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行政;管理;中小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299-01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发展的速度也逐步加快,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是中小企业积极运行的前提,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企业加强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有利于中小企业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立足之地,就必须不断加强行政管理,贯彻落实各项战略管理任务,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其次这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意外,还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小企业加强行政管理,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再次,这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做好中小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最后,中小企业进行行政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行政管理的主要工作是:计划工作、组织工作、指挥工作和控制控制,如果中小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到位,那么这几项工作就会做得比较出色,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目前发展而言,一般中小型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都不到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落实,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些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一下几点:
1.行政管理意识缺乏。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讲,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小,而且企业的资本、技术偏低,管理不足,信誉不高,发展中困难重重,再加上企业领导者的行政管理意识不强,结果很多的中小企业业主根本不重视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部门,为行政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所以企业不愿意在行政管理工作上加大投入,人力资本不足,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所以在中小企业内部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变更频繁,有时候还会出现空缺。这样的反复更换不仅会导致管理出现断层,管理工作混乱等问题,而且还会增加招聘的开支,增加了企业行政管理成本开支。还有相当的中小企业是私营性质的,老板集各种权利与一身,对于企业的各项管理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倾向。忽视优秀的企业行政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最终导致了企业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创新性。
2.中小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的中小企业在机构设置上层次不清,部门设置混乱,权责也不明确。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企业利润,根本不重视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被淡化,形同虚设,企业管理无章可循,形成一盘散沙,对于公司制度充耳不闻,纪律性和团队意识不高,给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3.中小企业的资产管理混乱。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不编制管理计划,管理的随意性比较大,经常出现管理闲置和管理不足的现象,企业行政管理水平低,缺乏信用政策,在各个部门的管理中,没有具体的惩罚和鼓励措施,企业工作人员缺乏动力。少数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督促按转型,缺乏与下属的沟通,行政部门随意安排任务,工作进度缓慢,工作效率低下。
4.中小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落后。一般而言,优秀的管理人才都选择那些国有的大中型企业,而很少会去中小型企业工作,因为小型企业的岗位待遇偏低,不能吸引高级管理人才。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确实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这就形成了中小型企业管理人才供需的矛盾。中小企业对于职业经理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于是就招聘一些管理专业刚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管理岗位上,可是这些学生仅能凭借书本知识开展工作,社会经验不足,群众威望不高,各项工作执行力差,企业管理效果不明显,管理工作不到位。
5.很多中小企业高层决策把握不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执行难度大。很多中小企业的高层领导执政能力不强,执行力较弱。我们知道公司执行决策部署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一旦企业的高层决策部署出现问题,企业执行就会马上出现问题。很多的中小企业都是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对于公司的决策上忽视管理只是重视经济效益。企业领导者决策关系着企业的运行于发展,所以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应该看清楚企业的自身发展实际,把握好高层决策的方向,这样才能让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
三、提高中小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分析
1.采取措施不断优化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中小企业应该重视行政管理工作,使企业行政管理科学、健康运行,这是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小企业应该吧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行政管理,优化管理体系,向管理要效益,吸引高端的管理人才。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合理配置人员结构,降低管理成本,这样才能避免人才和资产的浪费。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沟通,使企业内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企业要不断建立健全企业行政管理制度。企业应该不断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小企业应该不断建立健全企业管理的制度化,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的里路程进行操作,保证管理的有序开展。中小企业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管理员工,夯实基础管理。用制度同意思想,制定规范的办公秩序、考勤制度,根绝业务需求来量化业务规则,从企业的长远出发,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积极性,达到最优的管理效果。企业制度制定出来以后,一定要严格遵守,奖惩分明,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贯彻和落实。
