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退休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员工退休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员工退休制度

企业员工退休制度范文1

【关键词】弹性制度 老龄化 养老保险

近几年各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人口日联合国提供的统计数字,2002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0%。到2050年,老人数量将增加21%。其中,世界经济发达地区的老人总数将由目前的2.36亿人增加到3.95亿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0%增加到33%。由统计数据我们看到各国陆续进入老龄化,而由此造成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高福利国家。为了解决矛盾,各国普遍采取是延迟退休年的措施,提高退休年龄成为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的重要手段。结合各国的背景,了解各国实施的退休方案,对河北省设计退休方案提供建议。

一、美国延迟退休方案的经验

第一方面提前退休。最早退休的年龄是年满62周岁,但是不能全额领取退休金,领取的退休金大概是全额退休金的70%,每延迟一个月退休,领取退休金的比例都会提高小部分。这项措施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弹性选择,可以在领取退休金水平和享受生活之间进行选择。据统计数字显示,美国人更多是选择提前退休享受人生。

第二方面是正式退休。美国在67周岁退休时,可以申请领取全额退休金,这笔退休金能够满足退休人员的正常生活需要,并根据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在美国历史上,退休年龄是从65周岁逐步提高到67岁的,美国最晚退休年龄不得超过70岁。这项措施是从1983年到2017,年,共延长2岁。

第三方面是鼓励延迟退休。美国人的最晚退休年龄是70周岁,延迟退休可以拿到更多的退休金,满足更多的日常需要,与正常退休相比,大概能多拿30%的退休金,但是只有很少的美国人选择延迟退休。

由此可知,美国政府在退休政策上采取的是多样化的政策,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制度供他们选择,采取了“弹性化”的方式,缓慢的延长年龄,可以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退休计划。

二、法国延迟退休方案的经验

法国最初的退休制度规定男女同龄退休,都是60周岁,表示60岁可以领取退休金,但是不是全额领取,要向全额领取的话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年满65周岁退休;二是缴费年限达到40年。随着法国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原退休制度已经不堪重负。

在2010年,法国政府修改了退休法案,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提高了退休年龄。把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2岁,从2011年开始,每年延长4个月,到2018年完成;另一方面,改变了领取全额退休金的条件。从年满65周岁延长为67岁退休领取,也是每年延长4个月,缴费年限改为41年。

同时,法国政府为了照顾一些特殊群体,实施了弹性政策,例如:铁路人员、经常需要值夜班的护士等职业,可以降低他们的退休年龄,而对于一些高技术人才可以提高他们的退休年龄,另外如果在职人员到70岁不愿退休,企业是无权强制退休。

三、德国延迟退休方案的经验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德国采用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男女的同龄的退休制度,退休年龄是65岁,德国的这一退休制度一直是各国学习的先例。这一退休制度的好处保障了养老金给付的及时性,有助于实现养老金随物价或收入波动而调整的指数调节机制,有利于规避通货膨胀,也体现了养老保险的共济性和福利性。德国现在是出生率最低国家之一,老龄化速度非常快,给德国的保险资金造成很大的压力。

在2010年,实行了新的退休制度,将退休制度从65岁延长到67岁,每年延长一个月,用12年的时间完成,实行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另外德国的公司还为员工增加了一份企业的养老保险,这样员工在退休的时候,替代率能达到75%,那么退休后的生活有了保障,并且可以留住自己优秀的员工。

四、其他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经验

在世界各国不同的社会经济、不同的养老模式、不同的文化背景,显现出了不同的退休政策,但这些不同的政策,都体现着一些相同的变化趋势。根据日本有关法律规定,日本女性和男性的退休年龄均为60岁。但因为从2013年~2025年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将被阶段性推迟到65岁,雇佣方今后就将有义务保证在受雇者满65岁以前提供返聘,将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纵观整个欧洲,目前正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而自欧债危机以来,希腊等欧洲国家的财政更是捉襟见肘,在职员工供养退休人口的压力越来越重,必须延迟退休时间,才能确保社会保险制度不陷入崩溃境地。欧盟委员会预计,到2060年欧盟成员国必须将退休年龄推迟至70岁。比利时目前男女的退休年龄均为61岁,2009年男女的退休年龄将提高到65岁。匈牙利到2009年男女退休年龄都将逐步延长到62岁。英国女性的退休年龄在2010~2020年逐步延长到65岁。新加坡政府的长期目标为把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到67岁。在韩国,正常退休年龄将在2013年由60岁提高到61岁,之后每隔5年提高1年,直至正常退休年龄到达标准的65岁。澳大利亚现在的退休年龄是,男65岁、女61.5岁,2013年妇女的退休年龄将提高到65岁,与男子相同。瑞士2005年将把妇女退休年龄从62岁逐步提高到64岁,并酝酿进一步提高到65岁。

