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1
一、活动概况
2006年5月30日,湖南省教育厅组织湖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赴衡阳师范学院进行湖南省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演出,从而拉开了湖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序幕。六年来,除了部分国家级艺术院团来湖南高校演出外,湖南省教育厅还组织了湖南歌舞剧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等在全省部分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体形式为交响乐音乐、民族管弦音乐、地方戏曲和音乐剧。截至2011年底,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民族乐团、山西省话剧院等国家级院团来湖南高校演出25场,湖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演出交响音乐会68场,长沙湘剧院演出湘剧《酒村长》和《古画雄魂》各4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星河演出公司演出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和原创现代大型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各10场以及民族管弦音乐会30场。据不完全统计,湖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组织演出团体到各学校演出158场,累计受众人数已达22万多人次。
活动注重优秀民族艺术的传承,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和深切认同;并且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演出形式不断丰富,受益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活动效果显著增强。几乎所有的演出现场都“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二、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1)活动效果反馈与参与演员情况的调查
在2010年湖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星河演出公司在各高校巡演了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本次调查研究主要是在这10场花鼓戏演出活动中进行,覆盖了湖南省内十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等。调查的形式采取纸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888份,有效率为88.8%;访谈60人次。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是学生和参与演出的演员;对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演出效果的评价、聆听观看后的感受、对于花鼓戏的了解程度、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意义的认识、高雅艺术欣赏审美观念以及对艺术教育该如何开展的建议等。对参演人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演出的总体效果、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对自身的提高是否有所帮助以及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建议等。
调查的学生中对于“高雅艺术进校园”花鼓戏演出的总体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其中十分满意的占49%,比较满意为40%,满意率为89%。在演出中对表演者的态度感觉比较满意的占53%,对表演者的技艺满意的占49%;对演出中音响效果有待改进的占21%,对演出时间安排不满意占20.3%。调查的参演人员中有96%的认为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演出活动对专业技巧的提高有所帮助;56.4%的认为通过参与演出活动增加了他们的舞台经验,加强了合作意识;43.5%的认为通过演出活动对个人的心理素质有所加强,有12.9%的认为参与演出使他们的表演技巧有所提高。
(2)活动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星河演出公司演出的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的活动效果反馈与参与演员情况统计分析,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学生对高雅艺术进校园这种活动形式比较满意和喜爱,也非常希望能有机会经常接触高雅艺术。他们对于表演者的态度、技艺以及地方戏曲的选择都比较满意。每当演出结束,许多同学都表示:“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真没想到湖湘传统文化这么美。”并希望“这类活动能够走出形式化的套路,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我们向真、向善、向美,实现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是大部分演职人员对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演出非常感兴趣。通过参与排练和演出,不仅增加了他们的舞台经验,加强了心理素质与合作意识,而且提高了他们个人的表演技巧。同时,使参演人员加深了对湖南地方戏曲的了解,从实践中感受和领悟花鼓戏的艺术魅力,逐渐增强艺术品位和鉴赏能力;并且培养了一批地方戏曲后备人才,为推动地方戏剧的迅速振兴与长久繁荣打下扎实基础。
三是高雅艺术活动对活跃和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以及促进人格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高雅艺术作品不仅能给学生以精神上的享受,也拉近了学生与高雅艺术的距离。当他们进行审美活动时,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和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面。通过欣赏高雅艺术作品和介绍创作背景、常识等,学生们既感受到了艺术世界的奥妙与乐趣,又获得不少关于艺术、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