3.深化管理水平,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应该做好招聘工作,管理者应该具有发现人才的眼光,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管理者选择人才的标准不能高,尤其是对于学历要求不能太高。否则提高了门槛,找不到优秀的管理人才。很多具备先进管理经验但是学历不高的管理人才被拒之门外,才华得不到施展,或者只是被安排到了非常平庸的岗位上,都会一种人才的浪费,而且企业也没有找到真正合适的人。所以在用人方面,企业一定要把人才的素质能力放在首位,招聘那些有能力、有实力的人来管理企业,这样才能够做好行政管理工作,落实企业部署,促进企业各方面的健康有序发展。
4.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理解。企业员工是企业最基本的生存要素,是企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所以企业管理者一定要重视企业员工的生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心员工、尊重员工,为员工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员工的潜力。通过各种行政管理例会,和员工之间开展多方面的交流,真正体察出员工的思想动态。企业还应该注意做好文化建设,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工作,帮助员工解决困难,缓解员工的生活压力,发挥员工特长,用爱心温暖员工,才会让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来看待,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制度化管理体 理念
一、制度化管理的涵义
制度化管理是公司治理中强调依法治企,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以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公司的制度化管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有这样几点:一是可将优秀人员的智慧转化成为公司众多职员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二是能够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使企业内外能够更好的配合,可以避免由于公司中的员工能力及特点的差异,使公司生产经营管理产生波动;三是为公司员工能力的发挥制定了一个公平的平台,不会因为游戏规则的不同、评分标准的不同,对员工努力的评定产生大的误差;四是有利于员工更好的了解企业,能够更好的规范企业的工作流程,让员工能够在其中找对自己的位置,有法可依,使工作更顺畅。
二、制度化管理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1.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化管理意味着程序化、标准化、透明化。因此,实施制度化管理便于员工迅速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便于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使员工最大程度地减少工作失误。同时,实施制度化管理更加便于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控和考核,从而促进员工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
2.制度健全而规范的企业更容易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一方面,规范的制度本身就意味着需要有良好的信任作为支撑。在当今社会信任普遍处于低谷之时,具有良好信任支撑的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很容易获得优势;另一方面,规范的制度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企业管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人们普遍愿意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参与竞争和工作;同时规范而诱人的激励制度是企业赢得人才争夺战的最为有力的武器。
3.利于企业运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
“一切按制度办事”是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根本宗旨。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的“低文本文化”向“高文本文化”过度的具体表现。企业通过各种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更多的是依据其共同的契约即制度来处理各种事务,而不是以往的察言观色和见风使舵,使企业的运行逐步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
4.制度化管理能强化企业的应变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制度化管理使企业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调研、供应商及客户的管理和沟通等工作都得以规范化和程序化,在企业内部形成快速反应机制,使企业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对策.也使整个供应链的市场应变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提高供应链和企业本身的竞争力。
三、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1.缺乏明晰的理念
公司理念主要要搞清楚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对待人才的理念、企业对待消费者的理念、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要明确的是,企业如何处理与员工共发展的关系。是继续坚持以前资本家与员工的雇佣关系还是秉承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倡以人为本。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财、时间已成为新时期企业三大最核心资源,而人作为企业战略资源最核心的要素,如果处理不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的发展必将受到阻碍。在企业与员工的相处关系中,具体来讲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问题即可:
(1)企业与员工要形成共同价值观。企业所有的战略远景规划、所有采取的管理变革活动、所有的经营创新能否站在同一平台与员工有深层次的沟通,能否真正在心灵深处获得理解和共鸣,在此问题上,企业需要员工能够理解公司所有的行为,进而推动公司发展,而员工所关注的是企业的管理行为能为员工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两者有矛盾的地方,但同样两者不矛盾,都在关注利益,区别在于是公司的大利益和员工的小利益。
(2)企业能充分尊重员工的需求。员工的需求相对比较简单,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需求,第二方面是物质待遇方面的需求,第三方面是员工职业发展空间的需求,如果在职业发展上企业提供不了足够的发展空间,那么员工的流失也是必然的。
(3)企业要将员工的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发展高效整合。企业需要及时、有计划的将公司发展规划、企业发展变革、企业的近、中、远期目标及时向员工贯彻,并力求让员工充分理解并支持公司的苦衷,避免发生上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2.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
如果企业比作一个生命体的话,战略就是生命体的灵魂和骨架,而具体执行计划细节就是生命体的血肉。无灵魂和骨架的生命体能存活多久?有了明晰的战略规划,为企业的综合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为企业各个作业单元的具体操作指明了方向。没有战略规划的企业,将导致整个企业没有明确的目标,企业行为没有方向、公司上下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公司各个作业层将盲目作业、公司执行体系混乱等。要明确战略规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公司战备定位要清晰。要明确公司现在和将来公司发展的区域吗?从事于哪个行业?服务于哪种层次的目标市场?为满足目标市场需求我们将提供什么层次和什么品类的产品呢?
