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心理学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心理学原理

消费心理学原理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大学生消费问题一直是媒体报道和社会讨论的热点。作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高职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未来社会消费中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高职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以有利于指导高职生科学消费,满足高职生合理消费的愿望,提高高职生的消费道德素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也即消费的决策过程,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实质上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之外,旁人无从知晓,故又常被称为消费者“黑箱”(black tank)。[1]消费行为是“消费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商品和劳务的心理反应,是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商品和劳务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或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交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任何一个因素也同时被其他因素影响或决定。消费行为就是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或场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虽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显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因素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而且也反映出对个体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兴趣爱好、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高职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因而产生了与其他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并外现为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高职生消费行为基本状况

1.消费经济来源逐渐多样化。高职生消费具有一般消费群体的特征,但他们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这主要表现在高职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基本没有经济来源。高飞等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生活费来自家庭的占89.6%,翟春艳在调查中问及“生活费来源”时,有70.7%的同学选的是“家庭供给(包括家庭负债供给)”。以上调查数据说明目前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家庭,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供给越多。虽然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仍以家庭供给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努力寻找机会靠自己劳动所得取得经济收入,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劳动所得是大学生消费的第二大来源,劳动形式包括公司兼职、学校勤工助学、家教等。近几年,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逐渐完善,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数额较大,受益面较广,因此各种奖助学金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第三大来源。

2.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由于大学生消费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供给,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行业发展不平衡,导致家庭经济背景不尽相同,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大学生的消费离散趋势明显,个体消费差异大,有很困难的学生――11.9%的学生月总支出不到200元,也有比较“阔绰”的学生――月总支出500元以上者占50%"。[5]很多贫困生消费水平较低,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都难以保证。

3.消费结构多元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除用于基本的生活费和购买学习用品之外,高职生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证消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证热”在各大学校园悄然兴起。(2)人情消费。高职生人情往来消费呈上升态势,并且在消费支出中占很大的比例。主要用于同学生日请客送礼、老乡聚会、中学同学聚会等。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渴求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3)恋爱消费。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了在恋人面前表现自己的风度,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经常难以理性地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经济上经常入不敷出。据调查,认为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4)网络消费。电脑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在校大学生都购买了电脑,而买电脑和上网费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来自家庭。(5)手机消费。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虽然手机资费在不断的下调,但高额的电话费和短信费对于大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三、高职生消费心理特点

追求个性。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关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他们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追求个性彰显,追求与众不同以显示自我的成熟。这就都导致了大学生更加个性鲜明的消费行为,在消费过程中更推崇标新立异,力图营造与众不同的效果。于是个性化成为他们消费的必然选择,成为他们体现自身的独特方式。

追求时尚和新颖。高职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以追求商品、服务的时尚、新颖、奇特为主,选择产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款式、色泽、流行性、独特性和新颖性。因此,前卫、时尚、新颖是当前高职生消费心理的突出特点。攀比和从众心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往往存在相互比较、相互影响、相互攀比的心理特点。看到别人购买某种高档或时尚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日常消费中,常不顾自己家庭条件,为满足虚荣心,使用时尚电子产品,追求个性化,超前消费,购买高档名牌商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走入消费误区。

参考文献:

消费心理学原理范文2

1.《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尽管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育方法应该创新的问题,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上还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方式还是以讲解具体事例之后引出原理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理论知识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对于实际应用知识而言却存在很多问题。而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就业,所以增强实践能力远远要比学习理论知识更加重要。

1.2教材内容交叉

当前很多院校所选择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出现重复的现象,书中很多内容都会在其他的专业书中找到,例如:在《广告学中》也会出现同《消费心理学》课本一样的广告设计、商标战略等,这些内容也会出现在《公共关系学》中;而在《市场营销学》和《商品学重复》中也会出现生命周期和产品价格等内容。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的知识点,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因为重复听同样的内容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1.3教材不具有针对性

在课程改革之后,大多数中职院校所使用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是经过缩减和改变而成的,在缩减和改变的过程中参考的就是本科的教材,因此缺少了很多内容。由于每个学科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所以改编之后的教材难免对在基本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缺乏,很多中职院校的教材在改变之后都更加偏重于理论,与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这是由于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所以对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要求,而实际技能则处于第二位,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在毕业之后面临的是就业,而且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本科生相比也较差,换句话说,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对知识是实际运用能力。

