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

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转变观念

2005 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 年4 月全国第一次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再一次强调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辅导员“专业化”。一所管理良好的高校,必定有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如何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我国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一、总体数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各个高校都建设了一支辅导员队伍,但是数量不足,还不能满足合理的配置。国家相关规定200名学生配一名辅导员,但是有些高校一个辅导员就带了七八百学生,这样辅导员的工作很难开展,工作也很难做细致。由于辅导员的大批引进是近几年的事,所以,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都是今年新进的刚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他们虽然充满朝气但是毕竟经验有限。这样就造成了辅导员的年龄普遍是年青人,这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待遇不高,工作流动性大。由于辅导员所做的工作头绪多、繁杂,但是辅导员的工资往往不如教师。学校相关部门对辅导员的要求是往往学生不出事就万事大吉,很难将辅导员放在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也很难给辅导员更加合理的工资待遇。客观上也挫伤了辅导员的积极性,造成了辅导员人员的不稳定,流动性大。

三、相关制度不健全。辅导员在职称评定、业务考核、在职培训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造成了辅导员的积极性不高。辅导员考评机制不恰当,许多高校对辅导员特殊的工作性质缺乏正确认识,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考核体系,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有效的量化考核,使得辅导员考核人为因素多,硬性指标少。辅导员培养机制不完善,在辅导员建设中,很多高校都忽视辅导员发展,在辅导员培养上缺乏长效机制。即使培训也仅停留在岗前培训和短期培训,对辅导员的深造、进修没有提供合适的平台和相应的经费、政策支持。辅导员激励机制不健全,虽然辅导员进行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强度非常巨大,但是工资低、职称评定难、社会地位低等现实状况让众多辅导员觉得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

我国高校没有辅导员专业的专业人才,思想教育专业不能满足辅导员工作的需要。众所周知,辅导员工作既需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但同时需要管理学、心理学、职业指导、口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

考察一下美国的学生管理工作, 我们发现, 美国有近百所大学设有培养学生事务硕士研究生的专业, 为大学学生事务培养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同时将学生事务作为一门科学加以研究。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岗位被视作有竞争力的职业,有一大批专业人员不仅选择学生事务为职业而且当作事业追求, 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进人良性循环的轨道。年美国出版的一本名为《为学生服务》的书中指出学生工作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专门职业, 从业者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训练。在香港高校中, 从事学生工作的职员素质要求很高, 多为心理学、教育学的硕士、博士, 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和相关的知识背景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服务。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具有职业性、学术性特点, 职员队伍专家化。可见,美国及香港高校学生工作职业化远远走在我们前面。职业化建设是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

为了使辅导员能择其业乐其业,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改进、完善我国的辅导员制度,我们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一、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可以先行开设辅导员硕士或者博士专业,为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储备相关专业人才。任何一种职业的专业化、职业化离不开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指导,所以辅导员作为我国高校思想工作的一种重要的队伍,也必然离不开专业的理论知识。

二、为中青年辅导员提供更多的理论知识的培训。由于现在的辅导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目前的辅导员招聘中,考察的主要标准为学历层次、是否是党员、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硬件指标,但对于学科专业往往没有过多限制,所以应该对辅导员进行必备的管理学、心理学、职业指导、口才、人际交往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水平,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

三、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将人力资源理论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有机结合,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其现实需要给予有的放矢的激励,例如构建适宜环境,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建立绩效工资制,给予合理薪酬;优化发展渠道,做好晋升激励;科学绩效考核,及时荣誉激励等等。

只有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有专业依托的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才能担负起培养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仅需要辅导员群体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高校和国家有关部门合理的制度保障。只有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加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实力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赵彩瑞. 专家观点:辅导员与专业化.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4) .

[2] 梁超雄. 高校政治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之探讨.高教研究,2006 (11).

[3] 李春. 再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教育与职业,2007 (2).

