算是有非常强硬的不合作惩罚措施,由于不知道哪一轮是最后一轮,因此从一开始,团体中的成员都会选择个人的占优策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所谓的团体同盟为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不是很有效。

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包括政府的政策影响同时也包括大学生自身的选择。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改善:(1)政府应该在经济政策方针出台的同时,应对就业的影响作出尽量准确的估算,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2)通过优质资源的转移,财政支持以及提高酬劳等福利措施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就业形势;(3)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根据自身能力及特点对就业前景有着理性预期,不要盲目跟风,社会也需建立健全信息机制和完善的职业顾问机构,使得大学毕业生可以尽量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杜祥军谢霖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大学生就 业难[J].管理观察,2009(3).

劳动经济学就业前景范文2

春暖花开之际,美国就业形势转暖,短期失业率继续下行趋势。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新增就业岗位28.8万个。而2014年1月-4月以来,每月平均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同时,失业率从3月的6.7%下降到4月的6.3%,达到2008年9月以来的最低值。到5月3日止,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比上周下降了2.6万人,经季节调整后为31.9万人。

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 (The Conference Board)执行副总裁及首席经济学家巴特・范・阿克(Bart van Ark)对《财经》记者说,就业市场保持了适度增长,这表明就业市场有向好的迹象。如果持续新增就业机会继续反弹,则会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劳动力重返就业市场,这至少在短期内增强了人们对就业状况改观的信心。

乐观情绪弥漫。有分析指出,鉴于5月伊始初请失业金人数呈下行趋势,很可能5月会再度迎来超过2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未来几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可能将回落到30万的水平。

就业率是衡量经济是否复苏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由此吸引了最广泛的关注。5月7日,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国会听证会上对劳动力市场回暖程度的评述,成为市场的聚焦所在。耶伦认同了经济和就业处在复苏轨迹上,但同时指出情况仍远远谈不上令人满意。

实际上,美国的就业还远远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布鲁金斯学会劳动经济学家加里・伯特莱斯(Gary Burtless)对《财经》记者说,在美联储看来,美国失业率降至5.2%至5.6%的区间,则美国经济达到了充分就业的状态。放在上世纪90年代,5%的失业率可能就足够了,但考虑到美国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更现实的政策目标应该是在4.5%左右,我们离此还相距甚远。

这一尚不明朗的状态,也使得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调需要一段更长时间观察之后,才能逐步落地。 就业出现拐点

导致美国4月份就业数据喜人的原因有几方面。

一方面,零售商熬过了寒冬的销售淡季,户外工作开始增多,酒店娱乐业等也筹谋为即将开始的旺季做准备,因此4月份雇佣人数通常较多。

“不过今年的不同是,从每月就业人数增加幅度和放弃寻找工作的比率来看,就业市场向正常回复的‘流动’已有段时日。我们可能很快会看到工资的增长。”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朱塞佩・莫斯卡锐尼对《财经》记者指出。

曾供职于美联储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教授乔纳森・赖特(Jonathan Wright)用一种模型来研究就业增长的季节模式,简单地说,他希望去除就业增长季节模式陡然忽高忽低的倾向。但是,赖特对《财经》记者说,美国劳动力市场自大衰退以来表现的主要特征,不适用于季节模式,而是更长期的波动,其中,无就业复苏和劳动力参与率下降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它们12个月的变化清晰可见,却与季节因素无关。

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报告显示,美国、加拿大和欧洲3月的劳动力市场都在逐步好转,失业率下降伴随着新增就业的增加,其中增加最为显著的是美国、意大利和瑞典。美国已比大衰退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接近于2007年的就业水平。

美国自动数据处理就业服务公司报告显示,4月美国私营部门新增就业岗位创出五个月新高,私营部门新增就业岗位22万个,高于经济学家平均预期的21万,创自去年11月以来新高。

