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专教学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范文1
送教下乡旨在通过直接在乡村就地就近建立教学班,让农民不离乡土就可学习,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实现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自涉农中专教育工作实施以来,依据自身特点,在教学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重点把握好领导重视、科学招生、认真施教、严格管理四个关键环节,实现了涉农中专教育的稳健发展。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涉农中专教育属于校外全日制班,与校内班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成本相应增加,涉及部门比较多,需要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投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落实,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2009年,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在承担“送教下乡”教学工作之初,及时成立了“送教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副校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明确牵头科室,并建立有关科室协调联动的管理机构,职能科室下设计划学籍组、专业课程论证组、教学环节检查督导组等,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同时,出台鼓励政策,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用于“送教下乡”工程,确保了教学环节落实到位。
二、科学招生是基础
科学选择教学点,认真筛选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稳定率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在招生之初就充分考虑有关制约因素,明确要求在教学点遴选上做到“三定”。一是产业定专业。为了提高涉农中专教育的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学校确定了“专业服务产业,产业深化专业”的主导思想。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科学设置专业。二是需求定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教学计划的刚性要求,更要兼顾教学班所在地的实际产业需求,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三是条件定规模。在教学点设置上,制定了教学点建设标准指导意见,严格遴选教学点,选择交通便利、学生相对集中的乡、村建班或依托产业经营合作组织所在地作为教学点。
三、认真施教是关键
为了提高施教效果,承德市农广校在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重点围绕教学研究、教学模式创新、校本教材开发、高起点开展师资培训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锻炼了教师的基本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技能水平。
(一)成立专业教研组。为保证涉农中专教学质量,学校积极整合师资资源,共选聘专兼职教师97名,其中专职教师75人,占总数的77%。与此同时,为高起点高质量开展教学活动,学校还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特聘知名专家,从市农林牧系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乡土技能人才组建一支专业实力强、实践水平高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依据农民职业教育特点制定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
(二)加强教材建设。学校在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中,加大校本教材建设力度,由校长张学东主编的《冀北地区农业新技术集锦》一书,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优秀校本教材评选中获二等奖。
(三)高起点开展师资培训。一是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培训。如2010年选派11名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培训;2011年选派16名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学科带头人培训。二是学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进行师资培训工作。如聘请原石家庄市职教中心副校长、石家庄市政府教育督学冯国强先生以“深化内涵建设,创建特色学校”为主线,围绕农业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能力建设、改革模式、教育培训环节、内涵建设内容”等方面,应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专题讲座。
四、严格管理是保障
(一)建立健全制度。一是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制定了涉农中专教学管理办法、教学点管理办法、学生管理办法、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班主任管理办法、学生管理办法、课堂及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教学效果检查督导办法、结构记分管理办法等,坚持公示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强化跟踪服务和过程监督,保证涉农中专教育教学工作在制度约束下顺利实施。二是健全班级管理机构,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每个教学班成立班委会、学习小组,选配了课代表,明确班委会成员职责。三是加强班级管理力量,实行双班主任管理制。即每个教学班有两名班主任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分别是基层班主任和校内班主任,通过合理分工,密切配合,提高班级管理效果,教学班学生学习认真,到课率达90%以上。四是加强过程性考核、执行教学计划月报制。学校要求各教学点于每月25日上报下月教学计划及当月授课情况表,同时安排专人对全市各教学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并通报抽查情况。
(二)规范教学档案管理。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和相关文件精神,安排专人负责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收集整理学生注册档案、学生信息档案、专兼职教师管理档案、班主任管理档案、教学档案及相关管理制度、学生作业、实验实习报告、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等开展“送教下乡工程”的第一手资料,统一标签,归入专门档案盒和档案柜。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范文2
一、首创一个政策,落实资金保障
自农业部2006年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以来,省农广校多次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争取财政支持。200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籍学生免费就读农广校种养专业政策”,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每年给省农广校种养专业3540名免费生指标,这是全国农广校系统中首个争取到的业余中专教育免学费政策。2011年,经省农广校与省农办协商,将超过免费指标部分以及其他涉农专业的费用列入“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经费中予以安排。实现农民中专全部免学费,既缓解了农民学员的经济负担,又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求学热情。2008―2016年,全省累计招录46959名中专生,争取财政资金7310万元。目前,农广校的中专教育已经成为全省各地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另外,经过省农业厅和省农广校的共同努力,由省农业厅和浙江农林大学联合开展的“浙江省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该工程被列为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五项重点工程的第一项重点工程,具体教学由省农广校和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办,每年60名免费生指标,2010―2016年共争取到财政资金328万元。
