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朗读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范文1

听了不少语文课,发现哪一堂都少不了朗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范读、引读、以问促读……花样繁多的朗读方法讓语文课书声琅琅,甚是热闹。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就某一段文字反复朗读,结果除了读得熟练些外,几乎看不到变化,学生原来怎么读,现在还是怎么读。尤其是那些“读书腔”,你再怎么教怎么练,都少有见效。“读不好,教不会”,是朗读教学羞于见人的尴尬事。不教不行,教了没用,朗读教学俨然成了一根鸡肋。

翻看老师们的教案,几乎每一课都有“感情朗读”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设计中,关于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基本上只有一两行字:要么如“体会文中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空泛而无实质性的内容;要么如“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至于如何讓学生做到感情朗读?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朗读知识?要训练哪些朗读方法与技巧?文中表达的是什么感情?这样的感情需要通过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语态才能表达出来?感情朗读的分寸感在哪里?等等,似乎从未在教案中看到过,也未曾有人质疑过。只有上公开课了,才发觉教学生朗读成了一个大问题。一位老师教《狐假虎威》时,把狐狸蒙住老虎的那一段对话作为朗读教学的重点,非教不可。老师教得很细致,狐狸眼珠子怎么骨碌一转?怎么扯着嗓子?老虎怎么一愣?翻来覆去地讓学生想象、体会、表演、模仿,就是没有按角色所说的话语进行朗读。结果折腾了足足20分钟,依然读不好。究其原因,是老师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读。我们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朗读学的专业知识,更缺少朗读的专业训练。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不补朗读学这一课,朗读教学就没了底气!

当然,有了朗读学知识还未必就能教得好朗读课。近日指导一位老师教学《鹬蚌相争》,其中,针对鹬和蚌相争的对话设计了这样一段朗读导语:关注一下提示语“威胁”,体会一下,“威胁”时语气是柔和的还是生硬的?语调是粗重的还是细长的?语态是和善的还是凶狠的?是热情的还是冰冷的?……意图通过比较,辨别出表现“威胁”特有的语气、语调及语态,然后练习朗读,揣摩朗读发声的变化。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光有这样的理论指导,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学生需要的是在具体朗读语境中的现场比较、即兴示范、反复模仿与积极评价,于是,教学时做了这样的改进:你用什么“威胁”蚌?()体会一下鹬对蚌的态度?(恼羞成怒、气急败坏)读!学生果然读出了相应的语气、语调,教师及时评价:有点“威胁”的味道了,谁能比他更厉害?几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演朗读,一个比一个更能表现“威胁”。在此基础上,教师作朗读的点化:语气是生硬的,语调是粗重的,语态是又气又怒、冷冷的。学生有了具体的朗读经验,自然就能把握分寸。看来,朗读的理性指导必须在现场,在学生现有朗读经验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才能水到渠成,点石成金。纸上谈兵,只能是无用之功。

我们常常惊叹于贾志敏、于永正等老师出神入化的朗读指导,那些“读书腔”在他们的引导下,不知怎么就改变了。这其中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和琢磨。要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朗读教学不仅需要朗读学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自身朗读能力过硬。有了过硬的朗读能力和专业的知识,怎么教就不是件难事了。学生朗读中出现的种种尴尬恰好就是教学的最佳时机,捕捉住这些时机必能化尴尬为惊奇,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进入教学的艺术境界。

推荐理由:在课堂上,贾志敏老师曾经为了讓学生用适宜的语调和语气读一个短句,不惜耗时五六分钟,先后讓十几位学生读,并分析为什么要这样读。这个细节讓编者印象深刻。事实上,朗读与内容理解、情感表达有关,语文教师如能像贾老师一样带领学生真正把课文读好,其他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

朗读教学范文2

朗读教学应遵循一定的规则,笔者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下列三个要求。

一、朗读的目标应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忙忙、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朗读感情、促进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是有区别的,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三、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朗读教学范文3

文章的思想内容都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课文中的遣词造句都是为了表现“道”的内涵,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把思想内容发掘出来。朗读则是运用“以声解义”来帮助理解语言文字。例如,古诗《锄禾》中“粒粒皆辛苦”,教师注意以声调、音韵、轻重以及叠字的间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就能体会到“粒粒”所表现的沉甸之感。珍珠般的颗颗米饭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由此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就油然而来。

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必须让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宋朝大教育家朱熹指出:“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我的战友》一课中,描写烈火烧身时表现的有:“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的词句,尽管学生可以理解它们的意思,但如果不指导朗读,学生脑海里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的“巨石”形象是不丰满的,而有声有色的集体朗读则有助于使静态的文字语言形象化、动态化,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来,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对英雄产生热爱和敬仰之情。

