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大学教学;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问题;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大学中的学习与生活是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活、接触社会、学习技能、发展特长的重要活动,而大学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则是帮助学生在学习重要知识基础上更好利用个人时间与空间的重要制度。因此,对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而言,它的制定与使用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要的出发点,并且能够在给予学生足够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相关诉求,而这同时也是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与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最大差别之一。当然,一个健全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中的学习与生活,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由此可见,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是非常重要的。
一、目前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在人性化管理方面的若干问题
根据大量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多数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课程设置过于单调,二是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缺失灵活性,三是忽视教学评价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而这三个问题都给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管理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1】。这是因为,当教学课程设置过于单调时,学生往往会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将大学课程作为自己学习的负担,甚至抗拒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专业知识,还会阻碍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相关过程。而如果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没有足够的灵活性,并且教学评价没有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发挥其作用,那么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很可能无法更好的认识到其中的问题所在,从而使得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失去其原有的作用。
二、开展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
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往往是他们理想中放飞梦想的地方。然而,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部分大学生实际上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没有较好的认识,并且也没有足够的热爱,与此同时,大学中部分必修课和专业课的设置由于过于严厉,因此学生往往无法对自己所热爱的专业倾注更多的时间与努力,而这些问题往往使得学生对大学生活失去了原有的期待,同样,这一点也是目前我国部分大学中教学管理制度较不人性化的内容之一。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各个大学应该尽快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2】。比如说,学校可以在教学管理制度中增加“二专业”与“专业调换”的相关内容,通过这些制度内容的增设,给予学生更大的自我选择专业与课程的能力,从而大大提升大学专业入学调配方面的人性化水平,并大大降低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失误的概率。
(二)促进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的落实
在调查中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多数大学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问题,往往会选择在学期末开展教学评价的相关工作,以期望学生能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更多宝贵的意见或建议。然而,部分大学由于相关评价机制建设工作的不完全,学生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往往不能充分的表达出自己对教学管理的真实看法,这一点就使得大学教学管理评价的环节形同虚设。因此,为了使得大学教学管理评价体系能够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有更好的帮助,为了使得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能够更加符合人性化的原则,学校必须尽快将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落实下去【3】。比如说,学校可以在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时,将匿名教师互评、匿名学生互评、匿名师生互评、匿名管理者与学生互评、匿名管理者与老师互评以及校企合作评价等内容都融入到评价环节中来,从而从多方面看待一学期中老师、学生以及管理者的学习与工作情况,使得教学管理评价更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除此之外,匿名的评价方法以及围绕学生开展的评价方式还可以将学校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大大提升,从而更好的推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转变的进程。
(三)增强大学教学中课程选择的人性化
想要使得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更具有人性化,那么首先就需要在教学中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人性化需求,而大学里学生对学习的人性化需求往往体现在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方面。因此,在促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转变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增强大学课程选择方面的人性化,而目前增强大学课程选择人性化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落实选修课机制【4】。比如说,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接触到更多与自己兴趣有关的课程时,可以将选修课的学分分为通识选修课和核心选修课两大部分,其中核心选修课的范围主要是对学生专业上有帮助的相关选修课,而通识选修课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选择,从而大大提升大学课程教学中的人性化部分。
三、结语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对学生成长与成才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从多各方面,尽量使得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更加适应学生的成长,使得学生能够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中有所收益。
作者:任燕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任长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7.
