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范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范文2

关键词:汉服;形制特征;审美意蕴

一、汉服的形制特征

(1)交领右衽。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方位词“左”和“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表示不同的方位,而且还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尊卑贵贱的等级意识。有“尊左卑右”和“尊右卑左”两种,古代人服饰衣襟的穿戴则按照“尊右卑左”的原则。衽表示衣襟,穿戴时采用“左压右”的形式,在右侧腋下固定住衣襟,这种穿戴方式叫做“右衽”,古代汉族服饰大多采用“右衽”。古代汉服的衣襟和衣领是连在一起的,采用“左压右”的穿戴形式,会使衣襟在胸前交叉形成特有的领型,这便是“交领”。这种“交领右衽”的形制是汉服固定的款式特征,不仅影响着汉服以后的形制发展,而且对周边少数民族服饰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袖宽且长。汉服的衣袖有窄袖和大袖两种,礼服主要采用大袖,小袖主要出现在便服和常服中。宽而长的大袖体现了汉服的魅力,这种大袖的服饰特征在世界民族的服饰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种宽而大的礼服不仅具有透气、遮阳的功能,而且还能体现出潇洒飘逸、大气华贵的风度。也有一些汉服是窄袖和短袖的,收口比较紧小,不仅保暖性好,而且行动比较方便,适合劳动人民和军队将领穿戴。

(3)隐扣和系带。现代服饰大多使用扣子,而汉服是不靠扣子固定的,主要是通过衣服上的带子进行打结而固定的,也叫做“隐扣”,这种将扣子隐藏起来的系衣方式可以使汉服显得美观整洁。在汉服的腰间还有两对大带,在左侧腋下和右侧腋下分别有一条,分别与右衣襟的带子和左衣襟的带子进行打结,更好地固定衣服,而且还能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

(4)上衣下裳。汉服上衣下裳的款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衣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衣和下裳独立裁剪,并且在腰部连接在一起,从而将上衣和下裳进行完美的整合,这种形制的汉服属于常服,在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穿;另一种是上衣和下裳分离的形式,代表的服饰有“襦裙”,“襦”是指短衣,也就是上衣的服饰,“裙”和下“裳”是相同的,指代下身所穿的服饰。贵衣轻裳是我国古代对服饰的传统观念,上衣讲究颜色纯正,而对下裳没有严格的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汉服的特点。

二、汉服的审美意蕴

1.汉服之美

汉服具有潇洒飘逸、端庄整齐、舒适自然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风尚。汉服的审美意蕴首先体现在其形态上,汉服的形态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民族文化心理,而且展现了古代的民族审美方向。汉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汉服的外在形态可以看出其蕴藏的丰富文化积淀。

汉服的审美意蕴同时也体现在其剪裁方式上,它不同于西方精确的裁剪方式。这种平面剪裁可以凸显汉服的飘逸,穿在身上可以感觉舒适自然,不仅能够展现自由的美感,而且活动不受约束。这种审美形制的特征可以在空间上进行多层次的体现,做到动静结合,体现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2.汉服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的形制内涵。“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的理念和人生理想追求体现在汉服的设计中,表征了汉服的深层意蕴和外在形式的审美。汉服中的许多细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比如,汉服中的宽大袖口,表征了天道圆融;汉服中的深衣体现出公平正直和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正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赋予了汉服特有的意蕴。

(2)“五行”和“五色”的色彩内涵。色彩对服饰的审美效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汉服的色彩不仅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而且还能集中反映其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象征性。汉服自出现以来,其在色彩使用上便有着明确的规定,反映古代人对自然色彩亲近的理念,汉服“五色”与中国的阴阳五行有着重要的关联,人们使人的自然行为与世间万物运行规律保持协调,体现汉服的审美意蕴。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范文3

关键词:古琴艺术;汉服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66-01

一、对传统文化的发扬

古琴是我国汉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几千年来,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工具和完美人格的象征,并以其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其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近年来,尤其是在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古琴艺术呈现出春意盎然的发展态势,实为琴坛之喜。

