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安全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安全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安全方案

供应链安全方案范文1

一、总体目标

XX区2016年度烟花爆竹连锁经营由XX市联农烟花爆竹有限公司承担,所有烟花爆竹长期、临时销售店均实行连锁经营模式,XX市联农烟花爆竹有限公司与经过培训、考试合格的人员签订连锁经营协议后,提交相关申报资料报区安监局审核颁证。

二、连锁经营店数量

依据自治区《关于推进烟花爆竹连锁经营工作情况的通报》和市安监局《关于印发加强特殊时期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继续保持上一年度烟花爆竹销售网点数量,设置烟花爆竹长期店2家,临时零售销售网点12家。

三、零售经营者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区安监局制定的零售经营布点规划。

2.主要负责人经过安全培训合格,销售人员经过安全知识教育;从业人员不少于3人;男性年龄60岁以下,女性年龄55岁以下,身体健康,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犯罪记录,本市户籍。

3.长期零售点必须实行专店经营,安排专人销售。

4.零售场所的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其周边50米范围内没有其他烟花爆竹零售点,并与学校、幼儿园、医院、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加油站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设施等重点建筑物保持100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5.零售场所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张贴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6.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产品到货检验验收制度。

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火灾公众险。

8.为本企业专户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9.连锁经营烟花爆竹长期、临时经营店与XX市联农烟花爆竹(批发)有限公司签订连锁协议及销售合同。

10.历年来无违法记录。

11.安全生产管理承诺书。

12.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建筑物安全条件

1.属于合法的建(构)筑物(提权证明复印件)。

2.门窗设置符合消防安全防火和防盗要求;房屋内无明火取暖设施设备。

3.现场配备2只5Kg以上的干粉灭火器和20公斤以上的消防用水。

4.电气线路设置符合安全用电规范要求,所用照明灯具为防爆型,店内要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5.经营点内醒目位置有明显的禁烟禁火警示标志或警示标语。

6.严禁人员在经营点内居住。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五、培训及考试

培训考试由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依据《安全生产资格考试与证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烟花爆竹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均需参加培训和考试。

六、烟花爆竹连锁经营安全管理要求

为加强安全管理,明确安全责任,实现“八个统一”,一是统一建立健全连锁经营安全管理制度;二是统一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三是统一烟花爆竹连锁经营零售单位经营场所安全标准;四是统一烟花爆竹流向信息采集管理;五是统一签订烟花爆竹安全买卖合同;六是统一规范登记烟花爆竹购买人员身份证信息;七是统一编制应急处置预案;八是统一烟花爆竹运输配送服务。

七、烟花爆竹连锁经营工作要求

1.要把烟花爆竹连锁经营工作作为当前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提升烟花爆竹销售环节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推动烟花爆竹连锁经营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烟花爆竹批发企业要统一缴纳安全风险抵押金,有效防范烟花爆竹事故的发生。

2.按照“保障安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适度竞争”的原则,结合辖区烟花爆竹市场规模,科学规划、严格控制烟花爆竹连锁经营单位数量,合理分配烟花爆竹临时零售网点资源,确保烟花爆竹连锁经营单位的连锁经营规模与其安全管理水平及配送服务能力相适应。

3.要加大对烟花爆竹临时零售网点、储存场所的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对采购销售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非法违法储存烟花爆竹、未执行烟花爆竹流向登记制度、实名登记制度和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烟花爆竹从业单位要责令停业整顿,依法予以上限处罚。

供应链安全方案范文2

记者:请问饮料行业的供应链系统通常有哪些模块?比较完整的饮料行业供应链系统应该是怎样的?华诠在哪些方面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吴雷:饮料行业供应链软件通常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供应链计划和供应链执行软件。

供应链计划软件顾名思义是以计划为主,通常包含需求预测、供应链上补货与拉动以及安全库存设定、主生产计划以及针对饮料行业的生产排程计划、运输配送计划等。而供应链执行通常涉及到仓库管理、批次控制、运输追踪、防窜货的控制等。

目前华诠主要在供应链执行方面提供解决方案,即主要提供仓库管理。以及批次控制、防窜货的信息收集等饮料行业解决方案。近两年也引进了供应链计划产品的解决方案,包含需求预测、供应链上的补货与拉动,以及主生产计划和饮料行业特殊专用的排程计划等。上述解决方案都是INFOR的解决方案。在运输配送方面,则引进了UPS的计划与追踪方案。

记者:谈到供应链计划,饮料行业在这方面的难点是什么?上述这些不同的模块分别解决什么问题?

