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在计划体制基础上的教学管理制度已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各个高校与世界名牌大学的交流日益增多,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借鉴也随着增多,教学管理制度的兼容并蓄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时俱进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与制度的单一化、粗暴化
大学的教学和大学的教学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活动的通过教学管理制度来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的秩序,而不是相反。正是由于这种性质,决定了教学管理活动与教学活动互为依存;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教学管理为教学活动制定规章,指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反馈教学管理,通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1]。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谁在实践中坚持了这一条,谁就是遵循了教育规律,并大大提高了在实践中达到目标、获取成功的可能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侧重一个方面,常常将两者割裂开,探讨教学活动或教学改革时,忽视对配套管理措施的研究,或者相反,只关心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却忽视这些理念和技术如何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学管理活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些作用的产生无疑是与过去或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高校教学管理无疑是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管理制度要保证制度的设计能够使得高校教师真正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回归教学者角色,解决高校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依托学校教学资源,结合国外高校的经验,对教师进行职业化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错位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是大学教学自由在学习上的表现;过强的控制则是个性化发展和教学自由的大敌,目前国内各个高校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不能够保障教学秩序的顺利展开,耗费了教师的大量精力,降低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催生了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没有很好地关心教师的个人情况。很多高校存在学生转专业困难,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只能痛苦、无奈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就很难称得上是“智慧”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选修课在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往往局限很大,选修课课程种类不多,课程授课水平低;在课堂管理制度方面,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往往僵化,对学生管理得过死,缺乏活性,只追求表面的到课率,强逼学生进入教室,而忽视上课质量。而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刚进入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上课沉迷于PPT,讲课缺乏互动性,生搬硬套,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教师带有很浓重的当地口音,使得一些外地学生听不懂,上课流于形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第一要素,同样,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个以人为本要以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为本,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存在不一致问题,通过制度的设计,培训的展开,以及以老带新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3.教学师资力量
教师代表了高校的教学水平,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师的综合素质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受教育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质量,高薪聘请人才,教师的学历一般都是博士,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水平,然而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者缺乏专业的教学管理知识,对教学计划,教师的上课时间以及专业课的课程知识计划不周密,浪费大量的时间,耗费了人力,影响了整个教学管理团队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由于个人原因,利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漏洞,私自在其他学校任教,私自接受校外的项目,一些课程甚至找自己的硕士生代课,分散了教学事业心,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声誉,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面对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为发展的动力,而制度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也要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既要规范个体行为,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强化群体的价值观念;既是全体师生员工行为方式的原则和规范,又是保障大学文化按照正确方向发展的有效手段。
首先要将管理转变为服务,对大学教师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大学教师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其特殊性表现在:他们的层次较高,对尊重、信任、自我实现等需求强烈。同时大学教师具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学生的管理者,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体现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尊重、信任他们,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3]。其次,对大学生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受教育的一方,对学生的定位过于僵化,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的教学和管理完全由学校说了算,学生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爱好上面都被束缚,学习主动性不高,逃课旷课现象增多,因此,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征询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中。真正做到教有所乐,学有所思,教学融洽,自主发挥的教学,教学管理更应人性化,因此,要树立学生是接受管理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1]63。
2.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理念
传统的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秩序的规范,行政往往凌驾于学术之上,干扰正常的学术行为。这种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弱化自我极不利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要及时转变观念,由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管理理念。专科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大学的教学和管理不能由学校单方面说了算,而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本,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此,要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2]。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2
作为小学教学的管理人员,首要应集中精力,不断地借助多方面的力量,为教职员工构建友好、和善的教学环境,使教育工作人员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科适当地改善教学器材的设备,增添教学器材,充分发挥器材协助教学的目的;第三,学校要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个性特征,为学生创建和善、友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二、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
过去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只重视对结果质量的考查,严重地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教学的质量并不是考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中创造的,因此,在管理上,学校工作的重点是对教学整个环节加强管理。当前,我国对小学的教学管理,对学生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的管理还很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严格统一规定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各科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考虑各科作业的均衡度;一些学校课外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开展。因而,要实现教学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的调整管理,还要协调各科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布置任务的质量,以及加强学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有效安排和管理,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三、学校加强对教师培训管理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3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主要形式和重要环节,其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效形成实践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毕业后能够胜任相关职业岗位工作,成为企业“留得住、用得上、有贡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要求实践教学的实施应该符合职业岗位需求,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与企业管理相适应,从而能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是历来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对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管理,与课堂理论授课相比,其管理难度更大。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管理实践教学呢?只有以素质培养为宗旨,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以“质”取胜。
