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范文1

基本情况

中鹤集团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于1995年成立,注册资本10.28亿元,是国家财政参股企业、国家“十一五”食品安全科技攻关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先后获得了3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荣誉称号。

浚县古称黎阳,既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又是全国优质小麦基地,自古就有“黎阳收、顾九州”之美誉。王庄镇地处该县东北部,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万亩,人口7.1万人。2012年全镇生产总值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3亿元,占比12.1%;粮食产量1.35亿斤(主要品种为小麦和玉米),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区和粮食主产区。依托这一资源优势,中鹤集团积极发展粮深加工,并逐步向农产品仓储、物流贸易拓展;同时,基于当地农民进厂务工、食品安全及原料供应、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需要,及时引导农民有序流转土地、为务工农民建造新型社区,实现了规模生产经营,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形成了传统农区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的中鹤模式。到2012年末,该集团拥有农业开发、集约化种养、粮食收储与粮油贸易、小麦加工、玉米加工、豆制品加工、零售业、环保与能源等相关产业,下辖农业开发公司、淇雪淀粉公司、中鹤纯净粉业、中鹤营养面业、淇淇食品公司、中鹤粮油贸易公司、谷朊粉公司、军威食用油公司、中鹤新城等10多家子公司。目前,该集团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的中鹤粮深加工园区已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年粮食收储能力70万吨,玉米加工45万吨,小麦加工30万吨,挂面加工10万吨,大豆加工5万吨,日产馒头30万个,产品有7大类20多个品种,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2012年,集团实现总产值32亿元,利税1.7亿元,吸纳劳动力4000多人。

主要运作模式

中鹤集团以“打造中国农业产业第一品牌、做中国农区工业化典范”为愿景,将传统农业、现代粮深加工及食品加工紧密结合,并将自身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努力探索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子,以实现发展农业、带动农村、富裕农民的战略目标。

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聚集,推动农区工业化和信息化

立足粮食资源优势,拓展农产品加工领域,提高产业加工度和产品附加值。从2005年起,由玉米深加工拓展到小麦、大豆的精深加工,由淇雪淀粉一家加工企业相继建起中鹤纯净粉业、中鹤营养面业、淇淇食品公司、中鹤谷朊粉公司、军威食用油公司等六家加工企业;产品种类由玉米淀粉拓展到麦芽糊精、饴糖、玉米蛋白粉、糖果、小麦专用粉、小麦淀粉、谷朊粉、营养调理挂面、速冻食品、腐竹等七大类20多个品种。同时,成立了中鹤粮油贸易公司,形成了70万吨仓储能力。

实现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依托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中鹤集团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积极向农业开发、集约化种养、粮食收储与粮油贸易、农产品连锁超市、环保与能源等相关产业拓展,已壮大为从事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的集团公司。

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为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政府依托中鹤集团规划了5.8平方公里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浚县粮深加工园区。目前,园内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中鹤集团18家全资子公司全部布局园区,初步形成了粮深加工产业集群。规划到2015年,园区年加工原粮145万吨、大豆20万吨,入驻企业25家,员工2万人,年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粮食周转物流港和精深加工基地。

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实现规模集约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中鹤集团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有效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把产业链延伸到田间,把农业大田建成“第一车间”,在集团附近区域规划建设12万亩清洁安全粮源基地,既保证了原材料的有效供应,又带动农民的持续增收。

发展专业合作社。2010年初,中鹤集团联合企业所在地部分农户建立了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农机合作社——浚县鹤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累计购置大型拖拉机95台,小麦玉米收获机164台,深松机、免耕机、新型播种机、施肥机等300多台(套),植保机械150部,可满足4万亩机耕、5万亩机播、8万亩秸秆还田、13万亩机收作业需要,基本实现了从种到收的统一耕作、统一供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的“六统一”作业。合作社培训发展农机手社员230名,带动入社农户2300余户,引导300多名农民成为农业型工人,农机作业量达到15万亩/次,辐射浚县、滑县、内黄、汤阴、淇县等周边县区。

积极探索土地规模经营。中鹤集团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员+农户”的经营模式,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承包、代种、统一服务等方法,合理有效地将一家一户拥有的耕地集中起来,初步形成土地由公司经营、农户由合作社管理、产品由公司销售的格局。所规划的12万亩清洁安全粮源基地一期将流转土地3万亩,目前已经完成流转耕地1.52万亩,流转的2300户农民中有1200人进入中鹤集团成为企业工人,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的生产体系,严格控制原材料的生产,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以保证稳定、可靠、安全、可控的原材料供应。

