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1
在FIDIC合同条款中,对工程保险有明确和严格的的要求。承包商在签订工程合同后,自开工之日起就有建设并照管工程的责任,直至业主发出最终验收证书为止。因建筑工程工期较长,受外界各种情况影响较大,为此承担的风险也高。比如当雨季到来时,暴雨和洪水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路基产生较严重的损害。
业主为了保护工程项目的利益,往往在合同条款中要求承包商对所建工程连同材料和待安装的工程设备投保,同时也要求承包商对人身或财产损害和第三者责任险投保。对保险公司的选择可能是业主指定,也可能是承包商自己选择。承包商选择保险公司时,应特别注意其赔偿能力和资信,并认真阅读理解保险条款及有关细节,为更准确掌握理解保险条款,承包商可参加保险专家的讲座。在对投保的险种选择时,要分析施工过程中发生各种事故的可能性,准确的选择合格的保险险种。有的合同条款已指定了承包商必须投保的险种,如建筑工程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等,在投保时就必须按合同条款指定险种进行投保。签订保险合同前,须与保险公司磋商的主要保险条款和应注意仔细阅读理解的保险条款有以下几点:
1·1保险合同的保险范围
保险合同中规定那些责任和事故是在保险公司保险范围内的,那些责任和事故不是在保险公司保险范围内的。保险范围将直接影响出现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是否受理索赔,所以要注意明确保险范围。
1·2保险合同的免赔金额
在保险合同中规定的绝对免赔额和绝对免赔率,保险合同中规定了免赔额和免赔率在签订合同前要确定,出现风险事故后计算出的损失金额如在免赔金额内的,保险公司将不予赔偿。
1·3合同规定的保险理赔程序和要求
出现风险事故后将按合同规定的保险理赔程序进行理赔工作。并按照合同理赔条款的要求执行。如:合同中规定出险后承包人需在一定的期限内以书面形式报案,超出期限需经保险公司书面同意等。在与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合同后,承包商应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提供已按合同条款要求所投的各种保险已生效的证明,并向业主提供保险合同副本。所签订的保险单应与发出中标通知书前达成的合同总条款一致。
2出险后的工作
在承包商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发生了风险事故后,承包商的相关业务人员应立即赶到事故现场,了解事故发生原因,勘查事故现场,同时组织人力,机械对事故现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并努力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保险公司代表或检验人员到达事故现场进行勘查之前,承包商还应组织人员保护好事故发生现场及有关实物证据。
承包商在对事故现场详细勘查完后,应该在保险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保险公司报案。一般保险公司与承包商工地现场相距很远,承包商在以书面形式通知保险公司出险情况时可以先进行电话报案,以最快速度通知保险公司。接着向保险公司报送书面形式的出险通知单。出险通知单的报送可用多种方式,如邮寄、电传等,但要注意报送出险通知单要留有底稿,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以证明承包商是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报案的。出险通知单内应写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承包人为减少损失采取的措施,所组织人员、机械数量,因灾害损失的金额等内容。同时在出险通知单的附件中要有全面、准确反映受灾损失情况的证明资料,这些资料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一份详细描述事故发生过程,原因及时间、里程桩号和损失金额,并要求保险公司赔偿的报告。
(2)由承包人绘制的事故现场平、断面图,在图中应标明里程桩号,原设计标高,原地面线标高,事故发生后测量的地面线标高,及大概的地形地貌变化等内容,以便于对比分析事故发生的范围,并计算受灾损失工程量。
(3)依据所绘制图纸计算直接受灾损失的工作量。也可列出因此事故间接受损失的工作量。例如,雨季发生洪水冲毁施工便道,施工车辆无法通行,导致工期延误受到损失等。另外将承包商为减少受灾损失,防止受灾损失进一步扩大而组织人力、机械进行抢险的工作量也计算在内。统计计算完成后,汇总为受灾损失计算书,计算书中要特别注明上述情况产生的费用,用以确定索赔金额。
(4)承包商对事故现场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和照片。影像资料和照片要能反映事故发生后现场的情况,要全面、详细的反映受灾后的地形地貌,及有关细节的特写。并在照片中能反映事故现场的里程桩号和时间,可在一张标示牌上写明里程和时间,放置在现场显眼处一同拍摄入照片。
(5)当地水文、地质、气象部门提供的有关出险时间当地水文资料或日时降雨量分布图等。
(6)根据保险公司的要求提供作为索赔依据的其它资料、文件、单据等。
3理赔工作
保险公司代表一般在收到出险通知后12h以内到达事故现场,协调有关索赔事宜。保险合同规定有如果保险公司代表在48h内未到达事故现场,将被认为保险人已认可被保险人所申报的事故发生属实。在保险公司代表或检验师勘查现场并计算受灾损失后,承包人应对保险公司代表认可的受损失范围和理赔金额等进行研究,在依据保险合同的基础上,双方对有关赔款的一切争议,都可以协商解决,直至达到一致意见。承包人在对保险公司提出理赔要求时要做到有理、有据、实事求是。证明资料要齐全,理赔款计算要合理,并根据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规定办理理赔工作。
双方明确受灾损失工作量和赔偿金额后,须签订一份赔款确认书,说明出险原因、过程、受损失工程量及赔款金额等情况。在保险公司支付承包商理赔款后就结束理赔工作了。在理赔工作进行中,承包商要注意整理、收集与保险公司的来往文件、通知书,出险的各类证明资料,并及时归档保存好。承包商对理赔工作要指定专人负责,负责人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业务精通,熟悉保险合同,并且能够熟练处理好对外业务往来。
4结束语