(2)公司的总体经营目标要清晰。公司的经营目标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财务目标;二是定性目标。企业财务目标由此可派生出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区域、各个客户的财务指标。而定性指标则是衡量企业各个部分、各个岗位工作素养提升的标尺,各岗位工作素养又反作用于公司财务指标的达成。
3.缺乏有效的制度建设或强有力地制度推行体系
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但作为企业管理最基础的制度化建设仍非常必要。企业管理是靠“人治”“法治”,众说云云,法治是大势所趋,“法治”的基础就是制度化。
然而缺乏制度,或制度执行不力,企业就会出现以下状况:
(1)“人治”大于“法治”,人情比制度重要,人情可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这必将形成拉帮结派、官僚作风的人际关系怪圈,圈外的人永远无法进入到圈内或者圈中心,此种情况之下工作能否执行开展,人情占重大份额,而不是工作目标占据主导。
(2)公司总体目标与各自部门目标脱节。公司总体目标是由各个职能部门目标实现才得以实现,可无制度管理,企业会出现,高层狠抓企业总体目标,可忽视企业各职能目标达成,各职能部门由高层并没给自己部门明确的目标和相关的绩效管理,工作处于无压力、无动力状态,自然职能部门目标也是浮于水面而已。
(3)公司部门目标与部门员工目标脱节。由于公司部门目标只是“镜中花”、“水中月”,部门内部员工的工作目标不明确、不清晰、更谈不上工作绩效管理,员工工作无标准、无压力、无动力是自然而然了。
要避免这些问题出现,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企业职能体系。包括公司整个组织结构、公司各个部门职能、各岗位职能、权限;各企业岗位上下级隶属关系,公司汇报体系、公司监控体系。企业职能体系建设一定是因事设岗位、因需设岗、各自岗位职能清晰、可行,一旦确定各自的岗位职责,必须无条件严格执行,保证各自工作质量和数量。企业的职能体系为各部门以及员工介定了工作标准,明确了各个部门,以及员工的工作权限,清晰的告诉了员工企业需要他们做什么,做到什么标准。
(2)公司行政管理制度。公司的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用来规范企业行政管理规范、人事管理制度、员工行为规范等,用来作为企业综合管理的基础性制度。
(3)公司绩效管理制度。各个部门、各个岗位执行绩效指标管理。职能体系明确了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职能,也即让各位员工明确了个人需要做事情的标准,绩效管理制度让员工明确完成工作标准与否,将关系着员工个人的奖惩。
企业要想永葆青春活力,就必须要建立流程、管理流程,就必须要制定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企业只有实施了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才能总结出一套可以复制的模式,才能让企业的基因代代相传,才能真正地打造百年企业、百年品牌,从而保持活力与活性,为企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汪应洛:《世界500强企业制度化管理工具》.海天出版社, 2005
[2]范继荣: 《转轨时期中国企业制度化管理问题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
[3] 喻婷婷:《行政伦理制度化》.经济期刊《消费导刊》,2010
[4]谢健:《民营中小型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中小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贷款融资 信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并在解决就业、贡献税收、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和不成熟,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中小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时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融资困境也同样阻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融资渠道比较狭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分为内源融资渠道和外源融资渠道两大类。其中,内源融资渠道包括内源性权益资本融资渠道和内源性债务资本融资渠道,外源融资渠道包括直接融资渠道、间接融资渠道和政策性融资渠道等。在实际中,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主要是依赖业主投资、内部集资和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尽管风险投资、发行股票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也被使用,但对中小企业的作用仍很有限。
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其资金需求增速迅猛。从资金需求的角度来看,单个企业资金的需求量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并不大,但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整体上存在一个较大的资金需求总量。但由于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条件且贷款风险较大,以及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等,再加上基层银行发放贷款的权限相对有限,致使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经常以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或缺乏抵押资产等为由而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而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并客观评估其信贷需求和信贷风险,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总体上来说,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依赖非正规金融渠道。由于受到信息相对封闭、资产抵押能力弱等方面的局限,中小企业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面临较大约束。企业的融资时效性要求迫使中小企业求助于手续简便的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虽然这些渠道的融资成本往往高于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但它们能更好地适应中小企业经营灵活性要求。除商业信用外,民间借贷等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也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体制障碍分析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是面向国有企业或其他大企业,并且双方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伙伴关系。由于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所有制性质的价值判断依然存在,即根据所有制、规模大小和行业特征而偏向公有制大企业。我国银行业的制度安排大都以大企业、大项目、大资金需求为工作对象和重点,从评级标准、风险分类、抵押条件、收费标准等均较少考虑小企业及其融资特点。此外,中小企业在公开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也常受到规模歧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力。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征信系统不完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企业信用关系到市场能否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企业信用严重缺失,不但拖欠银行贷款,还借各种名义逃废银行债务。另外,目前我国信用制度建设落后,缺乏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在企业融资、市场准入和退出等制度安排中,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规则;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尚未建立起作为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因此,银行获得的企业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容易产生拖欠和不还贷等问题。
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滞后。我国以法律形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是,能否落实则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国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但现在的担保组织难以落实,担保能力与实际需要有很大差距,中小企业之间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更是难见踪影。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实际上也少得可怜,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发展。
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体系。目前,我国涉及中小企业管理的政府部门主要包括工信部中小企业司、科技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工商管理总局、商务部出口中小企业处等,这些管理机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不同业务范围等分别进行管理和指导。但是,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致使管理机构设置重叠,管理职能重复以及管理效率不高,不利于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协调,也不利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