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2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途径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服务、引导、教育、管理”育人理念的最主要实现者,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替代的力量。笔者结合我校的实践,提出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途径。

一、注重制度建设,把好“五关”,稳定队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立并稳定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工作队伍,是学校德育的有效保证。学校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辅导员从琐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一把“进口关”。规定新进人员准入标准,规范选拔程序是辅导员质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实行岗位聘任制,在学校科级干部聘任之前,先进行辅导员的竞岗选聘。

二把培养关。加强对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除学校每年举办培训班,送出学习培训外,还时常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组织参加交流等形式对学生工作者强化培训。同时,学工部每年设立学生工作的有关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征文评奖,提高其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把考核关。严格考核和奖励制度,培育竞争意识,鼓励争先创优。

四把出口关。在高进、精育、严管的基础上考虑优出,使辅导员成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二、实施团队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辅导员团队是指在高校中由知识技能互补、能够互相协作以更好地推进工作、发展自身为主要目标的辅导员个体组成的群体。专业团队建设不能只是安排部署,更要注重学校层面的指导和考核,考核结果在组织部备案,其结果和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挂钩,也和团队建设的经费紧密相关。

我校根据需要,设置了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大学生教育管理等四个辅导员专业化团队,每个团队归口相应的学科。在辅导员申请选报的基础上,根据个人专业和兴趣归口相应的团队,同时结合团队特点,聘任团队负责人、秘书,同时,明确了相关的管理考核目标责任,确保该项工作落到实处。经过两年团队建设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辅导员队伍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三、实施青年辅导员导师制,推进职业化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培养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等有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形成学生工作的优秀梯队。我校专门出台了《关于实行青年辅导员导师制的暂行规定》,在全校实施青年辅导员导师制度。两年来,在全校范围内选聘了13名长期在学工战线工作的资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导师,每位导师担任1~2名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从思想上强化青年辅导员对辅导员岗位的认同和热爱,帮助其建立起职业理想,激发辅导员的事业心、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工作中帮助青年辅导员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在职业发展上强化青年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定位,加强青年辅导员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增强,做好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四、实施全员全方位培训,提升学生工作队伍业务水平

如今,辅导员培训工作日益彰显其特有的重要性。辅导员培训是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开展展主题班会大奖赛,练好学生工作基本功

主题班会是辅导员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辅导员培养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从大学生网络教育到大学生户外素质拓展,从不同方面凝练班会教育主题,将传统主题教育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展示了辅导员较好的主题班会策划和运作能力及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二)召开工作案例研讨会,交流学生工作经验

通过召开学生工作案例研讨会,辅导员围绕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学生奖励资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班级、党团建设等学生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案例进行深入交流。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对学生工作中存在的特殊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案,提高了全体学工人员的工作能力。

(三)组织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增加团队的创造力与凝聚力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素质拓展正是培养这种核心内涵的全新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熔炼队伍,激发个人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和感恩奉献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团队竞争力。

(四)举行辅导员专题培训活动

目前,辅导员工作专题培训主要集中在两种形式上,一是通过一系列讲座来提高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尤其对提高理论水平、拓宽视野有很大帮助;二是请有经验的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实践讲解,对辅导员解决具体的问题很有实践意义。围绕这两种方式,我校举办了学工论坛。一是邀请校外的专家为辅导员做专题报告,内容涉及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等辅导员工作中难点和疑点问题,提高了辅导员提高处理这方面工作的能力。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对国际形势的把握,邀请专家为辅导员开展了形势与政策的专题讲座。三是辅导之间开展工作经验交流,通过经验交流,使全体辅导员用“自己经验自己继承、自己学习、自己交流”的形式促进工作更好地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小结

经过长期努力,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辅导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增强。二是辅导员队伍在专业化发展方向上进一步明晰。在职称晋升方面,根据辅导员岗位实际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制定了辅导员系列职称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辅导员晋升高级职称实行单列,专职辅导员可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在辅导员科级职务晋升方面,从政策上给予倾斜,设立了正、副科级辅导员岗位。三是辅导员学生工作科研成效显著。四是辅导员队伍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目前,我院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工作能力整体上都有了很大提升,辅导员队伍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俞世恩.高校辅导员团队分层建设探究.高校辅导员学刊.

