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管理 研究

一、完善资产管理体制建设

为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率,制度建设必不可少。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监督管理体制,由财政局及相关部门主导下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同时对运行中的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指导,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资产的收益。机关事业单位对资产直接管理,在财政部门监管下进行资源配置和处置国有资产。机关事业单位严格行使资产的使用和占有权,在使用过程中尽职尽责的做好资产的日常使用和维护工作,保证资产的使用寿命,并承担其相应的安全责任。力争以最少的投资实现最大的财务效益。探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出租、出借、对外投融资方面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用有形的货币价值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记账工作,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保证资产的效益和安全。为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财务价值的最大化,必须对资产的更新、报废进行严格控制,进行资产评估,方案必须按程序审批后方可进行更新报废,以避免国有资产浪费。

二、推行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三结合体系建设

在机关事业单位中推行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三结合体系建设能够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塑造资产管理的新模式,达到三位一体的最优结合,提高预算的合理性。通过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资产管理中严格实行资产的采购、出租、出借、报废环节的控制实现资产的合理优化配置,严格进行制度建设和审批流程,杜绝一言堂现象引发的国有资产流失。在机关事业国有资产预算编制审核过程中,强化部门监督,实行责任追究,结合资产现状和运行状态及实际需要,盘点激活资产的最佳利用效率,防止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超标配置和重复配置现象的出现。利用财务管理的各项手段将资产价值化,真实反映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从而达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目标。

三、探讨实行机关事业单位资产整合和统筹调拔制度

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行政效能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办公设施不断完善离不开国有资产的强有力配置,从而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现代化、规模化、人性化、高效化的能力显著增强,资产配置逐步提高,资产规模日趋扩大。但在资源配置中超标配置、重复配置和闲置浪费等问题时有发生,不利于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财政厅联手建立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共用平台”就是资产整合和统筹调配最成功的案例。为此建立资产共享、调配、整合、使用、出租和转让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比如建立健全公物仓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集中管理可有效避免重复配置,以有偿转让和无偿调拨的方式既可以节省财政资金,同时可以使国有资产获得收益。通过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可以极大防止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大大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促进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实现。大型资产诸如高精端设备购置成本高、维护成本高、专业操作人员多,通过整合可以充分实现物尽其用的效果,一方面资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大大节省了财政资金,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一举多得。探索实施大型会议和活动所需资产的联手采购和保管机制,实现规模批量采购降低成本的目的。集中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可以重复利用,对建设集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节省了大量财政资金。

四、实行动态化的资产报告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离不开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网上实时动态上报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能够全面及时准确掌握国有资产信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形成联动机制,便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动态掌握资产的状况、配置组合、有效的财物价值、资产收益、资产利用效率等相关要素,通过财务管理体系体现资产收益价值的相互关系和有效信息,实现资产的动态化、实时化监管体系。进一步运用财务手段、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互通的网络机制,便于国有资产购买、使用、处置等诸多环节及时作出相应。

五、国有资产其他管理模式探讨实行绩效考核

十要求创新思维模式,进行政府绩效管理,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各地都在探讨,对于机关事业单位非营利性部门难以用经济效益进行衡量,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和建立健全各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绩效考核指标可从资产的数量、质量、资产完整性、安全、效率、效益、产出比等进行权重分解和细化得分目标。优质、高效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能够实现最大限制的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进而合理、优化、高效配置资产,体现科学性和价值性。通过资产完整性建设,保证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和价值,保证国有资产不被挪用和流失,实现投入收益的最佳回报率,进一步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实际操作过程中避免资产闲置、浪费在组合各机关事业单位资产调拨方面及时实时动态掌握资产的使用状况、及时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互利共享,并对资产的以上性质进行评价。资产效益的最大化尽量体现在财务价值通过各类财务评级指标进行核算,在计取收益的时候考虑固定资产各项财务成本,力争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回报。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资产价值的提升体现在资产的先进性、资产的有效利用率、资产存在的后备力量和增值空间、发展前景等。在追求财务价值的同时考虑好无形的社会效益,找准财务管理的平衡点,实现最优组合。

