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公司商业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包装设计公司商业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包装设计公司商业模式

包装设计公司商业模式范文1

董学振和他创办的通印网,也在这个领域里循梦而行。

同行者不少。传统印刷企业试水电商,多数还停留在这样的初级阶段:仅销售企业自身加工的产品,将其作为一种辅助传统渠道的网络营销手段,重心放在诸如提交和审核订单、活件跟踪等技术上,本质上依旧沿用传统业务的逻辑,并未将电子商务提升到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来通盘考量。

通印网要打造的是一个“一站式印刷品综合采购平台”,即在印刷这一细分领域,面向所有网络客户、集纳各地生产资源的综合型电子商务平台。

它不是唯一的尝试者,可能还有些稚嫩。但它对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尝试、它所面临的困惑与难点,可供更多同行思考与借鉴。

一个平台

印刷在线自动报价系统是通印网递向市场的第一张名片。“此前市面上已有的报价系统都是基于局域网平台开发的,是为印刷企业自身服务的专业系统。而通印网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发了自动报价系统,操作方式也更简单。”董学振介绍。

自动报价系统是整个在线流程的第一环,被放置在通印网首页最打眼的位置上。客户点击进入,选择彩页、画册、彩盒等不同类型产品的子系统,再选择具体的产品规格、工艺、材质和数量,十秒钟内,便可以看到产品的最终报价。接下来,经过提交订单、支付、文件传输、样板确认之后,订单会被安排给印刷厂进行生产,安排给物流公司来负责配送;同时,会有客户所在区域的经销商来提供相关的线下服务。

这就是通印网平台上诞生的一次普通交易行为的大致流程,不难发现,其中有如下三个关键的角色:有印刷采购需求的用户,配套生产加工的印刷企业,以及承担线下服务功能的经销商。

董学振致力搭建的这个综合型电商平台,就是要运用互联网工具,通过精心的模式设计来巧妙完成这三者之间的对接与整合。

平台上下的故事

从线上用户、线下印刷企业、线下经销商这几个不同维度,可以观察董学振的平台搭建和整合功夫。

“吸引客户,是模式成功的第一步”

董学振的老家在河南濮阳,一个居民消费水平在省内排第二、仅次于郑州的地级市。董学振注意到,尽管濮阳市区人口有100万左右,工业发展也还不错,但却没有一家像样的印刷厂,“有的只是国产机器或者比较旧的机器,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彩页印刷。”

国内像濮阳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印刷业不发达的内地尤其西部地区,客户的采购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他们要印刷怎么办?跑到外地去?显然还有更便捷的方法—上网印啊。

对这个问题的思索,让董学振开始盘算利用互联网整合、聚拢印刷需求的可能。印刷产业不发达地区,必定存在不小的网络印刷刚性需求,而即使在印刷产业发达地区,如果人们能从网上更便捷地以合理的价格买到有质量保障的印刷品,他还有什么理由拒绝网络?

董学振想办这样一个网络平台。他为这个平台开发了自动报价系统。

按照董学振的想法,这个自动报价系统必须是公开、透明的,关键是它不能代表个体企业,而要体现全行业范围的整体价格水平。

这听起来有点疯狂。“要让在通印网上采购印刷品的用户得到一个行业内的合理价格”,董学振说。注意,他说的是“合理”价格,但按惯常的思维,不是只有“低价”才更能吸引用户吗?

“通印网不会以‘最低价’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也从来不会宣传我们是‘最低价’”,董学振强调。当然有网站打出“最低价”的旗号吸引客户,但很多时候,这样的“最低价”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实现,最低价的代价往往是牺牲产品质量。

董学振要让通印网的用户以合理的价格买到有质量保障的印刷品,不过,如果他把其他环节做好,资源整合成功,这个“合理”大致可以与“最低价”划上等号。

来看一看董学振为实现“合理低价”拿出的各种成本节约方案吧。

通过在线整合订单资源,拼版印刷,多个客户共同分担印刷费用,可降低5%~10%的印刷成本。

利用订单的规模优势,提高客户对印刷厂的议价能力,再降低3%~5%的印刷成本。

在线销售,则可减少5%~8%的销售成本。

整合印刷厂,将同类订单交给相应的专业工厂,包装的归包装,单页的单页……专业统一生产带来损耗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生产成本自然得到节省。