伯特莱斯发现,几乎所有的新增就业岗位都来自私营部门,从对雇主的调查估计,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的速度可能足够快,以逐渐抵消失业数字。如果将月与月间的数字变化抽象化,那么私营部门的预估新增就业数字,自从2011年早些时候起就已变得相当平稳:每月大概增加超过20万个就业岗位,在到2014年4月为止的前12个月,私营雇主每月增加大概19.8万个就业岗位。

经济扩张在2007年底结束之后,私营部门就业岗位大幅下跌,之后缓慢回升,到了今年2月,大衰退期间私营部门损失掉的工作岗位全部抹平,甚至比2007年的顶峰时刻还要多出40万个就业岗位。

公共部门的就业增长却呈现出持续的疲态。在2013年10月以前的六个月,公共部门新增就业岗位一直为负数,直到最近半年才开始逐渐转正,走出了持续四年的下滑态势。时至今日,公共部门的就业岗位仍然比大衰退之初的水平低了50万个。

在金融危机后,经济的迅速收缩使美国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失业人数。有关失业的总体指标极高,不过并非前所未有,但长期失业率――持续失业超过六个月则大幅飙升打破了历史纪录。长期失业人数占美国失业总人数比重超过20%的情况极其罕见,但在本轮经济衰退最严重的时期,这一比例达到了45%。

莫斯卡锐尼说,就业市场的反常之处在于,长期失业人群形成了大量囤积,导致这一数据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消化吸收。

从2009年下半年起,美国经济经历了极其缓慢的复苏过程,直到2010年底、2011年初,经济增长才相对稳定,但也只是比之前的增长速度稍有加快,没能像人们期望的一样平稳地把经济复苏转化为就业机会。伯特莱斯说,这就是说,我们有一个经济收缩期,却没有一个经济超常发展期,两者间的巨大缺口以蜗行的速度缩小,在无法弥合的经济断层上,尽管短期的就业指标增长喜人,但充分就业却无从谈起。

放在时间的轴线上,莫斯卡锐尼说,从近期来看,失业情况正在回复到正常状态,但劳动力参与率也无望在短时间内重返2008年前的水平。这就使得经济繁荣和非常低的个人所得税所能带来的利好,没有更充分地转化为就业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改善困难

劳动参与率是已经就业者加上有工作意愿、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群占整体可就业人群的比率,这一数据也是衡量就业市场是否繁荣的最重要指标。美国就业市场更深层次的忧虑,是虽然短期就业增长出现了可喜局面,但劳动参与率整体而言并不乐观。过去五年中,美国劳动参与率降了几乎3个百分点。

在今年4月新增就业和失业率数据让人欣喜的同时,劳动参与率的数据乏善可陈――62.8%,比上月下降了0.4个百分点,为1978年3月以来最低。其中年龄在25岁到29岁之间的则降到自1982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其劳动参与率为79.8%。1982年1月美国劳工部开始追踪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参与率时,这一组年轻人中有385万不在劳动大军之中;而到了2014年4月,另有42.9万年轻人未参与到劳动大军之中,增加了11%。

年龄范围在25岁到54岁的成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向来是最高的,但美国劳工部最新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出这个主力人群的参与率降到80.5%,比去年9月又降了0.4%,是1984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正在退出劳动力人群。美国劳工部的研究表明,劳动参与率会缓慢下降直到2022年降为61.6%。

美国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参与率长期以来都处在下降通道中。失业率在2013年底虽然降到6.7%,但还是有1000万美国人无业可就。

人口老龄化显然对劳动参与率施加了巨大影响。伯特莱斯计算的结果是,从2007年到2013年8月,人口老龄化使预期的劳动参与率减少了1.3%,而脆弱的经济增长又额外使劳动参与率减少1.3%。但是单就60岁以上的劳动参与率减少进行分析,疲软的劳动力市场使60岁以上的劳动参与率减少了1.5%。

但只是老化的人口尚不能完全解释劳动参与率的骤降。实际上老龄化的因素对劳动参与率的降低有不到一半的贡献,另外超过一半的原因是就业前景如此令人沮丧,阻止了失业者和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的加入。

