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范文1

关键词:文化自觉;高校;思政教育

1.文化自觉内涵概述

文化自觉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它是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所形成的精神文明产物。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不同地域、国家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冲击愈来愈大。这种文化冲击能够让部分人摆脱传统文化束缚,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新;但也会让人舍弃部分传统文化精粹。在这股文化浪潮下,个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自觉性,才能做到“摄取精华,抛弃糟粕”,才能获得良好的文化养分。文化自觉性强调了人应该对文化具有“自知之明”,自觉意味着自身在面对文化转型时,能够获取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并以发展性的目光来审视文化创新及文化传承[1]。客观角度来看,文化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在国家及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也在不断变化、更新。实现文化自觉有利于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既不会盲目推崇传统文化,也不会崇洋。

2.关于文化自觉论断的主要内容

在系列讲话当中,容纳了大量文化自觉思想,可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2]:(1)继续发扬传统优秀文化。提出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要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认准其发展趋势及方向。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层出不穷,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并且传统文化生存形式产生了一定变化。明确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与中国发展、传承的基础,若舍弃传统文化精华则会影响到民族精神命脉,会阻碍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因此,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融合起来,实现两者的统一,并且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进行转换,让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互通融,满足现代文化人的实际需求。(2)重视中国梦建设。所提出的中国梦是对我国近代文化衰弱缺陷的反思以及当前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的共同表达。中国梦既强调了尊重历史,又强调了要面对实现。它不仅反映了鲜明的原则立场及价值取向,还凸显了国家利益至上及求真务实的理念。中国梦的本质目标在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它将个体、群体以及民族、国家充分联系在了一起,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中国梦的提出,能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价值观格局日渐形成。与此同时,外来文化对民众思想意识的影响作用愈来愈大。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显得愈来愈重要。多次强调核心价值观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他认为加强核心价值观培训,能够对社会意识进行充分整合,这对于社会长治久安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社会氛围,并且要发挥榜样、模范的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类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众的生活及工作当中。

3.文化自觉视域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建议

从系列讲话当中不难看出,文化自觉对于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将文化自觉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然能够提升相关工作效能,为高校学生提供有利的思想屏障。文化自觉视域下,为了能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3.1加强文化认知培养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觉的基础,实现文化认知的主要途径来自于课堂教学。因此,在思政教育日常教学活动当中,要重视传统优秀文化输出,向学生指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步形成文化认知,为文化自觉奠定基础。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当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加深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度,使两者相互融通,提升实际教学效果[3]。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连贯性,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衔接性与传承性,让学生能够将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关联起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多元文化。这样学生才能够分清楚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优劣,让其在面对不同文化元素的冲击时,能够以客观的立场做出理性选择。

3.2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要构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创建出具有人文内涵的物质环境,无论是室内装修,还是室外装饰,都应该突出文化元素,并且将这些文化元素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借助物质环境来陶冶高校学生的文化情怀。另一方面,要注重校@精神环境创建。不同的高校具备了自身独有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是高校的象征,也是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精神食粮”。在校园精神环境创建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精神文化底蕴,并融入校园优秀文化传统,将校园文化的魅力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精神导向。此外,在高校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贯彻人文元素。相关制度应该注重人文性,彰显出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够适应制度,并自觉遵守。

3.3重视文化创新

文化自觉离不开文化创新的支持。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求做到与时俱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备文化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摒弃传统文化糟粕,并将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方式演绎出来,让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辉。高校要积极构建文化资源信息平台,为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提供支持。同时,可创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学科研究、技术、信息共享,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途径,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空间。

4.结语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想过渡期,外界文化元素会对其思想产生一定冲击,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兴起,可能会造成高校学生出现思想误区。将文化自觉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能够对高校学生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其能够学会辨别文化、思考自我,促使其在面对多元文化时能够做出理性选择,这对于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喜平.文化自觉管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04):108-110.

