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现代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现代性范文1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对其进行学理界定是困难的,中西文化莫不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因其概念的模糊性与多义性而难以把握。在全球化语境中,信息传播、知识更新、观念更迭、学术研究推进和人文观念变迁等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时代和文化传统,犹如我们不能选择我的出身一样,文化构成和时展置于我们于无形之中。如果说准确把握文化的本质是一项棘手的事项,那么对文化进行分层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论者将传统文化归为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有的论者以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作为解析传统文化特征的基本内核,有的论者把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视为伦理审美型或伦理的人文主义。”[1]传统文化、现代性文化、后现代性文化、亚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高雅文化、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等不同修饰词对应着文化审视的不同价值取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知识信息化等可以事实描述或数据流通的方式衡量或实证,文化的全球化则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难以控制的。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与文化全球化相对应的民族国家的疆土文化的安全性问题。这里说的疆土文化就是以国家疆域为主要单位和界限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当然,重视传统文化的安全性在当今时代不能说不重要,保护传统文化不被外来文化所侵蚀、淹没、篡改是文化研究者必须加以侧重的重要维度,而不同文化间的传播、认同与融合则是时展之势,以不加甄别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的方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明智之举。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因其具备优秀的传承因素才得以传承下来,这里不是自说自话、玩弄文字游戏,而是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创造、筛选、传播下来的符合人类文明精神的文化构成。悬空地谈论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按照的观点,文化起源于人类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建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所谓的文化传统。所以,在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们一定要密切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的行为、思想、精神、审美等共同生成了文化,所以优秀的文化传统一定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把握。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当今社会,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错位,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渠道层面遇到了严重的阻碍,当下人们对自身文化认同出现了断层。
以后,外来文化以压倒之势快速涌入中国,以古希腊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剧烈碰撞,国人在面临群族和国家受到外来力量的武力镇压、物质掠夺、精神文化置入等不同层面的生存危机,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和保卫文化传承的合理性方案。准确地说,以后,外来文化真正的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西方文明,人们从开始学习“器物”、效仿“制度”一直到推介“文化”,无论是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还是的以中国文化适应西方话语的片面性文化导向,都可以说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态度上一个质的转变。特别是五四以后,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旗帜的外来文化引介直接把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打倒孔家店”、“白话文”运动等是推动力外来文化的置入,同时也给予中国传统文化致命一击,所以说,在评价的历史意义时,运动式的文化革新对中国传统文化戕害是不能被忽略的。
五四是中国人当下的文化断层的直接原因,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知识储备现状令人堪忧。当代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停留在初高中的历史课本的介绍中;对古诗文的理解也仅仅止步于语文课本的选编片段,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今天,键盘代替了笔头,提笔忘字成为普遍现象,繁体字对当代人来说越来越陌生。重拾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就是把传统文化转换成易于当下人接受的方式。梳理当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从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直到如今,跌宕起伏、不断的传统文化热、国学热,都是中国社会如何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2]所以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提升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化解国人传统文化缺失的危机性焦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承续是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已然成为客观事实,我们不必为此过于悲观,因为,文化传承不同于其他器物和制度的延存,文化的传承是有“先天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并没有出现断裂,文化的统一性和原初性仍旧存在,所以,人为的原因造成了文化断层,同样也可通过人为的干预对文化传统进行承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是有条件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进行现代性的变革。对现代人而言,过去形成的文化皆可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而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一般而言,按照时间划分,传统文化大致分为先秦时期已经形成的纯文化和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形成的“古典远缘杂种文化”。[3]这两种文化并不是时间区隔的不同,而是文化表达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于是乎,我们在承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中西文化共生交融而成的“杂种文化”一定意义上并不需要现代性转换,这种文化距离当今并不遥远,理解与接受起来并不困难,重要的是,该文化带有现代性文化的因子,或者是,其本身就是现代性文化,所以不需要刻意去变革。如果一概而论不加区别地转换,可能造成文化理解与吸收层面的困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播。