整合印刷厂,建立企业生产信息数据库,把订单安排给有空闲的印刷厂,消灭淡旺季,减少闲置资源浪费。

整合印刷厂,各地订单就近生产、配送,降低物流成本。

联合印刷企业团购原材料,可以节省7%~15%的原材料成本。

通过当地经销商服务当地客户,还可以减少线下服务成本。

为使报价更加科学,董学振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工作。一旦客户登录通印网,后台程序会基于IP定位技术判断出客户所在地理区域,显示该区域的市场报价。“目前我们只划分了华东、华南、华北三大片区,在未来的系统优化升级中,还将进一步细化,做到不同城市不同报价,同一城市不同城区也不同报价。”

自动报价系统无疑是通印网平台的核心,这个系统会不断升级完善,越来越好用、实用。在即将推出的第六版网站系统中,董学振借鉴了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些界面设计方式。“打个比方,客户要做一本画册,进入报价系统之后会有相关的提示说80%的客户选择了什么样的工艺,或是60%的客户选择了什么样的材质。”董学振说,“让技术操作更加智能化,让不懂印刷的客户在采购印刷品时‘不需要思考’。”

“整合‘需要被整合’的印刷企业”

利用自动报价系统工具完成线上用户、订单资源的整合,但如果线下配套生产的印刷企业整合不成功,通印网平台依然立不起来。

“印刷企业怎么会拒绝源源不断的订单资源”?董学振问,所以他对生产资源的整合很有信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印企经营日益困难,产生了“抱团”求生的需求,自然就有被整合的空间。另外,业内本就有中小印企“扎堆聚集”之势,地缘上的相对集中也为整合提供了便利。

在董学振看来,通印网除了要为印刷企业提供订单,还要通过供应链的管理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

现在,通印网已经整合了上百家印刷工厂,其中有30多家业务合作较为密切的“战略合作工厂”。统一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本是整合的目的之一。但事实上,仅凭眼下的订单规模,还不足以形成强大的议价实力。“目前采用的模式是我们在为印刷厂提供订单的同时也提供生产物料,一方面,让印刷厂既能得到订单,又能减少采购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物料费和订单加工费基本实现互抵,降低我们的运营风险。”董学振说。

在质量管控上,通印网制定了一个统一的审核认证标准,将工厂分为“优质”、“普通”、“必检”三种类型,设立品检员一岗,除“优质”工厂可以免检以外,“普通”或“必检”工厂都需要对产品进行定期抽查或是逐一检查。

事实上,董学振最初的想法是迅速整合全国性的印刷资源,但很快他便发现,无论是资金还是精力暂时还“跟不上”。他决定先从深圳开始,整合成熟之后再把这个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在实力足够强大的前提下,他还希望能在华南、华北、华东、西部建立四个产业园,吸引印刷企业入驻,以此辐射全国的客户资源。

“把无法渗透的地区交给经销商”

“经销商模式”并非董学振的初衷。

他清楚,无论是传统的印刷经营,还是网络印刷经营模式,都离不开线下的操作。“信息管理、客户管理、文件管理这一块在线上实行起来成本更低,面向的群体更广泛,但要真正全面、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还需要线下更细致的服务。”

但面对分散的客户群体,由通印网自己派驻服务人员难度太大、成本太高。于是,董学振建立了经销商加盟的模式,“能自己服务的客户尽量自己服务,其他的再交给经销商”。所谓的经销商,实际上就是当地的广告公司或设计公司。尽管不同地区用户登录通印网看到的是一模一样的页面,但后台服务系统会将订单需求自动分配到客户所在区域的经销商,由它们来负责线上答疑、线下沟通、印前设计以及样板打样等等。

这样一来,作为经销商的广告公司、设计公司既能得到大量的设计订单,同时也能及时服务于通印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降低线下服务的成本。

风险依旧存在。譬如,客户在与经销商取得了联系之后,会不会在以后采购时逐渐脱离通印网这一中间平台?董学振坦言:“这当然不能完全避免,但通印网有不可替代性。”