因此要恢复经济增长和繁荣,改变就业现状,让成年人重返劳动力市场成为关键。

伯特莱斯说,除非某一年龄段或某一人口组成的人们工作的意愿加强,出现劳动就业率的提升几乎难以料想。从历史上看,女性劳动者加入劳动力大军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提高了劳动参与率,从上世纪50年代直到90年代结束,女性从低劳动参与率逐步向男性非常高的劳动参与率靠拢。有趣的是,女性参与模式在90年代工作机会遍地之际却由于种种原因渐渐停滞了。

如今男性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差异已缩小了很多,但这个缩小背后的近期原因之一,是男性工作得更少,最简单直接的原因就是低技能、低学历的美国男性工资增长没有跑赢通胀,工作前景惨淡。4月男性就业比例则创下历史新低69.1%。

劳动经济学就业前景范文3

青年失业大爆炸

2011年,全球范围内有640万年轻人因为劳动力市场形势不佳,而选择放弃找工作或延长学业。如果将这一数字考虑进来,2011年的全球青年失业率实际为13.6%。这些因就业前景不好而继续求学的年轻人最终进入劳动力市场,将给就业形势带来进一步压力,最早要到2016年,全球青年失业率才会有所降低。

受2011年政局动荡影响,北非有超过1/4的年轻人处于失业状态,比2010年上升5%。西亚地区青年失业率为26.5%。在欧洲中部和东南部,2011年青年失业率略降至17.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青年失业率同样小幅回落至14.3%。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青年失业率为11.5%。东南亚和环太平洋地区的青年失业率为13.5%。(图1)

报告认定:“即使在最具经济活力的东亚地区,青年失业率依然是成熟群体失业率的2.8倍。”

持续十年收入受损

在最近一期《财政与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刊物)中,哈南?摩西(Hanan Morsy)写道: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在失业率增幅方面,青年较年纪稍长者要高得多。(表1)

听上去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意大利在过去40年里忍受着高达30%的青年失业率;西班牙则是32%。

曼哈顿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戴安娜·罗思说:“这一代人面临的问题是,经济没能为他们创造足够就业岗位,与人们懒惰与否无关。”因为,较之成熟群体的失业率,青年失业率往往对经济周期更为敏感。

在经济危机中开始求职会给人带来长期的、负面的后果。因为,在未来工作机会增多的时候,雇主们可能会跳过今天的失业者,从下一批刚刚毕业的新鲜面孔中挑人。这使得在经济衰退期间毕业的学生,将忍受持续十年的收入损失。

耶鲁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家莉莎(Lisa B. Kahn)的研究显示,在美国,对于一个白人男性大学生来说,毕业时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他的起步工资将降低6%~7%。

不过,青年失业的伤痕效应在法国就不像在英国和许多其他国家那么持久。在法国,这些“不幸”在经济萧条中完成学业的青年,常常做兼职和临时工。因此,在三年之内就能赶上那些“幸运”的青年。(图2)

例外的德国

尽管德国青年失业率也比之前要高,但也只刚刚过了8%。德国人在教育和就业间有非常好的协作关系,包括其学徒计划在内的协作,收效显著。

在德国,青年失业率一直徘徊在比整体失业率高2~3个百分点的范围内,而在法国或西班牙,青年失业率通常都是整体失业率的2~3倍。

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德国拥有相对低的青年失业率的根本原因在于,雇主和青年群体对该国职业培训体系几十年来的坚持。1969年,德国就开始对其教育领域进行全面检讨,之后施行的学徒计划(Duales Ausbildungs system),也就是双重培训系统(混合了读书和实践经验),为其维持较低的青年失业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今,美国、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在研究基于这一系统的政策。但各国不断攀升的青年失业率表明,要复制这一模式并不容易。

让市场创造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建议,政府应向聘用年轻人的企业提供税收等优惠刺激,同时为帮助年轻人创业设立“企业家项目”。

国际劳工组织就业部执行主管萨拉萨尔?希里纳奇斯认为:“青年就业危机可以化解,但前提是决策者必须把‘为青年创造就业机会’当成头等大事,且增加对小企业、私有行业的投资。”