反过来,真正需要现代性转换的是产生于中国的纯文化,这类文化经历了文化断层之后在现代社会很难被理解和接纳,所以,我们应该筛选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之进行现代性的改造与变通,使之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消费社会”、“读图时代”、“信息社会”等都是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定义,所以,在对传统与现代两个层面的文化对接时一定要注重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决定着采取的措施。当然,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定位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放置在一个合适的位置是关乎传统文化能否有效传播的重要方面。
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不是一个功利性的承续过程,而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对文化进步而做出的内在式的推动。文化自觉是传统文化能够被当代人们是否有效吸收最有效的检验衡量方式之一,一个人对待文化态度不是依靠文化获取某种功利性的自我满足,而是把文化作为自身价值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传统文化,并不是增加聊天时建构自我身份的筹码,也不是在演讲或集会时引经据典而提升所谓的文化内涵,而是让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身份存在,对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是一个社会个体的社会属性是否健全的衡量标尺。
文化的承续与教育紧密关联。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理性的个体,而理性的个体对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又规制着教育的成败。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授已经被严重边缘化,中小学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比重虽然很大,但在一切都为了考试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仅仅体现在能否得高分的简单层面,并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地详细地吸收。在高等教育层面,传统文化的传授更加不尽人意。高等学校的专业划分是造成传统文化不能高校有效传播的主要障碍,理工医科的学生迫于繁重的学业压力根本没有时间浏览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占据了他们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即便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也存在着隔行如隔山的尴尬现实,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同学不知晓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研究历史的同学研究视域过于狭隘,而不能很好的统筹中国古代文化,如果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史”和“诗”是不分家的话,文学专业和历史专业的同学应该共同学习一些入门性的传统文化知识。可是,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中,中文教育和历史教育是分在不同的院系,学生无法共享原本是同一性的文化研究资源。
传统文化的承续要借助现代传播媒介。电影电视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影视的表现内容却不受时空的限制。功夫片和武侠片是中国电影最为成熟的类型,也是深受国际社会关注的片种。武侠电影中的侠客形象不同于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大多数是杜撰出来的,片子的很长篇幅要对英雄人物进行身份建构,成熟的人物通过牺牲自我,战胜困难,拯救人类,英雄人物所面对的困难主要是外族或外星球的入侵而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威胁,同时还有人类依靠科技进步造出来的为人类服务但失去控制的机器或者怪物。好莱坞类型片中英雄建构多依靠大量计算机技术合成特效的堆砌,对于故事本身却没有很好的挖掘,叙事较为淡薄。不同于好莱坞电影中的拯救世界的英雄人物,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人物都在历史上有迹可循。无论是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为疆土南北征战,还是近现代仁人志士率众抵抗外来族群侵略,都是能在史书或传奇故事中找到人物原型;王朝更迭、历史典故、科技发明、文艺创作、城市建筑、名川大山和近现代革命等都是可以影像的形式书写。武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中大量的打斗片段是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表达的有效方式。中国的京剧、昆曲、大熊猫、民风民俗等意向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影视作品中的现代化表达不能缺少这样的因素。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利用现代视听手段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案例。饮食文化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疆域宽广的中国大地因其地域文化、民族风情、饮食偏好的迥异存在着不同饮食次文化,通过央视这一国际级媒体的深入采集,各地的美食不仅让国外的观众对中国的如此丰富的饮食样式充满期待,也让中国本土没有品尝过甚至没有见过如此美食的食客赞叹不已。那么,传统文化的承续就是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不断地向前推进的,当然,想当然地以口号的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见得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可能因为宣教意味过浓而遭到人们的抵制。所以,以适洽的方式通过能够被当代人接受的渠道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要着重注意的。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工作做的不是很到位,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长期处在被忽视的尴尬地位,以至于,国外的文化机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素材创作的文化产品来推销自己的价值观。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功夫熊猫》已经推出两集,两部动画片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的电影市场中攫取了高额票房,受到了全球的关注。抛开票房数字不谈,就好莱坞以中国故事置入美国价值观的方式推销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要引起中国文化研究者的重视。“功夫”和“熊猫”这两个意向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好莱坞拿过来并没有把二者按照中国本土的形象进行建构,而是在影像叙事的背后撑起美国当代价值观,推崇个人价值的个体英雄在影片中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改造成西方价值观的载体,且不说价值观的对与错的问题,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中国影视工作者为什么没有开发自己手边的优秀文化资源并对其推而广之呢?