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辅导员 研究型 科学化水平

教育部于2006年7月23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定义了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规定》中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但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学生工作职能的不断延伸,学生工作和其他工作的不断渗透[1]。就促使高校需要建设研究型辅导员队伍以提高科学化工作水平,来应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一、研究型辅导员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研究型辅导员的内涵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的转型模式从事务型转向专业型,经验型转向科学型,传统型转向研究型。所谓研究型辅导员,是指能在日常学生思想工作中通过置疑设问、发现主要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形成客观规律,能将相关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方法运用并指导实践,改善和提升教育管理能力的专业辅导员,他们从思维方法和工作理念上讲是具有问题意识[2]。和学习型辅导员不同的是,学习型辅导员注重理论的学习,加上不同的学习型辅导员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不同,因此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而研究型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往往是边置疑设问边学习研究。

2.研究型辅导员的基本特征

善于置疑设问。作为一个研究型辅导员,应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多维思考,发现并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学术的角度去置疑设问。例如现在进入高校的学生大都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90后,他们个体差异大,自我意识强,受挫能力弱,抗压能力低。在面对这类学生群体凸显的生活行为不足现象,背后顺应的是哪种学术社会规律?学生遇到的问题发生的矛盾,应用怎样的学术理论去解决?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指导、对学生的科学有效管理、对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有哪些创新等等。研究型辅导员对现有观念认知、疑难困惑的置疑设问,也正是对整个实践工作的反思,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勇于科学创新。当今互联网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传递方便快捷,就要求研究型辅导员能站在时代前沿,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新激情、活跃的创新思维[3],善于提出理论假设,敢于证伪或检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用一个辅导员老师的话来说,我们只有走在学生潮流的前列,与学生有着共同的话题,才能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得心应手。

辅导员的研究工作是将工作和学习研究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背后潜在的矛盾,设计解决方案,梳理归纳总结,共享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对最新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学习,对工作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绩效。

持续工作实践。研究型辅导员既是一个学生工作者,也是一个研究工作者。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就会遇到可研究的问题焦点;为了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往往也离不开实践经验的支撑。因此辅导员的研究工作存在于具体的实践和教育管理过程中,既源自经验又高于经验。在学生思想教育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开展调查,总结规律,能够在实践研究中不断自我提升,为日后深入开展工作打基础,同时也为年轻辅导员提供经验。浙江某高校一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资深辅导员在处理任何学生问题时,其方式方法都显得如行云流水般,淡定自如,在向她请教工作技巧时她说,自己只不过是平时实践经验积累的多了,慢慢研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而已。

二、高校研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高校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牵涉到个体和社会、制度和机制等相关因素,因而其发展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作理念和职业使命感的冲突

当今高校教师的待遇正不断改善,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很多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因此想迈进高校工作,但高校对从事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者的学历要求都要博士以上,甚至海归。而为了减少辅导员与学生间的差距,保持辅导员队伍的年轻活力,高校辅导员一直来都有年轻化的特点。因此有很多硕士毕业生想通过辅导员一职先进入高校,以后再转岗从事其他教学工作;二来想通过积累辅导员的经验去参加其他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的考试。另外,有些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应聘条件放宽至本科毕业,这部分人往往会报考研究生,走“曲线转行”的道路[2]。

加上不少辅导员认为自己职位较低不受重视,加上每天面对繁杂琐碎的学生事务,自身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就被大大地削弱。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认为看不到这个职业的前景,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就导致不安心本职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不会深入研究现在的90后学生群体特点,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的工作精神。就势必导致有的工作了3、4年后,尤其是在外地工作的辅导员,就开始考虑换做其他岗位,或从事研究,或转岗行政升迁,或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辞职回家进入别的行业。

