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建设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建设制度

信息化建设制度范文1

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监督  信息化

        0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其影响已波及到传统建筑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日益成熟,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与日俱增,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要求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相应提高。5.12汶川地震和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倒覆事故,使建设工程质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究竟如何搞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仁人志士也是各有己见。在国际上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名列世界前茅,同时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也是世界最好的。管理体制信息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捷径,也是我们当前建筑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从信息化入手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契机所在。下面谈一下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粗浅看法。

        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质监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而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信息的查询、统计主要依靠逐层人工统计,书面或简单的报表方式上报,不能有效、准确、及时对工程有关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严重影响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主体和工程的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掌握准确、完整信息,可以使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可以对管理目标进行更好的评估、预测和控制,可以使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及相关单位更加重视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通过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用公正、公平的监督标准来保证整个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程序化,强化监管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可以使监督人员耳聪目明,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督工作,近而推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通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可以达到加强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目的。 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信息化建设紧迫感的认识,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认真抓好信息化建设。

        2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建设部于2003年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也随之进入政府规划的快车道阶段。伴随着“纲要”的出台,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上海、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区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整体水平和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发达国家(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研发相关软件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2 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采用摄像监视系统,覆盖整个施工现场,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2.3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3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解决的主要问题

        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用来解决如下问题:

        3.1 解决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问题 针对某一个单项或分项工程,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以国家和建设部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规程、规范、强制性条文,法规文件为依据,引导确定监督检查的内容。

        3.2 解决监督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问题 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提供向导性的监督检查程序和强大的现场帮助支持查询计算系统,引导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完成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测评,并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给出处理意见。

        3.3 解决监督检查结果的管理运用问题 整个信息化系统要建立一个与随身电脑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可进行实时信息传递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库,方便管理者对监督检查信息和监督人员的实时管理控制。

  4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

信息化建设制度范文2

关键词:建筑行业,质量监督,信息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各种新型的、先进的施工工艺被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如何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有限监管,提高监管水平,这是所有工程质量监管人员需要面临的任务和压力。我国目前每年新增的建筑体量居全球之首,但是面临的质量问题同样层出不穷,一系列的建筑事故不绝于耳,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也严重危及了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施工周期长、工序复杂、参与单位众多、统筹协调难度大等,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需要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进行,这给质量监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加强各部门、各施工环节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对于管控工程建设质量大有裨益,同样地,加强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将使质量监督部门的工作事半功倍,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工作中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原有管理中的资源浪费,保证质量监督的实时性、准确性、客观性和完整性等。

1加强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的意义

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推动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住建部于1998年颁布《全国建设事业信息化规划纲要》为始,我国的工程质量信息化建设稳步向前推进,这项工作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国每年新建的建筑体量惊人,给质检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例如:许多省份的质检工作量成倍增长,质检人员的平均监管面积从以前的几万平方米,一下子跃升到几十万平方米,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还是采取以往的监督手段,难免会出现一定的纰漏和疏忽,因此,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信息化系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形势,可以对工程项目实现及时的信息掌握和差别化的质量管理,在同等人员配置下,降低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供了便利,质量监督的信息化管理为信息的记录、处理、分析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极大地减少了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可以更好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信息的流转和分享也变得更加容易,这无疑将为建设单位处理施工中的问题提供极大的借鉴,为其提高施工质量提供参考,也可以加强质检工作的针对性;其次,通过建立信息化系统,将监督的结果予以公开,可以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一方面使工程建设单位的施工质量暴露在人民大众的眼前,另一方面质量监督部门也需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建立互联网信息化系统,也可以实现检测数据的自动上传、评定等,减少人为干扰,更加确保真实、有效、公正。