接着上述追问,我们需要考虑怎样以更加合理科学有效方式挖掘、推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问题。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我们对待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秉持的态度。在科学研究、技术制造等很多层面我们的确落后于西方,可无限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是我们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固然有封建、保守、僵化的成分,但我们不能因为文化存在某些不足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文化的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价值认同;文化自觉是指文化构成了个体存在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行举止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个体是文化的外化的方式。
全球化时代交流与对话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多元文化的共存是时代的主流,在信息共享更加便捷的当下,文化的全球化流动是主要趋势,也只有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置于全球文化圈之中,文化的融合才能成为可能,文化融合的过程正是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作为一个客观历史进程的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只有积极适应在这个客观进程中世界文化交流、合作、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4]才能全方位的在文化融合中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然,有人会提到,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融,会不会危害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文化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文化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后盾,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在一定意义上不亚于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有时候,文化安全是不易觉察的,所以说,这类担忧并不是说没有道理。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是,文化交流不同于政治和经济交流,文化资源的共享是无形的,归根结底是信息的流动与观念的传播,所以说文化也只有在与世界范围内其他文化进行交流时,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犹如张祥龙教授所言,我们要“联合世界上一切以平等态度待我之文化与思想,尤其是当代西方思想中出现的后现代潮流中的方法上的佼佼者,相互对话,或许能在未来产生某种新的文化形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处境。”[5]一味地讨论什么是世界什么是民族的文化,有时不具有说服力。对于文化的安全性与全球性,我们持有的基本态度就是“吸取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也向西方宣介了中国文化, 其中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6]所以在文化的共生存在样态的前提下,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充分地与其他文化交流。
互联网与其说是一种媒介,不如说是一种个体表达自我的方式。个体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偏好、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理念等,网络成为个体建构自我的方式,所以,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个体表达时,互联网在当下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国家、社会、个体都要通过互联网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表达。
从文化这个抽象而多义的概念中把中国传统文化抽离出来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换,这里的转换不是本源的改变,而是存在形态的现代性表达。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筛选,把近现代一些中西文化交融而产生的文化,我们可以直接拿来进行现代化的传播,而一些距当今文化形态较远的文化样式,我们要使用现代性的表达方式进行承续与发扬。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当今,我们应该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持乐观态度,文化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同时文化也有生长性和自我表达性,所以,我们在固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同时,应该积极强化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的力度和幅度,搭建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的平台,在文化多样态的存在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王国炎,汤忠钢.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3(4):48.
[2]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
[3]王一川.通向后古典远缘杂种文化――中国现代性文化传统探讨[J].中华文化论坛,2007(4):79-89.
[4]孙文顺,张长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10):246.
[5]张祥龙.全球化的文化本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求生[J].南开学报,2002(5):3.
传统文化现代性范文2
[论文摘要]现代休闲体育与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但二者在精神上又有许多的互通之处。在当今西潮涌动的时代,我们可以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在发展现代休闲体育的同时弘扬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精神。
