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危机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危机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危机管理

学校危机管理范文1

关键词:危机;网络危机;学校网络危机;网络危机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绿领巾”骤升为新的公众话题。诚然,“绿领巾”事件值得深刻反思:绿领巾能不能戴,教育惩戒标准何在,学生激励有何良策?然而,跳出事件本身,以下问题同样值得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审思:绿领巾为何能够“绿”遍全国?一所普通小学何以在一夜之间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网络时代,学校应该如何应对和管理网络危机?

二、学校网络危机的内涵及其表征

1.学校网络危机的内涵解读

对于“危机”的解读,国内外学者可谓仁智互见。美国学者奥托·里宾杰(Lerbinger)将危机定义为:对组织的名誉、获利、成长或生存,已有或有机会造成危害的事件。[1]我国学者游昌乔则把“危机”定义为一种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或面临严重损失威胁的突发事件。这种突发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很广的社会层面,对企业或品牌会产生恶劣影响。其不确定的前景造成高度的紧张和压力,所以决策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关键性决策,采取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2]与一般学者认识有所不同的是,伯内特(Burnett)以个案研究法对组织危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从积极的方面看到了危机中也潜藏着机会,认为危机如果处理得当,本质上也可能带来利益。[3]

关于“网络危机”,多数学者认为网络危机涵盖在危机概念之下,是在网络传播中产生的危害性事件或经过网络传播使危机事件之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大的事态状况,是网络媒介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学校网络危机是网络危机的一种发生形式。根据“危机”以及“网络危机”的具体含义,学校网络危机可定义为:在信息网络环境中,对学校的名誉、获利、成长与生存,已有或有机会造成威胁、危害或潜在正面影响的事件。“绿领巾”事件在发生后的短时间里,经由网络传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学校和“绿领巾”同时成为批判的焦点,对于学校的名誉和成长所造成的影响可见一斑。

2.学校网络危机的基本表征

根据伯内特(Burnett)危机情景四要素理论,可以归结出学校网络危机的基本表征:

其一,时间压力特征。与传统大众传媒“沙漏式传播”不同,新闻网络传播具有非单向性、非线性特征,是一种多媒体、超链接、封包、同步、互动的传播。因此,学校网络危机相比一般危机,其在时间紧迫性上尤为明显,也即时间压力特征是学校网络危机的首要特征。“绿领巾”事件发生后,不到一天,来自全国范围内的“关注”让学校措手不及,时间之快和压力之大让当事学校始料不及,以致于当事学校方寸大乱,未能在第一时间作出有效回应。

其二,灾害控损特征。灾害控损即组织对灾害损失的控制能力。库布斯(Coobs)把网络比喻成“潜在权利的平衡杠”。[4]很多新闻群组的出现造成了“单一议题公众”数目剧增,而这类公众往往不愿和解,在行事上极度讲究原则却又不务实。在强大的时间压力下,灾害的控制难度加大,所以,灾害控损是其另一特征。“绿领巾”事件中,参与公众除了学生、家长、学校以及专家学者这些显性群体之外,还存在着一股力量强大的隐性群体,即广大网民。这些隐性群体有很大一部分对教育了解不多,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盲目地呼叫呐喊,但却在“绿领巾”的传播中起到先锋鼓手的作用,而学校和官方对这类网民的控制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威胁程度特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由于网络谣言、网络伪装、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等存在以及几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网络危机本身的威胁程度会被无限地扩大化。面对虚拟、伪装或匿名的网络观众,学校无法建立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体制,学校的初衷、学校的道歉、学校的更正无法在“黄金48小时”发挥应有之效,加之信息传播的过滤和失真,网络危机威胁程度扩大化也是困扰管理者的难题。“绿领巾”事件中,网络谣言和网络水军的参与并不多,不过面对网络危机,学校却没能成功地把威胁最小化,这正是学校网络危机威胁程度的特征。

第四,回应选择限制特征。泰勒(Taylor)和普瑞(Perry)指出了企业应对危机的两种战术:传统单向型与创新双向型[5]。但是学校网络危机在所指对象上广泛而分散,在应急资源上往往不及一般企业,而学校作为公益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在网络危机的回应上不能率性而为或孤注一掷。因此,学校网络危机的回应选择限制性也是相当强的。“绿领巾”事件发生后,当事学校采取的回应选择受到主客观限制,没能采取权威实证、新闻发言等创新型手段,正是回应选择限制特征之体现,也是学校网络危机管理经验缺乏的表现。

