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经济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经济的发展

城乡经济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城乡发展 政府经济职能 转变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首要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一方面农业经营规模不大、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另一方面进一步的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解决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资源配置等方方面面的要素,解决好市场经济调节存在的失灵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应该进一步转变自身的经济职能,通过加大制度机制创新力度,依靠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政府经济职能概念及主要内容概述

政府经济职能,主要是政府作为主体,对区域经济发展所开展的全方位的规划控制、协调服务以及管理监督等,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市场化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途径方式主要是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手段,特别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创造经济发展良好外部环境,综合运用税收、财政、贷款、担保等,促进区域内城乡经济发展。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发挥政府部门的经济引导职能

政府发挥经济职能,应该在严格落实上级有关经济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完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具有较强导向性的产业政策,通过各项产业政策的实施,实现各项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同时加强城乡区域之间发展的内在联系,依靠城镇化带动农业发展。

(二)发挥政府部门的经济协调职能

要求政府部门应该对区域内的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通过布局的调整,改善区域的经济发展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三)发挥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应该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信息共享、财政税收支持、公共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还应该特别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解决城乡发展差距问题。

(四)发挥政府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能

城乡统筹发展,前提基础就是应该有着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好基本的作用,对各种干扰正常经济活动秩序的行为进行打击,以确保经济活动的规范正常开展。

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还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结构失衡问题,很多地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需求还无法得到及时的满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土地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当前国家针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特别是农村土地经营流转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政策,但是土地流转制度还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问题,尤其是有关土地流转的协调和利益机制不够规范完善,影响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这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非常不利。

(三)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当前,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特别是服务“三农”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较小,很难满足农村金融需求,造成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融资门槛以及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之一,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作为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发挥好经济职能,重点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建立更加统一的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转变现阶段的城乡发展二元结构,应该注重发挥好政府职能,积极实现城乡之间公共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实现城乡范围内各类公共服务体系覆盖范围的扩大。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应该注重进一步的完善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的各项财政政策。重点是不断提高政府的财力保障能力,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特别是不断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另一方面,应该注重进一步完善促进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的有效供给制度,在进行交通基础设施、水利设施、教育医疗、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努力促进实现基础设施在城乡之间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在有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注重做到城乡标准统一,并探索适当提高统筹层次,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制度

在这方面,应该重点将保障农民的公平权益作为重点,落实好土地制度改革各项有关规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及时跟进国家有关土地制度改革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土地制度的配套,特别是对农村土地的使用权、转让或者出租等进行明确的制度规定,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基本制度支撑。其次,应该注重进一步完善土地征地补偿机制,特别是完善征地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农民群众土地收益,并逐步探索留地安置、区段征收等途径,确保土地征地顺利推进,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第三,应该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特别是通过采用各种土地流转新模式,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关键还应该不断地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把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方面,首先应该在充分发挥好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加快各种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通过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为农村建设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其次,应该加强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的信用合作,并不断地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的规定,消除抵押方面对农村金融资源需求的限制。第三,应该注重不断推进实现金融服务的均等化,特别是在存款、贷款、汇兑结算、服务等基础金融服务方面解决好城乡差异问题,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此外,应该针对农村金融行业风险大、成本高、回报率低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最大程度地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支持。

(四)积极转变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均衡发展,政府转变经济职能方面应该推进经济管理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应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加快村级组织建设方面,完善农村治理结构,通过村级组织的带动引领,加快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应该逐步的完善有关的财政管理体制,特别是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以及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并逐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依靠管理制度机制的创新保障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四、结束语

推动政府经济职能转变,进一步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并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以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宇.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N].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

城乡经济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 镇域经济 统筹城乡 体制改革 结构调整

镇域经济是一个建制镇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是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与支撑。因此,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是实施统筹城乡方略的重要节点,它支持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一、镇域经济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