吴雷:饮料行业是典型的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以最小的库存换取最大的销售。饮料行业销售的时效性很强,并且替代产品很多。如果在供应链上管理不当,很可能出现断货情况,断货则基本上意味着销售的损失。而对于饮料行业来说,丧失销售几乎是致命的。例如,当年某国内品牌的运动饮料通过成功的广告营销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但是在终端市场上却无法买到,这就是典型的断货,结果不久这个品牌就轰然倒地。同样,库存过多带来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前者是致命,后者则是内伤。在整个供应链上,库存超过合理的范围意味着更多的资金积压、更多的过期、更多的退货、更多的物流成本。当然,断货和库存过多,并不仅仅指总体上的情况,对于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一种产品来说。也可能存在断货或者存货过多的问题。通常这是饮料行业物流经理或供应链经理面临的最大难点。

其实,国外的同行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供应链计划产品。通常供应链计划产品由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的库存计划和主生产计划以及行业专用详细排程组成。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A 需求管理

有时也称需求预测。我个人倾向于称为需求管理而不是需求预测,原因是预测只能反映其一部分内容,需求管理通常是采用历史数据、时间序列方法获得基本的预测值。并且利用因果预测方法对历史数据中的非正常数据进行调整。最后在未来的时间序列中增加事件。这些事件也会对未来的销售产生影响,从而得到对未来的预测。

但是仅仅通过预测得到的数字并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生产与物流,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永远不能预测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对未来销售的影响。此时就引入了协同的概念,尽管我们无法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至少供应链上的全体成员,他们对于供应链的变化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将即将发生的事情反映到最终的需求变化上来。

因此,公式可以成为:需求管理=预测+协同

需求管理的要求并不只是总量的需求管理,而是基于产品、销售地点、以及时间关联的需求量,这也是拉动式供应链的拉动源。

B 基于供应链的库存计划和主生产计划

饮料行业的供应链通常是多工厂、多级配送的供应链模式。考虑库存问题,需要在供应链层级进行考虑。

而在这个供应链上存在一个明显的拉动关系,从上面的需求管理产生数量和时间上的拉动,下面层级到上一层级有提前期。每个层级都可能有安全库存量的控制。安全库存量可以通过经验来设置,但是更好的办法是在需求预测中,根据预测的偏差值,根据期望的服务水平动态地满足。(注:100%的客户满意度永远只存在于口号中,根据简单的数学关系,100%的客户服务水平意味着库存无穷大)

关于主生产计划。熟悉ERP的人会认为这只是一个需求量而已,但是对于供应链上的多工厂生产来说,主生产计划没有那么简单。例如,可乐的生产商通常是多个工厂进行协同生产,在产能不足时还需要考虑采用外包的方法满足生产。对于个别小品种的产品,如无糖可乐,由于消费人群少,几个月才开机一次进行生产,而把这种生产放在哪个装瓶厂则需要平衡需求、物流、成本等多种因素。基于供应链的主生产计划,就是将需求和有限的产能。采用线性规划求解的方式获得最优解{如成本最优或销售额最大等)。

C 行业专用详细排程软件

上面谈到的两个供应链管理功能,其实并不仅仅限于饮料行业使用,所有基于MAKE TOSTOCK的行业,即通常快消品行业都可以使用。但是基于行业的详细排程软件则是饮料行业所独有的。排程软件主要是控制每班、每小时,甚至每分钟在生产什么。例如INFOR AS软件就能很好地优化饮料和啤酒行业的容器使用,使得在容器数量相同的情况下,能产出更多的产品。

排序软件则可以优化饮料行业不同产品之间的生产次序和时点问题。例如一个乳品企业,在一条生产线上同时生产不同包装和口味的酸奶。而生产转换是有代价的,以损失值来计算。

损失值原则:更换不同大小的瓶子的损失要大于更换大小相同但口味不同的瓶子;从原味到草莓味的损失小于从草莓味到原味的损失,同样口味转换无损失。

原生产流程(见图3):

记者:那么饮料行业供应链执行的难点是什么,软件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吴雷:饮料行业在2008年以前对供应链执行的要求并不太高,由于产品品项并不算多,通常在1000个以下,因此不使用专门的WMS进行管理,而是使用ERP中的库存管理模块。但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后,国家颁布了新的《食品卫生法》,其中对食品的批次管理有了严格要求。批次管理的内容在传统的ERP系统中一般比较难以实现,或者实现成本太高。因此在2009年以来,有多家饮料厂商都在和我们沟通关于使用WMS管理批次的问题。

