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范文1
关键词: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授课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告设计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商业的、公益的;国内的、海外的;传统的、现代的,各式广告让受众目不暇接,想要在海量信息中迅速引起受众的关注,完成商业目标,有效地传递信息显得愈发重要。在此浪潮中,学校如何应对,我们要做出及时的反应。近期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要培养出适应时展、满足社会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
一高职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问题
从学生毕业设计和与兄弟院校老师交流的情况看,学生都能熟练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常用的设计软件进行制作;手绘草图也能体现出素描、速写、色彩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所学,这类基础课程教学效果都很好。然而,设计的实际内容却不尽人意。广告主题的拟定、文案的编辑、设计元素的选择、版式的编排等影响广告设计效果的因素普遍存在明显的问题,所有问题都与教和学密切相关。因学制的限制,与广告活动有关的营销学、传播学、消费心理学很少写进教学计划;决定广告策略、广告定位的市场调查研究很少被执行;影响广告设计视觉传递效果的美学法则、版式设计缺少专门的训练。而实际情况是素描、色彩、速写等美术基础课程在高中阶段就已有所训练,学生已有相关基础,个人认为这部分课时不必占据一个学期,可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基础等往前调整,给出空间安排市场调查、广告文案等必须设置的专业课,还可设置营销、策划方向的选修课程,完善广告设计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广告设计的应用性也极强,要培养出适应当代广告设计要求的人才,必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对接。
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严谨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应片面强调“应用”、“技能”,否则多数学生会被塑造成“绘图软件的高手,设计的庸才”。我们培养的是能适应时展、满足企业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联系起来,围绕着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加以分解[1]。这方面我们确实不够好,对能力的分解不够具体不够严谨,造成部分学生修完课程后,对所学专业还处于模糊状态,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在行业无法立足。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关注的是软件绘图技术的提高及作业是否美观,这显然是对广告设计缺乏系统学习与实践的表现,因为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描述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如:具备良好的设计需求理解能力、需求分析能力与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具备平面设计方案风格与创意规划的设定能力;能熟练运Illustrator、Photoshop等相关设计软件,按设计制作规范及标准完成各类平面设计项目的能力。对于培养这些能力需要设置的课程安排却不系统。只有对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析,将实现一系列能力需要开设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安排,才可能实现培养目标。
三合理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是关键
由于之前的教与学不到位,每一名学生的毕业设计都遇到了很多困难,虽然我对其一一分析并加以指导,学生也能做出及时的反应,对设计进行调整,但是工作量非常大。广告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学问,学生经常遇到很多知识盲点,导致设计效果不佳,相信老师们都深有体会。其实,这与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的系统性、可行性密切相关。课程标准中每个教学模块的理论基础、实践任务以及考核与评价标准都应紧贴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具备的能力,细致到广告活动的调研、策划、实施和评估等环节,不脱钩。如此,课程的脉络就延伸到了广告的具体环节,能让教师教得清晰,学生学得明白,教与学均得以良好实现。以我校的广告设计为例,前期基础课程为素描、色彩、三大构成、Photoshop和Illustrator,广告设计课程为7周56节,授课主要内容为图形、字体、色彩、版式的设计。直接结果是学生因部分环节的知识缺失,导致了对广告活动缺少系统认识。
四模拟实战的开放型授课方式
那种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后,学生在电脑上绘图再上交作业的课堂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设计人才培养。本学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我们模拟实战,让学生了解广告活动的过程,通过实践改变了学生对广告设计最初的认识。任务是之前学生参加过的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的选题,初衷是参赛时提交的设计太不成熟,希望通过毕业设计体验设计活动的全过程,缩短学校与社会、学生与职业设计师,转换环境、角色的适应过程。在与每位学生一起制定了工作计划后,开展了调研工作。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分别制定不同的调研内容、调研方式,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确定广告策略(在此过程中还请教过专门的广告策划人员)。进入设计阶段后,根据广告主题设计不同的方案,讨论后选出最可行、最实用的方案进行优化设计,而后制作投放环境的场景,广泛征求意见,进行模拟评估直至定稿。按照这套工作计划执行,学生在每个步骤都投入了精力和热情,较往常常规的教学效果好很多。老师在每个环节布置具体任务并加以指导,能反映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进步,调研、策划、创作能力明显提高。
五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就参加工作,没有在行业、企业的工作阅历,缺少广告设计的一线工作经验,授业是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职业院校教师所需的能力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就势在必行了。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使他们有机会感受到广告行业里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的思维模式,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资源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讲授的内容更有广度和深度,更有适应性、开放性和系统性。[2]目前很多教育主管单位与职院已经很重视这项工作,积极开展师培项目,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也在大规模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获得了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有理由相信教师的继续教育会越办越好。中国经济与社会在高速发展,广告行业也在不断迎接挑战,对设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专精人才相对紧缺,培养能快速适应行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职业新兴力量也是我们必须迎接的挑战。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得到行业的认可,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同,教与学就必须要适应专业与行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79-81.