通印网吸引客户的,首先是更为齐全丰富的产品以及透明公开的报价,其次则是逐渐培养出来的一种“重复性的消费习惯”。“况且印刷厂是隐匿于通印网平台之后的,由我们指定经销商将订单交给某个特定工厂去生产。”董学振补充道。对于经销商而言,在通印网指定的工厂生产,既能让客户得到较低的价格,也无须自行承担生产质量风险。

平台内外的细节“设计系统,谋定而后动”

董学振本来是想自己开发一套在线设计系统,但由于资金匮乏,研发工作一度中断。

其实,大部分客户都会直接提交已经设计好的电子文档,通印网只需安排生产即可,况且,经销商也承担着一部分设计服务的工作。但董学振还是坚持认为,“在线设计版块不是通印网的重点内容,但不可缺少,哪怕只是提供一个简单的服务选项。因为只有不断提供附加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才能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

董学振选择了与全球设计网合作,这是一个专门提供Logo设计、商标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悬赏交易服务的平台。有设计需求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在全球设计网设计任务,提供悬赏奖金,活跃在平台上的大量设计师则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提供设计作品供雇主选择。

点击进入通印网的“我要设计”版块,会自动链接到全球设计网。董学振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实现资源互换,两者共享彼此的设计需求和印刷需求。

“不同客户,不同对待”

目前,通印网80%的销售额都是由终端客户带来的,其中有江西、福州等地政府机构,金豪制药、康佳集团等知名品牌商,还有一些小型企业客户。其余20%则由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等中间商客户创造。

正在设计中的第七版网站系统中,董学振专门对客户群体进行了“三大类、七小类”的划分,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大客户与小客户,终端客户和非终端客户,以及专业客户和非专业客户。细分客户群体的目的很简单: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不同模式的服务。

以专业客户中的小型客户为例,这部分客户主要是指小型的印刷贸易商、广告公司、设计公司以及炒单人员,他们对印刷工艺比较了解,一般只需通过在线系统的方式服务他们;针对非专业的小型终端客户,推出“傻瓜式”订单套餐,提供一种“商品化”的便捷采购方式;面对大型终端客户,通印网则主打“印刷管家服务”,即利用专业团队丰富的印刷管理经验,提供从印前设计到生产、物流、配送等全套印刷解决方案。

包装设计公司商业模式范文2

张书雁在很多场合都做过公开演讲,为地方民艺和风物发声,这里面既有企业年会、商会,也有乡创平台和高校。但电话里聊起创办“自然造物”的初衷,他却三缄其口。在他看来,如果不能够面对面交流,这项“事业”的过程和诚意会大打折扣。

张书雁下巴上蓄着胡子,粗犷中有沉着,许是因为长年在乡间奔走。他从事设计领域14年,成立了品牌公司,过往的履历洋洋洒洒。但他却没能得到相应的成就感,相反地,城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他有些透不过气。

他决定出去走走。放下手头的工作,他带着老婆和孩子,开一辆车从杭州出发,一路向南,前前后后走了大半个月,从游人如织的风景区到鲜为人知的山村,一路上,他发现许多从未关注过的人和风景。在村子里,他知道了老乡自家吃的蔬菜都在后山,那些蔬菜因为没打农药,长得难看;老手艺人辛辛苦苦打的一把铁锹,拿到市场上,却常常卖不出去。

这些鲜活的事实,敲打着他的心。

“柿”由 :被低估的风物

穿越松阴溪南侧群山的一个个皱褶,沿坑岭村就落在山顶。这里人烟稀少,只零星剩下一些老人,虽然房屋保留得非常完好,但不久当地政府就要把整个村子移到山下。一个自然村落即将从地图上消失,张书雁感到有点惋惜,这样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山村,在他看来,“人有人味,菜有菜味”。

村子里的野生金枣柿树到了秋冬就开始挂果,不起眼的几十株树,听老人说,是三百年前栽下的,十分珍贵。那些鹅蛋大小的柿干,是沿坑岭的传统吃食,经过采摘、刮皮、晒饼、捏饼等程序。屋顶上、空地旁,码得齐齐地放在篾子里,像橙色波浪般。自给自足之余,乡亲们常会担到集市去卖。

