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学科专业知识

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 中学政治教师 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

一、终身学习――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1.终身学习,新是关键。

政治教师的学习首先要突出一个“新”字。政治学科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常识、时事政治等都具有典型的时代感。因此,促进政治老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时把握政治专业领域的新发展、新成果与新变化,弥补自身不足,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引路人。

2.终身学习,博是目标。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课改革是为了适应知识迅速发展的特点而提出的与以前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理念。政治学科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就要在教育大变革时代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树立“博”的学习理念,浏览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著作,去伪存真,选择适应自身的教育信息,建构多元化知识结构。

二、观摩学习、交流学习――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1.观摩学习。

观摩学习的理念最早出现于《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它倡导的是一种互相学习交流,而各得助益思想。通过互联网、微信、论坛等平台观摩具有丰富新课改经验教师的课堂实录、微课,可以达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弥补自身不足的目的;而在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公开课、听课的形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政治教师可以通过观摩本校具有丰富经验教师的教学,快速将他人的知识结构处理、掌控课堂方法、教学理念吸收,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2.交流学习。

交流学习在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的交流学习中,可以通过师徒结对的模式进行深入交流。在这种模式中,一般要求由一个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突出的成熟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师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师傅对新教师的口耳相传是政治新教师实现专业化的重要手段。

三、实践学习――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

实践是反思和研究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研究和教学反思都是围绕教学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实践学习有助于提升教师反思和研究的专业技能。政治教师的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主,分为教研课与示范课。

教研课分为教研会和教研课,教师可以在教研会上发表对本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知识点的处理方式等;在教研课上,新教师可以实践在教研会上提出的教学设计和知识处理的方式,这样可以将理论实践到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教研会+教研课的模式有助于新教师将教学理论与构思付诸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示范课可以分为政治教师内部研讨性的公开课和竞赛型示范课。本文认为,中学政治教师在自身职业成长的关键期(新参加工作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3-4年)执教公开课的频率与层次往往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四、反思学习――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课后在学生之间询问情况,批判地考察自我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最初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中的差异、论断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自我监控课堂的得失等方式,或自我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自我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1.关注学生课后练习反思。

教学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但是学生课后对知识的反馈则是检测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课后练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更是反映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学生作业和练习是对知识点的掌握,对其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度做出判断,而且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达成度的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课后练习的反思,政治教师必须倾注热情和关切,这是反思的基点。

2.重视教师课堂教学反思。

政治教师上完一节政治课后,必须仔细回顾本节课教学过程,重点反思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是否全面、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2)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内是否正确;(3)教学手段是否新颖、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4)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启发性,教学媒体选用是否具有必要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政治教师课堂教学的反思,有利于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教学效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是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是教师反思的重点。

五、研究学习――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

政治教育研究使政治教师从教书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从传统型教师向新课改下的新教师转变。政治教师研究性学习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1)应以政治课堂教学研究为主。课堂教学研究包括学生主体性是否充分调动,教学目标通过何种手段达到等方面,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其实就是教师为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2)应在研究中加强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合作。由于政治教育研究的复杂性和时代性,加之政治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研究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因此在教师的教育研究中要加强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或他校教师合作,教师与教研员的合作等。

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2

 1.教学改革概况

     高等护理职业教育应以职业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课程改革必须打破学科 壁垒,实施课程有机整合,使学生更好 地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后续 临床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 基础[5]。为更好地贯彻国家有关高等职 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我校自2009年即在 高职护理专业中开展基础医学教学课程 整合的调研工作,并将传统医学教学中 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 病理学和药理学课程进行整合,开设《综 合医学基础》课程,实施以器官系统为 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打破 课程和学科之间的界限,按器官系统将 原来学科的知识重新组合及排序,实现 形态与功能、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该教学模 式既强化了培养目标又节省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 生对基础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 逐步递进的认识,使所学知识更贴近临 床,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 基础。

