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员工的优秀岗前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员工的优秀岗前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咨询研究团队 新员工培训 学习工作化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新员工的培训都是人力资源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对于咨询研究团队来讲,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经过严格的招聘流程筛选出的优秀学生,如何能让他们顺利、快速地融入到新的工作,并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潜能,是一个组织的重要责任。
一、BCC部门团队特征分析
1.知识型团队
BCC部门属于知识性团队,非常强调自主学习和高效率的工作。因为知识本身的难以模仿性,所以新员工培训不可能像工厂那样,有非常清晰的标准操作流程可以参考,但也不能完全依靠新员工的自主学习,人力资源部有责任将新员工的进步水平都拉到平均值以上。
2.高素质、高学历的年轻团队
BCC部门有近百名员工,硕博以上学历占96%,平均年龄30岁。每年的招聘学校范围比较稳定,新员工80%以上都来自人大、南开、北师大、北大和对外经贸。新员工素质整齐优秀,这为培训工作提供了便利,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必须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设计新员工的培训方案,以确保其有效性。
3.项目为主的矩阵结构
BCC内部有6个处室,但处室的界限比较模糊,工作运行以项目组为单位,项目组规模从2人到15人不等,项目周期3个月到三年不等。所以,在这个矩阵结构中,必须注重发挥项目组长和老员工在培养新员工方面的作用。
4.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
BCC有着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在工作过程中非常注重知识的共享。项目管理中都有对团队建设和员工培养的相关规定,项目负责人对这项工作也充分重视。这些都为新员工培训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管理基础。
二、基于“学习工作化”的新员工培训方案设计
“学习工作化”,就是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过程并提升学习水平,打破学习与工作的严格界限,利用工作平台最大限度地扩大学习成果,并在后期工作中进行更加具体的应用。BCC基于“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为新员工设计了一整套培训方案,该培训方案持续时间为一整年。
1.目标
该方案的主要目标是满足BCC业务发展的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高度专业化的团队,使BCC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持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新员工培训方案
(1)岗前集中培训。这是大部分机构实施新员工培训都会涉及的内容,BCC部门主要进行整体业务介绍、各业务模块介绍、智能管理模块介绍和入职前必备知识技能培训。
(2)识车培训。识车培训是BCC部门比较有特色的新员工培训内容,因为汽车和BCC的业务密切相关,一周的外出识车实践,配合识车指导对数据处理及报告写作工具的讲解,短短三周时间,就可以让新同事掌握基本工作流程。
(3)导师制。每个新员工入职后,BCC部门根据新员工的专业、兴趣方向、办公室等为其选择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或业务骨干作为固定导师,原则上采用一对一指导模式。除了业务上的指导,还要帮助制定新员工一年的学习、成长规划,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监督;另外,考虑到项目组的更换,新员工一年之内每进一个项目组,都会为其指定1名流动导师,指导新员工在项目组各项业务的开展。
(4)新员工成长卡片。人力资源部为每一名新员工制作新员工成长卡片,新员工在第一年内每参与一个项目、或每参与一项工作,都需填写成长卡片,由流动导师进行打分,人力资源部定期反馈。
3.培训考核
新员工培训考核时间设置在半年和一年,包括对工作软件使用技能的考核,也包括成长卡片的分数核定。每年都会进行“新人进步奖”的评选。
三、培训效果评估
根据连续三年新员工对培训方案的反馈,上述培训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新员工满意度较高。该方案为新员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增强了新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总结与思考
新员工培训属于人力资源部的日常工作,但更应该是创新型的工作。本着为员工充分负责任的态度,只有不断思考和探索,才能制定出更有实效的培训方案。对于BCC部门而言,培训工作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所以每年都在做改进。比如,流动导师制就是为了实现与具体项目工作更好地结合,在固定导师制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内容。
反观人力资源的其他工作,虽然很多看起来都是日常工作,甚至年年做、月月做、天天做,但恰恰这些工作更需要改进和创新,因为只要迅速改进,其成果便很快可以得到应用,从而能大大提升人力资源工作的效果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尹鸣.知识型团队及其建设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1,2
新员工的优秀岗前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新入职;应届大学毕业生;培训培养;4P+2
一、新入职应届大学毕业生培训的意义
补充应届大学生是企业引进优秀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的主要渠道和途径,是企业实施“人才领先”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了帮助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尽快了解公司情况、熟悉公司业务、融入公司环境,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新入职应届大学毕业生培训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二、新入职应届大学毕业生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培训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
1.培训理念存在偏差。企业和新员工往往都存在培训理念上的偏差,一方面企业认为:新员工没有工作经验,简单让新员工了解一下公司即可;另一方面新员工则认为:入职培训系统性差,内容泛泛,由于不十分了解企业,培训内容不易理解,培训效果也不理想。
2.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由于重视程度不足,企业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往往会指派一些内部兼职培训师为新员工进行培训授课,企业内兼职培训师虽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在理论系统性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欠缺。
3.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法单一。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于新员工入职培训往往是传统的公司介绍、制度宣贯及安全培训,新员工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形式传统、单一,课程内容枯燥,大大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
4.培训行为短期化。把新员工培训简单看成了入职一定时期内的行为。培训是个长期行为,要将其贯穿到其在公司的一段时间内,不断优化。
三、A通信公司新入职应届大学毕业生“4P+2”培设计
1.A通信公司“4P+2”大学生培训设计整体内容
A通信公司拥有员工8000人左右,本科占比达95%以上,每年补充800名左右全国211/985名校应届毕业生。其中:信息化和大数据、计算机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网络优化等技术专业学生占比达70%,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法律、中文等专业学生占比为30%。
从公司人员队伍建设出发,A通信公司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培训培养是非常重视的。重视新员工、关注新员工成长,针对新员工入职后不同阶段的特点,将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培训培养设计了3个周期“4P+2”模式。即:
(1)4P准备阶段(即新员工入职前的实习阶段),为1;
(2)4P培训实施阶段(即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实施阶段),包括入职导向培训(Pre-working)、基层一线锻炼(Primary)、岗前专业培训(Professional)、在岗技能培训(Practical)等四个阶段,即4P;
(3)4P后培养阶段(即新员工入职后的长期培养阶段),为2。见图1。
2. 4P准备阶段(新员工入职前的实习阶段)
(1)时间: 新员工入职前;
(2)对象: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3)周期:历时1-2个月;