五、河北省城镇职工退休制度的现状

(一)河北省退休年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河北省现在按照国家现行的制度执行退休,河北省的退休年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男性的退休年龄61.08岁,女性59.48岁,而在河北省,退休年龄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而女职工50岁。可以看出特别是河北省的女职工退休年龄低于世界平均女性将近10岁。

(二)河北省的退休制度缺乏弹性

河北省现有的退休制度中明确规定,除特殊工种外,其他岗位的劳动者无论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短,退休年龄都是相同的。实行的是“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举例来说:一般情况下,博士要比本科生晚7年参加工作,但是退休年龄是一样的,按照人力资源的管理来看,对于高学历人才培养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尤其是养老金的领取跟工作年限还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缺乏弹性的退休制度,不仅造成高级人才的浪费,同时还减低了对求学的积极性。

(三)河北省提前退休现象严重

这些年河北省的经济改革,对一些企业进行整顿:破产、清算、改制等,为了缓解各种矛盾,让相当一部分不到退休年龄的职工提前退休,实际上是缩短了他们缴费的年限,增加了他们享受养老金的年数。随着河北省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虽然河北省实施了一些措施,使参保人数达到了全覆盖,但也不解决养老保险基金压力过重的问题。

河北省的“内退制度”是经济时期的产物,它所针对的情况是指国企面向那些没有达到退休年龄但是又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活动的职工所做出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化解政策。政策的本意一方面是缓解下岗职工的压力,另一方面为一些职工提供了自己创业的机会。然而,在具体操作中,由于种种人为的因素,导致了政策与制度初衷的背离,给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支付方面,特别是给在职职工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几年河北省的内退人员数量在快速增长,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虑,他们不仅没有创造社会财富反而在消耗社会财富,影响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转。

(四)河北省退休年龄的身份差别

目前河北省的退休年龄制度在劳动者身份上存在较大的差别,一是男性与女性在退休年龄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女性职工与女性公务人员的退休年龄差异也比较大。

六、国外延迟退休年龄给河北省制定退休方案的启示

从以上的介绍看,有不少国家已经制定了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以后河北省在制定退休方案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国外的延迟退休方案中,我们要学习以下几点:

(一)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逐步延长退休年龄

如果河北省要改革退休年龄,为了减弱各种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延长退休年龄。例如:法国从2011年7月开始每年等距延长4个月,到2018年法定退休年龄将延长至62岁;美国从2003年开始,退休年龄每年多增加两个月,到2015年延长至两年。利用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整,河北省在延长退休年龄的方案上,可以借鉴,减小各种动荡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男女退休年龄差距缩小

从前面介绍的几个国家的退休方案,我们可以看到男女的退休年龄越来越接近。例如:法国,男女的退休年龄最终要达到62岁的相同年龄;英国从2010年起,女性的退休年龄将由目前的60岁提高到与男性相同的年龄—65岁。根据2012年的高峰论坛,在228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67个国家和地区规定了男女同龄的退休年龄,占总的国家地区数的73.25%,没有规定男女同龄的国家中,也在改革缩小差距。而河北省参照的是国家的退休政策:女工人50岁,女干部55岁,男的60岁,男女之间最大相差10岁,河北省在制订方案的时候应该缩小差距。

(三)对职工领取养老金采取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机制

很多国家为了延迟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要求在职职工有个最低缴费年限,还规定一个最低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达不到相关要求的,会影响到领取的水平。例如:美国的退休政策要求最低领取年龄为62岁;英国退休制度规定只有工龄不少于35年,并且只有支付过国家保险基金的退休人员才有权利获得全额养老金。河北省的退休人员只要交够15年养老保险就可以领取退休金,多交一年对退休金数额的影响很小。河北省在制定退休计划的时候,应该采取鼓励的政策,每提高一年,增加2%的养老金,并提高最低缴费年限,延长领取养老保险的时间。

参考文献

[1]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李仲生.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张运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3).

[4]钟仁耀.养老保险改革国际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企业员工退休制度范文2

关键词:延退政策;失业率;劳动力;社会保障

一、前言

退休制度是国家为了平衡劳资双方利益关系而构建的一种劳动关系退出机制。从宏观层面上讲它是使达到一定年龄的劳动力强制离职,从而为年轻人腾出工作岗位的最好机制;从微观层面上讲它是使劳动力获得休息权的保障,使劳动力在精力衰退和无法胜任工作时能够享受养老保障待遇的一种途径。有很多学者认为应该按照平均寿命来确定退休年龄。[1]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平均寿命比60年前确定社会保障福利模式的时候提高了,支持推迟退休年龄的人认为,这些增加的年份应该以更长的工作时间来“支付”。本文研究的意义在对于延退政策的影响进行利弊分析,通过对延退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对如何更好地实行该项提案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为我国科学摆脱养老方面的困难及如何有效实行延退政策提供借鉴。