2.《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2.1改革教学方法

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离不开的,因此应该不断的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革,不断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案。首先是在课堂讲授方面,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存在诸多的不足,一直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而对实际运用却有所忽视,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暗示的方法让学生从案例中自己领悟理论,这样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不再是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的思维转换为双向关系,相互沟通和交流,增强学习效果。其次是案例教学,在授课时教师应该以具体的消费案例为媒介,作为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学生之间多多沟通和讨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在这一环节中正确选择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保证所选择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补足教科书中叙述简单、枯燥乏味的缺点,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合理衔接。此外,还可以设置专题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提出消费心理问题,由同学们自主分析,各抒己见,教师针对学生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2.2改变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对于一门科目来说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消费心理学》教学的改革与教材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对于中职院校的教材来说可以自主编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材,这样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在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将工作过程作为主线来编写,将内容以岗位为核心,模块化、具体化的编写,排版也要合理有序,不能够杂乱无章,这样反而会增加知识理解的难度。编写时可以按照难度逐渐升级的方式进行编写,首先是基础模块,之后是能力模块、最后是应用模块。在基础模块,主要讲解的是心理学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针对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活动;在能力模块主要是一些市场营销和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技巧,以及处理消费纠纷的能力培训等。

2.3改革考核模式

《消费心理学》作为一项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加入实践学习的内容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而当前的考试却只是将学习效果展现在书面上,这种方式不能够综合的评价这门科目的学习效果,所以当前应该改革考核方式。除了要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他们学习过程的考核。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也计入到学习成绩中。将过程考核的结果也归纳到最终的总成绩之中,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那些平时不学习只是依靠考试之前突击学习学生获得高分的不合理状况。

消费心理学原理范文3

论文摘要 《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发展性特点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掌握其原理并加以运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本文在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涵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重点阐述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在高职《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应用,并提出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 9.

[2]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天津大学,201 0.37.

[3]尹金金.浅析行动导向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当代职业教育,2 011,34.

[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1.

消费心理学原理范文4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 吸引教育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近年来,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们的教学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面对教改的推行,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消费心理学》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课,通过运用吸引教学,能培养和激发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吸引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思想和社会民主化实践之基础上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念。吸引教育强调学校教育的民主化定向,人际交往的情绪吸引,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以使教育过程能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为人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机制,为把课堂建成最吸引人的地方找到一种系统方法。依据吸引教育原理,教育应该是合作、配合的过程,而不应该强迫、命令。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阅读指导法

如果是重点的知识点,或是概念的讲解,要先让学生阅读一下,找出重点,关键词(或中心句),提出问题。学生在阅读中会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顺利讲解打下了基础。如,在上到“绝对阈限”这个知识点,要先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让学生找出“绝对阈限”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绝对阈限:是指若要使某一刺激能够被某一感官感受到所需的最低刺激量。)“最低刺激量”是这个定义的关键词。学生找到这个关键词,概念也就变得容易多了。然后再通过举例解释,如公路上的广告牌上也许有着许多精美的文字说明,但是如果字体太小,没有超过路过者的绝对阈限则根本没办法被人看到。先阅读后讲解,不仅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知识的可信度。

2 直观教学法

在上“信息加工理论的记忆过程和遗忘”时,必须考虑这一课跟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而且包含了一些心理学上的东西,这对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有重要的意义。可是如果直接把一些记忆的规律告诉学生,学生会觉得枯燥,而且认识的深度也不够,也不感兴趣。但如果通过课堂上大家一起做实验,而得出的结论,学生会更感兴趣,结论也来得更自然,并且记忆深刻。在教学中,要敢于大胆尝试,比如,在上记忆的规律时,让学生先聚精会神地听老师念出20个不相关的词语,等老师念完后,学生再凭着记忆默写出所记单词。然后当场做出统计。结果,绝大多数同学记住了20个单词中的前几个和后几个,而只有少数同学能零星地记住中间的单词。通过这个实验,学生马上明白了什么叫做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人的短时记忆一次只能加工5-9个信息。并由此联想到早晨和晚上睡觉前是一天当中最容易记忆的时间,也由此意识到及时复习的必要性,更明白了给顾客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到此为止,实验成功完成。通过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与热情,而且使知识来得那么的自然和深刻,也增进了师生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寻找规律,进而得出结论,提高了教学效果。正如直观性原则的直接提出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