2当前推进质量监督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2.1质量监督工作人员缺乏重视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本是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义务和责任,但是面对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大潮,许多质检人员缺乏重视、观念落后,他们不愿意去接受新的东西,不愿意去改变固有的工作习惯。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是认识不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他们不知道将质量监督工作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会给自身的工作带来大的便利,不了解最终的受益人其实是自己,因此往往对信息化的推动持观望或者抵触的态度。我国对工程实施质量监督的制度已经有2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固有的工作模式或者陋习已经根深蒂固,建立信息化的质量监督系统是一场革命,需要每个工作人员的参与和配合。另一方面,信息化的建设需要相关的领导扶持,但是现在很多身在其位的领导同样不能认识到信息化的大趋势,这同样来源于对信息化技术的不了解,这就导致信息化的建设成为一种噱头,例如:某县质量监督站虽然已经实施信息化建设长达一年之久,但是其主管领导只是迫于形势,对于这件工作并不是真正了解和上心,相关配套资金也迟迟不能到位,导致现在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备都不能到位,由于缺乏了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举步维艰,陷入僵局。

2.2信息化建设资源欠缺

工程质量监督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重视和支持,同样需要各种配套资源的到位,这是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由于传统工作模式已经在质检机构中根深蒂固,单位中熟悉网络科技的人才稀缺,很多从事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或者维护的人员都是兼职,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他们工作起来往往会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单位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运行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可以这样说,建设稳健、高效的信息化系统是一笔高投入、高产出的投资,因此需要足够的经费作为支持,但是许多地方单位由于认识不到这种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不敢冒这样的风险,或者确实是资金有限,导致系统建设搁浅,另外,信息化系统的日常维护同样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支持,包括设备的维护、人才的培训等,同时监督费的取消可能使得单位对于信息化的资金支持出现缩减,进而影响信息系统发挥其效用。

2.3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

各地信息化建设的热情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往往各自为政,各干各的,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因此就不能对信息化建设从立项、论证、兴建到维护形成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事情干到一半却与初衷不同,或者信息化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达不到预期,甚至变得更加繁琐,与工程质量监督的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导致许多地方的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系统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基础功能缺失,在许多公共服务平台上,新闻动态、领导讲话等成为展示的重点,针对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不能得到公开,服务群众、展示给群众的信息少之又少,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办事说明和流程上,这就起不到让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此外,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各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受到阻碍。

3推进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领导带头,制度健全

一方面,各地质量监督部门的领导应当加强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视,以身作则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维护作为对工作人员的日常考核,同时积极组织大家讨论和学习应用信息化系统给工作带来的便利,从根本上消除人员的抵触和排斥情绪,为以后工作的展开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需要制度的保障,各级质量监督机构应当不断建立和健全长期的、广泛的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将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不仅是相关的管理部门,包括各基层县市的质检人员,要求他们信息化办公;其次,建立层次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从县、市到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同时各层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配合,分工明确,省级质监部门在信息化系统中应当监督各地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市县级质检部门应当努力完善当地的质量监督资源库和局域网络的建设;最后,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检查和落实工作。

3.2完善资金和人才配套

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当地质检部门根据自身的实际资金情况,因地制宜地逐步地发展和完善。由于各地的资源配套情况千差万别,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也不必苛求步伐一致,对于资金较为充裕的地区,可以一步到位购置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并引进专业的管理和应用人才,对于那些条件较差的地区,可以首先利用总站已有的公共平台,购置核心设备,以期满足核心需求,然后再逐步完善设备和人员配置。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的要素便是人才,在信息化系统建立的初期可以适当引进专业的、有经验的人员,协助单位完善系统建设。然后,各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专业的信息化队伍。省、市、县各级部门之间应当加强交流和学习,上级工作人员对口指导下级人员。

3.3建立相互关联的动态资源库

通过建立相互关联的动态资源库,完善信息从搜集、处理、分类等的信息化程度,减少人为造成的误差,使得相关数据分类明确、记录清楚、真实性高,能够反映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同时,各级质量监督部门之间通过互联的局域网能够实现资源库数据的共享。在此基础之上,同步建立起公开的电子政务平台,将质量监督的情况、业务数据信息、管理信息等公布在政务平台上,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信息的应该动态、及时。

4结语

面对日益繁杂的质量监督工作,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对质量监督部门来说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动态共享,保障监督工作的公平、公正,对于提高我国建设行业整体的质量监督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晋萍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参考文献:

信息化建设制度范文3

【关键词】 薪酬结构;优化方案

一、 引言

薪酬体系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而且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已渗透到企业经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关于薪酬的论述,雷蒙特・A・洛伊、约翰・霍伦拜尔以及拜雷・格哈特在《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除了员工对工作有浓厚兴趣外,企业能够拿来交换的是职工对生产率、产品质量以及顾客的满意程度作为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重要因素。此外,薪资和福利是作为对企业雇员的一种劳动报酬支付手段。如果雇员对薪酬不满或认为企业的工资福利分配不公,那么新工作的设计,新技术、质量管理活动等对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就会受到损害。[1]劳埃德・L・拜厄斯、莱斯利・W・鲁认为:健全的基本薪酬制度的关键是为组织内部的多种职位确定不同的工资范围。建立工资范围的两个基本步骤:(1)确定组织中各种职位的相对价值(确保内部公平)。(2)给各种职位定价,主要方法分别是职位评价和薪酬调查。[2]

企业内部员工不仅关心薪酬的水平,更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合理的薪酬是在企业支付能力之内、员工对薪酬满意度在合理的水平之上这两个条件之下,实现其激励作用,提高组织效率。现以某工程建设公司薪酬结构为例进行分析。

二、公司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1、薪酬管理现状

薪酬一般包括以下主要部分:基本薪酬(即工资)、奖金、津贴、福利、保险五大部分。该公司的薪酬体系健全,结构稳定,但作为工程建设公司,随着经济的发展,项目部任务量的增加,现存的薪酬体系滞后,不能有效激励员工、满足企业的发展。表现如下:

(1)工资制度方面。公司的基本薪酬包括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和工龄工资。岗位工资体现不出关键岗位、技术岗位的差别,技能工资则往往“一岗定终身”,岗级不变,即使自身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提高,也很难调整。比如,有的员工爱学习,肯钻研,通过考试获取了注册建造师证,但在工资待遇上没有相应落实。这种现状导致了工资的发放不能与员工的贡献和个人能力、工作表现的变化相挂钩;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奖金制度方面。奖金系数固定,个人奖金系数与岗级系数有关,只有经理奖励基金是根据业绩灵活支付的。因此,按奖金系数发放奖金的方式没有与利润、风险相挂钩,无法有效地调动核心员工和工作条件艰苦的一线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持续激发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潜能,自然也就不能发挥薪酬分配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3)按各级管理人员岗位确定工资标准,所有项目部之间的项目经理及其他管理人员,工资在同一标准下基本相同,没有差别。没有针对各项目部承担任务不同来确定管理人员的薪酬。项目部之间缺少公平竞争,没有积极性、主动性,等、靠、要思想极其严重。

2、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薪酬制度,没有灵活有效地运用职别评定、薪酬制度和竞争机制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

(2)在现有的薪酬体制下,薪酬分配没有和利润、风险挂钩,公司参与市场竞争意识差;

(3)缺少明确得当的针对不同部门的考核办法和配套措施。

四、薪酬结构优化方案

新的薪酬体系分配原则:(1)企业按员工创造的价值支付报酬为中心。(2)以部门对利润的贡献和不可缺性为基本点确定部门相对价值。(3)以部门相对价值和市场行情为基础确定部门主管薪酬幅度。(4)以部门相对价值和部门业绩为基础确定部门总奖金。

1、岗位工资

(1)通过岗位测评和以岗定薪来实现岗位分配制度的公平。公司通过岗位测评对所有的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评,通过确定不同岗位的岗位工资和绩效考核系数来确定本岗位在部门、公司贡献中所占的分量,测算出每个岗位上的每个员工对公司业绩贡献的大小,决定了该岗位工资收入是多少。公司可以根据该员工的能力和业绩,通过竞聘上岗等形式给以这些岗位较低的人员机会,随着其调岗或晋升的成功给予其相应岗位的薪酬,同岗同薪,岗变薪变。

新的薪酬体系取消原有那种“普调”工资,员工如果想要加工资,必须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岗位晋升(向高级别的岗位调动)和表现优秀(年终考核优秀),也就是必须提高自己对公司的贡献率才能提高自己的工资。在此种情况下,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员工的效果,通过薪资制度的引导,员工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2)确定部门相对价值。根据工作职能分类,公司现有工程部、经营部、财务部和办公室等部门。针对以下方面确定部门相对价值:

①根据各部门工作性质的不同和部门价值,确定岗位工资。比如经营部可采用相对较高的岗位工资,较低的绩效工资;工程部可采用相对较低的岗位工资,较高的绩效工资。确定经营部经理的岗位工资范围为3000-10000元,工程部经理的岗位工资范围为3000-15000元。

②可按岗位工资的1-3%作为年资工资。年资工资与能力和业绩无关,只是对长期为公司服务的员工的一种肯定,可在岗位工资的 1-3%内考虑。

岗位工资=部门权重×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学历职称工资+年资工资

2、项目部奖金必须与利润和风险挂钩

实践证明,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薪酬分配、绩效考核必须和工程项目的各项管理目标挂钩,特别是利润挂钩,否则项目部就会缺少竞争动力,公司就会缺少发展活力。因此建立一个新型的、科学的绩效挂钩薪酬分配机制势在必行。

(1)项目部管理人员薪酬标准。以“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奖金”为薪酬管理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对公司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体系进行重新规划。依据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岗位、学历、职称、职位确定岗位、职位工资标准;依据项目规模、工程造价、施工期间、未施工期间制定效益工资标准;根据产值、利润等指标的完成情况,确定奖金分配。

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效益工资确定的标准。项目部在没有施工项目期间,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的效益工资为0,只有跨年工程、年末停工期间及工程竣工后结算时除外;工程项目各工种的劳动力工资标准,严格按公司制订的人工费定额标准执行。由公司参与组织公开招标,选择、落实施工班组,项目部同班组签订清包合同后执行。工资额由项目部提报,公司审核控制。

②项目部奖金分配标准。公司为了激励项目部科学管理,项目部超额完成产值、利润等各项指标时,对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要进行奖励,对超额利润部分,公司提取超额利润部分的15%作为奖金奖励给项目部。由项目部自己得到市场信息,并通过投标中标得到的工程,项目部有优先权获得施工任务,公司并按工程税后利润的10%比例给予项目部奖励,这样会激励项目部全体员工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加强竞争力,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利于公司发展。

未完成产值、利润、质量、安全等主要指标,公司、项目部要分析原因,审计部门要进行审计,并按项目部绩效考核标准,扣罚相应责任人效益工资。

奖金分配标准:

①公司获得市场信息投标中标工程:奖金数额=超额利润×15%

②项目部获得市场信息投标中标工程:奖金数额=税后利润×10%+超额利润×15%

对项目部承建工程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考核,薪酬分配兑现时,公司要做到按制度执行,严格考核,做到公开公正,做到奖罚分明,这样,才能使激励机制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2)项目部竞争评定原则、标准、办法。公司对薪酬制度进行的创新改革,必然会引起项目部积极参与工程项目竞争,为了使竞争公开、公平、公正,并利于公司目标管理的规范实施,应制定相应的竞争机制和竞争评定标准来规范竞争,公司根据竞争评定标准评定项目部,确定项目部。

①竞争评定原则

A、竞争评定标准应根据项目经理级别、职称等情况,进行素质能力竞争评定;

B、根据项目部竣工工程的施工业绩,进行管理能力、工作业绩评定;

C、结合项目部提出的管理目标、实施方案,特别是利润目标与公司的计划目标相符程度,进行核心竞争力评定。

②竞争评定标准

A、项目经理评定:一级项目经理3分,二级项目经理2分,三级项目经理1分;

B、工作业绩评价;项目部或项目经理过去承建的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管理业绩,优秀4分,良好3分,一般1分;

C、管理目标评定:项目部竞争的管理目标与公司提出的管理目标,符合5分,基本符合3分,不符合0分。

③竞争办法

公司班子成员、职能部门负责人、纪检和工会人员、员工代表等组成评分小组,依据竞争评定标准给竞争者打分,确定各项目部竞争权重,根据竞争权重确定排名顺序,确定项目经理和项目部。

(3)项目部绩效考核标准

①效益工资考核兑现办法。公司对项目部经营的考核,应围绕考核权重:工程利润 (50%)、工程质量(20%)、安全管理(20%)、成本费用利润率(5%)、回款率(5%)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

效益工资兑现办法:项目完工后效益工资=标准效益工资×各指标完成权重累计之和;