柿干制作环境天然,没有添加剂,吃起来绵实甜糯,风味自然比超市里卖的柿饼要好,张书雁和孩子都十分喜欢。他一口气买下很多,想回去送给朋友。为了体现心意,他还动了点心思,因为量少无法印模,张书雁就用简单的纯手工的方式将柿干包装起来。

没想到,朋友们都说“怎么这么好吃”,能不能再买一些。这让他苦恼又兴奋,不能因为几斤柿干,就专程跑一趟吧?而敏锐的市场嗅觉,又让他兴奋起来,如果把柿干包装起来推向市场,未尝不可行。他找来几个朋友,其中之一是热爱骑行的王猛涛,“忽悠”他说,现在流行的旅行方式,是边旅行边赚钱,把路上的好东西都找出来。几个人一辆摩托车和两辆车,兜着一腔热血就出发了,从杭州开了38个小时,一路都用影像记录。

这些远离城市的原乡风景和风物,让张书雁开始反思。柿干前后经过采摘、刮皮、晾晒,要半个月的时间,辛苦做出来却没有销路,老人们常常要走两个多小时,到很远的景区去售卖,还冒着被赶的风险。而实际上,这些柿干只卖到6块钱一斤。

小小柿干的价值和潜在市场,被张书雁挖出来,他甚至觉得可以为这个村做点什么。既然城市里有人为它买单,为什么不好好包装一下把它卖出去呢。他将村里的柿干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经过设计,配以手工纸和礼盒。菜市上6块钱一斤的野生柿干,经过加工和包装设计之后打样成为68块钱的礼品装。如果卖出去,天然的果干心意十足,全程透明的影像记录,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收益也会直接改善农户的生活。

包装解决了,接下来的供应链、仓储和物流是麻烦的问题。张书雁找到遂网网店协会的会长潘东明。潘以前是做咨询的,两人类似同行,还是老乡,见面聊天之后十分投机。遂网有自己的物流、质检和仓库,人手充裕。潘东明爽快地答应,将余裕的仓臁敖琛案张书雁。但只能到“双十一”电商节前。眼看“双十一”临近,要将几千斤柿干在短时间内售完,张书雁有些忐忑,但也咬牙答应下来。

从采购、拍片、打样、入库、质检、包装,到预售,不过短短的二十五天,2000份“善果”竟被预售一空。这样的结果,让张书雁和团队十分意外,只是玩票性质的尝试,团队中没有人做过农产品,也不通过淘宝走流量,靠自己的方式,表达透明的概念,短短的时间,成就了一个十分鲜活的风物再造的案例。

沿坑岭村的纪录片,通过网络得到大量的反馈,媒体都在追溯这件事,政府也开始重视,通过各方的关注,让这个原本衰败面临消失的小山村,顺利保存了下来,并因为小小的柿干,激发了新的活力。

除了记录,还能为手艺做什么

张书雁认为,“善果”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首先,做这件事情没有冒太大的风险,野生柿干这样的自然风物,或是老手艺的稀缺性,及它们背后的故事,使得这块的市场空间是存在的。通过这些自然馈赠的风物和手艺,城市也能和乡村打通。

这样的理念之下,张书雁成立了“自然公社”和“自然造物”。三年中,团队走了全国将近两百多个村落,拜访了一千多个手艺人,拍摄了一百二十六部纪录片。通过“一人”“一事”“一物”,全程透明化地将这些风物和手艺记录下来。在他看来,所有的事物不是因为物而有多少价值,而是因为这个人,通过人切入,体现风物、手艺背后的价值。

在乡野走访的过程中,团队目睹不少面临消亡的老手艺,这激发了他们不断地去思考,未来谁去学?传承是问题,再者需求也是问题。乡间铁匠用一天时间打一把锄头,75块钱,再有用也卖不掉,因为现代人不需要锄头。竹编的鸡笼 、菜篮子,这些制作传统用具的老手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怎样回归,肯定要转化,有需求就有订单,有订单就会反哺给手艺人,有反哺就有收入、有社会价值、社会需要,手艺也能够传承起来。这样简单的逻辑,也是通过反反复复的走访、记录得出来的。