[2]黄振宣,韦文荣.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基于系列讲话精神[J]. 河池学院学报,2016(01):84-88.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范文2

(一)传统文化与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1.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

由于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多种价值观并存。面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多方面诱惑,很多大学生都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不思进取。这些都需要通过传统文化以内省的方式唤醒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成长进步的内动力。

2.是实现大学文化传承功能的需要

通常,人们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三大功能,但是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又增加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在当前社会整体对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不浓的形势下,推进传统文化进高校,不仅能给思政工作带来新思路,提供新养料,也是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传统文化与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融合的可行性

传统文化与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融合,是改善当前工作局面的需要,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比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思政教育比较僵化、教条,很少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学习和接受教育。而传统文化的育人是生动的,鲜活的。可以通过经典颂读来净化心灵,也可以用历史人物“现身说法”,把思想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双丰收。

2.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是进行融合的知识基础

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是社会成员中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较好教育素养的,通过前期的教育已经初步学习和了解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在有些高校教学计划中还开设了传统文化相关的素质文化选修课,这些都为进一步开展传统文化与90后思政工作的融合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教育铺垫。

二、传统文化融入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分析

如果能与时俱进地把传统文化融入当前思政工作中,必将改善90后大学生的思政工作现状,这既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全校学习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指导思政工作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比如在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校内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经常举办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班团会、演讲比赛等,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融入到传统文化学习中来,耳濡目染,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扩大了影响,为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文化基础。

(二)用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政

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两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要改变学生目前漠然不投入的听课状态,亟需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引入到思政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避免一味的说教、灌输,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也提倡引经据典,还可开设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等,为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思政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建设网络思政工作平台,抓好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阵地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腾讯QQ、微博、微信以及社区贴吧等实时聊天交流工具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互联网中信息量大,良莠不齐,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必然会受不良思想腐化。要开通辅导员博客,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更新思政教育载体,密切师生联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化解矛盾。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鼓励人奋发向上的格言、典故,及时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学好本领,以古圣先贤为榜样,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结语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广告创意;公益广告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各种思想、观念及价值观等的综合体现,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部分是人们永久的财富,需要得到发扬和传播。公益广告作为以不盈利为目的的向社会公众传播正能量,为公众谋利益的广告形式,无疑为传统文化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以传统文化为基本创意的广告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在以后的广告创意中传统文化的运用仍需思考。

一、广告创意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等的总体表征,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生活,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文字、图形、戏曲、书法等有形的物质文化,同时又包括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无形的精神文化。有形的物质文化人们能够直接运用与传承,无形的精神文化则需要深入挖掘并进行艺术化处理后融入到广告作品中。所谓创意源于生活,广告作为公开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自然不会忽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同时将深厚的传统文化完美的融入于广告创意中,不仅会使广告更有内涵和特色,而且也将使广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创意的融合现状

将传统文化与广告创意进行自然的结合目前还有待提高,现在的广告仍停留在运用外在的有形的物质文化进行创作的阶段,比如公益广告《中国人建更美的中国》,就是在作品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腰鼓以及京剧表演时化妆后的眉目表情来传递中国人内在的刚毅精神,从而契合主题,中国人将建造出更美的中国。像腰鼓、京剧都是有形的文化表现形式,相对于无形的文化较为好表现。但需要警惕的是运用时候不应只是简单的拼接,而忽视了精神的传达。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为公众谋利益的广告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文化部分则主要体现在其家文化、孝文化、民族忧患意识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公益广告为公众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公众谋利益相吻合,同时也为两者更好地融合找到了共同点。山东“厚道鲁商”公益广告大赛中的一组铜奖作品《善、信、修、义》就将传统文化与广告创意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突出其要表达的“厚道鲁商”的主题。作品画面简洁,用黑色和红色形成强烈对比,鲜明的突出表现主体。将“善”、“信”、“修”、“义”四个字用极具中国特色的古体字形式表现出来,将流畅线条与具有象征意义的字型完美融合,给人极具艺术性的观感。同时主体字右下方用朱红的印章点缀,将传统表达的艺术演绎的淋漓尽致。海报下方配文均出自流传深远的传统诗词句,与每张海报的表达主体向呼应,深入的解释主题。海报背景有传统文化元素和古文字组成,不仅使海报的观感更为美观,亦增加了传统文化意蕴。本组作品采用传统文化元素,也进一步体现出,“善”、“信”、“修”、“义”的美好品德中国古以有之,从侧面更加突出了“厚道儒商”的广告主题。总的来说,传统文化和广告创意的融合还远未达到娴熟的阶段,因而如何更好的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是所有广告创作者都应关注的问题。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创意的融合方法