①效益工资兑现条件

A、工程竣工后,方具备兑现效益工资的条件,施工管理中质量、安全两项指标为否定指标,完成权重为30%,未完成为0,安全管理有重大安全伤亡事故,安全权重指标为0;其他指标按比例计算权重。利润指标、质量指标、安全指标有一项指标未完成只能分配效益工资,没有奖金。

B、对于跨年工程,年末越冬工程盘点时,绩效考核不能完全兑现,只有工程竣工完成后方能进行指标兑现。工程跨年越冬盘点盈利,只兑现50%效益工资,不兑现奖金;盘点亏损,不兑现效益工资,并分析原因,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视情节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如扣罚下年度效益工资、奖金以弥补损失,亏损严重的,且后期目标预计难以实现,撤换项目经理、项目部。

②奖金兑现分配办法

各项指标全部完成,超额完成利润,公司提取超额部分的15%作为奖金奖励给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分配标准按其岗位工资、效益工资之和占项目部所有管理人员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总额的权重对奖金进行分配。

项目部管理人员奖金=超额利润×15%×工资权重。

项目部作为公司经济效益的创造部门,应体现其独立性。因此,项目部的各项指标兑现时,不应受公司各项指标完成与否的制约,指标的兑现应充分体现其独立性、严肃性,完成的坚决鼓励,未完成的坚决处罚。在制定管理目标和实施时,特别是利润目标管理与实施时,应避免“包而不实”、“以包代管”或“死包系数”等现象发生,应做到计划准确,控制严格,奖罚分明。

【参考文献】

信息化建设制度范文4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逐步走上加强经济建设,提高管理效能,推进精细化管理,注重经营核算和运行成本的集约型发展道路。精细化管理就是细节的管理,这就意味着制度的细节、组织构架的细节、人员服务的细节、工作的细节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财务分工越来越细,财务信息的流动量和流动频率不断增加,客观上要求医院实施现代化的信息管理,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来提高医院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进而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一、新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在传统管理中,医院的人、财、物各行其是,缺乏统一信息管理,新制度下,信息化建设成为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加快财务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财务信息、集中管理各项财务资源、迅速做出科学决策。

第二,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各部门信息系统与之相连,通过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保证医院人财物、收与支的一体化,可以切实解决目前医院粗放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医院由“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型。

二、新制度下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完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新制度实行前,医院实行分散化管理,各院区人员、财务、物资采购等分别核算,财务信息采集存在滞后性,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缺陷。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医院改变了财务系统组织结构,实行各院区财务统一核算、集中管理,建立财务中心,下辖预算、会计、成本、物价、结算五个办公室,实现大财务统一管理,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设定目标、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二)逐步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建立会计平台系统,实现医院财务网络化管理

医院建立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使多部门信息系统联动,实现信息共享。原有的财务核算软件与HIS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物资采购系统,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使得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将所有信息统筹规划,形成了信息孤岛,未实现各级之间的信息共享,数据传递需要靠财务人员手工核对后录入,导致医院在财务信息方面的准确性、时效性较低。有鉴于此,医院建立了会计平台系统,留出接口分别与HIS系统、物资采购系统等软件(下层软件)相连,由下层供应商按照财务需求提供数据,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直接读入上层软件,并按照事先写好的程序生成会计凭证,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该共享平台的建立,使财务工作在日常业务中能够及时、准确地整合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实现了支付业务数据与财务核算数据的贯通,使得财会业务的协同得以实现。财务部门通过共享平台在医院各业务流程中采集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唯一性,使财务工作真正实现事中控制,保证整个医院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高度集成。

财务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延展了财务管理职能,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医疗、财务等管理部门通过内部网络直接与各物流部门相连接,借助计算机系统的自动监控,医院的人、财、物实现集成管理,无论在医院整体层面,还是个别部门的控制层面,都有效防止人为失误的发生,同时还加强了医院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与监督,提高了内控的效率与效果。