[2]林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10.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教学管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13-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逐步转变,倡导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新思路,素质教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于2013年3月首次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作为教育计划提出,此前,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将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在“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使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得以提升,如何使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局势以及网络媒体等新事物广泛应用带来的各种冲击,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新挑战。
一、心理健康素质的含义及结构
1、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素质是基于对传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从内涵上遵从“素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逻辑顺序。
人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从逻辑上看,心理健康素质这一概念首先具备素质概念的特征,同时心理健康素质是与人的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素质,可见,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就个体而言存在两种情况,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有效的保证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同时是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素质是对应身体健康素质提出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的状态表现,而且有其内在的稳定品质。简言之,心理健康是人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人们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反应了其心理健康素质水平高低的差异。
结合对素质、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三个概念的理解,对心理健康素质提出以下定义: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心理和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模型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研究》一文中(沈德立,2004),就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拟定了一个基本结构模型,主要从7个方面概括了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自我素质,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认知风格、归隐风格,应对风格,动力系统。
本文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为研究基础,根据我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特点,提出下面的结构图,并以此结构图为依托,从教学管理角度谈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高等教育由只重视专业素质的人才培养,在新形势下将加强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才培养提到重要地位,当前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老师高期望的特殊群体,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目前国内各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适应不良。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抗挫折能力差,大学环境与梦想上存在一定的落差,宿舍同学生活上存在差异,在人际交往方面常表现出冷漠孤僻、缺乏热情、不能与老师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不参加或者很少参加社团活动、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等等。长期处于被排斥、冷落的境地,缺少朋友,长此以往性格过于内向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甚至形成人格障碍。
2、情感困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学生已步入成年期,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能回避的。现代大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开放,大学生的情感丰富强烈,处于动荡和复杂时期,很多大学生由于对性发展缺乏认识,对异性的神秘感等,导致他们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各种恋爱问题的困扰,如单相思、失恋等。
3、学习缺乏动力。由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难度与中学相比性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容易产生焦虑感。自制力差的学生迷恋于网络虚拟世界,自我封闭,逐渐导致厌学影响自我认知、心理情感的定位。
4、自我认知能力偏差。大学生处于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激烈的青年期,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心理上的脆弱性更明显。很多大学生好高务远,给自己确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一旦不能实现即陷入困境,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思维具有片面性、缺乏深刻性,无法良好的自我认同,心理素质不完备、成熟度低。还有诸多现象如脏衣服打包回家让妈妈洗、稍遇挫折就寻死觅活等等,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膨胀阶段,他们过多注重于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可能形成严重的认知能力偏见。
5、就业心理压力。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就业心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思想上产生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焦虑感、自卑感等心理问题随之而生。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要知道学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培养勇于创造的精神,要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同时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注意稳定性与内在性的渐进统一,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展开,而不只是针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新时期大学生素质健康教育,结合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开展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1、创设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绿色校园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是指以人、德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树立良好的校风优化学生的心理。创建绿色校园活动,从根本上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作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基础,突出道德、责任、人格的完美统一,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拔尖人才,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有始有终,高校教师以科学的世界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引导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学生,因此确保高素质的具有心理学素养的教师从事这项工作,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奠定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多样性知识的指导。高校不仅可以利用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等方式,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只是,同时可利用网络技术另辟教育途径,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指导,还可以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如大学生就业指导、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4、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个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畅通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渠道,创建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基地,人的言行与心理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任何一个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颇、特立独行都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着种种联系。所以学生家长本身应有意识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应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教育的重点,作为一名高校教学管理者,今后的工作应继续从发展角度对待和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杜秀枝.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西昌学院学报,2012(1):135-136.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范文3
摘要:文章通过对问卷和网上调查搜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就业后工作能力之间的关联度,旨在衡量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经济和社会效用,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教学质量;工作能力;关联度