二、争取两个项目,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开展“卫星平台” 项目建设。近年来,省农广校以“合格评估”为先导,以项目扶持为抓手,推动农广校体系建设。2007年,省农业厅作出了以“五有”(有办学场所、有师资队伍、有组织机构、有经费保障、有办学规模)农广校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合格评估”工作部署,先后对80个市、县(市、区)农广校开展了合格评估。与此同时,争取省财政支持,每年安排450万元,对评估合格的单位,采用项目扶持的办法,帮助开展教学条件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广校系统的组织建设和条件建设。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农民职业教育卫星平台建设项目”,全省每个市、县级农广校都拥有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高清摄录设备、卫星接收系统,具有了网络接入、课件制作、现代摄录等现代化教学功能,使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手段得到极大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系统从新生注册入学,到学习、考试、毕业均实行了网络化和电子化。
二是开展“流动课堂”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保持了每年450万元的财政扶持力度,实施“流涌翁谩毕钅拷ㄉ瑁重点安排在“两区”(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地,使农民教育培训不断向村社及“两区”延伸,不仅大大改善了农广校系统的教学条件,更稳定和扩大了农广校的教学阵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夯实三项基础,提高教学水平
一是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每年严格按照中央校教学计划,第一时间编制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同时开设一些浙江特色的专业,如茶叶生产等。为了强化、规范教学管理工作,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范,包括《农广校教学管理办法》《农广校考务管理制度》《农广校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农广校省聘教师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每年举办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对教学规范、操作流程、经费使用管理等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大家的教学管理水平。
二是组建农业职业教育师资库。从教育培训机构、农业院校、科研推广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中聘请土专家和农民师傅,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知识强、实践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目前已有近1000名优秀教师、专家及乡土人才入库,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
三是强化教材管理和教材建设。每年根据中央校的中专教材目录,优先从目录中订购所需教材。对于中央校满足不了的或者不适用南方的教材,学校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出版一系列立足浙江特色、设计科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农民培训教材。截至目前,已印刷出版《茶树种植》《作物栽培学》《蔬菜园艺工》《农业基础知识》等多本自编教材。
四、 创新四个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创新“暗访”的巡考模式。为保证教学质量,在规范教学、学籍、教材等日常教学管理的基础上,着重从考务管理入手,创新了巡考模式。考试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鉴于全省考务工作存在考点多、考生多、科目多等“三多”特点,为了进一步规范考试程序、严肃考场纪律、强化监考人员管理,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教育培训效果,学校对考试进行不事先通知考点、无人员陪同,真正做到了对考场的“暗访”,对掌握考试的真实情况和加强考务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模式。2016年12月,省农业厅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共同签署了《浙江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合作协议》,全面拉开浙江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的大幕,实现“线上+线下”的组合培训模式。目前省农业厅与电信公司联合推进的“农技通”平台已经升级为线上培训平台,农户可在该平台中持续自助培训、学习,提升培训效率。此举也得到新华网、钱江晚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村信息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范文3
一、提高中专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意义
中专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且意义非凡。第一,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以育人为主,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由于体育教学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可在社会发展中为社会输送心理和生理都健康的人才,且体育教学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有助于今后坚持锻炼身体,调节心态,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第二,针对中专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有助于其的社会化发展。由于现阶段体育是社会休闲活动,中专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获取更多的锻炼方式,学习到更多的锻炼内容,进而增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认可程度,这将对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第三,体育教学趣味性能彰显人文价值,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可以促进中专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可在学习之余,强健自己的体魄,并在体育中培养自己的体育精神。
当前,中专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部分学生对教师创设的体育项目缺失兴趣,普遍感觉体育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没有创新,所以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导致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不能如期施行。另外,还有部分学生逃避体育课,为有更多室内时间,编造理由,不参与体育活动。
二、提升中专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方法
1.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对趣味体育的认识
开展趣味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身心健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寻求体育知识,并且要让体育对接其他学科内容。如由于知识内容的学习是相互贯通的,可以在跳格子的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带动学生的数学空间感,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劳逸结合,锻炼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但现在很多中专教师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将体育课程看成单纯的运动课程,导致课堂活动比较单一和枯燥,开展的体育活动多是结合经验教学,没能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创设趣味体育活动。
教师在开展中专体育活动时,需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选择他们喜爱的运动,学生自己选择的运动,学习时兴趣会大大提升,学生可在运动过程中积极思考,深入探寻体育运动的要领。如学生学习选择羽毛球,会在运动中思考如何能快速移动脚步,不影响接球力度,学生通过上网查找、与教师沟通,了解到每次接球时若膝盖垂直下落,不但会损伤膝盖骨,还会引发震动,导致接球力度出现变化;若调整下落速度,先用脚掌着地,并脚向外落下,能减少缓冲,保障接球力度不发生变化。学生在自由讨论中或者有意识的寻找中,能体会到知识探寻的乐趣,也能理解任何知识学习的过程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理念也能应用到文化课学习上。
2.丰富教学内容,加强组织管理