2.开展网上报销业务,实现医院财务集团化管理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医院不仅需要合理规划和运用自身各项资源,还需将经营环境各方面的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优化重组业务流程,实现医院运营的精细化和集约化管理。新制度对医院财务收支核算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医院先后完成支出的部门核算、收入的部门核算、院区核算、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等信息化建设,信息的来源向业务的源头延伸。针对多院区办公,职工分散使用、财务集中管理的模式,医院加强集团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院内局域网,开展网上报销业务,为各相关科室设置登陆财务系统热点,让业务支出从源头开始进入信息系统。在这一流程下,医院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提交财务报销申请,领导可用数字签名的方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业务审批,财务部门对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并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支付。

网上报销业务的开展,在充分保障院区工作的前提下,极大地方便了各院区的财务报销工作。医院通过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功能和授权机制完成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取消了人工输入凭证、登记账簿,事后编制报表、勾稽复核等会计过程,通过共享平台,将医院有关财、物的信息及时传递到决策管理者面前,使单纯的会计核算工作大大减轻的同时,强化了预算工作,规范了报销业务流程,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3.保证网络安全,实现银企互联

医院、财务管理系统运营商、银行三方紧密合作协商,建立了银企互联模式,在网上报销流程的审核结束后,直接进入银行支付平台,真正实现了报销业务的流水线作业,减少各环节的重复工作,提高财务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财务执行的动态监控,使医院财务管理数据实现有效整合,会计审核、复核、出纳付款、银行支付等环节的一体化操作成为现实。

随着医院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临床、医技、管理等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已经越来越依赖医院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已成为医院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系统,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提高系统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医院通过重建信息部门计算机机房设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安全。购置高端防火墙、网闸、杀毒软件等,并定期更新;建立分级授权访问机制、密码保护、数据库审计以及完善存储与备份体系等;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及故障恢复检查等,最终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的软件安全。

4.转变财务工作重心,加强财务分析

新制度下,随着医院财务管理内涵的扩张,精细化管理进程的深入,财务管理的工作量大幅增加,而医院共享平台的建设,使财务的决策、计划、控制、分析职能有望实现,财务机构的主要职能由核算转为管理。医院财务主要职能的转变,使财务人员摆脱了简单核算工作的束缚,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参与到医院管理中来,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分析医院人、财、物的利用情况,研究医院运营活动取得成果的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差距,依靠信息系统进行流程优化,提高医院资金周转速度,降低医院物资库存率,优化资源利用率,切实保障医院效益。

医院实施的领导决策系统将多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多种数据来源进行统一,实现管理层、信息层、操作层多层业务全新集成,有效提高了各项经济信息资源利用率。系统对于医院例行报告,如月报、季报、年报等等进行单位、部门、年度多维度立体式纵深分析,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信息报告,使医院决策者更加轻松地掌握医院的有效信息。

5.加强财务人员培养,注重人才梯队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化意味着财务人员的工作重心从基础的会计核算扩展到管理、控制、分析财务信息上。为此,医院着重加强人才培养,实行大轮岗制度。医院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培养财务人员创新意识,在思想上树立创新的管理理念,提倡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提出新方法、新观念;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轮岗,一方面降低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使财务人员充分了解财务基础工作,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手段,使其不再局限于做账、核算、统计等基础工作,还要了解预算管理、决策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基本模式,完成医院财务人员从账房先生向财务分析师角色的转换。为了满足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对财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医院通过招聘等模式引进新的人才的同时,加强财务人员培训,逐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财务管理队伍。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对医院的影响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实现和推动医院体制创新、提升服务、规范管理、增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新的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基本医保制度的普及,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以财务流程再造带动工作效率的提高

医院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财务流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利用信息一体化平台,整合HIS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自助挂号缴费系统等,实现资源共享,节约管理成本,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

(二)构建信息技术平台推动全成本核算

全成本核算是各级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也是节约医院运营成本的主要手段,通过信息平台的构建,建立“一个机构、一个账簿、一个账户”的核算体制和运营机制,统一财务职能,明确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范围,达到全方位的凭证管理、全过程的财务监督、全要素的成本核算的运行模式,提高管理效益。

信息化建设制度范文5

**区委组织部高度重视组工信息化建设,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工作中着力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力促进了各项组织工作的开展,取得明显成效。近日,又出台《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组工信息化建设。