企业自身问题。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之所以会出现融资困境,其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产权界限模糊、产权主体虚置、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不明确等问题。第二、自身竞争力不强。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是依靠国内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来维持低价格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第三、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虽然有些中小企业企业家非常成功,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
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金融的法律法规。中国的中小企业所有制构成比较复杂,而中国的企业立法和有关政策又主要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制定的,这就使得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处在不同竞争起跑线上,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更快发展。因此,中国应该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将中小企业视为统一整体,在国家已经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基础上,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要根据该法和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要依法规范中小企业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职责、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通过立法允许中小企业成立互助合作的金融机构,使中小企业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不断完善支持中小企业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法律保障。
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央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调控作用。央行应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适度放宽对其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并调动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应充分把握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景和风险状况,探索通过财政贴息和奖励等形式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中小企业贷款机制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展股权质押、票据质押等不同形式的贷款,不断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促使中小型金融机构主动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应改变经营理念,主动为中小企业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积极作用。民间金融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央银行和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应对阻碍民间金融发展的相关规定等进行修改或废除,赋予其合法地位,并将其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中。
建立我国统一的中小企业政府管理机构体系。为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我国应考虑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即设立中小企业局。而设立中小企业局必须对现有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如将工信部中小企业司、乡镇企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及各行业主管局对中小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统一合并到中小企业局。也就是说,设立中小企业局并非在现有的行政体系上简单进行“加法”,而是在“减法”的基础上再做“加法”。我国可考虑建立由中央级中小企业局、省市级中小企业管理分局和县市级中小企业地方局共同构成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体系。
中小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范文4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虽然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首先论述了提高企业行政效率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行政效率;改革
一、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必要性
1.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延伸到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即企业是否能够紧密结合时展的要求,不断地有所创新和发展的持续能力。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服务和保障的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企业行政管理,不断创造各种学习环境,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强化企业员工的学习,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并且将其转化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去。
2.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生产分工日趋专业化, 这就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能够协调一致。因此要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 就必须有一定强制力的权威与服从机制,否则, 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就可能因缺乏组织性而不能实现。企业行政管理通过以经理或厂长为首的行政管理系统运用行政手段, 把企业各环节、各部门联结成一个健康运行的有机整体, 并通过各种行政管理手段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是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3.提高行政效率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
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与否也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例如企业职工的待遇问题,部门之间的管理矛盾等等,这些因素,都是不利于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因素。这就需要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积极的引导沟通,化解矛盾,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企业职工面临的思想和实际困难以及企业的困境,营造企业发展需要的良好的内部环境。同时,企业也需要同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打交道,以争取项目和资金。而企业行政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同政府部门打交道以为企业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我国目前企业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
1.企业行政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要想提高企业的行政效率,就应该逐步完善企业的行政组织机构合理、人员编制适量,行政人员优化。目前,由于行政机构雍肿,行政人员的结构,特别是专业知识结构不科学现象较为严重,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人较少;行政管理活动的各环节不规范,不能很好地协调一致;我国行政管理机构纵向管理层次多,横向职能交叉多。行政组织改革虽已经历多次,但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至今仍然严重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另外,人浮于事表现在部分单位领导干部虚职、副职过多,造成了职务贬值,有职无责,有职无权,导致上情不易下达,下情不易上送,人为地阻碍了政令的畅通。
2.企业领导者的领导水平有限,业务素质低。
在企业中,有许多的行政管理领导者思想闭塞、因循守旧,只顾本部门利益,没有全局眼光;或者只顾自身政绩,没有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或缺乏专业知识;或日理万机,事必躬亲,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降低了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的效率。笔者愚见,领导者应准确定位,把握重点,把时间与精力放在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实现领导工作科学化和提高领导效能上。
3.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健全、不科学。