二、延退政策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分析

(1)延退政策对就业率的影响。对于企业员工来说,退休年限的延退有两层隐患:第一是工作年限的增加就会意味着新生就业人群的需求减少。第二是支付养老金的年限减少意味着年老后所领取的养老金也相应减少。再者,养老金的实际领取额度和原有规定之间存在差额,老年退休职工往往无法全额领取到养老金。从经济学的定律来看,养老金的增长与通货膨胀率的增长之间存在矛盾,养老金通常以银行储蓄的形式来呈现,而就目前较强的通货膨胀形势来看,养老金收入相对缩水,无疑延退政策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另外,消费决定需求,因为需求市场的缩水,造成企业生产相对减少,则利润也会相对减少,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相对减少,可以理解为失业未必能带动就业。同时,从我国的就业现状来看,一方面我国总体上劳动力基数大,劳动力就业市场信息流通不畅;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力素质不高,企业对劳动力素养的专业性、技术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我国就业形势。

(2)延退政策对劳动供给率的影响。为了分析延退政策对劳动力供需的影响,本文假设原退休年龄为A0,如下假设延长到A1,以下提供两类条件模拟劳动供给率的变化。

第一,假设1:非硬性劳动供给率。依照这一假定,劳动力的供给的可用垂直线表示,如图1所示。假如我国对退休年龄的规定不变,那么员工的年龄处于L0~L1之间时就会退休,但当规定改变后,退休年龄延长至L1之后,此时这部分人群就会选择再就业。然而,此时大批年轻人大学毕业也正选择就业。由此发现,不管工资额度是涨还是跌,新增就业的年轻人群和尚未到退休年龄的老年群体都在选择就业。

随着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增加,相对应的劳动力所获的报酬便会相对减少,按常规情况思考,此时市场应该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由于市场上报酬的调整,由W0下降至W1,则使得就业市场仍然十分稳定。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会发现,人在年老时由于精力和能力的下降所得的报酬自然会减少。但此时,从图中曲线变化显示,工资报酬由W0到W1的变化不是过程的终结,这是由于劳动力的增加会导致社会总产出的提高,进而使得劳动总收入提高,这又会进一步刺激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工资上涨,由W1提高至W2。

根据上述分析,尽管退休年龄延长之后,但就业率仍然会比较高,新增的年轻劳动力会全部就业,而过去本该退休的人群也会成功再就业,但其收入水平会有一定程度上的缩水影响。

图1 延退政策和就业:劳动供给无弹性

图2 延退政策和就业:劳动供给有弹性

第二,假设2:劳动供给有一定弹性,即弹性系数在0和1之间。从这个假设中我们可以知道,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往右上升的直线,见图2。让我们假设D0是起始劳动力市场需求,S0是对应的劳动力供给,W0是均衡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中,依据旧有的退休制度,年龄处于L0和L1两点之间的都属于应退休劳动力,不过当下退休年龄的临界点由L0变为了L1,这些多出来的劳动力就都会继续留在就业大军中,暂且假设就业量为L1’,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即由W0下滑至W1,而在工作―休闲模型的选择下,工资变少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就业态度。一些在职员工将会辞职,未找到工作的劳动力也会持观望态度,所以实际就业率就变成了L1。不过与L0对比发现,劳动力市场供给量相对来说还是增加了。与假设1相仿,劳动力市场供给量如果增加了,那么社会总产出也就增加了,相应的社会总收入也会有所增加。这就带动了人们购买产品和服务的热情,因此又会急需更多的劳动力,薪资就将再一次增加,即从W1上升至W2。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将劳动力的退休年龄延后,使一些本该退休的人继续留在了就业市场中,部分则选择退出劳动市场,工资有一定下降。

在假设1和假设2这两种不同的劳动供给弹性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所做出的回应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由于退休年龄延后这一做法尚在摸索试验中,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所以没有准确的数据来支持它。因此,即使要评判哪种可能的实际性较大,我们也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结果。

各行各业都会受延退这一改革所影响,但具体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就职的员工会受到政府政策的管束,延退于他们而言并不那么重要。因为继续工作对其退休后的生活大有好处,可以减轻他们年迈时的压力。从属于企业的员工通常是不会主动辞职的,除了被迫内退。因为由劳动力生命周期理论可知,劳动力年迈时收入会下降。如今我国的退休年龄不高,但人均预期寿命却在不断增高,假如依据现行退休年龄标准执行退休,养老金方面将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另外大学生们大都不会因为工资的下调就放弃工作。站在经济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家庭不会在学生毕业后还全面负担他们的生活费。另外当代的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使他们希望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所以大部分人也会继续留在劳动市场中。除此之外,在以上的分析过程中,一切假设均是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这只是在做短期分析。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的话,注意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长,延迟退休年龄对于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广泛。[2]

