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培养方案

建筑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建筑工程技术;培养方案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大学而言的,其教学侧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应用,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3年2月黄淮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1]。依据国家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为指导,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结合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的贯彻,力争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工作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专业需求调研分析

1.社会、行业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国家统计局历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可知,近几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5%左右,且有稳步上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可以预计,至少到2020年,中国将持续地进行世界上几乎是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建筑业的发展前景良好。而且目前我国基建行业大举进入国际市场、在水坝、道路、高铁等基建上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到2010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39.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全省累计新增城市道路3813.81公里、燃气用气人口411万人、公共供水能力128多万立方米/日、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788.99万平方米。2014年郑州地铁1号线、2号线开工建设成功,郑州至机场、郑州至开封、郑州至焦作等城际轻轨加快建设。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399.80亿元。2015年力争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00亿元,逐步建立低碳建筑体系,且建筑业将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的支撑力最强的产业之一[2]。

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已到达4000多万人,居全国各行业之首。但其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因此,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专业人才的整体数量和素质是当前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各个职业技术类高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2. 建筑项目实施阶段岗位分析

项目的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期,包含的职业岗位主要如下。

除了设计员和施工企业,目前建筑行业职业岗位还包括有以下几类构成:

(1)建筑工程监理机构;

(2)建筑材料生产、研发机构;

(3)工程咨询机构(招标、投标、工程咨询、工程审计);

(4)社会职能机构(代表政府的工程质监、安监部门、材料检测部门);

(5)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等。

综上调查、分析,黄淮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模式定位如下图。

二. 培养目标

从我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二、三级建筑施工企业,而且主要是分布在地级市和县域,主要从事基层技术管理岗位工作,在二三级施工企业,目前的现状是一人多岗,即主要作为施工员的同时,还要同时兼顾材料员、预算员、安全员等。这就要求我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为于培养施工员为主的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岗位群。同时我国与国际接轨,实行职业资格,高职高专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完成注册建造师、造价师等应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及基本的实践课程,为以后的职业资格考试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黄淮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安装和工程概预算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在施工图设计方面的应用。完成学业后能直接从事一般性工程设计、建筑土建工程施工技术指导、工程经济成本核算以及设备系统工程的质量检测验收等工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围绕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按照以行业工作过程任务为项目教学载体, “教、学、实践”过程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目标如下表所示:

三、主要课程设置

综上所述及下图所示黄淮学院的分析与定位,建筑工程技术教学分为课程教学、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三大块,课程设置分别见如下列表,具体可到黄淮学院教务处下载。

毕业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建筑生产一线有关技术、管理岗位所必需的岗位能力和综合技能;土建施工所需要的识图、构造、结构、施工技术、测量放线、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施工组织工程造价、质量评定、施工安全、内业资料、招投标与合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以及施工现场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和合作伙伴。尽快实现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的目的。

毕业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熟悉应用各种单位需要用到的规范,对一个明确的建、构筑物满足预期功能与条件下,对建筑物进行建筑、结构及施工设计,成果以施工图和计算书来体现由专业教研室组织和管理,由指派专业指导教师进行辅导。

建筑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建筑方案;设计方法;Sketch Up;设计能力培养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experi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 introduces a kind of architectural sketch design software called Sketch Up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design method; Sketch Up; design ability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较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方案设计及方案综合分析能力,是设计课教师所面临的一项新挑战。文中结合工程实例对建筑方案设计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分析并提出了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一款较新的绘图软件-Sketch Up 建议了新的建筑方案设计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新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具有较好的时效性、可交流性及易操作性,可突出和明确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建筑方案设计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立体化思维方式。文中在对传统建筑方案设计方法进行一定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方案设计思路,以期待今后能在建筑方案设计的教学实践中采用。

1 传统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和经济结果结合不够

在建设工程设计领域的很长一段时间,建筑设计和投资控制的关系既紧密又相互作用影响。建筑材料选型是建筑设计人员的工作,作为实际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参考。在建设项目的工作开展时,业主根据实地调查,选项,然后进行委托设计也就是建筑设计。再根据不同阶段的建设工程造价,估价或预算的条件,概述项目的建筑师根据业主投资预算,业主需求,场地条件进行项目设计。而现在项目中很多实际情况是业主买地分期开发,或者和其他开发单位合作开发。建筑师了解很少,不能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所以,业主需要如实告知开发意图,未来物业管理情况,开发模式,以便于建筑师量体裁衣进行设计定制。