在INFOR WMS中,批属性的管理是相当灵活和严格的。我们某个客户的批属性除了管理生产日期外,还管理生产线以及生产班次。应用这些批次组合的跟踪功能。能够非常方便地

对于商品的批次进行整个供应链上的跟踪,对于召回、止发、退货都可以很好地支持。INFORWM5本身的WEB网络化也支持了这种应用。

INFOR WMS本身与条码扫描设备有天然的共生关系,因此很多饮料厂商计划在WMS中进行序列号追踪,作为防止窜货的依据。

在供应链执行方面还有一项是运输计划和跟踪。由于饮料行业对于服务水平的要求比较高,例如我们某个客户对配送到门店的时间要求非常严格,因此采用了运输计划软件计划路线,采用跟踪软件确保其执行。

记者:据你了解,目前国内饮料行业的物流系统建设状况如何?在技术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吴雷:国内饮料行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准备进入后ERP时代。过去的十年是饮料行业ERP应用发展最快的时间。大批客户采用了ORACLE、SAP等世界级的ERP软件,对于企业的基础管理非常有益。但是软件上线后,并不能完全解决饮料行业企业所面临的困扰,包含需求管理、库存与生产计划,以及物流批次追踪等难点问题。而食品安全法又促进了饮料行业厂商对这方面应用的进一步需求。但目前只是刚刚起步。

现阶段遇到的技术问题通常是饮料行业客户对接口的担心,他们担心在ERP和供应链系统中的同步和协调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对主流的ERP,例如SAP、ORACLE、BAAN提供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并且已经在使用。

记者:供应链信息系统在饮料行业的推广中主要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吴雷:供应链信息系统在饮料行业推广主要是受认识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客户不能理解饮料行业为什么是一个拉动式行业。他们也知道预测的重要性,但只是简单比较了一下系统的预测值与人工预测的准确度,就放弃了进一步研究,其实他们是没有真正懂得预测只是需求管理的一部分。而需求预测是后面拉动的基础,没有需求预测,基于供应链的库存计划和主生产计划都无从谈起。

对于供应链执行的意义,大家目前关注于批次管理,但是除了批次管理以外,其实WMS还可以提升库位和库存的管理水平。

记者:在饮料行业,贵公司具有哪些特点和竞争优势?

吴雷:华诠有比较完整的饮料行业供应链解决方案,并且被国外很多饮料行业的客户所验证。华诠在一些的软件开发上也有深厚的功底,这些软件可以很好地弥补ERP、供应链软件的一些真空地带。

供应链安全方案范文3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全球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农业和食品挑战。专家预测,到2050年,粮食产量必须增加50%方能满足全球需要。同时,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

杜邦公司作为一家在农业和食品领域整个价值链上提品、技术的世界500强企业,提供从种子、动植物保护、食品营养、包装、生物燃料等全方位的从农场到餐桌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杜邦公司比其他的企业更加了解在整个农业和食品领域供应链发展中的各个环节,而且在过去近30年中国运营过程中,在农业相关的CSR领域也做出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和努力。

新平台新目标

杜邦希望在“金蜜蜂2020”这个更加广泛和专注的平台下,能够与政府、学界、行业、媒体等方方面面进一步分享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农业发展注入更多的积极推动力量。杜邦的首要行动是增加粮食产量,提供和开发资源用量更少但产量更高的作物、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新方法;提供食品价值链上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农民掌握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确保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提供更健康的食品酝料、延长食物保持期的新型包装以及食物安全性的测试。

未来行动

在杜邦发起的农业供应链相关的CSR项目,所有金蜜蜂的企业和在农业供应链上有志于投身于社会责任建设的企业、机构、学界组织都可以参与其中。具体的参与方式可以包括资金、技术、想法、方案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由申请的企业或机构自行选择,只要体现出积极、创新、协作的基本原则,符合法规政策,只要与农业产业链发展议题相关且具有先进的意义,都可以考虑接受。

未来,杜邦将和志同道合的企业和组织共同开展各项目标明确、效果可衡量的“农业产业链发展”项目公益行动。

开展农业科学生产培训。定期安排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科学生产培训,从重点农业大省展开推广,到2020年覆盖全国80%以上的农业生产省份。

供应链安全方案范文4

关键词: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时间模型;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12-03

