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职业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的职业规划

小学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1

【关键词】地方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4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管理体制,高校扩招等制度的实施,地方高校的数量激增。同时,经济发展快的城市为了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投资兴办了一批高校,导致地方高校数量越来越多。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型教育,“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这就需要大学生要为未来就业提前作好规划。

一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和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①是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以及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测试、规划,结合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要求,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则包括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知己、知彼是抉择、目标、行动的基础,其内容包括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六个步骤。大学时代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能力提高较快,其职业兴趣逐步趋于稳定,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开始形成,这就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

职业生涯规划于20世纪初起源美国,最初只是作为解决失业、就业问题的一项工作。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实施,20世纪80年代生涯规划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现在生涯规划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名称也由最初的“职业指导”变成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起步较晚,即使现在有部分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学生培养计划中,由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是不能避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水平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的现象。许多高校的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作用认识不清,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方法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是一个有待发展的新课题。

二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压力和问题

1.定位不准,服务地方经济不强

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全方位的,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有些高校不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置身于社会之外,不顾自身条件,向一流大学看齐,盲目追求学校规模大、学科专业多、人才培养规格高,忽视地方经济的优势、特点,造成办学模式相似、缺乏个性、竞争力不强,缺乏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

2.经费短缺,人才匮乏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一些地方高校由于近些年来规模发展较快,基础建设投入大,经费相对更加紧张。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高校由于得到当地政府的扶持,发展相对顺利许多。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高校,就会出现入不敷出、“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导致高校教学条件无法改善、教职工待遇无法提高,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更有甚者,由于地方高校难以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对现有人才也很难留住,出现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办学质量受到严重制约。

三 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地方高校发展的滞后性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笔者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堂讨论时,近90%的大学生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85%的学生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正规的规划。由于笔者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高校工作,较多的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体现出被动性,认为等到毕业再进行也不迟,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就业前的短期培训。一些大学生认为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还有些学生没有完全转变观念,认为大学生找工作肯定没有问题,另外,有些学生对专业前沿、行业前景、市场动向不熟悉,没有明确的计划和行动方案。

2.对地方人才的供求及与自己相关的职业认识不足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调查显示,76%的学生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也表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自己所能从事的职业的实际需求缺乏信息来源的途径,对社会、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不清楚。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没有明确的认识,自我认识程度不够。这就造成大学生不清楚自己适合和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对职业取向的模糊和对专业学习的应付现象,处于迷茫的状态,害怕走出校园、接触社会。

3.由于地方高校经费紧张,缺乏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以及对职业进行全面理解之后才能进行的。在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的教师大多属于兼职教师,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不长,急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专业化的培训和系统的学习。同时由于地方高校资金紧张,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师资队伍、测量设备的不足,很难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指导。

四 地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几点意见

1.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在以突出地方经济优势和特色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前,由于较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薄弱,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感到迷惘、困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所能从事的职业不是太了解,更不了解求职目标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不知道在大学期间需要进行哪些针对性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准备。部分大学生临近毕业参加招聘会时,才知道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大学生的“求职目标”,还看重大学生大学期间做了怎样的准备,如取得过什么与求职目标岗位相关联的证书、参加过什么社团活动、有哪些实习和兼职经验等。

2.结合地方实际,以专业为依托确定职业目标

地方高校除了在专业的设置上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相适应外,还要依据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便于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发展。由于没有工作实践经验,大学生缺乏确定一个明确目标职业的能力。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操作性强的方法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如先定向再定位的方法。定向,就是根据大学生现在所学的专业,来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定位,就是大学生需要对已确定方向的职业群进行更深入的探索,需要注意的是,定向时需尽量扩大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定位则需要尽量缩小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在大学期间参加招聘会、实习、兼职等方式进行实践和体验,感受所选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主观想象一致。