工程保险已逐渐成了建筑工程项目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熟悉和运用保险合同条款、风险索赔的程序,可以减轻承包商的风险压力,并降低风险事故发生后承包商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承包商对工程进行了工程保险,但有时保险公司不可能赔偿其全部经济损失。由于建筑工程施工中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和其它灾害的影响,所承担的各种风险比较大,因此承包商仍要经常注意各种潜在的风险征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防止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并阻止受灾后损失的继续扩大。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2
关键字:给排水工程建筑设计
一、问题的由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特别是对美的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一套设计习惯。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求对以前不受建筑设计重视的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来一个较大的改革,以适应日趋变化的业主市场。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设计采用的是一种封闭静止的方法,就工艺而工艺,就生产而生产,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单一的一种功能,没有综合地考虑各种要素,因此工程的最终结果必然不能全方位地满足业主的各方面要求,更不能满足日趋重要的环境要求。
近年来给排水工程设计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必须在设计的观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革新,或者说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才能真正确保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质量的提高,即良好的功能和良好的建筑形象的高度统一。良好的功能可为生产和管理人员创造舒适安全和整洁优美的环境,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良好的建筑形象也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不光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水厂建筑的特点:一是工业建筑范畴,但不能忽略其美观;二是建筑物匍伏于地,尺度不大,并且形式单调均一分散、变化不大;三是构筑物所占比重特大,表现在体量闷沉、笨重,而且一般布置在厂区平面显眼的中心位置;四是污水处理厂气味重而难闻;五是为使水厂的环境更加接近自然,需有大面积的绿化。因此,水厂的建筑设计的意义倒并不完全在于如何做好工艺(这是很重要的),如何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而在于其理想的目标能得以实现,完美的构思能得以表达,合理的功能能得以兑现,以及优雅的环境能得以体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水厂的建筑设计首先应该在确实掌握丰富的信息、详实的资料的条件下,在加强内部工种联系的前提下,在正确的设计原则指导下和正确的方式组织下,有步骤、有计划地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加以制订(其中还要特别重视国外的各种先进经验)。我们不能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封闭———自立门户的模式;单一———就事论事的模式,稳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应该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才能确保设计出一个完美的优秀工程。
二、要注意的几个因素
1工艺流程的要求
给水处理厂即一般常称的自来水厂。由于原水水质不同,工艺流程有各种组合,但它的基本工艺为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在城市水厂中,基本流程为原水一级泵房加药絮凝池沉淀或澄清池滤池消毒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水厂内的主体处理构筑物中沉淀池、滤池基本上都高出地面,只有清水池可以埋入地下,而当沉淀采用平流式沉淀时,其池长达100余m,在水厂中会形成单调冗长的池体,都需加以仔细设计。
大多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流程一般为提升后的污水重力经格栅沉砂初沉曝气二沉消毒出流。如果排入的水体是感潮水体,有时亦会在处理水排入前有提升泵站,以解决时污水厂的出水问题。
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兴建的污水厂,为了解决构筑物的空池抗浮,往往以出水末端构筑物的高度为控制,而将进水泵站以后的构筑物以高出地面3~4m布置,这样就必须对这种沉闷不堪的大体量砼面作建筑处理,同时也必须对池间联系的狭小的通道走廊作恰当的建筑处理,否则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来讲是极不理想的,往往也不易被人们所接受。
2总体规划的要求
总体规划非常重要,它是设计的灵魂。在规划时首先要有一个总体布局的构思,其中应包括:工艺布局的合理、道路走向的清晰、广场的适宜、地域的平衡、人流的互不交叉和公建用房(即生活区,其中包括办公、科研、试验、管理、会议室、食堂、厨房等内容)的最佳布置,然后按照①功能分区合理、简捷、便利、经济的原则;②风向、日照、地形有利的原则;③构图优美、对比均衡、空间流通的原则等,根据工艺流程的要求,结合厂址的自然条件及环境条件(包括地形以至地质条件、厂外道路系统、绿化条件、朝向、原有建筑物等)来进行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必须注意要创造良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还要尽量避免噪声的干扰,合理安排和大量利用绿化,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统一规划(特别是厂前区),然后将建筑物(或构筑物)布置在经过深思熟虑的绿化等环境中。在绿化设施中须充分考虑到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的有机结合,并多种植些可以释放有益气体和减少尘埃的树种,以改善厂区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厂区的明洁度。