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开展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更能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各大中专院校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让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之余,有着运动的良好习惯,并通过竞争比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抗压能力。体育课程课时较少,每周只有一到两堂课,学校也应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做好体育组织管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高效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运动理念,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在给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小Y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建设;科研
教研室作为高职院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担负着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法研究等重要任务。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努力探索与总结教研室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各级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几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了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枚举如下:
教研形式陈旧单一,行政化倾向严重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研活动,从形式上看每周都有安排,但大部分时间用来布置工作或传达学院的会议精神,真正用来开展教研活动的时间并不多。教研活动被大量的行政性事务冲击着,即使开展教研活动,也只是表面上的简单交流,趋于形式化、应付化,缺乏深层次的关于教学内容、体系、教材、方法、理念以及教学改革课题等方面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
科研理念陈旧落后,仍停留在中专水平上我们调查的一些高职院校是由过去的重点中专独立升格或多校合并升格组建而成的,由于长期从事中专教育,传统的“科研与中专教师无关论”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学校的教师,多数教师仍停留在中专的认识水平上,认为搞不搞科研无所谓,还有的教师认为“平时教学工作忙,哪有工夫搞教研”。这些思想观念已经跟不上当今科技进步与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高职院校教研室科研协作功能的实现。
经费不足,缺乏自主权由于高职院校对教研室建设没有专项的预算经费,因此,对于教师进修与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教研室一般无权安排。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使得本来信息不太灵通的教师更加闭塞,这也是不能形成学术氛围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教研室建设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根据我们的调查,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对教研室管理都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如教研室主任的培训制度与奖惩制度,教研室活动的范围、内容与方式等都缺乏明确规定。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一些教研室主任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往往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现有的高职教师队伍中,符合高职教育层次特征的师资梯队还没有形成,表现为“双师型”教师少,纯理论教学的教师多;有社会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少,从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多;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少,中低级职称的教师多。这与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估的优秀要求相距甚远。
促进高职院校教研室建设的对策
更新观念,提高对教研室建设的认识加强教研室建设,必须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先导,要端正对教研室建设的认识,从高职教育发展的高度认识教研室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教研室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教研室工作的状况与水平直接反映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加强教研室建设,对于保证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教研室的建设,明确教研室的重要地位,努力为教研室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
选好教研室主任,加强对教研室主任的培训教研室建设要以思想好、作风好、业务精为标准,要选好教研室的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是学院各项教学科研活动最直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领导与协调能力,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学院要明确教研室主任的责、权、利,对于优秀的教研室主任,学院应定期给予表彰和奖励,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工作不负责任的教研室主任要给予批评,限期改正,或进行职务调整。学院应定期举办教研室主任培训班,请优秀的教研室主任介绍经验,各教研室主任之间要经常开展交流,以此提高教研室主任的教学管理水平。转贴于
确立“科研兴教”意识,提高科研学术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教研室建设来说,科研是重要突破口,应引起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教师通过项目研究,可以获得新信息、新发明、新成果,并渗透到教学中,使教学活动由传统的经验型、继承型转变为创新型与学习型。学生通过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可以形成新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所有这些,都要以教师强烈的研究意识与自觉的研究活动为基础,教师要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才能从容地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起步较晚,教师的科研能力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学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有步骤地组织教师进行科研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培训,培养科研意识,消除科研误区,使教师明白参与科研工作是教学改革的要求,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从而调动起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教研室建设的关键在人才——教师队伍,一支优秀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研室建设的组织保证。首先,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教研室要制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帮助教师建立明确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调动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要大力表彰,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企业的课题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其次,要面向社会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要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与科研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要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建设咨询并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可以给学院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以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抓好课程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高职院校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上下工夫,这也是教研室的基本工作之一。为此,教研室应认真讨论,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建设规划,使课程建设有明确的目标,并使这一目标在教研室全体教师心目中牢固确立起来。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体现出高职教育特色,符合职业岗位需求,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因此,教研室应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探索专业特色,建设精品课程,形成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互动机制,使高职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与社会需求同步并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卢红学.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现跨越;数量;质量
