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退休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退休制度范文1
省人民政府:
为了巩固和发展城镇集体经济,调动集体经济组织职工的积极性,保障职工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安定社会秩序,必须逐步建立适合集体经济特点的退休制度并统筹退休基金。现将我们的意见报告如下:
一、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退休制度
(一)凡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能正常支付工资的城镇集体经济组织都必须建立退休制度。
(二)建立集体经济组织退休制度必须从实际出发,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
(三)退休条件(退休的年龄和工龄)由各地主管统筹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规定。
(四)退休待遇标准,要依据经济条件,量力而行。开始实行时,退休待遇可以低些(最低应不低于社会救济标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再逐步提高。经济条件好的,可以参照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办法执行;经济条件一般的,可略低些;经济条件差的,可以维持退休职工基本生活为原则规定绝对金额。
二、统筹退休基金
(一)统筹退休基金的范围应从小到大,逐步实行社会化。先由公司、行业、街道统筹,再到区镇统筹,然后扩大到县、市统筹。
(二)统筹的项目应从少到多,先统筹退休费、副食品价格补贴、粮食补贴。对退休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丧葬费、医疗费,可根据条件逐步进行统筹。
(三)根据集体经济特点,提倡试行社会统筹和集体单位补充相结合的统筹办法。社会统筹部分称作“基本退休金”,要求各集体单位都参加,按工龄长短,划分待遇标准;集体单位补充部分称作“补充退休金”,由集体单位在社会统筹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经营状况的好坏、盈利水平的高低,另外制定办法,增发补充退休金。基本退休金和补充退休金相加,最高标准不得超过职工在职期间的工资收入。制定补充退休金的办法时,既要注意使退休职工能够分享企业生产发展的成果,又要允许企业在经济状况不佳、负担有困难时,可减少或暂时停发补充退休金。具体办法由各地主管统筹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规定。
(四) 退休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1.退休基金的筹集可根据“以支定筹,略有积累”的原则,按本单位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也可根据经济情况好坏、退休职工多少,规定不同比例,分档提取。具体比例由实行统筹的地区各主管部门与当地劳动、税务部门研究确定。可一年一定,也可几年一定,定期调整。开始实行统筹时,可预提一个月,以便周转。
2.基本退休基金在征收所得税前提取。试行社会统筹和集体单位补充相结合办法的,补充退休金在自有资金中提取。
3.退休基金的管理由负责统筹的机构在当地工商银行申请开立帐户,专户存储(当地无工商银行的,可在农业银行开户),各单位每月应将提交的金额开出支票(委托付款凭证)交存银行,转入统筹机构的统筹退休基金专户。逾期未交者,每逾期一天按未交金额的百分之一加收滞纳金。如遇工资不能正常支付的情况需要缓交的,应经统筹机构批准,才能缓交。
4.统筹的退休基金必须专项储存,专款专用。其利息纳入基金总额。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借用退休基金。退休基金的筹集、管理、使用和调剂,都要通过银行,不经统筹机构签章,银行有权拒付。在国家没有规定专项退休基金存款利率以前,我省退休基金的存款利率,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1982〕银发字第82号文关于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费(包括人身、人寿、养老年金、医疗保险)存款利率降低一个档次计息,其种类可试行定期零存整取或定期整存整取。
(五)统筹管理机构和组织领导。
统筹退休基金的公司、行业、街道应成立统筹退休基金的管理机构,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当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退休基金的筹集、管理、使用和调剂工作。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管理费用和办公费用,可根据实际需要,从退休基金中按适当比例提取。统筹管理机构在业务上受上级劳动部门指导。
在城镇集体经济组织中建立退休制度和统筹退休基金,是一件大事,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各级劳动部门要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和税务部门组织办理,人民银行、工会和其它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帮助,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
公司退休制度范文2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时期的过去,老龄化的迅速来临,人口结构的改变将会对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企业用人成本大大提高。另一方面,随着企业退休人员增多,养老和财政负担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由于老年人口增加,夕阳产业显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具体研究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改变对企业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企业安全度过人口负债时期,实现高效稳定发展。