同时,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原则还必须在立足于“环境、空间、形式”三者统一的原则基础上,使群体形象和个体形象都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含蓄和谐调,并通过曲直、高低、虚实、明暗、黑白、凹凸、方圆、上下等造型元素和设计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出工艺工程设计的新境界。
3传统观念的改革
传统是指技术上、文化上历史的凝聚、沉淀和积累,它是人们长期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固有的客观存在。它之所以能长期继承,经久不衰,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一种固有的心理态势,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耐人寻味的余韵,因此它往往极易被人们长久地、习惯地循套,自然地袭用,即使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对成功来说总往往可加以原谅,或者最后说总的还是成功的。我们如果辩证地看,则可以这样说,在继承传统之余必须要有充分的创新,即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对传统作转变的工作”。如果工艺总是老一套形式,形式总是老面孔,色彩总是陈调重弹,即使在功能上还可以过得去,能满足业主的一般要求,但从社会发展来看,从两个文明来看,无论如何在组织形式上、在事先指导上、在各专业的协调、在通气上都应该重新思考,不能一味循旧。在工艺上必须要创新、要提高、要有些新东西。在选型、色彩上必须要美观、要有所升华,否则就不能使业主感到非常满意,不能心情舒畅。为此可以说挑战创新是必须的,是绝对的,没有创新就会暮气沉沉没有生气,就不能前进。
4防止专业之间的各行其是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的习惯做法是工艺一马当先,先提出设想,后再递交给其它各工种,尽管各工种可以回提条件给工艺,但由于已成习惯,且因为各专业对工程总的概念认识不足而未能充分进行必要的商榷了解,互相质疑,因此就提不出内在的、关键的问题,致使矛盾隐蔽得不到圆满的解决,有时还会引起返工,最后造成木已成舟的尴尬局面,导致项目得不到最佳的方案,达不到最理想的质量。
从管理科学上来说事先指导,预先协商,不把问题的解决拖到最后,这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果一个专业的设计,一味地关在工作室里,并且总是闭门苦思(即没有和其它有关专业认真商量研究),就只会把这些设计(即使是本专业中最优秀的设想)从一个社会现象变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个体,并且将这个专业完全裹入到“绝对正确”之中而一丝也动弹不得,其结果必然是感觉迟钝且视感平平,最后远不能满足业主的总要求。因此,在整体设计中要非常重视事先的协调,重视事先的各有关专业的参与协商,并且必须认识到这不光是一个单一的项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优劣的关键必然是组成这个组织内的各有关要素的综合,而决不是一个主导专业的所为(当然,它是很重要的)。所以决不能允许各专业各行其是,或者说是过分地突出自己,而缺少必要的整体相融性。只有通过组织有序的精心的全面的设计安排,我们才能把一个初看好像支离破碎、意见分岐、没有完整性的模糊、凌乱的印象,变成一幅诗意盎然、变化有序、排列恰当、构图完美的图画。
5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筑设计(特别是工业建筑)在思想上趋于封闭狭隘,在形式上趋于呆板一律,在色彩上趋于灰暗、单调,总之建筑在如何体现满足人类的舒适和精神要求这方面考虑得太少了,更谈不上在美观的构思上多下功夫,而只片面单纯地理解为单一的功能性构筑物,仅为满足生产而已,别无它求,诸如环境、空间、选型、尺度、色彩等方面都无关紧要也无须多考虑。
因此在工业建筑中,建筑的地位一直不高,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最后造成厂区建筑不美观,品味不高,大家不满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需要有一流的先进的工艺、能生产出较好的社会需要的产品,人们的追求向更高层次发展,更需要有一个包括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内的赏心悦目的舒适的氛围,更需要防止和减少工业建筑常有的废水废气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这就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建筑设计,对污染进行充分有效的处理,保证有清晰的水质和洁净的空气。建筑设计虽然不像工艺设计那样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从全局、长远的效应来看,其对提高生产效率、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社会的文明都能起到很好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给排水工程中建筑设计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它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整体效应的结果并必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贯彻始终。设计实践告诉我们应该有一个懂总图的设计师来进行总的牵头、控制和协调,平衡各专业,取其所长限其所短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我们暂且称此设计师为总协调建筑师吧。在建筑设计全过程中,总协调建筑师要始终以能形成最佳环境景观的观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工艺流程的最先进、最便捷,结构布局的最经济、最合理,不断地向各有关专业的负责人就当地环境景观的形成进行有方向性的引导,并不时向他们提供大家能接受的各种状态建议或者能取得平衡的一些构想,以达到最广泛的共识,统一的行动。