1.2 设计软件的问题

传统的建筑方案设计流程一般为: 首先进行方案构思; 其次手绘方案设计草图;然后运用二维 AUTO-CAD 绘制设计方案;最后运用 3DMAX 等软件对方案进行渲染,制作效果图。这样的设计过程,很容易导致将精力花费在软件的复杂操作上。从而导致学生将建筑设计课程变成效果图或模型制作课,而弱化或忽视了方案设计过程的反复修改与推敲,从而偏离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真正的目标,即培养方案设计及方案综合分析能力。

2 新的建筑方案设计方法

2.1 Sketch Up 三维草图大师

Sketch Up 是一套直接面向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设计工具,其创作过程不仅能够充分表达设计师的思想而且完全满足与客户实时交流的需要,它使得设计师可以直接在电脑上进行十分直观的构思,是三维建筑设计方案创作的优秀工具。在 sketchup 中建立三维模型就像我们使用铅笔在图纸上作图一般,sketchup 本身能自动识别你的这些线条,加以自动捕捉。它的建模流程简单明了,就是画线成面,而后挤压成型,这也是建筑建模最常用的方法。

2.2 软件的特点

2.2.1 实时显示。Sketch Up 直接针对设计,设计过程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作为直观的三维成品,甚至可以模拟手绘草图的效果,完全解决了及时与业主交流的问题。同时在方案交流的互动上,Sketch Up 可以方便地使设计师与业主之间通过漫游动画进行交流,或者通过变化环境角度进行观察,这类似于3DMAX 中自由转换视角的能力,只是 SketchUp 的实时显示功能避免了漫长的渲染等待,真正实现了实时交流。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在图面精细度方面上的表现能力完全可以达到设计师与业主的要求。

2.2.2 具有草稿,线稿,透视,渲染等不同显示模式。可轻松制作方案演示视频动画,全方位表达设计师的创作思路。可准确定位阴影和日照,设计师可以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和时间实时进行阴影和日照分析。

2.2.3 可与 AutoCAD、Revit、3DMAX、PIRANESI 等软件结合使用,快速导入和导出 DWG、DXF、JPG、3DS 格式文件,实现方案构思,效果图与施工图绘制的完美结合,同时提供与 AutoCAD 和 ARCHICAD 等设计工具的插件。

2.2.4 可快速生成任何位置的剖面,使设计者清楚的了解建筑的内部结构,可以随意生成二维剖面图并快速导入 Auto-CAD 进行处理。具有方便的推拉功能,设计师通过一个图形就可以方便的生成3D 几何体,无需进行复杂的三维建模。

2.3 新的方案设计方法

在传统建筑方案构思的过程中,手绘草图作为一种表现和交流设计方案方法最先出现。新的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就以手绘草图为基准点结合 Sketch Up 进行拓展。主要思路如下:

2.3.1 首先方案构思,然后在草稿纸上手绘方案草图;

2.3.2 运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拍摄手绘草图,将其转换为 jpg 格式文件;

2.3.3 直接导入 Sketch Up 进行建模;

2.3.4 建模结束后,运用 Vray 或3DMAX 进行渲染;

2.3.5 从 Sketch Up 模型中可导出建筑平、立、剖面及三维CAD 图,然后进行进一步细化,最终可以成为施工图;

2.3.6 可导出彩色的建筑平、立、剖面图及各个角度的建筑方案效果图。新的方案设计方法优点在于: 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在新方法中,CAD 图是由 Sketch Up 模型中导出;而3DMAX 最多是应用在模型后期渲染阶段。另外,模型渲染不一定使用 3DMAX,也可选用其他软件,如: Vray,从而避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AUTOCAD、3DMAX 等复杂的软件操作上。具有很好的可沟通性。Sketch Up 可直接针对设计过程,设计过程的所有阶段都可以表现直观的三维图形,甚至可以模拟各种手绘草图的效果。