从调查中,湖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实效,但是这离满足广大学生对高尚精神生活的需求还远远不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彝族文化;中学校园;建议
一、在中学校园中发展彝族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深刻认识在中学校园中发展彝族文化的内涵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灵魂都是文化,真是拥有了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才使得一个民族存活至今。不管是民族独特的住宅、饮食和服饰,还是民族的风俗和文学艺术,都是民族烙印和民族文明火光的凝结。民族文化不仅是对消逝历史的延续和人们生化智慧的承载,还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体现。在中学校园中发展彝族文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让学生唱民族歌曲和跳民族舞蹈的简单模式,应当注重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视觉听觉以及肢体动作等负载的教育功能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不能对其忽视。
(二)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很多学校在校园中开展彝族文化时,都普遍存在着彝族文化教学师资缺力量乏的问题。很多学校的彝族文化师资力量都是来自教师的相互推荐或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和本土专家,推荐的老师大多数都是只了解彝族音乐和舞蹈,然而彝族文化还应当包括彝族习俗、宗教、文学、体育、刺绣、雕刻、建筑、戏曲等许多专业内容。像这样专业性的彝族文化师资力量更为缺乏。被请进课堂的民间艺人根本不懂教学内容、目标及方式,有的民间艺人甚至连汉语都不能清除表达;对彝族文化有一定的知识理论体系和研究的当地学者,尽管能够担任一些课程的讲授,然而很多学校有没有资金聘请。
(三)缺乏教学书籍和教学设备
很多学校在校园中开展彝族文化时,缺少相关的彝族文化书籍和教材,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相关彝族文化教材,但在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彝族文化教材和彝族文字根本没有被使用,而彝语也仅仅是教学语言的辅助工具。很多中学的学生几乎不懂彝文,学生的课内外读物中也没有关于彝族文化的文学作品。很对学校也仅仅用少量的课程来学习彝族音乐和舞蹈的理论知识,没有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很多学校在彝族文化的教学设备和器材上也相当缺乏,缺乏川彝族传统的乐器和体育器材。
(四)缺乏经费
很多开展彝族文化学习的学校,虽然对彝族文化情有独钟,也在大力宣扬,但是由于缺乏资金而困扰和限制了学校更深层次活动的开展,无法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彝族歌舞、文献和乐器和排练彝族歌舞,无法把一些内容健康且积极向上的民间彝族歌曲、文献资料、儿童文学等彝族文化作品编印成册进行广泛传播。很多学校都是由于资金问题阻碍了彝族文化在校园中的盛开,使在校园中开展彝族文化成为一句空话。
二、加强彝族文化在校园中传播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对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
彝族的民间文学起源于彝族地区,是人们生活的镜子和历史的缩影,可以反映出一个时期内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彝族文学不仅是彝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还是彝族社会生活艺术的再现。彝族文学包含叙事诗、史诗、诗歌、故事以及儿童文学等作品。在中学校园中开展开展彝族文化学习过程中,引入彝族的民间文学是相当有必要的。然而现目前很多学校有关彝族文化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对都相当稀缺,彝族文学方面更是没有,应当加强民间文学的收集和整理。
(二)明确彝族文化主题深化教育改革
我们在校园开展彝族文化教学的时候,要在校园中渗透彝族文化,通过对彝族文化的了解来加强对彝族文化的教育,我们要明确教学的主题,由于彝族文化是我国的一种民族艺术,所以在我们校园进行彝族文化的渗透,由于彝族文化具有很多的古老神话以及传说的故事,而且其音乐也是非常的丰富,非常的出色,彝族文化中包含有许多的美术特色和习俗,所以我们在进行彝族文化学习的时候,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开展各种的彝族文化的教学活动,不断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友谊。我们在现实的教学中要明确彝族文化的教学主题,通过对彝族文化的全面了解推动教育改革的进行。
(三)加强彝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意识
彝族的传统手工艺很多,主要包括彝族服饰、刺绣、剪纸、瓷器、漆器、银器等。彝族服饰的种类比较繁多,在全国范围内约有300多种款式。对彝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除了政府部门应当建立专业的保护机构外,各中学校也应当加强学生的彝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基础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来传承彝族传统手工艺,并不断创新,使彝族传统手工艺得到发扬。
结束语:
彝族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博大精深。然而现目前很多彝族中学生对彝族文化知之甚少,严重影响了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学校教育具有传承族彝族文化的功能,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彝族文化的教育来实现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各学校应当积极引入彝族文化,并不断地挖掘、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培养学生的彝族意识和彝族文化知识,使学生从小在彝族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让彝族文化在中学校园中盛开。
参考文献:
[1] 吴刚.用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学校——鲁布格中学把彝族文化"请"进校园[J].贵州教育,2009,(18):17,20.
