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制度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退休制度的意义

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1

国内有关退休延迟问题的讨论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虽然尚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程度,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近年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们对生育观念的改变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得多。老年人口增多,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核心家庭占社会的比重增加,导致“倒金字塔”现象越发突出,将出现两个年轻人养活四个老人的状况,这一方面意味着有更多的人领取养老金,另一方面意味着为养老金提供经费的在职职工比例下降。[3]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完全承担起日益严重的养老负担,老有所养的问题显得异常突出。现今我国处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新旧模式转轨同时又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时期[4],正在工作的一代所缴的费用不仅要满足自身的养老基金还要支付现在已经退休的老职工的养老金,也就是一代人要承受两代甚至两代人以上的缴费份额,以偿还几十年现收现付留下的养老金欠债。[5]借鉴国外远高于我国的退休年龄以及我国的现实状况,延长退休年龄在部分人看来不失为一种缓解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压力的一个有效方法,但这一做法面临着激烈的争论。

1.反对延迟退休的观点

其一,从年轻人就业状况的角度。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有人指出延迟退休政策不利于新生代年轻人就业。延迟退休政策虽然能够推迟即将退休的工作人员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但同时在职时间的延长,导致工作周期的延长,就会使得本应退休的人员继续停留在工作岗位而影响到年轻人的就业,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基本固定,只有遇到退休者才会招收新人。

其二,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从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减员的方式来看,退休、调离、辞退等方式是企业员工更新的主要渠道,而“退休”占据着主要地位,假如这种减员的力度被降低,可能会造成新的就业压力。对于延迟退休企业经营者持反对意见,因为老员工由于资历等原因,其工资远高于新进年轻人的工资水平,而对于岗位的创新能力却远不如年轻人好。

其三,从生活负担较重人群的角度。对于早年失业一直没有正式稳定收入来源的下岗工人,对退休延迟政策持反对态度。下岗工人的医疗养老等保险费用都是自己缴纳,延迟退休对于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并且退休年龄延迟则其享受退休生活年限将减少。有些国家或地区出台退休延迟政策,其动机不只是为了缓解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压力,还有解决劳动力紧缺的目的。而在我国劳动力过剩的现实面前,不少地区为了给年轻人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采取了对老职工内退方式来解决问题,延迟退休政策与这种举措构成了极大的矛盾。女性对延迟退休的反对呼声也是普遍的,经调查发现,持反对意见的女性占大多数。

2.支持延迟退休的观点

其一,从我国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角度。(1)一些即将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明显地支持退休延迟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一些对技术和经验要求较高的职业,如技术人员、医生、会计等具有年龄优势的职业。例如医生这个职业,医院中“专家”与“主任医师”更吃香,而年轻的大夫不被患者所信任。当一名医生经过毕生的努力终于达到了“老专家”资历时,往往法定退休日期就在眼前了,走到这一步的他们是巴望退休延迟的。(2)人均寿命延长,从数据上也支持退休延迟。如我国人均寿命1957年为57岁,现在达到了73岁,五十多年间增幅接近16岁。(3)受教育期限的延长,支持退休延迟。有报道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可到85岁,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将从现在的8.2年提升到14年以上。未来人的平均寿命和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趋势,也支持退休延迟政策的实施。如果工作年限过短而领取养老金年限过长,这将是很不平衡的难以维持的状况。目前在现实中,很多精神状况很好的退休人员在退休数年之内接受“返聘”或“它聘”的情况也很普遍。

其二,从实际的养老金收益的角度。在延迟退休的情况下,作为一名职工多工作几年,所带来的不利面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难以接受,如从养老金总量来看并不会减少,一是有了更多的在职直接的工资收入,二是缴纳养老金越多、时间越长,将来返还的基数就越高。就目前的养老金计算公式,缴费多基数就高,缴费时间越长带来的养老金的收益也会随之增加。并且40岁退休和65岁退休的计发月数是不同的,比如某人40岁退休,其计发月数就是233个月;若其65岁退休,其计发月数为101个月。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本人个人账户的累计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确定,这意味着分母越小,每月的养老金拿得就越多。[6]从养老金的收支平衡来看退休年龄的延迟,意味着本该拿养老金的人群会继续缴纳养老金,从而弥补亏空,缓解压力。有专家测算,从全国来看,这样做可以使我国养老统筹基金一年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7]