关键词:人口负债;中小企业;企业年金;退休过度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逐渐迈入老龄化阶段,关于人口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开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实行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享受着一系列的人口红利,包括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经济活跃,投资增长。但近几年的各种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老龄化正在以每年3.2%的速度发展。在享受过长期的人口红利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人口负债。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未来几十年内我国人口结构将继续发生巨大变化,未来几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大幅增加,并在本世纪中叶达到巅峰,约占总人口的30%多。
老龄化对企业组织来说也是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缺乏资金和一定的社会吸引力的中小企业。
首先,人口的老龄化使得社会劳动力供应不足,企业招聘遇到难题。
其次,人口老龄化使得中国劳动力成本加大,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
第三,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企业需要支付退休员工的养老金数额急剧增大。企业的养老金压力大增。
最后,人口老龄化的好的一方面是老龄化时代的“银发经济”。根据《经济学家》杂志的调查,在发达国家有3/4 的财富掌握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手中,中国也是一样,很多富豪的年龄都是50 岁以上。同中青年相比,老年人拥有财富、时间,使“银发一族”有条件创造这种新的“银发经济”。所以企业要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来适应人口机构的变化。
从创业领域来看,老龄人口的增加为老龄产品生产、服务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创业既可以考虑短期的养老服务和护理行业的需求,也可以考虑中长期老年文化娱乐(教育、休闲)、老年健康保健、老年金融保险(理财、保险)行业的发展前景。
对于一般企业有以下几点可以选择
一、实行弹性退休制度,适当将退休年龄推迟至 65岁。
我国现行的职工退休制度为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企业应以现有法定退休年龄为基础,以工作年限为退休的依据,配合弹性退休办法,调整我国劳动者的法定退休年龄。尤其争取男女同龄退休,最大程度发挥女性工作者的价值。
二、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建立企业顾问制度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们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由于国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我国退休干部在退休时身体素质较之从前有大幅的提高,还有参与经济发展的愿望,并且这些退休人员蕴藏着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老年人优势突出,包括老年人工作经验丰富,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对此实行相应的老年员工返聘,安排过渡性职位。通过组织结构和岗位设计为即将退休员工设立咨询以及培训监督岗位,会有巨大的前景。为弹性退休制度搭建平台,也能实现对现职人员的监督。
三、完善企业年金的激励补偿机制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向来都采取现收现付制度为主,实行养老的代际转嫁。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加剧,单纯依靠基本养老保险难以提供充足、体面的退休保障。企业年金计划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可以降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金替代率,减轻政府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压力,提高政府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承受能力。能够将员工利益与企业经营效益及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员工长期服从企业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量员工退休带来的的财政压力的转移和养老金的补偿,有效的建立了一种对员工的终生激励机制。
四、安排老员工进行养老计划培训,退休前适应性培训,理财规划培训,旅游等活动。
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适当丰富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创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来说,掌握了科学的理财知识,能够更加合理的安排退休生活。自己得到了企业的肯定,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为企业服务,实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的有效统一。
五、对于金融类企业,要大力发展经融投资创新,利用老年人拥有的大量财富。
例如发展住房反向贷款,综合养老计划财产信托等业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推出,将是银行贷款体系的一种创新。如果这种新的规模巨大的贷款业务发展起来的话对银行将是非常有利的,同时,由于新的保险品种的开辟,保险公司也能获得不菲的保费收入,房屋评估机构等其他中介机构也能从中受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银行、保险公司不能不为之心动。