2整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整合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实行综合医学基础整合教学是为了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医学 基础知识,并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 基础。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 这一原则,成立由基础部和各附属医院 的专家组成的高职护理基础医学整合教 学专项小组。在该小组的统一领导、协 调下,将经典的学科知识拆开,依照目 前临床科室的设置情况重新排列组合。 采取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全面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制定全 新的教学计划。在整合的过程中,除了 考虑教学内容的衔接、有效、合理外, 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要求,要求各授课 教师在掌握原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 其他的医学基础课程以听课、进修和临 床实践的形式进行学习,同时聘请临床 行业专家定期为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和研 讨会,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教学指导,帮 助教师更快地适应综合医学基础课程的 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成立综合医学基础整合教学团队 

    该教学团队由原正常人体学、病理 学、药理学3个教研室整合组成,共有 23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兼职教师7 人,教学辅助人员3人。专职教师有正 常人体学、病理学或药理学专业背景, 有的还有临床医学学习或工作经验,其 中硕士和本科学历者分别为8人和5人,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分别为6、 3、4人。兼职教师均是三级甲等医院有 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正、副主任医师。

2.3编写整合教学的专门教材本着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 性和职业性,以理论课程够用、适用为 原则,将传统医学教学中的解剖学、组 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课 程进行整合,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编 写《综合医学基础》教材及相关教学大 纲,开设《综合医学基础》课程。

《综合医学基础》是概括介绍机体结 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以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 课程,为一门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理 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它 突破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器官、 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 组、融合了正常人体学、病理学和药理 学等学科的课程内容,使基础医学各学 科知识体系高度融合,学科间的知识相 互渗透。共开设课程256学时,其中包 括理论185学时,实训71学时。第一学 年第一学期开设《综合医学基础(总论) 《综合医学基础:各论一)》,共128学时理 论86学时、实训42学时);第二学期开 设《综合医学基础(各论二、各论三)》, 共128学时(理论99学时、实训29学时)。 总论及各论部分章节设置见表1。

2.4改革教学方

     首先,选择实训课程作为整合教学 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实训课程标准的制 定、实训指导和报告的编写、实训教学 视频的制作、实训项目的集体备课、实 训项目预做、实训教学课件的共享等手 段,逐步实现综合医学基础实训课程的 有机整合。提高实训课时数,使之占总 学时的30%,适当增加综合性实训和设 计性实训项目,尝试多种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新方法:

    a 案例分析和整合式实 训相结合。利用实训课的一课双教制和 小班授课的有利条件,在实训项目中适 当增加了案例分析。通过老师引导学生 分析案例和回答问题,逐步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案例讨论也让基础医教学更贴近临床,更受学生的欢迎和接 纳。©

     b 尝试情境式教学。一张病床、一 个小药盒就能简单模拟护士的工作场景, 这些道具不仅有助于他们完成血压测量、 药品核对等操作,而且可以使其更加适 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c 尝试PBL教学。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 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  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 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 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等 环环相扣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我 讲你听,我做你看”的被动式教学方法。

d 行业专家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建立行 业特色鲜明的专家库,邀请一批行业专 家对教学现状把脉。专家主要承担制定 工作计划,听课(现场听课或专家工作 室听课),个别谈话和召开座谈会,示 范性教学(理论和实训课),对青年教师 的指导和带教,共同参与或指导教材编 写、论文撰写、课题申请和实施等任务。

e 教学团队教师进行听课和临床实践。 教师每人3年内须完成6个月的听课和 临床实践任务,包括本校各专业系部相 关专业课程的听课、座谈,以及三级甲 等医院相关专业科室医护岗位的临床实 践。目前,教学团队的教师都能承担实 训课程的主讲任务。其次,在部分班级 试点,由骨干教师担任部分系统的全部 理论课教学工作,再逐步推广到所有教 师中。

2.5改革考核方式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考核方式

     使学生 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 缺少自学习惯和技巧M,因此在考核环 节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变 单一笔试为综合素质的考核,改革措 施包括:①在成绩管理上重视学习过 程,取消年终大考,提高实训在成绩中 的比重。医学基础的总分由每个阶段测 评、实训成绩组成。将课程分为总论和 三个各论阶段,每个阶段测评占总分的 20%,阶段测评的组成包括出勤率、课 堂测验、回答问题、课后作业、阶段测 验。实训考核占总分的20%,其内容包 括实训课表现、实训报告完成情况、实 训设计、实训操作考核。②比起卷面分数, 更加注重学生技能的提升。在总分设计 中,适当提高平时实训、实训设计和实 训考核的分值,把综合医学基础的若干 项技能挑选出来作为学生技能比赛的项 目,每月、每学期、每年年终组织学生 进行技能比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技能 为主动获得技能。

