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消费心理学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1

【关键词】从众消费心理,消费者,市场

1从众消费者心理的形成

1.1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

从众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个类型,我们首先应该大致了解下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为研究内容以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为目的。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知识积累阶段。这一阶段与其说是知识积累不如说是社会进程中通过经济渗透的人性光辉。在这一阶段中,各个时代的学者各个地域的学者都不约而同的提出消费与心理学的微妙关系。如:“在东方,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自由商人范蠡(陶朱公)已从分析消费需要入手,以“计然七策”经营商业,荀子提出生产要“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讲的就是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在西方,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已提出“欲望是心理运动的资源,一切情感、需要、动作和意志均为欲望所引发”的命题,古希腊哲人色诺芬最早提出“消费”这个术语,法国古典学派的终结者西斯蒙第提出了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消费需要的观点”。(2)体系凝构阶段。消费心理学的诞生与心理学、消费经济学及其他分支学科有着很大的渊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科学理论在实证研究中,不断向消费研究领域渗透,进而与消费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又反作用于应用心理学所致。在力学上这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那么作用效果如何呢?从研究著作上看,1900年h ·盖尔出版《广告心理学》,以及1980年e·a若斯出版《社会心理学》,开辟了群体消费心理的研究领域,1920至1930年期间丹尼尔·斯塔奇撰著并出版了《斯塔奇广告回忆指南》和《广告学原理》。它们或侧面或正面的探及消费心理问题,它们的诞生为消费心理学的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实验研究成果上看,1920年j·b·华生的广告心理研究、1938年欧内斯特·迪士特的消费动机研究,哥伦比亚大学实用社会研究所的拉机斯费尔德和e·卡兹关于“人格的影响”的研究,哈弗大学r·a·鲍尔关于“知觉到的风险”的研究报告,为消费心理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有利的形成基础。(3)真正的学科创立与创新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叶延至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可见消费者心理学这一学科还很年轻,待研究待发现的领域还有很多。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的演变,社会文化的推陈出新,人的概念会越来越来重要,作为将人的心理与市场消费相联系的学科,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必然会迈上一个更高更远的台阶。

1.2从众消费心理的成因

从唯物主义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事物具有多面性。从众消费心理就恰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大环境下,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处,因而某个大环境下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其次从众心理的产生是具有自然基础的。众所周知,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时间进化形成的,且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因而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例如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的石器时代,集体狩猎群居而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次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任何人在从事某一活动前,总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等方面。而决策本身就需要时间,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用于决策的时间就会相应有些长。例如,一位消费者到商场购物,他本身喜爱的品牌众多,但只能决一而择,那么他就会参照他人意见甚至暗示。比如他会潜意识中观察购物完的顾客手中所持购物袋以哪家品牌居多;注意其他消费者谈及的品牌等等。在上述描述中,我并未提及消费二字,但我想说,消费只是人的一种行为之一,而从众心理的影响几乎遍布了人的所有行为。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着眼,选择从众的群体成员能获得某种报酬。鉴于任何人都是以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为原则。因而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要符合某人的效用利益最大化法则。既然别人的行为可以对我负责,所以我模仿别人的行为极大可能对我有利。因为几乎不会有人选择对自己不利的事物。

上一段,我主要叙述了从众消费心理形成的群体因素。除群体因素外,还有情景和个人因素。这两点其实是很好解释的。先说情景因素,所谓情景因素,主要是指当消费者遇到商品信息模糊不清或者受到权威人士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情境。譬如风靡各大时尚周刊的各种时装秀中,评委主编设计师作为权威人士可能都会对一季的服装风格做出评论,于是就会出现所谓的“街头流行”现象。我再举一个例子说明所谓的信息模糊不清。例如,股市基金理财就是一种明显信息模糊不清的代表事物(这时由于其变动性多样性造成的),当然这里我是抛开专业人士就普通大众而言的。普通大众文化程度各异对股市基金等可能熟而不通,用而不精。这时就可能会发生,自己对商品不了解就去看别人怎么做。邻居买了A股赚了十万,但你不了解股票行情性质可能认为邻居投十万A股赚了,我投入我大概不会亏的心理。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情景案例。再说个人因素,这里的个人因素包括的方面很多,其中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男人可能比女人更果敢做事有主见,女人相比就会差些;有些消费者思维灵敏智商高所受教育程度高,不会发生盲目从众,相反则易发生从众的消费行为;某地区居民喜食辛辣,外迁户会受其地域饮食文化影响,转而消费此口味的食品。