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范文2
一、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形成了成熟的与自身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但在外贸传统优势弱化,以及跨境电商越来越重要的新形势下,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外贸发展的新形势,学习内容更好地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专业的培养模式亟须改革,并由此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于近年开始在国贸专业中开展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助力学校周边中小外贸企业实现跨境电商经营模式转型升级,2014年起,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制订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协同的实战化育人方案。依据方案,国贸专业与广州LD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在校内建立了基于真实企业项目的实训基地,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原有课程体系无法适应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理念实施的要求
2019年,国务院出台文件,提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及校企双元育人。[1]在学校与企业协同的基础上实现双元育人,势必改变原有的以学校为主的课程体系,重新搭建基于校企双方都能认同、符合双方意愿的课程体系。因此,改革原有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迫在眉睫,校企双方必须清楚各自在专业课程中的定位及功能,将协同育人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课程及实施中。
(二)原有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外贸企业
跨境电商发展与运用的要求近年来,政府致力于构建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全球范围的物流供应链,由此实现了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交易量相较传统外贸实现了大规模增长,向跨境电商转型发展成为越来越多外贸企业的新选择。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9年度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行业交易规模达8.03万亿元,国内跨境电商的用户高达1.49亿人。[2]同时,国家也出台政策支持小、微型企业从事跨境电商,政府部门在引导外贸企业进行跨境电商新业态改革及规范化发展方面力度不小。跨境电商的发展日益重要,以传统外贸业务为主的企业不少已经开始转型之路,纷纷增加跨境电商业务。但大部分中小企业销售业务单一,不熟悉跨境电商运营,急需专业团队指导其快速推动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急需对岗培养熟悉企业产品和跨境电商的运营人才。而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传统国际贸易业务所构建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发展与运营的要求。
(三)原有课程体系存在实务型课程不足及知识点重复的问题
原有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中,不少课程仍然偏重理论,实务型课程不足,如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概论等。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他们愿意多实践、多动手,较畏惧理论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某些课程部分知识点重复,如国际商法与经济法课程、进出口业务与外贸单证业务等。同时,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跨境电商新技术、新模式、新规范等职业标准尚未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
三、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一)与企业共同确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近年来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进行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建设。专业通过筑巢引凤成立了“校中企”,学院与广州LD企业进行基于企业实体的合作,并由此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针对精准育人的改革。企业提供广州LD公司的业务经营、管理模式等,学校提供场地、设备设施、师生等,基地是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专业以实体企业、展会等为平台,以掌握实战业务中的谈判技能、单证制作技能、单据流转的跟踪技能等为学习目的,在教学中进行学练结合、学做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专业目前已形成特色鲜明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依托引进的企业实体项目,依据业务工作流程,构建课程体系,使之体现岗位成才的要求,将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业务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开设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上,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建立了包括公共基础教育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以及拓展能力课四大课程模块,加上学生课外学习模块,形成“4+1”模块化课程体系。[3]专业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职业能力,将专业定位的岗位分为以下几类:业务推广类、跟单类、销售类。根据这三大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流程开发相对应的专业课程。由于校企合作是基于引进真实的项目,业务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开展,因此,我们开出的专业课程中既有跨境电商课程,也有在原有的课程上整合与跨境电商相关的教学内容。专业新开设了跨境电商、网页设计、商品摄影等课程,在国际商法课程中整合部分电商法的内容,在国际金融与结算课程中增加平台支付的操作流程及风险防范内容,在物流与通关课程中整合了商业快递等内容。
(三)整合原有的课程,突出实用性
高职国贸实务专业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应用能力为主,应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使之进一步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突出实用性。专业改革偏重理论传授的课程,加大实务课程的比例,把外贸实务及单证类课程合并成一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引入企业导师,将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改革为学校与企业双导师传授的课程;增加商品认识课程,增加跨境电商平台实操课程。