为了对全局进行有效的控制,总协调师还要根据其对环境景观形成的基本观念预先策划制定各项设计细则,它将作为整体设计的原则引导各个单体在循序渐进中得以贯彻、实现、完善,起到启发创新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又要避免造成对各单体专业自由构想的束缚,以细则为依据进行整个设计运作的协调,在各专业之间按照具体的变化情况就整体和单体衔接部分之间进行柔和的调整,使之达到统一。
此外,总协调师还要在尊重各专业特点的前提下,为实现全局的一种“缓和宽松的秩序”而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总的协调是指制约的开放性,或者说是在整体观上充分保持单体设计(专业设计)者的自立性,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把所谓的束缚性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最后达到辩证的统一,即互相限制了各自的不足,又保留了各自长处,而且彼此心情愉快,形成最佳的综合效应。
建筑物的设计处理大体有以下的一些手法:
1公共建筑(1)总平面要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构图优美,比例匀称,并注意韵律。(2)功能相近者尽量合并,减少地面分散的构筑群,要做到大中见小、见透。(3)要处理好内外部空间,做到宽松、明亮、空透、轻灵。(4)立面和平面都力求避免过于平直、呆板,可适当组织上下、左右、高低参差,和配以局部的弧形以示流畅、舒适。(5)色彩上可区别于厂区建筑,但又不能太过于突出,必须符合统一中求变化的大原则,即在和谐中求局部的突变和醒目。(6)屋顶的处理可以在平屋顶的基础上适当配以小斜顶,或局部注以建筑符号起到全区的点缀、装饰之用。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3
当今世界经济已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建筑市场日益激烈,竞争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由过去单纯的人格竞争发展为技术、质量、服务综合性的竞争,面对国家对工程的要求和全社会对工程质量要求高、工期短的挑战,许多建筑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仅要加快产业结构的步伐,改革和完善经营机制,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建筑产品品质,多创精品工程才能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企业通过创精品工程,走上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带动企业通向市场。
1建筑企业精品工程的必要性
精品工程是建筑企业抓质量管理的必然结果,即靠抓建筑产品的质量而赢得的,一个企业精品工程的多少,体现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这个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优质的建筑产品质量是建筑企业拓展市场的基础,企业创精品工程的同时也是在为企业创造品牌。精品工程为企业发展提供竞争优势,只有拥有企业品牌———精品工程,才能使企业长盛不衰,精品工程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说,谁拥有精品工程,谁就拥有市场空间。
2创精品工程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设计要优。一个优秀的工程设计不仅要满足社会需求,功能设计合理,造型新颖美观,符合用户要求,还要保证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以求建筑作品的最佳经济价值、质量价值和社会环境价值。工程设计必须从多个方案中优中选优,使工程设计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2)标准要高。一般创精品工程的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特有的高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或规程,误差标准往往提高5%~10%,这样按企业内控标准或规程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各项技术、经济、质量等项指标往往都要高于向用户公开承诺和保证的指标,使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和满意度高于消费者和用户的期望值,从而增加消费者和用户对产品的信赖程度,因而往往在工程建设施工伊始,就要求企业必须首先制定创优规划、质量管理体系和控制措施,并实行严格的目标化管理。争创优质工程,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就是施工企业高标准的体现。
3)材料要新。也就是说精品工程首先不仅要具备一般工程产品的精华和优点,而且还要吸收和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和建筑技术的最新成果,具有当代精品工程的魅力和显著优势。并在建筑市场中处于领先和绝对优势地位。具体来讲,就是要求精品工程建设中要有多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具体应用,提高精品工程产品的科技含量,如采用先进的地基处理技术,经济高效的焊接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采用塑钢钢窗、铝塑管等新型建材,提高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及安装工程质量等等,同时产品的施工过程要有一定的创新,如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施工(CAC)技术。