2从众消费心理的特征

2.1模仿心理是从众消费心理的本质。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周晓虹,1997)。在行为经济学中,将从众消费的大部分诱因归咎于模仿。在现实生活中,市场会有一部分消费者表示出一些示范性指向性的消费行为,暗示出一定的消费倾向,当这种倾向被认可时,其他消费者会产生模仿和重复他人行为的倾向,这种行为暗示扩散流行之后便形成了从众消费的行为,其意识就是从众消费心理。

2.2非正式约束与从众消费心理。所谓非正式约束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人们在彼此长期交往中形成的没有明文法规的,约定俗成的规定,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大都会不约而同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非正式约束潜移默化中占据了主流,并拥有对消费心理强大持久的约束力,明文规定与之相比就变得孱弱无势。所规定的该消费什么不该消费什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影响就会很小。

2.3不确定性与个体理性有限性。在心理学中,无数实验及事实证明,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需要进行模糊回避,也就是对不确定性所表现的处一种厌弃感。奈特于1921年定义不确定性为人们无法预料和难以测度的变化。为了满足个人规避风险减小损失将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人们往往将自己的意见做保留并以群体意见为参考。这种不确定性也在某种程度上与凯恩斯在美国通货膨胀时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所吻合。个体理性有限性其实是个相对群体而言的概念。(1)群体的智慧与理性往往是高于个人的,借群体为参照物会与相当大的安全感。(2)个人搜寻信息成本大难度高,依照群体节约成本,且可以提高容错率。(3)对自己的行为有所保留,在错误发生之际可以拟作应急方案(4)对于多数人来讲,多数人蒙受损失会比一人承受好得多,即心理平衡上的需求(5)结合本国国情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可谓是盛行至今。自孔子与其弟子在《中庸》中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后,中庸的思想就一直未离开中国文化,以至于促进从众心理的形成,并渗透到如今的现在市场经济中。

3从众消费心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谈到从众消费心理不得不提到社会倍增效应。社会倍增效应一词是由物理学中倍增效应演变而来。之所以会被冠以社会一词,是因为这种效应适用于很多社会问题及现象。例如,兴起不久的电子商务,我国面临几大现状之一的就业问题及信息服务业等等。所以好好利用社会倍增效应,好好利用从众消费心理,利用二者的关系必定能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应。利用社会倍增效应不仅可以扩大消费需求,推动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而且最后会福泽消费者。于企业而言,消费者需求的扩大,即扩大内需,必然会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于市场经济而言,市场的两个终端达到利益最优化也就是市场经济得到了最好的发展。然而从众消费心理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益处多多但对市场经济而言也是有其自身危害的。由于从众消费心理可以制造一股消费热潮,企业会利用热潮创造经济效应但也可能会在技术创新上产生惰性,产品制造上粗心大意。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利用不好会危害消费者危害市场经济。

4如何利用从众消费心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根据从众消费心理的特征,要想趋利避害,大致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经济法规建设,适当用明文规定避免不必要的盲目从众消费心理;(2)组织相关业界的权威人士产品权威信息,加强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辨识度,从根本上劈除混淆视听的谣言及错误信息,改变消费者心里对商品的掌握度及清晰度(3)建立普及全国的市场消费监管监督预警查处机制,使得问题可以有效率的解决,避免跟风从众消费心理的盛行(4)充分发挥我国消协等消费者利益维护组织的作用,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加强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防范。