三、学校网络危机管理的模型构建及路径探索

伯内特(Burrnett)指出,危机管理是一项策略管理问题,与一般例行决策不同,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度,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在目标制定、环境分析、策略制定、策略评估、策略实施、策略控制六个环节上做好工作。[3]我国学者游昌乔则提出了危机公关的5S原则: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 THE MATTER)、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速度第一原则(SPEED)、系统运行原则(SYSTEM)、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2]结合学校网络危机的四大表征,本文构建了学校网络危机管理的模型(如图1所示)。

1.学校网络危机发生前的管理

(1)学校决策管理——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学校日常管理的决策必须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让校内外更多的人士参与学校的大政决策。如邀请教育专家、社会人士参与决策;组建家长委员会、学生代表会,两会代表参与决策。设若“绿领巾”当事学校在采用“绿领巾”之前征集了专家学者、学生家长、学生代表的意见之后,就不会作出让差生佩戴“绿领巾”的决策,这一场风波也可完全避免。

(2)公共关系管理——多种渠道促进沟通。“绿领巾”“绿”遍全国,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真实写照。学校与社会、与家庭的沟通存在障碍,学校公共关系维系尚待改进。通常,学校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形象和组织权威,在与外界的沟通中“蹑手蹑脚”,家访、互动等很多工作都没有落到实处;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或者只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关心,错误地理解家校沟通;相关行政部门也只是流于形式上的走马观花。因此,必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怪圈,学校要积极主动,树立规范沟通意识,大胆创新。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发多种沟通渠道、创建沟通平台,使学校、社会、家庭心心相通。

(3)自主学习管理——多重修炼提升内涵。很多人批评“绿领巾”是拿无知当创新,把上海小红星儿童团的“绿领巾”盲目嫁接,没有依据地划分优差生,毒过抽教鞭。仔细分析“绿领巾”事件,我们必须相信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而失败的“绿领巾”危机背后,是学校管理者缺乏思考:“绿领巾”是不是一种有效激励方式?孩子的成长究竟需要什么?这些问题,是当事学校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基本问题。因此,开展“第五项修炼”,我们要强化学校管理者的自主学习,更新其理论体系、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相互学习、系统思考,让学校每一个管理者都成为管理者、工作者、学习者、思考者,这样才能让学校走上内涵式发展之路。

2.学校网络危机发生后的管理

(1)时间压力管理——在理性判断中与时间赛跑。泰勒(Taylor)和普瑞(Perry)强调“实时监看”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6]。基于网络传播的实时同步性和网络危机之时间压力特征,这种监控策略非常有必要。坚持速度第一原则(SPEED),在“黄金48小时”之内或更短的时间内查出原因,快速反应,果敢行动,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事态。学校设置专用新闻监控室,成立专门的新闻小组,由学校领导负责新闻监控和新闻发言。务必掌握一线的新闻动态,尤其要注意网络上错误的舆论导向,必须据实据理做出正确引导。利用网络“虚拟连接”之利,拉近学校与公众的距离,缩小学校与社会民众的距离感,增加网民之间的向心力和社会系统之间的稠密度。

(2)灾害控损管理——在真情实感中承担责任。如何控制和减少损失是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议题。学校网络危机必然会对学校有形、无形资产造成损失,如何在无形资产方面做好灾害控损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学校形象的修复、学校信任度的恢复。学校要坚持承担责任的原则(SHOULDER THE MATTER)和真诚沟通的原则(SINCERITY)。危机发生后,公众最关注的一是责任利益问题,二是道德情感问题,对于学校网络危机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因此,学校要明确立场和态度,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致歉,解决深层次心理的情感道德问题,从而赢得信任,并在交流中,做到“三诚”:诚意、诚恳、诚实。