一个行政人员的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个别行政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不高,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处事能力不足等等。这些素质的缺失都使行政人员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中效率与效益,动机与效果不相统一,最终使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很低,导致行政效率较低。其次,用人机制的落后也是行政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当前,行政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容易产生职业枯竭症,使得行政人员对工作没有热情,办事敷衍塞责,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4.企业的行政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行政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活动,需要有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法规来保障。在现实行政管理活动中,由于行政法规的不健全和不配套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比比皆是。在行政制度上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当前,我们缺乏的首先是高效的制度,也就是缺乏能够有效地组织配置各种政治、思想、经济要素以实现行政效率增长的制度资源。其中既包括政府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人员编制,以及决策、法制、人事等政治方面的制度,也包括财税制度、金融制度、投资制度、企业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等经济制度。
5.企业行政管理方法有待提高。
在现代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能否大幅度提高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管理活动中能否有效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如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技术,实现用办公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效率;一般办公设备和其它行政活动技术装备的更新和改进,也对提高工作效率有积极作用。当前我们的办公设备还不够普遍,运用科学的决策技术方法不够,实际工作中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技术及管理手段还未得到完全普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三、采取措施,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
首先,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体效率。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其次,企业应该积极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再次,企业要注意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最后,企业应该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政官员的积极性。通过将企业管理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企业行政管理之中,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同欣.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J].市场报,2001-01-12.
中小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范文5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很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主要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有关问题展开论述,然后针对中小企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改革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很不完善,不能给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培训机会,在吸引与保留人才方面困难重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企业多方面的因素,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建立有效的竞争模式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然而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管理观念落后的现状,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难以跟上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致使企业相应的竞争力落后。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直接影响着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建立现代化的管理造成了障碍。
2.我国中小企业忽视了长期绩效。
目前企业的发展重视管理过程中的短期效果,然而却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长期绩效,实际上是未建立有效的员工培养和素质能力的提高模式,造成了企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人才保障和培养的机制,从而对企业的战略发展不利。企业的长期绩效的忽视也难以在员工的发展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的潜力和特长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3.许多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考核机制脱节。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为员工建立了个人价值和潜力发挥的有效模式,从而在企业管理的实际中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的绩效考核能有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目标和开发目标,然而企业具体的绩效考核实际难以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企业员工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结合起来,从而造成了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绩效评定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难以真正落实到各部门和人员上,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企业战略发展的模式。
二、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中人心的向背和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兴衰与成败。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诊治,是确保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中小企业应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企业要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分析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以及设计各种满足这些需求所必需的活动;完善机构设置,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视团队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团队内部人才合理搭配,发挥团队协同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
2.中小企业应该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应该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小企业应意识到人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管理者必须从根本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支持管理体制的变革和人力资源工作的推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企业成长。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己成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经营的关键环节。中小企业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对职位的分析和研究,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员工招聘选拔,运用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达到企业的发展目标。
3.中小企业应该逐步建立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应该逐步建立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人员较少,但也需要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要求企业在结构上要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对企业各项工作的处理程序和政策要有一定的规章和制度,每个岗位的员工所具有的知识、技艺和能力也要有明文规定。这些要求应体现在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和开发等工作中,即将招聘、培训、薪酬、人力资源配置及企业文化都纳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中,使人力资源竹理的各项活动专业化、制度化、科学化。在刚性制度的框架之内,还应做到“以人为本”,把人力作为能够产生动能的资源。只有人才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4.中小企业应该着眼长远,重视员工培训。