综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粮食高产试验区。鹤壁市政府依托中鹤集团在浚县王庄镇规划建设了粮食高产示范区,完善配套田间基础设施、技术培训与推广,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大程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了用先进设施装备农业和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同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在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开展新型社区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鹤集团大量的工人特别是流转土地的农民进厂务工后需要就近居住,加之周边农民也有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当地政府因势利导,以中鹤集团为主导,并村建设大型新型社区,吸纳周边农民和务工人员向社区集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实现农民生产及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科学规划。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理念,在粮深加工园区南部靠近镇区的地方,规划建设了面积11平方公里的中鹤新城,将企业扩张与社区建设捆绑发展,计划在10年内建成可容纳8~10万人集中居住的大型社区,将全镇所有村庄并入该社区,实现全部农民就地转移,整体推进城镇化。

完善设施。中鹤新城涵盖居住、综合服务、产业发展、种植示范、畜牧养殖等13个功能区,建成后城内居民将拥有城市户籍和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享受更加健全的就业、就学、就医等社会保障。同时,中鹤新城十分注重绿色和生态的理念,规划建设了中水循环利用系统、太阳能设施等,在实现节能环保目的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农民的居住成本。

有序推进。中鹤新城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占地3000亩、涉及农户2.8万人,二期占地4000亩、涉及农户1.8万人,三期占地5000亩,涉及农户2.8万人。一期工程于2010年8月开工建设,目前60栋楼房已建成交工,农民现已搬迁居住。第二期106栋楼房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配套绿化和美化工作。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学校、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正在有序向前推进,其中学校在2012年秋季已开始招生。

政府提供多方位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离不开政府引导、推动和政策支持。“中鹤模式”中,对土地流转中农民与企业利益协调、对粮食高产示范区的扶持、中鹤新城及粮食深精加工工业园的规划、小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等,都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政策支持下实现的。近三年来,中鹤集团在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得到政府的各类补贴扶持资金3648.5万元;中鹤新城建设,除政府参股投资2.42亿元之外,学校、医院、养老院、文体设施和行政服务中心等也列入了鹤壁市和浚县政府支持计划。

金融支持与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金融支持的规模和形式

金融支持,顾名思义就是金融资金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其作用在于,金融业通过自身的金融行为促进资金产出率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从而起到缓解资金供求矛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实践证明某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同其金融支持是密切相关的,金融体系越健全、金融工具越丰富、金融服务的效率越高、金融交易越发达,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中鹤集团在5家金融机构融资金额16.07亿元。

按融资方式划分,短期商业流资4.3亿元、准政策性贷款5.5亿元、长期项目贷款6.27亿元;按贷款方式划分,信用贷款5.14亿元;抵押担保贷款10.93亿元;按融资机构划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融资余额11.91亿元,占总贷款的74.11%、农村信用社融资余额2.3亿元,占总贷款的14.31%、国家开发银行融资余额1.26亿元,占总贷款的7.84%、中国农业银行融资余额3000万元,占总贷款的1.87%、中国工商银行融资余额3000万元,占总贷款的1.87%。

贷款偿付及未来现金流预测

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中鹤集团在农发行贷款平均年利率在6%~7.05%之间,在国开行贷款年利率7.82%,在信用社贷款平均年利率在9.72%~13.78%之间,在农行贷款年利率7.87%,在工行贷款年利率6.16%,相比之下农发行贷款利率较低,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较为有利。

中鹤集团以上贷款均以各公司正常经营销售货款和净利润作为主要还款来源,有稳定的偿付资金来源。淇雪项目贷款3000万元投入后,产能扩大、产品质量稳定、在巩固老客户的基础上开发了许多新客户,产品产销率达90%以上。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6.7亿元,较项目改造前2011年度营业收入5.5亿元增加20%以上,实现净利润2918万元;纯净粉业公司年产10万吨营养挂面4300万元及年产30万吨小麦深加工12600万元项目已竣工投产,产能得到增加,产品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产销率达90%以上。2012年销售收入7.05亿元,较2011年收入5.4亿元增加30%,净利润达8100万元,贷款到期能够足额偿还。

