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范文1
关键词: 建筑企业;竞争力;措施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址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建筑企业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关键施工技术上要始终抢占制高点,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人精我前, 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应该合理分析认识工程项目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风险,减少工程项目构成的不确定性。借鉴现代企业成功的管理手段,化为己用。应乘势而上,不断提高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一、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特点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的竞争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产品层,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营销、研发能力;二是制度层,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内外部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三是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第一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第二层面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第三层面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就是要培育大企业、开拓大市场,打造品牌、做大做强,在企业规模、工程质量、企业信誉、企业文化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建筑施工企业常见危机类型
1、工程环境危机。自然环境危机。由于建筑业自身露天作业、高空作业等特点,建筑施工与地质地形、气象水文、温度温差、光照节气等自然条件的关联紧密,作为建设施工生产的建筑产品更容易受火灾、雷击、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造成建筑施工企业的财产损失或者施工生产过程的中断。经济政治环境危机。经济危机主要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因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市场上建筑施工所用的材料设备、用工人员等生产要素价格带来的危机影响。社会环境危机。建筑生产牵涉与水电、环保、劳动等社会管理部门以及供应与运输等专业化企业的沟通协调,如果出现沟通协调不畅,则将出现公共关系危机,影响施工顺利进行。同时,建筑施工过程大多处于露天环境内,施工现场内的设备、材料难以避免遭到社会不法分子的偷盗等,进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2、工程管理危机。投标管理危机。投标是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手段,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方面对业主的做出承诺,存在不中标危机和中标危机。不中标,施工单位损失购买标书的费用,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合同管理危机。主要体现在合同签订和合同实施两个环节。在合同签订环节,建筑施工企业需与劳务提供方以及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等签订分包合同,分包方的资质不合格和合同细则不明等将给施工带来危机。在合同实施环节,在这一阶段,签订方不履约、政府管理等意外行为将为施工企业带来危机。项目管理危机。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的作用很大,如果项目管理经理的成本、质量、工期、应收账款回收率、业绩等项目管理能力较差,将直接造成施工成本、施工质量、施工工期、资金流转等一系列危机的产生,影响施工的进度和总体质量。
3、人员管理危机。建筑施工行业的高危机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身危机较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深基础、模板工程、吊装工程等搞危险性工程环节很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增大人员管理的危机。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企业重要人员的变动等情况,也会给施工带来相应的影响,形成危机。
三、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1、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体现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内在规律的先进制度。不断强化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已成为提高我国大中型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克服大企业通病, 缩短管理链条, 减少或弱化中间管理层次, 而形成一种扁平化结构; 不一定有严格的层级概念, 或者摒弃繁琐的层级制。企业的战略重点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即强化核心业务能力, 保留核心竞争力的主体职能, 而将部分或全部非核心业务、辅助生产和生活后勤服务部门逐步放弃, 转为利用各种各样的合作形式。
2、加大企业文化宣传。从某种意义上讲,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在员工层体现的是企业士气, 在管理层体现的是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家精神, 是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系统认识企业文化理论,深刻理解企业文化本质,然后正确掌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工具方法。而系统认识企业文化至少要清楚企业文化与几个要素,比如战略、业务、制度等的关系。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3、建立科学的危机控制体系。企业危机应对策略包括规避、减少、分担和接受危机等。建筑企业要树立科学的危机应对策略观, 即要从整体层面来分析风险影响效果,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原则来选择应对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评估成本效益比。对于不能承受的危机, 企业要主动回避; 对于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分担的危机, 企业要综合运用管理措施和保险方法管理; 对于危机不大的低概率业务, 选择危机承受也是一种积极的危机管理方式。建筑企业业务循环的过程是以项目工程成本为核心, 合理配置人力、机械、原材料等构筑工程实体, 通过合同结算换回资金。按照此过程, 借鉴和吸收建筑行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成熟经验。针对各个危机控制点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 通过预警、识别、评估、控制、报告对各种危机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应当强调的是, 危机管理制度虽然重要, 但它抵抗不了危机, 真正的执行才是最重要的。
4、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一是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面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 二是建立一套以质量责任制为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制度; 三是建立起综合质量管理机构和灵敏、高效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四是建立有效的质量检验机构,并组织好外协单位的质量保证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实现管理业务标准化和管理程序流程化;五是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使职工群众参与现场质量管理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全面质量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包括标准化工作、计量化工作、质量信息工作、质量教育工作和建立质量责任制等。企业的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是顺利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对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和实现管理目标有重要的作用。以全体成员互相合作为重点,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活动。在质量管理中一切为业主服务、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用数据说话。
5、 培养和引进人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 企业必须有一批精通技术、熟悉市场、善于管理的人才, 构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形成企业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 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针对我国人才贫乏以及跨国公司对人才的竞争, 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引进人才尤为重要。作为企业, 要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重视和使用人才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同时, 对企业人才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肖琼.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实例及启示[J]. 特区经济, 2004,(05) .