在传统文化内容上懂得取舍,善加选择。上文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从宏观来看,可以分为外在文化(山水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等)和内在文化(宗法文化、道德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复杂多样,有的传统文化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例如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其表现形式与现代社会融合之后衍生出一批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人民大众喜闻热见的公益广告。例如水墨系列公益广告《大爱无疆》、廉政公益广告《剪纸篇》;而有的传统文化则与当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相悖,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宗法礼俗文化,奴隶社会有奴隶社会的礼俗,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的礼俗,在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所提倡的礼俗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许多繁琐的礼俗和吃人的礼教,在今天看来,是很难令人们接受的。在传统文化形态上避免“曲高和寡”局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传统文化,若执意将这些没有广泛传播的传统文化融入广告创意中,恐怕就会产生“曲高和寡”的局面,以至于观众不知道广告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意义何在。例如中国的汉字文化,在做平面广告的时候,若文字是平面广告内容的重要表达途径,一定要选择大众易认易识的字体。选择适合纳入传统文化的广告创意,而不是生搬硬套,适合的创意主题的才是最好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主“情”的文化,“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许多广告创意都融入了孝文化,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如60秒的公益广告《爱的距离》:作品中讲“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看着你,你在看着手机”,一句话点明父亲与儿子的距离,但不管是打也好,骂也好,在下雨天给儿子撑伞的永远都是父亲,作品最后指出:亲情,是史上最温暖的距离。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在这则公益广告中运用的恰到好处,不卑不亢的叙述了几个生活的片段,却让看过作品的人都明白爱没有距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广告中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以人情味为主,会更为大众所接受。再如央视公益广告《洗脚篇》,一句“妈妈,洗脚”感动了无数人,这个广告过去好多年了,却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制作精良的好广告。创新传统文化在广告创意中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不要过多的重复运用水墨、书法等元素,不是说其不好,而是创意是讲求创造,过多的运用反倒已引起不好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充分挖掘下其中的元素,应用于自己的广告创意中,说不定会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另一方面,现在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在广告的创意和设计方面可以有所选择和针对的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可以像上文中的《善、信、修、义》作品一样,运用易识别的字体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艺术性与创造性兼备,脱颖而出。总之,传统文化为广告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创作空间,但在现代社会,也不应一味地追逐传统文化,努力尝试将传统文化与广告创意完美结合,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将中国的广告带入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求得更好的发展才是我们最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蓉,《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创意》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范文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社区已经成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离不开城镇社区。草原文化,这种集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多种性质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在草原人民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新时期,草原人民由“逐水草而居”转变到了在城镇社区中生活,在党和国家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政策的引导下,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必将带动草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城镇社区 草原文化 创新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

正 文:

文化,它的概念非常广泛。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概念至少有二百多种。在本篇论文中,笔者采用20世纪中叶世界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英国的雷蒙・威廉斯的文化思想来分析论证草原文化与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雷蒙・威廉斯认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根据他对文化的理解,我认为,草原文化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所具有的特有的生活方式。而这样特有的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草原文化创新的根本所在。同时,由于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那么,草原文化的形成也就来源于生活,草原文化的发展也就植根于生活,草原文化的创新也就践行于生活。于是,文化这个被人们认为脱离生活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却实实在在的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挂上了钩。文化不仅是思想家头上的理想光环,也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幽灵”。

群众文化,真正开始使用这个名词,是在1953年。它是指:“除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 群众文化逐步走入社区,在社区中发展壮大,在社区中为人民的生活传递快乐,成为了人民生活方式有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草原文化与城镇社区群众文化共同拥有着地域特色。在实践中,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往往以草原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草原文化也往往在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创新和发展。在民族地区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就经常会看见草原文化中的各种符号元素。与此同时,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是与时俱进的。草原文化的民族性在与现代文明融会贯通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延伸、升华,实现了文化功能的提升,展现了草原文化作为现代文明重要载体的时代风貌。在现实生活中,草原文化中的节庆、旅游、祭祀、娱乐、餐饮、医药、服饰、工艺、歌舞、文学艺术等各种元素都在实现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有机结合。草原文化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以其特有的方式吸纳现代文明的各种成果,并在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重新的发掘、更新和重构,在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得到自我发展和创新。

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草原人民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在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这一载体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但是这种创新和发展,会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受到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也是符合国情民情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草原文化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传统文化向现代转换,首先就会遇到“保护”还是“开发”的难题。 那么,怎样克服这两方面的限制,在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创新发展草原文化呢?以下提三点建议。