3.依据地方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

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每个地区的发展各不相同,如沿海地区和内陆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就不相同,其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具有不同特点。高校应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各方面的政策支持,虽部分缓解矛盾,却难以予以根本解决。高校应提高重视,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而不只是在大学生毕业前才开展的一项工作,应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学习兴趣与专业学习目标的培养,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社会。

4.以发展为目标,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的发展只是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的,高校应依靠自己的科研团队为地方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提出有效措施。如实现校企合作,不但能为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基地,还能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很好的实践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系统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可以聘请专业的培训机构对高校的师资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掌握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新理念、方法,同时努力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按照不同专业,邀请适合的企业专家、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毕业生等介绍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情况。

注 释

①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小学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27-001

一、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下,对于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缺乏的中职学生来说,为了能够实现有效就业,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就必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样能够避免中职学生就业的盲目性,也为中职学生节省职业探索时间和经济成本,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中职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能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在中职学生进入职场以后,实现合理的职业定位成为其走向成功职业生涯的重要一步。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后,能够正确判断自身优势和不足,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工作潜能,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相对科学的评估,认识自我社会价值,由此进行职业的准确定位。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工作信心,正确对待职业目标与自我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够从职业发展的理想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增强就业信心。

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照自身的不足,加强职业技能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使努力的方向具有前瞻性,更好地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的现实发展更加清晰和明确。

二、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的现实情况

最近一些年以来,由于社会对中职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职学校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带动发展起来。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个地区的中职学校发展具有很大差异性。其原因是由于我国以往的中职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造成了很多中职学生进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就不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接受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后,中职学校加强了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和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目前来说,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完善,不系统。中职学校还没有实现主体职责,缺乏相应的组织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管理。另外,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师资,还不能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切合实际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与设计。

三、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

首先,学校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生积极进行教学合作与互动。中职学校相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并在相关学科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增强学生职业知识,逐渐进行社会角色的转换,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知识竞赛与主题活动。

其次,学校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平台,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为学生营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机会与渠道,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企业和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对该行业和企业有深入了解;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企业文化、管理流程与技术操作规范的认识,增加岗位经验。学生还可以进行社区公益服务,并加强与其他学校的职业规划交流,培养职业规划设计能力。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因素,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程度和需求程度不同,因此,要分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课、心理健康课、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课程,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自身条件,教师应对其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技能提升,以及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帮助学生寻找要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相匹配的职业岗位,缩短学生的迷茫探索期,给予其工作自信心。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经验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经验,对于中职生在就业和社会经验不足来说,中职学生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面临工作压力能否坚持下来,是否就轻易换岗位和单位;与领导意见不一致时,如何与领导融洽相处;怎样提升自己的情商;能否学会多为单位与领导分担解忧;面临复杂的工作,如何安排好工作顺序,做出正确的决策。中职生进入工作单位,要坚信自己,在工作中,学历与学校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在于能否为单位创造价值,对于中职生来讲,未来在社会脱颖而出的优势,应是在某一行业和岗位持续几年的工作经验。因此,中职生要理解与把握好这个思想。

参考文献:

[1]邱海兰.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02)

[2]温暖,郭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3,(03)

小学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3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30多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各界的广泛思考。如今,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国家大力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对此给予了较多政策支持,在这种全新的的形势下,高校应该加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愿望,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优质就业。这也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现实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以准确定位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充分地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就是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为自己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明确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形成对自我客观的评价;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才市场的现状,了解人才需求的比例以及自己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明确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 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培养,巩固知识基础的不足,锻炼职业技能和处事能力。通过参加相关培训和社会实践,有意识地提升职业素质,锻炼工作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为将来实现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今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理念的缺失

首先从高校角度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以就业指导机构为主,工作重心基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就业政策的宣讲为主要形式的思想动员;其二是以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手续办理为主的事务性工作。

第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善

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许多高校开始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渐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力度。但是处在探索期的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全。其一,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没有采取全程化教育的形式,几乎未能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其二,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执行主体多为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以及年级辅导员。其三,课程设置不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第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全员化与个性化分离崩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必须面向所有大学生的课程,必须普及到每个年级的每个个体。同时,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他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素质技能的不同而有所差距,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因材施教”。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积极推广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

校方与大学生都必须明白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校方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平台,必须致力于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方式辅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2、逐步完善大学生阶段性职业指导教育系统

大一是适应期,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时候往往对新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感到无所适从。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该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和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同时也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可以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逐步了解学生的性格、能力等个人特征,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展望。

大二是定位期。在大学二年级阶段,学生主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的实践与探索)。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思考、决定未来是选择升学或者就业.