其三,从老年人的工作延长对促进年轻人就业的角度。有人指出,延迟退休,养老统筹基金“省”出的钱足够开发新岗位。以我国某东部城市的实际养老金情况作为参考依据,假设往后推迟一年,该市以每年至少有2万人办理新退休手续、养老金的月平均水平1386元来计,全市养老统筹基金一年至少可多出3.3亿元,足够开发新岗位供年轻人就业。[8]

3.综合评述

综上所述,无论是反对者还是支持者其所关注的焦点,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每一个观点都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群体的切身利益,都是需要考虑并解决的。但综观各家观点,以及借鉴国外的改革政策及趋势可以发现,延迟退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的。实际上,养老金的压力更多地是来自于人口老龄化。不是因为社保基金不够才延迟退休年龄,而是延迟退休的确对充实养老基金有好处,延迟退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68岁提高到现在的73岁[9],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也随之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那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的每个个体也要增强对社会的贡献意识,而不只是一味地寄希望于国家或者社会的养老福利,坐等养老。延长退休年龄,的确可以适当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但根本上还是基于对每一个职工的长远利益来考量的,基金充实了,实际受益者还是参保人。考虑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因素是多方面的,减少政府对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2岁左右,其中城镇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5岁,[8]而很多达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多半处于“退而不休”的状态。从这一现实来看延迟退休并非难以实施,而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能够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有关延迟退休政策推行的建议

其一,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要考虑时机。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基金的收入并且减少养老金的支出额,从而减少养老金支出的逆漏斗效应。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危机,使得延迟退休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取适当适时、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方式,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具体情况,予以区别对待。所谓适当适时,就是制定和实施延迟退休方案时,进行科学的预算和精算,分阶段有步骤地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以确保延迟退休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大家所接受,[10]并且能够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营。考虑到不同行业、工种的不同需求,可以针对各行各业进行不同的延迟幅度,对于诸如高技术要求行业等一些年龄优势的行业可以较快地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其幅度可以相对较大。可以仿照瑞典等西方国家,制定出一个退休年龄的范围,在范围内的不同年龄享受不同的养老金待遇。亦可参照美国考虑实施弹性退休制度

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2

一、弹性退休制度的含义

我国中小学教师行业执行的是强制退休政策,即女性55男性60岁退休。退休后开始领取养老金。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自由选择继续工作和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政府根据延迟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的行为予以相应奖励。

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的优点

1.有利于教育行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师是脑力工作者,他们的经验往往要在工作数年以后才可以累积到一定程度。多数教师要到四十岁左右才进入职业生涯的巅峰期。按照现行的退休年龄制度,他们所贡献的有效工作年限非常有限。而教师行业人力资本也较体力工作者高,他们往往有较高的前学历和较多的职业培训投入。弹性退休制度可以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退休时间,相应延长人力资本投入的回收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基础教育差距逐渐加大,很多年轻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导致农村中老年教师比例很高。推行教师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中老年教师更多地服务农村基础教育事业。

3.有利于社保基金的节支

按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的退休金不计入社保基本管辖范围以内。但从国家的长远改革目标看,中小学教师也会像医生以及其他事业单位一样,或将被纳入社保统筹规划范围。如果教师选择延迟退休,那么就会暂时减少社保的压力,有利于社保的统筹安排。

三、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制度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地区差异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延迟退休和缓解就业是天生的悖论。中小学教师行业一向是我国很受欢迎的行业之一,想从事此行业的年轻人数量众多。但是,他们都倾向于到城镇,不愿意去农村。而我国的具体情况是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所以,推行教师行业弹性退休制度,必须考虑农村和城镇的地区差异。

2.职称差异性

我国中小学教师行业评价教师的方式主要是职称。从大多数情况来看,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工作效果更好。因此,在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时,要充分考虑职称差异。