2.6加强教学管理

    医学基础课程的整合教学是一次全 新的尝试,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 积极性,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教学管理: ①由系部主任亲自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实 施过程,教学干事和各教研室主任积极 参与其中。定期召开教学会议、示范性 讲课、理论备课和实训备课以及实训预 做。②有计划地培养锻炼一支年轻的骨 干教师队伍,建立了新教师导师带教制 度、年轻教师行业实践制度等规章制 度。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年轻教师 有机会参与到医学基础整合教学的全过 程(教材编写、理论实训课的授课、课 题申请和参与、论文撰写)。对不同阶段 教师的授课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包括 实训辅助带教、实训主讲、参与少量理 论教学、参与本学科的理论教学、参与 某系统的整合教学、承担多系统整合教 学的主讲老师等。③学校领导和教务处 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出席教学研讨会, 为医学基础整合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和 意见。专业系部在课程设置、内容的前 后期衔接等方面给予帮助。④教学改革 的逐步分层次推进。在整合教学改革中 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策略。先在 实训课程中进行医学基础的有机整合, 同时由部分骨干教师尝试某个系统的医 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有机整合教学。这种 整合在规范的教学管理(专家教学督导 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制度、教学巡视制 度、集体备课制度、与专业系部教学研 讨制度、新教师试讲制度、整合教学的 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下 有序展开。然后逐步扩大整合教学的范 围,最终达到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都具 备医学基础理论实训课的整合教学能力。

⑤通过相关教学课题保障整合教学改革 的推进。先后申请了医学基础整合的可 行性研究、综合医学基础课程建设、综 合医学基础有机整合的推进等多个市级 教学课题,通过这些课题的资助,有力 保障了医学基础整合教学的顺利推进。

3整合教学的效果

    3.1评价方法

    从2011年秋季招生的护理专业学 生中随机挑选4个班级,采用综合医学 基础教材,按照整合教学模式进行教 学,其余2个班级仍按传统模式和教材 教学。在开展整合教学一年后,通过问 卷调查让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进行评价 并比较。本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整合班 (从4个班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和 对照班(2个班级)的学生。共发放401 份调查问卷(整合班210份,对照班191 份),回收有效问卷401份,有效回收率 为 100%。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包 括教师、教材、实验、教学评价和教学 手段等5个方面,共计27个问题,每个 问题包括5个选项(1分为很差,2分为 较差,3分为一般,4分为较好,5分为 很好),该问卷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 92。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问卷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秩和 检验。

3.2评价结果及反馈

    3.2.1学生一般情况调查对象为我校2011级高职护理 专业学生,共401人,均为女性,年龄 在18 ~20岁之间,其中生源为高中生的 304人(整合班158人),三校生的97人 (整合班52人)。三校生为来自技校(技 工学校)、中专(中等专业学校)或职高(职 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的学生的 统称。对照班与整合班学生的一般情况 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3.2.2学生对整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教 学效果评价比较分析(表3)

3.2.3学生和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评价 在系部组织的教改座谈会上,参加 教改课程的学生和教师对综合医学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学生认为: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知识 体系比较完整,各知识点的衔接顺畅, 容易理解和记忆;以案例导人教学内容, 课堂气氛好,效率高,师生互动、交流多; 很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习兴 趣与主动性;让原本枯燥的基础医学课 程穿插联系起来,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认为:综合医学基础课程经改革后 结构新颖,系统性强,内容精练;通过 综合医学基础课程的整合能合理利用教 学时间,避免独立授课出现的重复讲授; 不仅使原有的专业知识更扎实,更是对 整个基础医学的融会贯通;从刚开始的 战战兢兢教学到现在基本适应。