而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在古代时期,琴人们弹琴,自然而然地穿着汉服弹奏古琴。所以,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古装片里,弹古琴者都是着汉服的。由此说明,汉服与古琴同源于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当今舞台上都活跃着汉服的身影,相声、昆剧、京,传统戏曲等。这些舞台文化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作为服饰文明,不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少,个人国家,都与其息息相关,所以是最易于普及和被人们所接受的。所以在中国文化复兴的今天,衣冠琴礼等古琴文化,理应受到人们(包括琴人)的关注与重视。许多琴人在弹古琴时纷纷按照琴学古籍的要求,穿着宽松潇洒的汉服,戴冠、巾、帽等。通身透着远古人文气息的古琴高古的境界,实现了“汉服、古琴的完美结合”。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只要琴弹得好,穿什么并不重要,不值得在这些细枝末节上花费这么大工夫。汉服抚琴只是一种在表观形式上模仿古华夏风貌,没有什么高深的。”其实,着汉服弹古琴,本身就是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古琴礼仪的外化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也就是说,没有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包括服饰),就像个粗俗的凡夫野人,但如果只有美好的合乎“礼”的外在形式,能掌握一种符合进退俯仰的,给人以庄严肃穆的美感的动作(包括着装礼仪),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包括服饰在内的任何外在虚饰,都只能使人感到像是个浮夸的史官。孔子以为服饰要合乎“礼”的要求,只有着装适度才能体现出社会制度的有序和本人的综合修养,也才能符合社会规范。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因此,在孔子的眼中,作为教化人伦的乐器――古琴,古琴自然更加重视衣着了。

在传统的士大夫眼里,弹古琴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项目,而是一个修养身心与净化自我的过程。在他们眼中,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参禅悟道的法器。所以对弹琴的时间、地点、场地、环境以及心境都有许多的要求与禁忌。现代人往往把这些要求与禁忌看作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一种风度,其实这些表面的形式是有它深刻的内涵的,因为弹琴与现代社会的一些乐器表演有着本质的不同。琴有十疵中提到“坐席不正、衣冠不雅、容貌不庄”。古人有“不衣冠不弹”,是因为操琴是心灵艺术。既为心灵之体现,自然要郑重自然、清净洒脱。为了利于达到这样的心理状态,琴家操琴时,往往要洁净身心,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汉服是最佳选择)。明代杨表正在《弹琴杂说》中说“如要鼓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象表,方可称圣人之器。然后与水焚香,方才就榻,以琴近案”。《绿绮新声》中也写到:“衣冠不肃、毁形异服”不宜弹。

仪表本身就是琴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一种弹琴礼仪,而衣冠则是古琴礼节仪表的重要组成。可见仪表在琴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这种仪表不仅是穿什么衣服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礼仪的规范,即“琴仪”。杨表正在书中又写道:“琴本衣冠严肃,体貌端庄,仁德相称为之……毁形异服而抱鼓者,辱圣人之乐,大不宜也”。可见,衣冠不仅是古琴礼仪的一部分,更是琴德的外在表现。

身着汉服可展示传统礼仪。“诸形于内,必形于外。”著名古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杨青先生也强调“雅韵华章”的表演形式,即穿中国人的服饰(汉服),奏中国人的乐曲(古琴),更能体现中华文化与人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三、舞台演出的需要

音乐与服饰,犹如双生之花,曼妙的音乐需要备色服饰相伴才能沁人心脾;而绚丽多彩的服装则在音乐声中迷倒众生。音乐会上的燕尾礼服,时装秀上的感性韵律,音乐与服装和谐共生,呈现一场“视觉盛宴”。然而,我们看到,在正规场合下,钢琴家在演奏钢琴时,通常是穿燕尾服或晚礼服的,若身着牛仔服弹钢琴,就会给人一种不入流的感觉,那么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古琴在仪表方面的要求难道还不如钢琴吗?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平常抚琴尚且如此,作为舞台专业演出应更加重视。