1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使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大体可参照以下几种情况进行。
(1)对于实验实训室及生产车间等实践教学场所,鉴于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应结合各实践场所的特点及功能,建立各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使用及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购买及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尽可能做到科学、严谨、规范,并注意使实践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2)对于实验实训室管理员、实践指导教师等实践教学参与人员,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实验实训管理制度,确定不同实验实训管理人员的明确分工、相应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考核制度,使各实践教学及管理人员能要按要求进行实践教学工作的规范实施与管理,提高各项实践教学效果。
(3)对于参加实验、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围绕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为样板,使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真实工作过程相融合,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考核系统等方面来制定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应制度。如考勤制度、实践场所学生行为与道德规范、实验实训设备使用与管理制度、安全操作制度、实验实训过程考核制度等。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职业性,注重企业实际职业岗位管理相融合,使学生在学校就收获实际职业工作经验,减少与职业岗位实际环境的差异,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
(4)加强过程控制,建立实践教学的过程监督机制,组织专门人员不间断对实践教学进行巡视督察,重点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设备使用情况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尤其是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给予及时纠正,对损坏的设备及时反映并维修,以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2 保持沟通,做好学生思想教育
由于实践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尤其是校外实习,原来以班级为整体的集中管理模式被打乱,学生被分到不同的实习场地,使一些学生的惰性、散漫等不良习惯暴露出来,如脱缰野马,给教学管理带来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实践指导教师要与实习学生保持沟通,通过与谈心的方式,成为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思想波动,掌握学生动态,作好学生思想教育。谈心过程围绕德育教育为中心,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号召学生争先创优,爱岗敬业,树立文明形象,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交往、自立及工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使之树立远大的理想。
此外,实践指导教师还需与辅导员、实习车间师傅乃至学生家长保持必要的沟通,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也能在需要时得到辅导员、师傅及家长的鼎力支持,更好地完成学生思想转化工作。
3 校外实习,专人管理,集中辅导
对校外实习学生,学校可安排专人到定点企业进行实习管理,与企业师傅一起进行实践管理,经常对实习学生进行巡视、检查和指导,掌握学生动态,对违纪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对突发事件及时处理。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4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导主任是校长的参谋和助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实施者,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一切工作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导主任的作用。因此,教导主任必须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抓好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这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
一、完善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常规,层层量化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管理有条不紊,教导主任要按照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教职工业务考核制度》《优秀教研组考评制度》《优秀班主任考核制度》《优质课评价方案》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使制度具体化,有可操作性,本着“抽象变具体,无形变有形,有形变可行”的原则,层层量化分解,定出各项翔实可行的量化考评细则。每学期开学初,把修改完善后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各项量化考评细则印发到各组,利用第一次业务学习时间,专门组织教师学习这些制度和细则,先给后评,让教师明确工作的努力方向,规范教师教学工作。
在常规管理中,重点抓教学常规各个环节的落实、检查反馈、指导改进。教导处可以采用与各组长指导与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按照各项量化考核细则的要求进行检查,量化评价。
二、加强领导,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实行领导岗位责任制,采取分线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保证教学上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强化每个人的责任。教导主任应在学校行政会议上积极推行学校领导蹲组制,分配好任务,每位领导负责蹲一个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在活动中,蹲组的领导要率先垂范,集体备课,带头深入教学一线,每学期听课25节以上;带头参加评课活动,做好“传、帮、带”,给年轻教师出点子,指路子,带头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帮助年轻教师解疑释惑,使他们茅塞顿开,让他们尝试搞小课题研究,进而达到人人参与,带动整体教风,使学校的教学管理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三、抓好教研组建设,盘活教研阵地
教导主任可把教导处的下属教研机构分设成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心理健康、信息与科学、体育与艺术等组,委任好组长,指导各组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精神制订相应的组内教研活动计划,集体备课,落实常规检查、大课间等活动,让各教研组组长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好助手;要把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教研任务落实到教研组长身上,让他们共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有突破,有创新,做到备课有个性,上课有特色,辅导有特点,教研有效益。
四、要将教学常规管理入微到“本子”上
这个“本子”,一个是教师的本子——备课本,一个是学生的本子——作业本。教师的本子,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的预设;学生的本子,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态度。在备课方面,教导主任不仅要制定好备课制度,还要为集体备课制定《集体备课方案》。备课制度要求教案做到“三兼顾、四备、一使用”,即兼顾课程标准,兼顾教材和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备学具;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备课制度能不能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平时是否对教师的本子进行检查。教导主任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检查,掌握真实情况,及时反馈、评价、总结。
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则是教师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对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的管理方面,应把教师的校外进修与校内进修结合起来。目前,由于条件的限制,让教师脱产校外进修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教导主任应加强校内培训工作,让教师得到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校内培训进修的形式要多样化,如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组织教学研究会等。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包括校外的和校内的教师评价机构;要制定各种评价标准,使教师评价科学化;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
六、在实践中创新,在理论中探索
江总书记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培养出创新人才,教育者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教导主任在教学常规管理中要突出三种意识:(1)树立服务意识,即强调师生关系民主化。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2)树立人性意识,即做到教育主题个性化,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自主性,依据学生的志趣、特长加以引导,培养个性独立,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人才。(3)树立发展意识,即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运用启发式来激疑促思。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5