综上所述,通过国家和企业共同联手,政策与措施齐头并进,通过合理有效的改变组织结构,为退休员工设立过渡岗位。制定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发展激励性质的企业年金制度,相信企业能够将人口结构改变带来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化。(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 徐盛发,巴曙松《从资产负债表角度考察人口结构的宏观含义》经济评论2011年第六期
公司退休制度范文3
今年7月底,日本国家电台NHK报道了过去不曾发生过的企业现象:这一年日本企业员工响应公司的退职优遇制度非常热烈,申请率高出目标20%-40%,也就是说有100个退休位置,却有120位到140位员工申请
10年前裁员不成功
从10年前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企业就开始进行企业重整活动,其实就是裁员
1980年初,美国开始企业重整活动。从“转型”开始,把不合理的部门除去,加强合理部门,“并购”或“收买”有希望的企业。而在重整过程中并没有强调裁员。日本引进企业重整活动之后,却“东施效颦”,把企业重整当着“瘦身活动”,大开杀戒,定期设定裁员目标,进行“革职”工作
首先采取的是退职优遇制度,即退休金提高3倍到4倍,诱使员工提早申请退休
可是申请的员工并不多,常常不到裁员目标人数的10%
强迫离职
企业于是改用“吹毛求疵”方式,选定好了裁员的目标之后,就找这个人的麻烦,想办法让他自知没趣提出辞职申请书;或把几个人打入冷宫,让他们镇日无事可做,直到觉得太无聊,然后一个个离去
我有一位朋友田中先生在某大公司担任课长,他的考绩一向是A等。有一次他的经理在路上叫他,他却没有注意到,不久经理就把他列入劝退名单,最后遭到“虐待”,就拿了优厚的退休金回家了
妻子看他拿那么多钱回来,又喜又气。日本家庭里老婆管钱,突然看到那么多钱入库,当然高兴;可为什么别人不被裁员,偏偏裁我老公?想到这里他老婆一肚子气
第二天,天刚刚亮,老婆就叫醒他,叫他赶快准备去上班。他说:“你忘了我被裁了,去上什么班?”“邻居都知道你是那个大公司的课长,你得给我面子,一定要装装模样去上班,否则叫我们母子如何在这地方住下去呢?”老婆吼着
可怜的田中先生只好照常一早起身去赶电车,然后到咖啡馆或图书馆消磨时间
景气指数的催促
为什么今年许多企业的员工开始热烈响应企业的退职优遇制度呢?因为政府一再向下调整“景气动向指数”(这是日本政府内阁阁僚会议每隔两个月就要发表的指数,今年8月6日又向下调整了一次),使企业员工人心惶惶,生怕“不赶快离职,将来什么都拿不到”
今年8月1日,日本各大报以头版新闻报道:“松下电器公司出现740亿日元的亏损,并且决定引进‘退职优遇制度’。”松下公司虽然由“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领导称霸日本全国,但现在并不是日本最大、最有名的公司,可他们的亏损与引进优惠退休制度为什么会被刊登在头版呢?这是因为松下电器公司一向信奉“终身雇用制度”。上次经济大萧条(1929年,又称“昭和大恐慌”)时松下幸之助坚决反对裁员,在非常痛苦的情况之下保护全体员工。所以这次决定裁员可以说是轰动全日本的破天荒事件。有个大报甚至用了“连松下电器也要裁员了”的标题
原先也坚持不裁员的本田、NEC、富士通等,一直认为“裁员会加速景气的恶化”,这次似乎也要跟进,并开始采用优惠退休措施
公司退休制度范文4
老人再就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被原单位返聘。这种情况是大家最为熟悉和常见的老人再就业形式。一个对于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非常熟悉的“熟手”退休后,不仅自己失落,有时也会对原单位的运转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退休老同志被原单位返聘回去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在社区从事了多年基层工作的吴书记退休后,原单位的同志很快又到她家把她请了回来,原因一是她对工作十分熟悉,正好可以带带新同志;二是很多居民到社区办事时就认她。
到私营企业打工。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营企业在我国越来越呈现出茁壮成长的势头。据全国工商联的统计,截止到去年9月底,全国私营企业已达419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50.5%。私营企业的大发展,不但为社会上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一些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同志提供了再就业的平台。从某大型国有企业退休的葛女士,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介绍到一家同行业的私营企业上班。在经过了短暂的适应期后,她发现自己在这里大有可为,很快,对生产一线和管理宣传都十分熟悉的葛女士在这家私营企业中成为了企业内刊的总编,并被聘为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层管理干部。
创业。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对于创业这种最高形式的就业和再就业,年轻人和老人其实都有平等的机会,因为市场机会也是均等的,它并不会给予年轻人更多的青睐。现任某服装营销公司总经理的老许,他的创业想法是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才清晰浮现在脑海当中的。在创业伊始,他从开办日用小超市干起,虽经几次失败,但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通过服装品牌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年曹操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不但是老年创业者精神的写照,也是今天所有老年就业者精神的写照。相信这些“壮心不已”的老年人,在退休后的新岗位上一定会依靠自身特有的韧劲和吃苦精神,让自己的夕阳之花开得更加艳丽。
编后语
公司退休制度范文5
人类社会迈入长寿时代