建议一,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应与政府区域文化策略相结合,进而创新发展草原文化。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是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应该纳入到政府区域文化策略当中。通过政府的统一管理,因地制宜的进行文化活动的组织、设置,并找出草原文化中适合政府作为公益文化的部分,将其开发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这将会发挥出各具特色的,资源共享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共同繁荣的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也将营造出良好的城镇社区文化环境,还可以提高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使传统的草原文化融合到现代人民的生活当中进而得到创新和发展。

建议二,优秀的群众文艺工作者应带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并使草原文化结合群众生活得到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关键在于创意。创意则是一种突破,这种突破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创新发展草原文化离不开创意,这不仅需要基层群众文艺工作者发挥引领作用,更需要优秀的群众文艺工作者到基层、进社区去挖掘草原文化,去体验人民生活,去引领先进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意,使得草原文化在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得到创新发展。

建议三,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草原文化在城镇社区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基层活动空间。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公益性文化供给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通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草原文化在城镇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与覆盖,拓展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通过对各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不断的弘扬草原文化,为草原文化在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的创新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空间保障。

总之,在新时期下,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草原文化作为草原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也将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发展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将为其提供平台和载体。因此,在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创新发展草原文化,将是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文化与社会:1780-1950》 作者:(英)雷蒙・威廉斯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08-01

(2)《浅议群众文化的意义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刘颖 《大众文艺》 2010年19期

(3)《经济增长新引擎-------草原文化与创意产业》作者:朱海强,格广民,苏兴

(4)《如何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作者:刘春丽 《文化纵横谈》2012年第3期下

(5)《呼伦贝尔市民族文化大市建设规划》

(6)《浅谈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作者:王红霞 《周口日报》2011-8-5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范文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被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广博高深、传统的优秀文化。它构筑成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更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医学等各个领域,内化为中国人日常行为中不可规避的思维模式。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主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核心,兼有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等思想,还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哲学、科学、戏曲、武术、诗词、曲赋、民族音乐、国画、书法等等。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我国社会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期和攻艰期,多元文化充斥其中,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使大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实现的。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所必须具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源泉。当代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即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要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作为自己的最高要求。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人志士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穷困潦倒的境地下,时刻不忘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比如,孟子在战国时期国家动荡的情况下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在官职被贬后仍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在兵败被俘后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都强烈地表明了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十报告上提出了“中国梦”的构想,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应该秉承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革新,不断进取的人生品格。学习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并把传统文化中这些精神用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利于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面对艰难险阻能够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当代大学生应做的贡献。

(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人生态度和价值判断的问题。因此,在这个阶段,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实现。传统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应是大学生为人处事的方法。“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应是大学生秉承的健全人格观。“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应是大学生时刻牢记的诚信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应是大学生树立的自然观。“先义后利”应是大学生正确的义利观。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利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体会人生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原因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严重的缺失,由此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产生了直接影响。因而,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原因,是在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前提条件。

(一)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使得文化呈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一些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逐步把强权政治演变为文化侵略。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通过文化侵略渗透到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尚处在形成时期,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多元文化的交融,一些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开始崇拜和迷恋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却忽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一些大学生迷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利轻义。却忽视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集体主义“,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独木难成林”,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进而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缺失。

(二)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高等教育中忽视传统文化

我国高校体制改革后,各个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从而使大学生无暇顾及、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的强大冲击,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就业率、注重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由此忽视了大学生的人文学科的教育。所以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上严重倾斜。比如:部分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精通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于其他方面,则了解甚少,他们思想意识中的社会责任感、传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更加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现有的教育体制告诉他们,只要专业知识过硬,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赚到更多的钱。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问题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思政课自身存在问题:其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着内容匮乏、枯燥的现象,只是一味的阅读思想家的思想,文言文枯燥难懂。其二,即使开设大学生传统文化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刻板依据教材灌输式的单一授课模式表明教育方法陈旧,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带动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致,使得大部分大学生都对传统文化提不起兴趣,以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髓的部分无法很好的在大学生中宣扬和渗透。

四、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路径

(一)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效结合,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探究本民族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人类优秀文化,借鉴其中有益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为传统文化找到了一条与时俱进的改革之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大学生应在坚持这一精髓的过程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容,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更好的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

(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制度

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想更好的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教育部门应出台关于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如何落实这一地位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各高校必须严格实施,推动和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首先是健全领导体制,坚持统一领导,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部门齐抓共管、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其次是完善规章制度,建立评估机制。最后是保证经费的投入。有了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制度,高校可以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或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增加专业史的教育内容,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开展专业传统文化教育。