2.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所需的冲突

研究型辅导员要求自觉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去探究工作中的问题;同时要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以把握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的形成;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和较高的决策水平,来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

然而,越来越多的高校辅导员应聘要求都是学生干部党员,对学生干部经历要求的重视往往大于自身专业与岗位的匹配度。谢斌斌对高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91名调查对象中,与辅导员岗位专业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背景的只占26.7%,剩下的73.3%则是工、农、理和军事学等专业[4]。虽然平均学历和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但大多数人正式开展工作前只参加了岗前培训,缺乏后续的专业培养与技能培训,对于研究学生思想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无法站在理论的高度和专业的视野下去释疑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难点问题[5]。这种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所需的冲突,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的缺失,造成了辅导员职业多种“非职业性”[6]。

3.事务性工作和研究性学习的冲突

我国高校辅导员较之国外,工作内容十分多样化。加上现在各高校的辅导员和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实际管理界限不清晰,使辅导员们普遍觉得工作压力巨大。尤其是在提出“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理念后,就变相成为学生的一切都与辅导员有关,各单位、部门都可以直接指挥辅导员处理,辅导员甚至被理解为学生的“高级保姆”和“万金油”。辅导员终日忙于繁杂的学生事务上,忽视了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忽视了对学生青年工作的学习和研究[1]。

浙江某高校一位刚工作一年的辅导员说,学校规定新进辅导员要入住学生寝室三年,办公、生活、学习基本在学生寝室完成,终日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下班的感觉,个人的家庭生活都无暇顾及,更没有时间精力去深入研究学习。

三、研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从制度历史角度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总是与政治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要建设研究型辅导员队伍来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以加强团队建设为保障,具体有以下几点对策。

1.完善研究型辅导员的职业使命感

调整心态,增强职业使命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大。因此必须正确引导辅导员的价值观念,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强化工作专业技能,确立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提升对本职业的认同感,研究型辅导员更应以专业的姿态去面对各项工作。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青年的成长成才紧密相连,对于年轻辅导员而言,应该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终身事业来对待,而不是当作个人发展的“跳板”。虽然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繁琐且复杂,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也很大,但辅导员作为青年学生灵魂的导师,就要求有积极向上,甘于奉献,乐观开朗的专业心态。

明确目标,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而确立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在职业中渴望达到某个境界,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研究型辅导员的职业理想不能只定位在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层面上,也不能满足于个人利益追求的手段上,而应该把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思想和学习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发挥有特点有特长的重要作用。

2.优化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

研究型辅导员的职业范畴不再局限于服务、奉献、培养学生,同时也被确认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与探索。因此,优化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坚实基础。

首先,从基础性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两方面着手,对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包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操作技能则涵盖职业生涯规划、科研知识竞赛、就业指导与服务、学生事务管理等,以娴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知识。在掌握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本常识之余,培养思想预测决策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辅导员,设置不同的培养课程,鼓励和支持优秀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参加业务进修,向专家型、研究型方向发展。

其次,对于有一定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如工学、理学、农学等辅导员进行专业回归,即将其回归到专业对口的院系,利用自身的专业所长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工作,如课程指导、学科竞赛、职业规划等等。

3.创建研究平台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

为了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高校应鼓励和支持一线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的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搭建学术研究平台,如定期开展辅导员月训、组织工作学术沙龙、举办科研专题研讨等,使辅导员在经验交流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提升。针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专业背景不同、经验资历不同的辅导员进行集体攻克,强化团队协助。同时,可以围绕学生工作开展课题研究、项目申报。改变传统独立研究的模式,整合资源,创建并培养辅导员科研团队。鼓励有业务所长的辅导员参与到集体协作研究中去,将独立、分散的辅导员个体凝聚成一个具有专业互补的、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具有高度科研热情的研究团队。在集体研究中学习研究方法、共享集体研究成果、开阔视野、积累经验。