古琴演奏中的汉服是古琴演奏外在形式的完美表达,是琴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与古琴文化相得益彰,与古琴演奏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参考文献: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范文4

关键词:汉文化;饮食;主题餐厅;推广

一、引言

汉文化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也称之华夏文化,“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几千年以来,汉文化在各个领域自成一体,独领,引领着世界的潮流。姑且不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也不说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单是在日常生活方面――饮食、服饰,汉文化便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在近一百多年来,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人们所遗忘,逐渐走向落没。

值得欣喜的是,近些年以来,人们开始重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从2003年开始的汉文化复兴为中华大地带来一股文化回归的春风,主席提出的文化复兴为此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与此同时,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掀起了一股饮食文化热潮,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的饮食的需求几乎是瞬间爆发,点燃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热情。当餐饮行业与传统文化能够完美融合时,必定能擦除奇妙的火花,相得益彰。

二、汉文化复兴运动发展状况

西元2003年11月22日,民间人士王乐天先生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王乐天事件”再次引起大陆各界人士和整个华人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民族服饰的关注,影响深远。2005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释奠礼,也是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祭礼。2006年5月16日,来自武汉市的516名18至20岁的男女学生,在东湖磨山楚城广场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这也是官方首次参与的大型汉服礼仪。2007年3月24日,国内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2008年5月4日,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圆满落幕,宋豫人前往指导。枫中之人等汉人着汉服行汉礼,学华夏文明。2013年11月9日,首届中华礼乐大会于横店召开。2015年1月25日,“第一届中华传统文化晚会”在北京大观园梨香苑上演。

2015年9月28日,兰州汉服雅集会举办中秋祭月,接受了中国新闻网的采访,并且官媒人民网也转载了本条新闻,汉服运动再次被官方媒体所关注。2015年10月19日,百度汉服吧会员人数超过55万人。

自2003年汉文化复兴运动开始以来,十几年间,汉服作为汉文化复兴的另一个主要依托对象,得到了显而易见的成效。全国各大高校逐渐成立汉服社,各种民间组织的汉文化团体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的汉文化活动在各大传统节日中举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汉文化复兴运动中来。近日,汉服春晚节目策划组根据历届汉服春晚精彩镜头集合的一段汉服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放映,纽约时代广场的户外大屏作为路透社旗下最具影响力的宣传窗口,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西方主流社会关注的信息风向标。由此看出汉服正一步步走入日常生活、走入海内外公众视野,同时折射出的是汉文化正一步一步的走向公众的视野,千千万万的汉族同胞们正逐渐重拾自己民族的文化。

三、主题餐厅的发展现状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首要需求,它是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的文明,伴随着人类史的发展,饮食逐渐变成一种文化,地域的不同分化出不同的饮食文化。因此各式各样的餐厅也不断出现,种类也是推陈出新,而其中衍生出来的主题餐厅显得独具一格。

主题餐厅是通过一个或多个主题为吸引标志的饮食场所,希望人们身临其中的时候,经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期望的主题情境,譬如“亲临”世界的另一端、重温某段历史、了解一种陌生的文化等。特色餐厅和主题餐厅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于特色餐厅而言,关键在于菜式上的突破;而对于主题餐厅而言,追求的则是从菜式、环境、服务、文化等方面的整体创新特色。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餐饮业增长率已连续16年保持1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餐饮业拥有巨大的潜力,前景非常广阔。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餐厅,现在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具有特色,并且这种特色具有吸引力,更高层次的要求是餐厅的主题能够引起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这种追求自身体验价值的消费理念,为主题餐厅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譬如“天空之城”主题餐厅就将上千本五百多套的日本原装漫画展示在餐厅内,从而引起了动漫爱好者的强烈追捧。

四、如何设计汉韵文化主题餐厅

主题文化是指导消费者购买行为深层次的东西,它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在餐厅中的消费行为和内容。主题文化以主题产品为载体,并通过礼仪、制度、行为方式、消费程序、由颜色和声音形成的文化氛围等其它方式表现出来,因此,主题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综合体。主题文化作为更高层次的主题餐厅营销方式,它的重点不是餐厅里的产品或品牌,而是餐厅主题中所蕴含的的文化。