我国传统休闲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趋势下,外国休闲体育文化向外扩张的趋势已进入我们的视野。跆拳道、漂流、蹦极等活动已成为很多都市年轻人强身健体的首选,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而中国传统的象棋、围棋,端午划龙舟、重阳登山等休闲体育正逐渐失去吸引力。我国传统休闲体育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其命运也令人担忧。
一、我国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基础在于“以人为本”,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注重人的个性的自然和谐,重视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统一,更注重生物观赏的生命与内在精神的契合,将追求圆满人格作为养生的目标注入到身体锻炼和生命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了修身养性、陶冶性情、锤炼人格的精神内涵
“休”在《说文》、解释为“休息也。从人依木。”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依木而休。”在《诗·周南·汉广》中有“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这里解释为休息。“闲”在《说文》中解释为“闲,从门,从木”。在《司礼·夏官·校人》中有“天子十一闲,马六种。邦国六闲,马四种。”这里“闲”指的马厩。“闲”,通常还被引申为指范围,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人德不逾闲。”其次,还有限制、约束之意。因此,在传统文化中,“休闲”一词的意思是指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里,以恢复体力和精力、缓解压力、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自愿参与其中的生活方式。
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早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保留着每一个民族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承着民族生活方式,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先河中,不同国家和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传统文化。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农耕文化一直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意识,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在这种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对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上,趋向于对休闲体育活动在和谐与统一、平稳与安定、而在手段和方式上,更多的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单打独斗式的个体活动。如起源于春秋的导引行气,东汉的五禽戏,宋代的八段锦,明末的太极拳等无不体现着国人特有的休闲体育文化特点。
二、现代休闲体育的精神意蕴
“休闲”一词是本是外来词语。英文中的“休闲”原意是再创造、体息一下再出发以及“闲暇”两词的合意。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从时间的观点来看,当工作约束、家庭、社会义务、睡眠和其它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为“休闲时间”;从活动的观点来看,休闲是人们在‘常规事务以外的时间段,自由选择个人爱好的、以满足内在需要的愉快活动;从情绪状态或经验的观点来看,休闲是指在自由选择的个人爱好活动中人的“精神适宜状态”,自我内在需要所追求的快乐、愉悦的体验。因此,休闲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为了修身养性、愉悦身心,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自主选择自己爱好的活动的过程。
休闲体育的自由是每个生命个体都能感受到的,与之融合在一起的具体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也是行动的自由,是人能自主决定、自我控制的自由,是人摆脱各种外在限制与约束后而获得的一种全身心地放松、随意、自在的生存体验与生活状态。休闲体育参与者注重的是运动项目的个性化特点,重在参与过程,不看重结果,淡化功利性强化娱乐性,淡化竞技性、强化参与性,休闲体育的体验是一种他人不可替代的完全个性的自我体验。
体育、运动、游戏、娱乐等等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都与休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所有这一切活动的最终指向都是追求一种心灵上的、肉体上的、精神上的放松与体息,而这恰恰是休闲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因此从文化学角度去考察现代休闲体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必要。
三、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休闲体育的共通性
休闲自古以来,无论中外,都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可以使我们保持内心的安宁,休闲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休闲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更是在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休闲体育的文化特征在于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维、感情和活动等方式,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弘扬文化精神,构造文化意境,进而实现个体身心全而和谐健康发展。在当代休闲研究的视野中,休闲体育更加强调凸显其文化创造精神,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氛围、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发展,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文化情怀和态度。