4讨论

     4.1设置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

    整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我国的高职护理教育由于长期以来 实行专科类教育模式,职业护理教育一 直停留在传统的单科独进、前后期分段 的教学形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也多是 临床医学专业的翻版,未能体现护理专 业的特点。这使得护士的知识结构体系 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 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当今护理人员的要求。

4.2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 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 握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整合教学中教 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 方式的设计方面,都力求做到有助于这 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对医学基础教学的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 水平,而且关注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出 来的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促使其主动获取知识和学习 技能M。从表3可见,在“对建立医学 基础构架的受益度” “对后续护理课程 的受益度” “课程安排的合理度” “教材 编排的吸引度” “对理解理论知识的帮助 度”等诸多方面,实施整合教学的整合 班和实施传统教学的对照班相比,学生 对于教学的评价得分较高,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说明实施整合教学 模式,在许多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此外,对“独立完成实验的难易度”方 面对照班优于整合班, 这提示对于初次 接触医学知识的高职生而言,整合教学 的开始阶段要适当放慢进度,通过各种 手段和方法强化重点知识和技能,注重 实训指导,切忌进行填鸭式教学。

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会计;岗课证赛融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一、问题提出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与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相比,优势应该是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强的特点,这也是我们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立足之本。

以榆林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以创建陕西一流高职院校为目标,立足林、面向陕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会计作为学院文管类学生倾向的主要专业,也应朝着专职化、特色化发展。这样一来日常教学活动既要整合会计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同时满足会计技能竞赛对抗要旨,更要将会计职业认证的重点内容凸显出来,使课程、证书、竞赛知识诉求贯穿整个会计专业的教学之中。基于此,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更有助于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服务院校可持续的长足发展。

二、“岗课证赛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岗课证赛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基于工作岗位,将课程与考证,课程与技能大赛,课程与区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试图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岗”是会计工作的落脚点,学院会计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微企业,例如以出纳岗、会计岗、成本核算岗、税务岗等工作要求为基准开展课程教学等;“课”是教学的核心,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像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税法等,这一环节也是我们专业课教师承担着重要角色。“证” 是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一个体现,它是行业准入的门槛,包括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职业技术资格证及各种技能等级证;“赛”是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各类院校级、省市级、包括国家级及行业技能大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岗课证赛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思路和措施

构建“岗课证赛融合”的教学模式就是体现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渗透会计职业证书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技能竞赛平台为依托,以全方位递进式的课程教学为重点,系统地形成会计专业教学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是从课程设置来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调整教学主体入手,针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会计学生实践技能、激发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动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一)因需定岗,因岗设课

通过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分析所设置的岗位来明确主要工作任务,按照能力要求来确定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及诚信、团队合作精神贯穿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始终,从而完成课程设置,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充分分析学情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开设在不同学期。

(二)课证对接,证赛互补

财政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此这样将考证与课程对接,教材以职业考证教材为主,课程内容体现考试内容和要求,同时以实操训练为辅,对于会计从业资格直接对接的三门课程适当性以证代考创新考核方式,并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同时为弥补证书考试更加侧重理论知识的缺陷,在学生在校期间,分阶段,渐进式的在各学期举行院系级技能大赛,提升学生技能训练的兴趣,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以赛强技。

同时在储备好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省级、国家级及行业大赛技能大赛,一方面学生通过大赛接触难度较高的业务比拼,体验了高仿真的工作场景,同时促进团队协作合作交流。另一方面,指导老师通过大赛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来得到锻炼,参与大赛不仅对学生就业求职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提升对新院校的影响力。近两年本专业在省级、国家级和行业赛上都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

(三)“五轮双轨”强化实训

在优化课程体系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更为重要,首先实训基地的投入建设要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其次把企业引进学校合作办学,我院在给足理实一体化核心课充分课时的基础上,从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分别通过“基础实训(认知实习和单项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五个实践教学环节,采取手工帐能力训练和会计信息化能力训练并行的方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反复训练和融会贯通,更好的达到毕业能上岗这一目标。

“岗课证赛融合”的教学模式本质还是为了完成我们高职教育对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学生需求,满足岗位技能要求,满足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的建设,真正做到将我们的专业资格准入证书和竞赛训练融入课程,在日常的教学中贯穿始终,同时也需要有较好的教学环境的辅助,教学资源的支撑,更需要我们教师的投入和创新。