4)工艺要精。精品工程之所以能成为精品,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企业拥有独特、精湛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施工工艺,使精品工程具有超一流的内在和外在质量,是同类工程无法相比的。各类优质精品工程无不是施工企业“粗粮细做”、“精工细做”、“精雕细琢”的结果。
5)施工管理要严要细。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管理,创造精品工程,更需要严格的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是产品体量大,单件生产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作业环境艰苦,流动性大,这无疑增强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在这种条件下创精品工程,施工企业不仅要有一个管理能力较强的领导班子,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还要从机制、管理和创新等方面狠下功夫。
并通过严格有效的管理,将企业的创精品意识和创优目标落实、分解到操作层,落实到分部分项工程甚至是每个施工环节工序中去,并严把材料供应关、过程控制和成品保护关,制定相应的质量改进措施和纠正措施,消除不合格产品,制定生产合格产品的工序,从而实现施工过程创精品,实现企业创精品工程的目标[1]。要建立创优质品牌工程的动力机制:
1)要有过关的质量教育经常化制度。企业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坚持不懈地向职工灌输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增强职工创优工程变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和工作目标;组织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加强对《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学习和贯彻;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岗位的操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与考核,实行考核合格上岗制,确保施工工序操作质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参观考察等做法,不断提高全员质量管理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优竞赛和技术评比活动,激发全体员工创品牌工程的热情和创造力。
2)要建立奖励制度化,实行重奖重罚。在企业确定创优工程目标后,要建立和实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基金制度,企业对承接的各项工程要按各工程项目合同总造价的一定比例收取质量管理基金,对创优夺杯的工程项目,除按规定全额返还质量管理基金外,还要根据企业和合同的规定给予奖励,特别是对创优的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提拔重用;对未达到创优目标的,质量管理基金不予返还;对由于质量管理不到位,给企业带来信誉影响的要给予重罚,对相关责任人实行停岗待业制度,重新上岗实行竞聘;要在企业内部将各级管理者和作业者的收入与创优工程的实绩直接进行挂钩,确保责、权、利的统一,在企业内营造一种创优光荣,砸牌可耻的氛围,调动各方人员的创优积极性,为确保工程创优奠定基础。
完善优质品牌工程的保障体系。
1)创品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各个管理层次、各工序、各工种人员之间的衔接和配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要有一个管理能力较强的领导班子,要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各岗位职责,完善和建立施工质量可追溯制;
2)要将企业的创精品意识和创优目标落实和分解到操作层中,落实到分部分项工程甚至是每个施工环节工序中去,做到项目经理保证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班组保证分项工程质量,个人保证操作质量和工作质量;
3)建立起科学的施工管理组织体系,实行工程项目有序规范施工,要针对工程的具体特点和创优目标的重点环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由企业总工或质量管理部门严格审查合格后组织实施,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事先有措施,事中有监控,事后有检查和总结;4)优化工程资源配置,工程所有建筑材料要实行招标制,要择优选择材料供货单位,把好材料进场时的验收、检测、使用、评定等环节;
5)要建立工程质量创优多级监督体系,强化施工过程中要建立企业、项目、班组和个人四级管理负责制,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的监控管理网络,在保证一般工序质量的同时,对特殊、关键工序质量实行重点监控,确保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全面的受控状态,保证工程创优目标的实现[2]。构建企业创优品牌工程的创新机制。要创新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要根据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办法,重新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管理工作重点,在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标准和强制性质量标准的同时,用创新的企业制度去规范工程质量管理,确保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一个有章可循、职责清晰、奖罚分明的企业管理体系。超级秘书网