(4)目的:培养新员工企业认同感、维系挽留签约学生;
(5)方式:在岗实习、参观学习、实习导师辅导和企业文化融入;
(6)内容:包括公司制度、公司基本业务以及实习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
3. 4P培训实施阶段(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实施阶段)
4P培训共分为入职导向培训(Pre-working)、基层一线锻炼(Primary)、岗前专业培训(Professional)、在岗技能培训(Practical)等4个阶段:
(1)入职导向培训(Pre-working):由省级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时间为3周,培训形式以集中授课为主,拓展、军训等为辅。
(2)基层一线锻炼(Primary):由各地市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形式以集中授课、情景演练、实战促销为主,促销竞赛等为辅。原则上按照以下岗位和时间安排:县区分公司营业厅(2周)、客服(2周)、集客团队(2周)、建设维护和网络优化等一线生产部门(2周)。
①培训目的: 通过一线轮岗培训,使新员工体验一线基层实际情况,使得新员工能够深入了解公司运营,为下一步岗位培训打下良好基础。
②轮岗原则: 鼓励新员工到基层一线、偏远或艰苦单位锻炼。
③组织部门:由人力资源部统筹、各专业部门配合实施。
④培训时间:具体时间根据各分公司实际情况安排,原则上应不少于半年。
⑤轮岗部门:根据专业分配大学生到营服中心、营业厅、客联中心、运维机房等一线基层部门进行轮岗。
(3)岗前专业培训(Professional):原则上由省公司或地市分公司相关用人部门根据拟定岗位的需要组织,培训时间5天,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为主,情景演练等为辅。
(4)在岗技能培训(Practical):由新入职应届大学生所在部门负责组织,培训方式主要采用导师制。
①培训目的:通过岗位培养,为每位新员工配备入职导师,全方面指导新员工在岗能力提升,使新员工能快速进入岗位角色,更好的承担起岗位职责;
②组织部门:由人力资源部统筹、各专业部门具体实施;
③培训时间:培训时长4-6个月,各分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 4P后培养阶段(新员工入职后的长期培养阶段)
(1)时间:新员工正式到岗之后;
(2)对象:正式到岗后、工龄3年以内的新员工;
(3)周期:历时3年;
(4)目的:跟踪培训阶段,培养员工企业归属感,并引导员工职业发展;
(5)方式:跟踪成长、优秀新员工事迹宣传分析、职业生涯指导、新老员工交流会、定期慰问座谈、流失访谈;
(6)内容:包括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实践、公司业务知识以及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
(7)要求:各单位人力资源部、党政工团应积极发挥作用,创造机会和平台,努力提高青年员工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归宿感,并对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给予指导。
四、A通信公司新入职应届大学毕业生培训培养实施保障
1.组织保障、明确组织职责划分
新入职应届大学生的培训培养工作,由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规划,地市分公司和省公司其他专业部门配合实施。其中:
(1)省公司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制定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培训培养管理制度,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培训培养管理工作,协助解决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培训培养中的重大问题。
(2)各地市分公司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本单位接收的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培训培养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和文档保存等日常工作。
(3)省公司及地市分公司其他专业部门主要负责部门承接的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培训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等工作。
2.导师制护航、给新大学生配备导师
对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实行“导师制”,加强对新入职应届大学生的培训培养工作,做好业务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其中:
(1)导师由各专业部门,依据公司的用人意向,按照“一带一”的模式,原则上在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入职导向培训结束后3天内指定,新入职应届大学生报到时间较早的,也可安排在入职导向培训前,并提交人力资源部进行备案存档。根据岗位和实际培训培养的需要,可按月或按岗位指定导师。
(2)导师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原则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②工作满3年,工作业绩突出且最近两年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
③原则上应为室主任级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也可指定部门经理、副经理或者工作业绩特别优秀的员工。
(3)导师主要负责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给予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必要的生活帮助和思想教育等。
(4)每位导师在培训培养期内每月发放200元至500元补贴,具体标准由各分公司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
3.考核激励机制、引导新大学生投入培训
为了强化对新入职应届大学生的培训培养效果,引导新入职应届大学生更好的提升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对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加强试用期考核和激励。
(1)新入职应届大学生试用期满考核等级分为以下四个等级:A(优秀)、B(合格)、C(基本合格)、D(不合格)。每阶段培训完成后,由人力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培训培养目标,分别组织考核。各阶段考核内容见表2:
(2)新入职应届大学生考核等级为A等的,不得超过新入职应届大学生总人数的15%。
(3)考核结果应用
①新入职应届大学生试用期考核为A等的,上调薪档一档。
②新入职应届大学生试用期考核为C等的,延长试用期半年。
③新入职应届大学生试用期期间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确定为D等,转为第三方用工或不予录用 :试用期考核得分低于60分、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或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且负有直接责任、出现违纪违规情况、拒不服从工作安排。
五、结论
根据A通信公司新员工4P+2培训体系的总体规划,2016年A通信公司全省应届毕业新员工培训方案从理论学习到落地实战,从身体素质锻炼到心灵理念洗礼,从个体努力到团队协作,从专业学习到战略文化认知等进行全面设计,让全体新大学生对公司发展现状和战略路径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了解,也全面提升了新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A通信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培养工作主要凸显4个特点:
1.培训理念更体现重视新员工、尊重新人成长规律。基于员工职I生涯成长规律,对新人进行特殊的甄别和专门的培训设计,多种渠道倾听新人想法,通过各种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沟通、释疑,进而达到理念一直。
2.讲师团队实力强大。培训工作首先得到公司内部各类重量级讲师大力支持,从公司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到14个专业部门负责人,都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员工培训培养工作,分别从市场、技术、服务以及人力资源和企业规范等方面都做了非常精彩的专题培训课程。其次,在外部讲师外面,从职业心态、职场礼仪、知识萃取到行业前景分析等各个方面邀请了业内专业讲师精心授课。
3.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多元。培训内容既有常规线下授课、也有网上课堂,既有理论培训、也有实践体验,既有个人学习、也有导师指导,既有短期培训,也有长期培训培养。可以说,为了更好调动新员工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企业融入度和归属感,A通信公司实践了各种手段和方法。
4.培训设计更体现长期培训培养理念,不唯培训而培训,充分体现对人才的重视、对新员工培训培养的重视,培训培养分三个周期,前后历时三年,基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对新员工持续关注、加大关心、加速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思胄.新员工入职培训模式的不足与改善[J].生产力研究,2008(23):156-158.