中小企业应该着眼长远,重视员工培训,雇用员工后必须进行培训,培训最直接的目的是使新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企业应在全年的工作预算中,划出一定比例的培训经费,专用于对内部员工的训。根据企业的特点,结合本企业的人资源培养规划,帮助员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由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没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的培训部门,企业没有属于自己的职培训师,因此,中小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时,必须寻找业外部力量的支持。
5.中小企业应该财务有效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积极性。
中小企业应该财务有效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积极性,管理理实践表明,在企业缺乏良好激励环境的情况下,员工只能发挥出其潜力20-30%,而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其潜力的80-90%。因此,使每位员工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中,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小企业虽然不能像大企业那样,建立十分完备的薪酬福利体系,但企业管理者可以加强与员工进行沟通,对员工关心的薪酬福利问题逐步给予改善,这样,虽然员工得不到大企业那样的薪酬福利,但时刻能感受到企业领导的关怀,从而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员工全面综合的评估,并以此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从而保证员工的报酬、晋升、调动、职业技能开发、激励、辞退等工作的科学性。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结合,在满足了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加大对员工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时克服传统的逐级晋升职务的方法,鼓励员工通过个人能力和工作成绩获得职务的晋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霜晶,王园.《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M〕,2007(4)
[2]刘怡.《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6(2)
中小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小微企业 外部融资 内部融资
一、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现状及问题
国际上关于小微企业的定义一般以资产或销售总额以及企业人数来界定,但又因地域、行业和时间的不同,以及各国发展水平差异而有所区别,因此,国际上尚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统一标准。2011年7月,我国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这不仅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而且有利于区分中小微企业的不同情况,实施更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当前,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主要包括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两种途径。其中,内部融资大部分依赖企业未分配利润和所有者投资。外部融资主要依靠信贷融资、民间融资、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近年来,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一)小微企业内部融资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微企业发展的资金主要靠自身的积累,内部融资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受到积累时间和企业利润率的限制,其融资能力十分有限。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资金来源的45%以上是依靠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积累的资金。
(二)非正式金融融资风险较大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使非正式金融融资活动得以客观地存在。然而,非正式金融融资多处于半地下或地下状态,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法律规范的制约,因而非正式金融融资具有较大的风险。
(三)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具有“快、短、频”的特点,金融机构为其发放贷款的营运成本相对较高,一般在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之上上浮一定比例,加上担保费、公证费、评估费、保险费等,小微企业所承担的融资成本高出大中型企业很多。此外,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在放款时,以预留利息名义扣除部分贷款本金,小微企业实际得到的贷款额仅有本金的80%左右。若小微企业选择通过民间借贷,贷款利率通常达到金融机构的数倍,远远超过小微企业的承受能力,使其不堪重负。同时,体制外的融资成本节节攀升,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提高,融资难度不断增大。
二、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欠缺的成因分析
(一)小微企业相关体系不完善
一是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相关体系不完善。存在着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备、金融支持不足、财税支持体系存在缺陷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小微企业法律法规相关体系不完善。在保护与促进小微企业的全面发展方面,政府采购、反垄断、行业准入等方面的力度还不够,仍存在法律法规缺失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小微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一个统一的专门机构管理与指导,虽然国家经贸委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司,但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依然从属于不同的部门,导致对小微企业的有关政策不一致。而且,各级政府部门并没有对负责小微企业工作的部门做出统一的规定,从而导致服务小微企业工作的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目前,小微企业在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科技制度、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滞后等问题,均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全面发展的瓶颈。
(二)信贷资源制约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2011年至今,国家为遏制通货膨胀采取了适度从紧的宽松货币政策,并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例和贷款规模进行了严格的监控,受到国家投资导向政策制约与自身利益的要求,商业银行往往会将有限的信贷资源进一步倾斜于重点项目及老客户,相关的金融服务也理所当然的倾向大企业。今年国家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银行在存款增长乏力、信贷规模紧张的情况下,贷款投放一般是投向重点项目与流动资金规模大、能为银行带来较多存款的大中型企业,而小微企业由于流动资金不充裕、派生存款较少、且风险相对较大,想获得充足的信贷资源仍有难度。
(三)缺乏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
大银行普遍存在对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对小微企业“惜贷”和 对大中型企业“挣贷”的现象,也更倾向于向成立时间较长、规模较大、财务更有保障的大中企业发放贷款。而小银行则更可能向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财务上缺乏保障的小微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因为小银行可以更有效获取小微企业的“软信息”,更准确地判断企业的实际信用程度,从而可以减少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和成本。美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而在我国目前的银行组织体系中,虽已有中小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但由于其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自身问题还没有解决,尚无法满足小微企业贷款需要。此外,中小金融机构也存在规模做大的倾向,贷款也随之向大中企业倾斜,加剧了小微企业的贷款困难。
(四)银行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
小微企业大多有信息不透明的诟病。小微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这些信息。此外,大多数小微企业并不需要由会计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他们的信息基本上是不透明的。因此,当小微企业在寻求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支持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银行因此不愿向小微企业放贷。
(五)抵押担保困难
在商业化经营和资产负债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银行一般要求贷款企业提供财产抵押担保或连带担保,对小微企业申请贷款的条件则更为苛刻。而大多数小微企业实物资产较少,流动性不强,负债能力有限,甚至一些小微企业土地证和房产证不全,企业抵押品严重缺乏。因以其应收账款、股权、存货抵押的财务要求较高,极大地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