6)服务要好。服务是建筑产品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服务,用户才最有发言权,可以说用户是最严厉的裁判,用户只有充分享受到最周到、最便捷、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服务,对产品质量的评价才会是满意的,精品工程之所以成为精品,也是因为它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得到了业主或用户的最充分的肯定,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结果。
3结语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建筑市场对外开放,随着GATS基本原则的逐步落实,众多国际大承包商必将蜂拥而入,从事更多更广泛的建筑业务,外国承包商凭借先进的管理模式,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强大的融资能力和优质服务,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而目前能与国外知名承包商抗衡的企业只是凤毛麟角,为了生存和发展,建筑企业要加大加快改革步伐,加快企业经营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完善和改善经营机制,多创精品工程,树立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的长盛不衰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4
一、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概念
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就是:用数据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内容进行表示,并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传递和反馈。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管理,最终达到建设项目施工预定目标。这种管理方法称为建设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这一概念是和所谓的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完全不同的,信息化主要是针对管理过程中对各种信息传输,处理,分配等反面的内容。比如,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工程管理,建立工程信息的共享机制,提高工程信息的传输速度和准确性等内容,都属于信息化管理。而我们这里谈到的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正是尽可能的把所有的工程信息进行量化,然后通过数字表示。一切用数字说话,管理就是对数字的收集、传输、分析、处理。而一旦形成了数字化的管理,就为真正的达到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最好的基础。信息化是一个平台,信息化的平台上运行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十分重要。好比电视信号,数字化的信号是最准确的,最清楚的,最容易处理的。一旦把数字化的管理工程纳入信息化的平台上,运用先进的数字处理机制和设备,就将大大的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飞跃。因此,要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就需要实现两个步骤:11用数字信息对建筑工程的主要施工内容进行科学的表达,我们称为建筑工程的数字化表示;21利用各种已经数字化了的工程施工信息开展一些列的施工管理活动,直到实现预定目标,我们称为数字化管理。
二、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在明确了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的概念之后,就需要有一套实现这种管理方式的方法。我们通对施工工程的分析和现阶段可采用的管理手段的学习认为:利用现在已经能够成熟运用的几种管理理论,与实际生产工程中正在使用的一些管理手段进行整合优化就可以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方法。我们主要用到的是:项目结构分解理论即WBS(WorkBreakdownStruc2ture);过程管理基本作法PDCA(PlanDoCheckAct);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控制体系;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规范,这四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这些方法,对其中的一些理论进行改进,就可以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提供出一套完备的理论依据,同时使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建立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步骤
前面已经对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理论依据进行了介绍,那么怎样把这些理论结合起来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呢?其实施的步骤和管理流程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下面对这一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实施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步骤:11首先根据工程结构分解的理论对建筑工程进行结构分解。分解的原则是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规范的内容结合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划分的规定确定的。分解完成后,对分解出来的各个模块进行编码表示。