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必须具有良好责任心并懂业务的专业管理人员才能更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国有资产的使用安全。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国际一流;电力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由于在非竞争性领域存在的特殊性,其资产担负的社会功能相对突出,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企业存在资产管理薄弱,家底不清等问题,影响电力企业向国际一流企业推进。

一、重视不够,责任心差。部分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国有资产反正是国家的财产,存在着不够重视的思想,对国有资产放任自流,导致国有资产闲置、废弃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二、管理不力,监督不够。有些企业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制度较为粗放,对国有资本的使用、操作和规定没有详细的说明,不够细化。电力企业出去运作资产时,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不够,风险防范不到位,管理上的粗放又容易导致风险的增大。

三、企业创新,发展乏力。部分电力企业属80年代的老企业,存在人员多、管理落后、设备老化等现象,企业新鲜力量补充不足,创新能力匮乏。企业不能创新和发展,就难以实现有效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013年,浙江省电力公司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提出了加快接轨国际,率先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和“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下面以该公司先进经验为例,介绍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

一、全面推进并持续深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2011 年以来,浙江省电力公司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在省公司系统内全面启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也即实现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 体系建设。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全面实施,该公司再造公司主要业务流程,重塑公司价值链条,实现组织架构与战略目标的协调统一,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实现了人、财、物核心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充分发挥了集团化运作优势,加快实现了管理集中高效、资源集约共享、业务集成贯通的业务流程,全面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只有继续深化“三集五大” 建设,以不懈的改革创新为引领,以国际对标为举措,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才能推动公司从传统企业到现代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电力监管内控制度体系

制度的健全是保证国有资金安全使用的有效手段,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保证电力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运作行为。制度健全的前提是要建立国有资产专职管理机构,浙江省电力公司在各市局、县局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组织体系,配备相应的财务、审计、监管人员,建立起一套“顶层设计,统一标准”的简明、实用、统一、规范的资产监管制度体系,启动资产管理平台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强日常管理,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体系,使国有资产在领用、借用、使用、交接等过程中全程受控在控能控。健全国有资产的购置管理体系,企业需要购置资产时要事先写出申请,做出预算,并经财务、审计、经济等部门审核签批,层层把关。已购置的资产建立完善齐全的管理台帐,台帐准确反映存量和增量动态。建立统一的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建成省公司、市级供电企业、县级供电企业三级一体的集体企业监管制度体系,将集体企业的经营预算、财务预算、投资预算和筹资预算融为一体,有效控制目标成本、规范经营行为、实现效益最大化。建立资产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当资产风险达到预警界限时,及时发出预警报告,提醒管理层迅速做出反应。

三、开展清产核资等专项工作持续优化资产结构

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核实资产质量,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有利于企业对症下药、不断优化。下面以浙江省电力公司下属单位对集体企业开展的一次清产核资工作为例,阐述清产核资的重要性。为准备把握集体企业情况,进一步理顺资本纽带关系,该单位对下属集体企业开展了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通过此次核查,查明了该集体企业的资产总额、集体从业人员情况、固定资产情况等,查明该公司所属项下共有房屋建筑物18项,其中7项无产权证明,2项有实物但无帐资产,所涉建筑面积共403.87平方米,评估价值总额为1,500,770.00元。通过此次清产核资工作,暴露出企业在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核查结果,给出该企业“建议该公司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定期开展固定资产和库存物资的清点盘查工作,加强合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积极整改”的管理建议。建议的提出将促进企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有利于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的内部监管。通过此次核查,使该集体企业账账相符,确保了企业帐务的全面、准确和真实,厘清了各项资产的权属关系,全面核实了集体企业的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为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四、不断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考核力度

为将资产监管工作落到实处,浙江省电力公司大胆引入考核机制,建立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机制,将企业国有资产运营状况列入考核范围,量化国有资产管理目标,重点对经营决策、运营质量及收益分配等进行检查考核,检查结果与企业领导班子年终考核直接挂钩,促成企业领导重视资产监管工作。加强集体企业的考核监督力度,要求被考核单位制定企业资产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监督检查本单位集体资产运作情况,对单项投资在500万元至1000万的集体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并上报省公司备案;对单项投资在1000万以上的集体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核并出具意见,报省公司审批;对单项集体产权处置达100万元及以上,出具意见并报省公司审批:规范管理本单位对外借款及担保等等,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开展与国际先进单位的对标和经验交流