参考文献: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 非理性消费 消费自尊心理 后现代主义思潮 文化消费主义

在当今社会高消费水平的思潮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生活消费呈现出独有的消费特征,总的来说其消费比较科学合理。但是也有相当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在吃喝、电子、服装和化妆品等方面上的消费,更是以女大学生为主,往往折射出非理性、非科学的畸形消费倾向,这给他们自身和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示。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畸形消费状况,把握其特征,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畸形消费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畸形消费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上述各种畸形消费问题,除了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因素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畸形消费可以归因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从行为上看,追赶时髦,好表现,强调自由,不愿受拘束,把放纵与享乐始终放在第一位。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势必影响其身心及未来的发展。

调查发现,我校学生2007级有69.8%的学生每月开支为300~750元,在大城市的大学生消费就更高,月平均消费额约为1000元,最高月消费额达到1500元左右。有些大学生电子游戏花费近2000~3000元,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大学生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他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危害。

1.追求超前高消费

就目前大学生的饮食和穿戴费用已升至总支出的60%,与此同时,时尚消费更看涨,通讯费用已占总支出的20%。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学校风气的影响,消费趋于早熟,超前消费、借款消费正在逐步火热起来。这无疑会加重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也会影响其健康成长并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2.追求高档型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变性,高档型的消费倾斜以女大学生为主,男子大学生在穿戴方面有追求同一的倾向,女性则有相异的倾向,即男大学生尽可能地与别人相似,女大学生则力求与众不同,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承受能力的消费。他们常把高档消费当作赶时髦、表现现实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理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目前大学生手机拥有率为90%,此外还有电脑及相关消费,小至一张几十元的电话卡,大到相机、mp5、服装和化妆品、发型、生活用品等都是当代大学生的新宠。这些消费行为正在导致一些大学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大发展,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滑坡、法纪淡漠和犯罪。

3.追求攀比性消费

我校和大城市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年消费平均略高于9000元左右(包括学费、住宿费、其他杂费),最高的达到26000元,最低的只有4000元,差异巨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也不都是量“财”而行,其中相当一部分不是争学习上的高低,而是在生活消费上与款哥款姐攀比。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以及虚荣心较强,在吃、穿、用等方面讲排场、摆阔气,认为在同学、老乡面前缺乏豪举有失体面。消费行为上极易滋生压倒对方而寻求独领的畸形心理,从而产生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的行为。这种现象给家庭尤其是贫困的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会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二、群体消费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受群体思维影响的消费心理指遇有权威的人采取某种行为或观点,处于生理相对成熟而心理又不甚成熟的大学生,其辨别力不太强,消费决策时往往倾向于按照社会名家或周围有影响力的朋友、同学或老师作为参照。另外,大学生喜欢模仿权威人士或明星,又有很多机会接触媒介,这就为他们模仿名人创造了条件。有的还不惜金钱和时间从头到脚都把自己包装成明星的样子。不仅仅是服饰和日用品,更仿效其出入高档餐厅、KTV的行为举止等。总想寻求权威以及同伴的认同,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三、消费心理分析和大众文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水平步步上升,一股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致使这种消费主义思潮迅速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但它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却日益严重,如有的大学生把消费主义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观,一味追求高消费,追求时尚和个性,忽视了学业和个人的发展。大众文化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强有力地吸引着大学生,影响着大学生文化的变迁轨迹和健康成长。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它对大学生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从众、暗示、时尚消费心理

从众性消费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下,迫切要求被其他同学承认或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导致他们为了钱而做出违法行为。暗示性消费指在无对抗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和接纳一定的意见、思想。时尚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萌生的时髦消费理念和采取的相应生活样式,即赶新潮。在社会性较强的高等学府里,时尚总会迅速地扩散和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的时尚观念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

大学生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常把该类消费看作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思维超前而富有胆识,有的大学生不顾自身的条件,不加选择地盲目追求潮流、赶时髦,结果不仅浪费了精力和父母的血汗钱,也耽误了学业。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合理的、科学的措施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学业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绍先.失落的潇洒――畸形消费面面观[M].人民出版社,1994.