1、镇域经济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它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镇是经济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主体,镇域是最基础的层面,也是最关键的一层,它直接面对农村、群众,直接面对市场微观主体,直接面对农村社会的管理和公共服务。没有镇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就没有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就没有了城乡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涉及面广,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更突出,解决农民增收、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镇域经济,没有镇域经济的发展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镇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镇域经济是城乡一体发展的纽带。镇域经济本质上是农村综合经济,是直接面向“三农”的经济,主题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镇域经济又是联系大中城市发展的经济,其发展一方面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又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扩大了市场需求。因此,镇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其次,发展镇域经济有利于将农民转化为市民。镇域经济发展可促使劳动力水平不断提高,并由此带动劳动力在城乡间广泛交流,可以有效促使农民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3、镇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的有效载体。镇域经济是一种“喷合型”的经济,产业的发展涉及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镇域经济的发展,将会逐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打破农村封闭的状态,加强了信息、物资、人员的交流,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使市场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能够深入农村,进而极大地促进农村法制化和民主化建设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发展镇域经济需要理顺的几个重要关系

1、要正确处理发展镇域经济与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关系。农业作为与人类发展共始终的产业,在现代社会不仅具有提供保障温饱的农产品、工业原材料和创造外汇的功能,而且具有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因此,在发展镇域经济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促进粮食增产增效,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镇域经济,加快兴镇富民的步伐,努力提高镇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二者互为条件,并行不悖。

2、要处理好镇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市域经济的关系。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特点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镇域经济是市域经济、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市域经济、县域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要辐射源。镇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带动,市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镇域经济的支持。因此,正确处理发展镇域经济和中心城市、县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镇域应增强全局意识,进一步开阔视野,明确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定位,在借助中心城市、服务中心城市中发展壮大自己。

3、要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依托和支持,而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同样也需要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挑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期盼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镇域经济,应当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生态转型,切实把经济快速发展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促进镇域经济向资源节约、污染减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益型方向发展,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4、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有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不能自动实现和保持协调发展,有相当一部分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由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因此,在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的同时,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及时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和稳定,不断把各项社会事业推向前进。

三、统筹城乡视角下实现镇域经济新突破的对策

1、推进城镇建设,加快城乡统筹。要坚持小城镇建设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科学做好小城镇规划。要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要高起点、高水平地搞好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一步明确小城镇的发展定位和特色,避免“千镇一面”。合理确定小城镇产业布局和功能划分,做到水、电、路、暖、通讯、商业、文化等服务设施配套发展,增强发展镇域经济的载体服务功能。二是努力提高小城镇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建设经营机制。逐步放开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可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吸引镇内外投资者参与建设和经营,形成多元化、社会化投融资体制。可通过对现有基础设施产权转让、入股、拍卖、使用权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变现,形成投资、建设、运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搞好公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的招标拍卖,多措并举,为小城镇发展筹措更多的建设资金。三是加强城镇环境建设。全面加强沿路、沿河、沿海、沿村、空地和大环境绿化,切实保护山水植被自然景观和海岸带景观,提高小城镇绿化美化水平。加强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向镇域转移,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力避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四是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据世界银行专家分析,一般情况下,小城镇只有达到15万人口规模,集聚效益才能发挥出来。要认真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有条件、有能力、已经富裕的农民到小城镇创业、居住,鼓励广大农民进镇务工经商。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增大对农民进入小城镇生活的吸引力,增强集聚效应。

2、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城乡一体产业体系。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基础。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立足本区域资源优势,做好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各区域农民的传统农业生产习惯和地理、环境、气候等农业生产条件,在稳定粮食总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茶、果、菜、药、花等高效经济作物,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品种,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区。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支撑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关键一环,抓紧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外来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充分利用现有加工企业和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扩大加工能力,发展一批档次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品牌附加值和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积极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把农产品加工业与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二是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镇域经济。一方面,加强基地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基地,清理整顿乡镇工业园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乡镇工贸基地布局与功能,重点加强中心镇和区位、资源、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镇域工贸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镇域工业发展新平台。另一方面,大力促进集群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工贸基地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只有镇域主导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形成镇域品牌。应抓住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引进出口加工业、资源加工业、配套工业及传统工业等项目,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工贸基地;依托优势产业,搞好产业招商,极引进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促进相关产业的集聚,不断延长产业链发展“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集群经济,提高规模聚集效应,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三是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镇域经济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体,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政府应推出相关政策来促进全民创业,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要切实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清除不合理门槛,培育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引进民营企业到乡镇投资创业,鼓励和支持富裕起来的农民、农村能人、打工学成归来者投资兴业。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迅速形成民营经济形成聚集效应,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3、深化城乡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一是推进有利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制度改革。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关键要搞活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向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加快流转速度,并积极完善“散户出租、企业承包”、“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以承包地换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等措施。要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流转利益分配的问题,以保护和调动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建立管理服务机制,做好信息、典型宣传等工作,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镇域融资服务水平,要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新型镇域金融体系,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服务组织,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乡镇的信贷投放。建立完善融资性担保体系,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要探索设立投资基金,组建各类投资公司,逐步建立市场化的投资体制。三是推进服务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要求,加大以并联审批为重点的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政府服务体系。要整合城乡规划建设职能,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工作机制。要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建立公开透明、精简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4、营造经济发展环境,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要调整村级区划,理顺镇村关系,强化镇对村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体制环境建设;要坚持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法制环境建设;要培育诚实、信用民风,强化诚信教育,加强信用环境建设;要主动服务,跟踪服务,推行服务承诺制,加强服务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 庄乾坤:农村小区域经济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李文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镇域经济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08(7).