主题餐厅不仅仅是一个消费的场所,而是一个富有其主题文化内涵的舞台,更是一个传播推广这种主题文化的媒介。因此在装修风格上面,我们需要紧紧抓住汉文化这个主题,分有大厅和包间。每个包间有不同的主题,根据包间的主题配有不同风格的香薰,营造一个儒雅宁静的氛围,让顾客在享受美食的前后休闲时光中放松心情,大厅的座位也将用屏风分割出不同的部分,给顾客留有一定的私密空间。在饰品选择方面,我们可以放置一些古典名籍,各个朝代代表的乐器并附上介绍,以及其他代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物品,这些展示品不只是为了留住消费者的目光,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展示让消费者了解我们遗失多时的汉文化,甚至喜欢上它们。

文化是依赖餐厅员工的服务活动来引渡和传播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员工是主题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餐厅需要做好为内部员工服务的工作,运用文化力量将餐厅的文化主题推广开来。店内的工作人员将统一身着汉民族传统服饰,店内将展示一些经典的汉民族传统服装,以玩偶和实体的形式来展示,并结合当代就餐礼仪和传统文化中的就餐礼仪来服务顾客,向顾客展示汉文化传统就餐礼仪中的精髓部分,同时对对此有兴趣的顾客可以免费教授。对于内部员工更需要做定期的培训,让他们具备足够的知识量来当一个合格的推广者。在节假日期间,除了有传统的促销活动外,我们还将在店内做一些小型的传统文化展示会,如一些汉文化中的经典的传统舞蹈表演,乐器演奏,汉民族服饰T台秀等,回馈顾客的同时也宣传了汉民族传统文化,实现我们主题餐厅的初衷。

进入二十世纪,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衍生出了互联网加的营销模式,因为为了满足新生代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另一个大胆的设想是通过互联网加的形式来营销汉韵文化主题餐厅。线上线下的结合更符合现代消费群体的需求,网上销售模块的产品以汉民族传统服装――汉服为主,并辅以饰品、传统精美小工艺品、茶叶茶具、香料香具、小型传统乐器、书籍、传统特色食品等。线上线下的结合:主题餐厅给每位顾客提供会员服务,不采用强制手段,根据顾客的意愿加入会员。根据会员客户的消费金额,除了给予打折优惠外,还会附赠对等消费额的赠品,而赠品是通过进入网上店铺来领取,这样的结合可以让线下顾客同时关注到线上的店铺。主题餐厅接受电话预定席位的同时,也会开通网上预定的方式,不仅便捷消费者,也能提高餐厅本身的工作效率,同时主题餐厅和网上店铺可以相互宣传,以此扩大两者的知名度。

作为文化主题餐厅,我们在强调汉文化推广的同时也要注重饮食方面的创新,中国饮食文化具有种类繁多的特点,除了推出传统的美食外,更应该结合不同消费者群体推出不同类型的特色菜,比如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潮流席卷全国,根据这一特点主题餐厅可以推出养生菜谱,提供给有需求的群体。而在定价方面,我们的初衷是为了向大众展示及推广汉文化,因此我们将客户群定位在中等消费人群,在保证主题餐厅正常运营的情况下,给普罗大众提供一个舒适充满文化气息并且性价比高的文化主题餐厅,让消费者体验到的不仅是文化上的饕餮大餐,也是味觉上的盛宴。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国民越来越富有,在物质方面我们不在匮乏,然而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诉求随之也越来越强烈,加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纷纷在寻求一些能够使其身心放松的休闲方式并且更加追求休闲方式的新意。汉韵文化主题餐厅正是抓住国民的这一消费心理,从传统文化着手,打造一个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的主题餐厅,并以现代的经营销售策略和管理手段来经营,带给消费者一个富有创新的消费休闲场所。所以,汉韵文化主题餐厅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范文5