一、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社会公共教育资源转移到了公办高校,特别是少数名牌高校。本研究通过探讨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教学质量与其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之间相关性,旨在对这种资源转移的经济和社会效用进行衡量,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研究现状
本课题研究内容尚无人论及。大部分研究要么是对大学生某一方面入学成绩的研究,要么是对毕业生质量的调查研究。尚没有对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教学质量与他们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的研究探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通过问卷(含网上)调查法搜集数据,然后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四、问卷设计
本研究围绕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教学质量与就业后工作能力的关系。以高校知名度代表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二者具有高相关度。知名度越高,入学成绩越高。),通过毕业生就业后在单位的工作能力等硬指标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据此,设计调查问卷。主要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调查对象。
五、问卷调查主要内容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整体状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认为良好及以上(66~80分)的单位仅占35.3%,而认为一般(51~65分)的最多(47.1%),17.6%的单位认为较差(50分以下),认为很好(81分以上)的没有。与0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关于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结果相印证。该结果的结论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和教学管理弱化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①
那么,目前高校教学中最应该做好的是什么?70.6%的单位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3.5%的单位认为是实践教学,5.9%的单位选择了其他。
可见,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忽视了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没有合理地匹配,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一般普通高校与名牌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比较。
调查发现,在用人单位看来,不同知名度的高校,相同学历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同样的工作环境(工龄、岗位、培训等一样)下,从整体看个人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有29.4% 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有明显差异,而绝大多数(70.6%)的单位则选择了有差异但不明显。对单位的贡献也是如此(比例分别为11.8%和88.2%)。
(三)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比较。
那么,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情况如何呢?调查表明,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公办高校相同学历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同样的工作环境(工龄、岗位、培训等一样)下,从整体看个人能力也没有明显的差异。94.1%单位持这种观点。对单位的贡献与此类似。11.8%的单位认为有明显差异,88.2%的单位认为有差异但不明显。
六、实证研究与分析
(一)实证研究。
1、原理。
事物之间的统计关系不像函数关系那样直接,但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观察和研究,就会发现许多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统计关系,并且有的关系强,有的关系弱,程度各有差异。
相关关系分为线性相关分析、偏相关关系、距离分析等三种。其中,线性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程度。因此,本案采用线性相关分析进行研究。
线性相关程度大小,用相关系数r来描述。一般地,
|r|>0.95,认为存在显著性相关;
|r|≥0.8,认为是高度相关;
0.5≤|r|
0.3≤|r|
|r|
2、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知名度
(入学
成绩) 教学
质量 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 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
知名度
(入学
成绩) Pearson Correlation
(皮尔逊相关系数)
Sig. (2-tailed)
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概率
教学质量 Pearson Correlation -0.167
Sig. (2-tailed) 0.521
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 Pearson Correlation 0.191 -0.064
Sig. (2-tailed) 0.462 0.808
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 Pearson Correlation -0.177 0.350 0.648**
Sig. (2-tailed) 0.496 0.168 0.005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相关系数在0.05置信水平上显著)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相关系数在0.01置信水平上显著)
由上表可知,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与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的样本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分别是0.521、0.462、0.496,均大于0.05,故接受零假设,即认为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与就业后工作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公办高校之间、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之
间也同样如此。也就是说,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高低与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没有显著的差异,相关性不强。
那么,其相关性程度如何呢?可以用相关系数(r)来测量。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与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与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样本统计量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91、-0.177。|r|都小于0.3 关系极弱,认为不相关。
那么,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是否与教学质量相关呢?经测量,教学质量与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与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的样本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分别是0.808、0.168,均大于0.05,故接受零假设,即认为大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与各高校的教学质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差异不大,这就否认了大学本科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与所就读大学的教学质量的相关显著性。
由上表还可以看出,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与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经双尾检验,在相关系数r=0.01的置信水平上,二者呈显著相关。说明,公办普通高校、名牌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本科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显著相关,没有显著的差异。
七、结论
本研究调查结果与实证分析相互验证,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与其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无明显的相关性;各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大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公办高校并无明显的差异;不同高校培养的大学本科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亦无显著差异。
八、进一步思考
目前,政府对于公办高校大力扶持,而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却少的可怜。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左、右手,虽然国家投入悬殊,民办高校却交出了与公办高校相媲美的答卷。我们不得不说,国家对公办高校的投入效益很低。就公办高校内部而言,政府部门将较多的资金、优秀的生源等有限的教育资源以办国际一流大学、分批次录取等各种措施,投入到了名校。根据调查的情况,显然名校的投入产出比要低于一般高校。
因此,我们希望本研究的结论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改革措施,扭转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合理的现象,科学、合理、高效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本研究不足之处,由于人力、物力等限制未能大规模地进行调查,只是通过与企业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访谈,采取小样本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数据,在代表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缺陷。恳请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摘要)[EB/OL].(2005-03-03)[2008-11-25]./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90&infoid=11971.
【2】杨晓明主编.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1.
【3】李斌、侯文.我国高校毕业生质量状况与对策研究[J].硅谷,2009(5):169.