城乡经济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城乡统筹;金融服务;金融创新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38.8%,落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近11.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占4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523.73元,是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约三分之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悬殊,二元化格局依旧显著,推进中原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形势艰巨,意义重大。

统筹城乡发展要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促进资本、人才、技术、土地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城乡流动与优化配置。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行业,也是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有现代金融的强力支持。培育一个创新、竞争、多层次的城乡金融体系,形成城市和农村金融分工协作、和谐共生的格局,是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支撑因素。当前,金融在支持中原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体系的城乡二元差异。

(一)城乡金融市场主体差异

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农业生产经营多以家庭为单位,形成了农业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分散的局面。相比城市多元化、竞争化的金融市场主体,农村金融市场主体较为单一,主要是提供资金信贷的银行机构,村镇银行还处在试点发展阶段,其他金融市场主体如证券经纪公司、农业保险公司、信用担保基金和农村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尚未得到有效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特点的商业性金融发展滞后。

(二)城乡金融产品和服务差异

在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金融业态齐备,服务网点密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密度都低于城市,短期货币信贷产品多,中长期金融产品少。在商业利益导向下,金融机构发展农村业务和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不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产生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享受的金融服务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融资可得性也远低于城市经济。

(三)城乡金融市场融资机制差异

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引导城市金融资源流向农村的有效体制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不愿向缺乏抵押担保的农村经营主体提供贷款。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对农村信贷市场产品和服务方式产生了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受到单纯依靠信贷市场融资的限制,需要在融资机制方面进行金融创新。

(四)城乡金融生态环境差异

城乡信用环境和征信体系差别较大,农村地区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金融的认识和自身金融意识还比较薄弱。涉及农村金融的法律规范不健全。农村征信体系没有整体建立。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房屋无法在市场中自由流转和交换,限制了农村金融发展的信用环境。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以产业集聚区为承载的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还是以现代规模经营和科技投入为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都大大超过了原来既有的规模。同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居民创业兴业,培养信贷消费模式等都将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二、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要在发展过程中拉长农村金融这一“短板”。在农业不具备比较收益优势的前提下,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促进城乡各种要素资源进一步优化互动。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但困难孕育着机遇,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完善城乡金融市场体系、创新金融组织和产品服务及提升服务运行功能提供了历史契机。

第一,从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上,构建一体化的金融市场来有效整合城乡金融资源。要消除金融市场的城乡分割,改变金融机构将大量农村存款资金转化为城市信贷的现状,为资金与资本的双向流动提供基础平台。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且能和城市对接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尤为迫切,要发展和健全适应不同地方实际、分工合理、层级完善、兼顾商业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第二,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增强金融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经营风险规避和化解功能。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应依托金融保险市场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

城乡经济的发展范文4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旨在使用统筹发展的眼光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只有做到城乡统筹,才能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实行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能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脚步,才能有效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平稳、有序、较快发展,“三农”问题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才有可能实现。基于此,我们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建立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并通过转变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一、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背景

 