休闲体育很多项目是在进行户外进行活动,这样给人们创造了很多拥抱大自然的机会。在户外进行休闲体育,人们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活动身体,舒展筋骨,同时把原有的征服自然、向自然空间和时间的挑战的热情,转向依赖自然、仰慕自然、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陶冶性情、崇尚自我心境与天地的交流和融合,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意蕴和人生的价值。同时休闲运动也不仅是休闲娱乐、健康的载体,还是拓展交际、增进情感交流及交友的剂,从事休闲运动的人大多是热情奔放、乐观向上的,这个群体的人思想很容易相互沟通。通过休闲体育活动可以结识很多人,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人就会变得乐观开朗,。因而休闲体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人与人之问的情感桥梁,在寓教于乐中塑造和提升人的文化精神品格,把人们的生活诗意化。从文化学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休闲是一种状态:肉体的状态、心灵的状态、精神的状态、生活的状态。而休闲体育则又是一个过程,一个找寻自我、回归自我、面对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因此,从现代休闲体育的内涵和传统体育的意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休闲体育和传统体育之间,我们可以找出二者的平衡点“和”和谐,身体的和谐,精神的和谐,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通过现代休闲体育的推广与普及,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现代休闲体育运动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人类最后的终极意义上的追求。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现代性范文3
摘要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显示出影响力。一些以本土文化为母体的平面设计作品与文人画艺术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探讨现代平面设计对传统文人画形式与内涵的传承,目的在于追寻当下中国平面设计创作的现象之根,文化之源,从而意识到深受本土文化影响的设计师在对现代设计形式的演绎过程中,其实是在用创造性思维对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丰富的形式阐释。
关键词:文人画 现代平面设计 形式 内涵 传承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识码:A
任何一种艺术本身都无法脱离形式与内涵两个基本方面,传统文人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在现代平面设计的创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艺术特征和巨大的影响力。有不少优秀的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在形式上运用了文人画的外在表现元素,在内涵上传承了文人画的内在精神。这种现象不但是现代设计对传统绘画艺术形式的一种继承,更是现代设计形式通过新的视觉形态表述中国式的文化状态,是在民族性文化精神的引导下产生的新形式。
一 文人画的产生及其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的自然产物,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文人画的萌芽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之后得到长足发展。一方面,由于南北朝文化被外族统领,对汉人文化进行排斥,士大夫们为抒发自己的情怀,而寄托在绘画上。“不学为人,自娱为己”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备受许多文人画家的推崇。另一方面,魏晋玄学成为中国思想界哲学思辩,偏重精神价值的人物品评成为一时风气。人品与画品相关联,士大夫画家以其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环境从事绘画创作,成为画坛主力。与其相比,民间绘画和宫廷绘画,因生活水平和所受教育的限制,在文艺地位上无法占领主导地位,中国文人画从中国绘画的母体中诞生出来,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主体构成,它是中国绘画确立民族风格并得以独立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的主要基石。
二 文人画形式影响下的现代平面设计语言
文人画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所创立的一种绘画形式,由于士大夫独特的身份与社会地位,使得文人画带上了文人的烙印,把自身的品位,文人的才情都融入到文人画中,创造出独具形式特点的绘画艺术,文人画是本土文化形式的一个代表。
(一)诗、书、画、印的形式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文人画融合了诗歌、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身,体现了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和才艺。在形式上表现为:诗、书、画、印。
1 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文人画形式之一,诗与画的完美结合正是文人画的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画家将心中的审美感知揉进诗或画的境界中,用不同的形式语言传递出来,异曲同工地表现了一个目的:感知的境界之美在诗的语言或在绘画的语言中都达到永恒的统一。
这种形式语言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同样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尤其是在表现一些文化主题的平面设计作品中。设计师将诗的形式或诗的意境融入设计作品中,以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度,使观者无论从诗的语言文字,还是视觉意境中都能感受到作品的文化格调,并沉静在设计师的思想情感的营造中。
2 书。“书画相通”是文人画形式之二。汉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因此,书与画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文人画书法要求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追求“精、气、神”,是文人画艺术审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代平面设计中文人画书法语言的运用,内含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与文明,一笔一画无不流露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它立足充分发挥书法中形式美的视觉意义。书法表现的力度不同于字库中的美术字体,它渗透出设计师作为民族性的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审美取向,使作品产生非同一般的文化效果。
3 画。文人画追求不拘形似,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不为物役,不被法拘,从而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
文人画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抽象图形表现有着风格上的相似性,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文人绘画使设计作品富有绘画的形式美感,从而一方面在视觉上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以这种传统的绘画形式表现设计作品主题,可以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