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格外引人注目。高职院校如何办出特色,如何办出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如何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正确定位是实现跨越的基础
这里的定位主要涉及到以下问题:一是高职教育的定位二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规定的。这一法律规定完全可以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定位,然而办好高职教育,关键还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目标定位和规格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要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就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是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产品、工程,或对社会产生直接作用的人才。为此,在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就必须关注以下变化:
一是技术结构的变化对培养规格产生的影响。技术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构成,而且影响相关职业岗位的内涵变化,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就当前来看,职业岗位变化的总趋势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创造职业岗位、发展职业岗位的能力。
二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已经普遍感到传统的就业岗位已经大大减少,新的职业岗位、技术密集型的岗位在不断推出,社会职业岗位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多样化趋势和技术密集型趋势,这必将直接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和变化。
三是“人世”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影响。首先必须看到这样的事实,加入WTO后,中国市场化的速度必然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及技术更新的步伐都将加快,这必然对生产一线的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都将相应地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高职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二、练好内功是实现跨越的前提
高职教育目前确实是取得了“量”上的突破,但人们在思考这样的问题,高职教育如何才能真正有为有位?笔者认为,惟有练好内功才能办出特色,才能构建坚实的基础,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1.必须下大气力建设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由于其培养目标的特点,对师资队伍的相应要求也就十分自然地提了出来,那就是要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而这项工作的实际进展却是较为缓慢的。这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并非十分明晰,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机制尚未建立。另一个原因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参加专业培训或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而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很大,这些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很少到现场,更谈不上具有参与应用性项目的能力和相应的本专业的技术职称。再者,我国职称评审制度也严重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
2.必须下全力尽快提高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在管理方面,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都可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大量的理论问题需要探究,需要努力去实践和不断去总结。目前,各院校均采取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重点中专升格而成,整体管理水平比较差,主要表现在计划性、科学性和方法上的欠缺。再者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素质也亟待提高。在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方面,各高职院校面对生源的特点、教学设施的特点及师资队伍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但这些都亟待完善,需要改进。
三、坚持创新是实现跨越的关键
1. 在教育指导思想和观念上创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因此,教育指导思想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合格+特长”,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教育应该在“帮助人人都成功”的原则下去构建教学、管理、课程等模式。另一方面,应建立全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也可以说这种观念的树立将引发全方位的改革,其意义是深远的。
2.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其中确有很多方面需要创新、需要探索,这也是由于高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企业必须直接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等等方面,都应该有企业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直接指导或参与。就拿课程改革问题来说,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作为学校应该主动与企业 (特别是设备先进、管理先进的企业)联合,主动到企业去收集资料,将企业最新的科技成果,将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引入课程中,使教学内容更具先进性、应用性和针对性。这方面不少学校都十分重视。
3.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上创新。我们应变传统的形成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模拟评价为真实评价,变内部评价为内外部结合评价。要真正使这种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助推器。 就考试而言,在考试内容方面,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的知识,有关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计算方面的知识,更要考应用性的知识,考技术技能方面的知识。专业课考试则更应该在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可以到生产现场去收集一些与相关专业内容关联的问题,将其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在考试方式上也要有所创新,要打破单一的书面考试、闭卷考试的方式,而采取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从评价主体来说,要改变过去那种任课教师“一手遮天”的局面。有些课程的考试评价要引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共同评价的机制。
四、不断改革是实现跨越的动力
高职教育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但是当前,最迫切的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