要落实公司接轨国际的统一部署,树立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就要以国际上先进单位为标杆,主动开展对标。管理水平有没有提升,创一流是否有成效,最终都落实在指标上。该公司自明确 “创建国际一流”的战略目标后,在每月的月度司务例会上,将汇总的各专项指标数据与国际上先进的电力公司,如东京电力公司、英国国家电力公司的指标进行同步对比,从数据上开展分析和研判,查找原因和不足,深入分析指标背后的管理链条,研究解决弱项指标的专项提升,落实整改完善责任部门,建立指标提升常态机制,推动公司经营管理均衡发展。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3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国资监管工作发展新的重要时期。通过“十五”期间两年多的努力,我国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框架,为“十一五”时期国资监管工作全面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这个时期,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资监管的各项工作,不断推进国资监管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

新时期国资监管工作的科学发展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有了较大幅度减少,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仍然突出。目前大型国有企业原油产量大体占全国的99%,发电量占41%,水运货物量周转占89%,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82%。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但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占到44.9%和56.7%。国有企业通过调整结构,开拓创新,节约资源,采用高效、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经济增长方式在加快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明显提高。据财务统计,2005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万多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利润0.9万多亿元,同比增长25%。国务院国资委监管169户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万多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润0.63万多亿元,同比增长28.6%,同比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时期随着国资监管工作的科学发展和国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对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新时期国资监管工作科学发展有利于建立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十五”期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一五”期间,国资监管部门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今后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都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促进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健全董事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建立有效监管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有效形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完善对外投资、经营、服务和监管体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有利于加快建立我国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

新时期国资监管工作科学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不仅发挥骨干作用,在自主创新中也是重要的生力军。“十一五”时期,国有企业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以国家战略为重点,推动有关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建立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一批中央科技型企业和行业性科研院所,将通过并购重组进入大型或特大型企业,与生产经营更加紧密结合起来。这将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将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新时期国资监管工作科学发展有利于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十一五”时期,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科学发展,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国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可以为建立和谐社会培育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可以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发展条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国有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为建立和谐社会强化内在的持续发展动力;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可以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1、国有资产监管应当全面完善发展

国有资产监管全面完善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和制度,充分表明新时期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在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性资产等领域的监管体制仍然不太健全,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有的还比较严重。这与中央关于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是明显不相符合的。当前,各级国资委通过地方政府授权,监管范围不断扩大,有的逐步涉及到其他各类国有资产,有的甚至正在朝着全面监管的方向发展。国资监管机构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唯一代表,应当通过授权积极探索各类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有效经营方式,积极履行出资人职责。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可以考虑分步探索实践,首先由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授权或者委托国资监管机构,监管国有资产中的经营性资产。国资机构在监管非金融类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监管其他经营性资产的有效方式,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随着条件成熟和政府授权,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可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进行探索,并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各类国有资产监管得到全面完善发展。

2、国有资产监管应当有序协调发展

国有资产监管有序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历次全会不仅从战略高度强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而且一直要求各类国有资产监管有序协调发展。国有资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忽略各类资产管理之间的有序协调,忽略任何一个领域资产的监管,都不可能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都不可能真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十一五”时期,随着国有企业和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整个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序协调发展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并应当采取切实措施付诸实施。一是监管类资产和非监管类资产的监管应当协调发展,逐步扩大监管范围,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二是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监管应当协调发展,建立监管机制,优化监管方式,堵塞资产流失漏洞;三是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应当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扩大资源配置范围,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区域规模经济和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四是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应当协调发展,打破各种体制,加强相互之间的合资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3、国有资产监管应当可持续发展

国有资产监管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国

资监管工作可持续发展。从当前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十一五”时期应当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营的发展,切实加强四个体系的建设:第一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以《国有资产法》、《公司法》、《证券法》等为主体及其配套的一系列法规规章;以行政、司法、纪检等部门为骨干及其相应机构形成的监督系统;以国资监管、社会中介等机构及其国资投资、管理和运营法人实体形成的执行机制。第二是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上到下多层次的健全的监管组织机构;二是中央和地方之间有序的监管指导工作机制;三是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国资工作队伍。第三是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建立健全:(1)与监管企业相适应的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2)与监管资本相吻合的各项基础管理制度;(3)与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选人用人制度;(4)与监管工作相一致的外部监事会制度。第四是建立高效的资本运营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授权经营制度和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机制、国有资本经营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等。