农发行的作用

农发行自2006年信贷支持以来,无论在结算服务和资金支持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引领和发展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支持企业壮块头。2006年淇雪淀粉有限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产品供不应求,受资金规模限制,生产无法达到满负荷生产,企业急需资金投入生产,提高生产能力。了解消息后,县支行立即深入企业调查了解情况,并向市分行党委进行了汇报,行领导高度重视,迅速组成专项营销小组,进行项目营销,主动上门向企业宣传农发行的相关信贷政策和优质的金融服务内容,深入了解项目的资金需求,帮助客户准备申报资料,同时积极向省分行进行汇报,加快了项目的申报速度,从贷款营销到贷款发放实行了绿色通道,当年3600万元贷款资金到位,企业得以及时扩大生产,为客户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农发行鹤壁市分行的信贷支持下,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成长为国家级的龙头企业、国家财政参股企业、国家十一五食品安全科技攻关项目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同时也是河南省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仓储基地。同时农发行鹤壁市分行依据总行政策,支持中鹤集团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积极向农业开发、集约化种养、粮食收储与粮油贸易、农产品连锁超市、环保与能源等相关产业拓展,已壮大为从事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的集团公司。

创新服务强维护。针对中鹤集团各公司的经营规模、生产特点和资金运营规律,为企业量身定制专门的金融服务方案。成立客户维护小组常驻企业,以零距离和全方位贴身服务,确保农发行的信贷资金高效运行。首先是强化沟通协调。通过客户维护小组随时与企业联系沟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开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其次是优化贷款品种。根据企业需求特点,提供个性化、特色化服务,满足企业经营需要。2006年建立信贷关系以来累计发放各项贷款36亿元。

支持社区促稳定。2011年,农发行鹤壁市分行抢抓有利时机,积极营销新农村贷款,支持该集团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村庄迁并集中居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农民土地,建设清洁能源基地,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总行高度重视项目的进展,采取措施加快项目申报。中鹤新城项目并村建设大型新型社区,吸纳周边农民和务工人员向社区集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实现农民生产及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让农民既有工作又有房住,真正转化为市民,加快城镇化进程。截至2012年底,该项目资金4亿元全部到位,项目建设顺利,新城一期建设基本完成,中鹤新城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加彰显。通过支持基础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妥善安排农民就业,为新农村建设项目创造必要条件的模式,推动了中鹤集团在推动农村城镇化,在传统农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启示与思考

中鹤模式在化解传统农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难题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并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城乡发展一体化,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在于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维护,农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中鹤模式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首先,工业化为农民提供了充分就业机会;其次,经过平等协商,企业以超出农民自营收益数倍的价格获取承包经营权让渡,把承包耕地的使用权能转化为农民长期稳定的保障性或资产性收入;其三,以新城区永久物业对等交换农民宅基地和房屋,把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转变并兑现为城区永久物业。农民三大基本问题的破解,不仅使农民成为“四化同步”发展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也为土地流转和撤村进城,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切实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我国人均耕地少、农业资源稀缺、人口不断增加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尤其是担负着为国家生产更多更好粮食责任的传统农区,更不能以削弱农业、牺牲粮食生产能力为代价去发展多种经营。河南省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明确提出了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四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此背景下,中鹤集团通过以企业为依托推动耕地流转、开展土地整治,在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解决了企业发展、城市化建设的用地问题,有效化解了工业化、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中鹤集团靠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对城镇化的催生作用,最终形成了“工业引领、产业支撑、信息助推、工农一体、产城联动”的“四化”协调发展格局。这是基于传统农区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化严重滞后,而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发展迅猛,工业聚集区布局逐渐成型的实际,在这种前提下,工业引领、产城联动的中鹤发展路径方具推广价值和示范意义。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农村资金逆向流动,发展资金严重匮乏。资金问题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道难题。作为政策性银行,必须发挥引领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信贷支持。中鹤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其生产流通环节,还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发行都及时跟进,注入信贷资金支持,使企业抓住了机遇,赢得了主动。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范文2

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和要求,现将区2018年村镇建设管理相关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 学习贯彻方面

严格贯彻执行港区工管委、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关决定及文件精神,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业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完成2017年度265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进一步核实危改户信息资料,处理好群众举报、投诉或上访等问题;组织完成工程竣工评估验收、农户“一户一档”纸质材料收集及农户信息系统核实录入工作及补助资金发放等。截止2018年7月份,县级财政已拔付各级财政补助补助资金467.486万元。由于各镇不按时提交危改户信息资料,仍有部分拆除旧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激励资金未发放。

(二)完成2017年“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基础便民专项活动农村改厕改厨共计6000户任务的收尾工作,组织完成工程竣工评估验收、农户“一户一档”纸质材料收集工作等。根据各镇上报改厨改厕资料,至2018年11月份,对改厨农户发放62.104万元补助,对改厕农户发放补助资金68.636万元补助资金。

(三)制订2018年度第一批1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分解方案,并报经管委同意后将任务落实到三镇,具体分解为:犀牛脚镇88户,东场镇10户,龙门港镇2户。由于三镇划回钦南区管理后,现由钦南区统一管理实施

(四)指导、督促各镇完成2017年村镇建设调查及数据汇总报送工作,并对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核对,并于3月份完成上报工作。

(五)根据《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全区农村公厕调查的通知》要求,部署三镇组织村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开展公厕调查工作,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将调查任务细化到各镇村委,各村有专门负责的调查员,并于5月初完成了统计上报任务。

(六)针对自治区党委第七巡视组对钦州市扶贫领域机动巡视反馈问题认真进行自查自纠,通过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开展联动大巡防活动等对农村危房改造等扶贫领域存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逐一对照、立行整改。.