很多人曾认为,人老了就不中用了,就要等吃等喝等别人照顾了,所以老人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这种认识对不对呢?环顾四周,无论本土还是海外,年长者确实越来越多,不再是“人活七十古来稀”,活到七十岁以上,甚至活到九十岁、百岁的都大有人在,人类社会已经跨入到了从未经历过的长寿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曾提出一国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而30年过去,全球近1/3的国家已经达标并且向深度老龄化发展。预计到2030年,多个西方国家及日本、韩国等亚洲经济体,超过1/3的人口将是65岁以上的年龄群体。2050年之后若干年,中国也将进入这一行列。年长者不可逆转地成为全球社会的主体人口,这样的时代亘古未有。如果提出一个全球进入长寿时代的标准,如65岁以上人口占全球总人口比例的1/3或1/4。那么,到21世纪中叶,全球都将进入长寿时代。
人类文明的早期,即前工业时代,大部分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很低,均不足30岁,中期即工业时代,平均寿命增长了一倍,而当全球进入信息时代,许多国家的人均寿命都超过了70岁,日本超过了80岁。21世纪内,医疗技术的进步有望将人类寿命延长30%或更多。可见,科技和制度的系统化、全球化的演进与全球社会中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有着因果关系,普遍长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长寿时代相对于短寿时代而存在,它将人类的历史以普遍长寿与否划界,在未能达到普遍长寿的时代是一个旧文明时代,在达到了普遍长寿的时代是人类的新文明时代。
新概念挑战老思维
用长寿时代这个新概念来替代老龄社会的旧概念,必然发生一些重大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变“老年人”的定义
迄今为止,定义老年人只有一个“年龄”指标,尚无“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的指标。目前的医疗卫生技术可以度量出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机能和活动能力的平均水平,如果用这个平均水平来衡量,某些八十岁的年长者仍然具有四、五十岁的人的平均智力水平、记忆力和体力,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四、五十岁的人的生理、心理机能和活动能力都已经衰退到平均六、七十岁人的水平了。
若将这些可测量的科学指标辅助年龄指标来定义老年人,那么,“年长者”与“老年人”将成为两个不同概念。“年长者”仅指年代年龄,而“老年人”则是生理心理机能和活动能力的衰退达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称谓,或者说指的是功能年龄。于是,那些虽然并不算年长但是机能已经衰退的人就成为功能性老年人,而年长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虽然高寿却还有着青年人一样的体力和智力,他们的功能年龄远低于年代年龄,可以不进入老年人行列。
其实,按照年代年龄来定义老年人的“传统”并不久远。一是来自于社会养老保险关于退休年龄和退休金的规定,二是来自于1956年联合国的某项研究提交的标准。
这些标准只看一般性或者平均状态,是典型的工业社会思维。而不以统一年代年龄而以生理心理和活动能力的平均衰老程度为标准来标定老年人,可能会发展成为长寿时代的一种新观念和新标准。
从日常经验中,人人都能理解和认识年长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差异十分巨大,但是每个个体一旦到了60岁,就会被社会以年代年龄的群体标准划定为老年人。若将标定老年人的权力从社会归还给每个个体,就能激励每个人为自己的功能年龄低于年代年龄而继续努力,对人类新文明的建设更具有难以预期的积极效果和推动作用。
改变传统认知
如果以功能年龄标定老年人,“年长者”和“老年人”就成为有联系但本质上不同的两个概念。60或者65岁以上的人群当中,功能年龄低于年代年龄(实际年龄)的人数越多,传统观念中的“老年人”就越少。那么,各国的人力资源和人口结构就会发生新的变化。
源自日本的一个词——熟年,可以拿过来作为这一类人的社会总体标识。只是,“熟年”的概念里只有年代年龄没有功能年龄,若加上后者,即功能年龄相当于45-64岁的年长者,那么,“熟年”群体就会大幅度拓展。
意大利的社会学家也曾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只有年过76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61-76岁这一年龄段的群体,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能算是老年人,应该称之为“新老年”。意大利98%的“新老年”认为自己的人生并未步入晚年,人生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他们的工作能力、消费水平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较,不仅毫不逊色,甚至还更胜一筹。
“熟年”也好、“新老年”也罢,都指的是年长者中功能年龄低于实际年龄的人,他们不受实际年龄的制约,可以自我选择合适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尤其在网络时代,平均教育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任何人只要有能力,在人生的任何时段都可能通过学习从头再来。所以,年长者中的“熟年人”、“新老年人”,不再是无用、负担、包袱和弱势的代名词,而是工作和生活的新型创造者,是推进人类新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之一,他们的努力可以带动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全面改善和提高。