作者简介:高 丹(1991-),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学位:本科,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会计。

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25-03

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一全新的培养模式已经实施近三年的时间,2012年第一批毕业生已经就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否按照预定的标准达到了培养目的?研究生究竟对这一培养模式认同度如何?这种模式在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合理确定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内容,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本文就此拟以南京市部分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以课程教学满意度为客体,调查分析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对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科学设置做一定的深入思考,寻找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策略,为今后改革和完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现实和理论依据。

一、调查的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虑到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修完所有课程,完成论文选题进入论文写作及专业实践阶段,对课程有较全面的认识,所以调查对象主要为南京邮电大学2010级在读研究生,同时还包括南京市部分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校2010级、2011级在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虑到样本容量有限和学科的差异性问题,调查对象被限定在6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因而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卷设计全部为封闭式选择题,共8个题目,主要围绕两个要素:一是研究生对培养模式的认同度;二是研究生对开设的课程体系、课程类别及授课效果的满意度。为了对问题进行深入客观了解,本次调研同时采用了集体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对部分研究生、授课教师及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走访。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214份,回收率71.3%。有效问卷212份,占70.7%。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 专业学位认同度

本部分选取了3个维度,即“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主要目的”、“攻读学位工作意愿”、“当前培养是否达到您的期待”。对各调查要素分别汇总、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以“提高个人能力、找一份好工作”为入学动机的占据75%,而选择“获得更高学位”的仅占10.4%;完成学业后,拟选择“去企业工作”的占54.7%,选择“高校或从事科研工作”的仅占11.8%。显然,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基本结论:

(1)目前在读研究生普遍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专业学位设置符合社会需求。

(2)选择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选择以提升个人能力为途径,最终提高就业质量的人数占据了绝大多数。所以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需在实际培养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加强。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涉及到“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否符合研究生期待”这一选项时,仅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很符合”,认为“比较符合”的也只有26.4%。这说明被调查者对实际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非常不满意。通过个别访谈,不满意主要体现在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不明显,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区别不大,实践能力训练比较少而散,等等。

2. 对专业学位课程满意度

本部分以课程体系、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选修课)为调查要素,要求研究生分别给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调查意见。分析调查结果及结合现场调查及访谈,在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方面存在如下明显问题:

(1)课程体系不合理,“学科化”倾向比较严重,缺乏特色。当前的课程结构仍然遵循以理论体系为主线,从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渐进式发展,配合以实验、实习和设计等实践环节,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雷同,未体现专业学位课程特色,即对职业性与实践性的体现不足。多达4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说明当前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实际需求脱节比较严重。

(2)公共课授课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个体性差异关注不足。普遍认为公共课本应有利于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但目前授课内容仍然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理论性、说教性太强。特别是基础英语课程,研究生个性差异很大,目前的授课内容未体现个体发展和职业需求,这也是本次调查中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

(3)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忽视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被调查者对“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三个不同类别的课程评价,均出现了较高的不满意率,分别为 32.6%,30.2%,28.8%。这个统计结果表明,课程设置在体现自身的特征和侧重点方面仍有所欠缺。显然,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应围绕能力培养需求展开,偏重应用性。调查结果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差别很小,有些课程甚至直接与学术型研究生一同开设,课程仍偏重传递理论知识,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另外,课程之间连续性比较差,缺乏有机整合。

(4)专业选修课可选择范围小,交叉类、工具类和实践类课程开设数量较少。选修课作为大课程的完善与补充,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跨学科课程。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当前选修课数量偏少,选择余地小;用以提高学生方法能力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类的课程缺失;专业实践类课程相对比专业基础课,比重明显偏少。所以,被调查者尽管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普遍表示了认同,但仍有30%以上表示不满意,这也是访谈中研究生强烈建议改进的地方。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途径