(3)延退政策对社会人力资本的利用率的制约。此外,推迟退休的年龄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存在极大影响作用:推迟退休的年龄能扩长以后的工作时间,它影响到了劳动者在人力资本的投资方面的决策。有关人力资本的理论指出,劳动者知识及技能是组成人力资本的最重要部分之一,而知识及技能则主要通过教育及培训获得,个人有关教育的投资决策会把教育成本及收益分析当作基础。[3]假如工作时限加长,在教育投资方面的收益期也会延长。因此,刺激到劳动者增加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以促成劳动者加长教育的年限,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加大专业及实践经验培训力度,这都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有好处。推迟退休的年龄在人力资本充分利用方面也有一定积极的影响。我国现人均预期的寿命水平延长,社会一般教育年限逐步提高,平均的受教育基本水平渐提高,有关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也明显提高。教育年限提升要求人力资本年限随之后移。若不顾及我国的劳动力基本情况,仍按原本法定的退休年龄要求劳动者,可能导致大量人力资本的闲置。此外,老年的劳动力于同一行业及岗位积攒了较多工作经验,若仍将其放在原工作岗位能为企业接连创造更大的收益,还能节省在新员工培训方面的成本。推迟退休的年龄能充分利用到老年的劳动者们的余热,以推进人力资源有效合理利用。

(4)延退政策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影响。从横向角度来看,我国的退休制度包括公职人员退休制度和企业职工退休制度两种制度类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一直倍受争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工之间利益的不平等。具体来说这种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从养老金缴纳角度来看,公职人员在职期间不用缴纳养老金,退休后养老金完全由国家财政予以拨付,而企业人员则需在在职期间与所在公司共同按比例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养老金,其养老金的数额与在职期间养老金缴纳的多少有关。其二,从在职期间的待遇角度来看,公职人员的待遇高且有国家保障,相比之下,企业职工的待遇与工作单位效益挂钩,且随时可能面临企业下岗裁员或企业破产的风险。其三,从退休后养老金待遇角度来看,公职人员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要远高于企业人员,甚至达到一倍以上,而且近年来替代率的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4]因此,若在如此不公平的制度前提下,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对企业职工来说损失会更大,两群体间的矛盾将会加剧。因此,应首先切实取消退休“双轨制”,逐步将公职人员纳入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内,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筹,在公平的环境下实现法定退休年龄的逐步延迟。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延退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整体的就业率和供给率影响有限,而延退政策对于社会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有效利用大有帮助,这是正面效益。但是,从个体来看,延退政策对于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公平和劳动者权利的保护。因此,采取一刀切的延退政策会损害部分劳动者的权益。基于此,在我国有必要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明确规定法定退休年龄的同时有区别的对待智力行业领域的劳动者,相对于其他劳动强度较高、安全风险较大或者其他有关行业工作方面,可变通选择较为刚性的相关法定年纪。由于我国不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部分退休后再工作的劳动者,可以更多地收入,延长退休年龄等于减少了额外收益,低收入和重体力者会选择早点退休。[5]弹性退休制度的设计不仅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权,也尊重劳动者选择休息的权利。相应的养老金的收入也会有区别,前提是保证劳动者合理的收益,降低不合理收益的心理预期。

参考文献:

[1] 司马媛.改革我国退休年龄的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4):33-34.

[2] 褚福灵.中国退休年龄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1):12-14,19.

[3] 薛继亮.延迟退休和放开二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2):74-79.

[4] 廖少宏.提前退休模式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3):96-105.

企业员工退休制度范文3

>> 浅谈国内外成功经验对佛山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分析 浅谈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意义分析 美德瑞人力资源开发经验的启示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动因\困境及消解路径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评价及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论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中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上日程 再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老年人口红利理论的城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路径 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 探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 老龄化社会中城镇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 浅议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资料整理。

根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资料,预计到2060年日本总人口将下降至9 000万人以下,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50.9%,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40%,而少年儿童人口所占的比率只有9.1%,(参考图1)届时每2.5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人。劳动年龄人口的不断减少,老年人口继续增多,使老年抚养指数明显增加,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压力。这是日本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主要原因。

(二)日本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利于顺利推动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随着日本少子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劳动力不足现象将进一步恶化,年轻人正在支付的养老保险费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也加重了年轻人的负担,日本的养老金制度面临了挑战。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国家养老保险和民间养老保险。而国家养老保险又分为国民养老保险、厚生养老保险、互助养老保险,这些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下一代养上一代”的现收现付制。但是,随着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数量的增多,出现了支付与负担的不平衡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针对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推迟养老金的支付时间。日本国民养老金在制度建立之初就一律从65岁开始领取,厚生养老金的领取年龄也将由60岁逐渐推迟到65岁a。以日本企业男性员工为例,从2013年4月开始领取厚生养老金的年龄已提高到61岁,之后每3年提高1岁,到2025年提高到65岁(参考表2)。根据日本企业的惯例,员工的退休年龄一般为60岁,这样会发生员工到60岁退休后,在接下来的5年里可能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情况。因此,日本必然要在老年人就业再就业方面采取相应政策措施,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顺利推进养老金制度的改革[1]。