以就业为导向,扎实推进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和建设,这是面对新形势下的新策略,是推进高职教育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
1.专业理论课进行适当综合。这里所指课程综合不是课程内容简单的加加减减,而是将相关知识按照逻辑关系进行重组、归纳、整合,系统地形成新的课程,并引进一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以期达到对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使学生能真正学到有用的、实用的知识。由这样的知识转化成的能力必然对学生的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2.专业实践课注重培养综合应用能力。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毕业生的质量,而毕业生的质量的外在表现就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专业实践课程在这个方面的功能?我完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构建专业实践课体系。我们的做法是: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依据,以能力为基础,以实现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为目标。
二是强化操作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我们采用模块实训法,以先进技术为导向,以“会用”为突破口,以社会用人单位认可为标准。例如,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共设计了五个专业实践教学模块,通过模块的教学与实训,使学生真正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三是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在这方面,我院采取了如下做法:①重组课程设计,增强系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规范毕业设计,严格设计过程管理,反对照搬硬套,提倡独立思考;②进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考核;③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自己动手、自拟、自设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废除了实验实训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观察记录式的教学方式。
(二)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并以此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以选课为基础和前提。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更注重实际需要,更具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特点。它要求在更高层次上实行更加科学、有序的管理,要求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组合与使用。因此,要实行学分制改革,必须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内部教学机制改革:第一,必须培养教师,使教师转变观念,因为学分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无论是水平、能力还是责任心方面;第二,必须认真调研、分析制定一系列学分制管理的办法和运作规程;第三,必须认真制订一系列教学文件,包括学分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第四,必须强化考核,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学考核标准和措施。另外,成功地实行学分制还需要十分注重对以下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一是要认识学分制的不足之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选课的自主性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性;培养计划的开放性容易导致教学计划执行的不完整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学质量的监控难以到位等方面。二是要处理好以下关系:学生个性发挥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关系;教学资源的不足与学分制要求之间的关系,以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等。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迎来了发展机遇期,最近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意见》的颁布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金土.高等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教育,2002(2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范文6
论文摘要:职业中专学校英语教学现在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难,这其中既有社会现实因素、生源质量下降的原因,也有英语教材、教师、学校等等多种复杂的原因。如何正确面对这些困难,进而找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是现在职专英语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职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困境,并从学生、教材、学分制、双师型、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提出自己解决该问题的对策,以期对现在的职专英语教学有所促进,对职教发展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加人WTO,社会对各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以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 35号),都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要求,并且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所有这些都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就业向高学历看好,家长和学生纷纷向高中看齐。“普高热”使职业中专学校无论在招生上还是在教学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职专生源质量大幅下降,尤其是“语、数、英”等文化课的成绩更是差强人意。这就给职专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要求职专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那么,又该如何在困境中寻求出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呢?这值得我们教师去认真思考。在此,笔者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行浅要的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职业中专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困境
1、生源质量整体下降,入学成绩良芬不齐,职业中专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由于人们观念的影响,家长们都不愿意送学生到职专去读书,觉得到职专念书就是没出息、没前途、混日子。而最后不得不到职专念书的学生,要么成绩太差,上不了高中被淘汰下来的,被逼无奈的选择;要么年纪太小,把职专当成“托儿所”,先在职专过渡一下,等成年以后再作考虑。而真正主动愿意到职专念书的学生寥寥无几。在校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有严重偏科现象,尤其是英语成绩更是悬殊很大。从历年的人学新生成绩来看,都有英语基础非常好的几个学生,但大部分却是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近几年,随着“保送生”的增多,这种情况更是有所加剧。虽然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三年英语,但是总体上他们的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学习积极不高的学生,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教学内容也偏深偏难,教师都觉得难于着手教学,也无法达到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
2、现有教材不适合于大多数学生