另外,Sketch Up 可以方便地使设计人员与业主之间通过动画漫游的方式进行交流,或者通过若干变化环境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完全解决了设计人员及时与业主进行沟通的问题。真正把握设计能力培养核心。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真正的目标是培养方案设计及方案综合分析能力。当整个设计过程具有较好的时效性与可交流性之后,学生可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对方案的研究层面。设计能力培养核心的回归。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真正的目标是培养方案设计及方案综合分析能力。新的方案设计方法流程图见图1。

3 结语

文中对建筑方案设计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分析并提出了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着以解决传统设计方法存在问题为目标并结合一款优秀的建筑草图设计软件 Sketch Up,建议了新的建筑方案设计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新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具有较好的时效性、可交流性及易操作性,可突出和明确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魏毓洁,巫丛,蔡如 . Sketch Up 在工程设计专业教学和实践中的应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8) : 248 -249.

建筑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方案,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要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具体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所需教学条件以及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建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但是传统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先上完理论课,再进行相应课程的实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相关知识未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往往学生实训时,理论课内容已经忘记。第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根据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学习,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第三,课程教学内容未能与职业岗位工程内容相一致。所以急需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制定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基于工程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应当如下。首先,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行业情况调研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与已毕业的本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比例、工作岗位及专业知识需要等情况;2. 请企业老总们来校参加专业设置的研讨会,提出本专业课程设置看法与对学生的要求等;3. 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走访,了解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及急需专业人才。其次,专家及专业教师根据对行业调研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本校建筑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对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即确定课程体系。最后,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确定

通过专家分析该岗位群的各岗位的主要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形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此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领域及相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2、确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归纳确定行动领域

行业专家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再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与确立施工员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比如:施工准备阶段的“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阶段的“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等等。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来构成施工员岗位行动领域。

3、根据行动领域确定专业学习领域

选择典型职业行动领域中有教学价值的并考虑建筑工程的施工特殊性、复杂性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影响,将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形成了“课证融和、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专业学习领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基本能力课程,二是专项能力课程,三是综合能力课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在实施中实训室建设是关键。实训室的建设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平台,在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统筹规划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有力支撑。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在项目建设期内规划设计校内实训基地(下设4个校内建筑实训中心),使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3000㎡。建立一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满足岗位实境训练的需要。其中建筑施工实训中心、建筑识图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实训中心、建筑施工实训中心满足专门技能训练的要求;建筑施工管理实训中心满足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还建设了25个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一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满足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结束语

    基于工程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是按照行业调研、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等流程进行的。从2008年开始我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筑工程专业几门课程分别获得省、市级精品课程;发表关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论文数篇,申请校级课题1个。大部分的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所培养的学生获得企业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建筑培养方案范文4

1.转换教学模式国内许多建筑院系对建筑学基础课程的研究也一直比较重视,在教改中注重学生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经过多年尝试,逐步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系统。其中以设计的过程、方法的训练和多种建筑表达方式的训练为教学主干,把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作为设计基础教学的重点。在以往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总是通过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但是到了高年级,在遇到不同类型和较大规模的建筑设计任务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建筑设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建筑设计思维方法。本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整体―过程―整体”的复合模式。在进行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之前,增加建筑设计思维方法训练的教学环节,先从整体出发,把建筑设计的过程分解为多个单项,然后进行分项练习,培养学生在各个单项环节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再进入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使学生掌握一套正确的思维方法。这种从“整体―过程―整体”的复合模式,将对今后的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更新课程内容通过之前的建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设计思维与表达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对于建筑造型和空间设计的能力,但是对于把握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能力还不足,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教学研究来完善,结合本校的建筑学专业特点,提出改善方法和具体措施,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对传统的建筑学基础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其中增加了建筑设计分项训练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①建筑构思与立意的表达;②建筑场地设计与分析;③建筑功能组织与分析;④建筑造型设计与分析;⑤建筑技术设计与分析。这五个方面将通过各项设计作业来达到训练的目的,最后进行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来巩固前面五个部分的分项练习。