三、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和自主创新

1、通过制度规范建设推动改革发展,使国有企业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相应的制度。首先是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今后主要是继续推进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走投资多元化道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要加快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有独资公司要抓紧建立规范董事会,条件成熟的企业应通过上市,推进公司治理机构的完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进一步提高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制衡机制的运行效率。其次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今后主要是在归属清晰的基础上,依法建立严格的保护制度,形成规范有序流动的机制,并使国有产权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国有资产在配置中保值增值。同时应当根据企业属性抓紧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对关系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服务的少数国有企业,应当抓紧建立健全专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确保这些企业的规范发展和有序运转。对提供市场服务和经营性产品的国有企业,应当按照企业规律的内在要求继续推进改革发展。

2、通过集团化建设推动改革发展,使国有企业要素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今后的发展,第一是推进行业的集团化重组,加大同行业之间并购重组的力度,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市场方式,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减少无序竞争,发展一批集团企业,提高行业竞争能力。第二是推进产业的一体化重组,通过产供销、贸工农、科工贸等形式,加快产业组织的一体化建设,形成不同规模的产业战略联盟,使产业链组合更加高效有序,产业组织规模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是推进企业的技术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技术要素的作用,采用产业重大技术发展或系统技术创新来调整产业组织与企业规模结构,不断增强企业集团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能力。

3、通过国资监督管理推动改革发展,使国有企业形成更加规范的管理体系

首先是通过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建设,推进不同层次企业间的经营业绩考核,加快形成科学规范的经营考核指标和奖惩分配制度,强化企业经营管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其次是通过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健全风险控制机制,优化投资结构,规范投资管理,完善投资前、投资中、投资后评价制度,提高资本运营效益,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还要通过发展规划建设,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加快形成更加科学的规划决策机制和更加有效的战略实施能力,使企业中长期发展能够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更好地优化配置国内外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4、通过文化体系建设推动改革发展,使国有企业建立更加良好的社会形象

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有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发展比较快,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企文化,有力推动了企业改革发展。今后要在现有基础上,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以人为本,培育共同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制衡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制度文化,规范制度建设,有效发挥治理结构中的制度效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诚信体系发展。增进服务意识,发展服务文化,提高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新廉洁文化,规范交易行为,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加强“学习型”队伍建设,提高员工文化素质,为企业科学管理奠定人文基础;推进企业文化融合,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为企业的重组发展提供文化保障;创新企业文化模式,推进管理文化发展,加快构建新型的企业管理体系。“十一五”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国有企业发展,既要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还要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使国有企业始终保持竞争实力和经营活力。

5、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建立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

这个体系建设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推进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继续加大企业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各种研发机构的作用,培育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以企业为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各种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优化配置国际国内优秀的科研资源,为企业创新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6、以国家战略为重点,推动有关战略产业和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国资委作为监管国有资产的特设机构,应当充分发挥大型国有科研机构的作用,积极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服务。一是根据国家发展重点,加强与国家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基础性、公益性科学研究,特别是要参与具有国家战略需求关键技术的创新;二是围绕战略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共性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创新以及国外技术的引进再创新;三是结合大型国有企业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和创新。

7、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这是国有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企业增长方式关键着力点。今后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建立完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技

术开发体系,在主导产品、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面向市场发展,加大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力度,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结合市场实际,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按照市场竞争,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不断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8、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研发队伍的建设

国有企业推进自主创新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当前应当通过国家、企业、个人等多种投资方式进行培养,尤其是要通过企业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加快建立一支熟练技术人才队伍,为企业自主创新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社会招聘和企业的再教育培养,建立一支知识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通过国内外选拔、招聘、再培养方式或者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重点培养等方式,建立一支专业研究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中央企业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