〔关键词〕 传统民间艺术 当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 传承和应用

民间艺术搭载着民族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民间美术贴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民的性格、心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在纺织品图案设计中传承和应用传统民间美术,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发扬和继承,同时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能够为当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提供更多的元素和素材,这对于现代纺织印染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当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中传承和应用传统民间美术的必要性

(一)传统民间美术为当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提供素材。传统民间美术产生于人民群众,产生于劳动生活,其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风格无拘束,内容较为自由,范围也比较广泛,例如刺绣、扎染等,都属于传统民间美术。对于当代纺织印染行业而言,图案设计不仅仅是“花和色”的配搭,更要求能够做出符合当今市场需求的、更具时代特色的设计。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纺织品图案的要求不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时尚的元素一直在变,而民族的元素永不过时。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应用能够为纺织印染图案的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拓展当代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优质的、带有生活气息、贴近民族文化的美术资源,这对于当代纺织印染行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民间美术为当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提供灵感。从表面上看,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纺织印染业并没有太多联系:传统民间艺术来自于劳动群众,来自于民间生活,来自于各个时代的美术家、艺术家;而当代纺织印染业则是有着明显工业社会烙印的现代行业形式。但从本质上来说,二者都与艺术相关,且在设计内容、设计风格、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是需要灵感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是几千年来中国劳动群众灵感与智慧的结晶,将之应用在当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中,能够为行业带来与众不同的设计灵感;传统民间艺术源于生活,而纺织品也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能够脱离生活,因此设计者可以借鉴传统民间艺术,使自己的设计作品更具亲和力,更具表现力,更接地气。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l扬和传承。对于我国的当代设计艺术来说,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是一种责任,在设计中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才能够使设计作品更具东方神韵,更具中国魅力。而加强纺织印染图案设计在这方面的研究,无疑可以提升我国纺织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精神,进而辐射到相关行业(如服装业、家纺业),更好地发扬和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传统民间美术在当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中的传承和应用

我国纺织印染行业还处于尝试摸索、不断发展的阶段。近些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文化,对我国纺织行业的设计风格产生巨大的冲击,如能从盲目追从国外流行元素转向注重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将是行业设计艺术的一次伟大进步。因此传统民间美术在当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中的传承和应用至关重要,以下从符号造型、象征意义、材料和颜色以及情感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符号造型的传承和应用。符号造型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外放的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状态的人民,其所创作的传统民族美术作品的造型符号是不尽相同的,如云纹、缠枝纹、海波纹,不同朝代不同地域设计各不相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在纺织印染图案中加入云纹、缠枝纹等的设计,可以赋予面料一份传统寓意,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情绪共鸣。比如当下汉服的回归热、服装设计中趋于流行的汉元素等对现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的影响甚大。通过对淘宝网汉服商家调查发现,商家们在制衣面料上对传统符号造型进行复刻使用,在商品页面说明图纹出处(如墓葬瓷器花纹拓本、古画人物服饰图纹还原等),深受消费者欢迎。因此,深入了解传统民间美术的内涵,不仅仅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沿袭,也是对当下流行趋势的把握。

(二)象征意义的传承和应用。对于纺织印染行业的年轻设计者来说,生活阅历较少,设计风格容易受国内外市场流行元素影响,设计的作品大多没有蕴涵深刻的意义。在传统文化底蕴厚重的中国,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借鉴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从中获得启发,并结合自己内心的感悟,则可能有助于设计出更加有寓意的图纹作品。

例如窗花艺术中的“双喜字”、“倒福字”,就有“双喜临门”和“福到”的象征意义,刺绣艺术中的鸳鸯则代表着夫妻生活美满、双宿双飞的美好祝愿,传统云纹代表吉祥、顺利,缠枝纹寓意“生生不息”,也代表吉庆之意,龙和凤的图案寓意祥和高贵、玉兔则代表团圆。学习理解这些传统美术造型背后的意义,融入纺织品图案的设计中,赏心悦目的背后,更显底蕴、更添内涵。

(三)材料和颜色的传承和应用。对于现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来说,材料和颜色也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可以在现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中积极借鉴传统美术艺术的材料特征和颜色特点。