3.调整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模仿教学比较普遍,轻视了建筑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作业与设计成果的最后表达,轻视设计过程的连续性以及该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表现。因此,在建筑学基础课程的教改中将采用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讨论模式为主体,教师与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探讨,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方案的交流,把传统的被动型教学转变成主动型教学,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达到教学实际效果的最佳化。

二、结语

建筑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 建筑设计课程 理性思维 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对本专业其他课程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为艺术类招生,学生美术功底好,有一定的艺术和审美修养,但普遍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因此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为引导学生在认识建筑的过程中,培养其对建筑空间、建筑构造等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其形成严谨的设计思维方式。通过课程学习,熟识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及涉及的学科、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完成市场调查、资料收集、设计构思、方案选择、设计分析、评价及设计的能力,加强对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认识,从而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能够发现的问题

1.理论知识掌握较少。

在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开设一门系统的环境设计理论知识课程,更不用说开设建筑史课程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甚少。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中,就大二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他们对建筑/设计发展史、风格流派等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不够。以至于教师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时,不得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补习建筑的发展史,帮助学生对古今中外建筑的有所认识,然后才展开讲解建筑空间的基础知识。如此,课程实践时间和课堂答疑时间减少,不能及时解答学生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弱。

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建筑设计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中,感性过多,喜欢任意发挥。如在设计楼梯时,还停留在构图画面是否完美的阶段,而没有考虑楼梯在整栋建筑中所处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室内外空间通行的功能,楼梯踏步过窄、踢步过高现象很是常见。学生时常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评阅设计稿时,总要说我设计的楼梯不合理?明明我已经把图画得很漂亮了。”追求构图的完美,过度画面,构图和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之间欠协调,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案设计中占了很大比重,显然忽略了建筑设计不仅是一门讲究审美的学科专业,还要强调其实用性和功能性。

依照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设计表达及方案构思仍然是薄弱环节,得分率比较低。尤其是建筑空间尺度的把握方面情况不理想,忽略了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另外,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设计类学生有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在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中虽然发挥了一定优势,但这种感性的思维方式在部分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空间的理性表达,以至于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

3.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欠合理性。

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安排,建筑设计课程定于大二下学期开设,为本学期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比较合理的。这个时候,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人体工程学知识,对建筑室内空间也有了解,软件操作、手绘制图能力可满足建筑方案设计的需要。但在我校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建筑设计课程之后安排的才是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方案最终的效果图只能依靠手绘完成,只有部分课下自学3Dmax软件的学生能够做出基础的建筑模型,和方案草图的设想相差甚远,远不如大多数学生手绘的效果图表达得更全面。

建筑设计类课程安排松散、授课周期较短是影响授课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其他专业发展较为成熟院校的情况,建筑设计课程开设56学时,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但是就我校本专业的实际来看,课程结束以后,学生尚且停留在对建筑空间的懵懂认识阶段,更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

4.课程实践环节缺失。

因课程学时安排较少,无法安排课程实践与测绘,同学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空间都是宿舍和教室,加之上述建筑空间理论知识少等原因,学生无法全面地认识某一个或某一类建筑。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但在做方案设计时,仍然有部分学生无法准确把握空间的长、宽、高尺度,如有的同学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也做特别的概念性设计,在普通居住空间中设计了面积近60平方米的卧室,而此卧室的高度为4.5米。无论是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居住空间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过大或过高的空间,都不适宜人居住。另外,开窗面积过大或过小、窗户高度过高或过低等也是常见现象,窗地比例严重失调。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

1.设计选题,考察基地,拟定设计对象。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根据拟定的设计任务书及选题,可增加基地考察的环节,做足功课指导学生勘察建筑所处场地的地形、气候、交通、人文和历史条件;同时让学生了解该空间的使用者和家庭每一个成员的需要、嗜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将这些作为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可使空间设计更合理,住起来也觉得舒服。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到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做出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设计,同时创造宜人的居住空间环境。利用此教学方法,既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又可达到激发专业学习好奇心的目的,体现了设计课程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一授课环节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需要提前找到环境优美的场地作为勘察基地,做好选址的自然、人文环境的材料准备与分析,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考察。