[3]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

[4]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商品包装设计消费心理

商品包装是指用于盛装、包裹、捆扎货物的容器和包装物。商品包装可以分为内包装、中包装与外包装三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包装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它不仅具有保护商品,减少损耗,便于计量、购买、携带、运输与储存的作用,还具有装饰美化商品,刺激购买欲望,促销的作用。

商品包装已成为商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符合消费者心理需要则可以激发其购买欲望,因此,研究其与消费心理之间的联系已成为一种必然。

一、消费者购买行为

1.消费需要及动机

商品包装是商品的“无声推销员”,它最直接的目的是激发消费者进行购买。因此制定商品包装计划时首先考虑的就应该是这个目的。其次,即使消费者不准备购买此种商品,也应使他们通过对包装的第一印象,产生对该产品以及生产厂家的良好的印象。

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是在某种动机推动下进行的。人的行为一般都是由一定的主观原因即动机支配进行,而动机又与需要密切相关,动机是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的体现,是由人的需要转化而来。换言之,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才采取某种行为的,消费者到商店购买某种商品是因为他们需要这种商品。

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但是人的需要不一定全都能转化为推动人产生行为的动机。推动人产生动机的需要往往是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换言之,其往往因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缺失感,继而以愿望的形式被人们感知到。例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健康,但是如果没有养生保健类产品的出现,这种愿望就无法推动人们去购买养生保健品的行为,而仅仅以愿望的形式存在于心中。只有当现实中具备了实现愿望的条件,并且通过广告宣传,使消费者了解到有满足自己愿望的产品后,消费者才会产生相应的购买行为。只有这时,需要才真正转化为动机,成为人购买行为的动力。

不同的存在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也有层次差别,很多心理学家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他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繁衍而产生的低级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等;

(2)安全需要。包括有秩序、稳定性、安全感等内容,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或社交需要)。追求与他人交往,给他人爱,也希望被别人爱的需要,如友谊、归属感等;

(4)尊重的需要。对荣誉的需要,如地位、权威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潜在能力得以实现,并获得自我满足的需要,如成就感等。

其中自我实现需要包括对自己成长、发展的需要,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等等。在现实社会中,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生存需要后,消费者购买商品,一方面是为了使用,另一方面还要借此显示自己的地位、教养、鉴赏力、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等等。因此在进行不同商品的包装设计定位时,应对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类型作调查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2.购买行为特征

购买行为是消费者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发生的购买商品的一切活动,是消费者心理的外在表现,心理因素则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制约因素和动力。

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主要体现出以下特征:

(1)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具有满足多种需要的特点。例如,购买烟、酒、菜、奶粉、服装、鞋帽等物,基本上是为了满足充饥、营养、保温等生理需要,但也不排除其中有满足心理需要的成分,如对不同包装、不同价位产品的取舍。而对书籍等产品的购买则是为了满足其心理需要或精神需要。

(2)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时是由一种动机支配的,有时是由多种复杂动机综合支配的,这些动机综合在一起构成购买行为体系。满足精神、社会需要的动机常常与满足生理、物质需要的动机相伴产生。例如,经济收入较低的消费群体往往更加看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对商品的要求是价廉物美。而经济收入丰厚的消费行为往往讲究商品包装品质。这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就相当复杂了,是生理、物质需要与精神、社会需要交织在一起,其中精神、社会需要占了主导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的需要不断变化,在确立包装设计的目标和定位时,就应多从满足目标顾客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需要作为着眼点。

(3)消费者的需要是由低级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向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发展的。但是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不会自发产生,而是在社会现实环境和市场发展规律的影响后才能形成。消费者高级需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包装设计的指导和影响,即消费者购买动机受商品包装引导。例如,矿泉水的包装设计,如果只宣传解渴的作用而忽视其安全性、水中所含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卫生健康的介绍,效果估计不会很好。因为现代消费者对饮用水的需要不仅为了解渴,而且还需补充人体内所需的物质元素。所以设计时应主要体现其原料来源,以及保证饮用安全健康等。这样,消费者才会被打动,才会按照包装的指导进行购买,从而满足人们生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和追求。