[2]李晓媛.关于企业对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思考[J].HR工作室,2015(13):71-72.
[3]付璇.把握毕业生入职培训设计的关键思路[J].管理实务,2014(2):70-71.
[4]张俊娟,韩伟静.企业培训体系设计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4.
[5]徐娅玮.职业生涯管理[M].海天出版社,2002年.
新员工的优秀岗前培训方案范文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企业带来的竞争的核心是企业人才资源的竞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使用、调节、激励与控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投入产出的效率问题来提高企业效益。人力资源成本是指组织为取得或重置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等方面。科学合理地核算人力资源成本,既能够合理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又能够指导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现“人尽其用”、“因需设岗”和“降本增效”的目标,不断提高企业的活力。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从招聘开始,总是试图招聘到接受过良好的培训的高素质员工,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省下一部分培训费用,也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发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期望经过培训后的员工能未来能为企业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招聘与培训环节都会给企业带来投资性收益。本文试图以博弈视角为基点,分析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招聘成本与培训成本二者之间的优势与关系,并给出了二者优化成本投入的主要策略,以期能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未来健康良性发展。
一、人力资源招聘成本与培训成本的基本内涵
1.人力资源招聘成本
人力资源招聘是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寻找与本企业需求符合的专业技术人才来任职。招聘成本是指是为了吸引和确定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所发生的费用。因此,招聘成本就是员工招聘工作中所花费的各项成本。一般招聘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费用:1、直接劳务费。直接劳务费是企业在进行人员招募时发生的招募人员工资和福利费用。2、直接业务费。直接业务费是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包括招聘费、广告费、招待费、招募资料费以及管理费用。3、间接管理费用。间接管理费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行政管理费、临时场地设施使用费。一般而言这些费用属于在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中的直接成本。招聘录用的最大收益就在于招聘到适合本企业的,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的人员。对招聘成本适时作出评估可以衡量招聘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将此资料作为根据来计算企业的损失。
2.人力资源培训成本
人力资源培训成本是指企业为使获得的人力资源达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标准(如工作岗位要求、工作技能要求等)而发生的费用。从本质上说,就是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所消耗的资源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增加职工的知识和技能。一般而言包括以下三部分:1、岗前培训成本。岗前培训成本主要包括培训人员与受训人员的工资、教育管理费、资料费用等。这些费用主要是投资于上岗前新员工在规章制度、基本知识与技能等方面,促使新员工不断了解企业的相关规定及文化发展理念,增强归属感。2、岗位培训成本。岗位培训成本是企业为了使员工达到岗位的要求而对其进行培训所产生的费用。岗位培训的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形式。直接成本指的是企业支付的培训人员和受训人员的工资,是在不脱离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这里的工资主要指在培训期间与这项活动有关的工资支出。在职培训往往会涉及机会成本问题,这也导致岗位培训的间接成本产生。开展岗位培训活动会使相关部门或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从而使企业受到一定的损失,这种间接成本实质上也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例如培训指导人员离岗损失费用、被培训人员工作不熟练给企业生产带来的各种管理损失费用等。3、脱产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就是对在职员工进行脱产培训时所支出的费用。企业根据发展需要,派遣一些管理或技术类员工脱产培训。一般而言可以脱产培训采取委托其他单位培训、委托有关教育部门培训或者企业自己组织培训等多种形式。以前很多企业习惯消减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随着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者们逐渐认识道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许多企业还发现培训是有收益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逐渐加大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培训还有很多隐性的收益,例如受过培训后的员工素质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增强,不断提高企业良好的声誉。因此,需要衡量培训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收益。
二、博弈视角下招聘与培训成本的关系分析
经济学中的博弈是在承认各经济主体利益的基础上,研究经济主体之间由于策略选择的相互影响而出现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在一场博弈中如果参加竞争的各方具有不同的利益,而这种利益目标的实现又必须取决于博弈另一方行动方案的选择时,博弈的各方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在考虑对手各种可能行动方案的情况后,在综合考虑对手的一切可能做法的条件下,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案。