3.岗位差异性

我国对体力劳动者退休时间的划分中就有对特殊岗位劳动者可以提前退休的规定,如重体力岗位或者是有毒岗位。中小学教师的岗位不一样,需要的体力成分不一样。比如体育科目和音乐科目,或者中小学实验室工作者,相较于其他科目就需要更多的体力支撑。所以在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时,也应充分考虑岗位差异。

4.性别差异性

我国女性平均年龄比男性长,“弹性退休”的实施可以不再局限于男女性别的区别待遇,而是按照职业要求和个人的健康状况、生活需要决定退休年龄,体现出真正的男女平等。

四、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的具体时机和方法

为了准确地判断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的时机,得出方案,我们对全国中小学学龄人口、规模,中小学教师需求进行了预测,对中小学教师的职务、年龄以及城乡现状进行了分析。

1.2000年至2040年全国中小学学龄人口预测

如果以7~12岁、13~15岁、16~18岁分别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适龄人口,根据资料预测的2000~2040年各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变化情况见图1。以预测的结果看,小学学龄人口在2020年前有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2020年后持续下降;初中学龄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高中学龄人口在2005年达到顶峰7100.4万,以后呈现下降趋势,到2040年约为4409.2万人。

图1我国中小学教育各学龄段人口预测

2.2000年至2040年全国中小学规模预测

利用学生流模型,综合学生学业完成情况、招生规模变化、各级教育升学率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参数关系,作出如下表所示的预测。

表1 我国中小学教育规模、入学率预测

3.2000年至2040年全国中小学专任教师需求预测

目前我国城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平均班级规模为45、50、55人,远高于OECD国家平均25~35人的班级规模,也超过我国班级设定标准。为适应中小学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推进素质教育,满足人民对高质量、个性化和特色化教育的需求,小班化教育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参照国际经验,按照我国小学平均规模30人,中学40人,小学、初中和高中每班配备2,2.8和3.2名专职教师,需要的专任教师预测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中小学各级教师需求预测

图2 我国中小学各级教师需求预测

按照上述班级规模和班师比配置标准,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短缺。

4.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现状

截至2010年底,我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65.9万人。其中,小学教师561.7万人,初中教师352.4万人,高中教师151.8万人。县镇以下中小学教师占到79.5%。在数字的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第一是教师队伍的总量增加,配置状态总体得到了改善。幼儿园、初中、高中教师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5.8万人、1万人和2.5万人。全国普通小学的生师比是17.7:1、初中生师比15:1、高中生师比16:1,分别比上年下降了0.2、0.5和0.3。

第二个变化,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4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占到了69.9%、84%、87.3%。其中,农村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分别占到了63.2%、83.9%、89.7%。

第三个变化,教师职务结构总体上不断改善,农村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为53.1%、54.8%、59.4%,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1.7、1.4个百分点。农村的这三类教育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为50.2%、48.9%、52.3%,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1.7、1.8个百分点。

五、弹性退休方案

鉴于城市与县镇教师的资源不平衡,职称差异、岗位差异、性别差异等,笔者认为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三个。方案一,男性的强制退休年龄保持不变,女性的强制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重体力及有毒岗位不延长强制退休年龄,根据职称高低可弹性选择退休年龄。方案二,男女的强制退休年龄保持不变,设定男女弹性退休年龄都为65岁,男女的弹性退休年龄同时提升同时到达,但是提升的幅度不同。方案三,男女教师从50岁开始,可以选择缩短1/5的工作时间,55岁缩减2/5……直至70岁完全退出受薪工作。

这三个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方案一:此方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20年,逐步改革劳动制度,将女教师的强制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在此期间,女教师可自由选择退休时间。第二阶段,从2020年起,男女教师的强制退休年龄都为60岁,重体力及有毒岗位不延长强制退休年龄。男女教师达到60岁后可选择弹性退休,鼓励县镇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可按照每年签订合同的方式参与教学工作。

方案二:此方案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20年,逐步改革劳动制度,将女教师的强制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在此期间,女教师可自由选择退休时间。第二阶段,从2020年起,男女教师的弹性退休年龄都为65岁,男女教师在达到60岁强制退休年龄之后,可以选择工作到65岁弹性退休,弹性退休工作的名额向县镇、高级职称教师倾斜。