(3)威胁程度管理——在系统运行中化危为机。学校网络危机对学校的威胁主要是网络谣言、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等,而所造成的最强、最严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校的信任危机。学校若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信任,其工作就无法展开,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义。因此,学校要坚持系统运行原则(SYSTEM),了解学校自身的真实情况、媒体的报道语态以及公众的心理变化,多方兼顾、统筹决策、标本兼治,把威胁程度最小化。学校尤其要考虑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注意规避网络谣言、网络水军的“蝴蝶效应”,充分发挥积极舆论的“鲶鱼效应”,从而扬长避短、化害为利。

(4)回应选择限制管理——在多重响应中超越限制。网络危机发生后,学校必须做出相应的回应。采取积极的、多渠道的回应选择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回应选择限制管理上,应当在创新性的引导下坚持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首先,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作出相应的回应选择:在传统战术层面,可以新闻稿、召开记者见面会、提供实时数据、备忘与信件等;在创新战术层面,则可以采用双向传播与双向互动、公开讨论、Q&A设计、专家经验、各种论坛、与其他机构合作等战略举措。其次,特别要注重权威证实的作用,即通过官方、专家、名流等群体对危机事件的客观定性与正面引导,从而使学校危机管理释放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Otto Lerbinger.The Crisis Manager:Facing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M].New Jersey:Lawrence Erlubaum Associates.1997:4-17.

[2] 游昌乔.危机公关——中国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回放及点评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49.

[3] Burnett J J.A strategic approach to managing crisi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98(2):24-29/475-488.

[4] Coombs W T.An analytic framework for crisis situations:Better

responses from a better understanding Situation[J].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1998,10(3):179-193.

[5] Taylor M.Perry D C.Diffusion tradition new media in crisis

communication strategy[J].Relations review,2005,(2):209-

217.

学校危机管理范文2

在教学的过程中,人与体育设备、器材之间的接触和在活动的场所进行活动时可能存在着对体育运动参与者造成伤害的危险。学校体育设备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为减少和消除因场地、器材和设施所产生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由于意外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机状态构成了对现有正常学校体育工作秩序的威胁,不仅使学生、教师和学校蒙受极大的损失,而且还会使学校体育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水平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对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设备安全管理已成为危机管理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英国学校体育设备安全管理的实践案例介绍

John Severs所著《Safety and Risk in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一书(2003,Routledge, 11New Fetter Lane,London EC4P 4EE)较早地开始了对体育教学中危机管理的研究,书中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从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等方面出发,并结合不同体育教材的独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提出对危机事件进行评估的方法,提出了避免及减少危机事件的建议,并设计了体育教学危机管理评估表,方便学校及教师保障教学安全。其中在体育设备安全管理方面对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了评估和识别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本文就英国体育设备安全管理的实践案例介绍如下:

在英国所有的体育设备必须符合英国标准(BS)或英国和欧洲的联合标准,且联合标准正在逐渐取代英国标准。

(一)检查和维修

所有的健身器材应由有声望专业公司的专家检查。学校现在每年也有自己的维修,但一些学校的做法是每2―3年只安排一次维修,甚至直到可以看出设备有问题,才要求检查维修。这是一个危险的做法,建议学校每年都安排巡查。

当设备不能很好地处于工作状态时,比如出现裂痕、攀爬的架子或棍棒上的螺栓不正常,就一定要终止使用。该装置应该受到特殊保护和处理,以便它不能被竖立、打开、移动,并明确标出不能使用的提示,直至进行修理。

其他设备如小的器材设备、游戏和便携式设施也要定期地检查和维修,如球门柱。雇佣专门人员进行维护和小心修理是非常明智的做法,所有的维护、维修工作必须是专业化的,以确保该设备完全达到规定标准。所有的器材,包括有裂痕的器具都必须修复损坏部分,否则放弃使用。

(二)存放

当设备不使用时应十分注意放置和存储。小学礼堂通常没有内置存储区域,因此大件设备如体操跳箱、便携式框架;小器具如垫子,篮子等,不应放在可用于其他类型的活动的礼堂大厅成为障碍物,尤其是涉及跑动的活动。

如果可能,一些设备应放在大厅专门指定的安全区域中,当这样的空间也没有时,设备应放在一角并予以封存,使学生不能与之接触。

长凳和其他的体操器械,不应存放在其他物体的顶部,否则非常危险,它们可以单独地置于大厅边或两端;小设备如球、帽子和篮球等设施不应放在地板上或长凳的后面;中等设备如大球应放在开口封闭的麻袋里,如果可以,把麻袋置于特制的钩子或钉在墙上;小沙包、铜环和跳绳类器材可单独放在篮子里或带轮子的箱子里,并在适当的地方存放箱子,例如席子或体操垫应整齐摆放,而且要便于以后使用、运输和放置。