职专英语教材经历了几次变革与改进,逐渐形成了现在通用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国家规划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英语/武尊民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ISBN 7 -303 - 04790 - 5 )。该教材编写的目的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步人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笔者认为它有如下优点:(1)选材新颖,题材广泛,符合职专学生的认知特点;(2)以“任务、话题”为主线,兼顾学生年龄特点,注重交际技能训练,实用性强。(3)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总之,该套教材与初中英语能很好地衔接,是套不错的教材。然而,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好教材在大部分学生身上失去了用武之地,80%的学生都反映说内容太难,课文看不懂、练习不会做、语法不理解。
3、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使这一行为指向某一学习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维持学习行为。正是由于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才会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并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进了大学仍能努力地学英语,即使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也会迎头赶上?主要是因为大学英语四、六级与文凭的挂钩形成外部强化力量,文凭与工作前途紧密相连形成内需力量,二者相结合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而我们的职专生呢?前几年职业学校都有英语“会考”,而且有明确规定:会考不及格,文凭拿不到。然而,这种外部强化力量似乎在职专生身上不起作用,成不了动机的外在诱因。究其原因,在于现在用人单位都要高学历,社会上失业、待业的人又那么多,职专生就业难,职专文凭不好用。所以,学习好与学习差没有什么区别,结果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目的,厌学情绪严重。
4、学校硬件(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和软件(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由于目前很多职业中专学校大多是由原来的初中学校延伸出来而办学的,受场地、资金的限制,很多教学设备、设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更是相对滞后(除了有开设外语专业的学校外)。而现在一些新建的职业学校,都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把有限的资金基本上都投人到专业设备、设施的添置上,而对文化课的投人较少,导致英语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教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而职业中专学校的英语教师,也基本上是原来从事“普教”教学的老师,他们教学的方法、手段等也基本上是采用“普教”的传统模式。而且许多英语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一方面学生的基础不扎实,进行高一层次教学有难度,而另一方面教师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厌学、畏难情绪,只有在“兴趣”上下功夫,采用的教学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职专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职专英语教学。
二、解决职专英语教学困境的对策探究
1、采用上大课、分层次教学,保证各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度开始于1862年的,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表明了班级授课制度的普及。但是班级授课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因为要面向较多学生,教师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当一个班的学生成绩悬殊太大,且不呈正态分布时,班级授课将更难有效地进行,因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都觉得无所适从。鉴于此,笔者建议将各年段学生按成绩分班,打破专业和小班的区别,采用“大课”的形式上英语课。比如将学生按成绩分数段,分成3至4个大班,各班人数可以适当调匀。这样,教师对所教的学生就有了充分的了解,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起点的教学,使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实行学分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指导思想
学分制,就是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绩点学分计算学习的量和质,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毕业的标准,并辅之以教师指导制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管理制度。职业中专学校实行学分制,使学生摆脱了学年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课程的栓桔,使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条件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优势,化解难题。由于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若硬性要求学生一定要在某一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可能很多学生都无法完成。对那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选时间和选择学习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就准予学生毕业,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
3、编写校本课程,使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灵活选用适合自己的教材
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决定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并确定学校拥有10一20%的课程决策权,标志着我国教育课程开发机制转换的正式启动。新的课程开发体系给原本集中、僵化的课程开发体系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确定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所做的不再仅仅是执行他人的目标和计划,而是有了自己的发言权、选择权,教师能为自己的目标而教,这种参与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释放了他们的创造力,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尤其是职业学校,由于各校专业基本上都不相同,学生英语基础又各有千秋,要求所有职业学校的学生全部都使用同一的教材,不符合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于是各校根据校情,编写、开发校本课程的呼声日益高涨。因为校本课程符合校情、学情,贴近学生专业,学生对此均表示欢迎,从授课效果来看,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4.促进英语和专业课的紧密结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现在职业中专学校的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原来从事“普教”的教师,对现在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手段和方法,没有把英语知识融人到学生的专业中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就觉得学习英语没有用处。所以,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不但要在英语方面精益求精,而且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基本的专业特点,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术语、词汇及常用的英语对话等英语知识。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经常安排一些与国外相关公司或合资企业的参观、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到实用的英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极大提高,成绩自然会迅速提升。
5、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评价是英语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学校可以了解课程执行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取反馈信息并对教学和学习进行适当的调整。评价首先要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