方案三:从2020年起,男女教师在50岁后可以选择缩短工作时间,从50岁开始,可以选择缩短1/5的工作时间,55岁缩减2/5……直至70岁完全退出受薪工作,即渐减式工作时间的退休方案。

这三个方案存在相似性,但是具体的实施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从对就业的影响看,三个方案都使中小学教师人口得到提升,但是情况也有所差异,方案一对就业的影响最小,方案二三显著提高了教师人口的数量,但是给年轻人就业也会带来一些压力。

从退休年龄人口看,方案一调整最不明显,方案二和方案三使处于退休年龄的中小学教师人数大大降低,降低了养老金,提升了高级职称比例,稳步增加了县镇教师的数量,退休年龄人口比重的增加趋势得到了缓解。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需求普遍短缺,在此领域就业压力不大,因此方案二和方案三在没有增加太大的就业压力情况下,达到了减小养老压力,调整中小学教师结构的目的。考虑到国内的教育管理实情,方案三的管理难度会比方案二更大,可以把方案二作为首选,方案三作后备。

最后还需要指出,在目前理想的预测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是一个上佳的选择,它可以推进教育改革,增加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民生;可以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人尽其才。但是,弹性退休制度的改革还需要保障制度的支撑,以照顾到中小学教师的不同身份,尊重劳动者的意见,这将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水平报告(20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和人事司,2010.

[2] 林宝.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中国人口科学,2001(1).

[3] 司马媛.改革我国退休年龄的研究综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3).

[4] 上海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城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9.

[5] 陈卫民.退休年龄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影响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4(1).

[6] 李建民.关于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人口与发展,2011(4).

[7] Joulain,M.l.,& Mullet,E.(2001).Estimating the appropriate age for retirement as a function of perceived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Work & Stress,15(4).

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3

有报道称,正在研讨中的养老体系改革顶层方案,从其改革基本思路看,事业单位或与企业并轨。方案中,未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将和企业的养老制度一致,也就是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要逐步和企业的基本养老制度“并轨”,实现统一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临近,近期有关养老体系改革顶层设计的各种消息或传闻也不断传出。“事业单位或与企业并轨”,这个消息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是让人宽慰的。因为从城镇到农村、从职工到城乡居民,我国用较短时间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尽管目前的社会养老体系已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织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保障安全网。但是我国养老制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双轨制”。

所谓养老金“双轨制”,就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一套退休制度,个人无须缴纳社保,退休养老金由财政统一支付。另一套是企业单位实行的“缴费型”养老保险统筹制度。

养老金作为一种公共品,首先必须体现公平原则,而目前的“双轨制”至少存在两种不公平。

首先是权利和义务严重不统一造成的不公平。中国社科院的《2012社会保障绿皮书》显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平均高于企业退休人员达1倍以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工作期间不需缴纳各种保险费用,但其退休金却远远高于缴纳社保的企业退休职工。没有履行义务却享受着不一般的权利,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公平。

在“双轨制”中还存在一种隐性的不公平。在缴费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中,职工养老金待遇仅随物价上涨等因素调整。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中,个人工作期间不仅不用缴费,其养老待遇还与在岗者工资增长挂钩。事实上,挂钩后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不仅让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望尘莫及,甚至让企业在职职工的工资也只能望其项背。这种挂钩最终导致两个制度下的养老金水平形成不断加大的“待遇差”。于是,两种养老金的差距日益扩大,而两条“轨道”也随之渐行渐远。

在“双轨制”的不公平之下,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隐患。首先,这种制度安排不但让我国的养老制度失去了本该具备的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而且制度性地扩大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其次,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幸福”的退休制度,无疑是不可持续的。该制度将产生越来越昂贵的人力成本,最终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4

>> 浅谈国内外成功经验对佛山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分析 浅谈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意义分析 美德瑞人力资源开发经验的启示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动因\困境及消解路径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评价及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论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中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上日程 再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老年人口红利理论的城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路径 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 探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 老龄化社会中城镇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 浅议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资料整理。

根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资料,预计到2060年日本总人口将下降至9 000万人以下,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50.9%,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40%,而少年儿童人口所占的比率只有9.1%,(参考图1)届时每2.5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人。劳动年龄人口的不断减少,老年人口继续增多,使老年抚养指数明显增加,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压力。这是日本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主要原因。