模块编码的原则也是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规范中的基本编码规定确定的,但是由于模块的单位一般会比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中的最小分项还要小,所以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编码的自编码部分位数一般要增加。模块分解完毕并且全部进行编码后进入下一步模块目标确定。21每一个分解出来的模块都需要进行特征目标的确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造价、工期和质量。其中造价中包含成本、产值、利润三方面的数值;工期中包含绝对工期和相对工期(前后搭结时间)的数值;质量就是一个标准质量数值。在单位模块中,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用数字来表示,文字作为辅助说明。而确定这些数值的工作就是PDCA过程管理法中计划的这一步工作。具体数值的确定依据包括市场因数、企业状况、工程状况、投标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31在前面的基础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进入到具体的工程施工管理了。这时的建筑工程施工就是PDCA过程管理法中的实施阶段。各个部分的施工工作大量的展开,各种数据收集工作开始进行。这一阶段的关键是要按照计划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遇到问题及时反馈。41一旦施工开始,对施工过程的检查工作也就开始了。这一步骤的是PDCA过程管理法中的检查工作。通过对施工现场情况的了解和各种数据的收集,管理人员应该对工程施工的过程进行跟踪检查。收集来的各种数据按照与模块的特征目标相对应的原则进行整理。整理出来的数据也就分为造价、工期和质量三类。与模块最初的标准特征目标值进行对比,各种数据之间的差值就表现出来了。那么,分析这些数据的差值进行判断,最后得到造价是高了还是低了,工期是拖延了还是提前了,质量是合格还是不合格等等结论。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三大目标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不能简单的通过一方面的对比就形成结论。51最后就是处置环节了。通过检查形成的结论需要在这一步骤中找到形成现象的原因以便对工程施工进行管理。无论得到什么样的检查结果,都一定有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找到了原因就可以针对原因进行处置。一般来说处置的方式要么是改变施工中的一些影响因素,要么就是改变计划即模块的特征目标。61以上五步完成后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一个PDCA过程管理的循环,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了管理。二至五步骤的不断滚动运转就使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持续进行了。其中数字化的作用就是使整个管理过程更科学,更准确更有效率。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一管理过程不是仅仅在针对模块这种最小单位的管理层面上。模块组合后形成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和单项工程都应该纳入这种管理程序中。模块组合到一起后,不论形成什么级别的单位,模块的特征目标相应组合后也就形成了工程单位的特征目标,这样无论什么级别的单位,无论模块于模块需要怎样组合,其管理方法是可以不变的。超级秘书网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Jacobs),再是林奇(Kevin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Rowe)等人的,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即第一性问题,是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产生,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⒈允许的用途。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6
早在20世纪30年代,希腊学者倒萨迪亚斯在深入了解与研究了古代希腊城市后,清楚的感觉到现代城市中人们生活质量日渐恶化。其像通过所从事的专业区改善和提升人类的生活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提出人类聚居学的概念,目的在于真正地理解城市聚居和乡村聚居的客观规律,进而更好的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人类聚居的建设活动。
我国学者吴良镛先生“着眼于全球的思考,立足于地区的行动”其在“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构建“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其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群,其是联贯一切与人居环境的形成于发展有关的学科,其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等。是将建筑学,景观学,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综合的复杂巨系统。
现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聚集,主要中心城市的区域面积在不断的增长。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人口数量每年都在逐步增长,区域面积也在不断的像周边不断扩大。呈贡区为昆明市的一个新区,其经济在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也在急速上升。城市配套的住宅小区的数量在呈贡新区也快速的增加,而各小区在处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等问题上不一而足。雨花毓秀小区作为一个新建住宅小区在规划与设计中,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一个人居环境,达到生活舒适,邻里和睦,环境优美,服务便利的目的,进而为今后同等规模的住宅小区的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1雨花毓秀小区的自然系统