因此,研究型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提高职业使命感,重视自身的学术发展,开展一定的理论研究,并将成果运用在工作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海友.建设高校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25): 228-230

[2]倪金花.论我国高校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D].复旦大学, 2008

[3]朱飞.学术场域中研究型辅导员的内涵及其培养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08- 111

[4]谢斌斌.高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现状调查及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5):66-69

[5]陈明霞.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95-98

[6]罗海燕,冯建.从职业自主性反思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9,(3):9-12

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4

关键词 青年教师 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现状

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一节就提到:要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个人培养特色的需要。

2研究步骤

第一步:岗前培训重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师德教育培训,树立青年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加强青年教师自身素养建设;培训结束,学院领导与新进教师以座谈会的形式交流培训心得体会。

第二步:上岗初期的授课技巧专题讲座,完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过程;青年教师在授课中期提交个人授课难点,各教研室分别组织专项会议进行探讨解决途径。

第三步:学科专业能力培训,除了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专业培训,各教研室仍需定期举行研讨会,互相学习交流。

第四步:各项基本功大赛和多媒体课件竞赛方面的培训,每学年由学院组织、请专家学者进行一次大型的讲座培训。

第五步:将以上培训措施的实施对象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其授课对象的反馈信息进行整体梳理,得出结论。

3研究特色及内容

本文所选取案例在西南民族大学,它是中央部属高校,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一所囊括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2014-1学试点招收动物科学定向班1301班作为研究案例。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高度重视内涵式发展,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设的动科(定向)专业就是在不断努力探索州校合作契机下实力、特色专业的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学院学术专家和动物科学教研室代表教师召开讨论会,商讨制定2013级动物科学(定向)专业培养方案。考虑到定向班学生人数较少,不构成正常行政班,只能暂时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实行合班上基础课,三年级开始分班上专业课程;另外,由于全部是少数民族学生,使得授课难度增大。因此,针对动物科学(定向)专业的青年教师尤其需要重点培训,且须根据学生的配合度适时改动教学进度和强度。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由于定向班的学生全部是来自甘孜州的少数民族,因此如何有针对性的授课,如何利用四年的教学时间将他们培养成才,以专业知识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院专门配置了新进教师,以此调动他们的上课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力,与学生一起不断成长。

每学期开学第一周核实发放给青年教师工作手册和授课计划,并且要求严格按照手册的规范进行课堂教学的记录及学生出勤情况的记载并及时反馈给定向班辅导员教师。学校学院领导对青年教师教风学风进行巡查,主要查看教师的考勤情况、课堂教学组织情况。

在期末考试方面,文理平台和专业平台课程的考核方式全部采取闭卷形式,促进学生平时自主学习,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极个别需要采取开卷考试或以学期论文作为主要考核方式的课程均由学院领导班子进行认真的讨论决定其考试方式是否修改。考卷单独出题,均由教研室主任审查签字,学院分管领导签字后才进行印刷,监考教师由任课教师及学院教学秘书组成。

4研究结论

4.1端正思想、爱岗敬业

敬,是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业,是一个人毕生的真正使命。《韩非子・喻老》中提到敬业的意思就是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然而敬业不仅仅是工作对业绩的追求,也包括自己的为人处事。青年教师初出茅庐,更应该明白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经受做人的历练,才能胸怀大智、心装大事,才能通过健全的心智、充沛的精力、正确的行动,求得事业的成功。

4.2不断学习,积极上进

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5

(一)坚持立德树人,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市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并启动相关试点项目建设。学校积极响应,做好顶层设计,并扎实推进该项工作。

1.顶层设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国家和**市教育改革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逐步构建起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真正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

2.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改革

基于对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按照“抓好试点、稳步推进、逐渐展开”的工作思路与原则,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改革:首先,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与协同机制加大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的“全员育人共同体”。其次,紧抓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形势政策课)示范课建设。再次,聚集全校优质资源,开设“******”与“******”两门校级试点课程,推动思政选修课程与综合素养类课程的深化改革;遴选“******”、“******”、“******”等25门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试点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制定了具体建设方案;还采取了“校内建设+在线引进”思路,共引进6门优质创新创业类课程、5门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