随着乡镇企业的突起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了以“人口就地城市化、迅速扩张小城镇”为主的特点。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城乡户籍依然分隔的现实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已经必然成为政府的最佳城市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更加注重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施行的重要举措。只有坚决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彻底贯彻“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改革方针,才能逐步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只有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战略方针,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战略举措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规划统筹建设。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到地方政府的宏观规划中,这样协调城乡发展才能实现共同繁荣。这就包括了统筹城乡的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定位规划布局;统筹城乡的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各种类型用地;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二)城乡产业统筹发展。除了发展出“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战略格局,同时还要促进农村的劳动力积极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村人口逐渐地向城镇集聚。

 

(三)城乡收入统筹分配。依据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情况,从而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并进一步地完善农村的税费改革。加大政策对“三农”财政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快农村的公益事业建设发展。建立起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的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列入到政府财政支出的范围中。

 

(四)城乡制度统筹管理。要突破以往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纠正体制和政策上往城市偏离的问题,切实地保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户籍管理等制度。

 

二、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也因此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极大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仍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予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和不均衡,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比较落后,城乡的居民收入差距仍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的经营规模也普遍偏小;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强这些问题也都未能根本改变,从而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不断被拉大。

 

二是农村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经济发展更加受限。由于农村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使得我国很多区域的农民都缺乏基础教育,知识水平有限,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农业新技术难以得到有效和全面地推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从而造成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农产品的生产效益。此外,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转型政策也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而不能够及时得到吸收和贯彻落实,这也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

 

三是农村的生产条件落后,农业环境的污染严重。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水利、交通、电力和通信条件都比较差,造成了农村的综合生产水平低下,导致生产进度极度落后。此外,许多地区的村镇布局也非常不合理,垃圾处理、生态保护等设施也极度匮乏。尤其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污染企业都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地区,加速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村污染现象更加严重。

 

四是尚未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全面发展阶段,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尤其涉及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的深层次改革策略,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地进行改革。

 

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农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反过来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和促进。农村的经济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必须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和倾斜,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

 

(一)基本原则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坚持以民主促民生,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同时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促进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创新和实践。2.以城带乡,全面发展: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中心,以城市带动农村为主导,加快构建大都市网络,做成大城市,做出新农村。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把生态经济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产业发展、农村建设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4.分类开拓,特色发展:坚持分类发展,因地制宜,区分特色,走功能发展的道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地缩小城乡差距,有序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农村,而潜力也在农村。只有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地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进行新农村建设,才能提升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所以,基于城乡统筹视角,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转变、加快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实施城市的带动工程,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利用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辐射功能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促进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发展,强化城镇特色工业的相关功能区建设,从而能够促进农村的工业集聚;建立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高、并且独具特色、功能清晰的工业功能区;此外还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建立起完善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使用市场;建立相关的劳动力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劳动保障服务的全面覆盖。二是实施农村的整治工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动城镇的道路、供水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进行延伸,同时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积极向农村拓展。通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和卫生厕所的普及率,来全面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农村的环境工程,重视农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健全改革农村的卫生体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的医疗服务网络。三是实施农业的提升工程,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要优化农业的产业布局,在保护农村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基础上,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改善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主动抓好市场的主体建设;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推广和普及新型化肥和农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创新农业的经营机制,完善以家庭承包的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四是实施教育的配套工程,促进农村技术进步。保障农村的义务教育,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合理配置城乡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努力引导大学毕业生向基层农业部门就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各种培训,扩充农民的专业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此外还要繁荣农村的文体事业,加强有线电视和广播的覆盖面积,切实提高农村的技术质量。五是实施政策保障工程,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首先要采取优惠政策引导城市的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努力完善农村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的干预;完善新型的农村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新型医疗合作的覆盖率;健全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的面向农村劳动力的社保制度;改善教育制度,配套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对相应的贫困家庭进行救助。

城乡经济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

城乡经济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城市化;农村;城市

在现代化建设中,城镇化始终是我国发展的“主旋律”,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能够促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强力引擎,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满意度,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城镇化与城市化

现代化发展中,有两大趋势,其一是工业化,其二是城市化。总结而言,二者实质是现代化过程的不同侧面,都包含了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等等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迁。

工业化前进过程当中,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开始越来越多的向产业部门转移,开始越来越多的享受到城市文明,到城乡差距缩小或者被解决,一次转移就完成了,工业化随之实现,为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所取代。