作者简介: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范文4
一、 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现行的新教材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4大领域知识有层次、有坡度地分配到各学段中。当我们对各个板块的知识脉络分布及学段要求都通晓后,这时拿到一节课,才能明确这部分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确定本节课应该达到怎样的一个认知高度,把握住课时目标,知识深度和广度。下面,我们以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为例,看看备课时,应该从哪些角度出发。
1.课标引领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有关时间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 “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地位作用
在备课中,教师应通读整套教材,在头脑中建立整套教材的印象,这是前提。第一学段中 “常见的量” 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在一年级 “认识钟表”中学会了看整时;在二年级 “认识时间”中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1时=60分,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在三年级 “时、分、秒”中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在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中,又会学习年月日的知识及24时计时法。“认识时间”有它独立的逻辑知识体系,但教材把这个体系分几次进行教学,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把已学过的教材与本册教材整合分析,吃透教材,同时分析学生,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抓准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
3.课程特点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看到了教材中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并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力图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上午第二节课上课的时刻、午休结束时刻、放学时刻……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时刻,从它们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4.学情分析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认识时间”这节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钟面和整时,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仍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经验基础,所以在备课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在课的伊始,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起点:钟面上有12个数,12个大格,时针、分针……有的学生还可能有新的发现,发现钟面上还有许多的小格,这些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自主地走入时间,很自然、主动地就融入到探究中。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从这个环节中我们不难看出,旧知识的浮现,唤醒学生对新知的初步感知,使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符合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5.知识梳理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是否清楚适当,主要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一番认真深入的研究、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熟练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驾轻就熟。
有关时间的知识中,有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把它们区分开。
(1) 时间和时刻
“时刻”与“时间”是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时间是指时间段,时刻是指时间点。
时刻就是人们常说的此时此刻,是一个很短的瞬间。它没有长短,只有先后,它是一个序数。平时我们生活中的几点就是表示时刻。 “时刻”的单位一般用“时”表示。如 “8时20分”。“时刻”可以从钟面或者表面上看出来,由于它是一个很短的瞬间,所以不能计量。在火车站、汽车站中看到的,都是写着时刻表而不写时间表。我们在教学中有两种写法,如:1时也可以写成1:00。
“时间”是指两个不同时刻或两个不同日期之间的间隔。时间轴上相应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长短,表示一段时间。时间具有连续性、单向性、序列性,并且总是不断向前流逝。“时间”的单位名称一般用“小时”表示。由于“时间”表示间隔,有长短,所以可以计量。
就比如我们上课,1时开始上课, 1:40下课,1时和1:40就是时刻,上了40分钟,这40分钟就是时间。
(2) 时间单位
小学阶段,我们所涉及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年、月、日。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很复杂的。从上面的举例中也已清楚地看出:表示经过的时段一般用“小时”表示,表示某一瞬间则用“时”来表示。有的老师可能会问,为什么有的教材在计算经过的时段时也用“时”来表示呢?例如,求一个商店每天营业多少时间,就是这样解答的:19-8=11(时)答:每天营业11小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根据国务院在1984年2月27日颁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所规定的。这个命令附件1的表4是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其中对时间这个量的单位名称规定为:分,[小]时,天(日)。在附件1后面的“注”中有这样两条说明:[ ]内的字,是在不被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的字;( )内的字为前者的同义语。这就是说,“小时”是计量时间长短的一个单位名称,但如果在不至于与表示时间的某一瞬间的“时”发生混淆时,这个“小”字可以省略。因为只有表示经过多少时间的量才能参加运算或换算,所以在算式中可以将“小时”省略为“时”。而在文字叙述中,这个“小”字一般不省略。
总之,时、分、秒既可以用于表示时间也可以用于时刻,而我们口头语言中的小时、分钟、秒钟主要应用于时间。
二、 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须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学生学会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后,再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落脚点难以找到,这样更须要教师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这里有一些我们可以遵循的规律: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渡到新知。
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认识时间”这节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观察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活动。观察:1.观察钟面,回忆关于钟面学习了哪些知识。2.观察钟面上1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3.观察分针走一大格经过几分。4.观察3个典型时刻。拨表:(1)从12时拨到1时,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2)教师拨。(3)学生拨表盘,玩儿认时刻的游戏。几次活动,教师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时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须要教,学生今天的学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打开思路,想问题,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那么,结合着有关时间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抽象知识具象化