(七)认真对照市审计局对区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反馈的疑点和问题进行再把关、再核实。对参加危改申报但家庭成员中有公职人员或拥有私家车、购有商品房或在村委担任干部等问题的农户,组织人员进一步核实、整改;2018年10月23日,追回了2016年不符合危改条件的犀牛脚岭脚村委苏愿领取的8000元危改补助款并存入财政专户,严守党的纪律和维护危改政策的严肃性。。

(八)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及“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建设活动,并按工作分工和职责要求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脱贫摘帽”基础设施建设及“基础便民”活动等相关工作。上半年主要配合扶贫办完成2018年开发区预脱贫村贫困户住房情况调查核实工作,协助扶贫办对建房无启动资金的困难群众进行核实,取消了不符合条件的炮台洪福有、郑业等领建房奖补的资格。

(九)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完成“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家庭户等4类重点对象的危房存量核实录入和修改完善工作;完成广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项目申报工作。

(十)配合做好上级业务部门日常督查、指导的接待工作,做好业务对接、汇报和港区工管委、局办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四、主要工作亮点和成效

基本完成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暨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农村改厕改厨等村镇建设工作,为开发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建设“美丽港区·宜居乡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解决了开发区代管三镇期间农村困难群众的安全住房需求,对全面改善开发区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重点镇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五、主要困难和工作建议

(一)主要困难

由于三镇从2018年6月1日划回钦南区管理,对2017年改厨改厕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收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镇级相关部门反馈不够及时,资料报送积极性不高,影响后期资金发放进度。

(二)工作建议

由管委协调或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多加强和南区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妥善处理完成好区代管三镇期间各项收尾工作。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范文3

一、着眼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行政效能,科学设置和用好机构编制

机构编制工作既要严格执行政策,又要创新用好资源,更好地服务大局。机构编制部门要主动顺应新形势、适应新任务,进一步把机构设好、职能定好,把精兵强将向重点工作倾斜,加快完善有利于科学跨越发展的机制。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眼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创新力、执行力和公信力,适时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确保把政府该管的事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事放开放活。对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切实解决机构设置过细、职能交叉的问题。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的机构编制,优先予以保障,切实解决政府“缺位”问题。对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切实解决审批事项过多、手续过于繁杂、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二)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坚持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标,以优化布局为手段,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确保圆满完成改革任务。特别要严格执行分类标准,严防经营类向公益类挤、公益类向行政类靠,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合理;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力求改出活力、改出效益。

(三)完善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要求,跟进编制使用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行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定期进行评估,适时作出调整,真正打破“一核定终身”的传统做法,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用到最关键、最急需、最重要的部位,把潜在的效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

二、着眼把住“红线”,严明纪律、规范管理

不得突破党政机关行政编制总额和事业编制总量,是机构编制管理的“红线”。必须牢固树立“编制就是法律”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规定要求,努力强化“四个严禁”,坚决纠正和防止机构编制方面的违规违纪行为。

一是严禁自定机构类别、越权审批机构、超机构限额设置机构或变相增设机构、擅自提高部门管理机构和内设机构规格。严格执行集中统一管理和审批制度,凡涉及机构编制事项,必须由机构编制部门一家受理、编委集体研究后“一支笔”审批、机构编制部门一家行文。除上级党委、政府和编委有明确要求的,新设立行政机构或事业单位,必须按程序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批。

二是严禁擅自改变编制使用范围、混用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在做好机构编制核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各单位编制使用及实有人员情况进行认真核对,充实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信息,及时开展信息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认真按照编委会审批的要求行使职能、使用人员,坚决杜绝混编混岗等问题出现,不断提高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水平。

三是严禁超编进人、超职数和超机构规格配备领导干部。完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考录制度,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制度和程序,坚决纠正进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确保行政编制不突破上级批准的总额,事业编制不突破现有总量。