表2 日本推迟领取厚生养老金年龄日程表[2]

时 间 年 龄

2013年4月1日-2016年3月31日 61岁

2016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 62岁

2019年4月1日-2022年3月31日 63岁

2022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 64岁

2025年4月1日―― 65岁

资料来源:根据厚生劳动省《关于部分修改老年人雇佣稳定法的概要》整理。谔镛梗骸父恼高年h者雇用安定法の解hと企Ig铡梗日本能率f会t合研究所,2012年12月,第39页。

(三)日本老年人身体健康、乐于继续工作、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2013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达到了86.61岁;男性的平均寿命也达到了80.21岁,男性的平均寿命首次超过了80岁a。同时,日本老年人健康寿命也在延长,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日本男性健康寿命为71.19岁,女性为74.21岁b。平均寿命和健康寿命的延长不仅使老年人口规模逐步膨胀,而且老年人拥有劳动能力的时间也会相应延长,由此进一步助长老年人继续工作的热情。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在55~59岁之间的男性中,希望工作到65岁以上的人占75%,其中38.1%的人无论年龄多大都希望一直工作下去;在60~64岁老年男性中,希望工作到65岁以上的人占73%,其中32.8%的人无论年龄多大都希望一直工作下去;在65~69岁老年男性中,希望工作到65岁以上的人占57%,其中28.2%的人无论年龄多大都希望一直工作下去。而且老年女性的就业人数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在55~59岁之间的女性中,希望工作到65岁以上的人达到了53%,其中33%的女性无论年龄多大希望一直工作下去。见图2。日本老年人不管年龄多大希望工作的热情都非常高。

随着团块世代a陆续退休,日本老龄化现象将进一步加剧,同时能够继续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群也相应增多。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2009年满60岁的团块世代人数达到了664万人,2014年满65岁的团块世代人数达到641万人,2019年满70岁的团块世代人数仍将有608万人,这一群体的数量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的水平b。这一代人热爱工作,为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作“企业战士”,退休后也有强烈的工作欲望,无疑是日本可以开发利用的人力资源。

总之,在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背景之下,作为保持劳动力规模,减轻社会保障负担的对策之一,日本政府势必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二、日本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对策及老年人就业状况

对于已进入人口减少及超老龄社会的日本来说,如何保持老年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老年人力资源具有经验优势、智力优势和文化优势等特点。日本为确保老年人力资源,一方面延长退休年龄保证健康老年人继续就业,另一方面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再就业的环境,鼓励退休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

(一)日本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对策

企业员工退休制度范文4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中国现有的养老金体系,特别是以社会保险原则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国民不断提高养老金待遇的愿望与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的矛盾,个人账户资金被透支造成空账运行,制度转型形成的隐性债务尚未解决等。从长期来看,现行制度面临着巨大的缺口。正因如此,养老金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美国在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上存的钱相当于当年GDP的150%,而中国相同口径只有3%。

老百姓不是理财者,手里有存款但无所适从,跟着风去股市,但散户们大多赔钱;跟着风去炒房,但房产泡沫必破无疑。由于没有制度化地存下养老金,中国的养老问题令人忧虑。 现收现付与积累制的利弊比较

在农业社会,人们依赖养儿防老,工业化之后,人们在职时拿工资,退休后怎么办?这就要求一定要做好养老的制度设计。

养老制度有不同模式,主要的区别是采用现收现付制还是积累制。通俗地讲,是劳动者在职时存钱,退休后取出自己积累的钱来用?还是通过代际转移,由在职者缴费形成基金池,同时支付给退休者的模式更好?

国际上对这两种模式都做过尝试。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就是自己存钱养老。这套制度建立之初,老人和接近退休的人并不受益,他们没有存下钱,面临着要么一直工作,要么接受政府救济的局面。而且,如果人们存下的钱没有被管理好,也会面临贬值风险。当然,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不会受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弊端则是老人最初不受益以及资金管理压力大。

多数国家没有学习积累制,而是走了德国俾斯麦设计的社会保险模式,即现收现付制,由在职的人缴费来赡养退出劳动力队伍的老年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不涉及大规模的基金积累和投资,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工资水平提高,在职人员的缴费总额增加,老人的退休金也可以提高,从而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

不过,现收现付制最大的问题是老龄化:随着生育率降低,缴费的年轻人数量在减少,老年人的寿命在延长,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增加。