近年来,中国频频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这引起社会各界从多个角度对如何应对危机进行了深入探讨。而粮食应急物流和供应链作为应对危机的必要活动与环节之一,也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对象。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可以为提高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提供物质支撑。我们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认真审视并努力建立粮食应急供应链,为应对突发危机、保障国家安全肩负更多的责任。

粮食应急供应链是指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以粮食应急预案为准备,以粮食物流网络为基础,以保证粮食物资的安全、充足供应为最终目标,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操作原则,由应急物资、设施设备、信息管理、组织机构、专业人员、理论技术、政策法规等有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特种供应链。

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是指在动态环境和运作过程中,持续响应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满足粮食应急供应链上急剧变化的需求能力。其实质是建立一种基于网络的动态化、敏捷化、适应性的快速反应联系,以实现及时响应需求和提供充足保障。

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需求识别性。即通过采购保障服务措施,缩短所提供的服务与应急区域期望服务之间的差距,实现需求识别能力的提升。要通过一个共同环境和共同目标进行自我协调,以求在效应区域实现突发事件需求的满足。二是持续保障性。针对保障行动持续期间对全部粮食需求以实施保障,应通过分析应急保障能力来制定应急任务和效果的备选方案,应急配送和运输应尽可能不受地理条件制约或寻找新路径,并查明和缓解可能的风险。三是快速协调性。针对应急区域粮食物资需求的显著不确定性,要有协调的能力和机制,即要依靠高度的适应能力和迅捷的反应速度,按应急保障能力模块而非按传统编制单位来组织保障力量从而使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四是综合集成性。粮食应急供应链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组织体系,优化业务运作流程,实现运作控制层集成、决策支持层集成和技术支撑层集成。及早了解资源消耗情况,实行任务跟踪,为应急力量的重新布局提供保障。

河南省粮食现代物流状况与应急供应链管理较为滞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社会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要求,特别是在响应能力方面反应还比较迟缓。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是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累而形成的,这种响应能力可划分为外在表现层、中间支撑层和内部核心层等三个层次。

1.外在表现层。一是及时配送能力。在准确的时间、地点向应急区域提供最需要的粮食补给,其实现依赖于对粮食物资的精确掌握、对需求的精确预测和对粮食物资的精确输送。实质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应急物流网络中全部资源可视化,精确预测保障需求,灵活调遣保障资源,使保障适时、适地、适量。二是持续保障能力。围绕充足保障目标,充分利用粮食资源,综合运用多种保障力量和保障手段,对应急区域实施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连续和持久保障。应急指挥中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按照信息进行决策,以便及时地保证可供物资的多样性和交货费用、成本和库存最小化。

2.中间支撑层。一是综合集成能力。改变粮食应急供应链运作过程以职能分工而不是以流程分工为主的组织结构,将多个子系统集合成一个系统体系,最终建设成无缝链接、高度集成的一体化保障能力。综合集成能力的提升,需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反复循环地对供应链流程进行审视,从而去除冗余环节。二是组织管理能力。涵盖粮食应急供应链运作的各个环节,行政部门是统管全社会粮食的行政机关,应会同物价部门负责对市场粮情进行监测、预测,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实施粮食应急行动所需资金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工商部门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物价部门负责核定粮食成本。

3.内部核心层。一是需求识别能力。需求识别是粮食应急供应链顺畅、高效运作的驱动源,在不断变化的组织和运作环境中,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深入了解需求的基础信息,以充分掌握粮食需求。通过保障机制提供各种协助,并成为粮食应急物流体系中的核心,增强直接通过供应链运作所提品及服务信息的能力。二是质量保证能力。在粮食应急供应链在满足粮食物资需求过程中,确保采购对象质量和保障活动质量。保障活动质量涉及到应急供应链业务运作多方面的内容,如系统质量、人本质量和创新质量等。提高质量保证能力,需要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控制模型,实现运作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控制。三是成本控制能力。在保证补给品质量和时效性前提下有效地选择低成本运作模式,是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应急供应链体系的非正式组织内部合理设计和建立内部治理机制,调整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和契约条件的复杂性,能够显著降低粮食应急供应链的交易成本。

粮食应急供应链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处置的准备、急救、安置和重建等多个阶段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需要加大对现有粮食应急供应链要素和资源整合、重组的力度,尽快形成运转高效、畅通的现代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

