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素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素质

传统文化素质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人落入商品崇拜的泥潭中,人品人格也在逐渐失落,精神境界也在逐渐降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目前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针对教育改革和思政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新的视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曾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科学,最早出自于拉丁文,即Humanita,系指人性、教养。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周易.贲卦》中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明确提出“人文”概念,“天文”指自然之理,“人文”指人事之理,也就是人性教化。关于人文素质的内涵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讨论。人文素质是以文化为底蕴,以人为主体的、内在的、本质的社会文化综合能力。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因此,人文素质的教育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思想教育不深刻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体系、理想信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较感性,深度不够,思考问题较简单,学生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做人做学问的根基,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能力也较差。此外,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注重个人仪表,沟通不讲技巧,举止随便。

(二)缺少对多元价值的挖掘

在高职学生的培养中过度重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缺少对多元价值的挖掘,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薄弱。所以我们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大学教育期间就是建构仁义济世、敬业乐群、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文精神,为其未来走向社会,担负社会责任打下良好的精神文化基础。

(三)思想教育中

偏重专业知识与技术,忽视人文知识学习,过于注重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生活态度、情感、思想品德、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设置范围相对狭窄,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单一,难以满足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过于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阐明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和内涵,指出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在人文素质教育”和“提高全体在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因此,当前我们所强调的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其核心始终是如何做人,包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探寻等。

三、发挥传统文化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课内外结合,丰富课程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若要实施素质教育,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基础课程,精炼专业课程,扩大选修范围。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调整,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利用地方传统文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不仅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历史文化古迹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生动记载了中华文明演进的轨迹。学生通过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探访文化古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来学习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发挥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观摩 学习,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

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高尚品格大学教师,其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行为方式,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成长成才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根本基础,提高整个学校文化品位。

(三)严格考核,广泛开展传统经典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薄弱原因在于读书少,学习习惯差,课余时间用于读书的时间很少,阅读的主要书籍类型是言情小说等,传统经典著作涉及很少。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严格的考核要求,倡导经典阅读,传播文化精髓,或者是通过探讨热点问题,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向上、文明、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发自内心热爱祖国文化,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通过组织书法、辩论、演讲、歌唱、戏剧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通过举办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系列讲座,营造学术氛围,加强文化环境建设。

(五)通过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礼仪的塑造

礼仪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行为,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态度,是一种素质涵养的体现。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在不同场合的礼节,学习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较高的人文素质,达到内在文化修养与外在礼仪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引导,培养成为讲文明有礼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塑造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对审美情趣追求,在潜移默化和不断强化中培养个体综合能力,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完美统一,从而更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沈湘平.人文素质与人的发展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111-123.

[2]王玉华,刘向波.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3):57-60.

[3]孙国强,彭旭丹.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改进高校德育[J].知识经济,2010(11).

[4]贾钢涛.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传统文化素质范文2

一、对于高职院校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致使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呈现国际化和市场化,同时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多。此时,则需要企业员工应当具备全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应与其他员工和谐相处,共同协调工作任务,达到共赢,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而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高素质以及强专业性的适用型人才。但是,纵观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趋势和模式,学生的文化水平难以适应社会中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最终将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就业率。

因此,高职院校的有关负责人应当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其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也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由于专业素养较低,很容易做出与社会道德相违背的行为,这就会社会发展稳定性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同时积极地落实教育改革,并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就业空间和发展前景。

二、对于高职院校强化学生文化素质的建议

当前素质教育更加强调人才和科学的有机统一,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会理解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一)健全高职院校的文化素养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文化素养培养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内在品质,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集合工、文综合类的院校,其中的学生文化水平差异也较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理解力较低,在接受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生执行力度不够或是主动性较弱的情况,此时,高职院校要想促使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和专业,就要根据实际的学生认知层次以及理解能力,健全高职院校当前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也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发展状况,完善文化知识课程,促使学生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源,同时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在进行文化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自身的教育特色有所凸显,不论从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本身来讲,还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文化教育方式都具有其独有的优势和作用。近几年来,不断有高职院校负责人专门设置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试图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不断地课程落实后发现,传统文化课程在不断落实的过程中,凸显了其独特的教学优势,比如,具有广博性、人文素质性以及基础性等特征,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等课程内容,像历史鉴赏以及文学欣赏等都是其中的典型,另外,工科的专业还会设有书法、写作、自然科学以及大学语文等课程内容。通过这一方式着实促进了学生对于文化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掌握,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不仅要着重于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职业素养、心理健康以及人文素养等,不仅要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超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此时,要想将这一构思落实到实践中,就要求有关高职院校的负责人,应当将这一构思作为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并积极地构建一支较为完善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定期对教师和有关教学人员进行教学培训,比如,可从教学规律以及教学技巧等方面着重提升质量,不断地更新教师的教学思维和实际教学方式,促使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结束语