四是严禁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项。要求各部门不得以划拨经费、项目审批、评比达标等为条件,在下级政府和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或提高机构规格、配备增加编制。制定规范性文件、起草领导讲话或向党委、政府汇报的材料等,原则上不得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确需涉及的,应事前征求机构编制部门意见。业务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或下发文件、召开会议擅自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一律不能作为申请和审批机构编制的依据。纪检监察和编制管理部门要严肃处理违反编制纪律的行为,切实维护机构编制工作的权威性、统一性。

三、着眼推动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坚持“彻底放、放彻底”,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扩权强镇、做强镇域支撑县域的重大部署,对于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保障改善民生,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2012年前三季度,12个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财政收入增幅高达40%,县域地方税收增幅全省第一。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重点镇建设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发展。机构编制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搞好协调衔接,进一步“把口袋里的生产力全都掏出来”,加快落实优先发展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确保权力及时下放。

一要做到机构人员到位。加快设置“三办五中心”,抓紧建立投融资、土地储备、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充实、调整、优化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的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专业队伍力量,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平台和人才保障。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范文4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实施,为地处胜利油田腹地的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以“推进项目建设、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该区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指导、监督”职能,狠抓工作落实,构建起了高效生态产业和蓝色产业体系的新格局,实现了率先发展、迅速崛起。

找准工作落脚点,稳步推进国家战略实施。东营区按照东营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积极融入黄蓝经济区建设发展大局,先后出台了《黄蓝经济区融合发展规划》和《山东东营胜利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确保了各项规划落实工作有实际的落脚点。2013年深入组织实施“项目服务年”活动,成立活动总指挥部和17个分指挥部,认真做好日常办公、综合协调、项目推进、简报编制与信息宣传、督查考核与情况通报等各项工作。重点推进包括黄蓝两区重大项目在内50个重点工程项目和12件利民实事,1-10月份累计完成投资97亿元。在重点农业项目方面累计完成投资5.52亿元,其中国家级1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胜大水产养殖项目、蓝海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经完成本年度计划建设任务。在重点工业项目方面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10个重点项目中9个已开工项目进展顺利,其中,年产800台套油田特种设备项目、年产33万吨石油热连轧无缝钢管项目、年产120套钻井自动化等石油装备及配件制造项目和30万吨/年柴油深度加氢装置技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90%以上。在重点服务业项目方面累计完成投资17.2亿元。石油装备国际交流中心项目、东营森林乐园项目、龙居森林旅游度假区、东营万达广场项目、东营国际红酒文化博览园项目项目进展顺利;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广场项目已经开工;石油装备海关直通场站建设项目、佳世客购物中心项目、东营联盛国际广场项目初步具备施工条件;广利河湖心岛开发建设项目正在筹划项目设计,并完善有关建设手续。

优化战略布局,促进黄蓝融合发展。东营区创新发展理念,突出高效生态,科学谋划战略布局。在重点环保工程建设方面主要进行了五干排河流水质综合治理、新广蒲河水质提升、茶坡垃圾场渗滤液处理、石化企业烟气脱硫、加油站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燃煤锅炉烟尘治理、东营河河流水质综合治理工程等事关我区环境保护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在重点新型城镇化项目方面累计完成投资20.4亿元,其中20个重点项目有东庞社区、陈庄社区、西范社区、前邵社区、龙居社区、北辛社区、史口新型农民集中居住、胜园新型农民集中居住、胜利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城中村拆迁改造项目、城中村开发建设项目、新区北部片区改造、黄河路片区改造、城市道路建设改造、新区公共设施提升改造、两馆一宫、数字中心城建设工程等17个项目已经开工,3个项目正在办理项目招标、规划、设计、土地等相关准备工作。在市属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工作方面,按照市中心城重点城建项目责任分工及有关文件内容规定,涉及东营区承担具体拆迁、迁占任务的有18大项、40个工程。截至目前,东青高速绿化、生态新城建设等18项工程已完成迁占任务。另外,潍坊路、油田测井东公园、锦华公园改造工程等17项工程正在有序推进,施工环境良好。在做好已规划重点项目的同时,着力谋划和储备未来重点项目,特别是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立足于建设全区现代产业体系,遴选全区现代产业项目,今年以来共储备项目56个,总投资263万元,其中重点打造石油装备产业项目、提升改造高效生态农业项目、着力突破现代服务业项目,推动未来几年东营区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