大三是实践期。在这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应该放在获得职业技能认证以及社会实践上。在逐步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同时,指导老师应协同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具体的目标。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考试,获取相关证书以增加成功就业的资本。

大四是就业期。经过三年的积淀,大学生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为了使实习与就业成功接轨,校方可以适当调整毕业答辩的时间,将答辩安排在毕业实习之前。这样,大学生面临的事直接进入社会,开始应聘、面试。

3、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

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力量就是老师,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人员来看,大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各教学单位的辅导员等组成。在工作中教学人员两级分化严重:有的从事学生思想工作,有实践经验但缺乏专业知识及对形势的了解;有的专业素质高但是缺乏与学生的密切交流,这样的师资状况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从操作层面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梁宏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论文集

小学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35—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个性。目前,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讲座以及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已成为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大学生当中仍然存在不少心理问题,甚至自杀事件也屡有发生,现实中的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目标不明确,游手好闲,感到日子空虚无聊,经常迟到旷课,不少学生经常泡在网吧。据有关同学反映,开设的心理课程内容重复空洞,流于形式,并且,目前大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已出现问题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这种现象就违背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偏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1.1 从实践方面,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但是大学生众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目标,正是由于进入大学后所面临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原来支持自己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后,导致大学生出现目标的缺失期,一旦人生缺少了目标,大部分学生就开始放纵自己,沉迷于网络,再加上报考专业时缺乏对自己和专业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容易出现消极对待学业的状况,引起生活无意义感的强烈体验,抑郁、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就会出现。况且,大学与高中截然不同之处在于高中阶段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有共同目标和良好学习环境的被动学习时期,而大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独自查找和收集相关学习资料的主动学习时期,这是进入社会后准备不断自我学习之前的演练,因此大学阶段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在大学阶段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活甚至将来潜力和能力的发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在实施之中,但是并没有起到有效的效果,并没有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寻找到个人生活的动力。通过两者的结合,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更能有针对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1.2 从理论方面,结合具有可行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属于隶属关系,也不属于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相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优化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全个性,帮助成长中的大学生心理成熟,防治心理疾病,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成功地与人交往,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等,这些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从微观层面可以概括为“自我追寻”、“体察环境”、“目标引领”、“魅力人格”、“挫折磨练”,这些目标能很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其中,“自我追寻”指的是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发现和追寻本我,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识自我相一致:“体察环境”主要是关于个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这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正视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选择适己适情的生活方式,学会关注周围的环境,并在不断“自我追寻”的过程中顺应或改造环境;“目标引领”指人生的意义取决于正确目标的选择,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树立奋斗目标;“魅力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健全个性一致;“挫折磨练”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相一致。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强调对高职学生职业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学生整个人生的职业规划,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笔者将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两个方面讨论。一、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与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相结合。当今世界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正面、负面的价值观时时刻刻都在学生身边,学生面对充满诱惑的多元化社会,容易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以致盲从随大溜。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结合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亲切沟通,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与学生的成长目标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职院校学生不断追求成长、追求进步的现实需求,为高职学生成才目标的实现确立了途径和方法,受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欢迎。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借鉴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以得到学生的认可。(3)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就是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以扫除个人成长中的部分障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通过多种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逐渐发现、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助手。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将学生职业发展目标纳入日常的学习教学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可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纳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涉及个人评估、性格偏好、社会活动以及个人成长等内容,这些内容大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中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当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相结合。