传统文化素质范文3

[论文摘要]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强化教育的倾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自强不息”及“允执厥中”等丰富的人文精神,它们对加强成教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是一个人在其思想、道德 、心理及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文素质作为人的综合素质形成的基础,它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文知识、人文文化的积累情况。成人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成人高校实施的亦是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综合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其人文素质的教育。它可使学生的精神、道德、情感心灵都得到感染和净化,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因此,加强成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育 的整体功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不少成人高校亦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实用主义倾向,如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重技能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功利,轻道德等。大学的工具理性被过度夸大,而人文精神及素养却 日渐萎缩。

(一)理想观念淡漠,价值方向迷失

成教大学生的年龄跨度、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工作经验及能力等不尽相同,其中的一部分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他们仅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找一

个好的工作”“有一个好家庭”,并把能拿到毕业文凭作为上学的最高目标。同时,他们重物质利益、经济实惠。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影响,把 当官 、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精神世界空虚、迷惘。

(二)学习劲头不足,思想趋于片面

成人高校的学生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且他们中许多已建立家庭,故其学习与工作 、学习与家庭的矛盾比较突出,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也各异。其中相 当的一部分抱着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动力不足。与此同时,面对现实社会中局部的阴暗面,他们常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要么过分夸大 ,要么遇事抓不住其主流和本质 ,表现出情绪化、主观化、偏激化 、极端化。

(三)奉献理念淡化,功利色彩浓厚

一些成人高校学生时刻以“自我”为中心。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过于注重实用,重视现实,恪守 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 ,而忽视个人对集体 、社会的义务,缺少群体观念,缺乏集体的团队精神。行为上表现出无私奉献少 ,个人功利主义倾向强烈。如在就业问题上,他们不是选择到 “祖 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到能“赚钱最多的地方去”;生活态度上 ,他们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愿从事义务性的艰苦劳动等。

(四)文化素质低下,责任意识缺乏

部分成人高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文化功底较差,艺术修养不高,欣赏品位较低。也有一些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如简历造假 、考试作弊、忘恩负义,根本没有报效党和国家培育之恩的意识。甚至还有少数学生一味放纵自己,直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等。

以上情况表明,当前不少成人高校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加强成教大学生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人文精神,积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 ,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培育成教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路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的总和,包括政治制度 、经济生活、宗教礼俗 、学术思想 、科学技术及衣食住行等。传统文化以社 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富于民族特色和人文价值。

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授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推崇优 良道德规范和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来促进大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的形成和优 良道德品质等的养成。传统文化教育是成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传统文化能在以下几方面提高成教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格齐治平”与“自强不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架构

传统文化规划了人一生的奋斗途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f《大学》)。即通过提高 自己的素养“为天地立心 ,为民生请命,为天下开太平”。同时,传统文化信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如先贤“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等,皆充分反映了中华英烈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自强不息精神。

“格齐治平”思想能促使成人高校学生将个人“小我”置于国家 、社会这个“大我”背景 中,将个人理想 的实现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在社会的发展中实现 自己的人生 目标;“自强不息”精神有助于磨砺成教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其化解挫折的能力及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竞争力和创造力。

(二)“允执厥中”与“天人合一”:处世观 与宇宙自然观的建构

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传统文化提倡“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贝达人”,推崇“礼之用,和为贵”,并把“中和”之道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此基础上,又强调“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中庸·知法》)、“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国语·郑语》)。追求一种超然、旷达、“海纳百川”的情怀。在对待自身上,传统文化追奉淡泊名利,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万事万物,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而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方面,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一方面强调天 、地 、人相统一 ,另一方面也强调人的能动性和特殊性。表现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地征服自然,而是追求一种“与天地和其德 ,与 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允执厥中”的处世之道有助于成教大学生正确地对待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意见 ,懂得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知晓对持不同观点的人不是强行批判,而是要宽容 、理解,这样才能游刃于人际关系;“天人合一”观让学生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身,把 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和超越。