熟年人“财富”何在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1996-2010年期间,55-64岁的美国人从事创业活动的比例每年均高于20-34岁的人群。还有一项始于2004年针对5000家公司的纵向调查表明,2/3的企业创始人年龄介于35-54岁之间。即使在科技创业公司,老年人也不甘示弱。在美国,科技公司创始人的平均年龄出乎意料地达到39岁,其中50岁以上创始人的数量是25岁以下人群的两倍之多。First Solar被福布斯杂志称为“2009年美国成长最快的科技创业公司”,是一位68岁的发明家在1984年创立的。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指数,位列最具竞争力的前25个国家中,一半都来自于人口最老化的20个国家。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全球创新指数表明,世界25个最具创新性的国家中,2/3来自于人口最老化的国家。比利时,法国,荷兰,挪威,瑞典和英国,还有韩国和日本,都在全球竞争力和创新力排名中名列前茅。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后工业社会的劳动者体力负担大大减轻,这较之工业社会,人类本身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形成的能力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发挥空间。
在企业,年长者的事故率低,出勤率高,对企业的忠诚度高,员工流失率低。相比年轻人,他们有更大的动力来学习和适应新技术和新流程,而且更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在知识密集的学校和研究单位,年长者累积一生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不仅是个人的更是机构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其中的很多人都还活跃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其发挥所长。
与此同时,大批年长者在所居住的社区从事志愿工作。据济南市对于50-80岁的3000个样本的调查,约有82.6%的人捐过款,73.5%的人参加了社区的公益活动,69.2%的人参加了书法绘画活动。当然,他们还为孙儿孙女的教育、家庭照料和财务支持做出贡献,可以说,年长者是保持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的重要支柱。
社会要从各方面消除对年长者的年龄歧视、能力歧视、环境障碍和制度障碍,尤其要注重在社区内培育新的社会机制,激发年长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提升他们的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其社区参与和经济自主的能力。
相关政策亟需改革
将年长者视为消耗社会资源的一种威胁和问题,这是工业社会的旧思维。工业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基本生产秩序,制定了强制性退休制度、养老金制度和老年津贴、补贴等福利政策和制度。出于这些制度和政策的需要,必须人为地建构一个统一的“老年人”年龄标准,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标准,标定为“老年”的人,才能享受这些福利待遇。所以,年长者就不分功能、能力和实际需求如何,到了年龄被统统养起来,强制性地“被退休”、“被保障”、“被优待”。
可是,政策赶不上时代的变化,人均寿命在持续延长,退休以后政策已经把他(她)们算作纯粹的消费人群,要仰赖社会供养,就必然会导致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负担越来越重,甚至要把现在和未来的政府财政压垮。如何解决呢?用增加人口总量的方式,多生孩子,用年轻人来冲淡老龄化?设立长期照护的政策和制度来应对高龄化?或许都有一定效果,却也会因此而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首先,政策上要逐渐淡化并取消法定退休年龄。法定退休年龄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需要,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不管有没有劳动能力都要由社会供养的“一刀切”式的退休制度。何时退休应由个人和机构协商决定,而从参与工作与否或是否实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角度看,更是由个人自主决定的,实属个人权力。
其次,要将退休年龄与养老金领取年龄完全分开。退休年龄是劳动者在市场中做出的决定,养老金领取年龄则是国家根据社会状况做出的政策决定,而且,还可以依据社会状况的改变而进行政策调整。目前,就有很多长寿国家将养老金领取年龄推迟为65岁。
第三,国家和社会要倡导和支持熟年人更多地参与社会工作。对于超过60岁仍在工作岗位的熟年人在税收和自愿缴纳养老费等方面给予优惠。
公司退休制度范文6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
1 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养老保险以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起点,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其发展大致可概括为四个阶段:
1、1951-1965,养老保险制度的创建阶段。该阶段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此阶段主要是逐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实现制度化。
2、1966-1976,养老保险制度遭到严重破坏阶段。当时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一样遭到了严重破坏,社保基金统筹调剂制度也被停止,相关负担全部由各企业自理,正常的退休制度被迫终止。
3、1977-1992,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调整阶段。后,我国对养老保险制度采取渐进调整的方式,恢复了退休制度,同时调整养老待遇的计算办法,退休费统筹管理制度在部分地区得到了实现。
4、1993年-今,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创新阶段。此阶段主要是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改变了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养老金的基本增长机制,并实现了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在我国基本建成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2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分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及个人储蓄保险三个层次,构建出我国现代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制度框架。
