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安全检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范文1

关键词:食品 质量 安全 检验

中图分类号: TS201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下去的根本,是人类生命延续和发展下去的物质条件, 而食物的质量安全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类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对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因此, 对食品的质量检测技术和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 我国陆续发生食物质量问题事件,表明我国的食品检测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纰漏和不足。

1 食品安全检测的意义

食品安全检测直接影响到食品的检测结果, 是食品质量保证的关键, 也是食品检测的一个尺度。 食品的安全检测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际上为食品安全检测制定了先进的检测技术标准和科学的检测方法。

2 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及分析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食品检验方法越来越成熟, 先进的检验方法为食品的安全准确提供了保障。

2.1 食品安全检测指标

食品的安全检测指标主要有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检测、 农作物药物的残留、 微量元素的分析、 有害物质的分析等。 根据不同的食物检验不同的项目。

2.2 检测仪器

除了传统的检测方法, 目前较常用的是利用仪器检测, 主要包括分光光度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 电化学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气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总结为无机成分分析方法和有机成分分析方法。 无机成分分析方法主要检测食物的微量元素, 主要应用原子光谱法、 离子色谱法和电化学法等, 其中原子光谱法对无机成分的检测有独特的特点,因此作为无机成分的主要检测方法, 也是最准确的检测方法。

(1) 检测无机成分的方法

原子光谱法操作简单、 产生的费用较低、 出结果快, 并且其检测结果受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影响较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也是应用较多的方法, 据有关数据统计, 食品检测中, 将近一半都是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方法, 此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操作简单、 仪器简单, 在食品的无机成分检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比如汞的检测一直是被社会关注的焦点, 主要是因为汞可以在体内播散, 沾到水的汞分子, 一旦进入人体内, 尤其是进入人的大脑很难被排除, 而人体内储存过量就会汞中毒, 导致人体器官和神经受损, 而汞目前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法。

(2) 检测有机成分的方法

检测有机成分的方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以及分子光谱法, 主要是检测食品的农药残留, 如有机磷、 苯、 有机氯等, 而色谱法是分离混合物和需要检测的混合物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可以检测出混合物, 还可以检测混合物的含量, 操作方法简便快捷、 准确度高、 灵敏度高、 分离效果好、 易于自动化, 因此,检测有机成分较为有效, 比较有说服力, 被广泛采用。

(3) 分子光谱法检测方法

红外光谱法是分子光谱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其与拉曼光谱法联合检测, 是鉴定化合物、 了解分子结构的一种主要检测手段。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 主要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先进的大型设备正在广泛的投入使用, 大型的分析仪使用越来越广泛; 各种分析检测方法联合应用, 如气相色谱和原子吸收联用、 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等, 检测方法的联用可以相互弥补技术的不足,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仪器携带方便、 检测现场化。比如检测蔬菜中农药的残留是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 之前的检测方法主要是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法, 检测结果出来至少要 1 天的时间, 甚至很多天, 检测的成本比较高。 目前, 专门研制出了农药残留仪, 根据农药对胆碱酯酶的抑制原理, 测定蔬菜中有害农药残留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以在蔬菜的生产、 流通等任何环节进行现场检测, 而且很快就可以出结果。 此类检测方法的仪器主要是以分光光度为基础, 仪器携带比较方便, 甚至可以附带在手机上。 此类仪器主要是用电池, 因此可以在室内外随时检测, 从取样检测到出结果一般在半小时左右。 此方法保证了准确度, 检测方法固定, 对检测人员的要求不高。

(4)高效液相色谱法

该食品安全检验方法是在一般色谱法的基础上,进行改善与提升所得,主要利用液体作为流动相,并使用高压输液系统,实现对不同溶剂的混合,进而在色谱柱中分离,达到对食品的检验目的。 所以,在食品安全检验的过程中,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最为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同时,高效液相色谱法还有一大优点,就是能够将不同极性的单一甚至是混合溶剂装置于色谱柱之中。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液相分离的程度,而且提高了食品安全检验的水平。

(5)食品甲醛测试仪法

该方法主要针对食品中的甲醛进行检测分析,以确定食品中甲醛的含量。 我们知道,近年来,食品甲醛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通过甲醛测试仪监测食品中的甲醛含量,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检验质量。 甲醛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有害物质, 尤其是对人的呼吸道影响极大,甚至在大量甲醛的作用下,还会对人致癌。所以,现代食品安全检验强化了对食品甲醛的检测。 对于甲醛测试仪而言,其运用到了泵和微处理及现代电化学传感器。对此,在甲醛检验中,能够对食品甲醛含量进行实时监测,极大的提高了检验水平及质量。