(三)“仁爱礼智”与“夙夜在公”:道德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塑构

传统文化尚德 、尚德育 、尚德风。孔子以仁、义 、勇为达德;孟子以 、义、礼、智作为四基德,并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法家管仲更将礼 、义、廉、耻称作“四维”。可见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归旨即在于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从而对人的内心进行启迪。传统文化还强调个人对国家、对社 会的责任义务及爱祖国、民族的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便提出“夙夜在 公”,《尚书》写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道出“举公义”。如此意念 历代经久不衰,如屈原、范仲淹、陆游、 岳飞 、文天祥 、于谦 、顾炎武及林则徐等皆高唱出一曲曲为国家和民族无私捐躯的慷慨之歌。 “ 爱礼智”思想有助于提高成教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解决 他们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难题;“夙夜 在公”精神能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意识的养成,激发他们关 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从而提高其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先义后利”与“求真向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重构

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讲求道义,弘扬仁德,遵 循 “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道义原则,是传统文化在 价值观上的体现。另一层面,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存在于其发展旅 程中的历代文学作品间的乐观进取的 人生追求 、务真求实的理性态度及各种 宽容仁厚 、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美德善行等长期以来也是人们所反复称颂的对象。这些作品具有音乐美和意境美的特点,是富于人情美、人性美的篇章。它们以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 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先义后利”观能促使成人高校学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种种复杂的 社会现象不茫然、不盲从,从而把自己 打造成一个正直公义、诚实善良、勤奋进取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人文教 育不求人人成材,但求人人“成人”。“求真向善”的审美观能使成教大学生 从悠久绚烂的传统文化中受到感染、 鼓舞、感动和启发,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商领域,成为一个具有美好情 感和高雅审美情趣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学林.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冯进 高校成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I]成 人教育,2004,(9)

传统文化素质范文4

1.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五千年的洗礼与沉淀,散发着历史的沉香和民族的古韵,是中国文化、龙脉精神、民族艺术的灵魂所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包罗万象却又自成一派,用最淳朴、原始的形态传递着国与民的精神信仰与审美诉求。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强调“写意”,注重“神似”,追求心灵与意境上的高度合一,用一种虚拟化的审美境界平衡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与西方强调“写实”的艺术表现方式大相径庭。在现代设计中,以标志设计为例,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偏好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进行杂揉重构,用现代化的设计方式展现对传统文化的新定义。不但在造型上得以借鉴和传承,在色彩上也将传统文化元素提炼升华、发扬光大。以造型为例,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将北京的“京”字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篆刻相结合,以中国印的传统造型展现中国汉字行云流水的艺术精髓。作品将现代与传统毫无违和的统一,不但体现了民族历史的艺术取向与审美特征,同时展现了现代设计复古化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以色彩为例,传统色彩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更深层次的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民族的独特审美观,是对中国文化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传达了中国人独有的主观选择性。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主色调就运用了象征喜庆的“中国红”,从中传达出中国文化喜庆和热烈的气氛。而这种主观选择性色彩的运用正是体现了传统色彩观念对现代设计的深刻影响与引导。

2.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标志设计的引导融合

国际之间的密切交流造成了各国文化的相互渗透,自由多元、兼容并蓄的大环境对于现代设计的引导走向了趋同融合的状态,国际主义设计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似乎成为唯一的基本设计方式。今天,我们需要国际范,需要创新,但我们更需要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本源文化,将传统民族文化根植于现代设计是中国设计能够走向国际的唯一出口。用传统引导现代,用现扬传统,设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标志设计的重要素材,不但可以开拓创新艺术设计形式,提炼传统文化精髓的内涵与表现力,赋予标志设计独特个性和冲击力,有利于大众对标志接纳和理解,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运用与传承

1.“形”——传统纹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纹样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精髓所在,有别于任何装饰元素,它们集成了历史发展的沿革脉络,用独特丰富的构成形式传递中国文化的演变与进步,传承着民族的信仰与精髓。传统纹样重“形”更重“意”,每一个传统纹样背后都蕴藏着美好的寓意,正是中国文化最好的见证。将传统纹样中的“形”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首先就要提取合适的元素,再对原形不断地分解、重构,将其变化衍生出新的东西。现代设计要在创新的基础上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与意义,在体现现念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灌注于设计当中,使个性与厚重并存。传统纹样元素的运用过程中应注意民族性和现代感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设计贴切得当,毫不牵强。

2.汉字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汉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智慧结晶,中国文字以其独特的构造形式展现着中华民族的造型魅力与艺术审美。汉字在数千年历史的锤炼中,从最早的象形文字逐渐发展成现在优美的四方样式,并构成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书法艺术。汉字通过象形、会意等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征,可以说是标志最原始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书法艺术通过不同字体的艺术表现,如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极大地丰富了标志设计的基本元素与视觉效果,用文化、内涵为现代设计进行包装和升华。