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和培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而言,在招聘过程中如果投入的相关费用、时间、精力比较高,相应的选择的应聘人员的素质较高,在进入企业岗位后适应能力及工作效率较高。相反,如果企业花费的招聘成本较低,则招聘的人才进入企业后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培训工作。因此,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有的严格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这样虽然招聘成本高,但会节省培训时间和成本。而有的企业采取校园招聘策略,招进来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但却有很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的积极性,但企业内部可以提供严格和丰富的培训,达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因此,企业人力资源部分究竟把招聘或培训哪个看得更重要对于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运用博弈论的思想来论证二者的关系:
假设博弈的双方为:招聘成本、培训成本,且同时两者都是都追求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有两种策略:高成本招聘 低培训成本;低成本招聘高培训成本。这样就存在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见表1):
表1 招聘成本与培训成本之间的静态博弈
从表1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培训后的胜任和不胜任这两种结果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有着直接关系。企业对员工的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日后工作中员工自身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不但能从中得到回报来补偿初期的招聘和培训支出,还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当企业花费更多财力与物力去甄选更多的候选人,也就是当企业初期招聘成本大于培训成本时,高质量人才能胜任(低培训成本)时,后期的人员培训投入也会大大降低。反之当企业花费较少的财力与物力去甄选更多的候选人,也就是当企业初期招聘成本低于其培训成本时,对员工的培训费用随之增加,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若出现人才不能胜任(高培训成本)表明企业错误地招聘了一名在将来不能胜任工作的求职者,这将增加额外的成本,例如,浪费了该员工支付的各项费用以及招聘新员工的甄选费用。但一般而言,招聘进来的相关人才经过企业科学有计划的培训都能胜任相关岗位。
三、优化招聘成本与培训成本投入的主要策略
第一,优化招聘成本投入的主要策略
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获取优秀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首先,选用适当的招聘方式。对员工的招聘、选拔是为企业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作好资源储备。选用不同的招聘方式成本也各不相同。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都希望用最少的成本聘选到最合适的人才,但企业进行招聘时不应一味追求低成本而降低对员工的各种潜力的要求。选择招聘渠道要根据每个公司的不同情况来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的成本核算原则是最好的方案不是最贵的,而应该是最适合学员的方案。因此,各种招聘方式的选择要和企业的招聘成本、时间、对象相匹配。例如,招聘高级人员选择通过猎头公司的方式的效果就相对较好,并且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其次,明确招聘计划。科学的人力资源招聘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企业行为。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有效降低招聘成本。企业要事先规划好各个阶段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例如,对于应急岗位可以考虑聘用临时工或采取外包的服务方式,而企业的关键性岗位可采用内外招聘相兼形式,保证招聘工作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按计划实施。第三,提高对新进员工的安置效率。提高了安置效率则安置人员的时间损失就会减少,企业需要支付的安置成本就会降低。对员工进行合理工作安置对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在选聘后这一段时间企业不仅要支付用于安置新员工的各种行政管理费用,还要承担安置人员因时间损失而发生的费用。
第二,优化培训成本投入的主要策略
人力资源培训成本主要是为了开发员工的潜能。良好的培训条件与大量的培训机会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可让新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的关心,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感与对企业归属感。企业降低培训成本应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使培训工作产生最大的效益,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为提高培训质量,评估培训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企业要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培训体系,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和模式使其成为促进高质量培训的有力手段。例如,员工岗前培训可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企业可多组织选拔性培训,按照严格的选拔标准选出工作业绩较好的员工参加培训,更好地利用企业内部优秀员工的力量开展内部培训,并以此作为奖励机制激发调动员工竞争积极性,加强内部新老员工之间的交流。其次,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满足员工的需求。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活动的第一步。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快,任何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过程中要与当前知识的发展与更新相联系,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针对性,避免产生“新培训旧知识”的矛盾。另一方面,培训内容与受训者要求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巧相协调一致。不同岗位与不同层次的员工在培训要求、发展潜力和培训时间安排等方面是不同的。因此要对组织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鉴别和分析,但是大多数企业只把员工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员工的培训不是建立在了解员工需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所以企业要及时调查企业各层次人员的培训需求。根据员工需求“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匹配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更具有实战意义的培训,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投资的收益。第三,科学地评估培训效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者或培训的组织者应该在培训前期进行调研,对培训后受训人个体行为变化及培训项目概况,特别是对企业的影响进行连续地观察和定量评估,及时分析总结培训效果以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制定出下次的科学培训计划,从而节约下一轮的培训成本。