(一)整合教学管理职能,成立新的教学管理部门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先进的教学管理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可以提升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借鉴成人学历教育成熟的对在职人员的教学管理经验,可以加速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经验积累。建立新的教学管理部门还可以整合三种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师资源,整体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整合教务管理职能,成立新的教务管理部门
通过对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籍和成绩进行统一管理,能够提升成人教育的教务管理手段、丰富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务管理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三)整合技术力量,成立新的技术部门
随着技术力量的加强,可以增加网站、远程教育平台和资源建设的技术投入,完善网上学习环境。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技术部门可以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逐渐实现管理工作的电脑化和网络化。
(四)整合招生管理职能,成立新的招生部门
现代远程教育的招生宣传较多的依赖于网络媒体,报名录取工作通常也在网上进行而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项目往往依赖于传统的媒体进行招生宣传。将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整合后,可以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统一招生宣传形象,提高招生宣传效果,能够逐渐树立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品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五)整合学生管理职能,成立新的学生管理部门
由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尚处于试点阶段,学生管理工作尚在探索和完善中。而成人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机制,整合学生管理职能后,可以借鉴成人教育的管理经验,缩短对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时间,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利用先进的远程教育平台可以改进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生管理手段,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大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网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的素质教育;二是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网上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三是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网上辩论,举办网页设计大赛,创办网上学生刊物等;四是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整合人力资源
(一)采用竞争上岗,任人唯贤的办法调整工作岗位
竞争上岗为有能力的员工提供了更多可竞争的工作岗位,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工作经历竞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各职能部门可以根据岗位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员工。从而使各个工作岗位能够得到最优的人员配备。
(二)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估制度可以督促员工努力工作。
(三)关注每一个员工
帮助员工树立个人的奋斗目标,将员工的个人奋斗目标与学院的发展目标相结合,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感觉到学院的成功就是他们自身的成功。要激发员工的创新欲望、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激活员工的创新潜能。
(四)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各种文体、考察、经验交流等活动,加强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的沟通,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
争取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提高员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实现员工观念、文化和思想的整合。
(五)做好员工的安抚工作
整合人力资源必然涉及员工工作岗位的调整,要关注因为工作调整而有情绪的员工,诚心诚意地帮助这些员工,认真做好安抚工作。
三、整合教学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不仅拥有先进的教学管理手段,同时还具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师资源,整合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整合教学资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整合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专业和课程
通过统一课程设置、学计划、学大纲等措施,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开设课程的相互选修和学分互认,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真正融合。而继续教育项目的一些优秀课程可以作为专题讲座供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学生学习。
(二)整合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师资源,建立教师资源库,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
成人教育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而远程教育教师可以借鉴成人教育比较成熟的对在职人员的教学经验。整合教师资源后,可以大力培养既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手段,又具有成人教育教学经验的复合型教师,以满足三种教育的教学需要。
(三)整合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
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生可以共享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课件,教案库,答疑库,习题库,案例库等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共享远程教育教学平台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还可以加快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步伐,如建设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网络课件、答疑库、习题库,案例库以及网上BBS等。
四、整合教育项目
(一)整合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项目,为学历教育项目增加新的办学形式
现代远程教育专业可以增加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相反,成人教育的专业也可以增加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形式。这样,一个学历教育项目可以同时以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两种方式办学,通过共享教师资源和网上学习资源,提高学历教育项目的利用效率,扩大办学规模。
(二)整合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非学历教育项目,为非学历教育项目增加新的办学形式
在整合现代远程教育之前,继续教育项目一般是通过面授形式进行教学,由于受到教师、上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招生规模往往只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在整合现代远程教育后,继续教育项目除了通过面授教学外,还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方式进行教学,由于现代远程教育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学生通过登录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学习,因此只要有足够的网络带宽,从理论上讲,可以容纳无数多的学生同时学习,因此可以突破招生规模的限制,提高办学效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整合三种教育后,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先进的教育方式,与国外知名大学或教育机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项目,特别是远程教育项目,以满足国内学习国外知识和获得国外学历文凭的需求
同时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平台逐渐将优秀的教育项目推向国际,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五、整合教学点资源
首先,采取“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校外教学点进行筛选,淘汰没有发展潜力的校外教学点,重点扶持有较强办学实力和管理能力的教学点上。
其次,根据校外教学点的情况增加新的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外学习中心可以根据其办学能力同时开展成人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有条件的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也可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也可以创造条件开展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从而充分挖掘校外教学点的潜力,发挥校外教学点的作用。
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长效机制;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13-0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建立长效机制是关系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目前的整体运行来看,各校离建立长效机制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如法律依据缺乏、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宏观调控不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本文将从政策制度和教学管理保障的角度,探讨如何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保障机制。