三、发展与创新

传统文化素质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标志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伴随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经过多层筛选、考验最终流传下来的元素,主要有传统纹样、图案和符号等。标志不仅是简单有效、让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并轻松记住的记号,还是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元素和企业文化精神的符号,产品标志已成为人们交流、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标志”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指表明某种特征的记号或事物;二指表明某种特征。传统文化元素是人们千百年来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流传下来的宝贵资料,对标志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颜色、形式、形态、精神四个方面。

一、传统颜色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

颜色作为标志设计的视觉要素之一,是标志设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颜色应用于不同的标志设计。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是一个珍贵的设计资产库,传统的用色习惯作为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保留下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不同的颜色对中国人有着不同的心理暗示,如,红色代表喜庆、团圆,在中国春节等节日一般以红色调为主;而与红色互补的绿色代表了青春、和平,绿色在当代标志设计中通常用在财政金融、卫生保健等领域。这种影响在历年的经典标志设计案例中得以体现。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一个类似椭圆形的刻有运动员向前奔跑、迎接胜利图案的中国传统印章,图案以象征中国并具有强烈感彩的中国红为基调,体现了颜色对标志设计的影响。

二、标志形式上对传统的巧借

形式借鉴传统是为了打造民族共融景象的新篇章,追寻民族与现代的集合点。“形”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传统风格的创新。这种创新提炼和使用传统元素营造现代美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数不胜数,如书法、汉字、印章等元素,它们都代表中国本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借鉴中国传统形式将其融入当代设计的标志不计其数。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采用中国古钱与“中”字的基本形。这里“中”字形的设计受中国汉字的影响,喻示天方地圆,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字,呼应了中国银行的主题。标志简洁大方,流线型的线条设计给人简约、亲切的感受,这个标志设计把中国汉字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建立在传统形态上的标志

“形态”与“形式”不是一个概念,形态侧重于表示形象和神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会用传统的图案或者形象喻示一个事物,表示对这个事物的称赞和美好的向往,“取形表意”就是这个意思。传统元素不仅能够充实日常生活,还有趋利避害的作用,通过对传统纹样的描绘、变革、重组,以体现设计者的感情。把传统文化元素的形态与现代生活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是当代标志设计的主题。中国联通的标志由盘长纹演变而来。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喻示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迅达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标志中的上下相连的“心”展示着联通公司的宗旨:通信,通心,联通公司永远为用户着想,与用户心连心。

四、精神元素使标志更具传统文化内涵

虽然传统文化元素所蕴含的精神表现在标志设计中是无形的,却能让人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论是饕餮这种别具一格的纹样,还是阴阳五行学说,都是现代设计可借鉴的精神遗产。凤凰卫视的台标设计就采用了阴阳学说,图标设计将传统纹样——凤凰以一个中心基点向四周旋转,展示凤凰卫视未来的发展前景,这就形象地解释了传统精神对标志的影响。靳埭强的设计作品特别能体现出以上这几个方面,他的设计并没有复制原型,而是进行提取和再造,让标志更具有中国人的个性、特色,更加顺畅地融入世界。因此,陈汉民在评价靳棣强设计有限公司的标志时说:“我认为靳先生这一设计之所以成功,一是民族性和现代感的结合;二是标志注重理念,内含容量大,富有哲理,供人联想;三是形象具有可变异性,而且应用得很好,当然,这首先是原始主题的功劳。”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消费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产品标志设计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也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而更新、发展。目前来说,标志设计主要呈现这样的发展趋势:一是形式上由繁琐到简约,如特步的标志;二是从二维平面趋向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三是从静到动,这一演变使标志从呆板转向活跃,更加生动形象;四是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事物;五是重视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什么样的趋势,其目的都是让人们的传播、沟通变得更容易。标志设计通过借用那些原始符号进行现代标志象征性的设计,加以变革、重组,使其既有传统的外形又有现代设计的意味。同时,设计者在辩证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也需要融入其他优秀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并存。

参考文献:

[1]姜松华,姜茜.中国汉字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研究.包装世界,2009(5).

[2]王静.传统图案在广告画面中的应用.北方文学(中旬刊),2013(5).

传统文化素质范文6

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认同感。在民间,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

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

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中国传统节日逐渐的被忽视,传统节日淡化,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

另外,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

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多保护措施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

其次,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

最后,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

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