4 印。印不是文人画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文人画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一定的作用,为画面增添文人气息。在书画作品上印有三个作用:一是作为落款,具有凭信作用;二是调节书画章法,构图与色彩关系;三是提高作品画面意境和艺术品位,突出和升华作品的思想内涵。
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对印章元素的运用可以丰富主题的表现形式,增强文人气息,调节作品构图与色彩的关系,在整个作品中往往启到平衡画面的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印章作为标志的主体图案,这在整个奥林匹克会徽设计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以古老的印信寓意着有数千年诚信传统的华夏古国的承诺,篆印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其钢韧的线条表现出直率的品格,方寸之间营造出万千气象。
(二)文人画中线的形式语言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文人画线语言和书法线语言的标准,根源一致,有融会贯通的关系,在书画的融合中更加直接地扩展了这一形式上的审美依赖关系,立足点就是充分发挥线语言在书画中的形式美。线语言在形式上追求“逸气”之美,多用侧笔,有轻有重,流动有序,使得视觉中的笔法,秀峭而不失力度,运行之中,笔力刚柔相济,形成韵律之动。产生力度之美表现为画家情感和运笔技巧的综合水平,也是画家长期对事物感受和对线形式美实践后的认识表达。文人画借用线语言的审美特征,是为了更好地表述自我艺术理想和情感,通过线语言的种种视觉形态,最终在形式美的追求上集中体现为韵律、力度这两个视觉特征,从而达到传达思想感情的目的。
(三)文人画水墨语言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转化
水墨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缩影。文人画在以水墨抒怀的同时也赋予了水墨浓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若想借水墨来表现文化,就得充分理解水墨的生成语言和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单纯的模仿和生硬的照搬是体现不出水墨的文化内涵的。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受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影响颇深,由其设计的《京都环保会议邀请展》招贴,以淡淡的水墨语言描绘了一个包含乳汁的乳房,淡墨带着飞白快速勾勒出乳房的外轮廓,虚实变化之中,又让人联想到地球的外形,将海报的主题跃跃欲试地传递给观者,自然而和谐。
(四)文人画“空白”的形式语言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价值
“空白”作为文人画形式美中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是表现其空间感、艺术感的重要手段和技巧。“空白”的方式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形象有活动自由的空间,同时也扩大了画面的意境。明朝画家山人的《芙蓉》,运用虚中有实的大面积空白作为背景,映衬着一张独立夏塘的荷叶,笔墨所状物象冷逸超绝,究其缘由,最根本的还是山人运用空白的高妙。同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使用,也得到一些设计师的认可。产生视觉上是平面的,有限的,但在意象上是空旷的,它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这为现代平面设计空间构图语言的表达提供了依据。
(五)注重自我情怀的表达,取材具象征意义
受中国传统文人画意象形式美学的影响,本土化平面设计贵在神似,物象要处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抽象不是简单的对物象的转变,而是一种“大象”似的精神与气度,体现无形的意象。在进行创作时,要求设计师以自觉的方式对所表达的对象做一种情感上的认知,所要把握的是“意”的追求,因此,设计师注重自我风格的表达,在表现作品时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追求设计个性,将个人情感通过新奇独特的创意与技术手段表达出来,求新、求变向来是设计师创作过程中以表达个人设计风格、魅力的要求。此外,任何形式与创意都必须围绕作品的主题,不管平面设计作品中用何图形元素占领画面,其内在表达必须回归主题内容,应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是平面设计常用的创意形式。
三 现代平面设计对传统文人画内涵的传承
文人画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穿古今而魅力不减,不光是因为文人画的独特形式之美,还在于其形式之下的内涵之深厚,精神之浩渺。
(一)审美意象、意境的营造
意象强调形象的情趣的契合,是文人画理念的一个精神基础,把物象与情感融合,托物言志。意境的营造虽在诗歌领域中提出,但对整个社会审美也产生积极影响,只是形式上发生了转变,文人画以诗书画印相融的形式来创造意境,成为画家追求的一个美学目标。现代中国的平面设计离不开意境之美,形式语言的建立仍将为新时代的意境审美服务。审美意境的追求成为中国艺术形式语言表述的核心,在任何历史时期,对民族审美意境的追求始终成为中国艺术家必须坚守的本义,如此才能保留民族文化的自我。
(二)个人文化内蕴的自我表露
文人画笔墨形式下的意境构成,与画家个人文化内蕴所决策下的意象表述层次,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触景生情,并非所有的景都使人生情。画家关注的景物未必使人人生情;甚至同一景物也未必每人都能感知其情;不同情态下的景也不会成就同一种心情。这一常理反映为对画家个体素质要求。现代平面设计对设计师同样有此类要求,设计形式语言是紧贴情愫而行的,是情感氛围下的视觉语言的组合。情由境而生,意境的氛围直接由心境的倾泄而促成,于是设计者的主观感情与设计语言糅合于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从社会文化积淀和个体世界观出发,获得画面意境的拓展,使观者对设计师的意图能自省、自悟、自乐、自为达到精神上沟通、交流的目的。
(三)立足于传统文人画内涵的现实价值
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主流文化思想是影响文人士大夫深层的精神因素,同时也是传统文人画精神内涵的构成。儒家的浩然正气与“悲壮之美”,道家的道发自然与“静逸之美”,禅家的参禅定慧与“空灵之美”都在文人士大夫的画中得到了体现,三种不同的审美风格对民族审美意境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文人画的精神内涵实质上是立足于民族的高度,更多地注重传统文化精义在现实中的价值和地位。追求国学文化的审美意境在时代中的延续性,成为思想追索的宗旨。现今中国平面设计在追求民族审美意境的同时,设计师的目光应当关注的并不是表面上为意境的营造而产生的各种形式。意境的层次高低,实质是建立在精神内涵的追求层面上。只有精神存在,才有民族审美意境的存在,才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
四 结语