(二)日本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利于顺利推动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随着日本少子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劳动力不足现象将进一步恶化,年轻人正在支付的养老保险费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也加重了年轻人的负担,日本的养老金制度面临了挑战。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国家养老保险和民间养老保险。而国家养老保险又分为国民养老保险、厚生养老保险、互助养老保险,这些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下一代养上一代”的现收现付制。但是,随着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数量的增多,出现了支付与负担的不平衡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针对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推迟养老金的支付时间。日本国民养老金在制度建立之初就一律从65岁开始领取,厚生养老金的领取年龄也将由60岁逐渐推迟到65岁a。以日本企业男性员工为例,从2013年4月开始领取厚生养老金的年龄已提高到61岁,之后每3年提高1岁,到2025年提高到65岁(参考表2)。根据日本企业的惯例,员工的退休年龄一般为60岁,这样会发生员工到60岁退休后,在接下来的5年里可能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情况。因此,日本必然要在老年人就业再就业方面采取相应政策措施,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顺利推进养老金制度的改革[1]。

表2 日本推迟领取厚生养老金年龄日程表[2]

时 间 年 龄

2013年4月1日-2016年3月31日 61岁

2016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 62岁

2019年4月1日-2022年3月31日 63岁

2022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 64岁

2025年4月1日―― 65岁

资料来源:根据厚生劳动省《关于部分修改老年人雇佣稳定法的概要》整理。谔镛梗骸父恼高年h者雇用安定法の解hと企Ig铡梗日本能率f会t合研究所,2012年12月,第39页。

(三)日本老年人身体健康、乐于继续工作、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2013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达到了86.61岁;男性的平均寿命也达到了80.21岁,男性的平均寿命首次超过了80岁a。同时,日本老年人健康寿命也在延长,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日本男性健康寿命为71.19岁,女性为74.21岁b。平均寿命和健康寿命的延长不仅使老年人口规模逐步膨胀,而且老年人拥有劳动能力的时间也会相应延长,由此进一步助长老年人继续工作的热情。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在55~59岁之间的男性中,希望工作到65岁以上的人占75%,其中38.1%的人无论年龄多大都希望一直工作下去;在60~64岁老年男性中,希望工作到65岁以上的人占73%,其中32.8%的人无论年龄多大都希望一直工作下去;在65~69岁老年男性中,希望工作到65岁以上的人占57%,其中28.2%的人无论年龄多大都希望一直工作下去。而且老年女性的就业人数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在55~59岁之间的女性中,希望工作到65岁以上的人达到了53%,其中33%的女性无论年龄多大希望一直工作下去。见图2。日本老年人不管年龄多大希望工作的热情都非常高。

随着团块世代a陆续退休,日本老龄化现象将进一步加剧,同时能够继续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群也相应增多。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2009年满60岁的团块世代人数达到了664万人,2014年满65岁的团块世代人数达到641万人,2019年满70岁的团块世代人数仍将有608万人,这一群体的数量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的水平b。这一代人热爱工作,为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作“企业战士”,退休后也有强烈的工作欲望,无疑是日本可以开发利用的人力资源。

总之,在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背景之下,作为保持劳动力规模,减轻社会保障负担的对策之一,日本政府势必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二、日本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对策及老年人就业状况

对于已进入人口减少及超老龄社会的日本来说,如何保持老年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老年人力资源具有经验优势、智力优势和文化优势等特点。日本为确保老年人力资源,一方面延长退休年龄保证健康老年人继续就业,另一方面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再就业的环境,鼓励退休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

(一)日本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对策

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5

这个格局形成的本身是有其历史发展的客观原因。但是,这个格局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利于社会公平以及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客观环境来说,国有企业也由原来的统收统支逐渐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在这一背景下,如果依旧延续双轨制的养老保险体制,势必会背离制度设计的初衷,对社会效率造成巨大损害。因此,我国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008年3月1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但是这项试点工作在实践中并未取得应有的预期,改革受到很大阻力。那么改革中的阻力源自哪里,改革如何顺利推进,这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从2008年的试点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我国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文件。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这项决定对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的一项重大突破。《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待遇水平与缴费相关联,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等。