新员工的优秀岗前培训方案范文4
实施背景
供电企业高安全性、高技术性、高专业性、业务流程长且彼此关联性极强的特点,造成新员工上岗胜任培养周期长,按需补缺式的招聘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使用的需求;在昆明电网设备、客户数、工作量成倍增加,而人员却没增涨的情况下,企业迫切需要新员工加速成长。
与此同时,昆明供电局近5年入企的新员工接近全局在岗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80后新员工的融合、成长与发展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抓好80后新员工的管理就是打造企业未来核心人才队伍的关键。
理论支持
心理学“知情意”三分法
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心理过程指导下进行的,而认知、情感与意志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是行的基础和人性的根本,是构成人的高级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人之为人的素质体现。用“知情意”三分法的心理行为理论及其体现的辩证关系、逻辑思维方法作为管理理念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既符合人心理行为的过程,也符合事物在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实践关系发展中的辩证关系。
岗位能力素质模型
基于岗位能力素质的培训体系是以岗位定制化的素质要求为主,注重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的提高,还注重员工隐性素质的培养。以此为基础开展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成果的内涵和做法
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辩证关系及
逻辑导向 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及措施
选拔 培养 使用
各环节重点 选拔为先
清“知”
辨“情”
谋“意” 培养为重
明“知”
疏“情”
育“意” 使用为本
变“知”
激“情”
促“意”
认知 ·事实关系
·是什么 ·定员测算
·岗位能力素质模型
·课堂式培训课程设计
·岗位能力素质模型
·任务式学习手册 ·测评
·岗位能力素质模型
情感 ·价值关系
·为什么 ·需求分析 ·服务式生活指南
·互动式联谊活动 ·激励
·淘汰
意志行为 ·实践关系
·怎么办 ·招聘方案 ·预备式持证培训
·观察式轮岗实习
·体验式定岗见习
·仿真式技能培训 ·定岗配置
·跟踪调查
图1 基于岗位能力素质的培训体系结构图
选拔为先
选拔是新员工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以“可用”为核心,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的侧重点为清“知”、辨“情”、谋“意”。清“知”是以企业为主体,充分理清企业现有的岗位及定员冗缺情况,认清储备整合式招聘的现状。辨“情”是立足企业实际,做好需求分析,辨识最有利于企业的价值需求计划。谋“意”是谋划设计最有效、最能选拔到适合企业新员工的具体实施方案。具体流程措施:
(1)定员测算。根据南方电网公司《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对现有岗位数量和岗位工作量计算定员人数,掌握各专业口人员配置现状,了解冗员、缺员情况。
(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结果如何结合定员测算结果,科学、准确地提出招聘需求。按照“加强管理,控制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人员数量、学历层次、专业配置4个因素编制需求预测,科学、准确的为招聘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3)招聘方案。完善人员招聘甄选机制,创新招聘方法,丰富招聘手段拓宽招聘渠道,坚持招聘录用高质量的应届毕业生。本着“适岗胜任、人岗匹配”的原则,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挑选“有用、能用、好用”的可培养、有创造力的适合人才,为实现战略目标及创先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培养为重
培养要作为新员工管理的重点环节,以“能用”为核心,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的侧重点为:明“知”、疏“情”、育“意”。明“知”是以新员工为主体,通过多样化培训课程设计、岗位能力素质模型讲授、任务式学习手册,让新员工对企业及自己的目标有明确的认识。疏“情”是通过服务式的生活指南,互动式的联谊活动,让新员工感受企业的关怀,帮他们疏导过度焦虑的“情”,并以最佳身心状态度过见习期。育“意”是通过观察式的轮岗实习、体验式的定岗见习、仿真式的技能培训等,培育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水平,成为能用之人,服务企业。具体流程:
(1)课堂式培训课程设计。新员工培训从不规范到规范,公司级培训不能兼顾企业自有特点。在公司级培训课程外,结合能力素质模型要求,设计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短期课程式培训。
(2)任务式学习手册。针对在实习期里,新员工到基层班组后没有学习目标,基层班组老员工不管不带,转正答辩突击应付等问题,编制《学习手册》,每周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计划及完成情况摘要、学习笔记、心情签到、班组长检查4个模块。学习任务中包含安全知识、管理制度、电力通识、基层班组要求、相关拓展5个方面的内容共计383道题目。电力通识中又针对基础知识、变运检修、电网调度、线路、电能计量、配电、电价电费、营业用电、用电检查等专业分类编制了学习任务。此举体现了学习型组织的管理;帮新员工明确学习目标,从多角度熟悉企业,了解各专业工作主要内容,对兴趣专业、努力方向有所思考,促进其全面成长。
(3)服务式生活指南。针对外地生源多的情况,采用80后惯用的方式,编制生活指南、在招聘专用QQ空间开辟“完美昆明”栏目,共享各类生活服务信息,给新员工生活提供便利。加快新员工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有效增强了新员工的归属感。
(4)互动式联谊活动。开展新员工联谊会及电力知识竞赛,局领导与新员工座谈会、文艺表演、新老员工经验交流、达人秀等,动员新员工自编自导自演,邀请有经验的优秀老员工及中层干部与新员工座谈,言传身教,与新员工分享成长历程,分析得与失,帮助新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为新员工提供舞台,发挥才艺,增进凝聚力,加深归属感和认同感,快速融入企业、了解企业。
(5)预备式持证培训。新员工入职后组织参加特种作业证取证培训、岗位准入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保证新员工上岗前100%符合持证上岗和安全上岗的要求。
(6)观察式轮岗实习、体验式定岗见习。安排新员工在入企培训后进行1-3个月的轮岗实习,之后5个月定向岗位见习。不论是现场的严寒酷暑、抢修的挑灯夜战,还是巡线的翻山越岭,各种正常的、急难险重的工作都让新员工参与其中,从而使其逐步形成对电力工作性质、环境的全面体验,逐步积累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并对自己的专业兴趣方向、职业生涯岗位意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实现新员工在校学习的符号、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环境及设备的关联。