以上具体措施已然形成辐射效应,使得全校上下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上达成了共识,积极思考和探寻现实可行、育人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为接下来课程思政改革试点的全面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聚焦教学改革,深入落实“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

学校在及时总结前期先行先试、全面履行本科教学规范工作经验及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注重实效,渐次、协同、柔性推进”的工作思路与机制,并聚焦教学改革,将教学改革的整体化设计与长效机制建设作为深入落实“激励计划”的重点举措。

1.构建课内外联动机制

首先,在全校范围内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成长、学业进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工作,具体包括:主动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制定课程学习和个人学习计划,对考研、出国和就业的学生予以分类指导,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指导学生开展学习研究和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建立基于课程全覆盖的教学团队。各二级学院(部)在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分析和对教师进行合理组织的基础上,组建覆盖所有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遵循合力育人理念与目标,结合学生特点与个性化需求,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并建立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沟通机制,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2.深化课程教法改革

改革深处是课程,随着全校上下对激励计划认识的不断升华,学校不断完善以教学绩效为导向的激励分配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自主互助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改革,鼓励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科研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学校继续以“校级精品在线课程”立项为抓手,带动校内翻转课堂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学校持续加大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试点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为引领,不断强化学生学习过程性考核和评价,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上还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标,采取多种形式考核,注重实效性。

3.推进教育教学成果培育

为深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培育优秀教学成果,并为下一届省部级、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推荐申报奠定扎实基础,学校启动了“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工作,制定了“分类指导,分层遴选,重在培育,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共确定了27项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立项。

在培育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紧密结合国家和**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结合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不断加强对教学成果的梳理、总结和凝练,立足于各学科发展,充分体现和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特色,彰显了学校的鲜明特色亮点。

(三)优化培养体系,精准突破创新创业教育瓶颈

学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师资、学科竞赛等方面存在的具体瓶颈问题,进一步健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健全课程体系

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植根课堂,学校采取“校本建设+在线引进”思路,健全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本年度,学校共建成《******》、《******》、《******》等为代表的26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覆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注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相融合;引进创业基础、创业进阶、创业技能培训、实践与案例分析等四个课程模块10余门在线课程,并完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向面上辐射。

2.提升教师能力

为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必备内容;严格执行新进教师全员培训,针对刚进校的年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验问题,将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校院两级邀请各行各业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人士开设讲座,并鼓励中青年教师赴行业进行考察交流;鼓励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或实施专门化培训,开展新教学教法的研究和尝试。

3.强化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学校建立了以校级赛事为基础,以市级赛事为重点,以国家级赛事为引领的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的参赛和指导体系。学校近几年从以下几方面来推动此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1)抓重点。有选择的开展专业类重点学科竞赛,如******学院的******大赛、******学院的******竞赛等。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指导教师队伍越趋成熟,各项比赛成绩不断提升。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我校近三年成绩在全市各高校中名列前茅。

(2)创氛围。组织开展数学、物理、外语等基础学科的校内比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参与**市教委主办的各项赛事,连续两年承办**市******大赛并获得圆满成功,申办**市大学生******设计竞赛。通过举办校内、市级的多项比赛,在整个校园营造起良好的创新氛围。

(3)广发动。大力组织学生参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检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阶段性成效。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经过积极宣传、广泛动员,我校学生踊跃参与,参与人数、项目数在位居**同类高校前列,最后也获得可喜的成绩:荣获市级******奖,同时学校也获得优秀组织奖。

(四)依托专业认证,持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一种以教育新质量观为指导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其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机制三个核心理念满足当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了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法律以及环境等相融合的培养机制。