我们要清楚的是,只有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特征及规律,才能使包装引导、指导消费的作用得到体现。

二、商品包装的心理功能

1.刺激功能。商品包装是商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消费者在选购商品过程中首先看到的那一部分。因此,商品的包装与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造型独特、新颖、精美的包装,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浓厚兴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情趣和欲望。

2.宣传功能。包装上的色彩和介绍生产厂家、使用说明等有关资料,恰恰构成了商品广告的一种形式,起到了宣传产品形象的作用,便于消费者比较、选择与购买。

3.享受功能。设计精美、富有时代感与艺术魅力的包装,不仅烘托出商品的价值,而且美化了商品,提高了商品的外观价值,给消费者以美感与享受。一些审美观念较强的消费者往往为精美的包装所吸引而购买商品。

三、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心理策略

1.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增强包装效果的首位因素

“注意”是心理认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知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心理学研究分析,一件包装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并形成巩固的记忆,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包装中的文字、色彩、图形以及声音等条件的独特性分不开的。

在人们的视觉认知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而是在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商品包装的文、图、色及造型形态,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元素,而这些元素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特征才可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2.情感与联想

设计师对包装做到醒目并不太困难,但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能体现出商品文化内涵则是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

在商品包装设计的诸多元素中,色彩的视觉冲击力最强。商品包装所使用的色彩,会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诱发各种情感,使购买心理发生变化。但要注意的是,使用色彩来激发人的情感时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设计食品包装时,要少用蓝色、绿色、紫色等,而尽量多的使用橙色、桔红色等使人联想到丰收、成熟的色彩,从而引起顾客的食欲促使购买的行动。消费者购买滋补类产品时,大多会对大面积暖色调包装的商品感到满意,而对洗洁用品则对冷色调包装比较感兴趣。

商品的包装还要考虑与商品的市场定位、等级、价值、成本相匹配。消费者普遍认为包装的好坏反映了产品的质量与形象,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包装,以免消费者产生华而不实、上当受骗的感觉。这就是商品包装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效果。

3.成功的商品包装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

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

因此,商品包装设计要想让消费者牢记,就必须体现商品鲜明的个性特性,拥有简洁明了的文字、图像,同时还要反映商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微妙的,也是难以琢磨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商品。对消费者的心理测试表明,美丽与丑陋,高雅与粗俗,关注与排斥,这些心理上的情感,不仅男女老幼各不相同,也因国家、地区和个人的偏爱而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商品包装渗透了消费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不断地分析目标顾客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才能准确地摸索到商品包装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从而提高包装设计的效果,激起消费者产生购买商品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李丁.消费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高职生 消费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84-01

受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淡化,一部分高职生在消费心理上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作为学校要担负起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要激发高职生的奋斗精神,进而使之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段时间之内,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职生而言已经落伍,这样错误的认识给高职生的消费心理带来了误导,并造成了相当不好的影响。以我校为例,部分学生的消费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产生错误的消费心理。经过调查,高职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盲目消费,追求时髦。高职生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并喜欢追求时尚、追求代表潮流的一些商品。但高职生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成熟,还缺乏一定的理财知识与能力,同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攀比与盲从的现象,盲目消费的现象较为严重。

2.超前消费,追求名牌。高职生的社交活动比较多,了解信息的方式广泛,有些高职生为了在同学或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形象,不惜花大价钱包装自己。因此,部分高职生注重商品的样式与档次,特别是名牌商品成为多数学生的首选,在选择商品时,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任意挥霍。