(7)仿真式技能培训。针对新员工在转正前一年的见习期里,为了保证设备人身安全,他们只能看不能操作,转正后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优化培训流程,把定岗见习由原来直接到一线班组站跟班转变为先到一线班组跟班3个月,对设备运行情况、相关操作流程先产生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2个月的集中培训。除了理论培训外,还对变电运行岗位所有日常可能遇到的操作进行一次全面的仿真演练讲解,之后新员工再回到一线班组站,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回味、强化。集中培训内容包括了技能知识实操、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等内容。技能实操是重中之重,培训不是单纯的在教室里照书讲授,而是到仿真实训基地的设备面前边学边操作,真实地接触设备,真正地动手操作。让新员工带着问题听课,带着书本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更好地巩固了技能水平,加快新员工的自我提高和成长,缩短新员工岗位能力上手的时间。
使用为本
使用是新员工管理的根本,以“好用”为核心,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的侧重点为:变“知”、激“情”、促“意”。变“知”是通过职业能力测评、理论考察、个性分析等方式方法,在充分了解新员工的前提下结合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确定新员工的定岗方向,转变新员工对自己和工作环境的不合理认“知”。激“情”是通过提前转正的方式激励新员工,树标杆、树榜样,引导新员工积极上进;激发推动职业发展的积极“情”感。促“意”是定岗配置后,进行持续跟踪,关注新员工成长轨迹,及时纠偏,及时指导,以便新员工能够“意”志坚定、“行”之有效。具体流程措施:
(1)测评(知识、个性、本人意愿)。局级培训时针对新员工的专业知识能力、个性特质和本人岗位意愿进行测评调查。基本了解每个新员工想干什么、会干什么和适合干什么,为整个见习期里培训、辅导提供支持,为定岗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2)激励——提前转正。一年期满前3个月提前开展一次转正考核,根据“知情意”三分法的主旨,打破原先仅限于“知和情”的单一纸上谈兵的答辩,结合岗位说明书,创新采用真枪实弹的专业技术问答和现场实操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对通过转正上岗考核的在工资岗级上予以提升,对其师傅予以奖励。对2次转正考核都不能通过的予以辞退。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逐步将理论型的转正答辩转变为综合型的转正考核,促进了理论与实操的结合,进一步提升了新员工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以岗位说明书为依托,立足岗位考核,深化了岗位能力素质及行为的应用,促进了人才开发工作重心下移,落实了人才到一线培养的举措。
(3)定岗配置。结合新员工在入职培训、考试考核、心理测评、轮岗实习、团队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所学专业方向、个人意愿等因素,结合各基层单位定员测算情况,对新员工定岗进行了科学的思考、合理的分配,力求做到“适岗胜任、人岗匹配”的人才配置理念。既有效缓解了各部门、单位缺员的情况,同时也为新员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4)跟踪调查。轮岗实习后进行一次岗位意向的调查,与招聘时求职表的意向对比,及时了解对岗位工作的认识变化给予交流指导;人力资源部定期收回《学习手册》了解新员工学习、工作情况,基层单位不定期收取查阅;人力资源部不定期到基层与新员工负责人进行访谈,一起帮助新员工培养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不定期找新员工进行个别谈话交流,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新员工入职2年后,要求提交工作总结,重点为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针对性的安排参与有关竞赛、论坛。
实施成效及创新点
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的成功运用
结合供电企业及80后新员工的特点,创造性地将心理学“知情意”三分法理论具体应用于选拔、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创新管理机制。摒弃了过去新员工管理存在的弊端,是人力资源精细化、差异化和规范化管理的体现。
用80后的方式沟通,满足新员工情感需要
在招聘及入企阶段都选择些80后惯用的沟通方式,如通过QQ、空间、微博及达人秀等方式与他们联系、交流,为他们提供情感沟通的渠道、表达意愿的平台、相互了解的媒介。入企后服务式的生活指南和互动式的联谊活动既满足了80后享受生活、崇尚参与、有良好沟通环境等需求,又体现了企业对新员工的尊重与关爱。
形成80后新员工管理的应用模式及成果物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4年多的实践、完善,形成了基于“知情意”三分法的80后新员工选拔、培养、配置的完整应用模式,具有在其他供电企业推广应用的价值。形成“四个一”可为其他单位直接应用:一本学习手册、一本生活指南、一套实操考核题库、一个管理办法。
新员工招聘质量提高
在理清企业现有定员及中长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招聘方案,明确了招聘指导原则、创新了方式方法,引入了能力、性格测试等手段,大大提高了新员工与企业的匹配度,招聘质量逐年提升。
适应期缩短,上岗进入角色快
预备式的持证培训保证新员工100%持证上岗。仿真技能培训让原来需2年才能使新员工达到技能水平在一年内熟练掌握;提前3个月让具备岗位胜任能力的优秀新员工转正上岗,大大缩短了新员工从“生手”到“熟手”的培养周期,更激励他们向“能手”努力的意志愿望,同时也有效缓解生产任务重与人手紧张的矛盾。
有效加快新员工成长,成就企业技术骨干
2007年后入企的448名80后新员工已在局内各关键岗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上一个5年相比,新员工成长速度加快近3倍。
新员工的优秀岗前培训方案范文5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一般有两种:一种靠外部引进,另一种就是靠内部培养。以下是我们企业主要的几种培训形式的归纳:
1.1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导师带徒活动
新员工入职时,企业安排为期一周左右的岗前入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公司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员工职业道德和劳动法规、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员工权益及工资福利状况等内容,组织新员工到项目部学习和参观。入职培训是帮助新员工了解企业工作环境,接受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使之尽快融入企业,适应岗位工作。新员工分配到基层项目后,通过“导师带徒”活动对其进行后续培训。各基层项目部和常建制单位根据每名新员工的工作岗位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素质较好的老员工作为师傅负责对其指导、教育,签订师徒协议,并且报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通过这种一对一的指导、培训,新员工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迅速掌握岗位技能,避免工作上的盲目摸索,促进其成长,调动了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了企业凝聚力。
1.2在职培训班:
在职培训是提升员工在职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公司积极选派人员参加集团、局、及社会其他机构举办的相关培训班,还利用现有条件自办培训班;从培训反馈来看,培训效果较好,员工满意度高,对员工职业技能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1.3开展各岗位技能比武:
建筑施工企业中举办技能比武能为企业选拔出优秀人才,也能使员工在“比”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与业务水平,带动其他员工立足本职、加强学习、掌握技能,同时也使企业内部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下表为我公司近几年举办的技能比武及获奖人员目前任职情况。
1.4举办管理经验交流会:
建筑施工企业大多是采取事业部制组织结构,而每一项建筑工程都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涉及到多工种、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每年为基层项目部领导举办管理经验交流会,由优秀的项目领导现身说法,以工程实际案例为蓝本,交流各自项目部的管理经验和控制成果,共同讨论,推广经验,对基层项目领导处理现场突况、控制安全和质量、把握工程预算和工期等经验积累有很大帮助。
1.5对技术干部开展每周两小时学习活动:
建筑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职责是对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安全等进行管控,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这些人常驻施工现场,脱岗培训很难实行。将现场技术干部的培训化整为零,开展每周两小时学习活动有效的解决了这一群体的培训问题。这种培训方式由现场技术干部轮流讲课,内容不只限有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的宣贯,也可展示工作管理亮点、沟通存在的困难、讨论施工技术方案等。这样的培训让每一个员工参与进来,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员工的学习逐步由被动变成自觉行为,主动学习业务,关注工作过程,注重问题分析,总结工作经验,真正实现了培育“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员工”的目标。
1.6鼓励员工自学:
受企业性质制约,建筑企业可以一方面鼓励和奖励高学历员工通过自学考取企业所需的各类执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鼓励低学历员工在职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研修、网络教育等方式取得更高学历,为员工的长远发展提供条件支持。
1.7劳务用工培训:
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务用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劳务派遣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为提高这些人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意识,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项目部利用雨休、夜晚等工休时间对劳务用工进行培训。
2、对培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思及探讨
企业的培训工作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工作实际,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企业培训中常见的问题有:
2.1员工接受培训意愿不高
老员工的“铁饭碗”观念、有经验员工的自满思想、员工怠于学习的情绪、实际接受能力差等种种因素造成了员工厌烦培训,忽视培训。员工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企业的主管部门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根源,“对症下药”,使员工融入到企业价值实现中,主动自觉地参加培训、学习。
2.2培训经费不足
有些企业因为用工数量庞大,待培对象多,需要支付费用多,而且可能影响现场生产,所以不愿开展培训;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培训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不愿在培训上投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转变员工培训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观念,要树立员工培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的理念,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其重要性比企业看见的投资更为重要。员工培训的费用应专款专用,杜绝挪用乱花;培训经费要有精确的预算和严格的审批;对企业急需的培训项目,给予优先权,确保资金筹措到位。
2.3培训过程控制不严格
开展培训时,常遇到参培人员不重视、职能部门不支持、授课内容不能指导实际工作、培训考试流于形式等问题,直接导致了培训效果不理想,甚至打击了员工参加培训地积极性。这些都是培训工作管控失效的体现。增强对培训过程的管控是培训工作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首先负责培训的部门要提前做好培训调研和培训计划制定,保证培训能够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要对每次培训要建立《培训考核奖惩制度》。对参与的员工和部门实行奖优罚劣。第三及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在培训过程中要根据讲师及学员的意见对授课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调整。第四收集《培训反馈表》。真实的《培训反馈表》可以及时反馈培训工作中的疏漏和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培训中得以改进。
3、结束语
新员工的优秀岗前培训方案范文6
在企业的管理体制中,中层管理者处于对上负责和对下发挥组织落实的位置,起着承上启下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因此,员工培训也是中层管理者的分内职责,而且,企业的各级干部在其下属的培训和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比其他人更了解其下属的长处和短处,更清楚下属的培训需求,也常常拥有帮助其下属改进工作绩效所必需的技能。
在外资企业,一般已经形成这样的观念:培训的责任在各级经理。由经理分析和提出所属员工的岗位要求和培训需求,审定所属员工填报的培训需求计划并决定其取舍,评估所属员工经培训后的技能水平。经理每年要1~2次与员工面对面地讨论其优缺点,并明确其下一年的培训方向。在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经理就是教员。车间经理助理就是车间的培训协调员,公司培训科的培训需求调查表经由助理交车间经理填写。车间各级干部还要亲自为员工讲课。例如:由工段长组成为班组长培训的开课班子,在备课中要整理自己以前受培训时的笔记,加上自己的实践和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理清思路,并把这些内容应用到新产品的生产中去,同时这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由很多工段长写出的各门教材汇总起来,就能形成车间的标准化文件。培训既是培养过程,又成为贯彻标准化文件的过程,对改进工作很起作用。戴尔公司把销售经理比喻为销售新人的“太太”,销售经理像太太一样不断的在新人耳边唠叨、鼓励,让新人形成长期的良好销售习惯,从而让销售培训最终发挥作用。