强化项目资金监管,为提升项目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东营区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完善多元投投入机制、项目市场化运作机制、工作高效推进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黄蓝战略实施提供动力,探索新路子。该区坚持把为企业、基层服务作为工作的主要原则,进一步加强项目的后续服务,建立推进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调度,建立项目档案、电子文档,健全包括申报资料、阶段性情况、竣工验收全过程的写实记录,每月对项目建设进度、财政资金使用、投资完成情况进行调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和好典型,确保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协同财政等相关部门到项目企业对项目建设进度、财政资金使用、投资完成情况进行调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用专项资金和按规定比例配套好区级资金,严格把关审核,及时足额拨付资金,切实加强对“两区”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按照专项资金拨付程序,办理专项资金拨付业务,对不符合拨付条件的,一律不予拨付和配套,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以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益。配合东营市审计部门对区取得项目资金的企业进行了跟踪审计,根据反馈意见,深入各问题企业,核实申报材料内容。联合区财政局召开了由全区黄蓝“两区”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企业财务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帮助各企业分析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科目使用不规范、核算不正确等问题。与此同时,今年东营区深入开展了以向上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为内容的“三争”活动,2013年,预计争取资金6.5亿元,截至10月份,全区向上申报争取“项目、政策、资金”共320项,到位资金40154万元,省级以上资金到位20470万元。进一步明确了区推进办、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海洋与渔业等46个重点责任单位,突出了土地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40余项争取重点,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借力发展,主动同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汇报和衔接,争取更优的政策、更大的项目和更多的资金。

(作者系东营区政府党组成员、区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主任)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范文5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地区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回顾“十五”期间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成绩,分析当前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安排部署“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和20__年的重点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工作

20__年是地区“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地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起始之年,地区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地区生产总值219.3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7.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24亿元,同比增长29.27;全年财政收入完成14.55亿元,同比增长32.8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38亿元,同比增长36.15,地方财政支出32.5亿元,同比增长19.61。“十五”期间,各县(市)、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革开放力度,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

20__年及“十五”计划各项目标的圆满完成,是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与地区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也是分不开的。五年来,地区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城乡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预计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3.2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倍,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工程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__年的15平方米提高到22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有效改善,有力地拉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城市“天山杯”竞赛和创建“园林城市”活动深入开展,地区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抗震安居工程为重点的农房建设成绩突出,改善了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了村镇建设事业发展;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初步建立,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住房分配货币化开始试点,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建设事业法制建设力度加大,整顿规范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秩序工作深入开展,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在此,我代表地委、行署向建设系统各族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十一五”时期,是地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刚刚召开的地区三级干部会议,对地区20__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对加快建设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地区建设事业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城乡规划管理相对薄弱,城镇功能不够完善,发展效益和质量不高,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和地区的部署上来,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事业,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建设之路。各县(市)、各部门要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立足扩大内需,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上来,提高建设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坚持深化改革,积极培育和完善建设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工作;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消除影响发展的各种障碍;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地区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实施城镇化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后一个时期地区城镇化发展总的原则是:紧紧围绕加快“6122”工程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积极推动阿克苏市和库车县城两座龙头城市建设,启动“阿温联盟”区域空间规划工作,结合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突出特色,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集中力量抓好其它县城建设,择优发展重点小城镇,逐步形成以阿克苏市、库车县为中心城市,其它县和小城镇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功能完善的城镇空间格局,提升地区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到“十一五”末,地区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0。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引导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要改进城乡规划编制方法,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和空间管制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调控作用。要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保证各类规划相衔接,通过地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引导城镇化有序发展。要加快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区域协调发展。阿克苏市、温宿县要根据“阿-温联盟”合作发展框架的战略部署,尽快开展阿温城市圈规划编制工作;库车、沙雅、新和等区域性城市也要开展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工作。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制度,稳步推行城市规划监察员制度,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加强城乡规划监管,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完善城镇功能体系,增强城镇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各县(市)要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合理定位城市规模、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 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城市对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功能;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加工业,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重点,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小城镇建设。要注意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小城镇,带动和促进周边农村发展。

三是开展村庄整治试点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县(市)要在编制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的基础上,以中心村为重点,量力而行,稳步开展村庄整治试点工作。要充分利用己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村庄的公共设施,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四是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保障。各县(市)要积极稳妥地推行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户籍挂钩的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消除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增加农村发展活力;要采取税收、补助、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村镇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进一步健全村镇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加强村镇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支持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工作。

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提高建设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是实现“十一五”时期各项目标的根本保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事业在经济发展、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在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机遇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建设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把握国家投资方向,调整城镇建设投资结构