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范文2
关键词:高校危机响应;聚集性疫情;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182-02
近年来,SARS和甲型流感等聚集性疫情的爆发,向人们发出了高校流行病防控工作的警讯。本文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的具体实践经验,破解高校危机管理的核心问题。通过挖掘在突发聚集性疫情中学生工作干部所应把握的关键问题,侧重讨论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制度,来抓住高校危机响应中的普遍规律。
一、高校突发聚集性疫情的危机响应
2009年秋季学期开学以后,国内多个省份报告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病例,防控形势日趋严峻。疫情就是命令,在发现个别轻度病例后,哈尔滨工程大学第一时间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三级预警预案,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为总指挥,相关校领导为副总指挥,校医院、党政办公室、宣传部、校工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保卫处、基建处、离退休处、后勤集团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医疗组、后勤保障组、宣传组、学生教育组、家属区工作组、警戒保卫组、医疗观察工作组等8个小组。
学校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危机管理系统。高校危机管理可以分为四个环节:高校危机预控、高校危机准备、高校危机响应和高校危机恢复。
高校危机响应环节是整个高校危机管理的核心,只要破解这个核心问题,那么整个高校危机管理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高校危机响应(universities crisis responds),又称高校危机反应,是指学校危机管理部门,在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分工协调,按照危机应急处理流程,有效利用时间,阻止或延缓危机所造成的损害。所以我们说高校危机响应是高校危机管理的核心,如果做好了危机响应工作就等于完成了大部分的危机管理工作。
二、在突发聚集性疫情中学生工作干部所应把握的关键问题
在突发聚集性疫情中学生工作干部应如何配合学校整体工作做好高校危机响应环节的工作呢?在这其中又应该如何把握关键问题掌握其中规律?在高校突发聚集性疫情防控工作过程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持续防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问题,发掘这些问题,把握这些问题中所蕴涵的规律,对于高校学生工作干部在应对突发聚集性疫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高校校园内有个别轻度病例出现,聚集性疫情尚未出现,但已经出现苗头。这个阶段学生工作干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每个工作人员尽快了解自己的任务?如何尽快排查密切接触人员?如何根据接触程度确定应对措施?这个阶段的代表性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信息收集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关系到是否能为防控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聚集性疫情发生后,大规模感染人群出现。例如整个甲流防控期间,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医院门诊日发热人数累计达3 000多人次,隔离区观察日累计人数近7 000人次,校医院门诊日发热学生最高峰达167人,隔离区观察人数最高峰达411人。这个阶段学生工作干部面临的问题是在面对如此多的发热学生,如何做好隔离工作?如何管理隔离学生?如何配合学校整体防控工作,保证教学秩序正常开展?这个阶段代表性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信息渠道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持续防控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工作干部承担着向学校防控指挥部提供发热人群数据分析,从原始数据收集,到核对数据,再到对数据进行分析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以便于防控指挥部尽快决策,采取针对性措施。这个阶段代表性的问题是,在面临信息量大、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时,如何提高信息收集、信息整合和信息分析的效率?如何做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个阶段代表性的问题是如何做好信息处理反馈的问题。
三、建立信息管理制度,解决关键问题
在高校危机管理理念指导下,哈尔滨工程大学在甲流防控工作中为保障突发聚集性疫情的危机响应系统正常运行,解决上述三个阶段的关键问题,遵循信息管理原则,建立了信息收集制度、信息渠道制度、信息处理反馈制度三项信息管理制度。
(一)初始阶段危机响应
在疫情初始阶段时,为解决信息收集的问题,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制度至关重要。对于如何让学生工作干部尽快了解自己任务的问题,学生工作部门通过向学生工作干部下发工作任务表和流程图,做到每个工作人员都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为解决尽快排查密切接触人员的问题,建立每日晨检的工作制度,在院系层面建立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院系――年级――班级――寝室”四级联络机制。为解决根据学生接触患者后如何应对的问题,建立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分级管理机制,机制共分ABCD四级进行管理。在经过短暂紧张有序的工作后,通过这些制度和措施,将信息收集制度建立起来,确保了信息收集畅通及时,为整个甲流防控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发展阶段危机响应