3 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食品安全检测人员的文化水平、 素质较低

目前, 食品安全检测操作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甚至是高中文化, 有的是大学生, 但专业并不对口。 食品安全检测岗位工作环境差, 工资待遇较低, 专业的检测人员要求较高, 不会应聘此岗位, 即使是应聘此岗位, 也不能坚持下去。

3.2 食品安全检测的针对性和效率不高

目前, 工商食品的检测工作效率不高, 针对性不强。 现在大部分的食品在进入流通前, 已经由质监部门以及农业部门进行了检测, 工商局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时只是在重复之前部门的工作, 并没有进行新的项目检测, 因此, 起不到作用。 一些现制现售的食品在流通中为主要检测商品, 当工商局再次检测的时候, 只是在重复之前的工作, 因此, 由于检测人员的有限, 还在重复工作, 造成了浪费, 没有更好地发挥检测工作的作用。

4 完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建议

4.1 严格规范制度

一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上级要求,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制度和检测程序, 在检测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正常程序进行。 二是健全食品检测仪器。 对于陈旧的、 落后的检测仪器进行淘汰, 更新设备, 提高检测技术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是向上级申请检测费用, 保障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及时更新检测设备以及检测试剂, 逐步形成一个规范的检测制度。

4.2 提高专业水平

一是加强专业检测人员的引进, 充实检测队伍。 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虽然简单, 但需要谨慎熟练的操作步骤, 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 才能做到准确高效。 二是实行食品监管岗位的专职化。 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 应对检测人员实行岗位监督, 以食品检测人员为基础, 组成专业的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小组,建立食品安全检测室, 实行监管人员抽样, 在检测室统一检测; 实行基层抽样, 统一检测, 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4.3 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健全食品检测各部门间的管理工作, 形成一种管理制度。 在抽检时, 根据食品需要检测的成分和有害成分合理的分配任务到各负责检测部门, 分工要合理, 避免重复工作; 在工作上, 各部门之间应相互监督, 各自分工, 严格按照规范有序的程序进行; 在技术保障上, 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中心的信息网络, 统一数据规范, 实现各部门的检测数据实时传输、 资源整合。 以此实现责任归属明确、 部门衔接顺畅、 监管快捷高效的工作格局。

结语

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建设的大事,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及生命健康的重要内容。 食品安全检验作为食品安全控制的重要环节,如何在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契机下, 将现代先进的检验方法运用其中,对于提高食品安全检验的准确性及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切实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方法,在准确性、有效性、规范性及选择等方面,做到更加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龚英亮.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 研究 [D] . 安徽大学, 2007.

[2] 王耀忠. 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和纵向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J] . 中国工业经济,2005 (12) .

[3] 周洁红, 钱峰燕, 马成武. 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 [J] . 农业经济问题, 2004 (4) .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范文2

【关键词】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分析;改进建议

我国大多数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设立的,带有一定的国家强制性,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是本着对人们生命健康负责的态度而进行的质量安全评定工作。通过专业的技术性检测,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对食品安全的质量监管,更极大的提高了我国食品生产安全管理水平。为更好的将这一工作发展下去,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就显的十分必要。

1.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重要价值意义

因食品安全问题而产生的危及人的身体健康现象的频发,为全球性食品安全工作敲响了一记警钟。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食品检验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生产水平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以食品安全为主的规范统一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国际相关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改革检测体制,整合检验资源,充分发挥各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成为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课题。

2.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2.1 食品检测方式存在差异性,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加大对于食品的监管力度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食品检测工作,通过用统一的检测方式和规范的检测手段,使食品检测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化运用模式,从而有效的实施对食品生产至使用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但是目前,我国在食品检测工作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化检测体系。