[2] 兰兴武,向晓红.试析彝族文化旅游英语课程大纲的设计[J].科技信息,2012,(4):18.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醒狮文化;传承困境;建议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岭南地区,每逢节庆盛典必有醒狮表演助兴,醒狮文化发挥着凝聚民间乡村社群邻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白云区醒狮民俗文化氛围浓厚、群众基础广泛,全区近乎各个村镇及合作社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伍。目前,白云区醒狮文化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需要深入研究探讨醒狮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一、关于白云区醒狮队伍基本情况的调查
(一)醒狮队伍及训练场地状况
目前,白云区醒狮队伍数量众多、成立时间较长,但多为民众自发组织,缺乏专门的训练场所及经费。调研结果显示,白云区内共有 64 支醒狮队。其中,村镇及合作社集体所有的狮队数量达 28 支,占比 43.75%;民众自发组织的狮队数目共 34 支,占比 53.12%。在场地方面,其中 59 支狮队没有设立专门的训练场地,占比达 92.18%,其训练多分散在祠堂、公园、闲置厂房等地进行固定训练;另外的 5 支狮队没有固定训练场地。在成立时间方面,大部分狮队已成立 20 年以上,个别狮队已成立 70 年以上。
(二)狮队成员年龄结构状况
狮队成员年龄结构分布不均,成员以中年人为主,青少年占比较低,呈年龄断层趋势。调研结果显示,白云区内醒狮队成员的年龄分布集中为 30 岁以上,占比达 42%;18 岁以下成员占比仅 25%,狮队中年人占主要部分,青少年成员人数明显偏少。近年来,各个学校狮队也开展醒狮文化特色课程创新,如醒狮操、醒狮文学课、醒狮故事、醒狮游戏、醒狮绘画等,学校狮队也开发了挂饰、摆件等文创产品,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醒狮艺术。
(三)狮队表演内容
由于狮队历史悠久,大部分狮队所拥有的道具基本齐全,其中醒狮服饰较多;狮队收藏的历史资料也较为丰富,多为相关新闻报纸杂志记载的老照片、音像,还有记载醒狮活动的家谱、族谱等。醒狮表演场合多为传统节庆活动,参与比赛及商业演出的狮队较少。白云区内的醒狮队伍每年的演出场次大多在 10 至 30 次,狮队的表演场合主要为庆典、民俗活动,其表演内容在遵循传统礼仪与表演套路的同时也进行创新。在节庆表演中,狮队遵循着丰富的醒狮礼仪如民俗礼仪、迎宾礼仪、神庙礼仪、祭祖礼仪、访亲礼仪等。醒狮队伍所流传的民俗语言为故事传说、行话和对联,如“醒狮贺岁”“岁岁平安”新春拜年语,还有在商业开张时用语“锣鼓一响、黄金万两”等。狮队表演套路,主要为传统采青及踩梅第5期总第 150期花桩,单狮、双狮、群狮表演兼而有之,多数狮队具备表演高难度套路技巧的能力。
(四)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
白云区醒狮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发展资源不足、资金和场地缺乏、青年传承人才匮乏以及交流活动少。白云区狮队由于多为自发组织建立,资金来源大部分以自我筹措为主。据调研结果显示,狮队的资金来源以村镇补贴、宗亲帮助、商演收入为主,还有狮队比赛奖金。但以上资金对于狮队的日常开支如训练服装、道具购置,人员劳务费、交通运输费等支出近乎杯水车薪,各个狮队经常面临入不敷出状况。经费不足成为各狮队面临的最大难题,严重制约着狮队的稳定发展及年轻一代队员的培养。此外,大部分狮队普遍都缺少专业的训练场地,只能“见缝插针”地利用村里的公共空间进行训练,不利于醒狮队员们专业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白云区醒狮传承人群面临着年龄断层问题。醒狮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较低,许多青少年更热衷于玩游戏、看电视等,对醒狮文化传承意愿低。区内区外各狮队切磋交流机会较少,白云区内狮队表演主要集中在庆典与民俗活动,多局限于区内的表演,受众有限,社会关注度不高。目前对醒狮文化仍持有较高兴趣的是儿童、老年人和部分醒狮爱好者。
二、对白云区醒狮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关部门应设立醒狮文化传承发展专项基金,制定醒狮保护相关政策规定。针对各狮队经费不足问题,当地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可设立醒狮文化传承发展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管理。专项基金一部分可下拨至各镇街,以确保各镇街狮队每年能够获得专项保护经费用于狮队基本的设备购置、正常排演等支出;另一部分可用于修建专业的醒狮馆或训练基地,完善训练场地登记使用等制度,以改善醒狮员的训练条件。此外,应对醒狮发展进行长期规划,制定相关保护办法,联动各个相关部门,如教育部门、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工会及企业等社会团体,整合各部门资源,为醒狮传承保护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醒狮文化持续稳定发展。
(二)发挥学校培育传人的阵地功能
为解决醒狮队伍传承人群断层、青年传承人匮乏的困境,应联动区内中小学、职校乃至大学高校,结合各个学校长期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设计醒狮进校园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以培养传承醒狮文化观念为立足点,将醒狮文化纳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通过开设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了解醒狮文化。例如创编醒狮操,将其融入每天的课间操中,提升学生的醒狮兴趣。也可开设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如醒狮传承班、醒狮文学课、醒狮音乐课、醒狮绘画课等,培养学生对醒狮表演艺术的认同感,引导青少年传承发扬优秀非遗文化。
三、结语
醒狮表演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展示了力与美相融合的艺术魅力,既发挥着强身健体、锻炼毅力的功能,也具有凝聚族群、联络同好、培养生活美学观念,有利于弘扬自强不息民族文化精神。当前,醒狮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难题,应与时俱进,转变发展思路,联动多方力量,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展宣传与传播。这样才能逐步破解醒文化传承困境,继承与发展醒狮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晓坤 , 代继盟 , 林宵 , 于娇.新时代下传统舞狮的传承发展与问题[J].中国民族博览,2019(06):27-28.
[2]张盈.“非遗”文化“再包装”的问题思考——以湛江遂溪醒狮舞文化运作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37(07):94-97.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4
20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1为开展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x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电〔xxx〕3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xxx年壮族三月三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二、活动时间
xxx年4月1日-4月30日。
三、主要内容
(一)组织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直各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积极配合,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新闻会,适时公布全市节庆活动日程安排信息,组织各级主流媒体、网站对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专门集中报道宣传,提高壮族三月三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配合,以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集中开展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拓展民族文化视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生活,激发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师生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