(三)搬运和放置设备

应该教育孩子们如何正确地搬运和放置设备和器具。在器具和设施移动时必须是有组织地进行,使所有学生准确知道谁在干什么、运用什么样方式、放在哪里,不能使用一些含糊的命令或建议,比如“把这个设备放在那儿”“你们中的一些人往这里走”“我们把体操设备分开”等;应该给孩子们展示一个正确的方法去抬起、降低和移动大型设备,并且给他们练习的机会。正确的方法必须始终坚持,例如学生排成行抬起一块垫子的每个角落而不是拖;当学生没有足够大的力量去搬运这些器材时,工作人员应协助搬运;保持对班级其他人的注意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允许学生使用这些器具或设施,直至教师检查器具或设备放在了正确的位置、安装和检测器材都适合使用时才允许学生使用。

(四)不使用的设备和器材

对于目前不使用的器材和设施应放在离活动区至少两米远的位置,器材已经取出但暂时不使用,也应放在离活动区至少两米的位置,酌情放置器材是绝对必要的。

当器材已经使用完并不再使用时,应当从活动区移除,特别是球类以及他小件设备,如果遗留在地面上可能导致事故(扭伤脚踝或滑倒)的发生,使用完后必须搬移并如以前一样放在指定区域或适当的容器里,切记至少远离活动区两米的距离。

小器具如小垫子和球拍不应该简单地扔放,不管学生离放置点和容器有多近,都应在放置的区域将其轧好或卷起来。小器械如球和铜环等物品可能反弹或者滚动返回到活动区,散落的物品周围容易出现问题,应立即再次使用或放回到永久存储点。教师应该以正确的程序教育儿童,直到能够安全和有秩序地将设备放置正确的位置。

(五)其他

一般说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去使用体育设备是错误的,特别是那些有一定重量而且容易触及到的器械,器械可能不稳定,比如螺丝或钉子已冒出来了,所以无论是单独还是合并使用一定要坚持器械稳定、结实、紧挨地面的标准。

1.垫子的使用

垫子应符合特定活动所需的最小厚度和类型,并在处于没有开裂的完好状态下,满足附着在地板上的要求。

2.设备表面

设备表面应该适合做各种活动,并在学生的身体活动中处于完好状态。

(1)户外设备表面

在使用之前,必须彻底检查所有户外设备的表面,任何物体如玻璃、瓶子、罐子、石块、棍棒等都应该被清除,表面的任何破损或裂缝都应被记录和清理,如果认为有危险应及时予以维修,表面出现太多的损坏就不应该继续使用。沥青或其他人工表面场地(如操场、板球场等)应该及时清除树叶,对诸如因天气条件引起的霜冻应采取特殊表面护理。

操场。操场应该有一个平坦、均匀和防滑的表面。当评估报告显示它们达不到短期标准时应该定期重铺,表面上的粗砂石和尘土应予清除,如果有任何裂纹和表面缺失,受影响的地区不应该再进行使用,操场必须被封锁直至修复完成。特别要注意的是操场表面的湿滑现象,为避免皮肤伤害,在有摔倒危险可能的地方参加活动(如攻击性的运动)时都应该穿着运动裤、长袖衫。

草皮运动场。运动场应当适当覆盖定期修割的草皮,并且是合理光滑的表面,因为凹凸不平的表面容易致人绊倒或失去平衡。应特别注意旧的补丁区域,这些区域应该定期重新铺上草皮,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补丁,并有坚硬的石块或破裂,应最好避免在上面活动。

(2)室内地面

所有地板应该是非常干净的、平滑的、完全没有裂缝,学生应该穿有良好抓地力的正确的鞋子。木地板应该防滑并有足够的弹性,尤其是对舞蹈和体操项目而言。湿地板非常危险,如果整个表面是湿的,课程必须推迟直到地面干燥;如果地板某部分是湿的(例如由于屋顶漏水),这一区域必须被封闭,还要给儿童危险警示,让他们避开受影响的区域。