20__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重点支持西部省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我们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投资重点,引导城市建设资金投向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提高投资效益,把事关城市可持续发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好,改造好,力争实现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亿元的目标。阿克苏市、库车县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投资多、影响大,必须加强管理,要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20__年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建筑业仍然面临良好的发展形势。我们要加快建筑行业结构调整,拓展区内建筑企业多领域承揽工程的能力,实现建筑业快速发展,争取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5亿元。同时,要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完善住房供应和住房消费政策,促进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建设,规范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切实解决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地区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力争完成4亿元,实现竣工面积35万平方米。

(三)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各县(市)、各部门要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扩大住房分配货币化试点,进一步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提高房地产业的市场化水平。要以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继续深化建筑企业和勘察设计单位改革,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要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条例》,积极推行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积极培育市政公用市场。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秩序力度,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净化市场环境。

(四)加强科技创新,实现建设行业节约集约型发展

建设行业资源能源消耗相对多,资源能源节约集约的潜力比较大。自治区将于年内出台促进城镇建设资源节约、集约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体系,我们要结合地区实际完善监管制度,认真贯彻执行,促进资源节约工作开展。要按照自治区的总体要求,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要加快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实施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要落实和完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措施,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要积极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提高全社会节水工作水平。

四、加强领导,深入扎实地组织开展好城市“天山杯”竞赛活动

今年是新一轮城市“天山杯”竞赛活动考核评比年,我们要按照“以赛促进、建管并举、注重实效、全面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端正竞赛活动的指导思想,把竞赛活动作为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手段,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进一步提高对城市“天山杯”竞赛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城市“天山杯”竞赛活动,是有效推动地区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城市建设,把城市“天山杯”竞赛和创建园林城市活动引向深入,使地区城市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更有文化品位。近年来,在其他评比和竞赛逐步取消的情况下,自治区人民政府继续保留城市“天山杯”竞赛和创建园林城市两项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全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进一步促进全区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城镇道路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努力改善城镇交通条件。大力推行城市公交优先战略,方便城镇居民出行。加强供水、供气、供热、园林绿化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按照地区制定的城市“天山杯”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狠抓落实,不断把两年一轮的城市“天山杯”竞赛和创建园林城市活动扎扎实实的开展好。

(二)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天山杯”竞赛和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的领导。各县(市)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扎实有效地完成好竞赛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在精心准备上下功夫增强主动性,在工作指导上下功夫把握好特殊性,在改进不足上下功夫增强 针对性,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增强实效性,在建设群众满意工程上下功夫增强责任心,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增强服务性。各县(市)要尽快成立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召开竞赛活动动员大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参照地区竞赛活动方案,研究制定城区和县城分组竞赛方案,上报地区竞赛办备查。要邀请人大、政协以及社会监督员参加,严格按照自治区竞赛考核实施细则标准,对所辖城区和县城进行检查评比。

(三)要突出一个“实”字,思想上要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组织开展好城市“天山杯”竞赛和创建园林城市活动,更要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既不能在荣誉面前夜郎自大、沾沾自喜,更不能在困难面前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既要清醒正视城市建设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又要正确认识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地完成好每一项工作。既要勇于创新,又要把握适度,既不滞后,又不超越区情市情县情;工作作风上要脚踏实地。搞好城市“天山杯”竞赛和创建园林城市活动,不能停在纸面上,喊在口号上,不能浮光掠影表面化,而必须落到实处。搞好竞赛和创建活动,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必须从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着手,才能凸显“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实效。城市“天山杯”竞赛和创建园林城市活动只有求实效、讲效果,才能把建设事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总之,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力求实效。

五、加大监察力度,确保清欠工作如期完成

做好清欠工作不仅要突出阶段性重点,更主要的是做到长抓不懈,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预防机制。从目前情况看,地区政府投资项目拖欠款的清偿比例虽然已达到86.67,但是在近6000万元的清偿任务里,政府投资项目拖欠款任务还有2240.35万元,占任务总额的37.6。社会投资项目拖欠款任务还有3708.99万元,占总任务的62.4。清欠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因此,各县(市)、各部门一定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清欠工作步伐,确保在20__年5月底之前完成政府拖欠款的清欠工作和6月底前完成地区所有建设项目拖欠工程款的清欠工作。

一要加强协调工作。20__年2月地区制定了《阿克苏地区关于防止拖欠工程款及民工工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阿克苏地区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投资规模管理的暂行规定》等文件,文件规定了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各部门一定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履行好职责。