2.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整体水平较为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严重的差距性。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例如苏丹红、三氯氰胺等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更严重挑战着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多残留检测方法较少、快速检测方法开发利用率低下、检测技术手段单一、待检测样品检测前处理方法落后、检测方法不适用于现代食品安全生产标准、检测项目不完善等等,严重降低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2.3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力量薄弱,有的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较少,检验检测设备跟不上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而言,只能将食品检验检测工作重点放置在大规模企业的食品加工出厂的最后检测阶段,特别是对于小型的分散的食品加工企业或家庭式生产工厂而言,对于其原料、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检验检测工作无法开展,导致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在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控制工作中出现空隙,致使因为食品添加剂问题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2.4 检测机构对于检测方式选取不同,而导致对食品安全的认定结构出现差异性,重复确认即影响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度,更增加了认定的成本费用。部委直接认定、行业主管部门资质评价并存,如此的食品安全认定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其进行统一整合,设立综合检测机构,避免重复检测现象的出现。

3.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网络建设。将开放式、竞争式、责任负责制的检测市场进行重点投入,逐步消除行业垄断和壁垒现象,加快民营性质的食品检测机构的力量注入,将食品检测工作引入到规范的市场竞争模式当中。民营性质的食品检测机构的存在,不仅可以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设立有力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屏障,更可以为我国政府的食品检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准确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3.2 健全检测标准,提高检测技术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跟踪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先进技术、方法、标准的研究。重点开发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急需的有关安全限量标准中对应的农药、兽药等重要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与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等重要共患疾病原体和植物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同时,要有选择性地研究与研制部分先进(高、精、尖、超痕量)的检测方法、仪器设备,加快研制检测所需要的消耗品,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技术。

3.3 加强检验检测机构技术力量建设,加强源头控制,对食品生产销售的整个环节进行监管。合理采取属地监管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并加强对偏远地区相关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支持,建立起国家统一管理的食品检验检测机制。

3.4 建立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避免重复检测。食品检验检测部门要强化职能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此来减少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检测。相关的食品检验检测主体部门要在客观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进行核定,建立起食品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同时,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数据库的信息维护,保障信息平台的时效性,对于不再具备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要及时清理并向社会公布信息。此外,还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及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针对我国国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等涉及安全等健康的产品实施严格监管的经验,制定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结语

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改进,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避免重复检测,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建华,安红周,郭天松.农药残留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及相应对策[J].食品科技,2006年11期

[2]方一平,曾勇,李仕明;中国绿色食品的区域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战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范文3

[关键词] 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6. 020

[中图分类号] 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030- 04

1 引 言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由于农药、兽药和各类重金属残留,过量使用激素和抗生素,加工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细菌含量超标,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塑化剂、地沟油等问题接连不断,这些问题涉及到食品链的各个环节,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严重问题,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忧虑,而且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和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急需找到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监管部门多,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调,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但从最近几年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来看,传统食品安全监管手段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深入人们的生活,这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总结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后,发现要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需要从食品供应链的各环节入手,将信息化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对食品安全进行全程监管,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食品安全监管方法的不足。

将信息化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我国已经在国家层面和各级政府建立了一定的政策基础和应用基础。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在某些种类的食品安全监管中,信息化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并且这些信息化的应用成效显著,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

在总结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发现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食品供应链延长,风险增加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食品供应链拉长,从农田到餐桌,需要经过种植/养殖、加工、物流、销售和消费等多个环节,相当复杂。食品供应链中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影响,食品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遭受污染,就会沿着供应链向下扩散,造成大范围的风险,进而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供应链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载体。

2.2 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流渠道不通畅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缺乏方便的食品质量信息交流和共享途径,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已规定,我国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的统一公布制度,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制度,整合并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进而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的共享,但是从现在看来,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消费者之间,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依然存在严重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无法及时方便地了解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导致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2.3 多部门分段监管协调能力差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农业部负责监管初级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监管食品流通环节;食品餐饮消费领域由卫生部进行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作为协调机构,负责履行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责任事故等职能。分段监管制度使得食品安全监管碎片化,造成各监管部门间协调不力。

2.4 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9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在法律上对我国的食品安全作出了统一的规定,但是鉴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它依然有其不足之处。如注重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之后再进行查处,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是亡羊补牢式的管理,而忽略了未雨绸缪式的事前预防工作。《食品安全法》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可操作性不强,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遭遇了执行难的问题。

2.5 民众参与意识不强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同时,食品是否安全日益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对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民众对食品安全认知程度低;消费者缺乏有效的监督渠道或监督渠道不顺畅,使消费者失去监督动力,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时维权意识淡薄,最终导致民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识不强。