9、以再创新为原则,继续加大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

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后应当继续通过中外合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加强技术合作等措施,把资本、人才与技术交流紧密结合起来,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当前尤其是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引导支持工作,要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能力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要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尽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坚持用科学发展思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4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驻佳木斯办事处 黑龙江·佳木斯)

摘 要:在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需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从而实现财政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但在当前很大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对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缺乏深入的认识,制度不够完善,因而需要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进行创新,进一步对其机制进行完善,形成标准规范的体系确保配套衔接,更好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预算管理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课题,而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经济自身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这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控制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主要问题

(1)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缺乏重视。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意识较为淡薄,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开展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缺乏深入认识,在经营过程中过多地重视财务管理,而对资产管理较为忽视。一味地强调扩大资产的规模,对现有存量资产缺乏优化配置,对资产配置预算编制不重视,严重制约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开展。

(2)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由于在资产配置和购置等诸多环节上都没有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不仅缺乏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同时资产使用年限及资产配置制度等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即使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开展受到较大的阻碍。

(3)缺少资产预算与存量的内在联系。财政预算资金是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形成的主要来源,所以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新增资产的比例进行控制,同时还要对单位现有存量资产情况进行考虑。但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过多考虑的是对新增资产比例的控制,而现有存量资产则考虑得较少,这就导致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对现有资产存量缺乏考虑,从而导致编制的资产预算欠缺科学性,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4)职责分工不明确,流程不健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明确对资产管理部门和预算管理部门进行职责分工,这样就导致审核预算责任不清楚,流程缺乏科学性,不能顺畅地进行配合,资产管理部门不能深入参与到资产配置预算审核工作中来,同时审核预算的范围也缺乏完整性,在资产预算审核中,部门追加的资产购置预算也没有纳入其中,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资产配置预算编制和审核缺乏深度,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5)缺乏资产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属于国有资产性质,可以无偿使用,所以在对这部分资产进行预算时,需要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有效结合,并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确保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但当前很大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缺乏资产绩效意识,没有建立资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这样就导致资产购置过程中存在着重复购置的情况,同时部分资产还处于闲置浪费的状态,资产利用率不高。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主要措施

(1)创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认识,需要通过强化业务学习,提高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重视,并进一步对二者相结合的理念、思路和方法进行创新,从而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和管理都纳入到预算中来,从而科学地对预算进行编制,确保实现资产经费一体管理,使预算编制的计划性和准确性得以进一步增强。在资产管理过程中,还要树立资产绩效的意识,合理对资产进行配置,确保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

(2)建立健全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在资产预算进行编制时,需要以资产配置标准作为其重要依据,依据预算安排的资金量对资产配置的数量进行确定,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加快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在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要确保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符,而且还要具有较好的前瞻性,确保预算分配能够有所依据,合理对预算资金进行分配,实现资产配置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预算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3)完善工作流程和审核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需要预算管理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在做好沟通和配合工作,从而加快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对工作流程进行完善。在单位管理工作中,要打破传统的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互不干预的状况,确保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对单位资产存量数据和资产使用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对资产进行适当增量,然后按优先顺序对资产进行安排。在进行预算审核时需要将资产配置计划也纳入到部分核算中进行审核,重点审核需要购置的大型设备,审核时要根据配置的标准进行,对于没有配置标准的,则需要从严进行控制。同时还要进一步改善资产配置审核机制,对资产管理进行规范。

(4)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加快进行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建立,使其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资产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实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强化先进技术的应用,以规范化和阳光化的管理思路来建立资产调剂制度,使主管部门资产调剂职能能够有效地发挥出来,从而将资产配置增量与闲置资产调剂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闲置资产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进一步对存量资产进行盘活。另外,还要在国有资产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共享共用机制进行完善,加快国有资产整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效益最大化。

(5)加强社会监督,严肃管理制度。通过开展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益,进一步确保了行政运行成本的降低。同时在资产购置过程中,需要按批准的资产配置预算来进行,实现了财政资金的节约。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资产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实践证明,基于内部控制下的资产管理模式是最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但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效率。

一、内部控制在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内容和作用

1.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内容

为了能够有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优化配置、会计核算准确以及资产安全完整和内控程序合法,需对资产的获取和和验收、使用和维护以及盘点、清查和处理等,进行严格管控,以此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其效用。