我国传统美术艺术中材料追求朴实自然,例如根雕、水墨等;有的颜色对比艳丽、强烈,例如刺绣艺术中的红绿蓝黄配色较为常见。中国是传统文化极为丰富的国家,在传统美术作品里可以找到很多灵感,将这些配色的理念带入当代纺织品图案设计中,作品设计更为特别。以日本品牌无印良品的配色为例,它结合了源于中国的禅意,设计以极简风格为主,该品牌产品面料以棉麻和素色为主,在色彩斑斓的时尚圈设计中显得特立独行。国内设计者在跟风模仿的同时,如能将该品牌设计的理念理解透彻,就不难明白,珍贵的设计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在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美学宝库中。

(四)情感因素的传承和应用。情感即精神,一个设计作品如果没有情感的搭载,则称不上传神。当代社会风气较为浮躁,流行文化备受推崇,设计作品中民族精神及民族情感的体现愈发减少。在当代设计艺术中,对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应用,归根结底就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情感的传承和应用。

这些精神和情感同样可以体现在纺织印染图案的设计里。把设计思维从追随五彩斑斓的国际潮流中释放出来,认真了解传统民间美术所搭载的情感,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能够帮助设计者做出远离浮躁、贴近民族的作品。舞蹈家杨丽萍的服装品牌便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其面料图案设计大量运用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刺绣图纹和扎染,色彩搭配和质感都很民族化,并融合舞蹈元素,作品设计独特,且搭载了民族、传统、舞蹈等精神和情感体验,购买者很容易在作品中找到情感共鸣。

三、传统民间美术在当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中的新发展

魍趁窦涿朗跏俏颐堑墓灞和财富,在传承和应用它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继承和发展。在当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的过程中,借鉴传统民间美术的同时,融入了当代文化和技术,这也是促进了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

(一)“被动式”发展。前文提到的汉服,因汉服制版遵从古资料版式,较现代服饰来说版型比较单一且不具变化性,因此面料印花图案的设计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单款商品的销售量。本研究对淘宝网十五位汉服商家做了调查,商家自制设计面料印花款,比市场上直接进货的面料制成的款式,销量高三至四倍以上,这无疑提高了商家设计店铺专属印花的热情。而自制面料印花,虽大多取材于传统图纹,但商家需根据顾客审美偏好、裁剪需要、印染技术限制等,对最终的印花图纹设计做出调整。这些调整,在改良汉服的设计上应用更为大胆和明显。随着汉服热的持续升温,传统民间美术在当代印染领域里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仅仅是汉服圈的一个案例,在当代设计艺术中,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诸多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应用,这样因为行业需要形成的被动式发展,并不刻意,水到渠成。

(二)“主动式”发展。除了被动式的自然发展,当代设计者也对传统民间美术在当代的发展做出了很多主动式的努力。例如北京奥运会福娃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中国年画,这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吉祥物设计,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精华,又融入了现代卡通元素,老少皆宜。在当代纺织印染图案设计中,可以借鉴奥运福娃的设计理念,做出既提取了传统民间美术的精华,又结合现代时尚元素的设计。当然,设计这样的作品并不容易,需要设计者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现代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黄元庆.印染图案艺术设计[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范文6

笔者调研了部分高校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科研文献,通过分析发现: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资源中心,不像各教学院系与学生具有从属关系,图书馆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无法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只有少数同学参与。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中的先进代表和活跃力量,但大多数学生社团为非馆属社团,与图书馆是一种离散的合作关系,学生社团参与图书馆的文化活动还没有形成一种常规化的组织模式,非馆属学生社团在跟图书馆合作时,组织的活动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及随意性,各社团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题组织文娱活动,与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土作不能很好地契合,这也是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难以有效常规性开展文化传播土作的主要原因。为更好地开展文化传播土作,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土作的系统化及常规化,华侨大学图书馆结合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成立了文化传播部,组建了馆属初醒文学社、初醒读书会、读书俱乐部、迩雅汉服文化社等特色学生社团。图书馆将学生视为文化教育活动的主体,图书馆员充分调动社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在校学生主动参与图书馆的文化传播活动。在此过程中,文化传播部馆员作为主体之一,结合馆里的土作规划,考虑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特长,根据社团的特色组织相关文化活动;既鼓励支持学生的创造性,实践学生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使之具有图书馆文化传播土作意义,形成系统化、常规化、长效性的文化传播土作模式。