3.消费没有个性,从众情况比较严重。如手机、mp3、掌上电脑、手提电脑等物品,只要有人带就有很多的同学购买。

4.消费无计划,自私心理较重。大部分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储蓄观念弱等问题。到学期末,有部分学生甚至面临没有生活费的窘状,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路费才能回家。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用完。而且这些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不考虑家长的负担及难处,没有钱就张嘴要钱,自私心理比较明显,生活费的开支没有计划,校园里部分高职生经常戏称自己为“月光一族”。

5.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其中女生最为突出。在被调查的部分女生当中,近一半的女生伙食费只用在350元左右,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饮食,有的学生为了节约支出选择廉价的饭菜等;而男生中也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能达到标准,很多同学出现了白天在宿舍睡觉(晚上打电脑游戏),睡到下午三点,使得早晨、中午饭都没吃,一个月下来,只用到两百多块。这样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不少,表明现在的高职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不够,而且对饮食知识了解实在是太少了。不注意健康,这也是很危险的。

高职生在消费过程中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有诸多原因,如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对子女溺爱;学生自己不能吃苦;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与思想教育力度不够等,都是高职生产生错误消费心理的原因。

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培养作用非常大。学校和相关部门对高职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研究不足,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忽略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抓的不够实。导致高职生的消费意识并没有随着知识的增长而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相反却是目光短浅、盲目从众等,而且很多高职生容易受到一些懂得学生消费心理的部分商家所蒙骗,自我保护意识比较低。另外,学校在教育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等。高职生作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未来祖国的建设者,更应该继续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勤俭节约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而且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勤俭节约能够体现一个大学的素质,试问一个没有素质的人怎么去建设未来的祖国呢?

作为学校应该有意识地不断增强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和加强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现今社会竞争激烈,高职生要想在社会生存首先要独立。我所说的独立不仅仅是在头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要在行动中证明自己的能力。如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财的能力、处事的能力等,培养高职生的独立意识,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需要教师及家长长期不断的坚持,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另外,作为高职生应尽量克服攀比、从众的心理。首先,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标准,尽量做到理性消费,使学生的消费心理得到正常发展。

总之,作为学校应该把高职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职生的科学消费意识,让高职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高职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增加有关高职生健康消费理念的讲座与活动专题等,并且坚持不懈,以高职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促进高职院校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儿童产品;趣味性;十二生肖;卡通设计

2016年度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立项重点课题:K201602

F719

我国儿童消费群体数量众多,在现在家庭消费结构中,儿童消费占据很大地位,儿童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产品的包装设计对于促进产品销售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趣味性强的包装设计,以十二生肖卡通设计为例论述。分析儿童心理学、视觉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以及儿童消费群的心理特征及消费行为,以儿童对事物认知能力及认知度为立足点,通过案例细致分析并研究儿童产品包装中色彩、造型等设计,提出合理且有效的解决方式,使包装具有趣味性。以此增加儿童吸引力,增加品牌的竞争力,促进儿童产品市场的发展。

一、分析儿童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以儿童旅游产品设计十二生肖双头牙刷为例。儿童消费的非理性儿童心理的不成熟因素,是导致儿童购买商品非理性的直接原因。儿童对文字的认知度不够,只能从外包装造型、图形上寻找他们所喜爱或熟知的图形或颜色时,应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融入儿童熟知且流行卡通形象元素,吸引儿童,以儿童对色彩、图形、文字、造型的认知,合理的产品包装设计能提高儿童购买欲;合理设计产品的使用方式可增强其趣味性和互动性。现今市场上的儿童产品包装,可分用品包装、食品包包装、玩具包装,经过对产品使用方式、包装图形、产品造型、色彩等设计,增强趣味性,抓住儿童心理,吸引了儿童的目光,达到消费购买的目的。

1.在包装的开启方式和使用方式上。现今市场上知名儿童品牌奇趣蛋,以儿童喜闻乐见的鸡蛋形状为包装外形,开启方式是撕开成两半,一半是可食用一半为小玩具,并且分为男孩女孩装,可谓做足了儿童的心理学,充满童趣,达到吸引儿童注意力的设计效果。另外本人设计的儿童旅游便携式双头牙刷设计也是从使用方式做到趣味性,双头的设计加强了儿童的好奇心,不仅好玩而且好看,类似手臂的牙刷杆和牙刷头,加上十二生肖的运动装手柄部分设计,达到相得益彰效果。如图1