本学年,学校以******专业全面启动认证工作为契机,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证为基础、以成效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构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学校以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文件规范为抓手,在制度中从课程、专业、学院、学校四个层面明确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考核体系。具体包括:(1)在课程层面,通过学生、督导、同行、领导、自我评价等五个维度形成理论课程达成度、实验实习达成度、综合素质达成度等各类毕业要求达成度专项评价,保证每个具体教学环节实现相应毕业要求。(2)在专业层面,通过用人单位调查、校友追踪访谈、第三方专业调查等评估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并根据反馈意见持续改进相应教学环节。(3)在学院层面,形成学院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并向教务处提交学院自评报告。(4)在学校层面,教务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各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审核工作的基础上,实现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完成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与评估。

2.推行校院两级质量监控体系

明确校院两级质量监控职责,学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发挥主导作用,二级院(部)发挥主体作用;建立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年度报告制度,接受社会评价和监督;推行校、院两级督导制,各教学单位要组建起由老中青专家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学院督导组,聘任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和教书育人等方面都得到师生认可的在职和退休教师作为督导委员;改进督导评教从“以督为主”向“督导结合”转变,将督导工作面向拓展至“督教、督学”,不断完善督导工作机制;根据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科学评定院系教育教学绩效,动态调整其人力资源配置、运行和发展经费预算,以及绩效分配资源等。

高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6

物流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就业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对专业的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然而,很多独立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对接,无法满足市场需求[3]。那么,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到底有何要求,作者通过对德邦、天地华宇、大道物流、四方物流等公司招聘人员进行采访交流,得出以下结论:学好主干课程,扎实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通论、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营管理、运筹学、物流管理学、运输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国际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综合实训等。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接受管理技能、管理方法、管理思维的系统训练,练就分析和解决物流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获取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考取的证书主要有: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采购师、国际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同时,应该掌握英语以及计算机方面要求的能力,获取资格证书,在面试求职时,多一把打开企业招聘大门的钥匙。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物流业属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多个环节组成。学生应该在寒暑假期间,主动深入物流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获取相关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培养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在校期间,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包括案例分析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就业模拟、企业经营模拟、营销策划大赛、物流设计大赛等。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和比赛,在实践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能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由于目前物流对于地域的特殊性要求,大中型物流公司在全国大中城市一般都设有办事处或是营业点,这就要求招聘的学生能够服从公司安排调动,同时具备较强的吃苦耐劳能力,以赢得公司的器重[4]。

独立院校“订单生”培养的益处

“订单生”改进高校人才培养理念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决定高校的人才培养思路是产品型生产方式,即人才培养模式是政府或高校自己认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校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教学观念是满足政府的要求,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不是为了服务于人才的需求者(企业),因此,经常出现重理论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同时,大学生培养时间为四年,生产周期长,而人才需求变化快,这两方面决定了经常出现学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而“订单生”人才培养模式,是面向需求的培养模式,将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早日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并根据企业的要求在教学活动及时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思想、实用、实干的人才,满足企业的要求。“订单生”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对大学生的水平不了解,大学生对自己的水平了解。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招聘大学生,通常通过大学生的文凭、获奖证书以及各类证书等方面来考察新进的员工。虽然这种方式能解决部分人才的逆向选择问题,而员工的能力,需要其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来,若企业发现某些人才不合适他们的要求,想解聘这些员工,将付出高额的赔偿金。采用“订单生”培养模式,企业通过对大学生寒暑假工作的观察,可以对大学生的水平和素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将进一步降低人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和解约成本。“订单生”提高学生竞争力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很多知识,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大学教学的学习动力不足。刚进大学时,一部分大学生觉得离毕业很遥远,放松学习;另一部分大学生继承了高中的学习习惯想努力学习,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问题要去解决和分析,当然也就不会去刻苦钻研,虚度光阴是必然的。“订单生”培养模式促使学生早日与企业接触,明确企业要求,产生学习问题,掌握学习目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将来按规律办事,这促使大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提高他们竞争力。