1. 课程设置理念去学科化,以模块建构课程体系

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来建构,即将某一专业领域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相互独立但又有着横向的联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的在于侧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复合性的“职业能力”,选择模块式课程体系更合适。如可以分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和职业综合素质模块等。各模块是一个动态系统,在短期内保持稳定,但又具有开放性,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基础课程模块可打破学科限制,把各学科有关课程统一在一起,构成职业需求的知识系统。各子模块课程内容可以定期修改,保证课程模块的开放性和前沿性。专业技术模块是培养研究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技术开发的能力,侧重技术前沿和职业需求。职业综合素质模块是使研究生具备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工作职责和敬业精神。

2. 各模块课程设置追求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宽泛性与前沿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意味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重视理论学习,也重视实践学习,不仅重视宽泛性学习,也重视创新性前沿性学习。因此,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关注新思维、新技术,更要求课程内容新颖,也要拓宽知识面。

3. 加大各模块课程选择范围,重点增加工具实验类课程

各模块课程覆盖的范围增大,保证模块组合时选择度的增加。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专业技术模块通常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意向的需要结合;职业综合素质模块包括职业管理、社交、伦理等知识,突出团队合作的训练。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重点安排工具类课程、实验类课程、仿真课程,等等。

4. 关注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课程建设

在按照上述方案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对目前已有相关专业学位职业资格认证的领域,充分研究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在课程模块中设立与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相关的课程,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参加国际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生培养。

综述,对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表明,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体系上过于封闭,僵硬,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连贯性不足,缺乏对课程的必要整合;课程内容学科化现象比较严重,前沿性不够,针对性不强。所以,应该围绕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教育特点,注重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同时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文冠华等.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8).

[2]郭蕾.探索开放式教育模式,提高工程硕士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

[3]张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思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 中学政治 学业水平测试 评价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变。一些地方初中思想品德课已经退出升学考试的历史舞台,高中思想政治课到2017年大部分省份也作为选考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来考查。考试方式的转变,给一些中学政治教师带来困惑。是不是新的考试评价方式意味着政治课地位的下降?它给中学政治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哪些启示?新的学业水平测试的核心价值观在哪里?厘清这些问题,对于当前的中学政治课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学学业水平测试的核心价值观

学业水平测试登上历史舞台已经有一段历史,有代表性的是2005年江苏省开启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开始的,也就是教育界熟知的江苏“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08高考方案。随着高考考试改革的发展,注重过程评价是考试评价方式的一个历史大趋势。综合近十年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改革取得的成果,笔者认为中学学业水平测试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改革;核心在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实关照,在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推动教学改革和教育评价方式多元化。

(一)以生为本,回归本质。学业水平测试作为一种考试评价方式,其背后的根本价值思维方式在于回归教育的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让教育的动机和目的回归到教育的生态自然环境。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现实,教育必须培养具有信息化思维、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劳动者。教学不再仅仅以考试评价为目标导向,要符合时代客观要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师为先,评价多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对于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具有目标导向作用。这是传统教育对教师思维的引导,不过可以趋利避害,发挥效率优势,积极进行政治课考试评价方式的转变,对于加快中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具有重大作用。这里的关键是政治教师考试评价观念的转变。教师要积极尝试新型的命题观念,“命题是学生学业成绩检测的重要环节,是每个教师教学的常规工作之一”[1]。

(三)关照现实,减负进步。如今基础教育的改革,中学生学业减负是一个社会热点。学生不是学的东西太少了,而是很沉重。而这一切原因,一些教师归结为高考的指挥棒。这是一方面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否定高考的巨大历史价值和作用。教育者更应该从教学、管理、课堂和评价上综合考虑。另一方面,科目众多考撕脱习,并没有从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特长出发评价,不利于培养有个性、有专长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学业水平测试,可以说回应了这一教育和社会现实问题。

二、考试评价方式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新启示

伴随着新一轮考试评价改革的大潮,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开始回归全国卷,打破了以往考试评价各自为政、参差不齐的局面,而且研究新课标卷,能够发现新的课程改革考说姆绞胶湍谌莘浅A榛睿不是考试评价回归全国卷后呆板、陈旧、封闭了,而是更加灵动、新颖、开放了。一线中学政治教师也有很深刻的感受,新课程的考试评价方式要求更高了,以前形成的应对高考的“八股文”不行了,这是思维长期封闭僵化的结果。新的考试改革的确迫在眉睫,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一)积极应对,认清目标。中学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有知识性要求,更侧重思想性考恕H绯踔兴枷肫返驴危初中思想品德的考俗吖了从封闭式考试到开卷考耍直到今天许多地区的学业水平测试。从评价方式发展的历史轨迹中,能看出是在回归政治课的学科本质,初中生的法治观念、生命意识、安全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封闭式的绝对评价方式显然不符合现实要求。教材、教学、评价都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过程性考试评价方式也是对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积极回应。