依据课标中的指向,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并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他们最适宜的学习方法。学生应当在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数学课就要善于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真理的探求中,启发学生勤思多想,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发展。
时间知觉是一种发展得较迟的一种能力。这是因为时间的特点就是没有直观形象、没有专门感受器,具有相对性、具有主观性,它太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儿童掌握时间比较困难,只有借助能反映时间流程的某种媒介,比如日历、时钟、昼夜交替,四季更换等来反映。所以,对于有关时间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化抽象为具象,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那这节课上,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多次借助实际的钟表来拨一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修订版课标中明确提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是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积累起来的。这就要老师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也就是要求儿童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时间”一课中,在教学1小时=60分这一知识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从生活中,从书本中知道了1小时有60分钟,但又有几个人去深入地思考过,为什么1小时就等于60分呢?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教学,一是拨一拨,观察分针和时针有什么变化。也就是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60个小格,总结出格子的联系,然后再让学生分析为什么1小时等于60分。格子的研究迁移到时间的感受,将抽象的内容明了化。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思维成果的空间,让学生在倾听和交流中,共同归纳概括出了认读时刻的方法策略。接着,利用这一方法,举一反三,再认读几个典型时刻,达到了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去,认读其他的时刻。巧妙的学法的指导,观察、操作、思辨、新旧知识的迁移使孩子们不但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学习方法。
(二)建立模型
由于时、分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分之间的关系时,应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之间的关系。
(三)引导发散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式学习,提倡策略多样化。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探究式学习呢?何时应该落实策略多样化?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和说明。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践层面上摸索出可行的操作性方案。探究要在合适处,策略多样要找恰当点,这是我对两个理念的基本理解。
在这节课中,要想快速认读时刻,就要熟练知道分针指向钟面上每个数,各表示几分。课堂上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在自己的小钟面上,数一数,算一算,看看分针在钟面上从12走过钟面上的每一个数,各经过了几分钟。”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有1个1个数的,有5个5个数的,有用加法的,有用减法的,还有用乘法口诀的……不同的策略显示出学生不同的思维差异,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和提升,方法也得到了优化,重要的是这种交流本身对学生而言就是最有效的同伴学习。对分的认读逐步由“格”转换到“点”。看到某个点,就自然想到了多少分,不用再去数格了。
三、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升数学素养
(一)数学能力的培养
借用这样一句话:“激发学生去探究,引领学生去体验,引导学生去表达。”如何在轻轻松松中就学到了知识,关键是学生能力被认可,兴趣被激发,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课堂探究味十足。在“认识时间”一课中,我们也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去进行验证结论。比如:每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数一数12到1这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再让学生自由选择任意一个大格来数,从而得出“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的结论。包括后面的认识时刻也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总结,但是全课始终有一条知识线索贯穿教学:1小时等于60分,和认识几时几分。学生将经验进行数学论证,这是多么珍贵的数学思想:任何结论要问个为什么。
本节课中用操作演示、经历体验、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等方法,比较类推、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了过程性目标的实施过程,在学生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落实。这些都是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二)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有关时间的知识时,我们还可以抓住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建立时间的相关知识。比如:日历中的数学。“超级星期五”,2014年4月4日是星期五,6月6日,8月8日,10月10日,12月12日也都是星期五; 2014年与1986年的日历日期完美重迭。再比如:钟表中的数学:各大钟表广告中,表盘上所指时刻都接近十时十分,主要原因是这个时刻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像一张笑脸、一个成功的手势,看到它,消费者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很亲切、舒服。这就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完美应用。类似这样的知识一介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定会倍增,这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终身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四、 注重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有人说“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还以“认识时间”一课为例。在试讲过程中,教学时分关系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拨小闹钟,初步发现时针和分针的变化,然后,我播放了一个模拟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课件。起初我觉得在这里使用课件是有效的,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但是,后来,在课后的交流中,我认识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的,时间概念本就抽象,学生以钟表作为学习时间的媒介,这时的课件使用,使刚刚形象化的知识又变得陌生了。学生可能会对结论产生质疑。这时,我为什么不像学生一样,利用手中的大钟表教具来进行演示呢?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拨动表针,模拟过程,这不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吗?在之后教学中我进行了改动,果然,学生对于时间的理解就更加顺畅了。可见,反思交流的重要。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通过认真、细致的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范文5