2.在图形上。采用卡通形象为儿童产品包装作主角。如图1所示,设计十二生肖卡通形象,这一运动装系列作为儿童牙刷产品,不仅保留了卡通的趣味性,还能够很好地跟同类产品视觉上区分开,达到很好的品牌的宣传作用。

3.产品造型设计上。包装采用长方体形态,产品造型丰富,十二生肖很好的避免了单一,同时丰富了儿童的选择,总有一款是儿童喜欢的,该牙刷系列采用三维立体的造型手柄设计,加上可以折叠的牙刷杆设计,更加充满童趣与趣味。

二、当前儿童产品包装设计的问题分析。包装上色彩繁杂花哨,缺乏针对性,盲目的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的设计不但不能达到引起儿童注意力的效果,反而会使图形过于花,致使产品包装定位不明确;包装图案简单并且过于雷同;在产品造型设计上过于简单,没有新颖;产品使用上和开启方式上没有趣味性。

综上所述,我国的儿童产品包装还有待提高,设计上需加强从儿童心理及消费心理出发进行设计。

三、十二生肖卡通设计。十二生肖属民俗文化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本案例中注重对十二生肖衍生产品的研发,希望将十二生肖动漫形象设计与产品设计有机结合推向市觥H缤2所示,本案例中十二生肖设计采用统一化一的运动装,生肖头和符合生肖体貌的身体来结合设计,避免了单纯是人类的身体,运动形式感强,有种运动健将范,使得形象设计别有风味,形象真实、亲切、富有亲和力和趣味性.

四、完善卡通设计的文化和象征意义。好的儿童产品设计在吸引儿童购买的同时,也同样会使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更加激发他们了解未知事物世界。这要求我们从业者在设计之初,要有自身的文化含量,熟知自身的民族文化,了解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特征,作为本民族的儿童产品更要考虑到自身的文化特征。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其特有文化或民族的艺术传承。

在儿童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卡通形象设计应切合时代的审美需求,有着自身特色、生活习性和性格特征的全方位的角色。通过自身的个性特点就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而不是靠文字来阐释。十二生肖卡通设计就是最好的例子,通过这个喜闻乐见的十二生肖,广大的消费群体都了解的这一传统吉祥物符号,来进行文化上的发掘与当下儿童消费观的结合,创造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儿童包装产品。

五、结论。综上所述,儿童十二生肖双头牙刷包装设计与儿童消费市场紧密相连,不仅分析研究了市场上儿童产品包装设计中欠缺的诸多因素,立足儿童本身,为儿童而设计,关注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心理特征,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对其其产品包装趣味性与文化内涵的探讨。从而提高商品目标消费群体的吸引力,最终提高儿童产品的销售量,促进儿童包装产品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力敏.纸盒包装结构形态的趣味性设计[J]. 包装工程. 2007(12)

[2]杨柳.浅析包装产品的形态美[J]. 艺术探索. 2007(01)

[3]郑欣.包装设计色彩视觉美的探讨[J]. 包装工程. 2006(03)

[4]陈志权.现代包装设计与消费心理关系[J]. 包装工程. 2006(01)

[5]寻胜兰编著.包装艺术[M].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1

文化消费心理学范文6

一、现代消费心理和包装设计之间的关系

1.现代消费心理的基本特点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消费心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来讲,现代化消费心理的基本特点为:其一,消费理性化和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消费能力的提高使得人们有更加独立自主的消费意识,往往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去进行消费;其二,消费的情感化和文化性发展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非物质类消费也成为我们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消费的个性化特点,现代消费越来越关注倾向于潮流名牌,以此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其四,消费的时尚性,现代消费观念越来越在乎消费系统的时尚性,这是消费者心态变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其五,消费的绿色性和时尚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目光停留在节能、环保上,体现出人们消费社会性意识的不断觉醒。