2.分组合作,进行建筑空间测绘。

建筑测绘是认识和调查研究建筑的重要途径,通过测绘了解建筑的构成、空间尺度和细部构造;旨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三维到二维的训练过程。让学生测绘自己熟悉的建筑空间如教室、宿舍等,体验该类空间的使用状况,并对室内家具尺寸、灯具及插座位置等进行测绘,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平立剖面图及三维效果图。这样直接、方便的空间体验,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解决测绘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对空间与形体的初步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尺度,在方案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建筑尺度,设计理想空间,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

在测绘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3―5个人为一组,每组选择不同的空间进行测绘,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测绘任务。任务完成后,组织阶段性成果讲评,采取小组之间互评与指导老师讲评的方式,加强设计资料、方法的交流,在频繁的交流与讨论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创新。此外,分组合作,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创设问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各教学阶段的讨论题,在阶段任务开始前向学生公布,过程中可向学生提供查找问题的线索和部分资料。这些问题应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并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对问题的探索与创新意识。这些问题应与当前学生的能力相适宜,所探求的答案可具有多样性,对所创设问题的各部分能够层层深入,如能引出新的可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则更妙。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自由,更多地提供展现学生个性特点的舞台。另外,选择学生易于接受、感兴趣的、合乎实际需要的问题,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4.成果展示。

在课程结束时,安排课时展示学生的测绘作业、方案设计成果及课程学习心得;最终的设计结果汇总成A2图纸大小张贴在教室,要求图面表达清晰完整、制图规范、板式富有创意,有适当的文字分析、设计说明,并将上述内容制作成PPT,逐一汇报。成果展示与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讲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的模式,摒弃传统的由教师一人评价模式。通过讨论与成果分享,可增强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也是改善当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习惯自顾自做作业、课上课下专业学习欠交流、合作意识不强等现状的有效手段。

5.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加强课程间联系性。

在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先修课程应为透视学原理、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完成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在空间表达中,若效果图形体表现准确,则可提高学习热情,提高理性知识学习兴趣,从而借助课程达到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课程中人体的动、静态尺度及心理空间尺度、家具的尺寸等数据,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规范和约束,是设计功能、尺度合理空间的基础。

与建筑设计后续关系紧密的课程是建筑模型制作,若能紧跟着开设此课程,要求学生将建筑设计课程的方案制作成三维模型再次展现,发现从二维图形生成三维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方案设计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完善建筑模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从而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延伸和巩固课程价值,达到开课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2]吴恺,王蔚忻.关于环艺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13):120-121.

建筑培养方案范文6

论文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实践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极速发展期,国内越来越多的院校竞相开设建筑设计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离开校门。但是,这些毕业生中间却很少有人能够在离开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胜任设计单位工作,往往还需要设计单位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因此建筑设计作为建筑教育的主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毕业后便能独立工作的成熟的专业人员,有必要将建筑设计课的教学做深入思考。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重视建筑方案设计技能训练

虽然目前国内各建筑院系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及学生整体状况差别比较大,在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安排上却基本一致,都是花好几年的时间来重复相同的建筑方案设计技能训练,而且绝大部分建筑院系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安排均是每个学期两个方案设计(每个设计8周时间)。在建筑设计类型的选择上主要体现为平行展开,虽然看起来是功能组织越来越复杂,建筑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从整体来看各个方案之间缺乏联系性,只是在重复建筑平面功能组织等少数技能的训练,学生的方案设计技能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而对于建筑方案设计来讲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却需要学生自己去悟,去总结。每次设计学生还来不及研究设计规律,就到了设计周,只能用一份图纸来作为设计的结束。也就有了那句最常听到的话;建筑设计需要天分。正是基于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逐渐开始了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没有天分,根本学不好建筑设计。因此,尽管建筑方案设计技能训练在整个建筑设计课程中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相当多的学生到毕业时其实并没有掌握好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2.2 没有将工程建造知识融汇到建筑设计中