一、全人教育理念内涵及书院制度的介绍
1.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理念的内涵
当人类进入到近代社会,科技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促使经济迅猛增长,这种增长给人类物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满足,从而也使人类开始关注科学,崇拜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巨大力量。但这种关注与满足也导致了现代社会功利思想的盛行。大学教育深受时代对其精神与本质的影响,在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日益淡薄,教育变成了技术训练。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道德的教育现状造成了个人的片面发展,这成为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基于对大学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担忧,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全人教育理念在北美出现,并被广泛接受,同时应用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1]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全人教育没有固定的范式,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众人对全人教育有着一种共识,即全人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能独立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完整健康的人。[2]全人教育是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全人教育关注的是每个人潜力的全面挖掘;全人教育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主张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寻求人对生命意义的真正的理解。[3]
教育只有培养独立、完整、乐于接受新事物,并掌握学习新事物的技能、关心社会和他人的人,才能使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全人”是教育的真正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单凭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不能应对各种挑战的,只有全人教育这种高层次的教育理念,能够体现出教育的整合性、多元性、全面性与发展性,培养出的“全人”才能保证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有所贡献。正因如此,“全人教育”愈加成为教育部门、民众的共识理念。
2.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度介绍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目前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校,这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特色所在。该校的书院制度源于英国高校办学模式,旨在通过提供众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的通识课程与各种活动计划,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责任感,学生更可以利用各种奖学金与援助计划充分发挥个人成长的潜力。
香港中文大学由四所书院组成,分别为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及逸夫书院。各个书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风格,比如崇基学院,比较看重宗教对学生的影响,新亚书院则注重于文史哲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培养。书院自身有管理自,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每一个书院都有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比如各个书院都有其专门的教学与办公楼,根据本书院特色配备的专业图书馆、专门的食堂等。这些部门的设置,为各个书院开展活动、服务学生、设置课程、体现特色创造了条件。在香港中文大学,除正常的专业教学归属于大学各院系,学生的生活起居、业余活动、交流访问、通识教育科目设置等均属书院的职责范围。其二,各书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通识教育科目的设置上。各书院根据本身的传统、历史与特色,列出与学生道德、理智、人格、身心发展相关的科目,每一门科目都有相应的学分,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学习相应的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在分配学生进入书院这一环节,中文大学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书院分配原则并不是根据学生的年级与专业,而是会依据学生事先填写的相关资料进行分配。每一个书院都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国籍的学生组成,这样就保证了开展活动能充分发挥不同专业、不同背景学生的特长,充分体现出各书院的特点。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书院制度
1.全人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以其非职业性、非专业化、非功利性的教育特点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除了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掌握其他学科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尽管有相同之处,但两者侧重点不同。全人教育是一种理念与思想,关注的是人与外物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4]而通识教育则更多的表现为实现这种理念的手段与方法。全人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识的“通”,人格和能力上的“全”更是全人教育关注的重点;而通识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各类知识相通的人。全人教育注重的是价值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人格精神在个体身上的有机结合与体现,而通识教育则是实现这种结合的途径,通过这种途径,教育者认为可以更好地将文化、精神、知识融合于教育者身上,使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从全人教育的实践方式来看,全人理念有着多个立足点,但目前在西方、台湾及香港地区,学校实践全人理念的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识教育。中文大学学生手册就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视野,训练抽象与综合思考的能力,使其处于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由此可见,香港中文大学把通识课程与全人教育理念结合在一起,以期更好地实践全人理念。
2.全人教育理念在书院制度中的实践
如果说书院设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达到“通识”,那么书院的其他一切活动则更多地是为培养“全人”而开展,香港中文大学四个书院的院训及办院宗旨都以外显或内隐的方式提到了增长学生的学识,提升学生的人格情操。四个书院皆十分重视学生的“成人”教育,各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求知的兴趣、开阔的视野、睿智的人生领悟以及团队精神。如联合书院的“明德新民”的院训,就把“德”置于培养人才的首位。新亚书院所秉持的“求学与做人,贵齐头并进”的教学理念,也正是全人教育的另一种诠释。