城市化通俗来说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工业的发展,聚集了一批又一批就业人员,最后定居城市,城市规模得到扩大,数量得到增加。人口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逐渐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中,是工业化必然的走向。

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指导思想及对策,一般情况下,可以视为城市化,也可以视为城镇化。城市化和城镇化两个词语并无太大差别。如果想要用借助城镇化来概括城市化大体的发展趋势,关键在意“镇”字。这实际上表明,在工业化进程当中,为了尽快实现现代化,不单单要发展城市,还要开发小城镇;不仅要多多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还要鼓励他们深入到小城镇。进一步探讨说,应促进农民扩大就业地域流动同其在地域内的流动相结合,跨地域就业与就地结业相结合,并且伴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日渐平衡,最终能够选择就地就业。积极促进城镇化,一方面是为了尽可能地缓解大城市人口过多所带来的压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促进大城市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减少新生就业人群必须跨地域就业所带来的离乡之苦,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核心

(一)坚持“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以人为核心。城镇化的发展首先必须强调的是产业的发展,只有产业发展了,人们才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继而带动人口转移。其次还要有完备的服务保障,在城市中生活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交通堵塞、养老保险、医疗健身等等问题,这些均为生活服务。再次,城镇化规模的扩大,不能只是“摊大饼”的形式,何为“摊大饼”,即人口扩大,城市面积扩大,相应的就认为是城市规模扩大了,城市的边界不断扩张,最终占取大部分农业用地。正确的城镇化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向前发展,中东西部城市因地制宜。坚持“人”的城镇化,还必须注意城市内部出现二元结构问题,一面是高楼林立,金碧辉煌,一面是棚户连片,穷困潦倒。所以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基本的需要坚持这三点:一,让那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生活的农民工,能够实现城镇化愿望;二,新型农民工积极融入到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来,先富带动后富,三,提升城镇人口福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二)城镇发展,量向质转变

首先是注重从片面追求发展起来的城镇数量想追求城镇质量转变,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依照集约、智能还有绿色环保等等理念来构建,在推进过程中务必坚持。其次是有单方向注重速度向重视发展内涵开始转变,这个内涵是指,发展起来的城镇能够有足够的就业机会与日益增长的人口相匹配,同时适宜居住,单纯的把人聚集在一个基础实施稍微好一些的地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最后,要经济、社会两把抓。如果只是把农民直接安排在城市,虽外在表现是城市生活,但实际上他们所接受的知识还有具备的技艺还都停留在农村生活式的状态,这样的话,他们根本无法在城市当中好好生活下去。单有城市形态,而不具城市本质,最终将会导致一系列矛盾。

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重构城镇网络体系

城镇发展布局是关键,构建“网络化”城镇体系,是走新型化城镇道路的方式之一。从整体上来说,我国采取的新型城镇体系应该是网络状的,它以交通轴线为核心,等级不同的城市以及城镇是这个网络的交叉节点,辐射其它地域。

城镇网络的构建必须疏密有致,遵循区域协调的理念。就以我国而言,西部地区因为地广人稀,所以网络体系的设计应该要低于经济发达的中部、东部,这是与我国国情想适应的。

除了与自身国情相适应,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新型城镇化的推行,还必须顺应世界城市体系目前所呈现的多极化趋势,使不同形态的城市、大小规模不一的城市,能够有机地在网络体系中形成衔接。(1)重视国际大都市发展,在我国目前这样的城市并不多,一线城市主要是北上广,其余均属二线城市,这些城市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的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国际竞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合理把握好大城市发展规模,大城市因为工业发达、集聚效应以及辐射带动能力超强,如果能有进一步发展,政府人员不能过分控制,它理应成为城市进步的领头雁。(3)鼓励支持中小城市发展,小城市人口在10万到20万之间,中等城市人口在20万到50万之间,规模适中。在这样的中小城市当中,也具有集聚效应,一些在大城市中出现的“城市病”,如果在规划小城市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去控制,就能尽量避免。(4)有选择的开发特色小城镇。理论界中经常会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即小城镇发展应该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部分,实践证明,如果没有选择,让小城镇遍地开花,只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城镇一体化过程中,重构城镇网络体系,使发展成为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能够促进各区域生产要素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在这个网络体系当中,国际大城市在数量上必然增加,大城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小城市逐渐壮大,呈现一种金字塔式的关系形态。需要注意的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中心城市,更要注重挖掘城镇特色,专业分工,继而形成旅游城市、能源城镇等等一大批新兴城市。