2.6 标准技术落后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完善,有些标准很陈旧,不能满足当前的食品安全要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落后,无法快速方便地检测现在食品中越来越多的添加剂和化学制剂。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偏低,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食品安全标准比例仅为23%,如我国允许的“农残”量标准高出美国数倍,我国的原料奶含菌量标准为200万个/ml,在国际上得不到承认。

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设计

通过对食品供应链进行认真分析,明确关系食品安全的各环节经营主体,他们与政府和社会共同组成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主体。同时,需要开发多个管理信息系统,供政府、经营主体和社会使用,各参与主体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系统进行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快速查询和有效监督。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是信息应用体系的基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监管数据库用于存储各类数据,供用户查询使用,实现信息共享。另外,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使监管更加高效、方便。基于以上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如图1所示。

3.1 食品安全监管参与主体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政府、经营主体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根据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各食品经营主体,包括种植者、养殖者、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商店、超市和餐饮企业等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加工、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并接受社会监督,配合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

消费者、新闻媒体、食品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可以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起到宣传普及的作用,并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举报违法行为,也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2 食品安全监管应用系统设计

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需要开发多个管理信息系统,在这些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①食品安全监管预警系统。②食品安全监管应急处理系统。③食品安全监管可追溯系统。④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共享系统。⑤种植/养殖监管系统。⑥食品加工监管系统。⑦食品物流监管系统。⑧餐饮/销售监管系统。相关经营主体可以利用各自对应的系统获取相应环节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安全标准,以便以此为依据进行经营活动,同时,按照规定,向系统中录入信息,作为食品追溯和查询的依据。

3.2.1 食品安全监管预警系统

预警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现象,对异常现象进行成因过程和发展态势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其发展趋势,发出相应警示信号,通过提供警示信息来帮助人们提前采取预防性的应对策略。试想,如果存在这样一个预警系统,许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发生之前就被处理和解决了。

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包含3个模块:预警信息管理模块、预警分析模块和预警反应模块,3个模块缺一不可。其中,预警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来自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日常检查和专项治理、食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自我检查、群众和社会组织媒体等的监督举报等相关资料。预警分析模块根据预警信息管理模块提供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输出分析结果。预警反应模块依据预警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确定食品是否出现安全问题,如果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立即做出预警反应。

3.2.2 食品安全监管应急处理系统

在食品安全监管预警系统发出预警或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应急处理系统开始发挥作用。通过诊断和分析,找出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充分利用各种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果是较少发生的问题,没有合适的应急预案,则可以迅速召集相关专家与政府部门共同商讨对策,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

食品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包含5个模块:问题食品样本收集模块、快速诊断模块、趋势分析模块、决策指挥模块和新闻模块。问题食品样本收集模块是对出现问题的食品进行样本收集,以备检测。快速诊断模块是对收集的问题食品样本快速检测,以便了解问题所在。趋势分析模块是对已经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认真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决策指挥模块是该子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政府部门是该战场的指挥官,全权负责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工作。新闻模块是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和处理情况,消除人们的恐慌。在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中,早在3月份就有群众、专家提出三鹿奶粉有问题,但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如果当时应急处理系统发挥作用,相关部门利用应急预案,就不会酿成巨大的悲剧。

3.2.3 食品安全监管可追溯系统

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关键环节中,对食品、饲料以及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信息进行溯源或追踪,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为有资格的机构提供溯源相关信息。国外立法经验表明,完善的食品信息追溯制度能够保证“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网络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记录,以便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时候能迅速查出问题根源,将事故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是一个基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系统,从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手中。通过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不论在食品链的哪个环节,向上向下都能跟踪查找到涉及食品企业、食品的信息。如果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可以迅速查找到问题出现的源头,以便采取食品召回或其他措施,避免问题的扩散。

3.2.4 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共享系统

该系统能有效解决“分段监管”体制下,检测资源信息分割、部门间重复抽检、结论交叉等现象,能够将各监管部门在监测和日常监管中积累的海量数据有效整合,实现相互沟通和信息共享,具备强大的食品检验检测数据实时共享、综合分析、风险分析预警等功能。