3.体育馆的大厅和环境条件

体育馆大厅应该通风良好,有合适的温度,避免过强的光线;为孩子精心挑选窗帘或百叶窗;人工照明设施应妥善保护;游戏活动大厅和任何相邻区域的窗户要高,并有牢不可破的玻璃或保护装置。

二、英国学校体育设备安全管理实践案例的启示

学校体育设备管理有必要引入安全危机管理意识,维护学生身体健康安全是现代学校体育的重要职责之一。评价一个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要看他在一般情况下的体育教学、训练、课余活动教学和管理能力和表现,更要看他在体育设备安全管理方面的表现。

完善体育设备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已经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理念为全面危机管理。学校体育安全危机管理是一种全面的危机管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过程的完整;二是体制的完善与机制的健全,主要有法律规范系统、预备系统和恢复评估系统等;三是将学校体育安全危机管理纳入到学生健康与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

2.工作方式从行政手段转为依法行政。传统的学校体育安全危机管理建立于教师教学文件管理基础上,在这种方式下,法律对学校体育安全危机管理中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危机中的权利和义务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3.核心使命从应对因体育场馆、场地、器材、设施因素所造成的身体伤害事故转为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意识、正确的方法、观念等。也就是说,学校教师危机管理关注更多的是体育设备安全管理,如运动器械倒塌事件威胁到学生的健康安全。所以,体育设备安全危机管理应由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和对学生教育的角度来避免。

4.工作重心是以安全教育为主的安全防范,也就是说为最有效的安全教育来避免安全危机的发生。因此,学校体育安全危机管理的工作重心之一要倾向于安全教育和防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在英国体育设备安全管理中的目标是依靠人、针对人和为了人,因此学校体育安全危机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对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评估和识别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这是提高学校体育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安全危机管理就是要使学校体育建立起正常的运行秩序,而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必须使学校体育工作有标准可依,并达到规范要求。

学校危机管理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现状;研究趋势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Gilland和James称心理危机为一种意识,产生心理危机的表现是,当事人认为某一事件或者情境是自身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的,除非此时缓解,否则将会导致情感、认识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失调。有学者据此进行理论衍生,认为心理危机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发生心理危机时,意味着发生和存在着重大的内外部应激;第二,当事人于当时情境下,用通常的应对方法无法将困难化解;第三,心理危机是一种主观上的认识和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当事人自身对环境和自我的认识与看法,如果产生非理性信念,甚至不能及时缓解和控制,会导致当事人情感、认识、行为等多方面的功能紊乱,使个体心理内部环境出现失衡与落差,甚至濒临精神崩溃的状态,但这些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第四,心理危机的本质是当事人心理系统的失衡 。

本文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指在高校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个体无法运用通常处理和应对方法化解的强烈应激,所产生的在认知、行为和情感上的严重失调。根据心理危机的性质不同,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大概可以分为适应性危机、境遇危机、存在性危机三种。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普遍性、复杂性、个体性、时代性等特征。

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通览近年相关文献,研究者发现关于大学生危机管理的研究从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干预研究三个方面展开。

其一,理论研究。学者们倾向于建立符合我国人文特点的危机管理理论。比如,左拉探索建立适合高校大学生的危机干预与管理机制:提出管理者要从心理健康普查前期准备、检出学生约谈、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方面建构完整的体系。

其二,调查研究。对研究科学化和数据化的追求,使得学者非常重视相关调查研究。

其三,干预研究。一些学者着意考察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危机管理中的运用,并且发现,科学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虽然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仍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危机干预理论本土化程度不高。虽然学者致力于建立属于我国的危机管理与干预理论,但是多数停留在国外理论的引入与介绍。其一,多数的危机干预偏重于从外向内的干预,更加强调的是外部的力量,忽略大学生自身。其二,危机管理与干预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之嫌。许多高校的危机管理只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当事学生进行干预,忽略周边人和环境。其三,偏重于危机处理的某几个阶段,忽略危机管理的一些阶段,比如,危机后干预。而危机后干预是危机干预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四,干预主体过分依赖学校。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股力量都会对危机管理产生重要作用。而当下,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许多危机管理层面都忽视了其他两股力量。