生动的朗读还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起感情的共鸣。《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学要求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通过朗读,感受文中感人的情景描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对的敬爱、怀念之情表达出来。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把握课文内容,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配乐渲染“送总理”的场景气氛。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把握适当的停顿,适度的轻重,语调的扬抑及音色的处理,声情并茂,以声入情,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探化情感体验,使情感的波澜涌向,汇入“送总理”的人流“静静地望着灵车远去的方向,泣而无声,默而无声,好像在等待回来”。至此,本课的思想教育目的也就自然达到。

朗读教学范文4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提高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激发兴趣的具体做法有: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容易激发学生模仿的欲望;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也采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还可以试着给学生选好音乐,让其在优美的旋律中享受朗读的快乐。形式上可以采取单独朗读,分组读,男女生交替朗读,还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比赛。只要这些方法运用得当,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的积极性。

二、明确朗读目的

朗读目的之一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解是体现作品的钥匙,离开这一首要前提,就不能准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起到朗读的应有作用,学生每次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前,教师要明确地提出要求,讲清楚朗读的目的,如教学篇幅较小的散文,第一遍朗读的目的主要是扫除字词障碍,读的字正腔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第二遍朗读可按要求让学生读出文章的层次结构。第三遍朗读要注意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再次朗读要品味作者是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主题、表达感情的。找出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乃至能对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词或一个字进行进一步的品读。当然,朗读的目的并不是每个步骤都那么清楚,只是每次朗读需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侧重点,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品读出作品的意蕴。

三、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课文,要能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来,挖掘其内涵,达到流畅朗读与熟悉教材的目的。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和洛克机械师短促而经典的对话,醒目突出,与当时环境相称,符合实际,反复朗读,读者就会不知不觉地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仿佛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就站在面前,进而提高对作品的感悟力。

朗读教学必须要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诱发他们利用想象等心理去探究,调动情感和理解去概括。按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渐进程序,变一般朗读为阅读欣赏。

朗读教学范文5

一、范读引路,声情并茂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范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解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这就需要教师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有效指导,锦上添花

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让语文阅读教学锦上添花。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凸显重点,画龙点睛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才能更有效。如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四、激发想象,熟读成诵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教学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语言

一、朗读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

获得语言技能,主要依靠语言的实践。而在所有语言实践中,朗读是最经常的训练。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朗读优秀作品,学生的思想能和作品发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产生鲜明的爱憎。所以朗读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朗读优秀作品,生动的文词,准确的修辞,巧妙的构思,严谨的逻辑,感人的描写,优美的韵律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学习优秀作品的表达技巧,诸如丰富的词汇,各种名式和艺术结构等。朗读还可以辨析文字,练习读准字音。所以朗读也是学习普通话,促进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途径。

二、朗读是社会生活交际最普遍的口语交际艺术

口语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际技能,而朗读是口语的一种高级口语艺术。朗读可以体现朗读者的理解程度、表达技巧和声调魅力。如果朗读者水平较高,能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就能吸引听众,使听者获得深刻的思想感受・其感染力将超过无声文字本身好多倍。所以,学会朗读也是投入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技巧。

综上述可知,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社会交际高级口语艺术。因此,不仅老师要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加强朗读指导,而且要使学生也明此理知此道,努力学会朗读技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兴趣,必须使学生喜欢学。因此,要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欲望。

1 面向全体,培养学生自读兴趣。

学生自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形式。这是遵循目标教学的“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切实成为教学的主人,教师只做朗读向导,把朗读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自读方法按课文的难易分两种情况。难懂的课文应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会生字词。反复朗读的过程,也是逐步理解课文的过程。读的遍数越多,理解得越好,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理解得深。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读后的汇报和讨论也是提高朗读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充分自由朗读之后,教师可以指名几个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自读汇报”。而后开展全班讨论评价;实际也是交流朗读经验,最后老师总结指导。这样教学,有效启发了学生自读兴趣。学生一致认为,这样学比老师满堂讲好。

2 教师示范,激发学生朗读欲望。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的心中最完美的偶像”。青少年模仿力强,教师更是学生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范读,不仅是生动形象的有声语言,而且还有目光、姿态、表情等无声语言。教师的范读能增强语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朗读方法和技巧上给学生以示范。所以,教师成功地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催化剂。因此,为切实加强示范朗读,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朗读水平;还要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探究示范朗读的方法。有些教材有些地方可以以读代讲,有些地方则要讲明文意指明读法。范读的水平必须达到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使师生情不自禁共同进入角色。

3 开展比赛,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

俗语说得好――“竞争促人奋进,竞赛给人力量”。为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我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比赛引进课堂,带入课外活动。

运用课文录音,开展课堂朗读比赛。小学语文原教材多数有课文录音带。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课堂练习朗读中,就放教材朗读录音带,让学生仿读,开展评比竞赛。第一遍让学生看课本静听,第二遍学生看课文跟读。而后分组朗读比赛,每组各选一名优胜者参加全班读赛。每课赛读都要全班评比。这样练读,朗读标准明确。有样板可学,学生有兴趣,并且练读次数多,进步快。

上一篇自由市场

下一篇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