张书雁和团队不断地摸索,民间手艺除了记录还能怎样去做呢?他们试图通过再现、再造、再生三大版块,着手进行产品转化,将老手艺再造设计。什么样的老手艺能做成产品?不仅要考虑它的稀缺性,还要考虑供应链。一个月只能做三五个,这样的低产量,是没办法面向市场的。2015年清明节期间,自然造物推出遂昌长粽,十万个粽子,团队将粽子的大小、克数明确,用一个相对标准化的东西去约束手工,对这些村民进行指导、培训。

非标供应链里,如何将这些传统的手艺打造成相对标准化的生产,并且将不同地域的同体系手艺连接起来,推向市场,是团队进一步摸索的问题。在寻找铁器的过程中,二十家铁铺遍布在浙江各个地方,松阳、丽水、杭州,团队提供被雨水冲刷过、腐蚀的天然铁块,经过不同地方铁匠的锻打,通过设计,转化为花器或是茶器。目前这些铁器的销量不错,甚至还销往日本和台湾。张书雁希望把老手艺转变成生活用品,因为整个利润空间足够了。

生活方式在转变,消费升级的热潮又在眼前。而老手艺要保留,就要改变传统工艺的市场逻辑,传统手艺的用途要改变,通过创新、转化,使之成为符合市场的产品。自然造物目前跟许多的设计师联合开发传统民艺,库淑兰,第一个世界级美术工艺大师,她的剪纸作品成为宝贵的民间艺术。如何将民间艺术家的作品更好地传承和再造,张书雁又开始琢磨。传统民艺的输出有两个版块,一个是实物输出,就如自然造物之前所做的一样;还有就是知识产权输出,像库淑兰这样的民间艺术家的作品,购买其使用版权,通过丝网印等方式,用在丝巾、月历上,这样应用的范围就很广了。

现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做民艺再造、手艺新生,张书雁说,他不怕同质化,“自然造物”所有的记录和再造都是全透明的。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未来可以有越来越多的“自然造物+”。他同时注意到,有很多商业品牌,例如奔驰的广告,用车灯跟皮影结合,配上字幕“照亮民间艺术”,包括New Balance的“匠心”系列片。这也是一种表达,意味着更多的商业品牌,不同层次地都在关注传统手艺,在他看来,是不同程度地在反映这个问题。

他甚至还觉得,传统手艺可以和不同的业态进行结合,会做出很好玩的东西。近几年火热的民宿,同样也有传统民艺的操作空间,通过体验济,将民艺加入软装,将民宿的附加值提高,带动周边整个地域特色的东西,会是很好玩的业态。每个人都关注那么一点点,那么民艺的回归就变得容易的多。“中国这么大,本身就需要更多的人加入”。

传统手艺的格局正在慢慢打开,怎样的形式能把中国打通,需要整个系统的构架和经营,通过点、线、面,每个人都在为乡村发力。如张书雁所说,“中国民艺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对话:海峡旅游×张书雁

海峡旅游:做“自然造物”的初衷是什么?

张书雁:我自己是做设计的,中国没有一家设计公司能为乡村的老手艺服务。那些手艺匠承担不起设计费和宣传费,于是我在思考总有一家公司去做。第二,民间的手艺在消亡,基本上我们去的村落做这些的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

我记得小时候,我父亲、爷爷请一些篾匠、铁匠或者是木匠到我家干活的时候,我们非常尊敬这些艺人,称他们为师傅,至少下午三点钟肯定给他们准备点心,我觉得这份东西在城市里没有。我希望通过自然造物,年轻人不再将传统手工艺当作没前途的工作,从而将其传承下来留住乡村。

海峡旅游:自然造物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张书雁:自然造物团队大量走访乡村和手艺人,通过再现、再造、再生三大核心版块,着手进行产品转化,将传统风物和民艺进行

再输出,这里面有两个,一个是实物输出,就如自然造物之前所做的一样,第二就是知识产权输出。

每个时代做事的方式不一样,我觉得未来的生意要从心里生出一个有意义的事情,才能配得上生意,不然就只是倒货的买卖者。

海峡旅游:和日本的传统手艺相比,中国的手艺再造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