传统文人画以诗、书、画、印为外在形式表现元素,通过“线”、“水墨”、“空白”等的形式语言抒发着画家内心情感的宣泄。透过文人画外在形式的种种表象,始终可以看到,在围绕阐述审美文化观念的根本目的时,最终落点在于意境之美的再造上。而画面对意境审美的追索是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背景紧密联系的。它深受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天人合一”、“大象无形”、“气韵生动”等等传统文化思想在文人画的精神内涵中蕴蓄。文人画独具的形式美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文人画魅力的根源之所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文人画的外在形式语言,传承文人画的内在精神,其实际是对民族审美意境和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坚守,是本土化设计艺术创作形式的现象之根,文化之源。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深受本土文化影响的设计师在对现代设计形式的演绎过程中,其背后都是在用创造性的思维对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所进行丰富的形式阐释,传统形式不再是简单的挪用,而是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用秀:《书画常识知多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2] 吴耀华:《中国画形式语言》,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3] 张瑞波:《简议文人画的审美特征》,《美与时代》,2003年第7期。
传统文化现代性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品牌 形象传播 延展性 应用
品牌在现代商品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尤其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后现代工业社会中,现代品牌形象传播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状态。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品牌形象扎根消费者群体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之一。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饱含传统文化特点的现代品牌形象在其传播过程中正在成为日益显著的符号化标志。比如著名运动品牌“李宁”就以一个融合了中国古代书法字体特色的“L”作为其品牌形象。“李宁”品牌形象“L”,将英文字母的一横异化为传统书法隶书横笔的书写形式,并且采用了正红色,不仅让英文展现出了传统中华文化的古朴典雅,更突出了“中国红”特有的喜庆。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品牌形象传播的积极意义
(一)提升受众的辨识度与认同感
传统文化作为延续了千百年的人类智慧结晶具有极其深厚、扎实的群众基础,是民族性、民众性、民俗性组成中无法割裂、y以确切辨析的形式和内容。现代品牌形象中恰到好处地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提升受众的辨识度与认同感。让受众得以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和了解品牌形象的真实意义,并可让受众形成足够深刻的印象甚至产生相当持久的记忆。以G20峰会的品牌标志“杭”字为例,“杭”字从形状、色彩各方面都与杭州这一历史名城和传统文化建立起了明确的纽带联系。仅仅从形状上,人们可以只看一眼即联想到杭州的标志西湖、三潭印月、断桥、苏堤。至于色彩,清淡的背景与主色调都指向了杭州这一江南城市的核心及其含蓄、优雅的文化特色。
(二)强调品牌形象的个性化,提升品牌传播的竞争力
在这个品牌形象“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商品社会中.唯有强调品牌形象的个性化才能提升品牌传播的竞争力。而传统文化恰恰成了一大助力。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京”字印为例,中国红、印章形式、舞动的姿态及“京”指代的北京城,使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明显区别于其他任何一届奥运会。“京”字的东方意蕴让北京奥运的亚洲风范、华夏元素成为特立独行的品牌印记。
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区域内经历时间考验的民众智慧总结,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这就注定了现代品牌形象应用传统文化在本质上的独特个性,也就使品牌不易被混淆甚至湮灭,其形象传播的影响也相对更大、更深。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品牌形象传播中的应用原则
(一)内涵深刻
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品牌形象如同绣花枕头一包草。华而不实的同时也易被湮灭在浩如烟海的品牌群体之中。应用传统文化于现代品牌形象传播。前提之一正是内涵深刻。以邮储银行卡为例,来源于古代壁画的驿马与使者的形象在突出“邮政”这一区别于其他银行业务类型的主题外,还强调了中国古代邮政历时千年、历经马驮人传的艰辛延续至今的悠久文化传承。这不仅使看似现代、简单的金融业务蕴含了丰富又厚重的历史元素。也从一个侧面着力凸显这一以邮政为平台的银行业务的诚实、可靠、值得信赖。
(二)与时俱进
作为商业社会中一类典型的符号化形象标志,品牌传播始终随其所处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不少历经几十上百年的老品牌在当下的受众看似有些落伍,跟不上潮流节奏,然而在其刚刚创立之时,却也是时代风口浪尖上的代表。以工商银行的品牌形象“32'’字为例,当下消费者眼中,这个使用传统标准印刷体、中规中矩的品牌形象拘谨、刻板,但是在其初创立时,正是中国工业化起步迈向大发展的转折端口,工商银行代表着当时支撑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力队伍――工人阶级。而背靠这一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群体的商业银行无疑是当时乃至今日也是金融实力最为雄厚,对中国银行业影响最为巨大的金融单位。“32'’字表面上的四平八稳恰恰映射了这一巨大体量的金融实体如泰山般稳固的行业地位。
由此可见,时代烙印是影响品牌形象应用传统文化又一必要原则之一,要实现品牌传播的可持续性,与时俱进不仅是技巧,也是一种需要。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品牌形象传播中延展性应用策略
(一)多元叠加的应用
仍以G20峰会的品牌标志“杭”为例。一般人会很容易辨识出变形后的“杭”字包含了西湖独有的风景名胜与传统文化元素“三潭印月”与断桥和苏堤。然而,在更具传统文化知识的人眼里,偏旁“木”与“亢”的上半部分被演绎为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飞檐形式。毫无疑问是指向了榫卯结构的“斗拱”式古建风格:而“木”与“亢”下半部分被变形为三竖和一个“月亮门”,则明显是向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中最为常见和典型的结构致敬。继续延伸下来,“杭”的变形体上采用了黑色、白色、青绿色三种主色调,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元素不仅复杂且耐人寻味。首先是黑色的应用,按照中国古人“金、木、水、火、土”对应“白、青、黑、赤、黄”的“五行…‘五色”论,黑色对应的是水。而水则是杭州这一座江南水乡城市最突出的地理与环境文化元素。其次,白色的应用指代了传统色彩文化中的“金”。G20是世界最主要的二十个经济体中行长、财长们的国际聚会,这些手握重金的关键人物间展开的会议、讨论必然会牵动、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堪称主宰世界经济文化未来走向的核心群体。第三,青绿色是混合色,这一融合了“火、木、土”色彩的应用正如同杭州这一新兴的信息和金融城市正以其足够宽广的包容度向世界展示其内在无穷的发展潜力。