2 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学生社团参与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实例

2.1 依托文学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

初醒文学社是华侨大学图书馆组织成立的文学社团,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图书馆相关馆员整体规划指导,由社团学生具体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社团学生的主体作用。社团内设立管理部、宣传部、编辑部、创作部等职能部门,主要开展征文赛、《初醒》杂志编辑等文化活动,每学年文学社组织两次征文赛,一次读书征文赛,一次文学征文赛。读书征文赛旨在引导读者阅读经典,写书评或者阅读感悟。文学征文赛征集在校读者的原创文学稿件,旨在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作,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及写作能力。文学社宣传部同学制作征文赛海报,在学校各宣传栏及宿舍门口张贴海报,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方式进行宣传,将征文赛的宣传土作深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充分带动了校内师生的阅读与写作。征文稿件由文学社的同学负责收集、整理以及组织初审,图书馆文化传播部馆员负责联系专家终审,评出获奖作品,给予获奖作品同学证书及奖金以示鼓励。整个活动的经费由图书馆的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支持。如此,由负责馆员带领文学社,将整个活动开展的深入有序,并目一形成了长效机制,成为图书馆的常规性文化传播土作。

为了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华侨大学图书馆为师生搭建了个纸媒中介平台《初醒》杂志,主要刊登每学期的征文赛获奖文稿以及日常师生原创来稿。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图书馆文化传播部专职馆员负责文稿把关以及指导,由文学社编辑部的同学负责编辑、排版、发行等事务。社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主动想方法、找问题,改进土作,如在每期的杂志中夹带相关调查问卷,问题的设计以开放式回答为主以及设计少量选择题,通过分析读者反馈的问卷,来发现问题、调整土作规划。指导馆员根据社团同学的要求改进土作方式,如每学年新生入学时都有纳新,纳新之后按照报名同学的兴趣爱好纳入文学社编辑部,安排编辑排版培训;为初醒文学编辑部提供办公场所,设置了《初醒》杂志编辑室,方便同学们进行征文审稿以及编辑排版土作;杂志的印刷费用由图书馆的专项经费支持,免费向校内师生赠阅,为文学社常规化开展相关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

2.2 依托读书会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

阅读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阅读推广活动是图书馆文化传播土作的重点。图书馆文化传播部组建了初醒读书会社团,将学校原有的读书俱乐部吸纳入图书馆作为特色社团。基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文化传播部馆员首先做了顶层规划设计,以经典阅读推广为土作重点,从学生读者角度考量,指导社团同学开展读书沙龙、书目推荐、图书导读、书评等阅读推广活动,同时鼓励社团同学们组织一些创新型读书活动。在土作规划中,每学期大致组织6场主题读书沙龙,以经典图书为阅读目标,图书馆老师跟读书会的同学商讨确定读书沙龙的主题。为了让读者提前阅读相关书籍,每一期主题读书沙龙海报由读书会的同学提前一周做好,海报上体现主题及相关主题的推荐书目,通过网络媒体及纸媒进宣传。读书沙龙由读书会的同学来主持,邀请相关教授或学者指导。主题读书沙龙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性,读书会同学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还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要求社团同学提前做好发言准备,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有兴趣参加的同学也会积极发言,交流阅读心得。在主题读书沙龙活动中,图书馆文化传播部馆员这一主体成为活动的规划者,图书馆作为场地、经费以及图书文献资源的提供者,通过读书沙龙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推广了阅读。高校图书馆以自身为主体面向全校读者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与以馆员、社团学生为主体来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理念不同。前者是传统的主客体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接受阅读引导与教育的客体对象,阅读推广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后者重视馆员、学生主体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到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