3 表演法

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表演。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积极性很高。同学们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质疑引思,学生分析说明,归纳知识点,如此学生印象十分鲜明深刻,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点且分析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如上到“广告中的情感诉求”时,学生自导自演了一则“威力洗衣机”的广告。这则广告抓住成年在外的儿女想回报母亲的急切心理,展开情感攻势,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促使其内在的爱心孝心转化为外在的购买行为。这则广告的表演,培养了学生的现场表现能力以及对广告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欣赏和品味美的过程中得到理智的满足,感情的愉悦,凝思释疑授业,收到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

4 小组竞赛法

以小组为单位,设有必答题与抢答题,仿照香港电台节目“百万富翁”的模式,每位同学都可以积极的抢答,计入小组总分之中,积分最高都为冠军,也是下次小组竞赛的擂主,可以就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对其他小组提问,竞赛题目难易相搭配,新课学习旧课复习中均可使用。这一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积极进取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识记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例如:有时学完一课后,开展一下知识竞赛,由学生自己出题,自己主持。结果课堂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所有知识点都掌握了。

5 实训法

在教学中,单单在课堂上讲授还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掌握现代市场营销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培养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中品牌营销活动的较强的观察力、领悟力和敏感度。必须安排好实训活动,例如:消费动机营销实训、品牌个性、包装的心理功能、商品定价的消费心理、记忆规律、沟通实训、合适的广告媒体、消费的从众心理等。通过实训,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树立优秀营销人员所必备的自信心和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系统性思维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提高营销专业综合应用技能。

总之,教学质量是人才质量的关键中,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利用新颖、生动、有趣的方法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时,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这门学科也就变得有趣、容易、实用,课堂也变成一个学生喜欢的又能获得知识的地方。因此,运用吸引教育实施教学,学生的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消费心理学原理范文5

1、所学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广告学、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推销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国际金融与贸易、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

2、市场营销专业是以企业产品的经营销售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理财学、市场学、营销学、法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企业营销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和管理的一门学科。

3、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市场营销专业特长,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在工商企业从事营销策划、商贸业务、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消费心理学原理范文6

关键词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心理健康 人格特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某体育院校非体育专业300名大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36人。

(二)研究工具。

1.症量状自表评量表SCL-90共有90道题,包含10个因子90个项目,共9个症状群,采用 5级评分制。

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量表共包括 88个条目,共四个分量表:内外向E分高表示外向、分低表示内向;神经质N分高者常有焦虑,担忧,不理智,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分低者情绪反应缓慢而轻微,平静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精神质P分高常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掩饰性L分高表示过分的隐蔽和假托。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各300份,回收SCL-90有效问卷284份,回收率94.67%,EPQ有效问卷272份,回收率90.67%

2.数理统计法。问卷收回后把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成人心理测验系统5.0及EXCEL在计算上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SCL-90测查结果分析见表1

注:*为问题偏重项目

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非体育专业学生多数心理发展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但存在了一些问题。,其中大部分学生存在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心理状况。

(二)EPQ测查结果分析见表2

据表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体非体育专业学生大多数性格处于中间,人格发展较为完善;在整个调查中,有8.67%的学生存在有过分的隐蔽和假托行为。

三、结果与分析

(一)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状况分析。

大部分出现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固步自封不善与人交往等消极心理;其中8.09%的学生出现明显的情绪紧张、焦虑体征,存在严重的焦虑倾向;3.87%的学生伴有严重的偏执、人际关系紧张

(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格倾向分析。

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性格分析比较发现25.36%性格趋于内向。好静,言语较少,行为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整日沉迷于自己的世界,玩游戏看小说。

四、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敏感度,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

辅导员要细心观察,多与其交流,能够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作好心理辅导及后续追踪工作;不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让他们掌握和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二)建立健全体育院校心理辅导室,定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定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对非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发展进行专业指导,不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逐渐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