(四)开发校企合作双主体教学课程
专业将学生要掌握的职业能力定位于业务推广、业务技能以及管理三方面。将学生的学习能力阶段分为技能基础、核心技能、能力演练以及综合实训阶段。第一阶段的教学着力于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以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校内教师开展教学;紧跟着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第四阶段开设了外贸业务实战“课程包”,开设学期为第五学期。将第五学期原有的拓展课程重构为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外贸业务实战“课程包”,开设包括三部分实训内容的实训课程模块,形成实战化的课程体系。该“课程包”为校企合作双主体“课程包”,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授课和指导[4],课程内容包括产品网站的建设、网络推广及成交技能、跟单等一系列业务流程的实施。学校教师则穿行商务谈判、产品跟单等专业知识的授课及实训。在课程实施上,整体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组织等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
(五)申报“1+X”证书制度试点,带动课程体系改革
2019年初,各高职院校有计划、有步骤开始实施“1+X”证书制度工作的试点,把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不少职业技术学院在2019年申报获批为第一、二批的“1+X”证书制度试点。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相关的“1+X”证书包括网店运营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跨境电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等。由此,国贸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应该适应“1+X”证书制度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中进行相应的改革,在专业课程中增加考证课程。主要课程内容既体现专业的普适性,也适应“X”证书课程要求。将专业核心课程依据专业标准进行部分教学内容的调整,例如,在专业核心课程进出口业务、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采购与跟单等课程标准中融入专业标准。同时,开设了基于“X”证书的拓展课程,如淘宝经营、外贸网页设计、摄影与图片处理、项目运营与管理、消费心理学等。
(六)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四步”实训教学法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按照不同的企业项目进行分组,试行“产品熟悉—平台实训—业务跟岗—业务实战”的“四步”教学法:产品熟悉是指学生学习企业文化企业产品内容;平台实训是指学生学习跨境电商平台的不同模块的内容、平台功能、平台运用的基本技能;业务跟岗是指学生跟企业导师学习跨境电商业务的报价、跟单、客户关系处理和市场开拓,协助企业开发新客户;业务实战是指学生达到可以以独立运营跨境电商账户的水平,独立进行销售报单、跟单运营业务实战,主动开发客户、独立运营子账号。通过“四步”教学,学生从完全不熟悉跨境电商平台到熟练运营跨境电商平台,从缺少客户沟通技巧到自己接单、跟单和签单,能力逐级递升,实现了学生角色与职场人角色的转换,具体如图1所示。图1“四步”实训教学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体现生本思想,校企双导师通过实训项目对真实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对业务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将其作为专业课程教学案例进入课堂。在教学中,引入具体的工作任务,采用工作任务驱动法充实教学内容,结合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5]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了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所有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均开设相应的网络课程,教师因课制宜,确立多样化的授课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使高职教学的方法更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特色。
(七)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引进高层次人才
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取得成效,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很重要。“高职院校生源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专业竞争,专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质量竞争。”[6]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大力度引进兼职教师。高职院校应制订完善的兼职教师引进办法,引进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鼓励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同时,学校出台针对企业兼职教师的激励办法,吸引企业精英加入高职教育活动,确保高职教学团队中有足够的企业兼职教师,保证专兼职教师比例合理。其次,分层培养各类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激发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分类提升教师专业技能,通过各类比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教研项目并进行教研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教学能力。鼓励教学团队开展社会服务,提升团队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戴孝林,陈亮,刘荣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9):23-25,30.
[2]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9年度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监测报告[EB/OL].(2020-06-03)[2021-04-21].
[3]周茂东,张福堂.“4+1”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一种多元整合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框架[J].辽宁高职学报,2016(6):48-50,54.
[4]何文华,汤健雄,邢大成.基于“双实体”的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商贸类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4):92-96.
[5]武文平.工作任务驱动法在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9):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