(三)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市民宗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开展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各民族人士座谈会。开展走访慰问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知名人士、知识分子活动。各县(市、区)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果。
(四)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市文化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开展体现壮族三月三文化特色的原创文艺节目。市级开展三月三歌节,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专题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山歌对唱,原生态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演出等大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促进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蓬勃发展。
(五)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市旅发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在江山半岛白浪滩景区举办以歌舞表演、民族风情表演、民族特色美食、土特产展销等内容的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发展,创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统筹安排,根据当地特点和各族群众需要,进一步细化活动安排,尽早启动各项筹备工作。
(二)落实责任,周密安排。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紧扣活动内容,精心谋划、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积极创新,认真做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各项工作,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办出效果,努力打造壮族三月三活动品牌。
(三)做好防范,确保安全。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规模大、参加人员多的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根据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对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要仔细排查,做好应急机制和预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进行,营造欢乐祥和、团结和谐的节日气氛。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地各部门要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实施意见、自治区政府实施办法以及市委实施办法,守纪律、讲规矩,始终保持防范和惩治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防止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
五、有关事项
(一)各牵头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围绕活动内容,研究制定有关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项目表)于xxx年3月10日前报市民宗委(电话:xxxx,传真:xxxx;邮箱:xxxxxxxxxxxxxx)汇总,以便集中上报。
(二)活动结束后,各地各部门要从活动安排、实际情况、新闻报道、社会效果、成绩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并于xxx年4月28日前报送市民宗委,由市民宗委汇总上报。
20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2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xxx〕x号),为开展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活跃节日气氛,打造xx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提高xx县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我县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谐,制定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展示xx风采。
二、活动时间
xxx年4月1至30日。
三、重点活动安排
(一)组织开展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
加强宣传,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县宣传部门要组织协调各级媒体、网站对我县壮族三月三活动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在全县营造出喜庆、欢乐、祥和、幸福、团圆、红火的节日氛围。让各族群众共同分享节日盛宴,进一步提高xx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牵头协调部门:县委宣传部
配合部门:县各相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
1.充分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引导、鼓励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宣传展板、宣传海报、宣传标语、电子屏、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多种媒介和平台大力宣传壮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以其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广大师生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民族感情,为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做出贡献。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主题教育。全县学校结合思品、科学、语文、艺术等学科课程以及利用主题班会课,强化民族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壮族的构成,地域分布特点,及其在民族艺术、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同时也深入了解各民族对祖国大家庭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让民族教育走进课堂。
牵头协调部门:县教育局
配合部门:县各相关部门、各中小学校
(三)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1.举行xx县xxx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召开一次全县民族、宗教代表人士座谈会,做好沟通协调和联谊工作。
3.配合xx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活动。