(三)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范文6

关键词:装饰设计 传统文化 元素 建筑

前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其中不乏代表文化意蕴的美好,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大大提高了建筑的艺术性,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图案、传统元素的融入,将现代建筑与古典元素的完美融合,提高了建筑的价值,促进了美的提升。其是一种中国传统元素的延续,传统文化的发展,让古老的味道流淌在现代的艺术中。

1.完美的简约风

从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风格来看,其对室内布置较为重视,不论是色调的协调还是家具的统一,更有陈设的造型等,她将传统的装饰中的“神”和“形”演绎的淋漓尽致,尤其以明、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空间构图方式,笔彩庄重而简练,空间气氛宁静雅致而简朴。从现代建筑的装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大量的运用装饰手段,如彩画、雕刻、书法和工艺美术等营造一种完美的意境。

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现代的饿装饰设计中呈现的风格是去掉了一些繁琐元素的设计,采用最直白的装饰语言,营造出独特的韵味,赋予空间宁静祥和的感觉,对于现代建筑装饰的设计师来说,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把握空间的整体性,营造空间情绪,选择与之祥和配合的物品和家具,相对而言,其更具难度。简约不等于简单,简约是一种时尚,是演绎的另一种完美,是设计的一个高境界。现代装饰必须建立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物中的物体和谐,达到简单却完美的融合,这是现代装饰设计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风格――简约大气。

2.成功案例

从我国的现代装饰设计现状中我们可以发现,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神韵的案例正在逐渐增多,我国的传统元素在其装饰中体现的更加完美,显现其独特的魅力,促进了我国装饰风格的转变。从我国众多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其中最具典型的就是坐落于北京的“九华山庄”,其实传统文化与现代装饰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首先,其地理位置属于龙脉,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学,从具体的建筑中,我们总能感受身临其境,似乎穿越,在点滴之间都可以发现传统的韵味流淌,意蕴深刻。这是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典型应用,其传神且生动,其丰富且具体,其时尚且古典,为我国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现代建筑奠定了基础。

3.文化融合

不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需要文化的融合,建筑装饰是艺术与技术合作的体现。随着社会发展的演变,时代的进步,新技术不断的涌现,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对传统的建筑形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建筑的人文因素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要素的结合一直是困扰设计人员的一个问题,而随着全球化交流的互相增多,文化趋同成为世界发展的共同趋势,它打破了传统的隔阂,让人们充分享受现代建筑为人们带来的利益。

作为我国建筑最具代表性的藏式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的宗教内涵,深深的吸引着人们,人们不断的模仿,不断地学习,其融合了多个地区的文化风格,建造了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建筑,这是值得建筑师深思的一个问题,如何建造属于自己的建筑,打造独特的文化建筑。

4.现代装饰设计的深刻思考

从世界的装饰设计发展历史来看,其都是一步步走来的,都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尽管各国的审美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的发展理念是相同的,都是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自己所需的,结合当代的发展思想,创造束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其最关键的因素是如何正式传统,如何发展,如何创造未来。现代装饰作为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发现现代装饰要想走出独具特色的道路,要想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许坚持与时俱进,必须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文化元素的渗透可以提高建筑的价值。

传统与现代并不都是对立的,也不是互不干涉的,他们也是可以互相融合在一个空间内,可以呈现融合的完美。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旗袍,尽管其特定属于某个时代,但是其在某个场合中却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美,仍然是无法匹敌的,钢筋混凝土的今天四合院仍然独处一隅,享受少有的宁静。中外元素的完美融合仍然可以为世人交出美丽的作品,仍然可以出现让世人惊叹的杰作。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一旦形成,必将带来轰动,甚至是绝配,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也可以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随着全球交流的不断增多,文化发展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现代装饰设计要想融入现代的大固态,必须要注意更多的国际设计元素,注重沟通,加强交流,不断的挖掘传统文化要素,进行互相的补充,只有如此,才能设计出最佳的作品,才能建造属于现代装饰的风格。然而,目前许多装饰设计从业者的现状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矛盾,即“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所以发扬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创新化利用是现代装饰设计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个课题,经济的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装饰设计也在延伸。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建筑的室内功能复杂多变,人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环境氛围,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等精神追求。建筑装饰从材料到设备,甚至是门窗构件都是不断地推陈出新,还要向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我们必须要突出特色,而且人们的追求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我们必须不断地改造传统,不断地创造新鲜,将传统文化中的古典元素与现代装饰风格高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