一、强化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工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和管理,组长由分管部领导担任,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实施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以及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日常运转、维护管理、组织实施、牵头协调、督促检查等具体工作;各科室协助办公室开展好信息化工作,明确专人具体负责科室内的信息化系统、软硬件设备的正常维护和管理。

二、严格管理制度。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加强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运营安全管理。一是实行工作计算机专人专机使用;二是维护好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定期进行杀毒;三是对于外来软件、磁盘、光盘使用前须进行病毒检测;四是上互联网不随意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及程序;五是加强计算机设备的节能管理,下班及时关闭计算机及其连接设备的电源。

三、完善网站建设。遵循“总体规划、分工负责”的原则,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一是各科室根据职责分工撰写、收集、整理拟在网站上的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审查,报请分管部长审核,经部领导审定后方可,其中重大新闻、事件或其他重要事项的须报请部长审核;二是系统管理员负责网站的日常维护和栏目信息的上传,确保网站信息的经常性更新,以及动态工作信息和上级重大决策、重要会议精神及时。

四、落实保密措施。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以及国家和上级关于网络安全、保密等规定。一是对在网站上的信息内容进行把关,不泄露工作机密和不宜公开的统计数据,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不准处理、保存内部办公信息和暂不宜向公众公开的事项;二是电脑设备、数据、磁盘、U盘等储存介质不擅自外借或随意置放重要的数据资料;三是定期更换信息系统密码,未经许可,不让外来人员随意操作计算机或相关设备。

信息化建设制度范文6

论文摘要: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老龄化形势下广西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农民收入、政府投入的提高为新农保的推行创造了条件,主要原则的确认与基本制度的合理设计是新农保推行的关健。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西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广西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已达到10.69% ,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也达到了7.3%(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其中,农村老年人占全区老年人的76%。随着农村集体保障能力的下降,因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带来的家庭保障功能的降低,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需要全面引人社会保险机制。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分折

    全区在局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建立与有效运行需多方面的条件支持。《基本方案》(民办发[1992]2号)确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为原则,但是实施过程中农民常因人均收人过低而“缴不起”,政府因财政收人不高而“扶不起”,集体经济因缺乏经济来源而“补不起”。

    (一)经济结构变化为新保的制度试行创造了条件。学者杨翠迎、度国柱通过对德国、日本、丹麦、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实证分析后认为,成功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一般应达到以下几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在15%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占20%以下;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50%以下,且总人口增长趋于下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当年美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等学者也赞成这一分析结论。2008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3% ,42.3%和37.4%。广西2008年gdp中,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迅速,离15%只有5.3个百分点;人均gdp逐年上升,按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1 : 6.9 )折算,广西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990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人口比重还较高,2000年广西农村人口3633万,占全区人口的比例为76%(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但这是欠发达农业省份的省情所决定的,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两个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二)政府财政收人的提高为新农保的财政补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步人快车道。据广西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区gdp突破7000亿元,达到71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收人突破800亿元,达到84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经济发展与财政收人的增加,解决了老农保中政府“扶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三)农民人均收人的提高为新农保的参保缴费创造了条件。广西农村人均纯收人持续增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3690.3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5%;农民人均收人的持续快速增收,解决了老农保中“缴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二、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主要原则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思路上要坚持以“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为基本原则;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

    (二)基本制度设计在制度设计上应重点考虑建设全程化的管理模式。一是界定参保范围。作为在农村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参保主体应为县(区)户口、达到一定年龄,并且没有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在参保宣传的过程中应关注自愿参保的高端人群与必须参保的低端人群。高端人群主要包括有较高经济收人与缴费能力的村干部、个休户、手艺工、文化人,鼓励高端人群参保的目的是起到示范作用;低端人群主要包括失地农民、计划生育家庭、贫困农民,扶持低端人群参保是为了尽到兜底的责任。一般情况下,“抓两头”就会产生“带中间”的效果。二是优化筹资机制。建立稳定、增值、持续的多元化新农保基金筹集渠道,是新农保制度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构建一个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是当务之急。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用人单位承担了缴费的主要义务,而农村只有少数发达地区的集体企业才能为农民提供部分缴费补助。因此,从总体上来说,集体补助只能是筹资的辅助渠道,而政府公共财政应当承担起更主要的筹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