粮食应急供应链的响应时间是从应急区域提出粮食物资需求和应急指挥中心接到应急需求订单开始,应急指挥中心根据粮食需求和储运情况,向储备和生产地点的供应商提交订单,直至将粮食应急物资送到应急区域的整个时间间隔。在河南省粮食应急供应链中,应急指挥中心是核心节点,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起着全面调度和协调作用,如图1所示。

可以将粮食应急供应链进一步分解:一是订单处理环节,它把应急区域与应急指挥中心连接起来,订单开始经过各级需求处理部门汇聚与传递到储运部门,然后进行分解直至生成粮食物资供应计划;二是采购或供应环节,通过应急物流网络把储运部门与供应商连接起来,同时储运部门通过区域内外合理布局的储备库,形成便于粮食物资运送的存储组合;三是物资配送环节,将储运部门与应急区域连接起来,从储运部门的仓库开始,通过区域内外物流网络的配送直至满足应急区域粮食物资需求的全过程。

与此相对应的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时间分为三个部分,即订单处理周期、采购/供应周期、物资配送周期。粮食应急供应链时间响应系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府主导。系统的运行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军民一体,共同参与。因此,在机构性质上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应急供应链系统可以作为粮食流通部门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下面的一个分支机构;二是以网络为中心。系统是由众多粮食应急物资供应商、物流企业和应急供应链节点协议组成的,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协议供应商、企业的网络系统组成一个应急供应链体系;三是灵活应对。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做好粮食应急物资需求的预测,完善供应商档案,进行网络维护。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应急体系根据应急预案和有关政策,紧急调用各协议供应商、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施设备、专业人员,进行应急物资筹措,并投入应急救援工作。

对于瞬息万变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而言,粮食应急需求是无法做到精确预测的,因此不能一味地强调优化线性的应急供应链效率。在河南省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建立中,必须增加依靠快速的模式识别和反应速度所实施的具有灵敏性、适应性的物流保障,建立一个以物流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中心、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

“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是为满足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对粮食应急物资储存和供应的需求,应用供应链管理和网络通讯等技术,将部分实体应急物资的储备点、应急物资的生产企业和仓库、物流中心与应急指挥机构联为一体,构成具有统一目标、统一流程的物资储备与控制组织,以实现对不同状态、时空的粮食应急物资有效调度和统一管理。

“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供应链安全方案范文5

食品安全问题被夸大?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见诸媒体,公众对此也比较敏感。从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角度来看,食品安全问题真的这么严重吗?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黎东:作为从业者,我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其实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么严重。不过,中国食品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食品来源,另一个是加工过程。

在来源方面,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无意添加,即在养殖过程中混入了农产品或药物成分,并不是故意为之。这可能是缺乏养殖指导造成的,也可能是受环境影响。农户其实有时也很无助,因为一旦作物或牲畜生病,就要用药,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可能就会存在药物残留。另外,土壤污染和水污染都会导致无意添加。另一个是有意添加。这体现在部分食品企业缺乏诚信,不顾及真正的食品安全,以次充好。例如,为了保持果蔬新鲜,用药水泡或添加防腐剂。

在加工过程中,一般来说正规的食品工厂不会去恶意添加一些超标使用的化学品。就像上面说的,也有部分企业为了提高产品品质,违法使用某些化学试剂,比如添加剂。事实上,客观地说,添加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合理合规地使用它,将对食品储存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并不是说用量很小对人体的伤害小,就可以无限制地随便使用。对于添加剂允许在哪些行业里使用,使用的限制是多少,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

李丰勇:整体来看,我认为食品安全还是可控的。我们现在参与了部分政府的监督抽查,政府公布的数据是食品安全现状比较全面的反馈。

我个人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非常复杂的背景原因,这个风险客观存在,我们需要有效识别和分析,并加以管理。在国外,食品安全是首先保证粮食供给要充足,保证食物营养、健康。而在中国,食品安全的概念有所不同,主要涉及非法添加、农药残留等。随着中国的发展,未来食品安全也会转向食品的营养健康。

站在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找原因:操作性问题和系统性问题。操作性问题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食品污染事故。一些人为主观因素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也属于这个范畴,比如在种养植过程中违规使用农兽药,导致农残、兽残超标。另外,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违规使用添加物,比如塑化剂、苏丹红。这类问题简单来说,通过正确的引导,系统化的规范,满足合规性要求后,发生率可以大大降低。

就系统性问题(风险)来说,它相对隐蔽一些,因为它不是人为非法添加进去的,而是需要专业人士使用某一类风险识别工具进行分析的风险,属于体系管理范畴类。比如有一些未知的潜在风险人们是意识不到的,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类风险逐渐浮出水面。

总结下来,优良的系统(制度)+良好的生产操作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与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食品安全问题涉及供应链中的哪些环节?把控这些环节的关键是什么?