(二)搞好道路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城镇建设实践经验当中所总结出来的一句话。交通运输尤其是干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整个城市规划的最基本的依托。依照我国地域特征以及城市空间布局规律,同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交通网络图的完善具体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尽可能使交通网络覆盖到每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经济活动小单元,发挥交通存进经济的重要作用,提高运输灵活性及机动性。二,打造主要通道,由它来承担更大的客货量,沟通区域。在交通方面,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起“五纵五横”大通道,它们将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依托。

(三)重视保护乡村,构建生态城市

在小城镇发展初期,过于追求速度,一部分是以牺牲农村发展为代价的,从可持续发展观点来看,这种城市开发模式并不科学。本质上来看,只有保护好农村经济才能让小城镇发展更有动力: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其次,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具备生产生活功能,还具备生态功能,它们日渐发展成为城市绿色的一部分。因而在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当中,需要特别重视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目前我国政策重视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加大投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另一方面通过农业补贴等形式希图减轻农民负担。这也反映了政府在制定决策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淡化“重镇轻村”的观念,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自觉寻求与新农村建设的契合点,适度合理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城镇发展中期,重经济效益,还要重生态效益。为了能够让减少资源浪费,给人们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污染整治,集约利用资源,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考察城镇承载力基础上,进行布局。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需要加快公共服务运营机制市场化改革,在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积极调动起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另外,21世纪时一个信息化时代,因而需要加强信息化应用系统和其平台建设,发挥信息的效用等等,这些都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婧怡.构建城市化进程中的“田园城市”[J].国土资源,2012,(05):4849

[2]梁炜,任保平.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J].开发研究,2011,(12):611

[3]毕筱奇.新型城镇化如何突破[J].人民论坛,2010,(30):67

城乡经济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经过20年的努力,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企业13.46万家,比上年增加1.1万家,增长8.81%。从事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人数1082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增长13.42%。出口产品交货值7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9%。与此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总体已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相一致、相吻合的良好趋势:

市场多元化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通过积极改变出口策略,努力开创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外贸出口呈现出新的景象,出口市场趋向多元化。以往传统主销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市场的制衣、纺织、轻工等产品已转为销往欧美等市场。新开辟的国外市场出货值占新增出货值的40%以上。市场多元化大大地扩大了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大大地降低了乡镇企业向国际发展的风险。提高了乡镇企业国际竞争力。

出口产品结构高科技化

随着科技水平和市场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出口增加,传统的土特产、低值原材料产品逐渐减少。出口产品结构的高科技化,大大地增强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了当地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工业产品结构趋向合理。亦为乡镇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资本积累。

企业规模集团化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乡镇企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初见端倪,已涌现出一批像广东的“美的”、“科龙”,江苏的“阳光”等在国际上有名的集团性出口创汇大户。到1999年末,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有1万多个,企业集团有2千多个,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企业集团化、集约化的形成,增强了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管理现代化

当前乡镇企业正面临二次创业的严峻课题,很多乡镇企业正在不断改革和寻求创新。据对4523个乡镇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70%的企业开展了管理创新活动,据对1000多家大型乡镇企业分析,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占总销售收入的4%。目前,乡镇企业管理呈现出以下趋势:从无管理的经营转向现代化管理的经营;从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管理转向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必须注意和解决以下问题:

企业规模小

虽然乡镇企业已向规模集团化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具有生产出口产品能力的乡镇企业规模还是普遍较小,“三来一补”密集型和小规模、零星产品出口的企业比较多。造成乡镇企业规模小的原因有历史和经济等因素。历史方面,乡镇企业主要来自小企业、手工作坊等,规模小,起点低。同时,一些企业老板存在小农意识,缺少把企业“做大”的勇气。但最重要的是企业资金短缺。乡镇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农业剩余)、群众集资、银行(信用社)贷款三方面。目前,很多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下降,自有资金减少,自我积累能力降低,致使企业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致使群众集资变得越来越困难。上市乡镇企业数目更少(只占全国上市企业的5%),另外,金融体制改革,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强了对信贷的管理,使得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停止了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企业规模小,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资金渠道较少,信用等级低,银行不愿贷款,公众不敢投资;技术吸收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较弱,因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采购和产出的规模小,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在交易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都不利于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出口产品竞争力弱