应对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四种:第一,延迟退休年龄,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尝试;第二,在职一代多缴费,但缴费率不可能无限提高,否则在职者负担过重;第三,减少发放待遇,老人少拿一些养老金,这在一些国家也发生过,比如修改计发方法的参数,把退休前最后一个时点的工资改为一生中的平均工资,英国曾尝试这种做法,结果引起了全国;第四,使用公共财政来补贴养老金。

比较这两种养老模式,大国很难实现完全依赖政府管理的积累制,新加坡只有500万人,相对好管,但中国拥有几亿的城镇缴费人群,很难想象完全依靠积累制。

那么,完全采取现收现付制呢?也不行,希腊政府破产,原因之一就是老龄化严重,养老金赤字太大。

因此,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多支柱模式,即现收现付与积累制并存。 计划经济养老的转向

我国的养老金制度有很长的历史,1952年就建立了较完善的退休制度,工人和干部的两套制度都采用现收现付制,待遇稍有差异。

当时的养老金制度来源于前苏联、德国。那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低,没有多少工人和干部,政府人员也不多。工人进厂时,得到的信息就是“在职低工资、退休高福利”。

中国养老金制度原本是全国统筹,由于管理养老金的全国总工会在“”中失去了作用,于是中央要求各企业管理各自的退休员工,养老金从全国统筹变成了企业自付。

“”结束后,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提出企业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不用算账,退休员工多无所谓,若发生亏损,记账即可。但自负盈亏后,企业不得不开始算账。问题随之出现:一家企业没有退休人员,没有养老开支负担,另一家企业则有100个退休人员,负担很重,认为制度不公平。企业要求平等竞争,要求恢复养老金统筹。

由于中国改革的主线是放权式改革,各地财政分灶吃饭,财权、事权都交给地方,养老金制度没有回到全国统筹模式,现实中养老金政策上由中央统一,但资金的收支分散在各级政府。

上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就业难,政策鼓励工人退休,还曾经提高替代率,最高的养老金替代率可以达到90%。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纷纷走下坡路,时任国务院总理提出改造国企,要求设备更新,减员增效,而减员的主要障碍就是退休制度。私有企业没有退休制度,职工不愿去工作,怕今后拿不到养老金。所以,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尽快建立一个覆盖全体劳动人口的退休制度,替代过去主要覆盖全民所有制企业的退休金制度;改革的另一个目标则是通过改革把替代率降下来,在代际抚养的制度中,老人的待遇太高,年轻一代会受不了。当时我国就提出了建设多层次的养老保险设想,比世界银行提出多支柱的理念还要早,但之后没有真正去落实好这个思路。 在农业社会,人们依赖养儿防老,工业化之后,人们在职时拿工资,退休后怎么办?这就要求一定要做好养老的制度设计。

计划经济时期,养老上职工个人不缴费,仅企业缴费,职工享受退休待遇,因此职工会认为养老是国家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让职工开始缴费,职工也接受了,这是第一次让职工知道养老和自己缴费有关。为了促进缴费,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设计了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的制度。 养老金政策走向

1997年建立的这套养老金制度需要充分肯定,它帮助国企转型,扩大了养老金制度的覆盖面,将民企、外企等也囊括进来。现在的基本养老保险虽有财政补贴,但从全国范围看仍然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不改变目前的制度,三五年内也没有大问题。

但是,养老金制度不能只看三五年,要看未来几十年,看几代人。

在原先的设想中,养老金制度应是部分积累制,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组成,前者用于现收现付,后者用来积累,但在实施中遇到了问题。

按照国际标准,1999年中国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997年养老金制度转型后,退休的老年人逐年增加,财政负担也在慢慢增加。在职的一代人又要给老年人支付退休金,又要给自己攒钱,缴费时企业出工资总额的20%,个人出工资的8%,28%的缴费率就是这么来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也不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资金之间不封闭,留了通道,而且是双向的通道。退休领取待遇时,社会统筹部分依据社平工资和缴费年限等因素来发放,个人账户部分则是将累积额除以139个月来发放,超过139个月后,个人账户部分领取完毕,可以继续从社会统筹的大盘子里拿钱,这就留下了缺口。同时,社会统筹部分不够支付退休金时,也会从个人账户中取钱。这样一来,个人账户的8%又没真正存下来,大部分地区挪用于发放当期养老金。

由于这两个制度之间有通道,再加上没有解决转轨成本和隐性债务问题,部分积累的目标没有实现。所以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还是现收现付制。

目前国家财政已经做出大量补贴,若去除财政补贴,当期有不少省份收不抵支。所以说,建立近20年的养老金制度再次面临变革,学界对未来的制度选择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维持现收现付制,不进行积累。其理由是,只要经济继续增长,夯实缴费基数,不用担心支付问题。但是,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不是只有三五年,最高点在2050年,如果生育状况不发生重大变化,未来70年都会是老龄社会。完全依靠现收现付不可行,会产生非常大的财政压力。