在疫情发展阶段时学校下达命令将学生第一公寓设为医疗观察备用场地,该公寓学生在一年内两次调整公寓的背景下,毫无怨言、听从指挥,在辅导员的协助下399名研究生仅用了2个小时就将一公寓全部腾空,及时空出了床位。同时学校有关部门及时妥善做好了隔离设备、生活用品的准备工作。这些学生所表现出的良好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是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集中体现。
在这个阶段,学生工作干部在面对如此多的发热学生时,如何做好隔离工作?如何管理隔离学生?如何配合学校整体防控工作保证教学秩序正常开展?这是这个时期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建立信息渠道制度,为解决问题起到很大的帮助。在一公寓隔离区建立后,学校要求发热学生必须去校医院检查,一切发热学生的入口都在校医院门诊,确定其流感症状后,在隔离区治疗或隔离。学生通过治疗恢复健康后可以在隔离区解除隔离,一切发热学生的出口都在隔离区。通过管理出口和入口的信息,反映整个学生发热和解除隔离情况的信息控制渠道就建立起来。为不影响院(系)辅导员开展甲流防控工作,学生工作处先后抽调多名干部赴一公寓医学观察区一线工作,累计入驻100多天,建立了动态的数据库,及时反馈隔离学生情况;学生工作干部值班累计近1 000个工作日。
(三) 持续防控危机响应
在持续防控阶段,学生工作干部最主要的问题是信息的处理和反馈的问题。本次甲流防控工作信息量较大的原因,原始信息数据多有错漏和信息不全,同时每天均需向防控指挥部提交发热人群数据分析,数据收集、核对、分析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以便于防控指挥部尽快决策。提交的数据分析包括发热人数日变化、隔离区人数日变化、发热人群公寓分布、发热人群院系分布、发热人群年级分布,重点关注发热人群班级和寝室分布。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学校防控指挥部可以准确、及时地作出决策,将信息反馈到执行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
为解决在面临信息量大、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时,如何提高信息处理反馈的效率,同时做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些问题。学校建立了发热人群数据总库,在采集发热学生原始信息后,进行核对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统一性和唯一性,确保信息利用率达到100%;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信息进行分析,进一步提炼出有效信息,如发热人群集中的院系、公寓、班级、寝室等信息,学校危机响应机制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这种信息处理制度为防控指挥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于甲流防控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在学校防控指挥部统一安排部署、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防控一线人员全力以赴、广大师生积极配合下,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先进技术在高校危机响应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高校危机响应环节关键是要做到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制度,通过信息管理的手段来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多以图文档案或局部信息管理系统资料的形式存在,难以实现资料的及时调用和共享,给校园规划与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和困难,管理效率低且管理成本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恰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哈尔滨工程大学在结合多方面因素后,为完善现有的多种校园安全防范手段,开发了高校流行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也称高校流行疾病直报系统。该系统对于进一步有效开展流行性疾病防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高效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经过一段紧张的开发过程,高校流行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初步成型,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获取、分析成本,同时充分利用一卡通和校园网络资源,配合校园卡读写器等设备,采用网络化、信息化等手段进行信息录入、统计、传输、分析,提高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准确性,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该系统是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再开发,对于突发聚集性疫情防控及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同样适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21-22.