2.内控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应当确保单位资产安全可靠、管理规范有序。物质基础的有效管理,对行政资产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强化资产管理机构、授权审批体系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和资产日常经营活动管理和资产流动管控。由此可见,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和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内控模式

1.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模式

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需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模式,这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和健全内控资产管理机制,主要从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准确评估风险以及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和规范科学内部监督等方面着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管理过程中,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应当划清界限,并对其分开管理;资产管理过程中,应当保证严谨性、严肃性,不断完善资金管控模式,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还与单位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交流、内部监管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资产的有效管理。

2.构建内控管控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构建,对加强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应当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的内控制度与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加强资产管理。在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实践中,应当不断加大内控体系透明度、准确度建设,这对有效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资产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加大内控关键要素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内控模式建设过程中,需对内控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强化内控组成要素管理,以此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质量与水平。在具体内控管理工作中,财务工作首要加强,立足实际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工作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的资产管理人才,确保内控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能够得以良好的运行。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资产管理的有效策略

1.将资产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有效控制资产管理,首先要必须要对现有的内部控制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在单位内部成立评估小组,对资产管理进行风险评估,为单位的资产配置提供合理建议;对各部门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其次,资产管理模式的完善离不开内部控制系统的协助,通过制定适应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保障本单位资产增值的同时,提升资产管理效率。避免盲目追求资产收益,应坚持以保值为主,避免过分的商业化行为对权力造成寻租作用,防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将内部控制与资产管理有效结合,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资产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2.加强预算控制与授权审批制度

实践证明,资产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内部控制机制,预算控制是建立与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核心环节。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对资产管理的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与严谨,严禁盲目调整单位预算,以避免对财政资金造成浪费。加强对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尤其要对支付审核加强监管,保证各项款项准确落实。做好事后记录,为解决资产管理出现的问题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强化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与相应职责,保证权责一致。

3.积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提供保障,从而实现单位长期稳定发展,资产管理运营过程中,必会存在内部与外部可测与不可测风险,威胁了资产安全。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及时对财务风险管理经验进行交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预警一体化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应该有章有制,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有效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运营效率和效果,以求防止资产流失管理机制的有效实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主要有:资产购置审批制度、资产采购制度、资产入库登记制度、资产保管清查制度、资产领用交回制度、资产处置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岗位奖惩制度、内部审计和考评制度、资产统计报告制度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与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在购买的过程中,必须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才能实施,同时根据政府集中采购的要求办理采购手续。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内部控制下的资产管理更加有效,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要健全资产管理模式,加强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和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为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实现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2):3-4.

[2]姚华.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新经济,2014(2):70-71.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6

一方面,资产档案管理作为资产管理活动的映像反映,要求我们客观地记录、反映高校资产管理活动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系统性的档案管理活动出发,反溯资产管理实践中的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资产管理活动的水平。此外,系统性还要求我们将档案管理中的每个子系统放在整体中去分析其作用及相互关系,分析出影响档案管理的关键因素,反溯出资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从而促进资产管理和资产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系统性视阀下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主要因素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剖析高校资产档案管理活动,可以将其整体分为主客体二大因素系统,每个系统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子系统。主体系统主要解决“谁”,即由“谁”来主导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客体系统则主要解决“什么”和如何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

(一)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主体系统

主体既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也指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一般而言,事物的主体似乎是明确的,而就高校资产档案管理来说并非如此,其管理主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理论探讨方面,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截止2013年底,仅检索到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相关论文20余篇,未见有文献对此作出明确阐述;在管理实践中,很多高校并没有明确专门的部门或个体负责这项工作,造成大量的资产档案,特别是资产使用档案无序保管,开发利用率低下,需要我们以系统性的方法加以剖析,明确责任主体。

1.组织系统。高校学校层面与资产档案管理密切相关的部门主要是档案和资产二个部门。那么谁应当是责任主体呢?这个问题在许多学校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资产管理档案是学校档案的一部分,按照档案法规的要求,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应当负责起管理责任;而按系统性分析,资产档案管理活动是具体的资产管理活动的映像反映,那么资产管理部门也应当是资产档案不可分离的管理主体之一。也就是说,资产档案管理应当是二元主体,关系到资产和档案管理两个组织系统,两个责任主体。由于高校档案管理的内容十分庞杂,量大而人员不足,而资产管理专业性十分强,资产档案管理的主体工作需要依靠资产管理部门完成,应根据二者的职能进行合理分工。档案管理部门主要承担组织、协调、指导职责,而资产管理部门则在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主要负责资产档案资料的收集、筛选、整理、归档和开发利用工作,从而形成二元主体的组织系统。