国际劳动研究所所长雷蒙德?托里斯认为,目前,各国主要精力仍用于平息金融市场危机。发达国家尤为如此。大家争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财政困难以及如何帮助银行方面,而并未检讨银行在引发这场经济危机中的负面作用。更糟糕的是,各方缺乏恢复经济的远见。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削减社会保护资金以及劳工权利。这对于经济和就业增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劳动经济学就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近年来,涌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则达到了338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个以上。可以预计,今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会更加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难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和社会。

(一)自身原因

1、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中国家庭中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观念,使得无论是毕业生本人,还是其父母、亲朋,大都希望大学毕业后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

2、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有的用人单位比较看重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生时,看重他们是否有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

(二)社会原因。当前,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将会进一步加剧就业的总量失衡和结构性矛盾。

1、出口减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行业。

2、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2008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营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

3、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而对就业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策略探索

(一)当务之急是调整就业观念。“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已经确立,大学生择业和单位选人的自主性都增强了。这种机制也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更需要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

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

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二)基于经济学原理的大学生就业选择分析

1、从资源的稀缺性考虑,大学生应树立弹性就业观。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而相对于无限欲望的有限性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因此,面对就业前景的无限期望,再多的就业机会也是稀缺的。随着全国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概念先入为主,伴随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涯,考研的学生中不乏有一些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进入大学生阶段的。因此,大学生应树立弹性的就业观,善于摆正心态,正视现实,不急于求成,也不优柔寡断,坦然面对资源稀缺的就业机会。可见,弹性的就业观关键在于自己做出选择。

2、从就业目标考虑,大学生应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选择方法。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与个人必须做出选择,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必须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单位;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也必须选择单位需要的人才。两者是双向的,双方都在寻求最优资源配置。

3、从边际分析法考虑,大学生应该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经济学家在决策时还运用一种方法叫边际分析法,它所考虑的不是成本和收益的总量,而是增加量。大学生就业时选择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虽然从短期利益考虑,其满足程度(总效用)不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长远利益考虑,其个人发展的潜力大。它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会在很长时间内不断增加,以实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真正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1、建立大学生创业载体。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总之,就是让学生闯入市场,深入现场,真枪实弹去办实体、搞经营,感受现代企业的创业氛围,增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2、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首先,家长要改变“求稳怕险”、“小富即安”的就业观,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资助子女去创业;其次,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师资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劳动经济学就业前景范文5

国务院总理近日明确指出,“无论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

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就业的真实情况对中国宏观政策走向的重要影响不言而喻。那么,中国就业状况真的像城镇新增就业与求人倍率反映的那样“稳中向好”吗?

扩大观测维度,可以发现,就业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好。企业的用工需求已在持续走弱,2013年,全国就业的净增量继续下降,新增城镇就业中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占比最高,合计已近36%,制造业与服务业PMI的从业人员指数都在低位徘徊。GDP就业弹性并没有上升,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也有所降低,经济下行时就业总量暂时持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劳动力供给绝对量的下降,这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岗位需求减少。

用工需求已在下降

在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会上,国家统计局用“稳中向好”描述一季度就业形势。理由包括,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300万,比2013年同期继续增加;国家统计局调查失业率的数据,总体是稳定的;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一季度外出农民工同比增加了288万人,增长1.7%。

另一项经常被用来说明就业形势的指标求人倍率,仍然坚挺,截至2013年12月还处于历史最高位1.1。

但是,这些理由的说服力偏弱。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与外出农民工数据并不比2013年更好;调查失业率也没有对外公布,所谓总体稳定只能说明与2013年四季度相比变化不大,是高是低仍是未知之谜。

求人倍率高企并不意味着就业一定无忧。作为一个比值,“分子”市场需求和“分母”供给人数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若市场需求人数减少,供给人数也减少,同样会产生较高的求人倍率。当前求人倍率高企正是因为市场供给人数减少的幅度更大。