1、基本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占主要地位,我国对城镇企业职工强制实行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较广。计发办法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方式。
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企业在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营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由政府政策鼓励,企业自愿建立,企业单方或企业职工双方共同缴费,建立职工个人账户,通过保险公司运作。目前我国只有少数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参加了补充养老保险,并未形成规模。
3、个人储蓄保险。职工个人储蓄保险是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由劳动者个人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记入银行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并按不低于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利率计息。目前我国个人储蓄险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水平较低,并未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占据应有的的地位。
3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的问题分析
我国现行的养老制度是历史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提高制度效率和促进公平、保障社会平稳运行与防范老无所养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虽取得相当成就,但面临中国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制度转轨遗留的历史欠账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新型的养老保险仍有许多重大、急需解决的问题。
3.1 养老保险覆盖面狭窄、参保率低
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其中,国有企业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集体企业覆盖率为75%,非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在许多地区占一半以上,但其覆盖范围参差不齐。目前参保率低的原因包括:一是制度不完善,部分城镇人群未纳入保障范围;二是缴费率较高,待遇不稳定,大多数非国有企业不愿接受。扩大覆盖面进展艰难,有限的覆盖面会加剧缴费负担,限制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形成覆盖面下降的恶性循环。
3.2 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较低
由于十年“”动乱养老保险沦为企业保险的历史原因,我国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至今依然很低,从目前改革的进展来看,少数省份实现了省级调剂,但调剂的数额和比例极为有限,大部分省市县仍执行分级统筹,由此而带来的诸多问题,不利于全国统一社保制度的建立。养老费不均也加剧了区域发展差距。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省份财政实力较为雄厚,再加上流动人口较多,可供调剂的养老金就多;而人口输出大省恰恰相反,这些省剩下的都是小孩、老人,青年人都到外头打工了,钱都贡献给外省了,从而造成收入少、支出多。
3.3 退休年龄的尴尬选择
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我国退休年龄偏低也是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收支不平衡的又一原因,再加上人们生活及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养老金负担不断攀升;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明显高于男性,而女性的退休年龄比男性平均提早了5-10年,这无疑加重了我国养老金支付的压力。
3.4 转制造成巨大的隐性债务以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转问题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政府1997年决定把长期实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就出现了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按照制度规定,社会统筹资金用于发放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于现在的退休者没有或很少有个人账户的资金,但又要按统一标准发放,使得社会统筹资金远远不足以支付庞大的退休人员养老金。各地为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只得挪用本应将来才能支付的现在职人员个人账户的资金,从而造成了整体养老基金的有名无实,空账运行。养老金的空账运行是现在向未来透支,是老一代向年轻一代的透支。长此下去必然蕴涵巨大的资金风险,也会降低改革后新制度的信誉,动摇新制度的根基。
3.5 养老保险保值增值效率低下,难以应付过高的通货膨胀率