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未来研究趋势

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有向以下六个面向发展的趋势。

第一,大学生危机管理理论本土化程度日益加深。随着西方理论引进的饱和以及我国学者研究的日臻成熟,研究者会逐渐建立属于我国和符合我国本土气息的危机管理理论,并且据此理论建立能够有效预防、应对和干预的长效机制。

第二,大学生危机管理向动态化,双向化方面发展。危机管理过程中,人们在有效和充分利用外界力量的条件下,充分相信个体自身的力量和潜能,灵活采用科学方法,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与主动性,挖掘出大学生应对危机和处理危机的潜能。

第三,大学生危机管理趋向系统化、整体化发展。随着研究和实践的展开,学者并不再以危机个体为唯一管理和干预对象,而是以其为中心,管理和干预包括周边受影响同学和环境等一个系统,开展群体干预。

第四,大学生危机管理会辐射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从时间序列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危机大体包括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个阶段,今后的研究会将焦点聚焦在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个完整阶段,使得危机管理的过程更加全面和有效。

第五,大学生危机管理会更加注重寻求人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比如,有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转介在其中的意义,认为及时有效的转介在大学生危机干预中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丁长清.大学生心理危机预测与干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05

[2]左拉.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2011.05

[3]吴继红.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调查与干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04

[4]姜微微陈立民. 基于创伤性事件的急性应激反应团体辅导实践探索[J].社会心理科学,2012.12

[5]马喜亭.转介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作者简介:

学校危机管理范文4

所谓高校学生危机管理,是指为了应对学生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尽量避免事件的发生或使事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应对的措施。它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管理和爆发后的应急善后管理两大部分。①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②是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所以,辅导员自身在高校中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成为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探讨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中的管理能力,可以弥补我们在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中的缺失。切实加强辅导员在学生危机事件中各个环节的具体作用,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危机事件多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公共卫生类危机事件。这类事件多由传染性疾病引起,在初期不易被人发现,一旦爆发,则会导致校园传播面广、危害性大。(2)治安安全类危机事件。比如学生寝室被盗、学生宿舍发生火灾、学生与校园管理人员发生殴打等突发危机事件。(3)自然灾害危机事件。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危机事件。(4)学校内部管理不当引发的危机事件。

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第一,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学校内外的学习生活环境日益复杂,高校学生追求民主,富于激情,具有良好的爱国热情,伸张正义,但是他们又由于涉世未深,缺乏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易于被很多敌对分子恶意散布的谣言所利用,导致高校政治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第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导致每年就业的压力剧增,在平时的学习中又还有考试、恋爱、贫富差距、升学、人际交往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心理矛盾、心理压抑等问题。这些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也呈上升趋势。第三,学校的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宿舍、教学质量等方面疏于管理,以致引发学生的不满,却也不及时的进行改进和加强管理,没有进行各项制度的完善。第四,应急机制还不完善。突发危机事件是不可预测的,但是我们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做好应对准备。

3 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危机事件中的管理能力

3.1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观察判断能力

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下寝室,进教室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征兆,若有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应及时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尤其要关注那些思想偏激、心理脆弱、家庭贫困等“重点学生”。而当学生的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管理者,要迅速赶到突发事件的现场,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通过观察现场情况,了解事发的原因,判断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对进一步的危机决策方案有个准备。把危机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对学生造成的财产损失等也降低到最小程度,提高危机应对的效果。

3.2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果断决策能力

果断的决策能力首先要求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突发危机事件时能迅速的判断、快速的决策,快速的行动。这是提高辅导员在危机事件中管理中较重要的一个能力。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危机事件现场可以准确的提炼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也是对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考验,在突发事件的慌乱场面,必须克服从众的心理、避免依赖性,无主见,人云亦云,要善于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问题,捕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遇,同时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很强的自信心。当然,我们在应对危机事件的时候,追求十全十美的措施并不太可能。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把握事件的大局,权衡利弊,当机立断。这样也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自己也可能成为“危机之下学生心目中的英雄”。