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范文3
【关键词】“一通三防”;矿井通风;预警机制;动态控制;全过程管理;安全第一;和谐矿山
0 引言
在危险辨识结束后,对危险源如何控制和管理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和精华,也是开展预警工作,抑制事故发生的关键。危险源风险管理和控制就是要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预先采取措施降低事故发生时可能造成的损失。
1 煤矿瓦斯爆炸预警系统的功能
1.1 警报功能
警报功能是对矿井煤与瓦斯突出和岩溶高压瓦斯喷出、瓦斯爆炸、瓦斯与煤尘爆炸、瓦斯窒息等的灾害早期征兆和诱因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警报的一种功能。它通过设立各类行为所可能产生失误后果的界限区域,对某些可能的错误行为或波动失衡状态进行识别与警告,以此规范煤矿安全生产系统的秩序。警报功能的核心是识别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1.2 矫正功能
矫正功能指对矿井瓦斯爆炸灾害早期征兆和诱因进行预控和纠错的一种功能。它依照预警管理信息,对灾害早期征兆和诱因进行主动预防控制并纠正其错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矫正功能的核心是预控行为的敏感度,即预控行为在某种过程状态下,对灾害早期征兆和诱因矫正作用的有效程度。
1.3 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是指导对同类同性质的灾害或诱因进行预测或迅速识别并有效对策的一种功能。当管理过程中出现过去曾经发生过的失误征兆或相同的致错环境时,它能准确地预测并迅速运用规范手段予以有效制止或回避。免疫功能的核心是煤矿组织能否科学总结教训并将其转化为安全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水平。
煤矿瓦斯爆炸预警系统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技术基础、思维方式、社会要求、环境因素、监控手段等方面与过去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煤矿瓦斯爆炸预警系统不仅要发挥和改善煤矿安全管理的常规功能,而且要产生新的管理功能,包括预警功能、矫正功能和免疫功能,以形成防错纠错新机制。
2 煤矿瓦斯爆炸风险预警系统的内容模式
煤矿瓦斯爆炸预警系统分为预警分析与预控对策两大子系统。预警分析是对各种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征兆进行识别、诊断与评价,并及时予以警示的管理活动。预控对策则是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矫正、避防与控制的管理活动。预警分析是认错,预控对策是纠错治错,两者相辅相成。
2.1 预警分析
为了建立有效的煤矿瓦斯爆炸预警系统,我们必须对安全事故预警分析的过程有所了解。从整体来看,整个预警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监测、识别、诊断、评价。
1)监测
这一过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监视预测,同时收集各种事故的迹象,并建立相应数据库。
监测是安全预警活动的前提,监测的对象是煤炭生产中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多发性安全事故)和重要环节(重大险性事故)。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煤炭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二是,对监测信息进行处理。即通过对历史数据、即时数据的整理、分析、存贮,建立预警管理信息档案,并将监测信息及时、准确的输入下一预警环节。
2)识别
识别是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煤矿安全生产活动中各类瓦斯爆炸事故征兆和事故诱因。基于危险源理论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预警分析工作的基础,包括固有危险源指标、诱发危险源指标、人的因素的评价指标。关键在于应用适当的警级标准,根据指标值分析煤矿某个环节己发生的变异和可能的连锁反应,判断其处于正常、警戒或危机状态,并把握其发展趋势,在必要时准确报警。其风险可能是静态的,可能是动态的。有的是比较明显的,有的是潜在的。一方面可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各种客观的瓦斯爆炸事故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以及必要时咨询专家的意见,从而及时发现各种瓦斯爆炸事故,寻找规律。
3)诊断
诊断是对处于警戒和危机状态的评价指标进行诊断,综合分析已被识别的各种致灾因素的成因、过程及发展趋势,明确哪个致错因素(现象)是主要危险源。诊断的主要任务是在致错环境中的诸多问题与现象中,提出危险性最高、危害程度最严重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和损失评价。
4)评价
评价是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征兆的不良后果进行危害性评价,一是分析对煤矿的危害,二是分析对社会的危害,其评价结论是预控对策的基础。
2.2 预控对策及活动内容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预控对策包括组织准备、日常监控和危机管理三个阶段。组织准备是预控对策工作的前奏,它与日常监控都是预控对策的主体。而危机管理是特殊情境下日常监控活动的拓展。
1)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包括对预警管理活动制订与实施的制度、标准、规章,它服务于本系统的安全管理过程,为预控对策活动提供有保障的组织环境。组织准备一是确定煤矿瓦斯爆炸预警系统的组织构成、职能分配及运行方式,二是为危机状态下的危机管理提供组织训练与对策准备,即对策库。组织准备活动服务于整个预警系统的组织管理过程。
2)日常监控
日常监控是对预警分析所确定的主要劣性状态进行特别监视与控制的管理活动。其主要任务有:一是,日常对策,即对劣性状态进行纠正活动,防止其扩展蔓延,逐渐使其恢复到正确状态;二是,危机模拟,即在日常对策活动中发现劣性状态难以有效控制,而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状态进行假设与模拟的活动,并提出对策方案,为进入“危机管理”阶段做出准备。日常监控的重点是预警分析活动中确立的“现实诱因”与“危险诱因”。
3)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指日常监控活动无法有效扭转危险状态的发展,煤矿生产活动陷入危机状态时采取的一种“例外”性质的管理活动。包括特别组织方式、职能系统整合和控制方式原理。它以危机计划、特别领导小组、紧急救援体系、社会救助方案等介入企业领导管理过程,一旦煤矿安全生产恢复正常,危机管理就完成了使命。它包括特别危机计划、危机领导小组、紧急应对措施、社会救助方案等。一旦危机状态恢复到可控制时,危机管理的任务便告完成,有日常监控环节继续执行预控对策的任务。
总之,预警分析的4个环节和预控对策的3个环节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关系。预警分析是基础,预控对策是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预警分析的对象是煤矿组织安全管理活动的各种现象,而预控对策的对象是已被确认的安全管理不良波动。建立的监测信息系统由整个预警预控系统共享,而煤矿组织准备了预警和预控系统内各自的程序、方式和手段,是联结两者的组织手段。
3 结束语
总之,基于危险源理论的煤矿瓦斯爆炸和涌出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对减少煤矿灾害,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对它的深入认识和研究仍有大量工作有待我们去完成,而该领域展现的广阔前景和无穷魅力,也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到它的怀抱。
【参考文献】