4.大力宣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宣扬我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跟踪报道各地、各单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情况。
县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统一开展以下活动:
(1)制作悬挂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横幅。
(2)制作、更新一批民族团结宣传专栏板报。
(3)结合各部门实际,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一批好事实事。
牵头协调部门:县民族宗教局
配合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
(四)组织举办xxxxx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验节。
与xx市民宗委联合在xx县凤山镇对河村塘进屯融江河边及蚂拐洲上举办xxxxx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验节,通过开幕式文艺演出、民族体育体验,民俗文化抬阁巡游、传统美食展示、民族团结摄影展等多种形式,让群众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营造各族群众民族团结、共享中国梦的热烈氛围,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各族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传统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
牵头协调部门:县民族宗教局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部门、凤山镇人民政府
(五)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育活动。
组织举办巧手绘出三月三少儿绘画比赛及展示活动、龙舟赛、拔河赛及三人板鞋、背篓绣球、高杆绣球、竹竿舞等民族传统体育体验活动。
牵头协调部门: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单位
(六)组织壮族三月三山歌会及农村文艺演出。
由各乡镇自行组织形式多样的壮族三月三壮欢赛、山歌会、歌圩节及农民文艺演出等民族文化活动。
牵头协调:各乡镇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单位
四、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要加强对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策划,统筹安排,结合当地特点和群众需要,精心组织开展活动。
(二)明确责任,周密部署。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支持,加强协作,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牵头协调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围绕活动内容,研究制定有关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项目表)。
(三)做好防范,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针对壮族三月三活动情况,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应急措施,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到计划周密,工作细致,防患于未然,确保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顺利开展。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5
广西20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1一、 活动背景: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x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电〔xxx〕31号)精神,为做好我校“壮族三月三”节日前后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活动及民族团结,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该活动方案。
二、 活动主题:“弘扬民族文化,展示八桂风采”
三、 活动时间:xxx年3月1日---4月30日
四、 活动内容
我校将以“壮族三月三”为契机,结合我校实际,集中开展为期一周的民族文化教育过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拓展民族文化视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生活,激发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师生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
五、 活动形式以及安排
(一) 宣传、筹备阶段(3月1日至4月4日前)
1.方案制定、发放负责人:胡xx
xxx年3月份开展以“壮族三月三”主题进行旗下教育活动。负责:团委落实:黄xx
2.全校各个班级在“三月三”放假前开展主题班会课,在本班宣传“壮族三月三”基础知识、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民族团结团结进步创建,积极营造班级校园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负责:各年级领导、班主任落实:黄xx
3.在“三月三”放假之前,举办以“壮族”为主题的体现壮族特色的手抄报评比活动。引导各个班级挖掘壮族人民的文化特色(语言、音乐、戏曲、绘画、雕塑、舞蹈、建筑、服饰、习俗、节日等)
负责:各年级领导、班主任落实:胡xx
(二)举办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活动
1.举办我校第一届民歌合唱节,民歌合唱节选唱曲目以中国民族传统民歌为主,通过咏唱中国传统民歌,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不断丰富校园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民歌中感受中国民族艺术的魅力,提升我校师生民族文化修养。民歌合唱节比赛所唱曲目由各班选定,交由年级汇总报音乐组审核。各年级预赛在清明节前结束,并将参加学校决赛名单上报德育处。名额分配:高一加“2+4部”初一、初二共9个班级、高二加“2+4部”初三共8个班级晋级学校决赛。决赛时间定于xxx年4月份(“三月三”放假前)
(三)举办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摄影艺术展。
广西20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2为开展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根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x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电〔xxx〕3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xxx年“壮族三月三”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二、活动时间
xxx年4月1日-4月30日。
三、主要内容
(一)组织“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直各相关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积极配合,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新闻会,适时公布全市节庆活动日程安排信息,组织各级主流媒体、网站对“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专门集中报道宣传,提高“壮族三月三”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配合,以“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集中开展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拓展民族文化视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生活,激发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师生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