3.3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也是高校辅导员在应对危机事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首先,你要将事情的经过与学校的保卫处、与后勤部门、公安、法律援助等部门进行沟通。其次,与受害者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具体的情况,安抚他们的情绪,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避免因本次的危机事件给他们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阴影。要尽一个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去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和服务。第三,加强与学校上级部门的领导进行沟通,反映事件的详细经过以及解决的进度情况以便更好的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在事件的解决过程中也能得到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协助。第四,积极让政府、社会、媒体等力量参与到危机事件的解决中来,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五,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3.4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

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对危机事件处理的管理者和受害者来说,都需要较好的心理素质,辅导员要做好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医生。当学生面临危机事件后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些心理障碍,这就需要辅导员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各种途径,比如QQ聊天,短信聊天等方式关心和开导学生,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稳定学生的情绪,避免事情的进一步扩大,为下一步的处理工作争取了时间。

学校危机管理范文5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前言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指在高校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如学生自杀、群架斗殴、食物中毒、宿舍重大失窃等事件。高校应如何预防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都是当前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处于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应讲究策略和方法。

一、辅导员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必然性

一方面,从国家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性来看,根据《教育部24号令》的相关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第五条第三项规定了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是“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的文化观念、价值认同更趋开放和多元化,加之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困难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适应能力、辨别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等都有弱化的趋势,学生群体中各种不安定、不稳定诱发因素增多,在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中,辅导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辅导员面临的困境

(一)受制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的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专门法规制度还够完善,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具体法规条例。只能依靠《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来粗糙界定。显然,当前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解决仅靠惯有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已无法满足辅导员处置事件的现实需要,更起不到对突发事件的前期预警预防的作用,造成了实践中的许多无奈,给高校辅导员在处置大学生突发事件中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受困于不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的束缚

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处置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尽可能预防突发事件的产生,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有了应急预案,并不等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就有了保障。即使一个非常完善的应急预案,倘若制定之后就束之高阁,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和贯彻,也仅仅是个“文本文件"而已。

(三)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复杂化趋势明显

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猛增,这也无形中使突发事件呈不断增长,伴随而来的便是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复杂化趋势明显,辅导员的应对困境更加凸显。首先,大学生心理疾病造成的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次,学校安全事故类事件发生频繁,偷盗诈骗、故意伤害、意外死亡、群体性斗殴等案件增多。最后,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建筑物安全事故、食物中毒,就业压力大而发泄等突发事件也日趋频繁。这些问题的处置情况往往容易复杂化,导致辅导员在大学生学生突事件处置中经常措手不及。

(四)信息沟通渠道的非正常性短路

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是政府突发事件管理体制的一部分,也是其功能和内容上的延续。因此,在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突发事件的有效预警和应对离不开包括辅导员与学校各部门、学生家长、学生及上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由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料和不确定性,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后,如果辅导员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缺乏与学校、家长、媒体、上级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信息联动机制,往往会导致信息沟通渠道的非正常性短路,使自身陷入被动状态。

三、危机管理下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中辅导员的应对策略

在危机管理视域下,辅导员处置突发事件时,要做好事前预警预防、事中应急处置、事后善后恢复工作,须耐心说服引导,稳定学生情绪,防止事态扩大,积极为和谐校园建设和广大学生利益的维护做出应有贡献。

(一)强化管理,积极预防

强化管理,是指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利用周全的制度进行有效管理,充当突发事件的发现者角色。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宿舍管理、贫困生等工作,在党、团支部、宿舍等方面培养预防与处理突发事件的助手;通过学生的自律自管,依靠学生骨干,及时掌握学生信息,落实信息全面覆盖、快速反应的信息反馈机制,以使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可以及时处置,应对自如。

(二)立足服务,强化能力

立足服务,努力培养和强化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好大学生精神按摩师和生活矛盾的协调者。因此,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对心理特殊群体的观察和研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交友、学习和择业观。在强化辅导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方面,辅导员必须具有忧患与危机意识,注意特别时段学生心理异常期的辅导,如毕业前后,考试前后,节假日前后,各类评先评优前后等。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学校危机管理范文6

【关键词】 消费者行为;理性人;边际革命;行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010-01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发展过程