由于我国建筑教育的历史使然,我国的建筑教育从一开始就被笼罩上了美术学院的色彩,重艺术轻技术。学生受社会氛围或者学校有意无意的影响,一味的只想创新、追求标新立异。由于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灌输一个建造全过程的概念,目前的教学现状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设计只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缺乏相结合的工程建造知识进行进一步深入。虽然每个建筑院系的教学计划中都技术类课程的大量内容,比如建筑结构、结构选型、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构造等课程,但是学生一般重视不够,只是把他们作为辅助课程学习,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这些知识与建筑设计是紧密联系的。同时,这些技术类课程一般也都是由非建筑设计的教师讲授,相关课程的教师彼此之间也缺乏沟通和联系,无法从设计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在校期间始终无法体会工程建造知识对建筑设计的支撑作用,不能将所学的工程建造知识自觉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因此,尽管学生在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形式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却对建筑的材料、结构和构造缺乏思考,对方案设计的可实施性缺乏研究。

2.3 缺乏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

虽然每个建筑院系都会安排学生到设计单位或者学生自己找设计单位参加工程实践训练,但是设计单位出于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无法让一个没毕业的生手去参加重要的工程设计,学生只能做些琐碎工作,很多有经验的建筑师也没有时间去给他们讲解设计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同时,各个设计单位实力差别比较大,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工程项目差别也比较大。对于工程实践训练,学生、学校、设计单位等各方面的主观认识也有很多不足,因此工程实践训练的有效性很难保证,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

2.4 缺少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

由于目前高校对于教师学历的严格要求,很多从未离开过学校大门、在校期间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学历年轻教师站在了高校的讲台上。年轻教师本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又缺乏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最终导致无法给学生的设计进行技术指导,甚至不能为学生解决设计中对技术问题的困惑。与此同时,高校微薄的代课费也无法吸引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职业建筑师到学校兼职代课,“请不进来,也送不出去”的现实状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改进的几点意见

3.1 注重对建筑设计过程的完整认识

建造是一项严谨的活动,为了改变只重视方案技能训练的教学现状,必须让学生建立对建筑设计过程的完整认识。建筑设计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方法。广义的建筑设计过程可以理解为从项目策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到最终的建筑落成以及后期使用的全部活动。而狭义的建筑设计过程就可以理解为从设计前期的调研、收集资料开始,到方案的构思、深化,再到施工图设计的全部活动。对于建筑设计课的教学来说,可以从制定任务书阶段就鼓励学生参与,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只给出大致的项目情况,具体的功能要求可以由学生通过调研、查阅相关资料来最终确定;根据教师把关后的任务书学生开始设计,结合技术条件和详细的构造,注重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等等,从方案设计逐步深入,直到最终的施工图设计,通过培养学生对设计全过程的把握,改变以往学生设计缺乏内涵的状况。

3.2 注重系统化的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学科作为一个工科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要尽量减少让学生“悟”的不确定性,给予学生系统的理论指导。首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规律性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关注文脉、关注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意识;其次,设计题目需要打破以往以建筑类型为主线的设置方式,进而选择针对性更强、教学目的更明确的设计题目,比如材料与建构、复杂人文与自然环境下的建筑设计、结构选型与建筑形式、城市文脉与传统街区保护等等。系统方法的讲解再加上系统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建筑设计方法,具备较强的方案设计能力,正应了那句话:“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胜过知识传授。

3.3 注重建筑设计的技术支撑因素

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载体,再好的形式也需要技术和材料的支撑,否则只能成为纸上谈兵。通过学校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设计不仅要考虑形式,更要关注建筑中的各种技术因素;方案设计不能只停留在形式层面,应该深入研究各种技术支撑因素。加强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法规等相关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的横向联系,关注新材料、新结构等科技的新发展,端正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态度。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有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师兼职任教相关技术课程,当然这一点实现起来可能有难度,但是可以邀请相关技术课程的老师加入到设计教学中来,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为同学们解决结构设计等技术难题。学生们加强了技术支撑的理念之后,有利于学校培养一出校门便能独挡一面、进行独立工作的职业建筑师,而不是只能设计外表绚丽、甲方满意,建造起来却造价昂贵的不切实际建筑的设计人员。

3.4 注重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教师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经常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发现不足,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筑设计的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建筑设计相关的设计方法、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等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广博的跨学科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只有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趋于完善了,才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