各书院的日常事务安排与各项活动的开展,也是按照培养“全人”的理念而进行。各类学术讲座、专项计划、辩论赛、参观考察、社区服务等活动,使得学子们从入校之日起,就不断在知识、道德、思维、操守、能力等方面有意识有目的的接受全方位的训练,从而丰富人生经历,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精神与专业的基础。这种“全”同时也是面向全书院学生的,书院提供给每一名学生同等的机会参与其中,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每一名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有机会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活动中学会包容、谅解、尊重、欣赏及合作,借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提高个人品位。
三、书院模式及全人教育理念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全人教育是内地高校所致力提倡的育人观念,在实践过程中,内地高校也通过设置通识课程来实现这一观念。但内地的通识课程大多以选修的形式出现,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众多的客观因素如师生比例较大、地域差距导致学生差异较大、校方应担当起引领学生得以全人发展的角色没有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等,限制了内地高校实施“全人教育”,使该理念仍仅处于理论层次。
为了更好地实践全人理念,内地高校首先应认识到全人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全人教育的意义,有效分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各项资源,构建合理有效的师生评价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内地高校可以借鉴香港中文大学分层次设置课程的模式,注重多元文化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培养人才,在设置通识课程时,可从较低层次的文明训养课程逐步上升到高层次的跨科课程及特色课程。低层次科目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各学科思想历史简析,中层次科目包括思想研究方法、伦理学研究等,高层次科目包括西方历史研究、戏剧欣赏等特色专业科目。除此之外,一些健康体能科目与课外实践活动也列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只有在此科目中获得规定的学分,方能毕业。这种分层教学,可以将全人教育理念付诸实施,满足学生的需要,逐步提高学生道德、人格层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园内不仅是学习知识与技能,还要体会人生、发掘潜能、健全人格。
以内地目前各大学的师资力量与生源水平,这类通识课程与人文课程的开设并无太大难度。因此,内地高校可以从把握好全人教育的基本内涵着手,根据院校本身的特点及不同层次生源的特点,校际之间可加强合作与交流,创设环境满足学生学习及活动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跨学科的课程。同时,开展多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形式丰富的、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成为“全人”,在今后的学业与事业上得以成功。
参考文献:
[1]吴立保,谢安邦.全人教育下的大学教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8(1):69.
[2]全人教育网:uic.edu.hk/index.php/content/view/233/isci/isci-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7&Itemid=220
[3]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9):48.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 数学专业;以学生为中心;学业导师制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13-02
0 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约翰·杜威开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为代表,表现为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需要,认为社会生活和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教学往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当今时代,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在教学管理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势在必行。本文就新升本科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探讨。
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中,充分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制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和规范效果。新升本科院校数学师范专业招生压力巨大,生源素质和研究性大学或一般建立多年的本科院校比差距大。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其从师能力是数学学院所应考虑的问题。数学学院原有一套好的教学管理制度。伴随时展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
2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2.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需要 当今社会,以人为本被摆在合理位置。要实现国家的良好发展,就要以人为本。一个大学的发展,也要以人为本。在大学培养对象的特殊性造就了以学生为本的必然性。大学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的所有工作必须围绕培养对象学生。一方面,教学管理的任务之一是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这需要良好的人际氛围;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要人性化。要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权利。最后,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作为大学的二级学院的数学学院建立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更应以学生为中心。
2.2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是打造精品师范专业的需要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将举全院之力实现此目标。2011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以此为基础,中学正进行全面的改革。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专业,数学专业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课标。教学管理制度无疑是实现目标的保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把全院力量动员起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意义重大。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内容
建立一整套制度,有多方面需要考虑。我们从选课制度、学业导师、教师奖励机制、教学评价、考试、技能训练等方面加以阐述。
在数学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中,学生选课制度遵照学校的原有制度执行。面对近三年来打造精品师范专业面临的诸多问题,高年级专业选修课改革势在必行。作者作为教学管理者,一直探索选修课改革。具体如下:
3.1 在《数学分析选讲》、《高等代数选讲》课程上“以学生为中心”选课 《数学分析选讲》、《高等代数选讲》课程是学生考取数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课程。面对学生选择的不确定性,近年来数学学院施行了在开课前学期选课、开课一周作为试听新的制度。试听后,放弃考研同学退出该课程课堂。
采取此种方式选课,是在学校教务处制度允许范围内的尝试。经过两年尝试考研决心强烈的、准备充分的同学选择了《数学分析选讲》、《高等代数选讲》课程。经过该课程学习在考取研究生、就业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在学生选课制度上,我们建立了教师挂牌选课制度。该制度计划在2014-2015年施行。教师挂牌选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良好体现。一方面,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给教师无形的压力,促进其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等思考。另一方面,学生上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程上课效果十分好。