西方经济学家对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佩第,他最早提出了有关消费的观点,此后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继承并发展其消费理论;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法国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西斯蒙第基于法国现实情况,提出了新的消费理论。但他们对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还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真正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提出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马歇尔提出的价格决定论,他把消费者行为理论总结成“三个规律,一个惯性,一个剩余”,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需求规律,需求价格弹性规律,消费习惯惯性和消费者剩余。此后,凯恩斯又发展了收入决定论,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受到其绝对收入影响的,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由于消费者总要拿出一部分收入来储蓄,所以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却在逐步减小。凯恩斯更加注重对消费者行为宏观方面的研究。此后还有很多经济学家对前两者的理论进行集成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主流消费者行为理论。

二、主流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逻辑线

要搞清楚消费者行为理论,我们必须要清楚其逻辑线,即其内在规律。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主要在于分析消费者的选择,分为三个步骤:1.假设消费者有自己固定的偏好,建立效用函数,画出无差异曲线,得到消费者不同满足程度下的所有市场篮子的集合,即消费集或选择集。2.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必定会受到自己收入和商品价格的约束,画出预算约束线,得到消费者在付得起的情况下所能购买的所有市场篮子的集合,即预算集。预算集不仅受到价格和收入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政府的税收、补贴以及配给政策。3.消费者结合自身偏好和预算约束,做出最优选择,使得其效用达到最大化。以上研究的是消费者的选择,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消费者的选择是希望与信任的合力”。当消费者的选择是理性的,是最优的,那么就形成了消费者的需求,即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在需求这一块,我们主要建立价格-消费函数以及收入-消费函数,研究某种商品价格变动引发需求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最后,我们研究生产者理论时强调利润最大化,即生产者所得福利最大化,在我们肉眼看来,消费者总是在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那么消费者是否也存在“利润”,也就是福利呢?于是我们引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出的价格之间的差额,这就是所谓的消费者福利。

三、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得到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几个重要规律和思维方式

(一)边际等值原理

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通过各自独立的研究,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西方近代经济学说史上引发了一场著名的“边际革命”。在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中,边际理论体现在边际效用等值理论,即消费者最后一单位的货币使用在两种商品上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是,那么消费者就做出了最优选择。因为若花在商品1上获得的边际效用大于商品2,那么理性消费者还会继续增加商品1的购买,知道二者相等时,才是商品1和商品2的最佳购买组合。这种边际分析方法同样也适用于生产者行为理论,利润最大的条件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他强调的是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分析最后一个所带来的变化,边际方法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用数学中的微积分去观察经济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行为主体的最优决策时,我们都离不开这种分析方法,甚至可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都离不开这种边际分析方法。

(二)反向思维方式

显示偏好:在初级微观经济学中,我们从消费者的偏好推出了消费者的选择,在中级微观中,我们进行反向思维,研究已知消费者的选择是否能够推出消费者的偏好,答案是从消费者的选择我们能得到消费者的显示偏好,当消费者的选择是最优选择是,显示偏好就是消费者的偏好。显示偏好强公理和显示偏好弱公理对于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指数比较有很大的应用性。这种思维方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换一种反向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有时候能发现一些新的规律。

(三)研究一般的具有普遍规律的经济现象

在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中,关于无差异曲线的类型,他提出给定一种偏好就能给出该偏好相应的无差异曲线,研究方法是给定商品1的一点变动X1,商品2应怎么变动才能维持偏好不变。该书中给出了厌恶品,中性商品,餍足,离散商品的无差异曲线形状,但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常规定我们所说的无差异曲线都是具有良好性状的,即具有单调性和凸性。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些经济现象时,不排除有特殊的情况,但应该致力于研究一般的具有普遍规律的经济现象。

四、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新发展和前沿理论

(一)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运用

1966年,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提出了生产中存在X效率,即内部组织效率。他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消费者理论中。首先他认为古典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能成立。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种商品,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不是从消费的第一个微小单位就开始递减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目标数量。消费者家庭内部也存在着X效率,影响这消费者的决策。另外,他还认为消费者和企业员工一样存在着一定的惯性势力,其需求对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够敏感的,因此需求曲线不是一根细线,而应是一条有一定厚度的宽带。

(二)微观和宏观领域相结合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经济学

消费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消费领域的经济关系即发展规律。从微观来说,包括不同居民集团以及不同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体现了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差别和联系;从宏观角度来说,包括整个社会的消费发展规律。消费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是有交集的,我们常常从消费经济学中心理学视角去分析消费者的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