梁黎东:简单来说,整个食品供应链包括种养殖、加工、仓库仓储、运输到商超或餐馆等环节。其中加工环节比较好控制,工厂对此的管理意识也比较强。不管是内销还是外销,其实正规的工厂还是比较注意加工环节安全的。当然,不排除有一些不讲诚信的商家。

我认为,食品供应链上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是原料的来源,就是前面提到的养殖部分的农药残留。另一个薄弱环节是运输和储存。现在很多人不太注重这一块,但其实这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之一。举例来说,巴氏杀菌的牛奶必须通过冷链运输,而冷链运输成本非常高,很多商家仍然选择普通运输,等运到商超再放入制冷设备。在这个过程中,牛奶品质已经发生变化了。

事实上,对这些环节的把控并非易事,除了国家的引导,还需要包括检测认证机构等在内的众多第三方机构共同监督。被称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即将在2015年10月正式施行。从立法者来讲,我国把食品安全法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

李丰勇:食品安全问题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例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和兽药的不合理使用、储运环节的环境条件、加工过程中违法添加工业原料或违规使用添加剂等,都会导致风险点。所以,从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运输,到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整个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HACCP。这几个字母代表着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对于食品供应链条上各个环节可能面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方法,设置系统关键控制点。它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监控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掌控,对系统的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并预防系统性错误的发生,最终确保生产过程可靠,提升最终产品的合格率。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不同的食品供应链的特点开发出不同的前提标准方案进行规范,通过HACCP的方法论对于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管控,也是对于日常良好作业规范的系统化总结。所以,很好地运用HACCP这个方法,可以在系统层面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进行有效的干预与管控,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供应链各环节国际标准有别

:针对食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不同操作规范,当前国际上已有哪些食品法律法规或相关标准?

梁黎东:现在来讲,食品供应链上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国际标准。在种养殖方面,对应G.GAP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还有ASC认证,是专门针对水产养殖的标准。在加工环节,现在国际标准有ISO22000、FSSC22000,中国有GB/T27341等标准。特别要说的是BRC和IFS标准,它们不单针对食品加工,还专门针对储存、分销和物流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基本涵盖了整个食品供应链。BRC标准已成为进入欧洲商超或成为大买家选择供应商的首选标准之一。

国内现在也有大量的食品企业在做BRC认证。目前BRC食品在全国有将近1500多项证书。Intertek现在有600多张BRC证书,市场占有率在50%左右。BRC可以说已成为我国食品企业进入沃尔玛、乐购和欧尚等国际商超的敲门砖。

李丰勇:现在来看,国际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已非常健全了。像中国的《食品安全法》、美国的《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欧盟的《欧盟食品与饲料安全法规》,以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颁布的《食品法典》等,均有提到食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

而具体的操作规范多是在相关的标准中有所体现,中国有很多“XX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对生产环节进行规范操作指导。国际食品行业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也针对食品供应链制定了相关的标准。这里列举一些标准进行简单的说明。

ISO 22002-1:对食品制造业进行规范;

ISO 22002-2:针对餐饮业的标准;

ISO 22002-3: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的标准;

ISO 22002-4:针对食品包装行业的标准。

除了ISO体系,还有很多其他国际组织针对食品行业的供应链环境标准,比如BRC、RFS都有一系列的标准来定义规范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过程。

标准很多,但核心的方法论都是一致的――HACCP。作为食品企业来说,需要踏踏实实地将标准真正的执行下去。

打破食品出口壁垒

:在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方面,中国食品出口企业存在哪些不足?企业该从哪些方面来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建设?

梁黎东:在此方面,我有些个人的看法。第一,中国进出口食品企业在近20年的发展当中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到国外审核过,对比国外,国内很多工厂的条件并不差,甚至使用的都是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一个是国际大环境不好,美国和欧洲经济复苏确实比较缓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也有所加剧;再一个是国内劳动力成本增加明显,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另外,国内的食品安全意识确实比国外要稍微薄弱一些。

第二,我们现在需要全社会进行支撑,来帮助企业搭建一个食品安全的平台。在国外有大量的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来为食品企业做一些前瞻性的或支撑性的工作。例如,企业要进行新产品开发,包括保质期、营养分配等方面,都能获得很多技术支持。而中国在此方面比较薄弱,将科技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方面的差距更大。