(三)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市民宗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开展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各民族人士座谈会。开展走访慰问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知名人士、知识分子活动。各县(市、区)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果。
(四)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市文化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开展体现“壮族三月三”文化特色的原创文艺节目。市级开展“三月三”歌节,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专题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山歌对唱,原生态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演出等大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促进“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蓬勃发展。
(五)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市旅发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在江山半岛白浪滩景区举办以歌舞表演、民族风情表演、民族特色美食、土特产展销等内容的“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发展,创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统筹安排,根据当地特点和各族群众需要,进一步细化活动安排,尽早启动各项筹备工作。
(二)落实责任,周密安排。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紧扣活动内容,精心谋划、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积极创新,认真做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各项工作,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办出效果,努力打造“壮族三月三”活动品牌。
(三)做好防范,确保安全。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规模大、参加人员多的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根据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对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要仔细排查,做好应急机制和预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进行,营造欢乐祥和、团结和谐的节日气氛。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地各部门要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实施意见、自治区政府实施办法以及市委实施办法,守纪律、讲规矩,始终保持防范和惩治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防止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
五、有关事项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6
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对民俗文化的漠视使我们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早在1937年,钟敬文就撰文《民众生活模式和民众教育》一文,谈民俗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问题,点明了教育在改造民众生活模式,提高民众素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999年钟敬文在《建立中国民俗学派》一书中,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各种层次的民俗学教育活动”,提出“民俗学不仅是一个科学的对象,它也是一种教育的事业……民俗学教育,不仅仅限于大学、研究院,还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大它的传播……至少应该从中学起,对学生进行民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让他们增强爱国情感,自强不息。”同时,还提出了编写中学民俗文化教材的设想,并以日本、北欧等国家典范做法为例,这些说明了在基础教育、大众教育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2004年在南昌召开了“民俗教育与当代社会”高层论坛会议,与会代表们围绕中国民俗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民俗教育与学校教育,民俗教育与大众教育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建议应把民俗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的副校长黄永林也提出,对民俗文化忽视悲观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从中小学到大学这种现象都存在着。如果这样下去,民俗文化就会在无形中流失,中小学应该把民俗文化纳入教材中去。2011年7月在贵州民族学院召开“中国民俗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民俗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编写双语教材,编写民族民间文化普及的读物”以及“传统节日为民族教育平台”等建议。专家学者们呼吁要高度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其强调要把民俗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课程改革的重视
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对教材提出了建议,强调教材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关注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强调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建议的第二条也指出:“教科书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课程标准都强调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正所谓“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里就直接强调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如此还强调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如: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各地都蕴含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这其中也包括对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其实早在2005年由等部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就强调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提出要在课程设计和教材中,进一步充实介绍传统节日的内容,加强民俗文化知识的普及。新课标颁布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编排都有了很大变化,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素养。