第二种观点是实行名义账户制,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政府记账,并且计息。这个办法名义上是个人积累,实际上还是现收现付,支持者认为,为个人建立账户可以激励人们多缴费,我认为该办法也不可行。名义账户源于瑞典,但瑞典的名义账户只是整个养老金多支柱的一个部分,不是主干,并且其待遇水平可能降低,中国仅靠这种办法不可行。另外,没有投资还记利率的后果,可能是接下来几代的缴费人群还要背上利息的包袱。

第三种观点是学习发达国家多支柱的做法,把对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的依赖慢慢降下来,把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尽快建立起来,让老百姓有三条腿的、稳定的板凳坐。中国正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大批农民要进城转为工人,绝大多数劳动力进入民营企业,应该根据这种形势来发展多支柱的养老金制度。

为此,统账结合的模式也需要改变。社会统筹就是社会统筹,只发挥保基本、反贫困、再分配的作用。企业如实将工资总额作为基数来缴纳,不用与社会平均工资挂钩。夯实企业缴费基数后,缴费率也能够降下来。

在统账分离之后,现在个人账户所缴的8%应该如何处理,对此也有三种观点:一是缩小个人账户比例,充实社会统筹;二是分步进入第二支柱;三是直接进入第三支柱。

我主张第二种观点,即刚开始可以留一部分在基本养老保险中,比如留2%,实现个人和企业一起交社会统筹养老金,企业缴费基数的真实性渐渐高了,资金够支付当期需要了,个人缴费部分再退出。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我国的第二支柱面临着制度不公平问题,机关事业单位都有职业年金,而企业中只有7%的职工有企业年金。如果个人账户的6%能进入第二支柱,再让企业配套缴费3%,企业年金就能广泛地建立起来了。 制度化地化解养老忧虑

养老金改革是增量改革,二三支柱发展起来了,第一支柱待遇才能降低。缴费基数清晰化之后,加上财政补贴,企业的缴费率不再需要20%那么高。

对于现在40岁的这代人来说,可能第三支柱的替代率是10%,对于30岁的这代人可能就是20%。将来一二三支柱的最终比例应为4∶3∶3,整个替代率通过三个支柱达到70%-80%。

从改革节奏看,第一、第二、第三支柱的比例只能慢慢变化。由于多数人还没有开始往二三支柱存钱,需要设计一个转变的过程,将第一支柱逐渐缩小,最后稳定在期望值上,并将第二三支柱慢慢扩大。

从制度建设看,第三支柱严重滞后,应尽快建立。进城的农民工要加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可能不会给农民工建立第二支柱,那么就应该建立第三支柱给农民工免税,比如让他们每月将一部分钱存放到个人养老金账户里,交由机构来管理,每年按照4%-5%的收益给予回报。第三支柱的建立还可以推动“薪酬清晰化”,这反过来有助于推进第一支柱缴费基数的夯实。所以,必须将三支柱统筹考虑,共同建设。

养老金二三支柱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资本积累,劳动者20岁左右开始缴纳,60岁之后领取,积累将近40年,形成了一笔稳定的长期资本。

二三支柱要发挥效率,必须能保值增值,这又需要金融市场的介入,由投资机构分散去做,让老百姓参与到决策中,政府的职责是监管,这样,才能有更大的风险承担力。

企业员工退休制度范文5

从2012年1月1日起,德国关于职工67岁退休的法律生效。在整个欧洲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领取退休保险金的人数逐年增加,而交纳退休保险金的人口则下降。欧洲各国近年来相继进行退休体制改革,延长退休年龄,但老百姓的反对声音却越来越大。

生育率降低和人口老龄化,给德国19世纪创建的养老保险体制带来极大冲击。德国的退休保险体制实行的是“转摊方法”,也称“代际合同”。具体说,就是由当前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用其所缴纳的退休保险金来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按照一般规律,最合理和有效的比例应该是每三个在职员工养活一个退休人员。而德国目前的人口状况要求每100个在职人员为44个退休者提供退休金。按照现在人口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再过20年,每100名在职员工要养活78个退休者。到那时,想靠在职员工交纳保险金来保障退休者的生活已不可能。

当德国19世纪初推行养老保险体制时,法定的退休年龄是70岁,而那时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1956年德国政府进行养老金改革时,把退休年龄定为65岁。这几年,德国人的平均退休年龄实际上是65岁,但平均寿命已达到80岁。因此德国政府决定从2012年开始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