第三,食品企业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塑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例如,通过一定的渠道让普通消费者和公众知道对质量和安全重视程度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区别,从而对更高质量的产品有更高的认同,愿意为更好的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市场向着优质优价、同质同价的良性方向发展。如果拿同样的价格去要求不同的产品,优秀的企业就没有利润来源,也就没有了做高质产品的动力,发展也只能是句空话。

李丰勇:由于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国内食品出口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我去过很多食品出口企业,相对来说管理更加严格,选取供应商原物料也会严加处理。但是,由于良好操作规范不到位,加之相关食品安全体系审核不严密,导致整个生产系统管理存在操作性和系统性的问题。

目前主要有两个因素影响中国食品出口。第一个是这几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被“爆炒”,民众对食品安全有点风声鹤唳了。第二个是贸易壁垒加剧。不少国家在进口中国食品时会刻意设置贸易壁垒。国外客户在出口前还要针对产品进行验证检测,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出口周期延长。

那么,企业该如何改善自身情况呢?

一是要开展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对主要原物料实施安全系统性管理,确保验证有效性。加强供应商准入门槛。中国企业存在一个问题,即对供应商并不友好,往往竭力压价。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发展,才是比较健康的方式。

二是加强合规性管理,完善索证流程和形式检验报告。主动识别供应链风险,并制定监管计划,定期开展供应商的评估验证工作。

三是建立检测机制,对原物料接收的关键性指标进行监督检测,制定完善的送检和领用制度,确保产品原物料合规性,从生产计划进行管控。

四是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长期培训员工开展执行良好作业规范,包括加强食品安全法相关制度的培训,确保将操作性风险降到最低。

五是借助第三方机构来提升自己的质量管控能力,进行合规检测认证,规避贸易壁垒。

专业解决方案帮扶食品出口

:在食品供应链中,从农场到餐桌的各个节点上,贵公司能提供的检测服务范围或项目包括哪些?可从哪些方面帮扶相关食品出口企业?

梁黎东:Intertek并不只是一个检测机构,就食品行业来说,我们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检测、审核和认证。在检测方面,我们可以提供微生物、农药残留、药物残留和重金属等各方面的检测服务,甚至DNA检测。实际上,DNA检测是目前我们业务量较大的一项新业务,可用以鉴别食品掺假。就审核业务来说,Intertek现在给各大商超提供供应商的评估服务。认证更是我们的优势业务,除了BRC认证在国内占有约50%的份额外,Intertek还做MSC水产品认证,以保证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Intertek的这3项业务涵盖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服务。

事实上,我们并不把自己定位为是一家检测认证服务商,而是希望为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相关方提供解决方案。Intertek从业时间比较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希望从专业角度给相关方提供技术支持和辅导。例如,我们和沃尔玛合作推出移动检测车,可直接对超市里的产品进行现场检测,并且即时出结果。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消费者对沃尔玛产品的信心,而且更提升了公众对沃尔玛的品牌好感度。这其实是Intertek了解到沃尔玛的需求之后,为其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李丰勇:这几年华测在全国设立了10多个食品实验室,从东部沿海、中部到西部内陆已全面布点。业务涵盖检测、认证和审核全链条,提供从农场到餐桌各环节的相关检测服务。从食品类别来讲,包括初级农产品28大类食品、保健食品以及现制现售的食品,华测均可提供所有国家管控项目的测试。从检测项目来讲,华测可提供的服务包括农兽药残留、常规理化分析、营养物质成分分析、金属污染物和微量元素、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等基础测试,也可以提地溯源、转基因成分鉴定和过敏源测试等服务。另外,这几年华测重点投资了食品真实性鉴别技术,从英国引进同位素技术帮助食品企业解决食品掺假问题,并通过基因技术对动物源性成分进行鉴别。考虑到未来可能从非法添加偏向掺假方向,华测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供应链安全方案范文6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是指由跨组织边界的彼此关联物流和信息流构成的行为系统。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与供应的网络系统。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农户供应商)、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食品加工企业、食品通过配送企业进行包装、储藏配送到各零售商或者餐馆,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概念产生于欧洲,它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实施综合性计划、合作和商品流程的控制。其核心内容是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要保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需要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也就是说,食品的安全成为了食品供应链中每一个参与方共同确保的公共责任。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思想为解决食品供应链中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一)食品供应链长且复杂