一个貌似简单的“杭”字品牌形象中叠加了包括建筑、色彩、环境、哲学众多元素,不仅体现了现代品牌形象传播对传统文化内涵深刻的挖掘与延展。而且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古老的中华文明既复杂又含蓄的文化特色与设计理念。
(二)文化性与通俗性的兼而有之
古语有云“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意为“高、大、上”的艺术形式虽然不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也极易在相当程度上阻挡普通人群对其的欣赏和接纳。作为商业社会中的现代品牌形象。进行传播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尽可能扩大其在消费对象中的影响力。继而在受众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基础上促成交易。这一本质且实际的运作目的决定了品牌形象传播中文化性与通俗性必须兼而有之,甚至可以说,应用传统文化其实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受众更加乐于亲近和接受。
比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福娃”形象中,“白、青、黑、赤、黄”五种传统色彩一个不落悉数出场,其对应的中国传统“五色观”文化与奥运五环形成了交相辉映的对应关系。让世界人民了解和认识了古代中国色彩文化与哲学理念的深奥与玄妙。然而,用“福娃”这个深深植根于草根民众的世俗形象作为奥运会吉祥物的理念。体现了设计人员试图让基层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纳和喜爱这一品牌形象的初衷。五个福娃的形象可谓大雅与大俗的融合,不仅使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成为令国人最喜闻乐见的品牌形象之一,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借由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其他种族与文化所认知和接受。
文化性与通俗性的兼而有之是为了使品牌形象增强其渗透性与固化作用,使其最大限度规避受众的年龄、性e、受教育程度、生存环境、生活背景诸多元素的负面干扰,让品牌形象可能遭遇的潜在排斥力量降至最低。或者可以说。兼顾文化性和通俗性的现代品牌形象传播有助于提高品牌和受众间的黏合度。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都能有机会从品牌形象中发现其所属文化圈层或氛围中的契合点或对应点,由此实现品牌形象传播的影响扩大或涟漪效应。
(三)结合时代特点有选择地继承与弘扬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品牌形象既需要应用传统文化以实现自身的超越。也要注意结合时代特点有选择地继承与弘扬。尤其需要结合时展的特点对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甚至与现代品牌形象传播有悖的形式或内容进行大刀阔斧地修正与变革。比如蓝色与灰色这两种色彩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是卑微、渺小的色彩化代表,是穷苦的下层人民才被允许使用的少数颜色,这正是不少影视剧中平民百姓只能穿着灰色衣裳蓝色褂子的原因。然而,信息时代中,蓝色早已成为冷静、理性、睿智的代名词,包括微软、IBM在内的众多IT行业龙头企业常常选择蓝色作为其品牌形象的主打色彩;而灰色则往往被应用在自动化、网络技术的品牌形象中.比如苹果的银灰色logo等。因此,现代品牌形象必须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加以充分的筛选。不仅要准确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时代特点。而且需要对当下的经济、文化、社会诸元素进行足够的分析,再将二者有机结合与应用。
传统文化现代性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传统文化现代性范文6
动漫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包含内容生产、传播推广与市场运营三大坏节,产业链长且复杂,这要求从业者要有文化现代化意识,需要观念更新与社会合力推动,要有大生产观、大消费观和大文化观。
所谓文化现代化不单是技术的、经济的,更是文化的、思想的,尤其要有建立在民主、科学基础上的现代的发展理念和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发展理念的落后表现在从业者或者陷于文化部落主义,或者崇洋,缺乏对文化产业核心价值的认知,对中华文化缺乏自信以及误读,一味追捧模仿跟风美日韩模式,导致动漫产品主流价值诉求模糊、混乱,自我迷失和文化内核的缺失。结果,产品既没有赢得海外观众认可,也失去了国内观众的认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表明:价值诉求直接关乎市场的拓展,没有市场何来产值?没有产值何谈文化影响力?
动漫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包含内容生产、传播推广与市场运营三大坏节,产业链长且复杂,这要求从业者要有文化现代化意识,需要观念更新与社会合力推动,要有大生产观、大消费观和大文化观。就是说,文化生产与消费不能再局限于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小作坊式的自产自销,要把文化发展提升到现代化大生产高度,在现代意识引领下凸显文化创新创意。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新创意,当下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反映我国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方式的低水平。“花木兰”、“大熊猫”等本土文化资源被海外强势文化企业配置后,依托高科技和创意,以知识、技术、智慧进行创新,生产出具有现代价值取向的大众文化产品,倾销国内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如何通过文化创新创意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文化含量,借助现代时尚方式、高科技手段,让文化动起来、实现人与文化的互动,让人们在娱乐休闲中感受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必须明晰文化的现代价值取向。
文化现代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必然选择,是文化强国的表征,一切的文化创新和创意都应以之为轴心展开。文化现代化不否认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更不是西方化,现代性之于文化同样是一个复数的概念。背弃了自身传统的现代化可能导致本民族文化的无根化;而拒绝现代化、固守传统则可能被历史发展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