独立院校开展“订单生”人才培养的建议

只有高校、企业和学生等三方精诚合作,并做好计划,注重落实和加强监控,“订单生”人才培养才能开展得好。本文以XX独立院校08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为例,阐述独立院校开展“订单生”人才培养的建议:重视组织,责任到人首先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双方领导重视,达成一致意见,并分别指定具有一定“梦想”———也就是事业心的教师和人员组成专门的“订单生”人才培养中心,该中心负责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具体事宜,对人才培养计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统筹规划、注重落实和严格监督。本次社会实践由某独立院校领导重视,由某个老师带领,圆满完成了2011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赴企业实践学习的任务,并为2008级物流管理学生打开了就业的大门。了解需求,有的放矢“订单生”培养与传统培养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培养是生产导向,而“订单生”培养是市场导向。做好前期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不仅了解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而且掌握相关企业、甚至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就是应注意高校人才培养的专用性和通用性,紧密结合人才市场发展,并具有适当的前瞻性,才能制定好相应的人才培养行动纲领———即人才培养计划。例如,2011年上半年,在XX独立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订单生”人才培养中心,就物流管理“订单生”培养计划,多次组织学校的老师、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和相关职能部门,其他相类似的物流企业和生产或商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以及相关的物流专家学者共同协商,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签订订单,责任分清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校企双方就人才培养内容、方式和人才订单人数应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订单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任分清,为“订单生”培养有效履行提供法律保障。2011年6月,08级物流管理学生在期末考试考完之后,20名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之下,以团队的形式赴武汉市某物流公司参与暑期实践,同时,学生代表和公司领导就实践时间、岗位、待遇、人数、以及工作过程中的培训、学习等细节进行了商谈,达成一致认可。合理安排,精选学员精心安排订单生人才培养的时间,建议用“1+0.5+2+0.5”模式替代现行“3.5+0.5”模式,第1学年基础理论学习;第2学年上半年企业顶岗实习,具体是学生主动报名,企业通过笔试和面试环节选拔定向人才,确定培养名单,并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接着2年时间专业知识学习,采用单独编班的形式,并配备专门的辅导员,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安排上,要更加灵活多样,适应企业的需求,可以设置更大比例的选修课,且将选修课开班的基本人数下调,形成小专业方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最后半年顶岗实习和论文写作。同时还可以对订单生实行弹性学制,结合企业具体需求和学校实践情况,双方共同商定学生赴企业实习工作的时间,尤其是充分利用暑假时间。注重落实,提高效果“订单生”的培养要求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企业不能将订单生当作闲人,不安排具体工作,仅仅参观,也不能疏于订单生的管理,任他们到或不到,迟到或早退,同时,企业毕竟是经营单位,不可能将培养订单生的任务放在其日常工作的首位,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并不时通过正式拜访、不正式聊天、定期巡访等方式对订单生在企业工作进行检查,日常的“订单生”培养中,企业可以进行监督,对于不符合企业需求的环节,可以和学校进行沟通,从而有效地将订单落到实处。例如:在2011年5月参观某物流公司之后,不少学生对于和本专业对口的物流公司表现出来较大的兴趣,2008级物流班班委在了解公司要求之后,在6月份按照要求对学生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20名学生,在暑期赴该物流公司工作。在赴该物流公司之前,他们精心学习了解公司企业文化,查询各种资料,对于物流公司的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本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企业实践,物流公司领导表示非常满意,多次对学生实践进行了报道;在离别之际,公司领导更是在公司贵宾室召开了规模宏大的欢送会,表彰了实践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学生,颁发了“青年标兵”这一荣誉证书———绿色通行证,并给予了现金奖励,同时向该校08级物流班的学生们抛来橄榄枝,希望毕业之后能继续在公司工作。独立院校开展“订单生”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企业能否配合,如何能扩大订单生模式的受益面等问题,而准确的掌握未来市场的需求方向,做好准备,及时转型。对于独立院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适合企业的人才来说,至关重要。所以独立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特色,结合社会实际状况,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以此来促进独立院校自身的发展。

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