第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职业生涯评估主要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老师、同学、亲戚的评价,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分析、修正。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通过理论考评和实践能力考评,衡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职业生涯规划的考评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和参照作用。二、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第一,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观念。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职业意识、职业观念和职业能力的欠缺是主要原因之一。这就是学生道德观念出现问题的一种表现。实际上,每种职业都要讲究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开辟职业道路、顺利实现职业目标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大力加强以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道德观念的培养,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核心位置,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感染人、熏陶人的强大力量,让思想政治教育为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而高职院校的就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是学生实践知识、提升自我、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只有学生具备用人单位需要的从业技能、职业操守和健康心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才能有效提升。就业文化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价值观和发挥就业指导用作的重要载体。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德育的培养,进而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缺乏素质教育成功案例的吸引力,很难从根本上为学生真心接受。通过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自觉按照职业目标的要求全面发展和提升自己。因此,以德育为基础的职业生涯教育实践和探索,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教育效果,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广大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完善自我,实现目标。

小学教育的职业规划范文6

关键词:参与式互动教学法 ; 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运用

面对我国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作为一门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重要课程。它能更好的指导学生个人对职业的选择、适应和发展所进行设计和规划。该课程特点包括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课、无统一标准答案的习题、论文形式的考试给授课的方式和技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这门课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严格要求。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由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同学们能深刻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重视“技能”的培养,即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着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主线必然要以其职业特色和最大程度的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导向。这将决定着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大学生为实现人生奋斗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同时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帮助职业院校大学生更充分的认知自己,最大程度的强化人职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将正确的个人认知技能、生涯发展规划技能、处事技能等软实力能力在学生当中普及并应用,帮助学生充分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使其能够在职业目标与本人潜能之间谋求最佳匹配,激发其在大学期间养成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意识,寻求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在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及缺陷后,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充分激活职业院校大学生对于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的认知和把握能力

对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就是通过职业意识培养、工作技巧训练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理性的、健康的职业理念,从而拥有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恰恰是引导学生认知自我,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传授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的一门实际运用型课程。通过有效的学习和训练,强化其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解决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等职业能力的认知、积累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和管理的意识与基本能力。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及不足之处

目前高职院校大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紧密结合其办学特点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的鲜明特色,本着实现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教学目的来开展课堂教学。大都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就业能力。不仅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和就业能力方面传授和培养外.还注重结合学生的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切合并真正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则存在一定难度。大学生对于掌握这门课的相关理论知识不够深入到位,运用的实操能力也比较薄弱。

(一)课堂教学形式较单调,课程设计中理论知识部分较为繁多,但实践内容则较少

纵观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体系,包括人格特征与职业选择匹配理论,如括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霍兰德的职业个性理论等,其中要求掌握的包括职业兴趣、职业声望、性格、气质、职业锚、情商、智商、逆商等各种专业名词;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通过学习金斯柏格的职业意识发展阶段论、舒佰的终身职业发展论、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论等理论知识,指导学生从发展的观点来探索个人职业生涯选择和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人的职业行为、生涯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还有职业生涯决策理论,如韦恩的SWOT分析法,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决策、设计和制定可操作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虽然对于以上所罗列的理论知识都是用于指导学生有效实践的前提,但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基本占了很大比例。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更好的运用于实践,或是如何给学生更好的消化、练习这些理论则在课堂上没有更多的体现,学生在缺乏有效指导的同时容易感觉到枯燥,与现实相差甚远。。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内容多是生涯发展、自我认识和就业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联系较少,缺乏有效契合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是其优势所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其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并且在其迈入社会后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主要也是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如果职业生涯课程离开了所学专业,无形当中反而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如今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在设计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与生涯规划知识相结合的部分非常少,在教材中体现值尚不足2%,而教师虽然在讲课的过程中会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去讲解相应的生涯规划知识,但所占比重仍然非常低。部分学生甚至在学习结束生涯规划课后,仍对所学专业没有信心或者仍然不了解所学专业和自身的就业前景。这与这门课的开设初衷是背离的。