从种植、养殖一直到形成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

从食品供应链源头来看,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而人体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农产品后不仅将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而且还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增加。据商务部统计,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

从加工环节来看,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还是比较严重,这形成了影响食品加工环节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突破了2万亿元,然而,国家质监局在对全国6万多家米、面、油、酱油、醋等生产企业的调查中显示,80%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门槛低、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

从流通、消费环节来看,目前多数农产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农贸市场、街头巷尾直接销售,这种流通方式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食品安全事件将难以避免;而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趋小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大,人们对食品消费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的趋势。非时令食品消费、在外就餐消费等活动大大增多,食品消费不断上升,也使得群体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二)供应链基础薄弱

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薄弱。在存储上,我国一直只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而忽视蔬菜、水果的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而忽视加工性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而忽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在运输上,目前国内冷藏运输率只有40%左右,而且主要是在干线运输,在支线配送上很少采用。服务不完善。一方面是服务标准不完善,譬如易腐保鲜食品的装船、装车大多是在露天而不是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其次是服务内容的不完善,虽然食品是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但多数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储、运输、搬运等方面,很少有能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

(三)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有待完善

食品供应链上相关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等不健全。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部委出台了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使我国食品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到55%,此计划显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距离还很大;此外,我国仅个别省市实施了农产品的追溯性标准。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建设明显滞后。目前我国食品信息网络不健全,食品企业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和及时处理,上下游信息共享不够,食品追溯管理缺乏现实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造成我国食品产业链连接不紧、难于管理和监督,这是引起食品供应链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结合以上分析,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也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增加食品风险发生的机率。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综合管理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保障;从国内现实来看,国内农产品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倍受关注。鉴于食品安全的特性,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应该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然后才是对总成本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物流质量最优化等问题的考虑。为了达到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在进行供应链系统设计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供应链监管体系科学有效

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载体。因此,食品供应链管理本身不能孤立起来,而应放在整个监管体系中去考虑,应与政府、行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相适应,使得整个监管体系的运行更科学有效。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集成与共享

食品供应链管理既是食品物流管理问题,更是食品安全信息流管理问题。我国食品供应链信息化滞后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由于食品安全事故带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等特征,因此,速度是关键。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反应性”,即系统必须启动快速,安全事故定性必须快速,信息必须快速,措施决定和付诸实施必须快速,处理结果公布必须快速等。而这一切建立在信息能够流动快速、透明的基础上,所以,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系统,提高管理的信息技术含量,以使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的安全信息能够集成,并实现共享。

(三)供应链合作协调有序

食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局部利益和行为经常与供应链系统的目标不一致,使供应链系统性能降低、效益受损。供应链管理是将上下游企业作为整体,互相合作,信息共享,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因此,设计和实现供应链管理协调机制,提高系统的功能与收益非常重要。通过食品供应链物流的协调管理可使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系统的同一目标努力,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食品供应链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并通过从食品原料的源头进行安全控制,确保食品的安全质量。

推行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供应链上相关标准

力求做到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被要求执行;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统一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标准不同,就无法实现跨国界食品供应链管理,因此,标准是基础。目前,我国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中组织的要求》的标准,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其目的在于为保障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安全性。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了相互沟通、体系管理、过程控制、HACCP原理和前提方案等关键要素。从体系要素和体系包含的内容来看,若食品供应链上企业都能够参照标准建立体系,并严格执行,就能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

(二)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认证认可制度

通过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建立和完善食品的产地环境监测网络,保证产地环境符合安全生产要求;通过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现象,防止不安全的农产品、食品流入市场和用于食品原料,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强化中介组织和横向联合组织的行业管理的作用,中介组织作为独立的法人行为主体和机构,以公正、公平、诚信的服务为宗旨,向社会提供有资信的质量管理服务,主要进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的注册管理,推广、宣传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实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等。

(三)提高我国食品供应链上企业的成熟度

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合食品行业的发展,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提高食品企业的集约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壮大食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由这些龙头企业来协调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带动整个食品产业链朝着健康、安全方向发展。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将促进食品产业融合与“一体化经营”,造就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增值环节内部化并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能够实现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四)积极推行实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因此,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增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通过食品优质优价机制激励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或者通过明确责任的潜在惩罚约束机制促使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运用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RFID(非接触式微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质量认证和跟踪管理功能,在供应链中以精确、快速的方式检索追溯数据,对接收、生产、包装、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建立无缝的联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五)加强食品供应链设施和设备建设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

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现供应链高效管理。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参考文献:

1.陈原.试论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