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系统包括食品企业信息模块、食品安全检测结果模块、用户讨论模块、食品安全信息检索模块和食品安全教育模块等5个模块。食品企业信息模块包含食品企业的食品经营范围、信用记录等信息。食品安全检测结果模块包含监管部门对食品的日常检测和专项治理中所得到的检测结果予以公布。用户讨论模块用于使用该系统的用户参与到有关食品安全的交流讨论中来。食品安全信息检索模块是方便用户检索其所关心的食品安全信息。食品安全教育模块是政府对社会进行食品安全教育,让社会加深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激发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5 种植/养殖监管系统

这是种植者和养殖者使用的信息系统,包括标准和法规模块、生产过程安全检查模块、标识管理模块、档案管理模块和重大疫病记录模块。标准和法规模块包含农药/兽药标准与法规、饲料标准与法规、环境标准与法规等。生产过程安全检查模块包含农药/兽药安全检查、饲料安全检查、环境安全检查等。标识管理包含进行电子标签编码。档案管理包含幼苗/幼雏来源记录、最终销售记录。

3.2.6 食品加工监管系统

食品加工安全监管系统对象是食品加工企业,包括标准和法规模块、加工过程安全检查模块、标识管理模块、档案管理模块。标准和法规模块包含检测标准与法规、环境标准与法规等。加工过程安全检查模块包含原料安全检查、环境安全检查、成品安全检查等。标识管理包含食品电子标签。档案管理包含原料来源记录、加工过程记录、成品仓储记录。

3.2.7 食品物流监管系统

食品物流安全监管系统使用对象为食品物流企业,包括标准和法规模块、安全检测模块、标识管理模块和档案管理模块。标准和法规模块包含运输标准与法规、仓储标准与法规。安全检测模块包含运输安全检查、仓储安全检测。标识管理模块包含食品电子标签管理。档案管理模块包含食品运输记录、食品仓储记录。

3.2.8 餐饮/销售监管系统

该系统的使用对象是餐饮企业、超市、商店等,包括标准和法规模块、安全检测模块、标识管理模块、档案管理模块和档案查询模块等。标准和法规模块包含食品储存标准与法规、烹饪标准与法规、环境标准与法规等。安全检测模块包含食品安全检测、烹饪安全检测、环境安全检测等。标识管理主要是条形码管理。档案管理包含食品储存记录、食品销售记录。档案查询模块包含种植/养殖档案查询、加工过程档案查询、销售档案查询。

将这8个系统有机结合起来,集成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平台,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

3.3 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由通信网络、交换中心、数据中心和数据存储组成。通信网络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和电子政务网,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通信服务。交换中心对网络上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给政府、食品经营者、社会提供各类食品安全信息,实现信息的网络共享。数据中心的建立是为了全面、集中、主动并有效地管理和优化食品安全监管IT基础架构,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高水平的可管理性、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保障系统的顺畅运行和服务的及时提供。数据存储是数据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文件或加工过程中需要查找的信息。数据以某种格式记录在计算机内部或外部存储介质上。

3.4 食品安全监管数据支撑系统设计

食品安全监管数据支撑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数据库、企业信用数据库和安全标准数据库。监管数据库包括企业信用数据库、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等。企业信用数据库反映了企业有关食品安全的信用记录。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储存了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颁布的食品安全标准。法律法规数据库包含所有涉及食品安全的专门法律规定和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企业信用数据库存储了各食品经营企业自注册以来其食品安全经营过程中所有的信用记录数据,包括奖惩记录、违规处罚记录、各种检测结果记录等。安全标准数据库储存了有关食品安全的各类标准数据,供平台使用者调取查询。

3.5 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技术支撑体系设计

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主要有GPS、RFID、条形码、二维码、微博、微信等。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可以提供食品及食品运输车辆的定位、行驶路线监控及呼叫指挥等功能。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利用RFID技术,可以对附有电子标签的牲畜进行身份识别,电子标签上存储大量信息,便于追踪。条形码和二维码都能标出食品信息,包括食品名称、制造厂家、生产日期等,两者的区别是二维码存储的信息容量更大,并且可以由汉字、字母、数字等组成,条形码只能存储数字。微博和微信都是当前很热门的信息技术应用,用户数量庞大,可以作为政府与广大消费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消费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获取相关信息,向政府反映食品安全问题。

4 总 结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错综复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的设计和应用有利于厘清各监管主体的权力和责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政府各部门相互协调,提高监管的效率;有利于企业了解食品安全相关政策,促进自我约束和管理;有利于消费者更好地了解食品行业动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合理选择安全食品,最终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促进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娟.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3).