2010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额累计将近2万亿,虽然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5万亿,但这笔款项并没有落实到对应的个人账户。一方面,现阶段在职员工缴纳的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被征用于支付现期的退休金,账户上几乎没有什么实际资产,大部分是空账;另一方面,制度要求养老保险金余额除满足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80%左右要用于购买政府债券或银行存款,由于近期银行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使得养老保险金的结余在不断地贬值,这些钱的收益率多年来一直不到2%,且长期在财政账户里放着,这势必加重未来养老保险支付的负担,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长期资金平衡压力巨大。
4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的对策
基于我国养老制度的利弊现状,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思路,借鉴国际养老制度优劣经验,我们应当以政治稳定为前提,有系统有步骤的完善养老保险体系,从思想意识、宏观制度、微观实施三管齐下,逐步完善:
4.1 充分认识多层次体系的重要性
基于我国国情的复杂性,参照国外养老保险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是现阶段比较有效的方式。我们在逐步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同时,应努力促进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发展,使三者达到合理的养老替代比例。同时还应引导、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运用其精算、管理、服务等技术优势,服务于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基础型、成长型、享受型各层面,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运行。
4.2 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立法与监管
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且需经营的期限较长,因此应针对已出现的问题,从三个层次立法完善,如养老保险管理办法、规范资金的运作,明确管理机构及经办机构等,加大违规处理力度,保障资金的安全与高效运作,促进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4.3 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并行管理,寻求养老保险基金长期保值增值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的合并运行是造成制度效率缺失的原因之一。两个基金的合并运行,使统筹基金透支了个人账户内的资金。这种合并运行方式容易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其产生的后果最终会落到政府身上。另一方面,统筹基金透支了个人账户资金,使得个人账户成为一种记账手段,空账运行,基金的投资与积累无从实现。现行模式出台的初衷是逐步实现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制转变,但由于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此改革事与愿违。因此,要保证个人帐户资金做实,可直接投资收益稳定、盈利性好的基础设施项目,在保障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前提下,拓展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长效保值增值机制。
4.4 切实实行税收优惠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税收优惠政策凌乱而不成体系,优惠比例、结构、地区均有限。比如我国企业年金规定工资总额的4%~5%以内从成本列支,国外大都超过10%。而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在发展的初期,迫切需要税收政策的支持,这一点已为国外的发展经验所证明。因此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应配套大力度的税收优惠和税收监管措施。
4.5 建立完善社区养老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子女面临事业及421甚至8421型家庭的双重压力,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面临危机;面对着庞大的养老市场需求和贫瘠的养老机构,需要新型养老方式的补充,尤其在我们这个老龄化社会社区养老是个低本高效的方式。将现有社区、邻里、医院资源有效整合,不仅在降低综合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养老质量和资源利用率,让养老成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如:健康快速通道、“时间银行”、老年互助组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日益严峻的经济及人口条件下,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资源分配不均衡条件下逐步完善养老制度,拓宽养老方式,在积极偿还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同时,高效运用帐户资金保值增值,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重大挑战;因而只有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才可能妥善解决这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才能真正实现政稳民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