一位社保部的专家告诉《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虽然就业总体比较稳定,但监测到的一些数据反映的情况比较严峻,特别是企业的岗位需求在走弱。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4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显示,市场需求人数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环比和同比均有所减少。其中,2013年四季度需求人数同比减少了近16万人,下降了3.3%,环比减少了75.3万人,下降了13.7%。

制造业与服务业PMI中的就业指数也在低位徘徊,前者已经连续22个月低于50的临界点。

隐性失业可能也在加重。所谓隐性失业,是指在职员工被减少薪水、无薪休假、缩减工时、削减福利等弹性工作安排。上述专家指出,确实有监测到一些企业减少了工作时长。

新近曝光的广东鞋厂罢工事件,便是工人对福利待遇减少的反映。4月上旬,东莞最大鞋厂裕元鞋厂被曝将工作十余年的员工的社保标准降为“临时工”。

新增就业过度依赖建筑和房地产

2013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7.7%的主要是房地产,其次则是汽车的超预期增长,这一现象也反映在就业上。恰恰是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和汽车的就业增长情况较好,其他行业则大多在走弱。

上市公司已的员工人数显示,2013年,房地产板块员工人数增长16%,较上年扩大两个百分点;汽车板块员工人数增长24%,增速较上年扩大逾22个百分点。家电、建材、电子元器件、食品饮料等主要板块员工人数增长速度都在放缓,纺织和服装、酒店和餐饮、轻工制造甚至出现负增长。

若是将观察范围从上市公司拓展到城镇单位就业的行业数据,可以发现,房地产和建筑业为2013年前9个月同比净增加的就业量贡献了近36%。

2013年,各行业就业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行业便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前者同比增长逾19%,后者同比增长近17%,由此,两个行业在城镇就业中的占比上升较快,截至2013年9月,较2011年9月高出近4个百分点、较2012年9月高出1.5个百分点。

这可能主要受益房地产投资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2013年,受益于政府稳增长政策与房地产销售的火爆,两大投资均较2012年明显加速。到2013年末,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较2012年同期加快3.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加快7.5个百分点。

令人担心的是,进入2014年,两大投资增速均已放缓。截至3月末,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3.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放缓4.7个百分点,这可能会明显拖累未来的就业前景。

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经济已降至7.4%,较2010年的高点下降了4.7个百分点,而城镇新增就业仍然可观,2014年一季度超过了300万人。经济放缓,就业却不减反增。

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提升了。中金公司表示,单位GDP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率提高。海通证券指出,单位GDP增速吸纳的就业人数自2011年以来骤升至130万人以上,2012年和2013年分别达到164万人和170万人,深层原因是服务业加速发展稳定了就业。

但是,这明显违背了宏观经济学的奥肯定律——GDP增速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反向变动关系。尽管GDP增速与失业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能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差异,但GDP下降引起总需求减少,进而带来失业的增加却是普遍存在的。IMF的经济学家新近研究了二十多个发达国家数据后发现,即便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增长与失业的反向关系仍然存在。

由于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能反映实际失业状况,可以考虑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进行反向审视,而就业弹性系数却在下降,也就是说,单位GDP增速拉动就业的能力略有下降。所谓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张本波指出,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最常用的指标。根据统计局的数据计算,2013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从2012年的4.8降至4.6。

再者,城镇新增就业并不是基于总量的净增加量,而是结构性整合的结果。至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改善,更多的还是吸纳第一产业转移出的劳动力,推动就业结构调整,其吸纳就业的增长速度并没有突然加快,单位产业增加值的就业弹性系数甚至还有所下降,2013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甚至弱于第二产业。

劳动经济学就业前景范文6

关键词:过度教育 高校毕业生 就业不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49-01

1 引言

教育大众化以来,随着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长。高校毕业生毕业率激增的同时面临新的就业挑战,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公平问题,提出合理的有效的解决对策,不仅有利于保护大学生的就业利益,更有利于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对就业公平进行探讨,但是从过度教育视角下,研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公平问题的还得不到很好的强调。美国学者R・Freeman[1]认为自1970年代以来的教育收益率之所以会下降是因为过度教育,即教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本文根据过度教育与就业公平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分布的不均衡性、资格的螺旋上升、新失业群体的出现、性别差异导致就业不公平等因素,分析过度教育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 过度教育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的影响