[2]亓春霞,张立涛.基于信息技术构建食品安全监管框架[J].行政管理改革,2013(8).

[3]曹江涛,彭亚拉.建设基于供应链的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全程保障食品安全[J].食品科学,2007,28(5).

[4]侯春生,夏宁.RFID技术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3):296—298.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食品 安全 管理体制 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地被提到国务院的议事日程。那么,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笔者结合自身所从事的食品质量检验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愿与同行共商榷。

一、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主要表现形式

依据卫生部和质检总局的报告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食源性疾病依然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卫生部近年来对食物中,目毒发生的析报告,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极大一部分是由于微生物引起的。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第三条的规定,大量的肠炎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并不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报告之中。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畅通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因此可以说,没有人能够真正知道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

2、食品中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一是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和水产品中。一些地方在种养植中用激素药物以保收成,增加产量。如使用避孕药喂甲鱼、黄鳝等水产品;在草莓、番茄、香蕉、西瓜等农产品中使用催熟剂、膨胀剂等;二是农产品中残留农药等有害物质;三是食品标准陈旧落后。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1070项食品国家标准,1164项食品行业标准以及大量的食品地方标准。为适应进口食品检验,还有进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578项。这么多的食品标准绝大多数却是在2000年以前制定的,最早的还是在1981年制定的,其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仅为23%。

3、新生物技术的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产品领域已显现出极大的市场潜力。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如番茄、大豆油等制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这种生物安全所致的食品安全仍然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存在潜在的未知的危害。

4、不法行为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一是使用劣质原料加工食品;二是在食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添加剂);三是人为投毒等利用食品犯罪的形势严峻。

二、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食品安全监管不力。在我国,食品安全是一个跨越了食品卫生、食品质量和农产品质量等多个范畴的领域,在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职能交叉的模糊混乱局面。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散在卫生部、农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多个部委局,这无疑增加了地方政府协调的成本和难度,形成了“多龙治水”却“难成重拳”的局面。这种分散的、权限不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高了监管成本,降低了监管效率,加重了企业负担,是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

2、食品安全标准落后,体系不健全。根据目前现行的《食品卫生法》、《标准化法》规定,卫生部制定卫生标准,质监局制定质量标准,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本行业标准。这就难免使食品标准政出多门、交叉重叠、指标不统一。对食品生产者来说,是否执行标准,执行什么机关的标准,卫生、质监、各行业主管部门都有权监管,导致企业对执行哪个标准无所适从。

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落后,财政保障不够。一是检验技术设备、人员分散在卫生、质监、农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数量不少,但由于各部门相互独立搞重复建设,因此在构成和布局上不能满足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和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二是财政保障力度不够。目前大量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在基层,由于基层财政困难,基层的食品安全检测手段总体比较落后,有个别地方的检测甚至还停留在凭感观的层面。

三、加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对策

1、建立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总结《食品卫生法》及《产品质量法》实施以来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尽快使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按照先进、实用、配套的原则,加速与国际接轨。

2、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要改变当前食品安全管理政出多门的现状,变分段管理为统一管理,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树立“大卫生”的观念,从利于卫生、防病、产品质量安全角度出发,依据《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规定,由一个部门主管全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其他部门在食品管理工作中的权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推进综合执法的要求,结合现行的食品监督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局,代表国家专职行使食品监督管理权,其管理可由质检总局代管。

3、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当前我国食品检测网络由卫生部门所属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部门所属的农产品检测站、质监部门所属的检测中心和各类高校、科研机构所属的实验室组成。其中以质检部门所属的各级检验测试中心网络最为健全,力量最为强大。按照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合理分工的原则,必须尽快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职能明确、力量强大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登封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范文5

>>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中的应用 论现代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量子点生物传感器中的表面修饰技术及其医学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酶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LB膜制备及其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污染检测中的应用 微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DNA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及展望 生物传感器的部分应用介绍 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微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纳米颗粒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微生物传感器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铜在无酶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进展 可穿戴式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发及在运动中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BERGNER S, VATSYAYAN P, MATYSIK F M. Recent advances in high resolution 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y of living cells [J]. Anal Chim Acta, 2013, 775: 1?13.

[7] 冯德荣.生物传感器研究二十年的总结[EB/OL].[2009?09?20].http://.