3.2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业导师到学业导师(班主任)转变 2011年我院建立了适应新的环境下了学业导师工作细则(制度)。该细则细化了学生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把检查学生课堂出勤、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和学生获取创新学分纳入学业导师工作职责。经过一年的执行,取得了好的效果。2013年初,面对学生管理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又在学校管理制度基础上,修订了新的学业导师(班主任)工作细则。该细则把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学业导师职责中。这样做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业导师不仅知道学生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生活。相信经过一年的执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学业导师职责具体如下:
①指导学生制定每学期学习计划,及大学四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②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课,提供适合的专业课学习方法,及如何进行期末考试复习。③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修课的选课、及大三进行的专业方向选择。④指导学生组织开展职业技能训练活动,每学期对学生训练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对学生进行考研方向和课程学习等方面的指导。⑤指导学生从事读书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⑥指导学生如何获取创新学分。⑦指导学生了解并遵守学校和学院的关于考试有关规定。⑧关注学生思想和学生心理健康。⑨指导学生就业。⑩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外语、考研等热门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11}做好学生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3.3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评聘、评优、奖励机制的建立
数学学院在教师评聘、评优、奖励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因素,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满意度纳入了此类制度中。采取学生不满意一票否决制度。学生满意度由学生评教和学生评教师师德共同体现。评优、奖励要把学生认可、能力强的人选,使其脱颖而出。
建立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对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师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采取奖励制度,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研究积极性。奖励项目包括:
①校级及校级以上的教材立项成果。正式出版且第一作者是数学科学学院教师的;②凡申报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各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获得批准并能完成建设任务通过验收且第一完成单位是本校者;③我院职工作为第一作者,第一单位为本校的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改成果奖者;④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名师、及校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称号者;⑤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学团队;⑥中文核心及其以上教学期刊;⑦校级教师教学比赛或省级及以上类似于《微课教学比赛》获奖者。
3.4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 数学学院一方面参考学生评教和学生评师德的结果,另一方面建立了教学信息员制度。通过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师教学情况。把学生反馈评价作为领导评估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该制度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进一步。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体现。
3.5 以学生为中心的考试制度的建立 数学学院的考试制度把学生评优、发展党员纳入其中。实行学生作弊评优、发展党员积极分子一票否决制度。通过施行该制度,有力的促进了学院良好学风的形成。开好考试会议是每次学生期末考试的重要内容。我们把大一、大二每学年召开一次全院的考前动员大会,学业导师(班主任)针对本班开考前动员会等方式纳入制度中。每次会议都苦口婆心和学生讲,使学生打消违纪作弊的想法。
3.6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制度的建立
打造精品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技能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应注重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另一方面,应在课余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我院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技能训练制度。制度规定了训练内容、安排等。这为学生将来从师打下坚实基础。
3.6.1 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数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教师口语表达、规范汉字书写和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专项技能和课堂教学综合技能训练等。
3.6.2 训练的组织与分工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采取学生经常性、制度化的日常训练方式进行。根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承载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任务的课程在教学大纲中安排具体的训练内容,确定训练方式和考核方式。按教学大纲要求有计划地组织训练。
各种技能训练是为相关课程服务的,是对正常授课环节的良好补充。通过组织数学科学学院的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为学生的《大学语文》、《规范汉字书写》、《中学数学教学论》、《数学微格教学》课程学习及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等工作打下基础。
数学科学学院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根据各专项职业技能训练计划和考核细则要求,结合本数学科学学院专业特点,配合课堂教学制定数学科学学院具体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施计划,组织各班级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能训练活动。同时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督察小组,隶属系学生会学习部,负责协助职业技能训练管理小组组织、督促、检查数学科学学院学生的训练活动。以班为单位成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小组,由学习委员任组长,全面负责本班的训练事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后,如何得到有效实施是关键。提升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贯彻的关键。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根红,黄玉柱.浅议以人本管理为核心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J].科技信息,2012(1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