2.包装设计的基本特点

一方面,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希望可以看到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包装,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另外一方面,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市场占有率,以包装设计为突破口的营销观念不断形成,并执行到实际的产品包装工作中去。 这就需要我们对于包装设计的基本特点进行探析:其一,包装设计的专业化,对于以往的产品包装来讲,现阶段的包装设计已经细化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不仅仅关系到产品的创造性策划方案,还牵涉到系统化管理和控制,往往需要以专业化的视角去审视包装设计工作;其二,高质化,包装设计不仅仅对于企业品牌的树立和产品特色的表现有着重要意义,更要符合人们心理需求,以实现感性上的质量变化;其三,个性化,不同的产品由于其性质,特点、消费群体的不同,其包装设计就出现千差万别,这不仅仅体现出包装设计的时代性,也表现出设计人员对于消费个体意识的理解;其四,绿色化,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觉醒,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于产品的包装设计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产品包装的设计意义上。

3.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之间的关系

现代包装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从而促使消费行为的发生,反过来,包装设计的主观性将给与消费者特定的消费心理,从而使得其完成消费行为。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什么样的产品包装设计是最令我们满意的,能够切实满足我们心理需求的,是我们在商场环境下不断思考的问题;而对于包装设计人员来讲,什么样的产品包装设计是最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能够促使其完成消费行为的,这才是其需要不断探析的问题。

二、现阶段消费心理与产品包装设计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

其一,包装设计视角固化,缺乏新意,从而难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具体来讲,包装设计观念守旧,在乎的是包装的功能性发挥,忽视了包装设计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包装材料质量较差,难以给予消费者质感,从而使得产品的附加值不断降低;包装设计大众化明显,难以满足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其二,设计人员素质较低,难以有效把握好大众消费的心理。如人们追求个性的求异心理,从众的时尚心理,以及独特的环保的绿色心理。而现阶段的设计师很少关注到这样的问题,难以结合市场需求去进行包装设计工作。其三,包装技术落后,配套设施不健全。具体来讲,很多的商场基本上没有设置专门的包装人员,包装技术也比较粗放;包装材料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在很多服务方面难以做周全;包装人才严重缺乏,精密包装仪器操作水平较低,难以保证包装设计的有效性。

三、包装设计引导消费心理的相关策略

实现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之间的融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应该集合消费心理知识理论探析消费者的爱好、习惯,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去进行包装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具体来讲:

1.积极转变包装设计观念

改变传统包装设计的思维模式,不断发掘更大的包装设计市场,促进包装设计观念的彻底改变,形成全新的包装设计模式。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高度重视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先进的包装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进行培训和锻炼,使得包装设计团队的整体思想观念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二,注重借鉴先进包装设计特色,找到其在包装设计上做得好的地方,吸取经验,将其使用到自己的包装设计方案中去,促进自我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三,仔细研究产品的特色,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形式,保证包装设计符合消费心理需求,符合产品的基本特征。

2.根据大众需要发掘包装市场

供应关系体系中,消费者以上帝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这是符合商品销售的营销原则的,由此就应该依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包装设计工作。具体来讲,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发掘包装市场:其一,积极开展市场调查,将消费群体细分为诸多层次,找到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于包装设计的喜好类型;其二,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实际反应,去界定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从而把握其消费心理需求;其三,在包装设计上要勇于创新,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使用全新的包装设计方法,去试探消费者对于新包装设计的反响程度。

3.健全包装设计的服务体系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包装技术需要不断提高,包装设计服务体系需要不断健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依据产品的特性,健全包装生产设备,促进包装设计系统化发展;其二,注重经验足、技巧好的包装生产队伍培养,保证包装设计方案能够合理执行下去;其三,健全质量检查机构,对于包装设计产品进行售后服务,形成从设计到生产,从生产到发货,从发货到售后的包装设计服务体系。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