欧盟委员会曾于两年前报告,警告欧洲人口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在职员工供养退休人口的压力越来越重,必须延迟退休时间,才能确保社会保险制度不陷入崩溃境地。欧盟委员会预计,到2060年欧盟成员国必须将退休年龄推迟至70岁。欧债危机以来,很多欧洲国家的财政捉襟见肘。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的辞职也与退休制度改革有关。英国公布的退休改革计划欲将公职人员退休年龄延长至66岁,并增加需要交纳的养老金额度,同时降低养老金的最终支付水平。英国政府称,改革是削减该国每年320亿英镑的养老金支出、使公共养老金能够持续运作所必需的。法国政府计划将法定退休年龄从60岁延长至62岁并提高缴费比例,以减轻政府在退休金支付方面的压力。

欧洲社会已对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习以为常,一些福利国家更被视为欧洲大陆退休人士的乐园。尽管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现行制度即将破产,但老百姓关心的往往是眼前利益,反对延长退休时间。其实在德国企业里,有三分之二的人在65岁之前就已经因身体原因被迫离开了工作岗位,更何谈提高到67岁。一些学者认为,推迟退休年龄会挤压年轻人的就业和晋升空间。延迟退休就是延长国家的新陈代谢周期。德国工会也批评说,该项改革措施无益于德国的老年保障体系,其实是变相的“缩减养老金计划”。不管老百姓如何反对这一措施,但人们必须认识到,对现有福利体制进行改革是欧洲面临的“痛苦现实”。

企业员工退休制度范文6

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延迟退休,进而引发激烈争论。尽管在人民网的一项有关此问题的投票中,作为这项重要制度的利益相关者,93.9%的网友反对延迟退休,但人社部认为这是大势所趋,现在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人口老龄化、年轻劳动力不足、养老资金巨额缺口,加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领取养老保险的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0岁,女性50岁)过低,与预期寿命严重不符,这种种因素都能解释为什么要延迟退休。但面对这些问题,延迟退休真的能“包治百病”还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延退”忧虑多

延迟退休不是新鲜话题。此时由人社部再度提出,我国养老金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最新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 .3万亿元。

有学者算了一笔帐,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可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而且员工不会因为延迟退休少拿钱,反而可以增加养老金月领取额。那为什么公众还是反对?

“老人不退,新人没位。现在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员工不退休,新员工名额必然会缩水。”今年刚大学毕业的小刘说,他很想进国家机关或是事业单位工作,可是老人不退下来,就没有空缺的编制,新人想进也没法进。

小刘的想法代表了很多待业者。目前,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大约达到600万人,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体有600万人左右,还有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需要安排就业。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有2400万人左右,而我国大约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

如此多的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据统计,在新增加的工作岗位中,有30%是“自然更新”,即其中绝大部分是退休“让”出来的位子。如果延迟退休的话,严峻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紧张。

“过了65岁,人的寿命都差不多结束了,还能享受几年的退休生活?”网友赵先生直言,有些事情是难以预测的。

长寿风险也是大家担心的问题之一。所谓长寿风险,简而言之,人还在,钱花没了。

不合理的养老制度

更多人反对的理由则是,不合理的养老制度所带来的问题却要公众来买单。

首当其冲的是养老制度的不公平。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退休金双轨制”,有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一套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由财政统一支付“吃皇粮的人民公仆”的养老金,政府部门不用缴纳养老金,事业单位则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以及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目前大部分地方的全额拨款、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并不需要缴纳社保,而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则需要缴纳社保。另一套是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由企业缴纳占工资总额的20%,此部分进入社会统筹账户,职工缴纳个人工资的8%,此部分进入个人账户。

这样退休后,公务员领到的退休工资比普通员工高出几倍。广州市人大代表黄瑞麟就曾爆料:处级公务员退休金能拿到7000-8000元/月,企业的经理们每月自己缴纳养老金1000多元,但退休时封顶也就是1700元/月。

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这是典型的劫富济贫。”一边是纳税人交税支付给公务员高额养老金,一边还要延迟退休,让人从情感上如何能接受?

第二个问题是历史隐性债务。1997年我国统一了各地“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实施方案,规定了统一的缴费比例和管理办法,延续至今。1998年被认为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分界之年。1998年之前参加工作并业已退休的职工,被称为“老人”,他们将按老规定领取退休工资;1998年之前参加工作但在1998年之后退休者,被称为“中人”,他们将按新制度领取养老金,但可获得适当的过渡期补偿;1998年后工作的“新人”,则完全按新制度施行。

由于“老人”并未建立个人账户,而“中人”个人账户不完整,这就造成了他们的退休费用就只能由正在工作中的人员来承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历史遗留债务是导致大部分地区的个人账户空帐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开数据显示,养老金中的个人账户缺口巨大,截至2010年底,养老金个人账户本应有资产19596亿元,实际却只有2039亿元,缺口达1.76万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由于新旧养老保险转轨而带来的养老金欠账不应该由公众来承担。

“延退”只是隔靴搔痒

“在养老制度设计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况下,提出‘延迟退休’,显然与民意相悖,”时事评论员石述思认为,执意推行延迟退休势必会加剧官民对立,影响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