[1]张铁岗.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2]于不凡.煤矿瓦斯防治技术[M].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
[3]金龙哲,宋存义.安全科学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徐德蜀.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安全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4.
[5]颜晓.煤矿安全预警系统方案设计[J].煤炭现代化,2002(2).
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范文4
关键词: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美国现代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一书的开篇就曾指出,“国家之间政治上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水平”。在这里,亨廷顿所说的“政府水平”指的就是政府能力。危机管理能力是政府能力构成之一。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危机管理能力是衡量政府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也是对现代政府提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要求。从国际社会和危机管理先进国家的经验出发,建立一个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一、构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的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的因素很多,所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就尤为重要。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选择评估指标要科学,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内外部因素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关键是抓住最重要、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来设计指标体系。
(二) 整体性原则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所选指标应能够反映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系统的状态和发展变化状况。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构建的整体性原则,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当既能反映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系统的客观属性,又要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使指标明确易懂,简繁适中,既可以进行定量处理,也可以是定性处理。二是指标具有易获取性,数据易于采集、计算,数据要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在指标体系确定时,可获得性是可行性原则中的重要体现。
二、构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的依据
在国内现有研究中,关于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的指标构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我国“一案三制”和应急保障系统为基础,主要有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对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的研究(张兴凯、邓云峰,2006)。“一案”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包括总体预案和各种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三制”是应急管理法制、体制、机制。“一案三制”基本上包括了我国应急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此为依据符合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战略的要求。
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流程入手构建应急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如杨青、陈锦春的研究,从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进行指标细分。这种方法当然更重追本溯源,但问题在于对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存在不同的理论,虽然大致模式类似,但还是存在部分环节的差异和分歧。之久需要考验指标体系构建者如何协调这种理论上的争议。
以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依据构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如北京应急办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合作的研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设计的基础也是理论上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流程。因此这种指标构建的方法,通过应急预案,既间接从基础理论出发,同时回避了不同理论的争议。并且,如果应急预案对于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的理解存在错误,而导致突发事件响应失误,这种指标构建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对于应急管理部门或处置当事人更为公平。
三、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是大量评估活动中的核心内容。指标体系的好坏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评估的成败。危机管理工作中,根据指标体系构建依据的不同,对于一级指标的设置,不同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本文中,笔者以危机事件处置流程入手构建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包括预测预警能力评估、应对处置能力评估、恢复重建能力评估三项。公共危机预测预警是危机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危机管理的最关键内容所在,对公共危机具有预见、警示、延缓、化解的功能,其主要作用在于提前反馈、及时布置、防范风险于未然。危机管理重在预防,然而对于无法避免或已然发生的危机事件,政府必须采取应急行动,尽可能迅速地控制危机,尽最大努力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已遭受危机侵害的群众立即给予救治援助。危机应对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整个危机管理过程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阶段。因此,在当今危机频发且来势凶猛的治理环境下,危机应对显然已成为衡量政府效能的重要标志。恢复重建是指灾害后为重建公共设施、让社会与经济趋于正常并配合减灾而进行的各项活动。恢复重建包括修复性恢复重建与转型性恢复重建,即短期的结构性修复与长期的结构性改造。