一、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素质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校企合作、双向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通过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相互融合的方式,将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岗位的实际工作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学生在学习期间,一方面,要在学校接受与岗位职业相关的技能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还要在企业完成一定量的生产性任务。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毕业时可以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能力资格证书。
1.校内生产性实训中的工学结合,根据对生产性的内涵理解不同和学校自身的条件限制,有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但主要的形式就是利用学校的生产实训设备,根据企业的订单或者实际生产中的产品,在企业人员或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企业的生产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或制造,然后按照企业对产品的实际要求来评定;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了产品生产设计等方面的综合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校内外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在校内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工作实践阶段则在校外企业现场进行,学习和工作交叉进行。在企业工作时,则是针对性很强的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工作和学习两不误。
3.校外顶岗实习中的工学结合,这种模式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被普遍采用,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具有较好的普适性。重点是要确保专业与岗位的吻合度,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以及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标准,共同实施评价,保障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迅速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真实环境,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和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的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教育的职业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长期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校企之间必须建立起稳定的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这是培养高技能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
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存在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办学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法律法规等政策制度还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实施。究其原因,第一,当前人们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的深度还远远不够,或者仅仅是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探索与研究实践,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制和长效保障机制。第二,国家的各项政策制度落实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缺乏长期的动力。第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和投入不足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矛盾比较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急需的高质量技能人才的矛盾亟待解决,所培养的技能人才质量满足不了企业对其工作能力的要求。第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进展缓慢,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实施不到位。
三、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的主要保障措施
建立工学结合长效机制需要政府层面的各种政策制度的保驾护航,也同样需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有力保障。
(一)国家政策制度的有力保障是基础
在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他们具有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制度,使得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构建了较完善的校企互利共赢的机制,使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协调与激励的机制比较健全,校企合作有政府财政、税收和政策的激励支持。然而,在我国这些方面的立法还很不健全,包括工学结合中涉及的校企合作成果分配、专项的教育基金、奖惩措施和实习学生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相关立法。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所产生的费用成本,也不能得到政府减免部分税收,从而抑制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营造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的浓厚氛围,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发挥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1)加强立法,出台有效的政策制度,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企业办职业技能培训和接纳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可以减免一定的税收。通过政府的税收激励政策、宣传和推广等道德激励手段,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2)改进政府配置资源、财政等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并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年度预算。支持高职院校更新教学实训设施和建立共享型、开放型的实训基地。(3)政府要搭建工学结合平台,积极鼓励组建以职业院校为龙头,以政府部门为指导,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培养人才。(4)国家应在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中选择规模大、效益好、机制灵活的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从而营造企业成为工学结合主体的氛围。
(二)学校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关键
1.树立开放的教学管理理念。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需要设置专业,紧跟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从市场需求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面向实际职业岗位群;通过工学交替、行动导向,使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实现管理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拓展课程教学的空间与时间。
2.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通过企业走谈、市场调研等形式,以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展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一批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满足工学结合教学需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并参与项目研发,建立校内外实训指导教师劳动报酬等经费保障机制,制订一系列有利于工学结合的绩效考核、人事聘任与工作津贴分配方案。
3.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涵盖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反馈、控制等各项功能,包括校内与校外工学场域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学校应建立工学结合教学质量标准,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容和程序,实现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充分履行由用人单位、家长、学校、教务处、系部、教研室、教师、学生等构成的多级教学监控人员的督导职责。
4.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学校教师单方教学评价的传统做法,积极发动行业企业、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管理,建立多元评价制度。学校与企业一起制订考核方案、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通过合理的考核,包括实习的关键环节,如出勤情况、职业操守、专业技能、工作成效等,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考核项目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形成制度。
四、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达到互利共赢,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一方面要注重构建工学结合的社会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和政策制度手段,明确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责任与义务,形成一定的动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注重内涵建设,以制度的形式确立工学结合的核心地位,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