2.1社会分布的不均衡性

过度教育的实质是教育与就业的关系问题,由于高校毕业生在家庭背景、经济实力、个人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呈现出社会分布的不均衡性。社会分布的不均衡性是过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2]。根据北京某大学调查结果显示,父亲的职业差异跟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存在很大关系。父亲的社会阶层也与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有呈正相关的关系。即家庭背景愈优越,毕业生的工作落实率与起薪点就愈高[3]。究其根本,社会分布的不均衡性背后隐藏的是是教育资源获得、就业信息资源来源、人脉通达关系等方面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这些隐性资源分布的差异潜在的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获取的不公平,造成家庭背景好、经济实力强、个人受教育水平高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起点上明显的优越于贫困子弟、学历水平低的高校毕业生,影响就业起点的不公平。

2.2资格的螺旋上升

“资格螺旋上升”就是指过去只要求持初等从业资格证从事的工作,如今要求持高级从业资格证或更高的专业要求。过去要求本科生就可以具备报考的条件的职称,现在提高至硕士甚至博士水平。这种“资格的螺旋上升”将加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导致毕业生产生错误的就业信号:证书越多等级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中得到的好工作的机会就越大。这样的错误信号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高校在校生出现盲目的“考证热”,夺取了其他岗位人员的从业资格,造成“无证者”或“少证者”就业的起点的不公平。另一方面是“多证者”或者是高能力的毕业生若从事于低技术要求或者无技术要求的岗位,浪费人力资源提高了人力资本造成就业结果的不公平。

2.3新失业群体的出现

“新失业群体”是指“因教育过度导致在文凭竞争中失败,处于相同的社会地位,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大学毕业生,最终成为知识失业者的这一非正式群体”[4]。这种“新失业群体”是同等条件下高校毕业生相对存在的非正式群体,它的出现导致高级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屈尊”到低职能技术岗位就业。“新失业群体”的出现,反映了学校的教育供给大于社会市场的需求,从而产生的多人谋求同一岗位的现象,逼迫应聘者“屈尊”甚至是放弃对口岗位的求职,潜在表现出过度教育带来的教育的供给不符合市场的需要,使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选择过程中产生不公平的现象。

2.4性别差异导致就业不公平

为了逃避就业的高峰期,近年来出现了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分别加入考研、考博的队伍中。由于就业市场的不可预测性,毕业后就业市场的格局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例如原来拥有较好的就业前景的工作也随着就业的饱和度而减少招聘岗位或提高应聘条件。在这点上突出体现的是女大学生的过度教育。在当今女大学生就业中,由于女大学生的自身的生理特点、身体特点等原因,使得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诸多的不公平。例如,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明确规定不招聘女生或者只招聘个别女生。面对同一的岗位拥有同样的条件的男女生,用人单位一般会选择男生。

3 过度教育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公平问题的解决策略探讨

如何在过度教育的背景下,使得毕业生就业更加公平合理,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构建完善的就业市场的信息服务系统

定期、及时收集并有效的企业招聘职业信息,筛选相应的对口专业、对应学历等符合的条件,完善网上的岗位介绍信息,以此提高高校毕业生在接受就业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避免人才和企业错失机会。此外,还要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就业权益。

3.2改革教育体制,使高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保证学校课程设置既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又符合企业的需求;实行“校企联姻”,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既符合社会的需求,又不会浪费教育资源。

3.3极力鼓励创业,以缓解过度教育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现象

政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的条件,比如提供限定时间内的免费商铺、创业资金,给予在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一定的补偿,并大力宣传鼓励成功创业的企业人事,为高校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3.4注重性别化教育,注重人文关怀

针对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课程的设置应因材施教。针对女大学生擅长的领域专业内,给予不同的专业衡量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并大力鼓励、表扬其在该领域内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曲恒星,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

[2]杨文奇.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过度教育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8):40-42.

[3]杨婷婷.由“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引发的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6):29-3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