2.人员系统。明确了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组织系统,那么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自然应当承担所在单位的资产档案管理职责。学校档案馆(室)应明确专人负责资产档案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资产管理部门应有专人负责资产档案资料的收集、筛选、整理和开发利用;各二级单位的资产管理员应在兼职档案员的指导协助下完成本部门的资产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

(二)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客体系统

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客体系统指该档案管理实践中除主体系统外的客观事物。按性质可分为三大体系。

1.内容体系。即高校资产档案的全部内容范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产形成档案,指在资产产生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资料,如各种论证报告、批文、合同书、安装调试记录等。二是资产使用档案,指在资产使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资料,如各种操作规范(标准)、使用记录、保管记录、维修记录等。三是开发利用档案,指对资产档案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挖掘、加工,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资料。资产档案的内容体系实际上是资产从形成、使用、运行、灭失到信息利用的全部过程在档案管理中的映射,是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核心部分。

2.运行体系。指对高校资产档案管理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包括资产档案管理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资产档案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监测考评体系等。也包括档案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等。3.保障体系。指高校各部门为资产档案管理提供支持、帮助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如学校支持档案管理的政策、经费、人力和技术保障等等。

三、高校资产档案管理子系统在实践中的相互关系

尽管我们用系统论的方法将高校资产档案管理体系分成主客体二大系统,其下又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有其内在的边界,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一)主客体的关联性

对一件事物而言,主客体之间总是相互伴生、相互关联的,高校资产档案管理亦是如此。高校资产档案管理部门、岗位和人员的存在或变化是为完成资产档案管理工作这个客体实践服务的;主体在认知和行为能力方面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客体质量。反之,客体的变化,会对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只有主客体协调一致,才能促进事物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主体要素间的依存性

如果我们将高校资产档案管理主体的组织系统和人员系统视为二个要素的话,它们之间应是一种依存关系。从要素产生的角度看,设置一定的资产档案管理组织或岗位,是因为有一定的档案管理工作任务,需要有相应的人员去完成;人员职责也要根据组织或岗位目标与工作任务来安排,二者相互依存。从事物发展的角度看,资产档案管理组织、岗位和工作任务发生变化,人员也应随之调整,否则会出现有岗无人或有人无岗的情况,影响工作的开展。

(三)客体系统中的整体性

客体系统中的几个部分是根据高校资产管理实践工作性质的不同所作的人为划分,实际上它们是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这几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容体系不明,我们会迷失工作目标;运行体系不畅会导致工作程序混乱;保障体系不力,工作就会失去支持。另一方面,整体水平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水平最高的那部分,而是决定于水平最低的那部分,“短板”决定整体水平。

四、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一)主客体边界不清

由于大多数高校对资产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对其主客体的作用认识不够,建设投入不力,造成主客体边界不清。主要表现为三种现象:一是部分高校至今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档案管理部门或岗位,造成主体缺失,客体质量十分低下;二是虽有具体的责任部门或岗位,但客体建设不力,作用不明显;三是系统性不强,用政策代替制度,用人员代替岗位,用运行中的做法代替岗位职责,用部分成果代替整体水平,造成整体水平低下。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各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加大宣传,游说力度,让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资产档案的巨大作用,支持相关部门进一步明晰责任主体,完善客体体系建设,促进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主客体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主体建设不适应客体要求上。从近年监测的数据来看,各高校的资产动辄数以亿计,这些资产在形成、使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海量的档案信息,需要有专门的部门组织人手去管理。但从各高校的管理来看,很少有学校设置专门的资产档案管理部门或岗位,专职人员职数几乎为零,从而造成大量的资产档案信息缺失、变形或掩藏。建议各高校应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对学校的资产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设置、调整岗位和人员职数。

(三)子体系水平参差