二级指标的设置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在该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包括12项。具体有:公共危机的风险评估能力、公共危机的监测预警能力、预警信息的传播与反馈能力、危机舒缓能力、危机准备能力、紧急救援能力、政府部门应急反应能力、公众灾害行为反应能力、社会保障系统、灾害损失评估能力、灾后恢复能力、灾后重建能力。
预测预警能力、应对处置能力与恢复重建能力之间及其能力构成之间存在着互动性。这种互动性表现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互动性一般可以表现为各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形式。正相关意味着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各子能力之间是一种互相协作、正向递进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其中任何一种能力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能力甚至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变化。
四、 结语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可用于不同的危机管理部门,根据这些基线数据来审视其危机管理能力的强项和薄弱环节,制定自我评估的危机管理能力档案,为危机管理的战略规划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可以说,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和运行,是提升危机信息获取与预警、危机准备与预防、危机控制与回应、危机恢复与重建、持续的学习与创新等危机管理过程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唐钧.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青觉.和谐社会与民族地区政府能力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范文5
一、公共危机管理和领导心理
(一)公共危机管理及其原则
公共危机管理,又名政府危机管理,指的是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所实施的管理行为和过程,是政府解决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困境、险境甚至绝境的问题的过程。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质是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消除和降低危机带来的破坏性,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组织方案对危机所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危机”,因而其管理原则大都围绕这一内容而实施。如时效性原则,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原则,即采取紧急处置手段对危机事态的发展及时控制。时效性必然要求效率性,基于公共危机的高速蔓延,政府必须要快速反应,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同样,公共危机管理不是一个部门、一个队伍可以独立完成的,必须依靠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层次和结构的人员进行协同配合。科学性原则是以上三个原则的保障。科学性原则指的是针对公共危机事件要强调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从而以最合理的管理结构和人员配备方式来应对、克服和治理危机。
(二)领导心理与心理应急
领导是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主体,是实施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责任人。而公共危机管理作为一种独特的管理任务和过程,不仅仅依靠的是严格系统的管理科学,还要受到领导的心理状态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心理是一切行为的动机环境。而领导的心理状态往往对其在组织系统中带领员工实现组织目标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往往需要的是心理应急,即对突发危机事件进行迅速反应、准确定位和及时组织排查。而心理应急体现的是主体在环境中由于遇到了突然的情景变化和刺激,而主体通过对这种信息的接收和反应,通过一系列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主观评价进而调整其适应行为。而领导的心理应急往往体现了领导在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位置,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所进行的快速反应,并迅速形成反馈信号而储存,并通过科学理性的分析而归纳为一定的决策方案以备公共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和选择。
因此可以说,领导心理应急和公共危机管理是精神与行为的关系,领导心理应急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心理因素和动机环境,而公共危机管理也为领导心理应急的成长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领导心理应急表现和要求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领导心理应急的表现
由于危机管理所要应对的是公共危机事件,而危机自身的很多特性决定了领导心理应急的独特表现。
1.公共危机事件的威胁性决定了领导心理应急的素质基础。公共危机事件的产生往往会对个人、组织乃至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包括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的运行,因此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就要求领导具备相对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科学文化素质系统,同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不断充实自己的劲头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行政水平。
2.公共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领导心理应急的预测能力导向。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往往是公共危机事件难于解决的原因,因为其发生的时间、地点、条件、状态和过程都是难以预测的,也是不确定的,这就决定了领导心理应急就需要具备预知性判断力。其一是事前预判,主要的工作是利用领导者自身的资源,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做系统的信息搜集和分析,然后为预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事后预判,这点是基于危机的“连锁反应”的考虑,对于已发生的危机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洞察危机的潜在因素,防止危机破坏作用的扩大。这种能力导向是领导心理应急能力的重心。
(二)公共危机管理对领导心理应急的要求
1.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态度决定一切。好的心态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应对复杂的公共危机事件,领导在整个管理构成中要面临很多复杂的情况和不确定因素,因此就需要有一个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能够随时找到平衡,从而冷静的判断,沉着的应对,让危机管理能够在第一时间成功实施。