从总体上说,乡镇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普遍低下,形式单一、老化,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产品中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名牌,特别是高附加值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十分缺乏。传统、低值的出口产品在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中仍占较大的比例。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中轻工、食品、土畜产、纺织、丝织、服装、工艺品等低值的产品占出口产品总值的67.87%。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整机、成套设备出口极少。这些主要是乡镇企业技术落后所引用起的。同时,乡镇企业出口过分集中于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地方,一旦市场上出现饱和,乡镇企业的产品销售马上就陷入困境。这些都会影响到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管理水平低

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在经营管理项目上存在盲目性,造成区域和产业结构趋同,使得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趋向单一化、同一化;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企业生产受政府行政干预大,不能独立经营;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在产品质量、资金使用效益、劳动生产率、原料能源消耗以及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在管理创新上推行力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在人才资源、组织结构、技术等制度创新方面仍处于初试阶段,甚至有的企业只是说说而已,没有深入开展。

人才和市场信息缺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外贸人才尤为缺乏。据统计: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有103万人,占总职工人数的2.3%,高中的有3827万人,占87.6%,中专的有43.9万人,占10.1%。既懂英语,又懂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少。很多人才选择外企、机关事业单位,不愿留在乡镇企业,这就给乡镇企业的外贸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乡镇企业外向型发展对策

优化市场结构

一是要巩固和加强已有的传统出口市场,千方百计地保住在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已建立的出口阵地;二是要加快开拓欧美、东欧、中东、非洲、拉美等市场,努力开创更多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对此,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外贸公司作为商,加强与外贸公司的携手合作,既可充分利用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国际市场信息、减少风险,形成“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又可发挥乡镇企业规模小、投产快的优势,形成出口产品替代系列。其次,以创办海外企业为主攻方向,拓展外销。通过企业人员和经贸人员到实地推销适销对路的产品,带动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在产品外销上有新的突破。

扩大乡镇企业规模,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具体措施有:一是把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充实和提高上,把当前规模应有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品种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二是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引导他们向大规模、高科技和外向型发展。同时,推行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名牌产品为依托,以资金为纽带,组建和创办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集生产经营、科技开发、内外贸为一体的各类型企业集团;三是在项目选定和资金投向上要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倾向,特别是对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向型经济项目倾斜,要集中主要资金用于规模大、起点高、带动性强的重点骨干项目建设,改变过去乡镇企业上项目老模式;四是适当招商引资,与国内外客商合作,借助外力加快规模扩张。

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乡镇企业必须注重建立和完善科技进步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密切注意世界先进技术的动态,及时引进和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立足于已熟悉的传统行业和产品,密切与科研院所的联系,瞄准其最新动态、最新技术,敢于为开发高技术提供资金支持,抢占科技制高点;二是立足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循序渐进。首先集中突破某一领域的某一关键环节,以“以一招领先”争得“招招领先”进而由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向高科技企业迈进,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后,以高科技企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要以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为目标,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质优价廉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努力提高管理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第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大而盈”的企业实行公司制,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对“大而亏”的企业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扭亏为盈。同时,要规范改制企业的运作,大力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第二,加强资金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快资金流通,减少非生产性、非生产人员开支。推行目标成本管理,落实成本核算制度,降低物质成本消耗;第三,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大力推行2S0900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第四,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奖惩与员工业绩挂钩的方法,对绩优者给予奖励。同时,企业内部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第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要确立科学的营销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市场调查、预测,准确生产适销产品。同时,要抓好营销队伍建设,扩大营销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对决策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推进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要注重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

要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把培养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懂外贸、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采取多样式、多渠道培养乡镇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学习和应用网络知识,获取政策和业务信息,并在网上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信息,查询贸易机会和信息。加强乡镇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企业职工和文化技术素质。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发挥才干。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尽可能在国内外聘请本行业一流人才,以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重视人才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益,造就一批开放型的外向型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