身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白这样一个理念,指导下属是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而指导下属离不开培训。因此,肩负培训职责的不仅仅是培训部门的事,作为管理者,培训下属、帮助下属发展并非额外的工作。
一、中层管理者在培训工作中的作用
1.为新员工提供入职指导。当新员工入职时,需要中层管理者领着新员工去认识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并及时给新员工做上岗前的必备业务培训。他们要和新员工共同讨论工作内容、试用期工作目标、讲解考核的方法。同时,还需要给新员工选定一名导师,负责提供日常管理制度、工作方法与流程方面的培训。导师也可以由直线管理干部直接担任。为了保证能有效地实施指导,人力资源部可以帮助制订一个详细的行动检查表。
2.分析员工的培训需求,鼓励员工培训。员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其工作绩效,所以评估培训需求要和绩效分析结合起来。中层管理者为了确定其下属的培训需要,必须找出影响其绩效的具体原因,并决定是否通过培训或其他措施来解决问题。需求一旦确定,就应马上予以内部辅导,或请人力资源部安排外训,而不能等待着人力资源部上门收集培训需求时才想起安排培训。人力资源部不可能了解到每一个人,也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做到细致地个别分析。能做这件事情的,只有直线部门的各级管理干部。员工参加培训之前,管理干部必须与员工进行沟通,确认这次培训与个人能力发展及工作改善之间的联系,明确培训目的和培训目标,甚至让他列出工作中的问题,以便在培训中或培训后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案。
3.组织部门内部的辅导和交流。部门内部的辅导和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培训形式,它在促使员工学习、留住员工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中层管理者可以要求员工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解决方案、心得体会写出来,在部门内交流。工作不忙的间隙,则组织内部研讨会,鼓励员工自学最新的技术,鼓励毛遂自荐担任内部讲师。中层管理者要求每个人要有记笔记的习惯,把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在内部征集答案。部门对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用于内部培训上。并鼓励员工自学通过认证考试以及主动传授技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家相互分享经验的传统,形成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学习型团队。
4.让培训效果持久。中层管理者既是培训需求的提出者和审核者,也是培训效果的保障者和评价者。员工在培训之后,对实际工作绩效的影响怎样,如何充分发挥培训的效果,中层管理者要与员工进行沟通,有时还需要向人力资源部提供反馈意见。即便讲师准备充分,讲课内容充实,课堂效果良好,但习惯的力量常使学员一回办公室就旧习复发。有研究表明,培训后16个星期内必须开展四五次辅导,否则培训效果会“缩水”80%。谁来进行辅导?除了专职的导师,中层管理者责无旁贷。作为导师,中层管理者不但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还要担负着时刻提醒的任务。这种培训后的跟踪辅导对员工的业务提高确实能发挥很大作用,是外部讲师无法具有的。
5.培养继任者。成功的管理者可以定义为:具有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利用下属的能力。根据调查:有的公司规定,任何经理在没有培养出合格的继任者之前,是不能升迁的。IT行业可以说是人员流动最频繁的行业。为了防止突如其来的人员变故,并为未来的企业发展预留空间,有的公司实行了“副手制”或“接班人计划”。直线经理要选出具有培养潜力的后备人才,给予更多的展示机会,代替自己行使部分权力,并在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技能提升方面给予特别辅导,同时定期给予评估。
二、培训中的误区
1.“为人作嫁衣论”。“员工培训之后反而造成人才流失,既花了钱,耽误了工作,还增强了竞争对手,岂不冤枉?”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在自身实力、企业文化方面存在不足,常常担心培训会使员工“翅膀硬了就想飞”。 事实上,如果员工缺乏培训,低质量、低效率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这一样会使企业花冤枉钱,而且往往花得更多,只不过花得不是那么显山露水而已。另一方面,不培训员工并不能阻碍员工跳槽。对员工心存戒心,不舍得在人才发展上投入,会导致员工更快地离开。现代企业的竞争非常残酷:要么学习和发展,要么死亡。
2.“自找麻烦论”。“下属懂得多了,见得广了,自己的权威就没有了,甚至自己的饭碗也要给抢了。”如果不培训员工,手下是一帮庸才,部门的业绩肯定要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是经理的饭碗会丢得更快。下属的才能不但不会掩盖主管的才能,只会让上级经理信服你的管理才能。而作为直线经理,领导部属带兵打仗的能力远比自己披挂上前线去做具体工作的能力更重要。对技术出身的直线经理,这一点尤其重要。
3.“培训费时论”。“还想着让员工加班呢,哪有时间让他去参加培训?”“我手头上的事太多,哪有精力培训下属?”“培训也非一日之功,以后再说吧”……磨刀不误砍柴工,培训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投资。员工掌握了工作的技能和必需的方法,工作起来会事半功倍。
4.“优则毋训论”。“绩效不好,需要培训;下属绩效很好,还需要培训吗?”现在做得好,并不意味着将来做得好,而培训正是为不断发展变化的明天做准备的。对绩效好的员工提供发展性质的培训,是对他工作绩效的一种肯定,也会促使他更进一步。
5.“培训福利论”。培训是配合组织目标而采取的激励诱因,而不应看成是给予员工的恩惠。对希望办成“百年老店”的公司而言,培训不再只是一种福利,而是完成目标所必须提供的工作条件。
6.急于求成和照顾过度。这主要是针对新员工而言。有的企业,第一天上班就给了一大堆公司简介、规章制度、产品服务介绍以及新员工需注意的问题等,想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相关的知识塞给新员工,能尽快地让新员工上岗。但是新员工如果不能消化得了这么多的知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会造成新员工过度紧张。有些企业对新员工会有特殊照顾,这样会让新员工产生错觉,形成习惯,以为新公司的要求本来就低,公司很重视我不敢把我怎么样,在往后的从业中会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去工作。还有些企业是新老员工一起培训;很多企业为了节省费用,也会觉得反正请了老师,10个是学,20个也是学,针对中层的课程,往往会有基层员工参加,没有针对性。
三、培训措施和方法
1.中层管理者自身首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培训。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千军。造就一支强大的职业经理队伍,是许多公司的追求目标。中层干部在培训下属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培训自我。营造组织的学习氛围,应先从干部开始。
2.采取多种培训方式。相对于人力资源部,中层管理者更容易采取灵活的培训方法。除了常用的授课法以外,主题讨论会、读书会、头脑风暴法、网上交流、视听教育法、角色演练法、面谈咨询法、工作现场训练法等等,都可以在部门培训中有针对性地采用。培训的形式不一定规范,重要的是能把大家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对员工而言,能够碰到一个真正对下属言传身教并给予表现机会的上司,的确是个人职业中的一大幸事,也是影响去留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