2.事必躬亲的心理示范。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其自身的危害性和突发性会带来极大的恐慌,而这种恐慌往往由于人的心理对负面效应的过度关注而被放大。这就需要领导心理应急所表现出来的对这种恐慌传导效应的终结。领导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事能力,成为群众心中的精神支柱。如汶川大地震时,总理亲临现场,对灾区人民和救援队伍表示了慰问和感激,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公共危机管理,其稳定民心的作用是无可争议的。
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范文6
一 、树立危机意识,强化幼儿园安全危机管理
幼儿园活动的主体是年幼的孩子,他们主动避险意识较弱,这就要求幼儿园安全管理处处有“主动防”意识,即危机意识。
1.增强幼儿园管理者的危机意识,是幼儿园实现安全管理的前提
时时绷紧“危机”这根弦,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除了解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管理办法、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外,还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计划、布置、检查、总结等工作,使安全管理成为幼儿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增强教职工危机意识,是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核心
通过对教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做到警钟长鸣,让教职工时时绷紧“安全弦”。让教职工明确日常安全管理的要求、教育内容、事故处理办法、避险自救逃生技能、承担的责任等;针对典型安全事故案例,组织教师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不断强化全体教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教职工对安全事故后果的预见能力,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及高度的责任感。
3.强化家长“危机意识”,是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关键
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不光是在幼儿园进行的,生活中处处有安全隐患,所以也要求家长重视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树立危机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安全教育只有做到家园共育,从增强家长的主动防范意识入手,家园合力为幼儿生存自护教育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4.培养幼儿的危机意识,是幼儿园安全管理的中心
随着校园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的生存需求也被高度重视。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幼儿宠爱有加,尤其是隔代长辈会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小心”“危险”“不能”……孩子并不知道真正的危险所在,真正面对危险时勇敢的精神少、依赖性强,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变能力,从而造成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差。
如果幼儿不能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父母、教师再严密的监护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跟在他们身边,也不能因为怕出事而束缚他们的手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因此,培养幼儿的危机意识, 让孩子知道哪里有危险,更应该教育他们如何面对危险,以及在危险中怎样有效地保护自己,这是安全教育的根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交通知识安全讲座
二、强化危机预防策略,加强危机管理研究
幼儿园危机管理的基础环节是提高师幼避险、逃生、自护、自救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危机预防策略,加强危机管理研究,对于幼儿园沉着应对突发事件、尽可能降低事件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
1.加强日常预防危机训练
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将处理危机的程序和要求化作教育的内容,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培训,掌握简单的应急技能,避免在事故面前束手无策,错失急救的最佳时机。使得危机意识成为大家的常奏之弦,使应对危机的能力成为人人掌握的基本技能,并持续有效地开展预防危机教育训练,加强与所在社区和警方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来为校园安全罩上防护网。可请主管法治的副校长及消防、卫生、医护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对教职工进行危机应变操作方法培训、对幼儿进行安全演练,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加强接送卡使用制度的管理等,通过一系列危机防范工作,既可以提高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危机管理意识,还可以提高师幼的自护和自救技能,切实保障在园幼儿人身安全。
2.将安全教育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中,做到幼儿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1)各年龄班学期初制定详细的幼儿安全教育计划,明确安全教育主题内容。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地震、防溺水、预防传染病、防意外伤害、防走失等。
(2)落实每月安全主题教育活动。这项工作具体体现在班级月计划和教师教案上。学期末组织同年龄班小朋友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现场提问,幼儿抢答。从孩子积极踊跃的发言中,能看出孩子掌握的安全自我保护知识及技能,也反映出教师重视安全教育工作,教得认真,安全教育工作真正到落了实处。
(3)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皆渗透安全教育。从早上入园晨检—就餐—区角自由活动—如厕、洗手—教育教学—户外活动—午休睡眠等环节,处处都有安全教育规范要求,都有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每时每刻都不放过教育机会,做到处处有防范,加强了幼儿安全自我保护的教育。
消防演练
(4)设计情景训练,增强警示教育效果。各年龄班的教育形式要有所不同,有计划地设计一些警示教育内容,如幼儿轻信陌生人的话被坏人绑架、公共场所乱跑造成与家人失散、独自在家给陌生人开门、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出现交通事故等,通过这些情景教育活动,对幼儿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通过定期组织幼儿进行应急逃生自救演练,如消防逃生演练、地震逃生演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教会幼儿正确的逃生方法,提高幼儿避险、自救、防范危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