[8] 张芬芬.新型纳米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9] ATES M. A review study of (bio)sensor systems based on conducting polymers [J]. 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 2013, 33(4): 1853?1859.

[10] ROUKOS D H. Cancer genome sequencing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oncology [J]. Future Oncology, 2010, 6(10): 1527?31.

[11] 杨海朋,陈仕国,李春辉,等.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J].化学进展,2009,21(1):210?216.

[12] 王尔康.Advances in Biosensors,Volumel: A Chinese Perspective, 1999,JAI PRESS INC.

[13] TESS M E, COX J A J.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sensors based on advances in materials chemistry [J]. Pharm Biomed Anal, 1999, 19: 55?56.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教学实践 实验 科研训练 模块式 创新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水产品安全检验技术》课程体系,近年来我们对《水产品安全检验技术》这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1.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的必要性

对《水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这一课程进行“模块式”教学探索与实践,建立和完善这一体系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随着食品贸易全球化,加工食品的便利与普及,人们餐饮习惯的改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并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水产品等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连续几年居世界第一,其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2009年我国出口水产品量就达到300万吨,货值达到107亿多美元[1]。主要出口国家为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但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出口等受微生物、农兽药残留、添加剂等问题频频被国外通报和退运,而水产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污染,需要多部门、多环节实施全程管理和监控,检验检测技术则是开展质量安全风险预测的重要技术支撑,水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这一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也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重视《水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这一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培养适应我国水产品安全现状和发展,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海洋类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自身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浙江海洋学院所在地浙江省舟山市,舟山市水产品加工发达,水产加工业是舟山的支柱产业之一,重视《水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对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专业高级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2.理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模块式”教学体系建立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我国从2002年才开设[2],《水产品安全检验技术》及其相关技术是近年来才发展和重视起来,相关的教材和资料较少,目前已出版的相关书籍偏重于实际操作方法和步骤,对理论教学和整个课程体系来说还需补充和更新,因此通过《水产品安全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探索建立和完善整个理论教学和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如下:

对国内各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尤其是涉海类高校进行广泛调研,以及对当今国内外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我国水产品出口主要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进行综合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水产品安全检验技术》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对《水产品安全检验技术》课程体系的理论教学部分结合实验教学和具体实际情况分为几大模块来教学。根据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生物毒素、重金属、有机物、渔药和农药等化学性危害,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生物性、物理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危害等教学内容,建立不同教学模块,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各模块知识内容补充国内外水产品安全检测技术领域最新进展,完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补充新内容,对教学体系及内容进行改革和探索。

3.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3]。《水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是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课,这一课程重点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相关的检测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根据培养方案和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这一课程总的课时数和实验课时数偏少,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所涉及到的检测技术种类非常繁多,如何对这些检测技术进行分类并进行“模块式”教学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这一课程需要探讨和解决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一课程的实验教育进行探索和实践。

3.1“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建立

对国内各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尤其是涉海类高校进行广泛调研,找出现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确定影响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探索出适合我校应用性教学特点并独具海洋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对国内各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尤其是涉海类高校进行广泛调研,以及对当今国内外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我国水产品出口主要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进行综合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水产品安全检验技术》课程体系的实验教学部分为水产品中生物毒素、重金属和渔药等理化检验技术和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检验技术等几大模块来教学,并对每一模块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操作。

3.2“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方式的建立

根据每一模块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预习并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学生预习和准备实验后,根据课程安排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时,教师重点教授相关技术,学生根据预习和在实验室初步的实践明确水产品安全检验技术各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检验手段,能有针对和有目的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论知识学习完毕后,根据课程实验安排重新进入实验室进行课程实验,根据各项检验技术操作要点,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分点,根据学生对实验预习程度、理论知识掌握度以及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评分,实验成绩计入学生课程成绩。

对《水产品安全检验技术》课程理论和实验部分建立不同模块,实行“模块式”教学,有利于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建立“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方式,这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促进,理论教学指导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反过来促进理论教学,共同提高教学效果。对实验教学环节等进行改革与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并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作风。

4.结束语

从《水产品安全检验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对这一课程进行多层次、多规格、多视角的建设,有益于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全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对该课程和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还需要进行长期的、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以完善和提高《水产品安全检验技术》教学体系。

项目名称: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yb09044)和浙江海洋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宋学治. 浅谈出口水产品的感官检验[J]. 《中国检验检疫》. 2010,6: 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