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比重的增加
伴随着人们对民俗文化教育的呼吁,以及新课改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渗透民俗文化理念的中学语文教材相应而出。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已经有数篇学位论文对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如西南师范大学覃宗毅的《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冯汝林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李菲的《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山东师范大学袁芳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探究》等。通过对这些论文的研究、对比,发现这些论文几乎都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了梳理。他们多以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对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分类、统计、罗列,有的还对涉及到民俗文化的课文篇目比例进行了分析。
从他们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高的比重。如西南师范大学谭宗毅,他初中教材以“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1年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为蓝本,高中教材是以“200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为蓝本进行研究分析。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教材中与民俗有关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大,初中二册、三册、六册,高中一册、二册、四册、六册中占了一半以上,甚至高中第六册所占比例高达3/4。由此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依据的。”
山东师范大学2004级袁芳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据粗略估计,在现行的山东版新教材中(包括必修和选修),与民俗有关的文章基本占到各册的二分之一,有的甚至占到四分之三。其中,有些课文全篇都在讲民俗文化,而绝大多数是文中涉及民俗知识。”以上都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民俗文化。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社戏》(第十六课)、《安塞腰鼓》(第十七课)等这样一些反映地方民俗风情的选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开设了民俗文化专栏,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述街头商贩吆喝的,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所选课文有《云南歌会》(第十六课)、《端午的鸭蛋》(第十七课)、《吆喝》(第十八课)、《春酒》(第十九课)、《俗世奇人》(第二十课)。不仅如此,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到民间采风去”。
开设有“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等五个专题让学生关注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教材建设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尤其是语文选修教材,更是琳琅满目,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就拿现行人教版教材来说,高中语文选入五本必修教材,十五本选修教材。为了传承我国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教材选入了一本专门介绍《中国民俗文化》的选修教材,在介绍这本教材的概况时有这么一句话:《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科目、人教课标版的选修教材,立足于培养中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在这本教材中,编者把民俗文化分为物质民俗和非物质民俗两个部分。教材从学习语文出发,从浩如烟海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取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七个专题来探究民俗文化。这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民俗文化教材。同时民俗文化在必修课中也零散的存在着,如鲁迅的《祝福》,讲的是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
沈从文的《边城》,讲的是湘西淳朴的风俗人情。新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涉及到的则是封建社会的婚姻习俗,家族习俗等。其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梳理与探究”部分第二个专题“古代文化常识”中,专门列有“四、礼仪制度”;第三个专题“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专门列有“二、年节风俗”。这些都强调了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为民俗文化的学习提供了条件。
中、高考的亲睐
无论是中学教材,还是高中教材,无论是选修教材,还是必修教材都强调民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民俗文化有关的中、高考试题应运而生。例如2010年的陕西中考试卷,试题在设置上凸显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整套试卷在“综合性学习”板块,设计了以“我来说生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则选取了人文性、文化味较强的两篇材料《秦岭》、《秦腔吼起来》,明确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归纳、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诠释,让学生能感受到陕西地域文化的氛围,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这样一个主题的选取,可以说这是本套试题的一大亮点。2011年许多省市的中考题纷纷“聚焦”传统文化,引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文化作一次深切的关注和理性的思考。(2011•辽宁省沈阳市)综合探究。是有关“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2011•福建省泉州市)综合探究。涉及的是有关民俗节日探究的问题。(2011•福建省漳州市)综合探究。为弘扬漳州乡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傩文化”民间采风活动。(2011•陕西省)的相关内容是以“走近姓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选题的目的是走近姓氏文化,了解姓氏文化,有助于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