《决定》颁布前,旧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的基本退休费;二是属地化的生活补贴,即替代绩效工资的部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单位不堪重负、效率低下,特别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甚至已经无法足额支付,只能靠贷款“恶性循环”。并且,根据退休费是按“最终工资”的一定比例分档计算的,难以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对在职职工很难起到激励作用。

从2008年的试点工作展开到2015年的《决定》颁布历经了近8年的时间,从时间上也可以看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推进并不是十分顺利的。总结过去改革的经验,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难题:公职人员传统观念和内部结构问题;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法律滞后;改革方法存在难题等。

具体来说,在公职人员内部普遍而广泛地存在“铁饭碗”和“吃公粮”的传统观念,他们作为既得利益团体势必会阻碍制度改革的运行。同时,国家行政人员既是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改革的对象,这样的双重身份也使得他们很难彻底执行相关的方针政策。另外,在机关事业单位内部也存在“老人”“中人”和“新人”的不同群体,针对不同群体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而不能笼统改革,损失任何一个群体的利益。

此次新颁布的《决定》也明确了这三种不同群体的缴费方法,对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也进一步推进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并轨。《决定》指出: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改革前已退休人员即“老人”应当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改革后参加工作人员即“新人”应当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人员即“中人”应当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其次,个人账户常年空账运行形成庞大的隐形债务问题,尤其对于是改革前不缴养老保险费的公职人员,他们的个人账户如何做实和计算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另外,我国东西部、城镇农村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突出矛盾,如何建立健全养老保险金发放的筹资机制以及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也是养老保险统一的又一项难题。

为降低改革成本、提高改革成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应当放眼全球,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作为目前世界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最成功之一的新加坡,它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也同样经历了从独立到统一的过程。新加坡刚建国时,公务员养老也是政府财政包办,个人不需要缴费。随着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自1972年开始,新入职的公务员也需要交纳养老保险并加入公积金制度。年龄不一样的职员所需要交纳的公积金费率也不同。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是集养老、医疗、投资、住房、教育等于一身的多功能社会保险制度,这种制度安排本身就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1]

养老金缴费比率远低于总缴费率,且公积金达到一定比例和缴费年限可以由职工进行规定项目的投资以保值增值。这对于我国个人账户养老基金以及企业年金有效投资模式的选择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实现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也是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强大动力。

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6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关键是"能下"。尽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就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然而“干部能上不能下”,特别是“不能下”的问题依然存在;就其原因看,在干部选拔中论资排辈,唯年龄、唯学历、唯分数的现象还较为突出,受"下必有错"观念影响,领导干部一旦升迁到某一行政级别,此后只会平调或者升迁,不仅不能提前退休,即使工作出现差错或失误,也只是暂时平调或异地为官;哪怕是严重违纪被问责,待风声过后又悄然复出,甚至官复原职。干部的这种能上不能下机制,造成了诸多弊端,不仅影响了干部队伍活力,也使一些政治觉悟高,敢于担当,工作能力强的人,想为而无位;而在职者,因无“下”之忧,一些庸惰之人滋生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乱象,干部"不能下"成为了一些干部腐败的温床,严重阻碍了改革的快速推进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推进解决干部能下,最根本的是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我认为,要解决"能下"的问题,既要从转变观念上入手,还应从制度建设上着力。改变"上荣下辱"、"下必有过"的旧观念,严格执行退休制度、任期制度,正确对待“上”与“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建立并着力落实干部"能上"标准,完善干部"能下"规范,科学构建考核制度,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建立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措施,以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当前,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干部“下”的措施和途径,使干部“能下”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干部能上能下是干部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目前,干部能上能下问题还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根本性的突破,工作中一方面是不合格的干部占着职位难以下来,必然导致合格的干部难以到位;另一方面,干部的“下”也不规范,没有可操作性强的规范化管理机制,主观性较强,往往导致矛盾激化。在干部工作中,既要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准用好,又要把那些存在问题或者慵懒散慢的干部调整下来,两个办法的制定正逢其时。

制定和实施《德州市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和《德州市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实施办法(试行)》,是我市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举措,对促使我市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