(三)学生的个性教育和课堂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良好的重视和体现,直接参与体验程度弱

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定位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而且更突出其实践性。但从现实情况看,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单一化的教育模式,着眼于全体而忽视个体现象普遍存在,学生通常依靠被动式接受、记忆式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这种主体性缺失的教育使学生缺乏体验与实践,很容易造成“学而不会用”或是“学而不能用”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发现学生的独特性及其个性特长,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找到一条促进其潜能充分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三、参与式互动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有效运用和体现

(一)充分运用讨论法、自我剖析法帮助学生掌握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等章节中理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讨论法是一种群体立体式交流过程,也是一种内涵丰富、挖掘潜能、智慧互补、集思广益的学法。自我剖析方法运用了一定的心理学当中的自省原理,让学生在向大家独白自己的过程中,增加自我认知的机会,能更进一步的客观了解自己,同时激发自己的意识潜能。如:在个性心理、气质类型等章节中向同学们讲授包括内向、外向、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能专业名词术语,但最终目的还是让同学们通过对概念内涵的了解能够对自己或是他人作出一定的了解并更好的指导今后的职场处事能力,而这些能力光靠对概念的识记和简单理解是往往不够的。通过讨论法和自我剖析法则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境通过对几种不同性格特点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采纳和评价、启发、补充,发现疑问等环节来辨识出性格特点的种类和目前应该往哪方面去培养和养成良好的性格特点,如此循环,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自我剖析法用在气质类型的单元学习中有着良好的互动参与和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如:让同学们在做完自己的气质类型测试后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测试结果,结合性格特点说说自己的优、缺点、该进行哪些修正,通过分享互动,增加了自信心,也使得同学们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对照,从而提高了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二)通过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更好的激活同学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展望能力,更好的将所学专业与生涯规划知识有效结合

头脑风暴法主要是老师提出某些社会或是与大家目前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现象或问题,让同学们尽量提出不同的想法,通过随心所欲的联想,思考,学生可以在轻松而有目的的气氛中理解和吸收知识,是一种拓展思维的好方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金斯柏格的职业意识发展阶段论的授课过程中,我们针对案例“她的十年”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看到了她的十年,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畅想,最终引出大家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珍惜目前的学习和生活,有步骤的实施自己的计划。再通过老师评价、总结的方式将金斯柏格的职业意识发展阶段论进行理解、加深和应用,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再如,将本专业的优秀就业典型的职业生涯发展事例结合某一知识点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要求同学们根据案例进行分解、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决策能力。还可以邀请本专业的典型优秀毕业生与同学们座谈,交流,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思考,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三)将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式揉入整个教学体系中,遵循以人为本 量体裁衣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或模拟的与课堂内容相匹配的场景,并使其具有真实、生动、实用的特点,让学生在情景体验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点内容并能合理运用。而角色扮演法则是情景教学法的升级和深化,是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编成剧本,让学生通过在剧中扮演特定角色,演练如何处理实际问题。表演结束后,进行全班讨论,评价表演结果,分析怎样用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这种方法既能改变学生因教师的“满堂灌”而产生的疲劳感,又能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真正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如在讲到“气质类型特点”时,我们让四名同学分别扮演情景短剧《看戏迟到》当中的角色。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看戏迟到后的各自不同反应,随后让全班学生讨论分析他们在处理这件事情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进而由老师引导大家掌握四种气质类型的特点,如何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提高处事能力。

参与式互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当中的运用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大家的听觉、视觉和肢体器官,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参与性与自主性等要求的较为实用的方法,能更好的提高这一门素质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引导学生认知自我,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具备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和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邢娣凤.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 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04).

[2] 黄牡丹.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参与式教学法运用的探讨[J].职业时空. 2011(0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