1.1雨花毓秀小区自然系统概况
雨花毓秀小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区,昆明市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区,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属于北纬亚热带气候,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繁花不断,独特是地区环境,气候条件及植物资源从而赢得“春城”的美誉。呈贡区位于昆明市区东南方,滇池东岸。地势东高西低,气候宜人,属于低纬度高原季风型,且日照充足。年均气温为14.7℃,全年无霜期达到285天,年均降水量为789.6毫米。夏季多雨,冬季多晴天,非常适宜人类居住。
雨花毓秀小区位于呈贡区大学城内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对面,紧邻景明南路,春融东路和聚贤街,与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相连。据调研,雨花毓秀小区绿化率达到40%左右,小区绿化覆盖率高,交通方便。
1.2雨花毓秀小区绿化系统
雨花毓秀小区的绿化率高达40%左右,主要以乔木为主,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模式。在建筑与建筑的空地上,以种植绿化和铺地相结合形成小游园,充分利用了建筑间的空地营造人居环境。小区内多处地段造景观水池,在水池旁利用绿化,休憩空间营造亲水空间,使绿化空间更加自然化。
1.3雨花毓秀小区环境系统
雨花毓秀小区在沿入户道路以小区内机动车道路旁都设有垃圾桶,其在每单元的入户门出设有生活垃圾定点回收箱。但通过调研发现,作者发现其绿地草坪的垃圾较多,景观水池里也有少量漂浮的塑料制品等垃圾的现象。在入户生活垃圾定点回收处的垃圾存量较多,有些甚至堆满整个垃圾桶而没人来及时清扫。部分景观水池由于是人造水面,水面面积较小,水质不好甚至有的出现了蚊虫滋生的情况。建议小区物业加强卫生管理,安排物业管理人员勤加打扫。其景观水池的漂浮垃圾应及时清理进而保持水质。
2雨花毓秀小区的居住系统
2.1雨花毓秀小区居住系统概况
呈贡区雨花毓秀小区,为云南师范学,云南民族大学、师大附中附小的教师配套小区,其主要是为上述大学的教职工解决其住房等问题。小区共有建筑57栋总计4361户。其在公共空间安排了幼儿园,体育健身器具,生活超市和公共活动广场空间。建筑物的布局上周边沿城市干道建筑物以中高层为主,小区中心地段以多层为主,为小区营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建筑物与建筑物的间隙空地安排各种空地和广场方便居民间的交流。
2.2雨花毓秀小区住宅建筑
雨花毓秀小区的住宅建筑,主要以中高层为主,中心地带有少量多层建筑,坐北朝南,适宜日常居住。但是,小区住户在阳台上自行安装风格不一的阳台护栏,部分户主将太阳能热水安装在阳台上,更有部分户主直接讲招租广告挂在阳台栏杆上,使的建筑外立面的整体感被破坏。在作者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在多栋一楼的住户中有的讲入口直接开设在阳台从草地上直接进户,更有部分住户将一层改建为商店,进而占用公共绿地。建议物业加强管理,对住户的护栏风格进行统一,应该统一规定住户安装空调或太阳能的位置。占用公共绿地的情况应严加监督,在一层改建为商店的情况应该及时阻止,进而提升建筑的整体风貌,确保公共绿地的合理使用,进而提升小区的整体环境品质。
2.3雨花毓秀小区公共设施
雨花毓秀小区内设有幼儿园,生活超市,小型商店等,各种服务设施较为齐全,方便小区居民的生活。沿小区道路旁设有社区服务宣传栏,其主要是宣传安全卫生和国家的最近政策等内容。小区内设有多个地下停车场,且在对应住宅楼处就近设置了垂直疏散口,以方便居民到达地下停车场的相应车位。但是地下停车场中所停车辆并不多,大多数车主选择就近的道路停放,地面停车数量甚至超过了停车场的停车数量。在小区中电动摩托车的数量较多,很多电动摩托车就近停放在每栋的入户单元楼前,一定程度造成道路的拥挤。建议小区物业限制地面停车数量,引导更多的居民将车停入其就近的地下停车场,进而将更加方便小区的管理。小区应增设非机动车和电动摩托车的停放场地,将其统一管理。
2.4雨花毓秀小区娱乐设施
雨花毓秀小区为一新建小区,其在多处绿地上建设了多处以健身和儿童娱乐为主题的小广场,充分的考虑到居民的休闲健身的需求。其也预留了部分空地并铺设地砖方便居民进行小规模的聚会或群体活动。健身小广场上布置了部分安全性高的基本健身器材,其主要是以安静的体育项目为主,尽量避免了人们活动是过大的噪声干扰其他居民的休息和工作。儿童娱乐广场上主要布置一些儿童喜欢玩中型设备,且在周边布置了家长休息座椅,方便家长在儿童玩耍时观察其行踪,进而提高了儿童的安全性能。在儿童娱乐广场周边多值高大乔木,减少儿童娱乐时的欢笑声干扰周边住户,其充分在考虑到小区的声环境,营造一种宜居的氛围的同时也兼顾到小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使其各种人群的体验达到最佳。
3雨花毓秀小区的支撑系统
3.1雨花毓秀小区支撑系统概况
雨花毓秀小区,其毗邻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师大附中附小,离大学和中小学都比较近。其距昆明地铁一号线联大街站2000米,据昆明火车南站(昆明高铁站)仅1000米,其交通方便易达。小区三面临城市干道:景明南路、聚贤街、春融东路,并在其设有出入口,多趟公交车直达,出行方便。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完善,非常适宜居住和生活。
3.2雨花毓秀小区道路系统
雨花毓秀小区的小区路与组团路路况较好,路面平整,道路侧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停车位满足居民的临时停车和来访人员停车的要求。小区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了车流量对交通造成的影响故道路面宽充分满足现今车流量的影响并预留了发展空地。宅间路上铺设透水性材料,在昆明的雨季有利与雨水的排放进而不会造成雨水堆积的现象,方便居民的出行。
小区在临城市干道了三面分别开设了三个出入口连接城市干道,并在与城市干道相连处设置交通环岛,缓解了城市干道的交通压力。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