(二)丰富形式,高效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生活化要求教学方法要积极进行改革。在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政治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形式上和思维上动起来。让课堂充满朝气,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政治教师更要积极学习各种高效课堂模式,如翻转课堂。更关键的是要能够形成适合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

(三)求真务实,主体为本。应对新一轮的考试评价方式,逼着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不能缺位,对课堂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也不能错位,对学生不恰当的引导;更不能越位,就是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满堂言”。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是课堂的主旋律。新的考试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恕4鸢敢丫不再固定,走向开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回到自然地课堂生态中,有压迫、压力、约束地进行自由、大胆、开放的思考和争辩,在课堂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各种思辨能力。

三、中学政治评价方式新趋势及政治教师的新使命

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且会响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新的考试评价方式并不意味着政治学科地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政治教师工作任务的减轻,更不意味着对学生学习和教学的放松,而是意味着教师要从知识、能力、价值观等综合素质上提高,从而走在教育教学的前沿。根据思想政治课学科的复杂性、时代性、实践性等学科特性,思想政治课是紧密结合中国化成果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思想政治学科的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接班人。面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科研、评价必须积极回应新动态,增强本学科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政治教育者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新任务,动态地提高学习、科研、教学的能力,适应新的考试评价发展。

参考文献:

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实践

畜牧兽医专业是中职学校中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一门课程,为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应当在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在畜牧兽医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好的满足网络技术条件下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需求,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 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相关概念界定

就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专业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动物解剖生理以及饲料营养的基础知识等,以培养多元化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一线操作人员为主要培养内容,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形势下以计算机为主的一种技术形式,实现了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能够实现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方式等进行合理利用,推进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习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将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内容深化到学科实践活动中,促进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理论的不断深化,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信息技术可以称得上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对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在中职学校实际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能够在优化教学结构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参与到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将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结构,为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活动,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分工协作和有效思考,促进了建构主义的顺利实现,深化了学生对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内在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并将理论知识合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促进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2 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建构

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运用到畜牧兽医的专业课堂教学中,这是由于畜牧兽医专业相关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是对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整合进行了新的探索。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其生动性、直观性,互动性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将仿真演示模式运用于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来展示视频内容,要求为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手术方法,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进行视频点播与内容回放等可以反复观看以达到明确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性。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不断提高与完善,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其中的一些简单步骤,可以不同角度的展示,对比,类比。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某中专学校养殖科畜牧兽医专业授课情况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反复练习,学生在课后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在充满趣味性的同时,能将知识点反复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作为期末考试的重点复习资料。并且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重点的练习,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管理,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头脑灵活、贪玩、好战等心理特点,更加详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促进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顺利进行。在智能训练环节还应强调学生知识的巩固,在脚本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动心思。

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培养在动物生产、饲料生产与加工和畜禽疾病防治第一线工作的动物疾病防治和防疫检疫人员。为缩短学生就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部分。应正确看待它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显微镜结构的实践技能考核。

3 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具体建议

为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在讲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合理优化教师资源,将教师工作重点从学生管理方面转向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以进一步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当前畜牧兽医仿真实训系统正处于初期开发阶段,在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明显增强,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减少,并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中职学校学生参与专业课程实践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与此同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日益提高。

在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畜牧兽医教学中的作用,要重新认识中职学校畜牧兽医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实现中职畜牧兽医教学新模式,逐步完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库建,明确硬件软件是保障、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关键、教学设计是灵魂。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课程整合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设计,教育者也要变成被教育的人,时时刻刻参加继续教育,优势互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结束语

总的来看,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形势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的难度也日益加大。为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中职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构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并将其有效融入到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对教学资源仅限于优化利用,充分调动中职学校学生参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