二要加强督查力度。地区清欠办要把督点放在工作滞后的县(市)和部门,要在督查方式、深度、时间规定方面有所创新,即督查方式应当是逐项检查,不能只听汇报、蜻蜓点水,不能只凭直观印象就下结论,而要重根据、求实证;督查要有深度,不仅要查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还要查对未完工作任务的单位和个人是否采取了措施,成效如何,症结何在,责任归谁;督查时间要服从督查内容,要查就一查到底,查个明明白白。清欠工作关键是要认真负责,讲求实效,各县(市)要及时向地区汇报清欠工作的进展和督查情况。对在清欠工作中措施不得力、进展缓慢的部门和企业要在媒体上曝光,公开通报批评。

三要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清欠办要建立起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考核体系,对工作中失职的主管部门和责任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严肃追究责任。地区将清欠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到各级政府、各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年度、业绩考核内容中,作为单位评先、个人评优、职务升降的重要依据。

四要加大司法干预的力度。对拒不配合清欠工作或采取种种方法逃避还款责任的业主,只要证据确凿,要尽快立案,尽快审理,同时要加大已审结案件的执行力度,形成良好的有利于清欠的法制环境。

五要加强舆论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导向作用,要开辟专栏,大胆披露“劣迹”,定期清欠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对典型案件予以曝光,利用“反面典型”,使恶意拖欠行为和失职、渎职的行为受到震慑和惩戒,营造有利于清欠的舆论氛围。

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地区清欠办、监察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对拖欠工程款单位不予受理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相关工作,齐心协力做好清欠工作,确保清欠任务的顺利完成。

六、认真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条件,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我们既要加快发展,保证各族群众基本要求,又要兼顾公平,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继续抓好城乡抗震安居工程

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实施以来,地区共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住房7.9万户,约40万人迁入新居,大幅提高地区城乡抗震防灾水平,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各族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这项工作、支持这项工作。20__年,我们要利用好国家和自治区的专项资金,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继续抓好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实施,力争完成7.09万户抗震安居房建设任务。要把工程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规划引导,全面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二)建立和完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

解决好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执行《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合理确定保障水平,落实保障资金,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地区区情的住房保障制度,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三)认真解决好突出问题

各县(市)、各部门要畅通渠道,妥善处理好群众反映的城市规划、工程质量、物业管理、供热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坚持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城镇房屋拆迁问题,认真执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克服重建设进度,轻拆迁管理的做 法,以规范政府、政府各部门以及房地产评估机构行为为重点,保证群众的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拆迁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四)切实抓好建筑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范文6

近年来,全县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服务宗旨,严格治理,稳健经营,在县域内其它金融机构只存不贷的情况下,勇挑重担,80%以上的贷款投向了“三农”,支农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县农村信用社把增加农民收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通过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创新创服务品种,改进服务方式,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截至9月底,全社各项贷款余额22982万元,较年初净增2940万元,90%以上投向“三农”,其中:净投放农户种养业贷款1800万元,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贷款800万元,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340万元。

(一)创建信用工程,培育诚信意识。全县农村信用社在创建工作中,公然创建评定条件、程序、要求和结果,自觉接受群众监视,做到公平、公正。实行“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信贷准则,并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文明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信贷政策,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大力倡导“取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培育老实取信的文明乡风民风,培养有素质、讲诚信的新型农民。通过信用工程创建活动,逐步使信用户达到辖区农户的40%,信用村逐步达到辖区村数的10%。坚持“小额、流资、分散”的原则,把小额贷款做成农村信用社的名优品牌。加快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截止目前,全县共评定信用户15007户,创建信用村100个,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证12203本,发证农户占评定户数的53.4%以上,成为全县农业信贷投进的尽对主力。

(二)严格信贷治理,建立农村征信体系。今年仲春份开始,我县联社根据上级联社的要求,通过进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实施,建全完善了信贷档案,收集、整理并更新最基本的信贷资料,加强跟踪调查,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全面、动态、正确地了解与贷款有关的全部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建立信息治理系统,从而解决在目前信贷治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题目,使信贷治理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基础。截止9月末,共分类贷款21170笔,贷款余额为22982万元。按五级分类认定为正常贷款13165笔,余额20402万元,占比88.77%,不良贷款8005笔,金额2580万元,占11.22%。

(三)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帮助农民增加收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是基础。我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支持农民增加收进。一是“多予”,就是积极扩大“三农”贷款的投放量,确保新增农贷比例不低于85%;进一步放大小额农贷支农效应,不断扩大了贷款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题目。二是“少取”,就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农户利率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利率负担,做到让利于农,反哺于农。三是“放活”,就是灵活放贷,方便农民贷款。我们根据客户的贷款需求,扩大农户贷款的授信额度,将基层社的授信额度每笔1万扩大到2万。采取灵活的信贷经营方式,方便农民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